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通用16篇)

讀後感6.2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通用16篇)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總感覺名人著作晦澀難懂,讀不下去。這次老師要求讀《實踐論》,開始心裡確實有些小牴觸,但作業終究要完成,還是耐著性子從網上下載下了這篇文章,讀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影印店將本文打印出來,才終於讀完。

在我讀完《實踐論》後,發現相對於其他論文的語言,本文的語言還是比較直白、生動的,當然準確度也是有的。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簡潔,直白的語言把所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是其高明之處了。

在我們過去的大學聯考課本里,我們學的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我們來說,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大學聯考的知識還能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大學聯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應當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只有實際生活於問題的環境中,才能真正解決掉這個問題,現在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只有在我們生病時,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問題。當然,對於生活在“上層”的人們來說,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層”的人們是無法瞭解我們這些“中下層”人們的痛苦的,即使現在出臺了各種政策,但在農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舊存在,並沒有真正解決。

“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我們因為不會而不去遊、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的差而不說,總把話放在心裡念,那麼我們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時候,通常我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條件下去進行某種實踐。在本文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瞭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經驗,選擇我們才能抓住機會,實現價值,創造成功。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2

在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積極努力的實踐。實踐論是一篇討論實踐與認識關係的文章,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我認為,懂得哲學,才能深刻理解事物,有哲學思維功底做鋪墊,也才能進行事物抽象思維的,因此,認真學習哲學十分必要。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的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不斷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實踐論引導著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深遠意義。我們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是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一些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實踐,錯過了驗證一些事情的機會。在認識的過程中,他們就錯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對外界事物的接觸。還有一些人憑著自己的經驗,以為自己已經可以了,不用再去實踐,可是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又會是另一種光景。人們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想要得到滋生價值的實現,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於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對實踐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更好的成長。面對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應該提高我們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對於即將走入社會的我們,需要提高的認識和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參與社會實踐。想現在的我們,都會找一些兼職做,鍛鍊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些事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又了經歷,也讓我們瞭解了這個社會的現實,也為步入社會提前做好了思想準備。通過社會實踐,我們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3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著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區域性性和偶然性:某種區域性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域性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區域性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區域性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迴圈。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4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生當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說這是中國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因為這篇文章拯救了當時的中國。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主席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憑藉著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關係。即我們應該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對辯證唯物主義有了一些瞭解,以前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卻不知道它代表這什麼。首先,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一切有關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這充分的表明了,認識對社會實踐有著依賴性的關係。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感覺有點讀不懂,因為感覺有些哲學的思想。讀著讀著覺得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來越近,讓我漸漸明白了知與行的道理。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絡,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絡,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因此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懂得認識的歷史性或辯證性,雖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則都是錯誤的。

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而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毛主席曾說過:“如果以為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毛主席在文章中說過:“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著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裡手”⑷,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標準,所謂“生活、實踐底觀點,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我們現在的許多大學生腦子裡都只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很少有親自動手去實踐的時候,等有了實踐機會的時候,又對自己缺乏勇氣與信心。為什麼缺乏勇氣與信心,或許毛主席一語中的就是因為我們對於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瞭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因此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正如我們學英語一樣,為什麼我們漢語學的那麼快,因為我們天天都在用漢語進行交流,而出了上英語課之外,我們很少嘗試用英語去進行交流,畢竟實踐出真知,因此我們的英語提升的很慢。另外,人們在實踐中經常會失敗,現在我們許多人經歷了很小的挫折後,就會一蹶不振,我們經常會聽說某人因為公司破產而跳樓自殺。或許古人說的好“吃一塹,長一智”,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一道數學題我們往往是一錯再錯,現實中我們犯下的錯誤不止一遍,這使我們的道路越來越坎坷。善於總結是成功的基礎。及時總結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和得失成敗,是保持強勁動力的有效途徑。成功的人士不是不走彎路與錯路,而是少走彎路與錯路,特別是在走彎路與錯路後懂得及時回頭,糾正錯誤,以利再戰。所以我們在經過失敗之後,應該從失敗取得教訓,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並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我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這就是“失敗者成功之母”。而毛主席在文中又提到了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⑺。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階的感性階段,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複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我們應該不斷去探索,不斷去總結,然後再去實踐。我們不應該對現有的認識感到滿足,因為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貢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哲學昇華。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中的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知、行關係問題,為中國哲學發展史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這篇實踐論,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依然會在黨內生存下去,依然阻擋著我們繼續前進。因此,可以說毛主席的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我覺的這篇文章不止影響著當時的人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有些東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說,我們應該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如此迴圈重複下去,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我想我們都會獲得最終的成功。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5

