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古對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對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對今》教學反思

《古對今》教學反思1

本課採用對韻歌的形式識字,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採用這種形式識字。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由三個小節組成,每小節四行,且結構相同。三段韻文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迴,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絡生活經驗,想象四季美景,進行理解、誦讀、欣賞和積累,在識字中瞭解常識,獲得知識,感受生活的美好。

首先在識字方面,為了讓孩子們學習識字的方法,有興趣的去學枯燥無味的生字,我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在寫字方面我進行“李、香”兩個字的寫字指導,重點強調了結構和佔位,通過希沃白板的一些功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到部件的長短寬窄佈局,以便於正確書寫生字。並在指導寫字時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寫字姿勢。

在理解課文和指導朗讀的環節中,我藉助圖片或實際理解重點詞語,喚醒學生對詞語內容的感知,在對韻歌的朗讀指導時,採用了學生自由讀,同桌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在朗讀時興趣盎然。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鏤空關鍵字、圖片引導回憶等方式,使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基本背誦出課文第一小節。

本節課的亮點在於電子白板的運用,配樂朗誦,視訊拓展,寫字魔法棒運用等,充分體現了資訊科技與課程融合,把資訊科技和教育資源作為內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本節課還設計了這節課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及時反思,今後改正。

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識字環節應該多向外拓展,例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或者給生字組詞等方法識字。

第二是環節設計不到位。這節課對課文的處理過於細碎,應該加以整合。並且前面環節處理過慢,最後的朗讀部分時間不夠充分,應該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更加從容。

第三是應設計讓學生參與電子白板操作的環節,讓孩子上臺拖動電子白板上的圖片和線條,給學生以新奇的感受,極大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這節課朗讀時間充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並通過及時、豐富、有針對性的點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建設,讓每位同學都成為合作學習的主人。在今後的教學中,發揚優點,改進不足,力求讓每一次課堂都精益求精。

《古對今》教學反思2

本課是識字教材,教學目標主要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認識生字、理解詞語,正確規範書寫生字為重點,積累並運用識字方法,為今後自主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我從複習學過的對韻歌引入,讓學生再次感受對韻歌節奏感強、朗朗上口的特點,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揭示課題之後,相機指導生字“古”的書寫,分散識字。通過自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男女合作讀等形式,激發學生朗讀韻文的興趣,讓學生在反覆朗讀過程中加深對生字的印象,落實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抓住“暑、晨、朝”三個生字的共同點,引導學生通過藉助圖片、結合字理或聯絡實際等方式記認生字字形,理解“朝霞、夕陽、酷暑”等詞語,能夠化抽象的漢字為具體形象的事物,降低識字難度,讓學生更容易識記。

隨文識字環節,通過講解字源的方式,引導學生記認“寒、夕、暮”的字形,理解它們的意思。並通過引導學生藉助圖片、聯絡生活等方式,理解“和風細雨、鳥語花香”等詞語,完成理解詞語的教學目標;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既豐富學生的表象,又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有效落實第4點教學目標。在充分認識生字的基礎上,再次迴歸整體,在有節奏地誦讀韻文過程中鞏固識字效果,落實了認識生字的教學目標。

在書寫環節,引導學生髮現生字結構上和字形上的異同點,結合生字意思熟記字形,有利於提高生字書寫的正確率。通過重要筆畫的指導,促進學生把生字寫得美觀勻稱,突破寫字的難點。

《古對今》教學反思3

通過上這節識字課,我發現自己很多方面存在著不足。首先,這節課節奏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鬆後緊。前半節識字耗費太多時間,後半節課寫字環節落實的不充分。其次,只注重了字,詞的訓練,疏忽了句的訓練。方法也過於單一,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對識字寫字的興趣,不知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啟發他們自主識字,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寫生字等。

通過評課,有經驗的老師指出自己沒有完全融入學生,情緒沒有調動起來。而且低年級教學,要聲情並茂,表揚要多,要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我在很多細節方面也沒有做到位,提問不是很具體,過渡太直接,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等。這些我都會銘記在心,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積極改正,努力讓自己成長起來。

《古對今》教學反思4

在本次一年級家校課活動中,我執教的《古對今》是一首對韻歌,描繪了四季輪迴,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教學中,我依據文字特點,以“智慧課堂”的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對子”這一傳統文化,同時將識字與學文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得到民族文化的薰陶。

一、朗讀上傳,資料顯示

課前,學生們認真預習了這一課,並把自己的朗讀錄下來,上傳到了平臺上。上課伊始,我利用平臺的“統計分析”展示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情況。大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們對自己的朗讀有了正確的認識,並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

二、隨文識字,誦讀韻文

1、本文,我設計的是隨文識字。我利用電子課本的“聚焦功能”聚焦每一小節,而後分小節巧妙地創設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學習生字。其間,平板中畫筆和本地資源的使用,都使得課堂更加生動、鮮活。

2、三小節的韻文朗讀,我也精心設計了多種形式:範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合作讀、和家長合作讀……指名讀全文時,我還播放了一位同學課前上傳的課文錄音,並和她的現場朗讀作比較,其課堂的進步顯而易見,凸顯了智慧課堂的實效性。

