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通用7篇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知識通過學生的自學和互學而獲得,教師只起到指導和組織的作用。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教師設計的問題的回答過程中,複習先前的知識,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討論提出解決的方法,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課本,分析小穎和小明兩種不同解法的正確性,在全班交流達到共識,得到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律,即:將減法運算轉化成加法運算,省略加號和括號;弄懂有理數的代數和的意義;然後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完成例題的解答,教師對有疑問的同學給以適當的指導,形成能力;再通過測學加以鞏固,達到掌握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目的。

成功之處:引例的處理比較好,學生的自學感受到小穎的方法是以水面為標準,水面以上記為正,水面以下記為負,而兩者的距離則使用它們的差來表示;小明的方法是水面以上距離與水面以下距離的和來表示,用到了絕對值的意義;通過回答問題,自然將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的解決方法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使他們通過研究、交流獲得了新知,擺脫了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效果比較好。

啟示:1、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對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有啟發性,要能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具體對知識的探索的正確位置上來。問題提得過大,學生沒法回答,不知道方向;問題過小,又沒有挑戰性,引不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

2、例題的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做適當的刪減或改編,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2

今天我上了一節課,課後覺得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自己發現無論是在組織課堂方面,還是在教學難點的突破上,以及在時間分配上,都感到力不從心。現在將上課後的反思總結如下:

上課一開始我通過三個選擇題複習有理數的各種運演算法則和運算律,目的在於克服學生平時經常出現的錯誤。然後進行三個基礎性的計算題,鞏固有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法則,接下來解一道比較複雜的計算題,涉及的運算比較全面,但是在上課中學生出錯的比較多,我想如果再加強幾個訓練題效果可能會好一些,但是考慮到後面還有任務,所以效果不很理想。後面的教學中,第一道題是用四個有理數去計算24,教材上有類似的題目,對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他們表現的很活躍。

其次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認識教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對待學生。認真鑽研教材,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把教材鑽深、吃透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然後去發展、延伸,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知其義而不知其理,這樣只能是依樣畫瓢。再就是我覺得不能以教師的眼光去看學生,要和他們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問題,發現學生出錯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決出現的問題。我們做教師的`往往認為一道題很簡單,學生為什麼不會,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經驗去和剛開始學習的兒童去比較。

教學工作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上進心,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跟上不斷髮展變化的教育新形勢。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3

《有理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這節課主要講授了有理數的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及向學生介紹了計算器的使用。運算順序“先乘除後加減”學生早已熟練掌握,讓學生學會分析題目中所包含的運算及用計算器對比較複雜的式子進行運算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只有把握住了重難點,才能在運算順序的“指揮”下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對加、減、乘、除法的法則進行鞏固複習,克服學生對運演算法則掌握不熟的困難,並利用課本例題,引導學生鞏固有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法則,並介紹計算器的使用方法,讓學生用計算器對例題進行驗算,感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實惠和便捷。一節課下來,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1、在匯入時,先對加減乘除的各運演算法則進行鞏固複習,結合了班級學生的學習實際,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的同時,為新課的教學提供了基礎保證。

2、在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先動手試做,關注到了學困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將筆算與計算器計算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會動手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計算器對於複雜式子運算帶來的便捷,感受了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實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學生分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二、本節課仍存在著許多不足:

1、分組學習中,各組的討論積極性不高,特別是第四組和第六組的同學,各做各的,基本沒有充分的討論。對各組裡的學困生的學習指導不到位是討論不積極的關鍵。

2、對學生的激勵不足,比如第四組的羅發蘭同學到黑板做題時直接寫出了結果,未能給予學生更好的鼓勵,而是直接指出其不足,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3、在教學之初複習運演算法則時,沒能列舉出典型例題,以幫助學生更好掌握,使得學生對法則的掌握還是不到位,導致後面學生在做題時出錯。

