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說課稿2.59W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

一、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裡游來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們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喜歡用語言描述它們。《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各種活動中進行。因此藉著這個契機,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語言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

這是一個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長成了可愛的小青蛙,並幫助媽媽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裡面不僅蘊含著科學知識,同時告訴孩子們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能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1、看圖欣賞故事,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知小蝌蚪找媽媽的一系列經過。

2、借圖的暗示以及教師語言的`提示,嘗試講述故事中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

3、能較專心得傾聽故事,對故事活動感興趣。並在活動中,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生活情境、語言遊戲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學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背景圖。

2、小蝌蚪頭飾若干個。

3、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青蛙頭飾各一個。

四、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圖一

(二)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

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

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

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7、小結: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遊淶游去,並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幼兒的語言訓練。

五、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祕的動作來感染幼兒以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探索法:

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兒根據教師準備的小蝌蚪進行探索。

2、交流討論法:

進行了探索操作,我創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通過介紹小蝌蚪變成青蛙,讓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深化了幼兒各自的認識。

3、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音樂遊戲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和教師進行一問一答的表演遊戲,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故事中的語言。

4、提問法:

設計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六、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情感,在本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方位的參與:

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方式的參與,對小蝌蚪變成青蛙產生了興趣。

2、師幼合作法:

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的提高。為了讓幼兒對小蝌蚪有進一步的認識,我採用了教師和幼兒合作對答法,給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積極對答教師的活動中,理解並學習了故事的語言。

採用以上教學方法,極大的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故事,生動形象地寫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幾個階段的形體變化,最後變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媽媽在一起去捉害蟲的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範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幾隻小蝌蚪在池塘裡快活地游來游去。第2自然段寫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很羨慕,於是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在哪裡,第3自然段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第4、5自然段寫小蝌蚪終於找到了媽媽。第6自然段寫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們跟著媽媽一起去捉害蟲了。根據以上教材特點,我把這一課分成了3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目標:①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學會8個生字,②知道他們通過努力找到了媽媽,瞭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第二課時目標:(1)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朗讀對話的方法。第三課時目標:①生字書寫,指導編排課本劇②對有關作業進行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1)本課由六幅精美的連環畫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圖說話,看圖想象,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1、首先請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後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藉助圖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做一做,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

2、通過看圖想象說話,體會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鯉魚媽媽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們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媽媽在一起,跟媽媽學本領。

3、對話朗讀,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知道小蝌蚪們很講禮貌,鯉魚媽媽和藹可親,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4、因為二、三兩個自然段比較相似,我便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讀後說說自己的體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追這個動詞,體會小蝌蚪見到烏龜時興奮急切的心情,以及從烏龜的話中他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大眼睛、綠衣裳。

5、通過提問:為什麼你們就那麼肯定青蛙就是你們的媽媽,讓孩子們發現小青蛙會動腦筋,他們把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話結合起來,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確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

6、在學習第五段時,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分成了兩個部分,先讓學生通過小蝌蚪的動作語言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後興奮、快樂、激動的心情。再讓學生讀讀青蛙媽媽說的話,從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7、誇誇小蝌蚪是想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體會,小蝌蚪的哪些優秀品質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8、最後安排青蛙媽媽說話這個環節,是想讓孩子們對青蛙有更多的瞭解,從而喜歡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袋”等14個生字,會寫“兩、就”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3、做到不懂就問,增強愛動物、愛科學的意識。

4、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理解烏龜為什麼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三、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法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朗讀感悟,個性展示的方法。讓學生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展示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整體感知是學好課文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學生看課件聽範讀課文,學生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範讀,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循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要找媽媽?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4、學習後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五)板書設計

針對低年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的板書設計採用圖片的形式,再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以圖引趣、以趣學文的作用。

六、總結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大自然無窮的奧祕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語句淺顯易懂,趣味性強。我運用了相應的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實現知識與能力、創新與實踐的巧妙融合,達到寓德育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4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圖文結合,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從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應圍繞讀書、識字的重點,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與觀察生活結合起來,與積極思考,努力發現結合起來。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揭題。

(二)、圖文對照,讀通課文,學習生字詞

1、藉助圖畫,初讀課文,自學不認識的字。

2、檢查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感悟小蝌蚪的變化及找媽媽的艱辛。

1、讀課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什麼變化。

2、再讀課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3、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四)、指導寫字。、

