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掌聲》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掌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掌聲》教學反思(15篇)

《掌聲》教學反思1

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課堂上,我由始至終都在努力營造一種師生與作者及文字的“共情”氛圍。切實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學生宣洩情感的慾望。只有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才會積極地細品語言、體驗情感、交流感悟、朗讀傳情。只有師生共同攜手在文字之中走個來回,才能達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後對比,注重品味詞句的表達效果,突出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圍繞“掌聲”這一主題,抓住整體——區域性——整體的關係,透過掌聲前後英子的巨大變化質疑掌聲,精讀精練理解掌聲,最後昇華掌聲含義,做到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始終謹記面對文字,要有語文意識。要透過語言的形式把握語言的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悟語言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於學生的語言活動之中。

開啟一篇篇課文,我們所見的從表面看來,僅僅是一個個字和一個個標點組成的一句句話,一段段話。除了這些字、句、標點以外,似乎一無所有。只有當讀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時,方才發現那字裡行間的生命躍動之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三、四年級學生在閱讀中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揣摩感悟這些語言。例如,教學中抓住“猶豫一詞,讓學生體會英子矛盾的內心衝突,感悟當時她的痛苦。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聲感動的基礎。英子越是猶豫說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鼓勵。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寫人物神情、動作、語言等的詞語來體會課文用詞的精準,語言的美,感悟文字所傳達的情感,以便走進人物的內心。同時,教學中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朗讀方法的指導,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裡”的感悟人物情感。

(二)語言渲染再現情境,喚起情感體驗,提升朗讀水平

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獨特生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衝動。在《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又適時配以音樂渲染,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字主旨的理解。

我覺得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感動在先。才能從心靈深處迸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共情。

教學中,在感受掌聲之前的英子痛苦自卑的內心感受時,我抓住英子孤僻的外在表現,體會她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的心理根源。再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英子在平日生活中的逃避——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所以下課時,大家到操場跳皮筋。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本來想去水房打水喝,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是要去洗手間,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後引導學生理解她的自卑心理如水到渠成。

教學中,我以“兩次掌聲像在對英子說什麼”、“如果你是英子,若干年後的今天,幫助過你的同學就站在你面前,你會向同學說什麼?”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增進了情感體驗,更便於學生敞開心扉,通過朗讀宣洩情感。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悲涼處給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

本節課,通過我的語言渲染加上引導、示範等環節,學生朗讀水平提高了一個新臺階。學生讀得懂老師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今後我應該在加強學生個性朗讀上,多下一些功夫。雖然課堂上仍會有稚拙的痕跡,比如教師語言還需提煉、精簡;教學水平還有待繼續提升。但是我會不屑追求激情洋溢,充滿生命氣息的語文課堂。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上處處散發著語文的味道。更希望我能成為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將繼續超越今天的我。

《掌聲》教學反思2

《掌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由原先的憂鬱自卑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了同學們的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個性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透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

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情節感人,描述細緻。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透過不同的語氣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改變後的開心情緒,透過這樣的比較讀,無疑為後文學生解讀“掌聲”的魔力和魅力蓄積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透過設計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潛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透過抓描述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好處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裡,你想透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麼?”“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最後,在理解課文後,我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回憶自己以前有沒有得到過別人這樣的掌聲和給予別人這樣的掌聲,文章資料得到昇華。

這堂課下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時間安排的不夠緊湊,以至於最後顯得有點慌亂,“有話沒有時間說”,這就說明我前面部分講解的'過於細緻,理解的過多,而讀的卻很少。只是引導學生細細的品味小英的心理變化過程,只是領著學生把資料讀了過去,而沒有細細的品讀。這也就導致了前半部分讓學生說話的時間長了些,課上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另外,學生的朗讀訓練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讀課文感情不夠深入,拖音現象嚴重,有待訓練。

《掌聲》教學反思3

教學過程中,該老師抓住瞭如何調動學生寫作的主動性,抓住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道出了許多學生害怕作文,主要是因為生活單調,缺少題材。老師能引導學生將自己身邊熟悉的人,事物和環境用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感受、理解、認識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多讓學生說。而這個過程,老師利用音樂結合歌詞來教學,讓課堂的呆板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世界,積累生活素材,再用自己的筆把這些感受物化。讓學生立刻感覺到作文並不難。立刻調動學生作文的主動性,把寫作當作一種興趣。老師精心選取的歌曲中的歌詞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是讓學生獲得生活素材和語言材料的好途徑。精心挑選的範文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方法。無疑為他們寫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夠、結合教材,聯絡實際,踏踏實實地採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如何寫人、寫景、寫事。學生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寫作的樂趣。輕易地掌握了一些寫作技巧。

