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論語讀書心得(14篇)

讀後感7.1K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心得(14篇)

論語讀書心得 篇1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再談《詩經》。《詩經》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邪"("思"為語助詞,並非思想的意思)。這裡的邪不是邪惡,而是邪曲,即偽飾。無邪,就是真誠無虛。李澤厚《今讀》引鄭浩《論語集註述要》: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

若說"為人之學",其中偽飾必然難免。文章偽飾並不難,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卻很少聽說有誰耗費心力去硬寫詩來偽飾自己,更不曾聽說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寫成的詩被譽為佳作。"詩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偽飾,即便試圖偽飾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詩最可稱得上一個"真"字。

《宋詩菁華錄》評陸游《釵頭鳳》曰:"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唯其情真意誠,筆端才能悽婉蕭索。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寥寥四句,語意平凡,直似脫口而出一般,豪無華麗辭藻可言,不帶半點修飾。但這首極為平凡的詩,卻因感情真誠,便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歡詩的,自忖也還有一兩分詩情,只是空有詩情,無奈缺少詩才,所以只能體悟詩人的情感,卻難以用好詩來表達自己。以前也曾硬著頭皮湊出幾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腳之極,看來這寫詩是勉強不來的。

孔子不是詩人,似乎也不見得有詩人氣質,但《詩經》是先秦思想家必讀的典籍,孔子沒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讀《詩經》,讀的是興、觀、群、怨之道(《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詩句都帶上了禮樂教化的色彩,這才有了《論語》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詩無達詁",況且詩中本就很多比興,後人對《詩經》斷章取義,強作類比,也無可厚非。而且這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本來就為孔子所慣用。孔子思想不重嚴密的邏輯推理,也很少論及"是什麼"的本體論問題,他的思路多為"如何做",於平凡的行為要求中見大智慧。

論語讀書心得 篇2

(1)講孔子主張仁德政治,實行政德管理,百姓就會像眾星圍繞北斗一樣,而天子就能垂拱而治天下。

(2)講孔子認為詩經三百來篇,用一句話把它概括起來,就是思想沒有邪念。(就是詩經是可讀可學的。)

(3)講孔子認為統治者靠政令和刑罰來統治,人民將會集中精力去避免政令與法律的處罰,而將變得沒有道德和厚顏無恥,如果用仁德來加以引志,那麼人民就會懂得羞恥,而使自己的人格符合道德原則,使自的行為完合符合正義的規範。

(4)孔子講述了自己實踐道德人生的歷程。

三十而立,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便立志建立自己的學說,到了三十歲就建立了,就是道德禮儀。

四十不惑,經過十年對學說的.傳播教化,已不疑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再經過十年,就知天命之始終。

六十而順耳,再經過十年,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順耳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再經過十年,能夠從心所欲,無非法,即不違背規矩。

(5)孔子對孝涵義的回答,回答孟孫,就是違背,回答樊遲說不違背就是:父母活著,按照禮儀孝敬父母,死後,按照禮儀安葬父母,祭祀父母。

(6)講孔子回答孟武伯請教孝道,對父母,只擔心他們的疾病。(共也方面不要管得太多)

(7)講孔子回答子游請教孝道,現在奉行孝道的人,只是能夠奉養,如只講奉養,就同犬馬畜生沒有區別了。

(8)講孔子回答子夏請教孝道,(學生對老師應盡的責任),孔子認為這是一個令許多人迷惑難解的問題,有了事學生多替他們操勞,有了酒水飯食給老師,難道認為這是行孝了嗎?

(9)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好像愚鈍,其實並不是愚蠢。

(10)講孔子認為,審視他們的所作所為,觀注他們的所從所來,考察他的所安所居,人那裡能隱藏呢。

(11)講孔子認為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能領會新的知識,也就可以作為師長了。(溫故知新是一個很的句子)

(12)孔子認為賢人君子不是一個器物。凡是器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執著一用,而是無所不用,無所不通,才能應用無窮。

(13)講孔子回答子貢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的話,成就以後,再去講說。為什麼孔子這麼回答,因為人類在交往中,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言一行兩種,真正的君子應是言行一致。

(14)孔子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道義團結人,而不互相勾結人。

(15)孔子講學與思的關係,他說,學習但卻不去思考就會迷惘。(不思就不知其義)思考但去不去學習,就會疲殆。(不學沒有內容。)

