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散步》有感

讀後感2.4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散步》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散步》有感

讀《散步》有感1

母親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它會給你無限的關愛。《散步》這一篇文章主要描繪了祖孫三代一起在風景如畫的秋色裡散步,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因為大路順暢,作者的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趣。這時作者想到了他的兒子還小,陪伴他的時間還長,而母親已經老了不知何時想陪也陪不了了。所以作者準備委屈兒子,當作者說出走大路時母親改變了主意。這一篇文章描繪了一個溫馨的場景,就是在這個很平常的日常裡體現了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優良美德。

讀完這一篇文章我感悟到母愛都是無私的,記得去年國慶70週年的時候,參加遊行方陣已經訓練了三個月的我,因為生病最後沒能站在天安門的對面舞動雙旗。我當時非常遺憾,心裡像丟了一件心愛的東西一樣難受。晚上,我躲在被子裡,傷心的哭了起來。媽媽發現後,用手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輕輕的說: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的。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裡舒服些了,由於生病發燒,我很快又睡著了晚上媽媽整宿都沒有睡覺,給我換涼毛巾降溫。直到第二天早上,經過媽媽一晚上的細心照顧,我的體溫漸漸恢復正常。坐在電視前,看閱兵式的現場直播時,當我們的'方陣出現在電視螢幕的那一刻時,我興奮的告訴媽媽,那就是我所參加的方陣,媽媽微笑著對我說:你們這個方陣很棒,你也是這個方陣的一份子,媽媽為感到驕傲。當拿到獎章和證書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有收穫,我想到了媽媽說的話:有付出就有收穫。雖然沒有參加成正式表演,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克服了各種困難,懂得了什麼叫做堅持。是媽媽的話給了我幫助,教我從另外的角度看待事情,使我通過這件事成長了。

《散步》這一篇文章讓我感受到親人之間的愛是無私的,我會在這無私的愛裡茁壯成長。

讀《散步》有感2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讓我帶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為蝸牛實在爬得太慢。雖然它已經盡力在爬,但還是隻挪了一點點我催他,我唬他,我責備他,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在說人家已經盡全力了!我拉他,我扯他,我甚至想踢他,蝸牛受傷了,他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上帝啊!為什麼要讓我帶一隻蝸牛散步?經過冥思苦想,我終於懂了,我的手指輕輕地顫抖著。原來,上帝讓我帶蝸牛散步,其實是蝸牛在帶我散步啊!

有時候,我們會催孩子,但是孩子其實就像那隻蝸牛,在帶你走向美麗的風景。在眾多的教學理論中,我更喜歡教學相長這個詞,這是課堂最簡單而自然的狀態。讓我們的課堂慢下來,以一種包容的態度,愉悅地接納學生的個性、差異,甚至是接受學生的錯誤。

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我曾為如何教好漢語拼音而苦惱。有一次,我在指導朗讀一個音節詞時,不少學生都讀錯了聲調。束手無策時,我想起了哪位教育界的大咖說過的一句話讓學生錯,給學生錯的.機會。於是我豁然開朗,請學生給這個音節詞加上不同的聲調再讀,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把小手舉得高高的,一個音節詞讀出了不同意思,孩子們在錯誤中嘗試,給這堂課帶來許多美麗的生成,令人意外而又驚喜。從此,我發現孩子們學習拼音的熱情越來越高了,我教拼音也越來越輕鬆了。

是的,在嘗試錯誤中獲取真理,是每一個生命與生俱來的渴求。相信學生,給學生錯的機會,給學生嘗試的權利,給學生成長的空間。至此,我更加相信自己,讓自己變得心平氣和,從容舒緩。如果說生命是一場修行,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讓我們的課堂慢下來,前行路上偶爾退一退,給頭腦以思考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有時間反思每一堂課是否沿著初心一路前行,讓心靈趕上自己的腳步。

慢下來,心才能定下來,課堂才能開出智慧之花。慢下來,靜待花開。

讀《散步》有感3

正是桃花盛開的春季,我忙裡偷閒,把作業撇在一邊,抽出十分鐘,讀了莫懷戚的散文名篇《散步》。看完後,我深受感動。

這是多麼幸福的一家啊!每個人都把別人放在第一位。文章裡的“全世界”我想作者指的`是這個一家人,一家人就是他的全世界。我們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說我們家裡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從沒覺得珍惜。

現在我長大了,我明白了。作為兒女的,應該常回家看看,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樣。爸爸媽媽辛苦的養育我們,我們怎麼做,也報答不完父母的恩情。在這大好春光裡,讓我們我們一起祝願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笑容燦爛!