在評講作文的時候。老師放棄了的“精批細改”而是適當讓學生參與批改同學的.作文,這樣可以除去罩在作文批改上面的那層神祕面紗,體驗一下批改作文的滋味。還可以從寫作者的角度評判文章優劣,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

老師大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嚐到了快樂學習的甜頭,通過學生作文,讓老師與更多活潑、富有朝氣的心靈交流溝通,寫作教學已經成為學生快樂的事。

《掌聲》教學反思4

《掌聲》這篇課文十分感人。文章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異常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課文是以小英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所以在教學時,我緊抓這條主線,藉助了兩次掌聲的比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援、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先的自卑、憂鬱變為自信開朗,勇敢地應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學生對文章理解深刻,讀的感情到位。可是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能夠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著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著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為“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援和信任。這樣才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裡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景出現。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找出了它的近義詞。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字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經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在讀的指導上還應加強。

4。在經過三次比較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終發自內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計了讀詩的環節,使中心得到拓展,學生情感得到抒發。

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掌聲》教學反思5

雖然我認為這門課很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在課堂上,我的語言可以精煉,以避免重複學生的'答案,併為課堂節省時間。

2、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以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和發現自己,而教師不應該過多幹預。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條路上,我們不僅要成為學生的好向導,還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成長和提高。

《掌聲》教學反思6

《掌聲》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又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就是想讓它成為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看待別人。現在的學生因為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而且幾乎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學生都是把眼睛長在額頭上,比較驕傲,比較自負,甚至有些盛氣凌人。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不懂得怎樣去關心、愛護、幫助、鼓勵別人,也不知道珍惜別人給予的關心、愛護、幫助、鼓勵。比如在對待家庭條件差的、學習成績不如自己的、來自農村的、有一些生理缺陷的`同學的態度上,有些城裡的學生就處理得不夠妥當。利用今天學習這一課的好機會,我要讓他們好好檢討檢討自己,平時都做得怎樣?什麼地方做得不對?通過學習了這一課,以後要怎樣做呢?

教學時,我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引領學生去讀書、感悟:“文章中幾次提到了‘掌聲’?”“第一次為什麼鼓掌?當時小英是怎樣的神態、心情?”

“第二次為什麼鼓掌?當時小英是怎樣的神態、心情?”“掌聲使小英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有這些變化呢?”“我們應當怎樣看待掌聲?”

在教學二至四自然段時,我請了班上一位頗有表演天賦的李含嫣同學,以雙簧的形式再現了課文所表現的情境,同學們都被李含嫣同學逼真深情的表演所折服,經久不息的掌聲自然而然地響起。

《掌聲》教學反思7

10月12日,我執教了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的第一課時。文章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三年級的課文基本都是兩課時講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課時的實效性,是我在備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本節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力求以簡約的教學資料,簡便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虛擬了一個人物形象學習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讀提示帶領學生上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簡便的學習氛圍。

一、紮紮實實地進行初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本事。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經過朗讀來感知課文資料,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課,我以讀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內心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1、讀得有目的、有層次。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且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

第一次朗讀課文,要求:劃出生字詞,並給生字注音;把課文中的句子讀通順。我帶著學生默讀靜思,勾畫批註。在學生完成朗讀要求後,則出示生詞,採用自讀、開火車讀、小教師領讀、競賽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詞語的字音,為通讀課文掃清了障礙。

第二次朗讀課文,要求: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在讀完兩遍後,我就採取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景。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我針對難讀的長句子進行重點指導;個別詞語如驟然間、經久不息等則採用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文字語言,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第三次齊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經過之前的反覆朗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2、讀的形式多樣化。

為激發孩子們讀文的興趣,更好地到達教學目的。我採用了自由讀、評讀、齊讀、交流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朗讀。各種朗讀形式激發孩子們朗讀的'興趣,使他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

二、注重激勵性評價語言

教師的激勵語言能給學生很大的鼓勵。所以,在課堂上我適時發現學生細微亮點,激勵他們。比如指名朗讀課文時,一位女同學讀得很好,我說:讀得真好,一個字都沒錯,真不簡單。另有一位同學課文讀得不熟練,我又說:你讀得很努力,如果課後再練習讀幾遍,相信你會讀得越來越好。學生齊讀後我又說:短短十幾分鍾,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勵和活力引導下,學生讀文的興趣不斷提高,讀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遊戲強化理解詞意

