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1

一、一段題外話

4月4日清明,許多學校都組織了學生去春遊。後來老同學講了一個笑話。她說清明節那天她們學校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回來後讓學生寫作文。要求寫出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行了。有一大半的學生寫道:“清明節,我們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了烈士陵園。”

無語,不知道怎麼說。

二、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學過,感覺不是太難。書本上的題目我事先做了一下,覺得學生應該也是能夠做的。

1、操作之後的語言

今天一上課我就出示了各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很快地就把軸對稱圖形找出來了。我讓學生拿了長方形到黑板前對摺而後自己再畫了對稱軸,順便規範了一下對稱軸的畫法。再讓學生先想一下,再用自己的語言說了一下什麼叫對稱軸,哎,我發現,經過操作學生就是能夠說,而且說得是自己的理解,也還蠻到位。

2、探究部分的難度。

原題為:試一試找出正方形的對稱軸。

正方形圖案簡單,學生對正方形的感知很多,找出正方形並畫出對稱軸並不是難事,可以說,沒有探究的價值。

所以,我把題目變了一下,改為讓學生探究想想做做4.

小組合作:找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

完成下表。

正三角形

正四邊形

正五邊形

正六邊形

邊數

對稱軸的`條數。

你們的發現。

學生一填,馬上找出了規律。那就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

這一步,還是處理得很滿意的。

3、練習的問題。

既然是新授的第一課時,練習中就肯定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有些在預設之中,有些在預設之外。

譬如第2題。學生的對稱軸找不全。

譬如第5題,學生的圖形設計流於簡單,缺乏美感。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2

一、數學的實質是一種文化

《新課程規範》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語言是現代文明的一區域性。”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拘泥於課本,“唯教材至上”,而是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把教材作為一個傳達數學知識的一個載體。在公開課教案中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領域中軸對稱圖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放大了軸對稱圖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圖形背後的魅力,將軸對稱圖形的神韻淋漓盡致的表示了出來。

課堂上我用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動植物圖片,調動了同學的已有的表象,豐富了同學的.感知。面對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同學流露出的不只是驚喜,還有幾分疑惑:為什麼大自然如此的垂青於軸對稱圖形的形狀呢?當“天安門、重慶人民大禮堂、上海東方明珠、河北趙洲橋”等極具中國特色的具有對稱美的事物出現在同學的眼前時,同學們被這種文化氛圍陶醉了,激發了同學熱愛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剪紙遊戲、展示同學的作品,然後讓同學觀察自身創作的作品,比較他們的不同。由於是同學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學觀察的很仔細。“我發現他們形狀不同。”“我發現他們大小不同。”“我發現它們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這樣的發現過程是真實的,也是一個逐漸發現的數學學習過程。這樣同學們就能夠較好的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尋找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一是放手讓同學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性的活動,最後讓同學彙報、爭論。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儘管開放性沒有方法一好,但是由於有了師生的互動,。在實踐中我發現儘管方法一有很強的開放性,有利於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經常表示為優等生的遊戲,絕大區域性後進、中等的同學課後對這一環節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方式二,儘管開放性沒有方法一好,但是由於有了師生的互動,方向性較強,又培養了同學層層深入研究、發現問題的能力。在爭論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環節裡,同學思維的火花在迸發,師生的對話是那樣的自然,平等。教師的欣賞猶如催化劑,使探究活動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時在課堂出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在新課程文化的輕拂下學習還是比較輕鬆的。這股清新之風吹走了數學的枯燥、苦澀,吹走了同學心靈中對數學的恐懼,讓同學生長在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文化氛圍中,使數學課堂充溢著文化的氣息。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對稱軸對稱圖形,瞭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能夠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難點是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進行判斷軸對稱圖形,並找出對稱軸。本節課通過剪一剪、辯一辯、折一折、連一連、猜一猜等操作,實現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愛學、善學、樂學的習慣。

一、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匯入新知時,直觀、巧妙、激趣。在課的開始,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學生都被可愛的卡通圖形和故事最後的設問吸引住了,引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探究願望。