3、緊接著,學生誦讀課文時,我還利用了電子課本的“白板功能”,學生在積極的誦讀中加深對文字韻律的體會與理解,並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現場測試,實現精準

學完全文後,我針對本課內容設定了五道測試題,利用電子課本中的“互動功能”對學生平板進行現場傳送,讓學生現場完成、提交。全班共50人,50人提交,體現了全員參與。全部做對的同學和個別題選錯的同學,平臺都精準地顯現。接著,我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對錯題進行講解,使其快速地掌握文字內容,實現了“智慧課堂”的精準性。

四、學寫生字、拍照評議

我先通過“聚焦功能”讓學生觀察“涼”字的結構及每一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的長短。然後,我讓學生自由練寫、平板拍照上傳。最後,我又在平臺裡隨機抽取兩位同學的字進行生生評議、師生評議,並相機正字。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別人書寫中的優點,更發現了自己書寫中存在的問題,使得“智慧課堂”真正達到高效。

當然,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我難免有不足之處。以後,我會繼續向周圍有經驗的老師們學習、請教,並在“智慧課堂”的道路上積極探索,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古對今》教學反思5

《古對今》是一本以對比的方式來展現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差異的書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這本書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反思和改進。

首先,我發現學生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瞭解比較有限。在閱讀《古對今》之前,學生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瞭解僅限於歷史課本中的內容,對於文化的細節和特點並不瞭解。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了對於古代文化的介紹,引導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書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

其次,書中的對比方式有時候過於簡單。對於一些文化差異的解釋過於簡略,難以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對於書中的一些對比進行了深入的解釋,並引導學生們自己思考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

再次,書中的一些內容過於抽象。例如,書中提到了古代文化中的“禮”和現代文化中的“禮儀”,但是並沒有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入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最後,我認為這本書對於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比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差異,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並且學會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引導他們學會欣賞和理解不同文化的魅力。

總之,《古對今》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書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並且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他們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公民。

《古對今》教學反思6

優點:

1.從“識字”到“方法”,形態靈活,妙趣橫生。針對本課生字較多的特點,教學中採用多種識字方法識字,如:看圖識字、猜字謎、加一加、換一換、編故事等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引領學生遨遊於漢字的美妙世界裡。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做到充分地讀,通過自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男女合作讀等形式,在讀中整體感知對韻歌的特點,讓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那份“讀”的熱情與渴望。使學生在充分地讀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意思。激發學生朗讀韻文的興趣,讓學生在反覆朗讀過程中加深對生字的印象,落實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3.通過引導學生藉助圖片、聯絡生活等方式,理解“和風細雨、鳥語花香”等詞語,完成理解詞語的教學目標;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既豐富學生的'想象,又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

在書寫環節,指導不到位,處理比較倉促。寫字教學目標完成得不好。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只考慮到了中上等的學生接受能力。讓學生找出所有左右結構的字,並說這些字的特點,當孩子們說出這些字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時,我沒有細緻的指導,接著就讓學生看老師範寫,沒有做過多的要求,就讓學生自己練寫,既沒有展評、又沒有交流,就這樣倉倉促促結束了寫字的環節。

改進措施:

1.合理安排每個環節的授課時間,給寫字教學留夠10分鐘。

2.考慮到能力較弱的學生,多關注這一部分學生。

3.寫字教學還應細緻地指導,讓每個孩子都寫好字,如本節課所要求寫的字,不能只讓學生觀察到左窄右寬就可以了,還應每一部分具體地觀察,特別是主筆畫的佔個位置。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把字寫規範。

《古對今》教學反思7

本課是部編一年級下冊識字單元第六課。本課採用對韻歌的形式識字,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採用這種形式識字。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配有一幅插圖,採用寫意畫的方式展示了“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象。

課文由三個小節組成,每小節四行,且結構相同:每一小節的前兩行是單音節詞對單音節詞,如“古對今”“晨對暮”“桃對李”;後兩行是雙音節詞對雙音節詞,如“嚴寒對酷暑”“和風對細雨”“鶯歌對燕舞”。

三段韻文,分別用簡潔形象的語言和長短句交替的節奏,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迴,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絡生活經驗,想象四季美景,進行理解、誦讀、欣賞和積累,在識字中瞭解常識,獲得知識,感受生活的美好。

1、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對對子是一項比較有趣的活動,而對子這個內容學生平時接觸的不多,對他們來說比較新奇,所以課堂一開始我用對對子這一遊戲引入,調動對孩子學習這首對子歌的興趣。

2、自主學習,提高能力

初讀課文時,通過提問的方式提醒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要藉助拼音,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習得自學的方法。交流識字方法時,我給學生猜了一個字謎,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我讓學生把生字按照結構分類,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識記生字。

3、自主評價,相互借鑑

寫字評價環節,我讓學生對同桌的字進行評價,哪裡寫的.好,哪裡寫的不好,通過這樣相互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髮現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