《實踐論》問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認識來源於實踐,我們要用認識來被動的作用於實踐。不管是開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們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通過理解觀察外部資訊,構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必須的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地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即規律。構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而我閱讀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便覺得裡面的許多觀點可以讓我聯絡到自己的人生髮展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自己將來發展的道路。其實人生的發展也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生產活動決定一切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假如我們的學習活動決定一切日常活動,是最基本的行為活動。由這樣基礎可以得到書會成為我們自身發展的源泉,然而大學我們的日常生活形式變得多樣化。不僅要學習課內的,更要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不同的同學的學習重點是不一樣的,就實踐論中所說,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很多其他的活動。而成為一位有主見有勇氣有思想的大學生,是可以從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書本中這些不同的方式學到的。生活活動是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最終人的能力達成一定高度。而人們的認識不論其他情況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階向高階發展。而有了哲學觀點的支撐,無論在發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發展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個經歷和體會,善於實踐人生。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6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讓我深刻的瞭解到,《實踐論》是毛澤東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在馬克思辯證維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的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關係。

《實踐論》中說道“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用來指導實踐的,而實踐是用來檢驗理論的。列寧說“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不管是開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理論,用實踐來積累自己的經驗認識,用自己的直接實踐經驗再結合別人的經驗(學習來的知識)來對事物進行判斷,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客觀的認識事物和開展工作。

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資訊,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一定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侷限性。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7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瞭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層次的含義。

就像我們考試,只是在考試之前發狠的背知識點,背公式,背單詞,背作文,而不是實踐它們。初級的學習階段,學的是啞巴英語。只做題,從不開口說,所以我們單詞背了忘,忘了背,卻沒什麼效果,數學公式也是這樣。

我的一個數學成績好的同學曾經跟我說,他其實不怎麼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題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題多了,公式自然就記住了,所以往往數學學渣們是背了公式,卻不知在哪兒運用。最重要的是知識不運用於實踐,你會忘記,就像現在給我一張考卷,我肯定考不上這個學校。

對於我們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實踐就是講課,因為我們是師範類的專業。曾經不止一個老師跟我們說過講課的重要性,相信我們對老師講的好壞也有深刻體會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我的國中數學老師,他完全澆滅了我對數學的希望。他只要我們背公式,賣給我們一本公式書,告訴我們,只要將這本書背下,他包我們能上120。他講考試卷的時候簡單的題不耐煩講,用輕蔑的眼光看著我們,彷彿在說這種題智障才會錯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點就過了,於是就算我沒有聽懂,也不敢下課去找他再給我講一遍。更可笑的是,難的題他又不會,就讓我們自己看答案,於是我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從此打消了學理的念頭。

而我最喜歡的老師是我的國中英語老師,他是一個狡猾且奸詐的人。他的課業,從來都很重,我們每天都要聽寫單詞,從一面到一個單元再到整本書。剛開始我很不習慣,因為只要每天聽錯的單詞超過三個,他就會把我們的本子收上去,重新聽寫過關才將我們的本子還回來。我從農村的國中升上去,本來英語基礎就薄弱,於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積壓在他那裡。後來他看我的本子實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辦公室去了,原以為會被批評,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訴我,記單詞要多聽看多寫。後來在他的影響下,我的英語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學校開展的社團活動,修滿第二課堂的速度分才予以畢業,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在以後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學,但是我們也不能遲到,理論進行實踐,這樣就尊敬了叫條主義的葡萄字,要懂得變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數學題,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學會轉彎,靈活運用。