讀《散步》有感4

發現了法國式的傲嬌噯!似乎在日本過生活,怪異感更勝過新奇感吧。談論起日本的政要或者明星態度都有些居高臨下,對街上的行人的評論也是一樣。當然也有幽默在,聊勝於無。

畫得卻是無比認真的`,許多細節體現,比日本的繪本精緻。也許這也是法國人傲嬌的理由吧。

仍然給五分,都給繪畫。

讀《散步》有感5

今天上了《散步》這篇文章,我深感觸動…。那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呀,讀起來是那麼親切、溫馨,通篇充滿著絲絲蜜語濃濃親情:母親的慈祥,作者的孝順,妻子的賢惠,還有那個胖胖的小傢伙兒,更是聰明可愛。

我反覆讀著,文中初春的新綠、樹上的嫩芽、轉季的冬水;特別是那菜花、桑樹和魚塘,那山水畫般的江南春色在眼前明朗清晰起來。不由得陷入沉思,想起一些往事。

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姐姐也顧著學習,但是哥哥只要有時間就會帶我漫步在林間小道中,他會捉一些小昆蟲嚇我。有一次,哥哥問我河水為什麼朝那個方向流,我不知道,哥哥就帶我往上走,走啊走,我終於看出來了,水來的方向地勢高,我高興得說:“哥,這邊地高,那邊地低。”哥哥牽起我的手說:“是的,我們有一句古話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人要是不努力、不奮鬥就會像這河水一樣只能往下流了。”長大後,在學習、生活中每遇到困難就想起哥哥的教導和溫情,就有了無限力量。只是現在哥哥已經出國留學了,一年也只能見到一次…。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親情是多麼珍貴,讓我們把愛一棒一棒的傳遞下去吧!

讀《散步》有感6

今天我們學到散步這一課了,老師叫我們先讀課文。看完後我深受感動。本來散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們一家幾乎每天都散步,但看到這篇文章,我的心酸酸的。 作者的母親老了。不想出來散步,但作者希望母親出來走走,鍛鍊鍛鍊身體,母親順從了兒子,一家四口人出來散步。在路上時,小傢伙天真的說:“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句話體現了他們家的融洽,三輩人濃濃的情。但是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和孫子要走的路不一樣,畢竟是小孩,喜歡走小路。母親要走大路。是爸爸即是兒子的作者還是決定委屈兒子順從母親走大路。最後婆婆疼愛孫子。走小路,最終一家人決定走小路。就這樣走到一處,作者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他們都特別小心,最後作者還寫到他們背上的.全世界。

“全世界”我想他指的是一家人的全世界。我們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說我們家裡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從沒覺得珍惜。現在我明白了。爸爸媽媽辛苦的在外賺錢,回家還得照顧老小。我以後會在家照顧爺爺,爺爺那麼疼我,有時我還衝他大吼!想到這裡我很慚愧。爺爺雖然癱瘓了。但爸爸給他買好吃的,他總是悄悄留著給我。看了散步這篇文章。我懂事了。一定會聽爸爸媽媽的話,力所能及的分擔他們的擔子。孝敬爺爺。照顧爺爺。

讀《散步》有感7

近日學了一篇文章,題為《散步》,頗有感觸。文章講的是一家四口人: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吃完晚餐在一起散步的事。

這篇文章在末尾寫了一句點睛之筆:我和妻子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真理。為什麼?因為它代表了一切:自然界的永不更改的守恆原則以及我和妻子對母親和兒子的愛。因為我的背上,是母親;妻子的背上,是兒子:這是大自然的終極原則,這是任何一個生命體都必須經歷的過程:生老病死。

但更讓我感觸深刻的,使他們的親情。

我見過無數子女,在長大成人後,便拋棄了父母,在練習冊上,都有著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在經歷了社會後,都會變成這樣的人。

直到我看到了這一家人,直到我讀懂了他們的選擇,我終於得到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答案:人性的偉大光輝,不會因為任何東西,而泯滅、而凋亡。

我便更堅定了我孝盡父母的原則,因為我明白了:一切的美德,都不會凋亡。

讀《散步》有感8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後還是出來了。看到這裡,我們都會以為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鍊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於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麼和睦。看出了作者對母親的孝順。

種種事蹟都表明,親情是多麼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著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

我要對天下的兒女說:趁母親還在,好好孝順吧!