4、節奏朗讀,整體感知

課堂的最後,讓學生拍手讀這首對子歌,學生對對子歌的節奏感就有了明確的感受。

反思

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堂節奏前鬆後緊,前半節課識字環節耗費過多的時間,導致後半節課部分環節落實不充分,且沒有足夠的時間對韻文進行整體感知,在課堂時間調控能力上還需加強。

本節課注重了字和詞的訓練,疏忽了句的訓練。

前半節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後半節課由於節奏加快,疏於對課堂的組織。這節課大部分時間用在對字詞的掌握上,後半節課部分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沒有收到好的課堂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立足課堂,夯實基礎知識,以賞識教育喚醒中下等學生的自信心。

《古對今》教學反思8

統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第五單元是第二個集中識字單元,旨在通過集中識字的形式完成識字任務。《古對今》以通俗凝練的韻語帶出識字內容,滲透傳統文化精華,同時安排了若干組意思相對的詞語,描繪了四季輪迴,春去冬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本課新詞較多,也比較書面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除了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之外,也要著力解決詞語的理解。

一、聯絡生活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閱歷淺,書面化的詞語對於他們來說往往很難理解,但是課本中所學的詞語大多與他們的生活有關,所以教學時應該積極調動學生聯絡生活經驗去理解這些詞語,將抽象的課文內容在學生頭腦中轉化為直觀的、形象的感受,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教學片段:

師:“春暖對秋涼,嚴寒對酷暑”,同學們,“春暖”是什麼感覺呢?

生:就是現在這個季節太陽照在臉上時感覺很舒服。

師:那你覺得“春暖”和“酷暑”哪個更熱呢?

生:“酷暑”。

師:對的,大家觀察“暑”字,一個大太陽就在人的頭頂上,所以“酷暑”就是非常熱,同樣,“嚴寒”和“秋涼”哪個更冷?

生:“嚴寒”。

師:“寒”和“涼”兩者程度不同。今天下雨了,雨點落在臉上就是涼涼的感覺,但不會覺得冷。但是“寒”就不一樣了,大家觀察一下“寒”的象形字(課件出示)你看到了什麼?

生:屋子裡有一個人光著腳踩在兩塊冰上,他旁邊放滿了稻草。

師:屋子外還飄著雪花,這個人縮成一團還忍不住在發抖。同學們想象一下這種感覺,讓人瑟瑟發抖的冷就是“寒”。所以,“嚴寒”“酷暑”都是描寫的什麼季節呢?

生:冬天和夏天。

師:“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就形象地描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給人的感受。

一年級的學生雖小,但也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熟悉的事例,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稀釋難懂的詞語。

二、藉助詞性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們觀察課文的結構,課文是由三個小節組成的',每小節結構相同,前兩行都是單音節詞對單音節詞,如“古對今”“桃對李”,而後兩行是雙音節詞對雙音節詞,如“和風對細雨”“鶯歌對燕舞”。三段韻語,或同類詞,或反義詞,或近義詞,對於不好理解的詞語可以藉助詞性來理解。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和風”是什麼意思?

生:不知道。

師:“和風”和老師現在出示的“微風、大風、狂風”那個意思最接近?

生:微風。

師:“和風”就是微風,吹在臉上那種柔柔的風。那為什麼不直接說“微風”而是說“和風”呢?

生:“和風”吹在臉上很舒服,“微風”不一定是舒服的風。

師:對的。“和風”就像春天的太陽照在臉上給人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和風對細雨”,“細雨”是大雨嗎?

生:“細雨”就是小雨。

師:溫和的風對細細的雨,那大雨對什麼呢?

生:大雨對大風。

師:那我們試著來說一個對子,狂風對——

生:暴雨,狂風對暴雨。

教學中,通過出示近義詞讓學生理解書面化的詞語,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聯絡生活經驗,舉一反三,自己也能用同類詞說對子,體會韻語的表達特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利用圖片

一年級學生學習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教學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示課題時我搭配了一幅春日景色的插圖,讓學生試著說能想到哪些成語,學生們大部分能想到“春暖花開”“柳綠花紅”這一類的詞語。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給課文第三小節的教學作鋪墊。

在第三小節中出現了出現了“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這兩個成語,但課文是把這兩個成語拆分呈現。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說說畫面上的內容,再聯想剛剛出示課題時的圖片,學生就能理解這兩幅圖都是表現春天裡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通過圖片理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意思。

理解詞語是學生閱讀的基礎。學生只有真正理解詞語意思,才能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古對今》教學反思9

本節課力爭摒棄“單純識字”的教學弊端,開創識字教學新視野,使識字教學呈現“趣味性”和“文化味”。

1、從“識字”到“方法”,形態靈活,妙趣橫生。針對本課生字較多的特點,教學中把漢字按照結構分類梳理,採用編字歌、猜字謎、加一加、換一換、編故事等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引領學生遨遊於漢字的美妙世界裡。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從“學文”到“傳承”,且學且放且滲透。依據文字的特點,在初讀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每句中都含有“對”字,並以此為節點,畫出每句中相對的詞。這樣,在師生靈動的交流中,使學生髮現文字特點,並依據特點大膽尋找文中相對的詞語,滲透“對子”這一傳統文化形式,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