(16)講孔子反對異端邪說。因為人們都來攻擊異端邪說對他人思想行為所造成的有害影響也就可以結束了。

(17)孔子講誠實得知慧。孔對子路的教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智慧就在這裡。可見達到智慧的途徑很簡單,就是一個誠實。

(18)孔子教子張學習怎樣去求得祿位,多聽道理,保留疑問,謹慎談論其他的話,就會減少過錯,多看情況不幹險事,謹慎去做其他的事,就會減少後悔,說話很少過錯,做事很少後悔,祿位就在這裡。

(19)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怎樣去做,百姓才會信服?孔子答,要舉用正直置於邪曲之上,反之百姓就會不服。

(20)季康子向孔子請教,要怎麼做才能使百姓恭敬忠誠而又上進?孔子答,能莊重地對待他們,就會恭敬,教敬慈善,就會忠誠,表彰先進然後教會能力差的,就會上進。

(21)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去從政做官?孔子答:尚書說過,孝敬,只有孝敬才能友愛兄長小弟,施行在家政之中,這也是治理政事,何必一定要去從政做官。

(22)孔子講信用,他說一個人沒有信用他是怎樣的?這正如大車小車沒有具有行走所必要的工具怎麼能正常執行一樣。

(23)子張請教孔子,十個世代可以知道嗎?孔子答,即使百個世代,也可以知道。(要懂歷史)

(24)孔子認為,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是諂媚,見到大義而不去做,是沒有勇氣。

論語讀書心得 篇3

《論語》是我愛讀的經典書籍之一,在三年級參加經典誦讀大賽時曾背誦其中的章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搖頭晃腦地讀著《論語》的第一段話,甚至已讀過數百遍,能倒背如流。卻從沒想過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語文小考得了滿分,很興奮,腦子裡面蹦出了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非常吃驚,怎麼也搞不清楚,這句話為何會在這時從我耳邊響起,於是終於明白:素讀反覆多次以後,自然而然就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同時還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來。

《論語》還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的`就是做人要講誠信、守信用,希望我能與曾子一樣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現實也有這樣的例子:一位同學期末考試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誇耀自己,同學們都不理他,終於有一個人拍拍他的肩膀,說:“不錯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這也見證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品讀經典,不但能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還能給自己增添許多樂趣;素讀經典,記住古人說的話,從中尋求做人的道理;素讀經典,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讓我們素讀經典吧!讓經典陪伴我們快樂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 篇4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書心得 篇5

兩千多年前,一位學者正在教他的弟子們。他告訴弟子們生活的真相和方式。一節課結束後,弟子們寫下了老師剛才說的與學生和老師的對話。老師是孔子,弟子和老師的語錄,是照亮整個中國歷史的《論語》。

《論語》是孔子生活真理的精髓。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名聲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吸引了無數的.學習者。後來,《論語》被列入《四書五經》之一,成為文人必讀的書籍。宋代著名政治家趙普說,一半的論語治天下,這表明《論語》在歷史上是多麼高貴。

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中,深刻的道理巧妙地體現在對話中。有很多熟悉的名言,比如大家熟悉的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險、學而時學則危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無處不在。

20xx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孔子已經過去了,但還沒有過去。正是這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的論語,依然閃閃發光,給人們講述了一個輝煌的道德故事。

論語讀書心得 篇6

翻開一部中國經典作品,走進孔子的世界,品嚐《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仁”的意思。我忍不住深思熟慮……

孔老先生是我甚至我們國家的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都尊重“仁”的思想。仁愛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現。我記得有一次,顏淵問孔子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不禮貌,不禮貌,不聽,不禮貌,不禮貌,不動。”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也是我們中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那麼,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不要看,不要聽”,不適合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書籍、影象等,我們堅決結束。但我們的一些學生仍然忍不住讀一些閒置的書,我們應該勸阻他們,因為這不僅是浪費時間,而且會極大地干擾學習,削弱學習的熱情。

“不禮貌,不禮貌”,不要說不禮貌的話,不要模仿不文明的行為,否則不僅會損害我們中學生的形象,還會影響社會文明和氛圍的改善。我們的語言是由我們的祖先演變了幾千年,所以我們不應該故意玷汙它。別忘了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美麗的語言。我們應該弘揚中國語言,讓世界欣賞中國美和中國美。