在學生讀文後,為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景,我又安排了一個知識競賽環節,問題都與本課詞語有關。當一個問題出來,學生的小手林立,氣氛活躍。簡單的遊戲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僅豐富了教學資料,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識到自我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1、課堂節奏掌握得不夠好,在交流詞語意思時浪費了一些時間,致使最終的寫字教學匆匆結束。2、我由於對學生的本事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我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本事,做到每一個學生有信心。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方向。

掌聲教學反思3

《掌聲》一課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課文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顯語文課程的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我先以實際情景為話題引入課文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情趣,縮國小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實情引入”開始,後面的環節就會很順暢。“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來到##來上一節語文課,請向四周看看,與我們平時在教室裡上課有什麼不同?”(生:有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那麼,你想用什麼方式對老師們表示歡迎呢?”(生鼓掌)師:“噢!鼓掌可是我們中國人最文明的禮節,請你想一想:剛才你的掌聲裡想告訴老師什麼呢?”(生自由回答)這樣學生初步理解了掌聲的意思,為後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

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文中“猶豫”一詞學生較難理解,我便採用了挖掘教材空白點的方法來理解。師啟發談話:同學們,假如你是小英,此時你心裡會想些什麼?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話……不上去……”來說說?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看到我這樣子,以後會更加歧視我;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肯定會失望的。教師適時小結:是啊,此時小英多為難啊,這種進退兩難就讓小英猶豫了。學生通過此項訓練理解了“猶豫”的意思。

三、小練筆昇華中心、積澱情感

課的尾聲我設計了讓學生先口述自己身邊的愛的故事,然後把它以《愛的小詩》的形式寫下來。此時,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覆覆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字以形象,還文字以畫面,還文字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

《掌聲》教學反思8

《掌聲》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做英子的小姑娘,由於身體殘疾,但通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讓她從一個內心自卑憂鬱變成了一個自信開朗的孩子,開始用微笑面對生活。文章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們對英子深深的情和濃濃的愛。雖然是質樸的語言,但在平淡的語言中包含著充沛的情感。

課堂上直接點題,將課後的習題進行一一的講解,出示“文靜、默默、角落”和“勇氣、微笑、面對”兩種類描寫不同性格的詞語,引導學生髮現英子前後的變化。

接下來用重點講解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如: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教學中運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低”,來想象體會英子當時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真正把自己想象成英子,感受英子,然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教會學生會運用抓關鍵詞、想象體會、用心朗讀的方法體會英子當時的心情,並且讓學生學會獨立完成對句子的分析,活學活用,再次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對“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一句話的學習。

通過對英子當時內心情感的理解後,創設情境“你想對英子說些什麼”來引出兩次掌聲,理解掌聲給英子帶來的變化。最後講解課後習題,如果是英子自己來講這個故事,她會怎樣講呢?從第2~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試著講一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知道角色的轉換,怎麼變成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然後我就送給同學們一個錦囊祕訣,我告訴他們,把“英子”換成“我”,講給大家聽。後來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後就有很多自告奮勇的,學習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比如:

1、讓學生通過用心朗讀的`方式感悟英子的內心變化,在關於朗讀的知道上,品讀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不夠及時,也不夠機智。

2、雖然現在三年級學生已經是中年級的學段了,但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有提筆不會寫的字太多,勤於查字典的習慣也沒有養成,因此識字教學仍然應放在重點來講解,更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

3、由於本篇課文的閱讀要求是默讀課文,我沒有過多地讓對課文進行朗讀,但給出的效果不太好。

4、由於設定的問題環節過多,稍顯枯燥,學生到後半部分有懈怠現象。

在今後的教學中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朗讀課文,讓學生將課文真正都讀通讀懂,可採取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加深理解。課堂需要在設定有鼓動學生的環節,及時調整,真正做到全員參與,身心投入。

《掌聲》教學反思9

這天在多媒體教室講完了《掌聲》這篇課文,評課老師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說給學生讀的時間,說的時間不多,但對於我自己在於本堂課的表現,並不如預想般令人滿意,現下將自我感覺的幾點不足之處加以總結,以便在今後的講課中能汲取經驗教訓,更加完善課堂教學。

其次,語言的匱乏是語文課堂中的一個大的缺陷。之前一向在教數學,漸漸淡忘了讀書,導致語言的嚴重不足,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個教案上有的詞語,而且語言描述不準確,不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精彩,不能使學生透過語言的描述到達老師想要傳達的思想(這幾句話其實也不準確,並沒有表達出我的明確意思)。需要多讀書,讀專業書,繼續學習語文教學技巧,雖說不能到達出口成章,但也就應在有準備的前提下,能夠精確的表達想要傳遞的思想。