總之,實踐論教會了我們正確的實踐方法和正確的認識方法,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教必困,故世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8

大二上學期,跟著馬原老師的步伐,我閱讀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著作《實踐論》。《實踐論》是毛主席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而寫的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為中心,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的一本書。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

實踐是思考的物化,沒有實踐的人,只會是碌碌無為的空想家。

《紙上談兵》的例子不停的在提醒著我們,不會實踐的空想只會被那些實踐家們擊得遍體凌傷。“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天對非常之觀充滿想象,卻不敢親自去看看的人,“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領悟了這些道理,於是他勇於把自己對國事的思考付諸於實踐,掀起浩浩蕩蕩的“王安石變法”。盡其志也,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其乎?

傷仲永,傷的不僅僅是少年成名,江郎才盡的悲哀與無奈,更多的,是對仲永父親淺薄無知,坐吃山空,沒有對仲永才華加以雕琢,在實踐中深造孩子的潛力,最終泯然眾人矣。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9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深刻理解《實踐論》是毛澤東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以馬克思辯證主義為基礎,結合中國的具體社會實踐,深刻揭示了認識和實踐的密切關係。

《實踐論》說:“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瞭解的真理標準。”用於指導實踐,實踐用於驗證理論。列寧說:“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無論是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從點到面,單方面到更多方面。只有結合理論,用實踐積累自己的經驗認識,把自己的直接實踐經驗與別人的經驗(學到的知識)相結合來判斷事物,才能更加科學客觀地認識事物,開展工作。

我們可以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接受外部資訊,通過主動觀察形成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積累一定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必然、穩定的聯絡,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達到了理論水平。當然,理論要經過實踐的驗證。也就是說,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所有的認識都有其時代的侷限性。

《實踐論》表示:“只有感覺到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不管誰需要知道什麼,除了接觸那個事物,即生活在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看法看起來很平淡,但實際上是很多人忽視的真理。

《實踐論》說:“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整個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具體過程的發展是相對的。因此,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承認對各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有相對真實性。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單獨識別,不能用任何一句話來說明。因為人們對每個發展階段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有相對的真理。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實踐的正確和系統的看法,對指導當時中國革命,指導當前和未來的各種實踐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0

這篇《實踐論》彷彿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課,感觸頗多,既是對歷史的一種感悟,也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思考,更是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的一種深思,一種領悟。

也許是今日無事,也許是出於想盡快完成任務的目的便從百度搜來讀了一下,沒想到為完成一個任務卻讓自己感觸頗深。從客觀的角度,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個人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初步的瞭解及把握了《實踐論》的基本內涵。總的來說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一部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著作,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系統地論證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學文的都知道: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的辨證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實踐。因此,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迴圈往復以至無窮。在感性認識中獲得的豐富的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整理,將符合實際的部分上升為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活動和接受實踐的檢驗。

《實踐論》對經驗主義的批判實踐論。學了中國近代史及現代史的都能瞭解經驗主義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舉例來說,如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說明,好的經驗可以給我們的實踐帶來益處,但經驗主義是卻會在不經意中令你萬劫不復

從字面我們就可以瞭解到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是隻講理論,不聯絡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這也就讓我想到我們高中學思政時老師的舉例: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絡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這也就是我們學習了關於資料庫的理論同時還要做實驗的原因,即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當然理解這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資訊,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一定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一定是正確的理論。這也就是我們從書本上所瞭解到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從而我們不難理解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當然,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1