讀《散步》有感9

散步是一件極小的事情,我們似乎每天都能做到。而在作家莫懷戚的筆下,散步像一首動人心絃的小詩,又如同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曲。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讀,都顯得那麼親切,情趣盎然。

《散步》一文,不但語言中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給人以溫暖和美的感受,更從句裡行間透露著深刻的含義,含蓄雋永,意義深長。

全文敘述了“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一家四口人在春天去田野散步這件小事。母親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本不願外出散步。而作為兒子的“我”並沒有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正因為母親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並沒有固執己見,而是聽了我的話。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文章開頭的這一幕就營造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而接下去的一幕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美德:母親要走平順的大路,“我“的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最後,“我”尊重了母親的選擇,準備走大路。而母親卻摸摸孫兒的小腦袋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因為母親疼愛孫兒,瞭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喜歡整齊的桑樹,喜歡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母親決定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這是多麼美好的“愛幼”的傳統美德啊!

《散步》全文通過描述孝敬老人的“我”、慈愛孫兒的母親、善良賢惠的.妻子以及天真活潑的兒子這一家人,彷彿讓我們看到了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幸福生活的情景,感受到了一家人和睦相處的溫馨與快樂。

《散步》最後一段也寫得很有意思: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我”和妻子尊老愛幼,如同生怕驚動整個世界那樣,生怕稍有點閃失,給老人和孩子帶來驚恐、不安甚至傷害。所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地,走得很仔細。

另一方面,“我”和妻子也確實如同揹著整個世界:老人,孩子,分別代表著過去和未來。揹著這個世界的“我”和妻子——中年人們,承擔著孝敬老人、愛護兒子的雙重責任。這種責任已經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更是整個社會的!作者寫這篇文章,正是鼓勵青少年們要積極地承擔起這個責任啊!

所以,同學們,讓我們從小就勤奮學習吧,共同來承擔起尊敬老人、愛護兒童的社會責任!

讀《散步》有感10

《散步》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戚的作品。

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面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並沒有結束,母親又改變主意,要‘愛幼’走小路。

文章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全篇沒有一個生僻華麗的詞語,更沒有讓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發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如文章寫道‘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充滿生活情趣的口語,既表現孩子的天真、聰明,又表現家庭的幸福、溫馨。

散步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獨特的。幸福並不一定是名譽等。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學所表現的意蘊卻深入人心。反映了古樸的.尊老愛幼的家庭道德美。文中‘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是家庭的砥柱,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善養老人,

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成上起下的責任。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讓

我頓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那麼,我這個未來的中年人中的一員,又為何不從現在做起呢?

讀《散步》有感11

散步從本意來說就是走路,而讀完《散步》這篇文章,我有了更深的瞭解。

作者筆下的散步,寫出了他和家人的一次散步,因為一次不同的意見,讓作者明白了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場景。在一個路口有了分歧,媽媽要走大道,孩子要走小道,我為了再陪伴媽媽,忍著走了大路,而媽媽卻為了自己的孫子走小道,我揹著媽媽,妻子揹著兒子,一步步的向前走……

我身上也發生過這種事,在一個安靜平和的.週末,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吃火鍋,有肉有菜,可能是沒來得及買,我最愛的金針菇只有一點點,我只能大海撈針似的在鍋裡找,而我和奶奶同時夾到了金針菇,那時我還小,在我眼中沒有我讓人,只有人讓我。這時爸爸讓我把金針菇給奶奶,可我還是不聽,心想:為什麼,這是我先夾到的,就要我自己吃。爸爸見不管用,狠狠地訓斥我,一把把我的金針菇搶下來,給了奶奶,我表示不滿和氣憤!因為我們都是人,誰吃還不是吃,為什麼從我這拿,到了嘴的鴨子飛了,誰不生氣呢?這時奶奶把金針菇給了我,對我說:“岐岐,金針菇你吃吧。”爸爸見此景對我說:“看你奶奶對你多好,那你吃吧,下回別跟奶奶搶了,要懂得分享。”

