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集錦15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集錦15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通過前測學生對於角這個圖形只有3個學生知道,有3個學生認為是直角,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過擺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學生敘述找到的角時,由於自己沒有規範的引導學生怎麼來表述找到的角,學生在指角的時候有點雲裡霧裡,指的都是一個點。

然後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小組合作找角的特徵,通過練習判斷角讓學生鞏固對角特徵的認識。

在畫角環節中,我先提醒學生畫角用到的工具,還有是要畫清哪些東西,其實沒必要,只不過自己不放心,可以放開讓學生同桌交流畫角的方法後自主畫角,在電腦演示畫角的正規方法後,可以讓學生去畫和第一個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圖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指兩邊張開的大小而不是學生印象中的哪個角面大,角就大。然後再讓學生理解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個知識點,自己在教材處理上超過了教材本身的.難點,所以在設計中自己只要點到數學上角的大小指什麼就可以,沒必要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個空出來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從正方形上剪下一個角,讓學生去選擇會是哪個角,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角的大小。還可以安排學生創造角,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感知角。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2

從課一開始,學生就以一種輕鬆的心情進入情境,“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麼?”“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善於想象的低年級孩子思維處於積極、興奮狀態,在學生感興趣的畫面中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始點燃了。接著的“看評比欄”學生的`興趣有增無減孩子們的想象又一次打開了“閘門”,在自主遍題中孩子們不僅掌握瞭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瞭如何去提供一定的資訊和從中提出問題,鞏固了題目的結構和數量關係。沒有呆板的數量關係的說理分析,靈活、積極的思維狀態勝過了說理,這是我在新課程中“用數學”方面的對“說理分析”的嘗試性的突破。從學生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問題的產生、提出、解決這一系列過程都是孩子們自行完成的,教師在其中始終處於引導者的地位。、“師: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生1:我想知道二(2)班有多少人,”順理成章地把畫面“切換”到了“評比”的“鏡頭”。“師:是什麼情況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師:看了這些資訊,你能解決什麼問題嗎?”教師始終處於引導的地位,由學生根據畫面情況及自己的想象提出問題,在同桌或小組交流中解決問題。學生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完善地解決問題,並掌握了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問題。當主動權掌握在孩子手中時,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是會不斷閃現火花的。這是我本節課自感比較滿意的地方。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3

成功之處:

這節課我根據新課標精神,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

好奇心強,易衝動,在學習新課前先進行開火車的口算練習,再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六一兒童節裝扮教室的情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學習的慾望,將學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2、問題來源於學生,變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索式學習。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先整體地按一定順序觀察整幅圖,說說圖中小朋友們在幹什麼,讓學生將自己置身於畫面中,通過學生對主題圖的觀察發現,找出圖中的三個有效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因為學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技能。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放手讓學生根據主題圖另外2組資訊,自由提出問題並解決,從而引出除數是7、9的除法,留出空白讓學生獨立計算497、279,並點名說出求商時所用的口訣。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訣,口訣缺幾商是幾。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提煉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經歷了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概括計算方法,不但有利於學生將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對於書上提出的三個除法問題,我這節課不是由教師直接提出、羅列出來,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故事情境的資訊提出來的,問題來自於學生,這樣就變接受式學習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3、精心設計活動。

練習中,我沒有直接將課後練習題呆板、枯燥地羅列出來,而是設計成幫助動物寶寶們解決難題。1、小豬吹泡泡 :小豬正在練習吹泡泡節目呢,你算對了,就能讓小豬吹的泡泡飛得更高喲!2、小猴摘桃子:大家齊了協力讓小豬的泡泡吹得更高了,小猴可急壞了:原來小猴子想摘些桃過節,可是樹太高了,需要爬梯子,梯子上有除法算式,算對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卻沒學過除法,你願意幫他嗎動物找朋友。3、動物找朋友:看到同學們如此厲害,有幾隻動物寶寶來到了我們班,想和大家交個朋友。誰能解決我身上的問題,誰就是我的好朋友!這樣,通過一個有連貫性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敢於向苦難挑戰的勇氣,並且培養了學生樂於幫助別人的精神,又使枯燥的計算變得活潑有趣,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不足之處:

對於為什麼能用乘法口訣求商突破不夠,感覺上就是讓學生模仿用口訣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455應該先想幾乘5等於45,因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具體方法是:先看除數,除數乘幾等於被除數,就想幾的口訣,口訣缺幾商就是幾。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4

一、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大部分學困生是後天形成的,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興趣

進入國中以後,由於課程增多,對於數學基礎差的學生來說學習的困難就更大了,書看不動,題不會解。再說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容易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2學習目的不明確

學困生由於升學無望,認為讀書無用,無心學習。因此缺乏進取心,沒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上課不願聽講甚至違反紀律,對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結果導致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3學習意志不堅強

進入國中以後,有的學生適應能力比較差,表現在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遇到困難和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

4學習品質差

學習品質是決定數學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不能持續的聽課,自控能力差,學習被動,無自覺性,情緒不穩定,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平時貪玩好動,態度消極,敷衍應付。

5父母因素

現在國中生獨生子女佔比例較大,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他們對子女期望過高,超出學生現有能力,特別是在農村,家長忙於掙錢忙於農活對孩子教育不夠,沒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績差就實行暴力。另一方面又過分溺愛,造成學生複雜的心理矛盾,形成自私、蠻橫的不良習慣,沒有吃苦耐勞的、刻苦學習的精神。

二、數學學能的轉化對策

1抓好入門知識,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在入門出我適當放慢進度,降低難度。適當對教材作處理,從具體入手,從簡單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難度。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課要善於創設情境,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個學生充滿強烈的求知慾.例如,我在上《軸對稱圖形》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一段筆直的公路兩旁有a、b兩個村莊,為了方便果農賣果,收購商定在公路旁設一個收購點 p,使點p到兩個村莊a、b的距離相等,收購點p應設在何處呢?你會畫嗎?”學生通過自己探究,他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前面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學習新知識,利用新知識才能解決新問題,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3.關愛學生,用感情喚起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

別林斯基曾經說過:“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學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呵護、理解和信任.課堂上教師的目光應多投向學困生,充滿信任和期望,發現和欣賞每個學困生的閃光點、關注他們的進步.同時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課後多找學困生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用愛心與真情喚起他們學好數學的熱情.

4.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體會成功喜悅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是保證和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往往是因為不喜歡某任科教師而放棄對該科的學習.因此,要善於用愛心去感染學困生,對他們熱情輔導,真誠幫助,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和他們交朋友,從精神上多鼓勵,學法上多指導.當他們有所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嚐到收穫的甜頭,使他們感到“我能行”,“我並不比別人差”.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達到逐步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5.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學習意志不強,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更不知道如何去學.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教給學困生學習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他們如何預習、聽課、複習、做作業、觀察、歸納等方法,對他們進行耐心、細緻的指導,有意識地培養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促使他們願學、想學,最後達到愛學、會學的目的.

總之,轉化學困生是一個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找準學困生的成因,認真分析他們的心理因素,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把愛心獻給每一個學困生,通過努力,絕大部分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教師所付出的勞動也會有回報的.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5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6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1~72頁的內容。在學生已有1—7的乘法口訣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重點是使學生理解8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掌握8的乘法口訣,能運用8的乘法口訣求積。難點在於編制8的乘法口訣並記憶、發現口訣的規律以及記憶口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自主的經歷8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尋找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能熟練的運用8的口訣進行計算。並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其次,談一談我的教法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通過大家熟悉並且關心的奧運內容引入,不僅學生激情昂揚,而且也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教授過程中讓學生在情景裡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在這節課中,我採取了玩對口令的遊戲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口訣。孩子不但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對他們更有挑戰性。在練習中,我也相應的加入了摘蘋果的遊戲。傳統的口算教學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採用遊戲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很樂意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第三,說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我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7

一、目標制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提出要重視口算。口算是基於個人對數的基本性質和算術運算的理解。口算為個性化、多樣化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機會。口算不是作為筆算的臺階,而是一種不同的訓練,它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口算。它可以發展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從第一冊起每學期都由淺入深地安排了口算內容。本節課是第四冊幾百幾十加減法口算教學的第二部分,在學生掌握口算幾百幾十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方法基礎上,繼續教學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結合教材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目標制定如下:

1、藉助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口算的興趣,感受到口算的必要性,讓學生學會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養成認真計算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都去過超市嗎?