1、認讀“條、變”。

2、指導寫字。

3、生獨立寫字,師巡視指導。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已經不見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盎然。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5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三十四課《小蝌蚪找媽媽》。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種寫法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兒童情趣,學生樂學,興趣濃厚。

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及文中重點詞句;理清課文條理;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看懂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3)採用不同形式的自讀、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悟情。

情感目標:利用課文內容、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並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書本、掛圖等有限形式,經過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傳遞資訊、教授知識。將資訊科技引入課堂後,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授課方式,使教師、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生了變化,越來越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喜歡小動物,思維活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注意力容易分散。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給學生最直觀、最生動、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輕鬆地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情境法、,講授法、觀察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怎樣進行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設計:

三、教學程式

1、激趣匯入,創設情境

一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對一些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因此,上課開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裡有來游去的畫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我設下懸念:“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它長得什麼樣?讓他們隨著輕鬆愉快的音樂帶著滿腔的激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

通過這種方式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又能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參與學習。

2、視聽結合,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及生長變化的動畫課件,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不僅瞭解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知道了它的媽媽是誰,又對“迎、追、遊”三個動詞有了更形象、更直觀的理解,瞭解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學生通讀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誰,最後找到媽媽沒有。

這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小蝌蚪為什麼跟青蛙媽媽的樣子不一樣?小蝌蚪為什麼要去找媽媽?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激發學生樂於探究的興趣。在課件的幫助下,學習的輕鬆、有趣,通過看、想、說等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分析,培養了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資訊的能力。

3、圖文結合,研讀品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簡潔明瞭,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敘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在讀中自探自悟,合作學習,理解內容,品析詞句,總結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後面兩段。

(1) 教師引導,讀中悟情

教學時,用教師引導,讀中悟情,圖文結合,逐句學習的方式完成,著重學習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幻燈片和鯉魚對話 “喂,你看到我們的媽媽在那裡了嗎?”。“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這裡,用多媒體出示兩種不同的預期的對話,讓學生分角色反覆朗讀,在朗讀中受到文明禮貌教育。“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正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用圖畫配文字說明來突破難點。

(2) 自探自悟,合作學習

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1、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2、它們見到誰,問了什麼話?3、得到了什麼樣的回答?然後自學第三、四段。再用提問、討論的方式檢查自學情況。在學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讓學生合作討論:“小蝌蚪為什麼錯把烏龜當媽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哪些變化?”當小蝌蚪找到媽媽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小蝌蚪,老師做青蛙媽媽,讓小蝌蚪對媽媽說找到媽媽後的心裡話,讓書本知識得到昇華。在感悟課文用詞形象準確的教學過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動畫課件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利用課件的直觀效果,在突破重難點方面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賞,再現故事: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枯燥單一的語言文字很難吸引孩子們長時間的注意力,因此課文學完,我用三幅圖片,以討論法為主來領悟小蝌蚪再找媽媽的過程中三個動詞“迎、追、遊”隨後,播放歌曲《小青蛙》讓學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媽媽後成功的喜悅,在歡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從中受到薰陶,從而形成意念,轉化為內在。

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資訊化開闊了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視野,我們漸漸具備了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種資訊工具的教學服務意識,從而也就具備了敏銳的蒐集資訊的能力。於是,我們成為了學生學習情境的設計者,更成為了學生獲取資訊、利用資訊的指導者、幫助者,成為了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諮詢者。資訊化教育為我、為每一位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與展示的平臺,我們便在這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上,感受著資訊科技在教育變革中的推動作用,感受著它帶給學科課堂教學的巨大變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6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袋”等14個生字,會寫“兩、就”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3、做到不懂就問,增強愛動物、愛科學的意識。

4、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理解烏龜為什麼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三、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法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朗讀感悟,個性展示的方法。讓學生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展示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整體感知是學好課文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學生看課件聽範讀課文,學生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範讀,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循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要找媽媽?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4、學習後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五)、板書設計 針對低年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的板書設計採用圖片的形式,再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以圖引趣、以趣學文的作用。