二、創設自主的學習環境

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課堂上,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給學生“玩”的權利,“創”的使命,是課堂教學民主化,讓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學數學、用數學。例如,在引入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概念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創作圖形,並用剪刀剪下來,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在動手中獲得了快樂,也獲得了知識。

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結果的反饋

對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教師在課堂上應及時評價。通過評價、鼓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堅定學生的自信心,交流師生的`感情。例如,在鞏固環節設計一系列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的答案,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題過程,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使問題清晰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後感悟:

這是一節圖形課,學生的動手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二年級的孩子,是非常喜歡動手操作的,所以在上本課之前,我一直擔心孩子們是否能按照我的要求來做,是否能夠在完成任務後及時停下手裡的事情將注意力轉移到我的身上來,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用學生習慣的口號“一、二、三,坐端正”,而是讓學生模仿我的動作,我往哪邊拍三下手,他們也往哪邊拍三下手,學生拍好手後,很自然的把手平放,這樣既沒有打斷課堂的教學,同時也讓學生的注意力及時的回到了我的身上來,效果還不錯。

而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在練習題的講解中,有些地方講得還不到位。學生現在的思維還停留在直觀上,在找對稱軸的時候應將圖形放大,用準確的語言引導他們如何畫出該圖形的對稱軸,如:五角星的對稱軸是將兩個角的頂點相連。這樣在以後的運用中,學生才能夠準確得將對稱軸找出。

2.適當得開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充分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當學生指出數字“1”不是軸對稱圖形時,應該抓住機會,讓學生嘗試去改一改,將“1”改成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加深了學生對這節課重點的理解。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長方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的探索過程,會畫簡單的幾何圖形的對稱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審美情趣。在課的匯入時,出示飛機圖,獎盃圖,蝴蝶圖,問學生這些圖有什麼共同特徵?設計此環節,可以引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回憶,並對對稱軸的畫法我為學生作了示範,說明對稱軸一般應畫成點劃線,提出本節課重點研究對稱軸,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新授時,教師讓學生折長方形紙的對稱軸,一開始,學生只折了一條對稱軸,教師問了學生還可以怎麼折?,學生又折出了一種,教師分別展示了兩種折的方法,有一個學生說還有,沿對角線折,教師讓他折出來給大家看後,排除沿對角線折的方法,學生明白了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然後研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讓學生自主發現、找出規律:量出長度,並取中點再畫。教學“試一試”時,因為有了探究長方形對稱軸的基礎,所以放手讓學生嘗試摺紙、作圖。大部分學生找出了四條對稱軸,還有小部分學生只找出了兩此文轉自條。在評講時,通過操作,提高了後進生的認識。後面的練習是重點讓學生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但是學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題的第四幅圖也認為是對稱圖形。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條數不只一條。並概括出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並強調學生要規範地去畫。效果還可以。

好的地方:

1、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通過摺紙發現每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的條數);

2、讓學生應用知識、遷移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例如:由畫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找對稱軸的條數類推出正多邊形的稱軸的條數,最後讓學生設計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有待改進之處:

1、教學方法單一,無論是例題還是練習都是讓學生折、畫,花費時間太多,導致時間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各個環節平均用力,時間安排不合理。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5

《軸對稱圖形》是蘇教版第六冊第7單元的內容。和平移、旋轉一樣,軸對稱也是對圖形進行變換的方法之一。

本節課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這個大範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一年級認識方位與簡單的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簡單圖形旋轉90°打下基礎。本節課教材提供了民間剪紙,飛機、獎盃、天安門城樓等圖片,加上教師課外收集到的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圖片,為本課創設了一個具有強烈美感的氛圍,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引出疑問: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物體的對稱現象,抽象為平面圖形後,是對稱圖形,本節課我們研究的是平面圖形的軸對稱現象。所以如何從物體的對稱現象過渡到“平面圖形”的對稱,這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教材似乎表達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門城樓抽象成類似天安門的影象後,學生已能理解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但後面大量的練習都是以實物圖來判斷的。比如字母A、B、H和國家的國旗、各種標誌等。學生就要從顏色,形狀等來判斷。但是由於印刷的問題,學生會產生疑惑。是不是什麼時候A都是軸對稱圖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來,天安門城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