第三,對於整篇課文掌握不夠精準,資料還不夠熟悉,流程太形式化,並不能到達隨心所欲的地步。要想講好一篇課文,最起碼對於課文資料要信手拈來,毫不費力,能夠根據學生的理解狀況隨時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到達最終要傳達給學生的情感,知識等等的目的。此刻反而是強行讓學生跟著老師提前寫的'稿子走,一旦偏離就生拉硬拽的拽回來,這樣只是一場老師的表演而已優秀《掌聲》教學反思優秀《掌聲》教學反思。

第四,由於用的是自己的學生,他們拼命地想要迎合老師,反而把自己的思路給堵塞了。因提前幾天就通知他們預習,而我們班的學生又太懂事,課堂上極盡可能的配合老師,一句剩餘的話都不說,感覺好像學生比老師還要緊張。課後我們班的班長問我“老師,我好像看見講臺前的橫幅上最後幾個字是比賽,你的多少分?是第幾啊?”弄得我又是感動於學生的關心又是覺的哭笑不得。

總之,這堂課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也使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的不足或許連我自己都不明白。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務必要隨時學習,隨時提高,最重要的是多讀書,讀好書,並且將書中的知識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取得進步。

《掌聲》教學反思10

本課通過一個寓意深刻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從小女孩帶領同學在教育家的逃生實驗裡成功逃生的過程中體會到小女孩有了危險先替別人考慮,先人後己的可貴品質,感受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受到了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首先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字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字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在學習新課時,吳老師一開始先讓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說說教育家讓三個學生幹什麼?學生怎樣做?後遊戲結果如何?課文可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原因三個部分,下面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時思考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重點閱讀的理解第三大段,實驗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例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這句話主要講了教育家被女孩高尚的品格深深感動了。由於句中使用了“”激動”和“好久”等詞語,才使句子表達情感更加強烈。 還要抓住女孩的話來理解,“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後!”和“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瞭解到了女孩臨危不懼,先人後己的精神。

其次,吳老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方法,如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等。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最後,我認為就本節課而言,讓學生與文字作者深入對話最有效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由感悟,思想是無侷限的,每個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教學的最後,可能由於時間把握上沒注意好,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親自表演一下這個遊戲。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和方法,演一演,使學生真正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受到有危險“先人後己”的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

《掌聲》教學反思11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一、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為閱讀者不同,所以產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瞭解了個透徹,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得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兩次掌聲——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字

整堂課,我設計了複習匯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資料,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裡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字,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透過與文字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裡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湧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

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字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三、拓展延伸,昇華文字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後,我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別人的掌聲或把掌聲獻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無疑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己的“掌聲”。

但是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裡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透過朗讀去品味。個性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小英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面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小英的掌聲做好鋪墊。

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掌聲》教學反思12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

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教學效果較好。

《掌聲》教學反思13

今天有幸到岱嶺國小參加教研活動,聽了藍老師執教的《掌聲》一文,我最大的感受是這堂課充滿了人文情懷,具有濃濃的愛意,通過這堂課,我聆聽到了愛的聲音,下面是我對這堂課的簡單看法:

一、文章的切入自然,抓住了本文的重點。藍老師先後出示了英子前後變化的兩句話:(1、英子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2、英子和同學們一起遊戲,說笑,甚至在一次聯歡會上,還讓同學們教她跳舞。)教師讓學生對這兩句話進行了比較,學生也在比較中逐漸明白了是同學們的掌聲改變了英子,從而教師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掌聲》。

二、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聚焦“掌聲”,重視對重點詞句的朗讀指導。引出了課題之後,教師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文中“掌聲”的教學。先讓學生劃出有關掌聲的詞句,然後對重點詞句進行朗讀指導,並且這一指導非常有層次性,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後帶著自己的感悟朗讀,而且朗讀方式多樣,有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引讀等等。通過朗讀,學生充分理解了“掌聲”的真正內涵。

三、善於營造,渲染課堂氣氛。在這堂課上,我們始終都能聽到老師、學生的掌聲。在課前談話時,教師就圍繞“掌聲”這個話題進行,為下面的教學做下了很好的.鋪墊。並且在學生回答了問題之後,教師也能很好的把握時機,給予學生掌聲,學生也從中感受到了老師、同學的鼓勵。教師在課堂中也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特別是教師的配樂述說,學生閉眼感受這一環節,舒緩的曲調,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真正體會到了英子當時的情感變化,營造了課堂氛圍,渲染了課堂氣氛。