今年是我們敬愛的中國共產黨90歲的生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過暴風驟雨,寒冬臘月,驕陽似火的折磨艱難地踏著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們-中國共產黨挺直了胸膛獲得了今日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們在世世代代的時代中不斷進步,可是在生活中難免想到黨。多多少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黨的紀念日忙得不亦樂乎,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關於黨的書《實踐論》,故事講的是毛澤東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發展和判斷錯誤的處理方式,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到毛澤東不顧一切的為黨和人民服務,而且對事物發展錯誤有正確的處理方式,使我黨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我從這本書中能看出來毛澤東的辛苦,黨的艱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們生活中快樂,幸福從哪來的,是黨是黨把靈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孫身上,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令人讚歎不已。我以後一定要好好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

認真追溯黨的發展歷程後,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

1921年7月1日我永遠忘不了!黨的生日!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2

從當時的寫作背景看,全國正值革命的關鍵時期,而黨內兩種錯誤思想又不斷的衝擊著革命道路,險些把中國革命帶向危險的地步。作為當時的明眼人毛澤東審時度勢,寫下這篇實踐論(以及後來的矛盾論)。重點其實是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統一,把革命帶向正路。而事實上,文章一出,也的確獲得不錯的效果。另外,這篇作為中國哲學史上偉大的著作,在現今的社會上,仍然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毛澤東思想對馬列主義繼承和批判的結果,是人類思想的又一大進步。如今,它仍舊指引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前進方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難以忘記它和它的作者對中國革命,對中國建設,對中國歷史所作的貢獻

不知不覺,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當然受到文章的強烈震撼。這的確是篇情理兼備的文章。讀完後,我既有文學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穫。我個人覺得,它給我幾個比較重要的啟示是:

1、實踐的必要性和首要性。這其實是認識論的首要的觀點,我們學習了馬列主義這麼多年,這個觀點還是應該不僅深深留在腦裡,還時刻提醒著我們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凡事須躬親、力行之。

2、有了實踐便有了認識的需要和發生,但是,認識更要比實踐進一步。即文章說的,要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們會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虛或實的現象材料所迷惑。這時,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忘親身實踐,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東西。這種能力在以後的工作中也猶為重要。

3、實踐對實際的依賴。實踐是實際情況的需要,所以實踐要完全立足於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產生正確的依據和評估,進一步得到正確的方針和政策。並不斷的將正確的理論運用於再次的實踐中。所以,儘量營造成一個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的良性迴圈。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3

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中就學過與實踐有關的一些理論,通過閱讀毛主席的《實踐論》,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實踐論》是其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的情況下,毛主席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實踐論》中闡述了四個基本問題。第一,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第二,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第三,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第四,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係。我認真閱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深受啟發,以下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感悟。

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如果我們想知道正確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實踐一下。就如我們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嚐然後得出答案,而不是光聽被人講。毛主席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發展。無論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形態下生存,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活動,都離不開人。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從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才是有根據的認識。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人的知識、才能歸根到底來自實踐。這並不排除接受間接經驗和學習書本知識,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無必要事事直接經驗。就每個個人的知識而言,大量是從間接經驗、書本中學來的。但一切知識就其最初來源而言,仍然是實踐。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豐富自己,不斷增加自己的頭腦儲備。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於實踐的。這種能夠服務於實踐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源於實踐的,只有親身投入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任何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否則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去實踐,但我們可以藉助前人的優秀理論成果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但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理論,因為只有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我們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否則,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感性認識達到的理性認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成為真理,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需要把它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符合預定的目的。如果預定的理論在同一實踐過程中變為事實,這種理論就會成為客觀真理,這個認識的過程也就隨之完成了;如果這種理論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現實不符合,則還需要繼續認識,不斷糾正錯誤認識,最終獲得真理性認識。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如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就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重視實踐,動手實幹,因為許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動計劃制定出來了,但是不幹就不能落實,更不能實現目標。 就好像我自己經常會為學習制定計劃,但是我並沒有毅力去實踐,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計劃實現的成果。於是我深深明白要勇於實踐,這就要克服畏懼情緒。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你接受一項任務時,剛開始時可能是困難重重,就退縮。但是,如果你埋下頭,不氣餒、不抱怨、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到底,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會有成就感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學習也是缺少實踐的,從國小到高中,我們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我們拼命學習,學習那一大堆的教科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在當時是記得很牢,但是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親身實踐。現在到了大學還好,在學校的提倡下,我們很多學生都會在假期去進行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實踐,儘管有一些是與自己專業無關,但是我們也還是可以從中獲得認識。通過社會實踐,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視野,瞭解社會,體驗了生活,更使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進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很多東西並沒有說出來的那麼簡單,只有自己去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真諦。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再好的認識,看似再完美的理論,不經歷實踐的洗禮,就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要敢於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主觀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教訓,從而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實踐論》在當時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現在它仍有積極的價值,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享受成功的快樂。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4