軸對稱圖形就是對摺之後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何謂“完全”?什麼是對稱軸?對稱軸具有什麼特徵?在教學設計和過程實施中,學生被迫“淺嘗則止”,根本沒充分體會什麼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從而對於如何判斷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無論是匯入還是新授環節,總覺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數學味。

學生正處於低段與高段的銜接處,其數學思維也正不斷髮展,但體驗永遠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們俯下身來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擷取學生身邊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創設情境,才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體驗,才能最終將這感悟、體驗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終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後的教學應加大學生在折和減方面的訓練,以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

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成功之處:

縱觀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的教學設計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使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結合觀察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欣賞有關圖案、圖片的對稱美,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了美德薰陶,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剪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後給他們分類,即通過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來認識軸對稱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從而探索、發現出圖形中的軸對稱特徵,然後讓學生體驗軸對稱在現實中的廣泛應用.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教學中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1.對能否列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能否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做”出一些軸對稱圖形。都能給與恰當的評價。

2在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不足之處:

1、練習的層次性。在設計教案時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練習中體現層次性,一直沒有能夠得到滿意的解決。

1、匯入自然貼近學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3、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不夠,希望以後在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7

這節課是冀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對稱平移和旋轉中的學習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數學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創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一、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對稱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課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圖片,利用美麗的圖片,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互動的興趣,為引入課堂主題打好了埋伏。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傳統黑板所無法替代的,學生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也積累了軸對稱圖形的感性認識,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堂。

二、利用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具有對稱美的事物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啟用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新授教學時,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

在欣賞了“天安門、黃鶴樓、陶瓷、中國結、剪紙、京劇臉譜……”之後,孩子們的愛國之情激盪在心頭,我趁熱打鐵地提出一個問題: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創造軸對稱圖形!這樣便大大激發了學生創造的慾望。在這個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為“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軸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軸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通過欣賞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使學生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大家分享“創造美”的愉悅,體驗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啟發而獲得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同時也檢驗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通過學生自己剪軸對稱圖形,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同時也拎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稱軸。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學過的平面圖形,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學過的平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並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形成感性的認識。最後利用flash動畫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識。

三、利用多媒體聯絡生活、分層次練習

本課的結尾利用多媒體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練習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的功能,我出示了幾種常見的商標的一半,讓學生猜猜是什麼;隨後猜出示一半的漢字、找對稱的字母等活動。通過多種圖片及最後的舞蹈展示,使課本的知識更加直觀,生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掌握更牢固。多媒體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真正實現了高效課堂,同時還給師生營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反思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觀指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對稱美及利用千手觀音影片,體驗了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8

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而且對於一幅圖中的任何兩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在教學“軸對稱”這節課時,首先讓學生獨立畫出例題1上面圖形的對稱軸,幫助學生回憶軸對稱圖形的知識,以便在此基礎上教學例題1,接著在例題1的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引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概括出軸對稱的特徵,通過引導學生分別觀察不同型別的軸對稱圖形的`各對應點與軸之間的關係,進而讓學生探索、發現圖形成對稱的基本性質。

不足之處如果這節課是運用多媒體上的話就更直觀、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顯示出“摺疊”、“重合”形成軸對稱圖形,清晰而一目瞭然。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9

這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中的學習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讓學生在觀察中讓思考,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創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反思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 利用多媒體引入,激發興趣本課利用多媒體出示的一張娃娃臉引入,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互動的興趣,為引入課堂主題打好了埋伏。通過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學生想探知的'慾望,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堂。

二、利用多媒體引導實踐操作、啟用思維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中。

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通過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在解決難點的環節處理上,教師讓引導學生畫對稱圖形時,不是一步步地告訴學生怎麼畫,而是讓學生先看著給定的圖形,先觀察對稱軸在哪裡,然後再思考對稱的點在哪裡,讓學生有一個思考內化的思維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體會和深化學生對對稱圖形特徵的理解,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 利用多媒體聯絡生活、豐富情感本課的結尾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中國剪紙,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汽車標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特別是古建築和中國剪紙的展示滲透到數學中,這不僅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而且還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這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觀指導,主動向學生質疑,促使學生思考與發現,形成認識,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另外,藉助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非常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10

