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分桃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本節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除法;本節是後續學習的基礎。

回放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計算482,學生很易口算出結果,但對於豎式卻不能正確理解和正確計算,部分學生在嘗試用豎式計算時,有幾種寫法,而且這些錯誤在後續的幾節課的學習中,反覆出現,非常頑固,很令我頭疼。

錯誤分析:少數學生對這種豎式的抽象寫法不理解,對其過程和筆算順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種機械的模仿。

反思教學。

(1)在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聯絡起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教師要重視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筆算除法的順序:我們分桃子的時候,第一次先分 4籃,每個猴子得2籃,在豎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個十除以2得2個十,把2寫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寫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再分8個,在豎式中8要落下來繼續除, 8除以2得4,每個猴子分到4個,在商的個位上寫4,再用除數2去乘4,積是8,表示從被除數裡又分掉的數,寫在落下來的被除數8的下面,8減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學生解決問題,掌握演算法之後,引導他們進行歸納、比較、置疑,能夠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同時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用豎式計算時,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後,十位上是不是還有餘數,就要把這個餘數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計算。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及時歸納:筆算時,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這裡可以用學生喜歡的小歌訣讓學生記住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法則:筆算除法從高位起,除數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數當姐餘當妹。並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補充下面的歌訣內容:一位不夠看兩位。不夠商1,0佔位。

(3)反覆練習,放慢進度。按教材編者的意圖,以上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而我認為本內容適合兩課時完成,可以這樣劃分內容和目標,第一節課只研究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寫法、每一步的意義及過程,以及除法豎式計算與加、減、乘法豎式計算順序的區別。第二課時再研究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三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在豎式計算中第一次商後,十位上還有餘數的處理方法,並進一步讓學生熟悉筆算除法的順序和過程。

(4)課前要複習運用乘法口訣口算除法、表內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及每一步的意義,這些都是本節課的學習基礎,對理解本節課豎式計算有幫助。如課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92 185,讓學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15 這個15怎麼來的?表示什麼?

這個3怎麼來的?表示什麼?

(5)這節課在注重演算法優化的同時,演算法的多樣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導學生探究,但課堂40分鐘又顯得少,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多,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本單元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並能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四個部分: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但現在的學生聰明可愛,課外知識豐富,喜歡有挑戰性的資料學教學內容,雖然這些大數更抽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非常樂於接受挑戰。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積、生產總值等資料,使學生的學習情趣高,學習氛圍濃。對於數一數,我加強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小方塊,合作數小方塊,給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十萬在多大,一百萬有多大,藉助計數器掌握大數的數法,瞭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對於數位順序,數位,數級,計數單位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位數等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從而理解這些知識。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1、創設情景與啟用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

據低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易衝動,因此在學習新課前先進行開火車背乘法口訣的練習,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學習的慾望。將學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2、問題來自於學生,變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索式學習。

本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六一”節為老師佈置教室這樣一們數學的問題情境,通過引導學生提煉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再次感受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經歷了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引

導學生概括計算方法,不但有利於學生將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對於書上提出的三個除法問題,我這節課不是由教師直接提出、羅列出來,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故事情境的資訊提出來的,問題來自於學生,這樣就變接受式學習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3、精心設計活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愛玩愛聽故事是國小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練習中,我沒有直接將課後練習題呆板、枯燥地羅列出來,而是將課後練習十一的三道題聯絡起來,設計成一個個小故事。如小猴子要上樹摘桃子,必須把梯子上的題算出來,才能上樹,讓學生幫一幫小猴子。這時學生學習的積極很高,都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小猴子。並教育學生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然後幫助小鳥找家,因為它們去找東西吃時,迷路了,找不到家,它們身上都有一道算式,算式的得數和它們家的門牌號碼是一樣的。你們能幫它們找到家嗎?通過一個有連貫性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和敢於向苦難挑戰的勇氣,並且培養了學生樂於幫助別人的精神,讓他們在快樂中完成了課後習題。

存在的不足:

在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對待學生的`生成問題,當學生把圖中的問題都提出來後我沒有一一解答。在爬梯子算題時,一名同學算的太慢,我讓女同學為她加油,這樣有可能分影響她的思維。在算題時,我總愛催學生快做。這些問題,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首先我用擺一擺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倍”的知識。