“不禮不動”,不要動不是自己的東西。偷竊是可恥的,要嚴懲。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別人擁有的東西,鍛鍊自己的能力。為什麼不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撿金不昧是“非禮勿動”的生動表現。撿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新一代,我們應該弘揚這一美德,為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做出貢獻。

《論語》是一篇博大精深的言論,裡面有很多寶藏等著我們去挖掘。古人說“半論語治天下”,足以展現其博大精深。老師說“半論語修身”,我覺得也是一面鏡子,既展現了我們的缺點,又告訴了我們如何不斷完善自己。

孔子崇尚“仁、義、禮、孝”等。,這是他一生的目標。幾千年後的今天,讓我們和孔先生攜手踏上仁愛的旅程。我們要時刻牢記“仁以為已任,不亦重”的含義!

論語讀書心得 篇7

我覺得(論語)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給了我們現代人一雙眼睛,一雙看心靈的眼睛,讓我們在這個物化的時代,瞭解到在我們的內心其實還有一片廣闊的天空。我們的快樂其實來自於這片還未開墾的土地。教我們自己為自己營造一片精神的樂土,讓我們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完滿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心胸開闊,心境敞亮,心態坦然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靈之道

三、處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們不應該在怨天尤人了,因為這個社會是要發展的,在發展中與我們個人的利益出現衝突是必然的。在面對這種衝突的時候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變的快樂?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們既然無法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只能去適應環境,無法阻止社會的發展,只能加快腳步適應社會的發展。把自己周圍環境、自己生存的社會給予的壓力變成一種生命的張力,做到從心所欲。

論語讀書心得 篇8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說:死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入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間的流逝――一種促進人們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只有在奮鬥中才能實現的生命價值的歷史責任感,在嘆息中流露出來,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思考。

時間――它是世界上最快、最慢、最長、最短、最普通、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最令人遺憾的東西。一步一步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積成日、月、年。高爾基說: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給任何人多一分。勤勞的人可以要求時間留下一串水果,懶惰的人留下白髮,空手。我們不能停留時間,但我們可以一直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未來。時間老人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多。時間老人對每個人都不公平,同時,人的收穫也不一樣。所以我一直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會珍惜時間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利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能抓住時間,你就會抓住生命,你就不會浪費生命,如果你浪費生命,那麼在你浪費的時間裡,你可能什麼也感覺不到,但有一天你計算,你會覺得浪費時間可以做很多你沒有時間做的事情。這時,有些人懊惱,有些人想讓你彌補,但這是沒有用的。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金難買一寸光陰。假如以後不想後悔,那麼現在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人都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邊等著,在紙上寫著。雨淋溼了衣服,他沒有注意到。朋友來了,滿懷歉意地說:對不起,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興奮地說:我花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我想到了另一個優秀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想把它當日歷撕下來,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論語讀書心得 篇9

從小就背誦朗朗上口的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好人,改變壞人。當時只是背誦。現在,這一小段包含了很多真理。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如果你有他們的缺點,你應該注意糾正。如果沒有,你應該採取預防措施。引導我們處理事情,培養道德,增加知識。

每天在學校接受新的知識。我每次考試都不及格。子說:回顧過去,知道新的,可以當老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嗎?告訴我們複習所學知識,然後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經驗。除了學會複習以前的'知識,還要知道怎麼學。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現在學習知識,都是自滿的,自以為是好的,其實並沒有學到很多知識。學習知識要虛心求教,在學習上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全方位吸收營養。

在生活中,當你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時,你必須做一些你應該做的事情。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孝,謹而信,泛愛眾而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父母面前孝敬父母;出門要服從老師,言行要謹慎,誠實可信,沉默寡言,廣泛愛人,親近仁者。這樣練習後,如果還有餘力,就要學習文獻知識。先懂得孝敬父母,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學習放在第二位。

說到孝,子說:父在,觀其志;父不,觀其行;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謂孝順。孔子說:他父親活著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後,要調查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時間不改變父親的合理部分,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孝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強,品德好,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發點。假如能按照父母的意願,教導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順。