美中不足的是這堂課教師自己說得多,放不開,學生自主的機會少,導致了學生體會、感悟不多、不深,浮於表面,以致到最後教師問學生“班級裡誰需要掌聲”這一問題時,學生普遍回答的都是那些表現優秀、突出的同學,而對那些有缺陷,有困難的學生幾乎很少涉及。這一篇課文,向我們透露的無非是一個“愛”字,向那些有困難的小夥伴深出自己溫暖的手。

《掌聲》教學反思14

本單元教學專題是“愛是奉獻”。本文寫的是同學們友愛的掌聲改變了一個自卑的殘疾女孩的命運。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到比較成功的幾點是:

一、整個課堂充滿著愛的氛圍:

(一)、設疑匯入,引發愛;

(二)、研讀課文,感悟愛;

(三)品句析段,體驗愛;

(四)、拓展延伸,暢談愛;

(五)、聯絡生活,奉獻愛。全文教學設計緊扣“愛”字貫穿全篇,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突出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思想品質得到昇華。課堂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堂也因動態生成而絢麗多彩。

二、這節課意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孩子們對愛的涵義異乎尋常地理解了——什麼是愛:愛是給爸爸媽媽端杯熱茶;愛是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溫暖的雙手(捐款、獻血等);愛是給年邁的老奶奶梳梳頭;愛是扶著殘疾人過馬路……聽著孩子們精彩的回答,使我感到無比欣慰:孩子們不僅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即將成為“愛”的創造者,他們將會用語言、用行動將“愛”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與此同時,在教學本課中,我把課堂的掌聲與文字的掌聲相結合。

整個課堂中,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掌聲》教學反思15

我執教了課文《掌聲》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深情引讀”開始,後面的環節很順暢;從“學生採訪英子”到最後形成了課堂的高潮,學生回答也很精彩。我帶頭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從而,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當我問到學生:“小英儘管緊張,儘管自卑,儘管難受,但還是在同學們的注視下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員,你向小英投去怎樣的目光?”“我向她投去可憐的目光。”一名學生大聲說道。“我的目光是靜靜地等她講故事。”又一個學生洪亮地說道。聽了這兩名學生的發言,我一時楞住了,哦,這和我預設的答案相差甚遠,我原以為學生會這樣回答,“我的目光充滿鼓勵,我用目光告訴小英,你是勇敢的孩子,我為你加油!相信你一定會講得成功!”

這時,學生們見我臉上的笑容消失了,都不舉手了。“這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有何不對?”我暗想。於是,我又笑著問學生,“還有誰有不同的目光?”靜默片刻,我終於聽到了一個清亮的童音:“我用目光告訴小英,別害怕,我們不會嘲笑你的,勇敢地講吧!”不知為何,我突然被感動了,我覺得這個孩子真善良,這是她內心真實的心聲,她的目光不是可憐,不是同情,更不是無情,這是一種可貴的人性美,當別人身處困境的時候懂得給別人送去安慰和鼓勵,多麼得難能可貴啊。在她的引導下,一隻只小手高高舉起了,孩子們心底的純真善良被激發了,我感到欣慰。接下來的講課,我充滿激情,因為我心裡有了那份感動和激動!

由此,我感到,要讓學生沉浸課文中,教師首先要沉浸其間,要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去撥動學生心中的.情感的琴絃。教師要用智慧去引領智慧,用人生去感召人生,用真理去啟迪矇昧,這樣才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昇華,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使我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師提問的語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提問語言不夠明確,就會指向不明,導致學生回答錯誤。我想問學生:英子在掌聲前給同學們留下怎樣的印象?而我卻提問:讀文後,一開始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找出有關的句子說說感受。結果學生並未領會“一開始”這個詞,就有同學說,“

從那以後,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即使老師再說明是“掌聲前”的印象的句子,還是有好幾個學生談了英子的變化的句子。這樣就使得這個品讀重點句的環節顯得凌亂,而且浪費時間。我原以為“一開始”這個詞會讓學生說“掌聲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說“掌聲前”,讓學生明白老師的問題範圍。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可後,我想其實還有補救的辦法:我再次補充提問的時候,應該果斷地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提問,讓學生的再次關注教師強調的問題。或者,一個學生弄錯的時候,教師出示最簡單的一句(句子三)教會學生是找的掌聲前的句子,而且教師抓住“低下”這個動作詞,引導學生從動作詞來體會句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