在出示課題後,我引出課本主題圖,這樣就充分利用了本課的主題圖,做到了尊重教材。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教材在“倍數的認識”之後進行的一個內容,我講完本節課後,感受頗多,現在反思如下:

成功方面:

學生學習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

1、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有教師給主體圖,讓學生自己主動獲取資訊,並提出他們可以想到的問題。

2、在練習的設計上層次分明,從簡到難的層次感。

3、重於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教學源於數學有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本課的教學中,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幫助米奇請客的問題等。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這些是我認為本節課中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1、在學生同桌合作提問題後,師只是讓一個學生說出了問題,並沒有再問其他的學生,其實在師巡視時就有幾個學生說出了好多問題,那時候我完全可以列完算式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後面時間不夠用,所以沒給學生展示的'機會。

2、在倍數關係上強調的少了些,反而隱藏在內的“幾個幾”的運用強調地多了些。

3、板書設計上只注重了問題的出示,條件的出示卻忽略了,給人的重點弱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通過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取別人之精華,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100以內加減混合》本節課是學生在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能夠解決問題。

通過學生熟悉的公共汽車上下車人數的變化這一情景匯入新課。公共汽車上原來有67人,到南山站後,下來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現在有多少人? 學生都有乘公交車的經歷,所以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決現在有多少人。對於計算,這類加減混合式題是在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運算順序與連加、連減的順序相同,所以教學時讓學生進行類推,學生可以自主的應用前面所學習的筆算的方法列兩個豎式解決,然後讓學生自己想簡便寫法的豎式,最後老師再強調這個簡便寫法要注意的地方。這裡很容易忽視引導學生67-25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車25人後,車上還剩多少人,42+28這一步求的是上來28人後,車上現在有多少人。我發現學生對於單純的計算可以模仿老師或者例題可以學會,算理學生也能理解,但是計算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把計算跟解決問題分開了,或者列出算式就開始教怎麼算,其實每步計算的時候,我們都該引導孩子這步是解決的什麼問題。這點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們不能為了計算而教計算,現在的孩子剛剛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可以先把這個問題分析清楚,計算可以慢慢的教,我們還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麼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採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後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後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後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回收廢電池》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數加法的基礎上,再來學習的三位數不進位和進位的加法。要求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豎式運算。並讓學生明白三位數的加法,其實只是數位變多了,但豎式的'運演算法則其實跟兩位數的運演算法則完全相同。

1、教材創設了“回收廢電池”的情景。

,我首先能結合這一素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通過“你知道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廢電池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適時的進行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

在討論“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節廢電池?”時,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列出算式。並讓學生先估計出得數的範圍,再進行計算。再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通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瞭解到“相同數位要對齊,然後在從個位加起。”解決“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廢電池?”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去思考,進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討論“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節”電池時,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列出算式,先讓學生估計出得數的範圍,再進行計算。在計算112+87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再進行交流教學。從“估一估”、“撥一撥”和“算一算”三個層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確計算的方法讓學生知道。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算式時,先估一估它的結果,做到心中有數,對探究演算法和解決問題是有益的。通過在計算器上撥珠計算,學生了解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因此在豎式計算中,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才能相加。

4、通過複習,探索新知

鞏固練習等環節的教學,順利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但在備課時,仍需事先把握好每個環節的用時,多給學生進行板演的機會,放手讓學生進行估計和語言表達,老師不要太急於“一手操辦”,這樣更能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願說。同時教學語言仍需再斟酌些、嚴謹些,這樣本堂課就更能達到教學效果了。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釐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米和1釐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釐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釐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藉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複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本課一開始出示情境圖,寫出除法橫式,我就直切主題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豎式,馬上就有學生“自以為是”的認為除法豎式與加法、減法等的豎式相同,我就追問他們,是這樣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它,我出示了一個完整的除法豎式,學生很驚訝,啊,是這樣的啊,他們發現原來除法的豎式是與乘、加減有區別的、是特別的。學生產生了疑問,激起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願望,也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從而讓學生去發現除法豎式與橫式的聯絡,以及這些數是怎麼來的`,鍛鍊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學生之間互相啟發,最後碰撞出新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數3相乘得到的”。同學們互相影響,最後能把話說得既完整又正確。我覺得在一開始直接給出了橫式和豎式,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豎式,瞭解豎式,便於學生分析、發現知識規律,避免給學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識印象。教師適時引導,讓其探究。