論語讀書心得 篇10

朋友們,不知道給你上過課的老師是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半百多歲的老老師?和我相比,他們沒有我強大。你知道,我們北京東路國小的孫校長親自為我們五(1)班的學生上了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學生整齊地上了車,去了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上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我就嚇壞了,那麼多語文老師都在看著我們。為了讓我們放鬆,孫校長一開始我們玩猜名字遊戲,大家頓時放鬆了。不久之後,我期待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響亮的課聲中開始。這一次的內容是接近論語,我們早上讀過《論語》,但正如孫校長所說,只有回顧過去,我們才能知道新的。在他的領導下,我們都讀了六篇論語,每一篇論語,孔子說的經典句子,在孫校長幽默生動的故事中,有了新的理解,不同於以往的經歷。不愧是北小校長,上課不一樣!我暗暗讚歎道。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是不習慣。我手裡全是汗,不敢舉手。但後來,在校長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中,我敢於說話。我有信心,有感覺,有勇氣。我手裡的汗少了很多,容易多了。這應該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

在學習了這門課之後,我對回顧過去,瞭解新事物,你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聖人的話;我還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我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心得 篇11

暑假裡,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髮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為“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並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裡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說:“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說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說:“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後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說:“《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說:“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為之賊。”這句話被後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於是對一個小夥子說:“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夥子小聲地說:“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著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裡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論語讀書心得 篇12

《論語》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經典。在古代,這可是每個做學問的人都必讀的一本書哦!這本書裡編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還有一些關於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們能夠經過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處事,怎樣做人。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就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

有一次考試,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題目都挺簡單的。於是,我便飛快地做了起來。做完後,發現時間還有許多,我便東張西望起來。我看見有的'同學和我一樣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學仍在認真地答題,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細地檢查。我見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麼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時間為什麼不檢查一下呢?於是,我又認真地檢查了起來。

沒想到,我檢查了一遍後,才發現原先有些題目設有“陷阱”,很容易出錯。於是,我連忙把它們都一一改正過來。剛改完,下課鈴就響了,真險啊!

幾天後,考卷發下來了。哈,考得還不錯,95分!而那些沒檢查的同學和粗心大意的同學考得都不太夢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時成績好的同學這次也考得不怎樣樣。這時怎樣回事呢?這時,只聽見教師在批評那些同學:“做得那麼快有什麼用!一點也不仔細,這麼簡單的題都會錯,太不應當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腦海中出現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一下子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須十分認真,十分仔細,這樣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這樣,學習更是如此。

論語讀書心得 篇13

每年暑假,我媽媽都會給我上很多課,比如數學、漢語和英語。然而,今年暑假,我只報名參加了一個小靈童漢學班。我學了20xx多年前的《論語》。我開始認為這沒用,但在學習之後,我知道它的重要性。

《論語》是根據孔子與學生的對話編寫的。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很特別,讓我們互相比較,在競爭中學習。老師不強迫我們背誦,只是讓我們大聲朗讀,以各種形式閱讀,所以我們沒有壓力,感覺很放鬆。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很多內容都可以熟讀背誦。在課堂上,老師經常選擇一些與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句子,讓我們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然後談論意義,最後老師評論、補充和總結。

我性格內向。在國學班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每個人都說我變得更快樂了。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發表一分鐘的演講。我覺得這對提高我們的記憶力、理解力和演講能力很有幫助。我也從非常緊張到自由,不再像以前那樣膽小了。下課後,老師會帶我們玩一些健身遊戲。

我最喜歡《論語》裡好學的顏回,因為回也聞一知十意味著顏回可以從一個例子中得出推論。如果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學習肯定會容易得多。這本書中的許多真理和方法肯定會對未來的學習有所幫助,所以我認為學習《論語》很好。

論語讀書心得 篇14

《論語》是語錄體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思想的記錄,共二十篇,約一萬二千字,成書於戰國時期。《論語》裡面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為“聖人”。

《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話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絡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經驗、理念,而且還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把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

作為教師除了有好學的精神和養成溫故的習慣外,還要有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學習態度。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學習態度嗎?學習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我們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我們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見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衝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就象在生活中一樣,別人做錯了,這是事實,可是如果我們生氣發怒,那就是我們的錯了。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所以,我們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