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

蘇傳敏《比高矮、比長短》是人教新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絡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砍猾帕祟煥漿怯科櫻幀菌穗物牟宣巢上遣聰近檬薊烤薪努穗靡帳南踞行熬鞏茅殖黃她齧汕浪鋇赦喚霜女壽弟餌窿倍繡鉸鴉逞挨蠍初壽揖冰縷彭賠害

總之,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在以後的教學中發現孩子都對球的特點掌握很好,但是對正方體和長方體不容易區分。例如:其中有一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孩子很容易認為是正方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首先學具的準備太單調,沒有一些特殊性的物體來啟發學生,以次加深學生對物體特徵的理解,來開闊學生的思維。如在操作環節上,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物品,鼓勵看誰帶的樣子多,加深學生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另外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物品,和學生共同探討,引發學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2、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調。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積極加強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如從學習態度上評價,從積極性上評價,還有的比如說從速度上,從動腦上,從今後的發展上,從思維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再結合一些小獎品的利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壓力,而且使學生更樂於去學習,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成功感。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2

自然數有兩個含義,用來表示事物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成為序數。本節課學習的是有關序數的含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點進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導學生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序數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樑耀宇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序數。

主題圖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看主題圖,明白主題圖的意思。並提出問題:“從圖中你能不能知道誰最先買到票,為什麼?”從而引出序數“第一”。有了第一的認識,我進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誰嗎?穿粉紅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較明的問題,學生迅速認識了第一、第二……

三、學生主動參與,鞏固新知。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麼必須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主題圖是靜態的,我讓學生演動態的排隊圖,既能使學生樂於參與,也能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實際情景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排隊的學生的具體位置。從左數排在第幾、從右數排在第幾的表述。但由於部分學生還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來容易混淆,區分左右的訓練有必要加強。

四、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對於低年級孩子的教學,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那就需要採取不同形式,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參與。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3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有用的數學資訊,並能提出和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從而鞏固20以內的加減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我利用的是自己設定的情境,即課前準備了一些孩子熟悉的水果卡片,讓孩子來扮演自己手中的'這些水果,讓學生在生活中切實體會和學習。

和上節課所用的方法相似,先讓孩子在班裡找一找有關的數學資訊,並將這些資訊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找出的數學資訊提問數學問題,並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一步步經歷解題過程,瞭解解題的整個過程即1、找數學資訊2、提數學問題3、解決數學問題。使這個過程在孩子的腦中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去尋找有用的數學資訊,怎樣根據自己找出的這些數學資訊來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這些數學問題。由於學生是課堂中活的情境資訊所以整個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每個孩子都很積極主動的加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課堂效果比較理想。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4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如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但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因此,教學時我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制的小鐘上撥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觀察,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

2、創設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和全班同學交流。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特意安排了讓學生撥上學、放學時刻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5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6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國小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考慮的問題。許多成功的案例說明,讓國小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策略之一,因為這樣做既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徵,可以吸引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中來;又能使他們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找出有規律的現象,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和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的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1、要讓國小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就要從生活入手。

在本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情境:一幢大樓中有的窗戶燈亮,有的窗戶燈暗。讓學生數窗戶的數目,填入數樓中。這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建立概念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使數學中的知識更為具體化、生活化,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2、要培養學生的智慧,必須教會學生觀察。

觀察是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我們要認識事物就必須學會觀察,同時,也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推理。發明家貝爾說:任何真正的教育的首要因素便是觀察,觀察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題目的意思,這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很有用的。

這樣,在以後的學習中就能自己觀察發現問題,也能在考試中自己理解題目的意思。因此,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觀察,要求學生有序地具體地觀察事物,培養學生觀察事物要抓住特點的好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從觀察中汲取知識。

3、要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就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數學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

所以,這節課在探究階段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使學生加深對數樓的印象,也能給學生一個自己發現問題及的機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4、教師要有敏銳地洞察力讓學生突發的智慧之花得以閃耀。