一、動手操作的的確確是學生理解知識的最好手段。學生通過親自的動手操作,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能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深入地思考,動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徹,鞏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軸對稱含義引出時太膚淺,應該多深入地折一折,說一說,讓學生從內在自然引出軸對稱圖形含義。

二、在教學“想想做做1”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軸對稱圖形是左右對稱還是上下對稱,這樣學生在後來的練習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學由於只看到左右對稱而忽略上下對稱導致的錯誤,減少錯誤的發生。這一點在備課時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後還是沒有將它運用到我本節課的教學中。以至於出現後來的錯誤。

三、在教學想想做做5時教師應該先做一個示範,提醒學生不僅要看外面的圖形,更要重視中間的圖案,也就是說要中間的圖案完全對稱,這樣也可以避免一些個別學生由於理解錯誤而出錯。而且該題的解決反饋方式可以從一個一個校對改成全面觀察校對,以贏得更多的時間去寬裕地解決其他問題。

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設計很多的環節,來鍛鍊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我們在上課時,應該更深一步的挖掘課堂,使課堂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堅實基石。只有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的課堂才能成為有效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會成為有效教學。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一起,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11

今天,我校劉老師執教了《軸對稱圖形》這一課,聽了劉老師的課,有幾點自己一的想法。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聯絡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劉老師的教學能夠從生活中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觀察事物,並得到什麼是“對稱”。這一個環節的處理是很自然的,而且體現了很強的實效性。

二.通過折一折,說一說,很好地抽象出對稱圖形的一般特點。學生根據自己對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或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出軸對稱圖形,學生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三,本課的教學能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活動去讓學生感受和欣賞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感受對稱,而且通過折圖形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再利用軸對稱概念去判別軸對稱圖形,同時讓學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軸對稱圖形。教學中,再次讓學生去欣賞軸對稱圖形,使大家在心目中又有更深的瞭解和鞏固。

四,在練習的設計上,能夠做到多方面的相容。使練習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昇華和體現。從趣味性的角度看,劉老師也十分注重這一點,分別用“字母”,“國旗”等生活的直觀事物去考察學生的認知,有趣而有貼切。

建議:在對概念“完全重合”的理解上還要有更深的理解。要和“完全一樣”區別開來。總之對概念的把握還要更深的挖掘。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12

一、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裡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國小低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出示一個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猜整個圖形,在猜圖遊戲中最後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開展有序、有效的活動。

1.首先在動手剪對稱圖形的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著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2.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著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3.在充分的練習中鞏固。

給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名稱以後,我沒有更多的去強調定義。而是出示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數字、字母、平面圖形等讓學生去判斷是否是對稱圖形,畫出對稱軸等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去構建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有一個更準確、更深刻的瞭解。

三、感受數學的美。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

本節課主要是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在新課匯入時,我出示飛機圖、獎盃圖、蝴蝶圖,問學生這些圖有什麼共同特徵?設計此環節,可以引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回憶,並就對稱軸的畫法我為學生作了示範,說明對稱軸一般應畫成虛線,提出本節課重點研究對稱軸,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

新授課時,我讓學生折長方形紙的對稱軸,一開始,學生只折了一條對稱軸,我問了學生還可以怎麼折?學生又折出了一種,我分別展示了兩種折法。有一個學生說還有:沿對角線折,我讓他折出來給大家看後,排除了沿對角線折的方法,學生明白了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然後研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讓學生自主發現、找出規律:量出長度,並取中點再畫。教學“試一試”時,因為有了探究長方形對稱軸的基礎,所以放手讓學生嘗試摺紙、作圖。

大部分學生找出了四條對稱軸,還有小部分學生只找出了兩條。在評講時,通過操作,提高了後進生的認識。後面的練習是重點讓學生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但是學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題的第四幅圖也認為是對稱圖形。我用事先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條數不只一條。並概括出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並強調學生要規範地去畫。效果還可以。

《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13

聽了劉書洪老師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有以下感受: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他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畫眼睛的遊戲。從而引出課題。接著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