4、講解計算器的按鍵時,缺少舉例,一筆帶過,使得部分學生還不會使用計算器計算,特別是計算中按鍵的順序。

5、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未能更好地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使得教學內容未能得以全面完成。也使得教學時間過緊,對於部分學生做的題中的問題講解不全面,比如第一組的肖啟豔同學在做題時,將乘法分配律中的“+”寫成“times;”,未能及時給予糾正。

6、學生分組出題、做題時,對於做得又快又準的小組激勵不足。

三、今後的教學方向:

針對本節課中的成功和失敗,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學習教學理論知識,並不斷應用於本班教學實踐,根據小組教學的要求,逐步探索出適宜本班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主,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選擇適量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儘可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工作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上進心,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寫好教學反思,將自己的教學融入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課堂,使自己能跟上不斷髮展變化的教育新形勢。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4

本節是在學習有理數加.減.乘.除.乘方的基礎上。引入了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有理數混合運算順序,掌握有理數混合運算.它是有理數運算的推廣和延續。

本節課的重點是能熟練的按照有理數的運算順序進行混合運算。難點是在正確運算的基礎上,適當的運用運算律簡化運算。首先,我先複習了運算律,既是對上節的複習,又對這節學習作鋪墊。又通過詳細分析了例題,小組討論。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更明確了運算順序,進行有理數運算,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第三,在例題的講解中穿插了讓學生自己動手鍛鍊的'過程.及時的反饋學習情況.最後,通過“算24點”遊戲,創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

課後的專家的對教學過程和課堂的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建議,希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例題的難度降低,讓學生能更好的適應.

本次活動,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後的研討,老師們都表現出高度的熱情,整個研討過程都呈現出濃厚的氛圍。通過本次活動,鍛鍊和提高了我們的教學能力,相信通過堅持不懈地實踐,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步伐會更快!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5

有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是重點更是難點。

講完這節課,我的認識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學情和教材,編寫的學案指導自學的方法具體,尤其是四個問題的設定將自學活動引向深入,課堂自學效果較好。其次,對混合運算中題目的分析應多引導學生嘗試分析,這一點教師分析偏多,應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對題。再次,課堂檢測過程中,學生板演出錯後,應該讓學生說出錯的原因,多數明白,還要著重強調易錯點。我不應該帶著學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錯點,這樣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如果能讓學生講解自己的做題順序步驟,這樣“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最後,由於對課堂教學環節把握不到位,應該在練習結束後適當課堂小結,對照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心裡有底兒,反思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以及哪些目標沒有達到,以便課下有針對性地練習。

再就是我覺得不能以教師的'眼光去看學生,要和他們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問題,發現學生出錯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決出現的問題。我們做教師的往往認為一道題很簡單,學生為什麼不會,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幾年的經驗去和剛開始學習的兒童去比較。

教學工作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上進心,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跟上不斷髮展變化的教育新形勢。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6

教數學七八年了,我發現一個現象:絕大多數學生更容易學習幾何,而學代數相對較困難,各種錯誤層出不窮。在個現象普遍存在於每一屆學生中,男女生均是如此。

究其原因在於幾何是數學與圖形的內容,有圖形做支撐使知識更生動形象,便於理解,而代數雖然容易學習方法,但學生更容易因粗心、失誤、計演算法則混淆等出錯。往往代數部分是學生不易得分的內容。