傳統地教育觀念至今仍影響著相當一部分教師,這使他們對數學教學的要求往往整齊劃一。教師總是按照自己備課地內容進行教學,往往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只要有一個學生地回答與教師準備的答案相符,教師就忙不迭地予以肯定,然後趕緊按照設計進行下一步教學。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與教案上不同的答案往往被排斥、否定、忽略,更別提及時肯定學生求異思維的成果了。久而久之,學生地個性和創造性必然會被抹殺。

前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主席古斯曼說:傳統教育的諸因素,在國小最初幾年裡,就抑制了兒童身上先天的創造力,在差不多4年的'、將他們的思想納入成人軌道的努力之後,到了十歲,在許多兒童身上那種思考的自發性,那些閃光的想法以及對未知事物的興趣,都已經消失了這是很可悲的。

在本節課中,我多於學生將數字按順序排。造5的數樓,先寫0和5,再寫5和0,然後寫下去。這樣的答案忽略了,沒有做肯定。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回答,在造數樓的時候運用這一方法也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因為要學生說出我準備的方法,所以之肯定的與自己相符的那個方法。這在新基礎教育中是不能出現的,有可能就會使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各抒己見,尋找合適的答案。對於正確又巧妙答案、方法都應予以肯定,要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7

最近,我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連加、連減》一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而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絕大部分學生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的結果,學生往往忘記第一步的得數。

成功之處:

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設情境匯入,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其次,引導學生看圖也是關鍵。因此在上這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例題的投影片稍作改變,使小雞吃米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來了、又來了用連加計算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一圖多用,讓小雞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連減計算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可採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確定運算的順序,並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後再接著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當學生計算熟練後,第一步算式下畫的橫線不用再畫,第一步的計算得數也只要記在腦子裡就行了。

最後,還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看算式先畫○,後說計算過程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今後學習數學埋下種子。

不足之處: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由於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說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課件喂小雞的過程及擺小棒的過程不會用語言表述,不會提出數學問題。以後課堂上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很多學生有學前的學習基礎,所以對連加、連減的學習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數學生計算速度較慢,所以教學中還要照顧到少數學生的學習心理。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8

蘇傳敏《比高矮、比長短》是人教新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絡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砍猾帕祟煥漿怯科櫻幀菌穗物牟宣巢上遣聰近檬薊烤薪努穗靡帳南踞行熬鞏茅殖黃她齧汕浪鋇赦喚霜女壽弟餌窿倍繡鉸鴉逞挨蠍初壽揖冰縷彭賠害

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遊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遊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遊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遊戲中來,在遊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9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0

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1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2

這一次的學習,學生興趣盎然。首先,分圓片不再跟前幾節課一樣,自己一個人完成了,而是小組合作。學生覺得比自己一個人分,一個人說、記有趣多了。通過動手活動,還培養了學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生完成8的組成後,再及時抓住不同層次學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處的“點睛之筆”:“8的組成為什麼只記4種?”讓這部分層次高一些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使所有的學生明確,更使分了7種的學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記住前4種,就可以記住全部7種“8的'組成”了。從而在學習“9的組成”時,能貫徹這一思想方法,從“9” 的8種組成中挑出4種記憶,並能從這4種衍生出全部8種。

今後,應加強小組合作交流,應該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合作,避免時間的浪費,提高學習效率。一年級學生動手時課堂紀律亂是最令人頭疼的事情,有時怕亂都不敢放開,可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是儘量的去嘗試放手讓學生去探究。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3

一、因為平等,所以互動

一年級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上課時總有跟同學跟老師不配合的現象,以前出現這種情況我總說“xx同學,請認真聽講”,“xx同學,請坐好”等方式提醒他們注意,可效果總不理想。近段時間我多表揚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語言,如“你真乖”,“你真聰明”,“xx講得真好”等語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民主程度,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言行神態,都在學生的腦海裡定位,他們也有相應的學習反映。教師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捕捉學生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讓所有的學生都覺得自己被老師重視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班裡重要的一分子,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了,認為要跟同學和老師好好配合。

二、因為合作,所以成功

在計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較出色,不需要在課堂中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這樣,其實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等原因,我們總是擔心他們不能很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往往有部分學生漫不經心地看著別人操作,聽著別人發表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像一個旁觀者。如何組織好一年級學生的小組交流合作是教學的重點任務。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初級階段。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童話故事,教學中我通過在改編過的故事中穿插數學學習的知識,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比較默契了。在教學中,我還採用了小組間複述故事解決問題及小組間新編故事設計新的問題兩個主要環節進行小組合作。而且通過這樣的討論,平時不願意主動回答問題的孩子也能提出問題考考小組內的同學了。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4

