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8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知識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育學生遇事要堅持不懈,主動探索。因其內容生動、有趣,深受低年級學生喜愛。

第一課時,我主要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出示課文動畫,示範朗讀,佈置思考問題:“聽完後,說說你知道了些什麼?”這樣設計,給學生在朗讀上定調,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在語氣上給學生以示範,也認識了生字詞。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瞭然了。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學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老師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來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採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對話,一個同學做解說員,兩個女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鯉魚,一個男同學扮烏龜,幾個小個子同學扮一群小蝌蚪,帶上相關頭飾來表演,學生們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著急而有禮貌、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的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資料生動、搞笑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齊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先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主角。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搞笑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

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潛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d、分主角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之後、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資料。在學生明白青蛙的`樣貌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資料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簡單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用心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貌,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明白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匯入本課的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並適時丟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創設的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節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麼相差那麼大?”,孩子們被問著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獲得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於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螢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本次活動的重點是:

1、學習觀察畫面中小蝌蚪的變化及周圍背景的變化,想像故事的情節,並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2、學習圍繞故事的名字來觀察、思考畫面的內容,並用想像填補畫面空白,講述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

3、感受探究小蝌蚪生命過程的樂趣。

在語言教學中設計的提問一般比較多,不同的提問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提問設計不僅能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擴充套件孩子的想象空間,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又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起幼兒從多角度認識事物,引發幼兒產生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水平。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提問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語言活動失去了興趣,甚至讓他們不再去關注別人的發言。而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幼兒已有水平的瞭解上對教案進行深入的剖析,提升問題的有效性。

在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案先有感情地講完故事後,按照故事的情節發展先後提出了下列問題: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是怎麼說的?為什麼會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最後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後,我認為:這些問題太過於表面化,完全是讓幼兒在回憶故事的內容,沒有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只要把故事的內容的記住就能回答出問題,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過於簡單,不利於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

我覺得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會認錯媽媽呢?

2、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麼小蝌蚪和媽媽長得不像呢?

3、小蝌蚪為什麼問了那麼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隨著這些問題的層層深入,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接受故事的狀態,逐步引導幼兒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別是最後一個問題是幾個問題的綜合,在問題的答案中隱含著事物的區域性與整體之間關係的道理。

本次活動幼兒注意力集中,語言講述較流暢,在全身心投入中進行,在興致勃勃中結束,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不過由於一個課時的時間畢竟短暫,個別幼兒單獨講述的機會不算多,這就需要課後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夠單獨講述。最後我的活動小結,讓幼兒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應該去保護它們,我只是告訴幼兒它們是益蟲,去保護它們,我應該蒐集一些圖片資料,讓幼兒能更形象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要去保護它們,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文章寫了一群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的事。教材既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又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匯入新課時,我從學生喜歡的小蝌蚪入手,通過有趣的動畫演示,激發學生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課外知識說一說對小蝌蚪的瞭解,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後說著自己對小蝌蚪的瞭解。緊接著,我又展示青蛙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學生觀察仔細,能抓住特點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緊接著匯入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本文動詞的使用比較有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首先讓學生上臺來做做動作,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感受對這三個詞語的理解,尤其是當有的學生表演不到位時,我讓他找一位自己喜歡的朋友上來再演示動作,然後兩個人一起表演,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詞語,而且不容易忘記,最後再讓學生表演讀,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瞭解小蝌蚪的禮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過在表演的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我讓更多的學生上臺參與到表演讀中,這部分教學時間有些超出,因此,在後面提煉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的變化的順序時反而略顯時間不夠,雖然學生也能說出小蝌蚪的變化,但個別學生說的不夠精準,這也是需要今後需要有效調控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展開了。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麼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初學文字時,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丟擲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字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為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容很難,於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後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

在字詞教學時,我提前佈置了預習,課堂上孩子們大膽的走上講臺自己講生字,詞語。效果較好。

在學習課文時,我具體用瞭如下方法:

1、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視訊,再結合課文內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後,引導他們小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準備了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我讓孩子們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