六、總結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大自然無窮的奧祕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語句淺顯易懂,趣味性強。我運用了相應的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實現知識與能力、創新與實踐的巧妙融合,達到寓德育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小蝌蚪找媽媽》這一活動中的"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指南》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大班幼兒會有條理細緻的觀察動物的形態特徵,也很會用語言及繪畫的形式表達動物的外形。而且他們已經聽過了相關的故事,歌曲,對《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很感興趣,如果通過"認識故事--想象發展--創作繪畫"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這樣不但可以延續幼兒的興趣,想象力的發展,還可以結合課題,發展幼兒在童話閱讀中表現力的發展。

二、說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繪畫連環畫的技能,能根據故事內容合理的分配畫面主要動物的位置和大小,並表現出情景中動物對話時面對面的動態。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基礎上,根據故事線索創編出新的故事內容。

3、鼓勵幼兒交流協商,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連環畫。

三、說重點和難點:

大班幼兒在繪畫個體動物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了,但是孩子們才創設情境時,繪畫出的動物也都是個體的,在畫面中缺乏交流,對此我把培養幼兒繪畫連環畫的技能,能根據故事內容合理的分配畫面主要動物的位置和大小,並表現出情景中動物對話時面對面的動態。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通過圖片的對比放大,讓幼兒瞭解情景繪畫時,要加強畫面中主體物的聯絡。此外我還將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基礎上,根據故事線索創編出新的故事內容。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幼兒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經驗的枷鎖,大部分幼兒都會照搬經驗回憶,而不願動腦筋創新。對此我將通過提示引導的方式拋磚引玉,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

四、說經驗準備:

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圖書中的故事動物的個體形態及主要線索"如:大眼睛,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等。

五、說教具及材料準備:

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獨立動物若干和故事情節的背景圖若干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線筆,油畫棒,襯板。

六、說活動過程:

1、以課件匯入課題,引導幼兒回憶故事主要情節。

出示青蛙媽媽,丟擲問題:"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媽媽,看看它是誰的媽媽?"以此來引出本次活動。

教師說:"昨天我們聽了《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小蝌蚪們都遇到了哪些媽媽呢?"教師邊演示ppt,邊引導幼兒回憶故事主要線索"大眼睛,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為創編故事做準備。

用ppt排列出金魚,烏龜,白鵝說的特徵,引導幼兒根據特徵猜想類似的動物,創編新的故事情節(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提醒和幫助)。

2、瞭解連環畫的情節性,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中小蝌蚪與其他幾隻動物的交流是面對面的。

教師說:"連環畫真好看,我們也來畫一畫《小蝌蚪找媽媽》好嗎?"教師再通過語言引導說:"那你們發現這個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動物是怎麼交流的嗎?"(教師演示ppt,放大畫面,引導幼兒觀察出它們是面對面交流的)3、教師示範,引導幼兒瞭解畫面的佈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圖和獨立的動物卡片。

教師說:"連環畫要注意點什麼呢?老師這有一個小池塘,一群小蝌蚪,兩隻鴨媽媽,誰來擺一擺,要怎樣放在畫面中。"通過此環節複習鞏固知識點:動物交流時要面對面。

再用同樣的方法出示三條不同大小的金魚,讓幼兒來擺放,以此來了解畫面中的動物大小要適中。

4、幼兒繪畫,體驗創作的樂趣。

教師提出要求,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選擇的畫面來繪畫故事情節,故事內容可以自己創新,根據線索要求繪畫出不同的動物。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1)小蝌蚪整體遊動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個人要確認自己繪畫的畫面中,小蝌蚪遇到物件的特徵是什麼。(3)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周圍環境的整潔。

5、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

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畫出來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貼到教室的展板上,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按順序排列好。

老師帶領幼兒一起欣賞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說說哪組繪畫的連環畫故事有創新,最精彩。然後,教師結合動物的動態和整體畫面的佈局進行適當的鼓勵和點評。最後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六、活動延伸:

在接下來有關"春天在哪裡"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師生共同佈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板塊,複習有關故事、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遊戲。並且可以請幼兒繼續創編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8

一、設計意圖:

這段時間,我們班正在進行《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很多小朋友從家裡端來了小金魚,小鳥,烏龜等小動物放在了教室裡的自然角里,文文端來的幾隻小蝌蚪特別受小朋友的歡迎,小朋友一有空就會圍在蝌蚪旁一邊指著小蝌蚪邊聊自己的發現,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小蝌蚪游泳的時候尾巴怎麼動的?這些都是他們興趣的話題。《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與需求,很自然的,我們生成了手指點畫《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活動。這個活動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這個目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

2、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3、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三、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四、活動程式:

(一)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裡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裡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裡出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裡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裡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課件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我會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我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幼兒學會統籌安排的好習慣,老師在這裡可以重點指出,要求幼兒按老師的方法來作畫。

3、老師:“請小朋友學學老師的方法再試試吧。讓更多的小蝌蚪從四面八方游過來,找到它們的媽媽吧!”

(三)幼兒再次操作,體驗創作的樂趣。

1、在聽過老師的講解後,請幼兒再次作畫。這時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環境,同時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2、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1)蘸顏料壓印後,需要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後再拿水彩筆添畫。(2)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周圍環境的整潔。(3)請作完畫的幼兒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處,用肥皂把手洗乾淨。這些看似點點滴滴的常規教育,就蘊藏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鞏固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3、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教師繼續利用課件創設的情景,對幼兒說:“青蛙媽媽看到這麼多的寶寶,真高興啊!一蹦就蹦到了我們小二班來了。請小朋友們趕快把自己變出來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媽媽的身邊去吧!”這時,老師出示青蛙媽媽的大圖片,貼到教室的主題牆上,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都貼上在周圍,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媽媽的身邊啦。

4、老師帶領幼兒一起欣賞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這個環節又利用了情景遊戲法,頭尾呼應,把活動推上新的高潮。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活動延伸:

在有關“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師生共同佈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牆面,複習有關故事、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遊戲。並且可以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祕密”,收集相關資料,然後圍坐在主題牆旁邊,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資訊,對如何更好保護“小蝌蚪”和“青蛙”展開討論等等。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9

一.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裡游來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們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喜歡用語言描述它們。《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各種活動中進行。因此藉著這個契機,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語言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個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長成了可愛的小青蛙,並幫助媽媽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裡面不僅蘊含著科學知識,同時告訴孩子們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能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1.看圖欣賞故事,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知小蝌蚪找媽媽的一系列經過。

2.借圖的暗示以及教師語言的提示,嘗試講述故事中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

3.能較專心得傾聽故事,對故事活動感興趣。

並在活動中,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生活情境、語言遊戲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學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背景圖。

2.小蝌蚪頭飾若干個。

3.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青蛙頭飾各一個。

四.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圖一

(二)中間部分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小結: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遊淶游去,並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幼兒的語言訓練。

五、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祕的動作來感染幼兒以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兒根據教師準備的小蝌蚪進行探索。

2.交流討論法:進行了探索操作,我創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通過介紹小蝌蚪變成青蛙,讓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深化了幼兒各自的認識。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音樂遊戲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和教師進行一問一答的表演遊戲,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故事中的語言。

4.提問法:設計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六、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情感,在本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方位的參與: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方式的參與,對小蝌蚪變成青蛙產生了興趣。

2.、師幼合作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的提高。為了讓幼兒對小蝌蚪有進一步的認識,我採用了教師和幼兒合作對答法,給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積極對答教師的活動中,理解並學習了故事的語言。

採用以上教學方法,極大的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0

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後,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為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手指點畫課。這個選擇首先來源於近十年的從教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美術教育對於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就從“活動內容”和“活動主體”(即幼兒)這兩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 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

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

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係。《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著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於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麼,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

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於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 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 重點和難點:

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 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匯入課題後採用了“啟發性提問法”,引導

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並思考。最後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後,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 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六、 活動程式: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和準備,活動程式也就一目瞭然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觀察——————想象——————創作”三個部分。

(一) 以課件匯入課題,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裡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裡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裡出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裡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

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裡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課件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

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1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最後一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教材編排看,本篇課文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我分兩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變”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 “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演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2

一、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

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係。《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著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於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麼,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於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重點和難點:

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匯入課題後採用了“啟發性提問法”,引導

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並思考。最後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後,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六、活動程式: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和準備,活動程式也就一目瞭然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觀察------想象------創作”三個部分。

(一)以課件匯入課題,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裡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裡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裡出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裡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

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裡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課件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幼兒學會統籌安排的好習慣,老師在這裡可以重點指出,要求幼兒按老師的方法來作畫。

3、老師:“請小朋友學學老師的方法再試試吧。讓更多的小蝌蚪從四面八方游過來,找到它們的媽媽吧!”