雖然這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通過《散步》這篇文章聯想到此,忽然在我小小的內心感受到一股暖流,這就是家人,這就是親情,這就是幸福!如今我再也不跟奶奶搶了,因為我知道奶奶愛我,我們家人都很愛我,現在“謙讓”成為了我們家的家風。

讀《散步》有感12

正是桃花盛開的春季,我忙裡偷閒,把作業撇在一邊,抽出十分鐘,讀了莫懷戚的散文名篇《散步》。看完後,我深受感動。

這是多麼幸福的一家啊!每個人都把別人放在第一位。文章裡的“全世界”我想作者指的是這個一家人,一家人就是他的全世界。我們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說我們家裡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從沒覺得珍惜。此刻我長大了,我明白了。作為兒女的,應當常回家看看,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樣。爸爸媽媽辛苦的.養育我們,我們怎樣做,也報答不完父母的恩情。在這大好春光裡,讓我們我們一齊祝願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笑容燦爛!

讀《散步》有感13

《散步》通過一家祖孫三代,在一次日常散步活動中,家庭成員間的相互理解包容、相互支援扶攜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生動地描述了一幅扶老攜幼、幸福溫馨的動人畫面。

每個人都有年幼的時候,每個人也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幼年人和老年人都是在身體和心理上最需要關心和愛護的特殊年齡階段的弱者。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深知尊老是我們的義務,愛幼是我們的`責任,老人和小孩就是我們要揹負的“世界”。唯有義不容辭地扛起扶老攜幼的重大責任,我們才能擁有溫馨的家庭、和諧的世界。

讀《散步》有感14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裡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裡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裡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慢慢合上《美學散步》一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裡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裡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藝術家也曾發掘過這樣的美,但是都無法像他那樣灌入一種極其深沉摯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覺,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

讀《散步》有感15

《美學散步》裡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以下內容:詩、畫的美及兩者的關係、書法、音樂和建築、國外的雕塑,以及藝術意境和從藝術中反映出來的哲學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內容豐富優美、見解獨到。

關於詩和畫的分界,作者認為:詩傳畫外意。詩留給人更深長的想象空間,他列舉了達芬奇用了四年時間畫出的蒙娜麗莎的眼睛。有時候詩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一樣,能夠拔高藝術作品境界。另外,詩還能詠時間,而畫只能捕捉瞬間。

很多詩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齡的《初日》:初日淨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多麼美妙的一副香閨畫啊。“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圖畫中。”“太陽的光,洗著她早起的靈魂。天邊的月,猶似她昨夜的殘夢。”自然無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處處表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故。照相片無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攝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現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發現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詩的意境。“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王安石詩: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云何處香。”

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往往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如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築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築要求的美,而園林建築藝術又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作者將中國傳統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歸納為兩類:芙蓉出水的美和錯採鏤金的美。其中,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陶淵明的詩顧愷之的畫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漢賦、明清的瓷器、京劇舞臺上濃厚的彩色的美是錯採鏤金的美。作者極推崇魏晉,因為這之前—漢代—在藝術上過於質樸,在思想上定於一尊,統治於儒教;這時代之後—唐代—在藝術上過於成熟,在思想上又入於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傾向簡約玄澹、超然脫俗。

埃及、希臘的建築、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中國古代的繪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意流動的線條,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於線條的`流動,因此使得中國的繪畫帶有舞蹈的一位。國外的很多畫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國話卻是線的韻律,光影都不要了。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筆墨的影響。西方畫家是由幾何、三角構成透視學的空間,,而中國畫是詩意的創造性的藝術空間。西洋在埃及、希臘以來傳統的畫風,是在一幅幻現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出圓雕式的物體,特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影凹凸的暈染。中國畫法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重意境。西畫的透視法是畫家立在地上平視的物件;中國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空間立場。中國畫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藉光影的烘染襯托,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築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

歌德說:建築是冰凍住了的音樂。中國的建築、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中國園林建築喜歡用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飛動之美,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特點。相較而言,希臘建築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成花紋圖案,中國的植物花紋直到唐代以後才逐漸興盛起來。中國慣用園林來處理空間美感,如天井、院子。園林中的設計除了“遊”中“望”,還可以“借景”。山水是詩人畫家書寫情思的媒介,藝術境界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定空亭一所,作為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焦點和精神聚集的處所。靜穆的關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