在練習時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現象,如在寫豎式時學生數位沒有對齊,有些同學把一位數的商與被除數的十位對齊,有的同學把除數和商的位置寫反了,於是我把這些現象進行展示。讓同學們判斷分析、訂正,既對新知鞏固練習,加深了同學的印象,又起到同學互相幫助的效果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一、匯入設計樸實新穎,有效性

為新課的學習做鋪墊,在教學匯入的設計中,引入了一個遊戲,是這樣的:比兩人出數(手指數)誰比誰出的數多幾?先由老師指名兩個學生做一組,在心裡想好自己將要出幾,想好後,老師叫一聲令下,兩個學生同時出數,再讓觀眾觀察,說出誰比誰多幾?如,李傑出4,王林出9,9比4大5。學生對這個遊戲感到新奇,興趣很濃,參與積極性高,做觀眾的學生看得很認真,並很好地說一句完整的誰比誰多幾的表述。這個遊戲起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矗

二、分析理解題意,幫助學生,耐心引導,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在教學例題時,發現老師教學中沒有能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只有個別的學生能說出解題的.思路。教學難點,有部分學生對求比一個數多幾的理解感到困惑。如一班衛生評比得12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紅旗,二班得多少面旗?三班比一班少12面小紅旗三班得多少面旗?。文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雖然老師告訴學生運用畫圖的策略,並做了示範,如:

一班:●●●●●●●●●●●●

二班:●●●(多的部分)

雖然有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夠運用,明白如何解答,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於這個學習難點理解不透,根本不明白為什麼這樣或那樣。相同的一部分與多出的一部分搞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關聯。回想老師的教學方法可能不適應學生的需求,就調整了教學思路,指著教室裡的圖書角,直接用圖書角的書櫃來編一道相關同類的數學題,實實在在是學生身邊熟悉的問題,再一次引導學生對此問題的學習。為了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及理解能力,我以文字形式出示了題目,學生自己看題理解題意,後來看到學生對於這樣的文字表述,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讀得懂,題目是這樣編的——教室圖書角的書櫃的“第二層有36本書,第三層比第二層少13本,第三層有多少本書?”由於直觀可視,學生講出瞭解題的思路,並能夠運用多種解題的方法進行解答,比用課本上的例題講課順利多了。但是,經過老師的課堂巡視檢查發現還是有學生理解解答錯誤:

36+13=49(本)

老師發現問題後及時解決問題,老師又耐心再做進一步的講解,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掌握知識。我邊指著書櫃邊用手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向學生解釋,邊解釋我也邊觀察之前做錯的幾個孩子,我發現他們聽老師的講解後突然發現自己做錯了,立刻改過來。我的心中滿意地感覺到:老師要及時發現教學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及時補救。

本節課的教學中心就是分析數量關係間存在的唯一的運算關係,把找到“解題方法”為目標。而解決問題教學時則沒有現成的型別和解法套用,需要學生通過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數學教學高於生活。”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二年級上冊利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情境圖是地裡種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結了3個玉米,小熊掰走了一個,小天使提出問題“還剩幾個?”三隻青蛙分別想出了三種演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這樣的編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機械、每個問題都有現成結論的思維模式,注重了演算法多樣化,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同時啟發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多種計算方法過早的選優.教師正是藉助教材這一知識的載體和依據,對類似這樣的內容作了恰當的處理.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要求還剩幾個玉米棒,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說說你的想法”,結果學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師始料不及.(下面是學生的演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個數全加起來.”“3×3+=11,我先把左邊3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1棵上的2個.”“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個玉米,再加上多出來的3個.”“3×2+5=11 我先把左邊2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2棵的5個.”更令老師沒想到的是有的學生做出了這樣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結一個,就用1×4,多結的.7個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演算法多樣化的突出,使我們又一次體驗了新教材實驗帶來的課堂變化,不僅使學生體驗了向他人學習,不斷修正自己觀點、不斷完善自我、實現把數學知識自己發現或再創造的重要意義,也使教師又一次領悟了要尊重每個孩子思維的個性、支援、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上完這節課,我聽了其他各位老師對我的評課及自己的感受覺得這節課在這些方面上得比較成功