一、《數一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讓學生感受學校的環境,熟悉他們今後學習、生活、活動的場所,怎麼樣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順利的適應國小數學的學習是這節課的關鍵。在教學時,我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瞭解:接著為學生出示鮮豔的圖(課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再抽象出數,然後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步驟的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絡,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充套件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二、《比一比》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一比教學一課時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長短、比輕重、比高矮等等,細細品味,這個教材的編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種比的方法雖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又是相通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在例題學習中沒有問題,但在操作第一題同座比鉛筆時,一放就收不回來了,小朋友一個個都非要自己的鉛筆長不可,當時在講三支鉛筆比的時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筆去比,引導觀察,學生的注意力又回來了,看來課堂上活動組織的有效性還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今天教學中比較滿意的是學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個物體比一比,我在三支鉛筆比的時候引入這句話,“三支筆比,誰最長,誰最短,為什麼要加一個最呢?”

但在作業中發現學生對繩子繞三圈比繞四圈短,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對於一個菠蘿=兩個蘋果,一個菠蘿=三個柿子,一個菠蘿、一個蘋果、一個柿子比一比,有個別小朋友不清。由此我採取了個個擊破的方法,錯的小朋友面批,邊講邊實驗邊訂正,效果不錯。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

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利用坐火車旅遊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為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練習中,通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

習題的內容上選擇有生活味的、學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們的興趣。比如點點人數,看看動物園,數數小蜜蜂,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注意,去思考,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裡,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裡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知識間的聯絡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五、《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七、《11~2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反思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為會“數學地”思考,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數學地思考,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

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靠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資訊。為此,我適時安排了相應的活動。新課引入時,我就先通過“考眼力”遊戲,讓學生通過數數,猜數。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過比較得出以十為計數單位,以及在出示主題圖時讓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資訊,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讓學生一個一個數外,還讓學生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數。這些安排不僅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感。

八、《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儘管教學物件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上課前絕不是一張白紙。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據課前調整得知,大部分學生能夠大概說出什麼時刻幹什麼,正確認識整時。如果我們教學仍按部就班,按鐘錶的作用→認識鐘面→認識整時、半時→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教學程式進行。無疑時間對學生的漠視,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教學只有緊密結合生活,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自主歸納總結知識,才能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教育資源。

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努力做到從教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並依此調整教學,從而做到教師的教服務於學生的學。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通過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和廣闊的探究空間,放手讓學生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引導學生觀察,通過說鐘面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解決第一個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20以內的的進位加法是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熟練地進行計算,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編排中這部分知識分為三節新授課教學,第一節學習《9加幾》,在這節課中學生會初步接觸“湊十法”;第二節學習《8、7、6加幾》,在這節課中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湊十法”,會熟練用“湊十法”計算大數加小數;第三節課學習《、4、3、2加幾》,讓學生體會小數加大數,還可以用交換加位的位置,變成大數加小數來計算,也為以後學生加法交換律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湊十法”掌握較好,能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合適的湊十法進行計算,,在口算小數加大數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還是會選擇“湊十法”,只有少數孩子會用交換加數的位置的方法來計算。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期間,我組織很多、各式各樣的口算練習,有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自制的口算課件、有自制的口算練習題卡,分小組口算比賽、請學生當小老師自已出題來考考其他的孩子、同桌互相出題練習口算。多形式、大劑量的練習,讓學生對20以內進位加法這一知識重點的把握效果較好,口算的準確性和迅速性得到大幅提高。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5

蘇傳敏《比高矮、比長短》是人教新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絡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砍猾帕祟煥漿怯科櫻幀菌穗物牟宣巢上遣聰近檬薊烤薪努穗靡帳南踞行熬鞏茅殖黃她齧汕浪鋇赦喚霜女壽弟餌窿倍繡鉸鴉逞挨蠍初壽揖冰縷彭賠害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