經典之所以經典,因為它是不同時代的智慧結晶,凝結了社會意識,能反映社會的現實,引發人們無限的思考和回憶。閱讀紅色經典,汲取紅色營養與智慧,讓我們前行之路走得更加堅定、更加自信、更加成功。

毛澤東的《實踐論》寫於1937年,由於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導致1931—1934年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損失。毛澤東的《實踐論》借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揭露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弊端,科學地解決了中國人困擾了許久的知行關係問題,為處於動盪中的中國革命指明前進道路。它的誕生,為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澄清黨內錯誤思想,提高全黨思想理論水平以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裡,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係。又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到再認識,如此迴圈往復不斷髮展,並且每個新的迴圈都代表著更高的內容。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說:“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麼樣。事實證明,空想對社會變革並沒有實質上的推動作用。實踐出真知,唯有不斷實踐才能找到適合中國革命的前進道路。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造世界,就必須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學以致用,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言之有物,不說空話;付諸行動,不做空想。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提高自己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5

用了幾天的時間,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開始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矛盾,後來才漸漸發現矛盾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對我們看待事物問題,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我相信,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認識毛澤東,我們都知道,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因此,我們的老師家長們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讓我們認識到了毛澤東同志的偉大。毛澤東同志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為什麼古往今來這麼多人都失敗了,而他卻成功的解放了中國,建立新中國,給中國以及無數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希望。我認為,這都與他的先進的思想脫不了干係。

在以前,我的正義感是我對光明與黑暗、善與惡能夠明確分辨,追求前者而厭棄後者。但我從沒有想過怎樣去改變這現實中的一些醜惡現象。我知道依靠個人奮鬥,掌握實在的技能、本領,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做一個清白的、有用的、爭氣的人。讀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變,我感到要改變一些東西,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團結周圍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變。

“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每個問題的由來,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決掉它。我們大學生現在逃課已經司空見慣,而且很多人是經常性的逃課,我也問過一些逃課的同學,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學生的迷茫。逃課的同學認為這門課程對其將來的發展帶不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感覺該課程學與不學已經不重要,在我看來,逃課問題的解決

主要還在於改變同學們的看法。課程老師要給同學們講清該課程對其將來發展的幫助,而不是隻強調點名,掛科。

人生之中,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貫穿於我們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我們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等一切關係中,無處無時不存在著矛盾。

作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我們,正處於熱情與激情似火的時期。這也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多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運用矛盾分析法去對待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物質與精神等這些方面上的矛盾時,更要學會運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對待和處理。

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理想是根植於現實之中的,但同時,我們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動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前進。我們大學生應在人生中創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學生活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然而學習是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從頭到尾都是一馬平川的,在這期間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阻礙我們前進。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又一個學習矛盾,我們才能不斷進步,達到我們自身的要求,才能達到給我們自己設立的目標。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大學生既要看到問題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問題統一的一面,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實踐論矛盾論讀後感 篇16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讀矛盾論有感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現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

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內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

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

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著的事物和矛盾著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

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鬥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階段,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一定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著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對抗性的矛盾發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衝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係,建立和諧與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讀矛盾論有感正確分析和判斷矛盾的具體性質對於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著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