(三)幼兒再次操作,體驗創作的樂趣。

1、在聽過老師的講解後,請幼兒再次作畫。這時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環境,同時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2、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

(1)蘸顏料壓印後,需要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後再拿水彩筆添畫。

(2)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周圍環境的整潔。

(3)請作完畫的幼兒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處,用肥皂把手洗乾淨。這些看似點點滴滴的常規教育,就蘊藏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鞏固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3、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教師繼續利用課件創設的情景,對幼兒說:“青蛙媽媽看到這麼多的寶寶,真高興啊!一蹦就蹦到了我們小四班來了。請小朋友們趕快把自己變出來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媽媽的身邊去吧!”這時,老師出示青蛙媽媽的大圖片,貼到教室的主題牆上,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都貼上在周圍,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媽媽的身邊啦。

4、老師帶領幼兒一起欣賞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這個環節又利用了情景遊戲法,頭尾呼應,把活動推上新的高潮。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七、活動延伸:

在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師生共同佈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牆面,複習有關故事、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遊戲。並且可以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祕密”,收集相關資料,然後圍坐在主題牆旁邊,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資訊,對如何更好保護“小蝌蚪”和“青蛙”展開討論等等。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二、學習目標

1、認識“灰,迎”等7個生字,會寫兩個生字“灰,阿,頂,披,波,變,條”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點。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抓主線“找”,在找這個過程中,告訴學生遇事要主動探究,學會禮貌待人。

三、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學習難點:通過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告訴學生遇事主動探究

三、學生特點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四、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法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朗讀感悟,個性展示的方法。讓學生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展示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整體感知是學好課文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學生看課件聽範讀課文,學生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範讀,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序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要找媽媽?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4、學習後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五)、板書設計

針對低年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的板書設計採用圖片的形式,再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以圖引趣、以趣學文的作用。

六、總結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大自然無窮的奧祕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語句淺顯易懂,趣味性強。我運用了相應的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實現知識與能力、創新與實踐的巧妙融合,達到寓德育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的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

這是一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教學時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文字教材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最直觀、最生動、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習興趣。

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理解課文內容及文中重點詞語,理清課文條理,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指導學生看懂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採用不同形式的自讀、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我將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瞭解青蛙生長過程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整合點診斷及利用資訊科技手段解決整合點的方法:

在教學“激趣匯入,創設情境”這一環節時,根據一年級孩子形象思維活躍的特點,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池塘裡游來游去的動畫並設下懸念: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它長的什麼樣?這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點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慾望。

低年級孩子對於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聲情並茂的動畫更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常規的教學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學“視聽結合,整體感知”這一環節時,我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運用幻燈片展示“迎、追、遊”三個動作,這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點之二:目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突出重點,培養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資訊的能力。

在教學“圖文結合,研讀品味”這一環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迎,追,遊”三個動詞,突破教學重點,我確定了整合點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動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理解詞意,突破教學重點。這是常規教學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長成青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憑文字的介紹,要使一年級孩子瞭解相對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再次藉助多媒體動畫形象、直觀的特點來確定整合點之四,播放動畫: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及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有了深刻的瞭解,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枯燥單一的語言文字很難吸引孩子們長時間的注意力,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在歌曲欣賞,再現故事這一環節,我確定了整合點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動畫,讓孩子們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媽媽後的喜悅。使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感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意識。從而受到薰陶和教育。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書本、掛圖等有限形式,通過教師的講解向學生傳遞資訊、講授知識。將資訊科技引入課堂後,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授課方式,使教師、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生了變化,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資訊化開闊了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視野,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本節課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處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多媒體課件和網路學習資源作為創設情境,品析詞句和擴充套件學習的有效工具,既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十四課。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學童話,文字淺顯易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過“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四個階段,最後變成了青蛙,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通過課文1——3自然段的學習,會認課文7個生字,會寫兩個生字“有、在”。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自然段。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點。