生:去過。

師:盧老師想,你們一定都喜歡逛超市,尤其是玩具超市。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逛逛玩具超市吧!

(課件展示:擺滿玩具的超市,每件玩具都注有單價。)

師:玩具超市的玩具可真不少,你們每個人都能挑選兩件自己喜歡的,你最想買其中哪兩件呢?

學生舉手說自己想買的玩具。

(二)探求新知

師:小明同學想買一輛遙控車和一隻玩具熊,誰能幫他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錢呢?

師:一輛遙控車多少錢?

生:320元。

師:一隻玩具熊多少錢?

生:90元。

師:要求買一輛遙控車和一隻玩具熊,一共需要多少錢,誰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

(引導生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

生:320+90=

(課件展示:320+90)

師:320+90到底等於多少呢?請你們拿出課堂練習本,自己先算一算。

學生獨立計算。

師:現在請你們來說一說,你們是怎麼算的?

生1:把320分成300和20,用20加90得110,再用300加110得410。

師:你們說他的方法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們聽清楚了嗎?請聽懂的小朋友來重複一遍。

多請幾個生來重複。

師: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2:32個十加9個十是41個十,就是410。

師:非常好。他懂事用上我們前兩天學的整百數加法的口算方法。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3:把90分成80和10,320加80得400,400加10得410。

生4:先用32加9得41,再在後面添上1個0。

課件出示練習:

請學生口算並說出算理。(強調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540+10 630+50 520+50 760+30 980+10

540+70 630+80 520+90 760+90 980+60

師:觀察這4組題目,比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生: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是幾百幾十的加法,不同點是第一行的題目是我們前兩天學的幾百幾十的不進位加法,而第二行的加法是有進位的。

師:說得非常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觀察出來?

師:小明買了遙控車和玩具熊後,想比較一下它們兩件,哪件貴,貴多少?誰能來幫助他,誰會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呢?

生:320-90=

(課件展示:320-90=)

師:320減90到底等於多少呢?請你們四個人分成一個小組討論一下。

生分組討論。

生1:32個十減9個十得23個十,就是230。

師:他說的對嗎?很好。他也是利用了我們前兩天所學的整百數減法的口算方法。

生2:把90分成20和70,320減20得300,300減70得230。

生3:把320分成300和20,20減90(生3說不下去。)

師:他想用我們前兩天所學的幾百幾十不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來口算320-90這道題,行得通嗎?

生4:不行。

師:為什麼不行呢?

生5:把320分成300和20,20減90不夠減。

師:那該怎麼辦?

生5:把320分成200和120,120減90得30,30加200得230。

師問生3:你聽懂了嗎?

生3:聽懂了。

師:請你自己訂正過來,說一遍給同學們聽。

生3:把320分成200和120,120減90得30,30加200得230。

師:真棒!能自己訂正過來,學會了真了不起!

課件出示:

請學生口算並說出算理。(強調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410-10= 780-70= 360-20= 750-30=

410-30= 780-90= 360-70= 750-60=

師:觀察這4組題目,比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生: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是幾百幾十的減法,不同點是第一行的題目是我們前兩天學的幾百幾十的不退位減法,而第二行的減法是有退位的。

師生共同總結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課件展示:

1、搶答下列各題:

340+20= 360+70= 140+70= 890+70= 340-70= 430-70= 350+70=

560-70= 910-70= 340+70= 110-70= 840+70= 960-70= 210-80=

2、改錯:

病例:340+70=310 病例:440-90= 450 病例:340-30=210

醫生:___________ 醫生:____________ 醫生:___________

3、開放題:

請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數。

3( )0+60=4( )0?760-( )0=6( )0

三、教學反思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標準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幾百幾十的加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以下幾點:

1、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絡與綜合 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著實質性聯絡。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全過程。例如,在教320+90=時,我是讓學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計算,由學生自己摸索解題方法,從中感悟到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所學的異同。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看到與前面學過的不同之處,從而感到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並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圖從真實的購物環境中提出問題,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貼近他們現實生活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結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已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提出"320+90到底等於多少"這個問題之後,要學生獨立思考完成,這樣不僅使他們明白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怎樣由此(不進位加法)及彼(進位加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在教師提出"320-90到底等於多少"這個問題之後,我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發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對,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5、關注對數學的理解,發展富有個性地學習 促進隨著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應儘量抓住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關注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課,整節課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師並不是"填鴨式"地將算理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是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真正做到"演算法的多樣化"。

總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絡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8

數學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從而我認為,數學預習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一、數學預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數學預習,有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解決。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通過預習,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學生能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數學預習,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路

由於學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路體系。

四、數學預習,有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樣分?

誠然,國小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國小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設法自己解決問題。高一數學教學反思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9

在經過幾次試講後,我又對教案進行了修改,確定了本節課主要是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但上完課後,閻老師又進行了點評,讓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原來的設計還是以傳統的方式呈現圖,讓學生觀察圖尋找數學資訊,並根據相關的資訊提出問題。但在這一課中,既然教材呈現了兩個問題,可以直接拿出來,讓學生讀題並補充條件,這兩個問題解決完後再來填寫表格,討論12只小兔安家的問題,即研究12與除數的關係,這裡都用到了得數是12的乘法口訣。老師應明確本節課和上一節課的區別,第一課時《長頸鹿與小鳥》是利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而本節課是利用乘除法的互逆關係來求商。在縱向觀察表格時,老師應點明這一點。對於練一練第1題也不能刪,必須讓學生做一做,可再補充一道題,如48×14=672,672÷14,672÷48,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利用乘除法的關係解決問題。練習題中的第3題,第5題分別用到了得數是24的乘法口訣和得數是18的口訣,這一點也可以在評講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多思考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即使覺得再簡單的課,也要拿出來和其他老師共同探討。我想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一定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這樣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資料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於模仿,身心可塑性強。由於年齡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多組織活動,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將所學到了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 使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會用統計表來表示資料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三、聯絡生活實際應用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1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乘加乘減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教學混合運算過程中,我是從學生熟悉的購買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首先,我是通過主題圖教學——購買商品例項,先讓學生說出怎麼解決問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列出一個混合運算的算式。由解決問題的先後順序,自然而然地說出運算過程。這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動手擺,動腦想,動筆算,逐步發現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小組交流學習,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

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混合運算計算格式以及運算順序,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出現瞭如“24元可以買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錢?”等此類問題,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這四類問題學生剛剛接觸,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2

6的乘法口訣是一節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新課程人教版三冊第44頁]。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來源於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通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遊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為認識乘法作準備。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

教學情景:

1、談話匯入:星期天,同學們喜歡跟爸爸媽媽到公園玩嗎?電腦出示遊樂場情景圖。畫外音:小朋友們到公園裡見到哪些娛樂活動?我們來看這些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在做什麼。把學生的注意裡引向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2、重點引到小棒圖中,畫外音:我擺了4把小傘;我擺了6個三角形;我擺的是花邊;我擺了3個五角星;我擺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樹。

3、師:同學們會用小棒擺圖形嗎?你會擺什麼?告訴你的同桌。

擺圖遊戲: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擺出你喜歡的圖形。擺小樹、小傘、房子、亭子。想擺什麼,就擺什麼。看你在規定的時間內能擺出多少個這樣的圖案。

4、學生擺圖形。

5、彙報交流。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你擺一個圖案用了多少根小棒,再算一算擺了這麼多圖案一共用了多少小棒。並把算式寫在紙上。

個別彙報: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麼圖形,用了多少小棒。生1:我擺了4個三角形,用了12根小棒,列式是:3+3+3+3=12根。生2:我擺了2個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列式是:5+5=10根。生3:我擺了2條魚,用了16根小棒,列式是:2×8=16根。生4:我擺了8個三角形,用了24根小棒,列式是:3+3+3+3+3+3+3+3=24根。師邊板書邊故做疑難的樣子,引導學生怎樣才表達清楚。後開展討論完成乘法的意義。