每冊書第一二章均是代數,法則和解題方法很容易學習,往往練習是狀況百出。上週學習有理數的加減運算,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已有學的知識規律,教材安排先學習有理數加法,然後是有理數減法,最後是加減混合運算。每一節我都很注重知識的引導和方法的歸納總結,再做大量的練習,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練習或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我會及時反饋給學生,共同糾錯。進過幾天的學習,我認為孩子們掌握的很牢固,準備進行加減混合運算。提前設計教學,並讓學生預習,結果第一節的教學效果特別差。第一個問題是加減法統一變加法,學生不會變,有兩種現象:加法又去減法,減法變加法時減數應該變相反數,結果沒有變。課前,我專門讓學生練習兩個數的減法變形,還複習了變形口訣“兩遍一不變”,學生做得很好,口訣也記得很牢。並且我還在黑板上進行了兩個例題的示範,從變形到省略符號。結果學生在進行混合運算的時候,但學生不知如何變形,甚至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情況。這讓我非常的鬱悶,不知道哪個環節出錯了。在一班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二班上課也出現亂變。課下我就反思,是不是我講的`太快了。還是說我在黑板上展示,沒有讓學生展示做題的內容。第二節課課前先進行復習,然後讓學生做,挑選學生板演,板演的結果還是沒有達到我的預期。及個別的學生兩節課了,完全就不知道在幹什麼?我挑選了已經掌握方法的學生直接坐在他們旁邊充當小老師,給他們講解,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在學生練習和板演的時候,我不斷的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給他們指出來。可能就是我認為這個比較簡單,但有的學生對於加減運算,可能掌握的還沒有十分的牢固,現在進行混合運算,看到這麼多有理數完全蒙圈了。也有一部分同學可能是練習的比較少,還在混沌之中需要再加強練習,最終達到會對知識更清晰的理解。當然這裡我也發現兩個問題主要在於我,一是每個題可能我說的比較多,沒有讓學生說,說其實也就是說方法說技巧,說的多了自然就會做,出錯的機率也就少。另一個就是加大學生板演的範圍和次數,板演中學生更容易暴露出問題,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確實比較複雜,計算量比較大,學生既要進行變形,還要進行省略,還要進行簡便運。不僅要考慮符號,還要考慮算理和結果。每一步都需要學生細心耐心用心。七年級的學生畢竟還比較小,加上國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於他們學習代數沒有優勢,所以我在後邊的教學中一定要耐心。這兩天課堂上學生練習效果差,我比較心急,失去了原有的耐心,控制不住情緒對學生髮火,學生自信心估計受挫。加上最近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表揚逐漸減少,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弱,影響學習效果。教學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只有老師耐心了,學生才能耐住性子,在不斷試錯中獲得自信。

有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7

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是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掌握了有理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後進行的。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結合學生正確掌握本節課的知識的反饋情況,進行反思。

一、讓學生在自主中學習,培養學生能力

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而在這節課之前,學習的是有理數加、減計算。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圍繞如何能讓學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來設計這節課的。在教授新課前,讓學生複習化簡符號、同號數求和、異號數求和及三個負數求和的計算方法和口算,把學生在本節課在計算過程中所遇到的知識重點,轉化成所學過的舊知識,而不是把計算方法直白的告訴學生,只要學生記住即可。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縛,使學生很自然的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學生獲得的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為後繼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實行再創造。”而要讓學生實行再創造必須改變學生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說學生聽、教師講學生練的被動模式。應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尋找、發現、認識、掌握和應用,主動構建新知識。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由易到難分層訓練並講練結合,特別是對學困生所遇到的問題更予以關注,使他們有所收穫。通過學生的反饋,我感到還要加大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我班學生不同程度都有讀錯數、抄錯數、抄錯符號的現象出現,嚴重的影響了計算的準確性。只有正確率上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高漲,才能喜歡數學,愛學數學。

二、深鑽教材,提高教師的.能力

教師的能力包括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個人對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節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運算上。強調運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學生在解題之前先觀察題目然後再想一想用什麼方法運算,如何能巧妙的運算,在下筆解答。運算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夠掌握較好,並應用到實際的運算當中。“法”“理”溝通是教學的關鍵,只有“理”明確“法”才能通。雖然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反饋的教學效果還不錯,但我覺得我在教學中把握教材的能力還要再提高,因為本節課“理”的教學不夠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實質才能掌握計算的表象,這樣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學生掌握的知識才能融會貫通,構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識體系。在駕馭課堂方面還要多磨鍊自己,認真總結每一節課的得與失,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它作為一種資源來利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陽光總在風雨後”。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使學生得以成長,教師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