3、抓主線“找”,在找這個過程中,告訴學生遇事要主動探究,學會禮貌待人。

三、課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認識八個字,會寫兩個字,有感情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

教學難點:通過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告訴學生遇事主動探究。

四、教學物件的分析及採用的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物件是一年級學生,由於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易接受感性的知識,且思維方式偏重於形象思維,表現欲強,愛模仿,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活潑天真,根據這些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談話匯入動作演入題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圖片感知蝌蚪的可愛,再以情緒去讀活課文,接著以動作演示蝌蚪的可愛,最後以媽媽不見了喚起孩童的助人為樂之心,從而開始揭題引入課文。

2、初讀感知動作引入文

以師範讀之後讓孩子初步感知課文,接著親身讀課文,以階梯式的填空完成對課文的總結歸納,最後以幾個難讀的動詞來串連課文的探究。

3、引導探究開拓現思路

由於低年級學生愛說愛思愛問,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感知課文說自己的所知,而後進行課文的學習,進行探究課文蝌蚪在找的過程中的發現,現出找的思路。

4、生字複習 階梯導書寫

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加上孩子易忘的特點,在分散識字之後歸總在一起,再現生字,開始學習。接著進行生字的書寫,半扶半放,教寫一個生字而後讓孩子自主探究生字書寫的樂趣。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為體驗、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優化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

1、身臨其境,親近文字

孩子好動,結合其特點,乾脆讓孩子盡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字,讓孩子和文字親近,融合在一起。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著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於探索的精神。

3、啟發教學,提高認識。

根據孩子的提問,順學而導,啟發孩子的知識大門為著自主探究的方向發展,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準備,在低段就開始培養這種能力,使高段逐漸能夠養成自己學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認識。

六、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採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於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匯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並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時,以課件互換生字進入情境,讓孩子感知用詞的準確性

七、教學流程安排

(一)談話匯入

1、看圖說樣子,情感朗讀第一小節,學習生字“灰”

2、揭題,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先聽老師把這個故事讀一遍,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媽媽時都遇到了誰?

2、反饋:課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媽媽時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後終於找到了他們的媽媽( )。

(1)個別說 (2)全班說

3、接下去請小朋友自由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課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課件出示出示詞語:甩著 擺動 蹲著 露著 後退一蹬遊哇遊

(1)開火車領讀 (2)發現特點 (3)我們加上動作來讀讀這些詞語

(三)學習課文2——3小節

1、銜接上面最後一個詞的“遊哇遊”,問:你們第一個遇到的是誰啊?(同步出示課文第二幅圖),(生回答鯉魚)誰來向鯉魚打聲招呼?當學生說到鯉魚阿姨您好的時候順勢創設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麼事嗎?”,引出“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那鯉魚阿姨是怎麼回答的呢?(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找吧!)

2、出示對話,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3、告別了鯉魚媽媽,小蝌蚪繼續遊哇遊,他們又遇到了誰呢?會說些什麼呢?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第三自然段。、

4、反饋:(1)遇到烏龜 (2)出示對話

5、當他們遇到烏龜的時候,小蝌蚪是怎麼做的呢?(做動作識記“追”)

(出示迎和追的兩句話,將這兩個詞打錯,讓他們讀一讀,懂得意思。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出示圖片理解。)

6、朗讀指導“媽媽,媽媽!”隨機提問:“你為什麼要叫烏龜媽媽?”“烏龜是你的媽媽嗎?”

7、識記頂(通過組詞或換偏旁)識記披(通過實物做動作認識)。

8、同桌練讀這段對話,展示表演讀。沒參加的讀旁白。

9、那你從烏龜和鯉魚那兒知道你們的媽媽長什麼樣?

(四)、鞏固生字、寫字

1、出示詞語: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頭頂 披著(將卡片雙面打好,一面是詞語,一面是單個字)

(1)小組單個詞輪讀 (2)個別讀詞語送卡片

2、出示要寫的兩個字“有、在”。

(1)發現異同點,提醒注意點 (2)師範寫,生書空 (3)生描一個寫一個

(五)、設定懸念引下節課內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長得不一樣,蝌蚪怎麼會叫青蛙媽媽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八、板書設計

34

小蝌蚪找媽媽

迎上去 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