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比較注重學生的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通過讓學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判斷物體輕與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況下可採用不同的判斷方法。如:兩個物體重量差不多,用手掂不出,可以用橡皮筋吊一吊,又如,比較兩堆物體的輕與重時,用拎的方法較為合適等。

其次,教學環節層次分明,一環緊扣一環。課中通過創設情境和設定懸念,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如兩個物體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判斷,實踐中又產生新的問題:兩堆物品又如何比較輕與重,五件物品選用什麼方法比較好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情境設定,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方法,培養學生估測能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整堂課體現了思維性、興趣性、活動性和自主性,學生學得愉快、有趣、活潑,學得紮實。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讓學生把五件物品按輕到重的順序整理。其實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這時候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好方法來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因為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方法,然後可以讓他們說一說你為什麼會用這個方法來判斷?你比較出來的結果又是怎樣的?最後讓他們討論並驗證得出結果。可在本節課中,我卻直接採取了讓學生用“吊一吊”的方法進行比較(也就是老師把方法直接告訴了學生),其實在這個環節學生是完全能夠自己得出結論的`。如果當時用這個方法通過學生的實踐與交流,發現用掂太煩,根據從材料的特點來判斷出最重的和最輕的,最終通過合作交流統一認識選用吊的方法來判斷,從而自己解決了這一問題,就可以更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23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一課的主要教學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圖片,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掌握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的思考方法,即根據除法的兩種意義來解決簡單的除法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可以:

1、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解決問題:第一步,由觀察題目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個紙盒放幾隻?”“要用幾個紙盒?”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學生明確多留心身邊的數學資訊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2、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跟著同學一起說,全班齊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

點的審視能力。

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比較兩題的異同時,應對學生的回答處理不夠靈活。在讓學生找出兩道題之間的不同後,我忘記了通過小結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兩種意義,這裡難點不夠突出。還有有的學生說出了意義不同,我沒有及時進行深入提問,錯過了一個讓學生體會的時機。

總之,做為教師,不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參來輔助教學,還要多和教師交流如何教學,多聽課、上課,多討論,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讓自己一點一點進步!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認識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較抽象,學生不太好理解。對此我將教學過程大體分四個層次來進行。第一個層次,想辦法將一根毛線拉直,兩手之間的這段就是一條線段。引入線段,使學生感知“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個特徵;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個層次,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從而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三個層次,教學用直尺或其它合適的工具畫線段。第四個層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完成課後“想想做做”,進一步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這節課講完,我感覺比較成功,學生掌握的較好,並且每個在課堂上表現非常踴躍,思維不止一次達到昇華。

我認為本節課有三個亮點,

(1)想辦法拉直毛線,體現線段的“直”和“有兩個端點”的特徵,

(2)畫線段,用合適的工具畫線段,比比誰畫得對、畫得多。體現線段的特徵,還告訴學生線段可以橫著畫、豎著畫、斜著畫;

(3)數線段,這個環節是由課堂中的一個“小錯誤”引出的',在比賽完畫線段以後,進行反饋。我發現在一條線段中間點了一個點,我就和同學一起數他畫的線段,並且瞭解該同學是不是真的這樣想的,當他說出是自己出錯了,我在表揚他誠實的基礎上,也感謝他給了我們一次探討數線段的機會。即在一條線段上點兩個點、三個點……一共有幾條線段?接著繼續探討平面上的三點、四點、五點,每兩個點連起來,一共有幾條線段?這時學生興趣積極性高漲,很輕易地得出數線段的規律——一個奧數中問題。

課堂教學就是這樣一個靈動的、讓師生共同進步的過程。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讓學生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位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複習數數,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一十一十地數,緊接著又複習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說說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敘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教師再擺出42根小棒,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以上過程,讓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的意義,加深對不同數位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學”字。我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課堂上通過個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換位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達到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在例題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辯”字。通過開展整十數寫法的練習,在“辯”的過程中,學生明確了,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並且在讀、寫、辯中,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

在例6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逼”字。通過給學生一個只有個位和十位的計數器,請他們表示100,學生們發現僅有原來的兩個數位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就“逼”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就閃亮登場了!百位的出現滿足了學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這從孩子們興奮地給計數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樣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們更自主地學習,理解數位意義及數位的排列順序。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位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我覺得完成得比較好,在上課的過程中,如果能更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增加一些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多鼓勵和表揚一些學生,學生學習情緒一定會更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