反思:回顧本節課,覺得在不少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1、“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在教學設計中,能儘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用小棒擺你最喜歡的圖案、自己選一個數學問題解決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學生提出可以用乘法來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當時一是怕中下生聽不懂,影響學習情緒,二是怕展開討論會影響教學時間)致使認識乘法的意義兜了一個大圈,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追究起來還是被舊的教學思想影響,還沒有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迴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預設的。況且開放的課堂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的創造性言行、質疑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教師事先備好的教學過程被打亂,教學進度或加快或減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

2、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學生擺小棒並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後,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後面講兩個因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後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迴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後,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從這節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於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3、教學難點把握不好。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啟用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國小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經歷編寫6、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後我對自己的課進行了反思。

成功之處:

1、處理好了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的問題

就教材而言,顯得很枯燥,以前我會簡單地處理成找規律,編口訣,背口訣的機械記憶的模式,這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很多很多的生活中的與6、7有關的話題。

2、處理好了情景創設的問題

本課開始引出小朋友喜歡的逛商店畫面,從學生直接的對影象的興趣轉移到對數字的興趣,初識6、7的乘法口訣。

3、在本課中體現合作學習

本課在指導學生編寫口訣的時候,採用了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編寫的口訣並讓記錄最快的同學整理下來,每個人都很投入,爭取以小組第一獲勝。在指導學生記憶口訣時,又採用了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這種合作方式就是讓其他的'學生分享別人的思維結果,請學生討論如果忘記了其中一句口訣你可以有什麼辦法想出來,再請同學說說哪些口訣好記,哪些口訣不好記,可以用什麼辦法記住它,讓學生在說明的過程中使其他學生跟著記住了。

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要強調知識之間的聯絡,本課是學習6、7的乘法口訣,在學習6、7的乘法口訣之前已經有了2-5的乘法口訣的學習經驗,完全可以將學習2-6的乘法口訣的一些學習方法遷移過來,這堂課上沒有體現出這一點來,下次教學要深入考慮。

2、這節課的設計運用了很多集體備課中老師的設想,自己創新的地方很少。雖然是善於學習了,但是也要自己嘗試改革創新。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4

本課時是在學生理解了乘除法的含義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除法的計算方法(用除法口訣求商)這節課我注重創設情境貫徹整個環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本課開始,通過創設“小熊開店”情境,小動物來購物遇到的問題,引出:

1)買4輛坦克需要多少元;

2)20元可以買幾輛坦克。

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能順利用乘法算式解決,馬上發現可以利用乘法口訣求積,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未能順利解決。

2、自主學習,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中體現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解決關鍵性問題“20元能買幾輛坦克?”時,讓學生嘗試解答,讓學生說一說他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用數學的語言來說說,提高他們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結合生活中的例項,編出除法問題,努力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如: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等。如何在課堂上做到既照顧個別差異,又能面向全體學生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索的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鞏固對前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應用。本課是由“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和“用小棒拼擺圖形”兩部分內容組成,在第一節小組教研的基礎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學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擺一擺》是利用拼、擺、量、畫幾何圖形的活動,加深對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體會圖形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感受圖形變化的樂趣。

我先讓孩子們在我的要求下拼擺基本圖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角等。接下來擺基本圖形的`組合:用9根小棒擺5個三角形、11根小棒擺5個三角形、7根小棒擺2個正方形等。最後讓二人小組合作自由拼擺,巡視時發現學生的表現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組擺的有聲有色,只聽一號同學說:我們來擺2個六邊形看看用幾根小棒?一會兒,二號:那我問你20根小棒可以擺()個五角星?看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確實該放手時就要放手了。

1.內容生動有趣,激發學趣,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中通過從不同位置觀察實物玩具,將“看”和“擺”兩個不同的數學活動內容結合起來,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拼一拼、說一說等活動,全面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數學意識和思想,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然後放手讓學生主動操作、自主探究,使學生去嘗試和探索,並儘量讓他們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課件都是和生活聯絡緊密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增強學

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通過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別人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和大家友好相處”的生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