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5篇)

說課稿2.33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5篇)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

說教材:

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本課有六幅圖,與六段話中相對應:第一幅圖畫的是沒有長腿的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第二幅畫的是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在詢問鯉魚阿姨。第三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將烏龜認做媽媽。第四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尾巴變短了,找到了青蛙媽媽。後兩幅講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跳上荷葉,並和媽媽一起捉害蟲。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青蛙生長的特點,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認真觀察圖畫,並通過朗讀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說學生:

學生對這課的內容是十分感興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長過程的學生並不多,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充分感知課文,利用課件吸引學生。同時,本課篇幅較長,又是第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所以,指導學生的朗讀,特別是讓後進生朗讀好課文,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說設計: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用一則謎底是青蛙的謎語匯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頭飾,讓生形象感知兩者的差異;然後請生提問,看看有什麼問題要問它們。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朗讀看圖,整體感知。

1.讓學生準備讀文:先說說遇到不會認的字怎麼辦,再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這樣可以避免生因畏難而不讀。

2.範讀課文(可由師範讀,也可由在自由讀中表現出的讀得很好的孩子來範讀。)學生再讀,標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讀,正音。

4.指名接讀課文,注意翹舌音和後鼻音的正音。教讀長句。

(三)自主識字。

1.小組內自主識字,比方法,比識字量。

2.檢查自學。注意鞏固翹舌音和後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揚愛動腦筋的同學。

3.用生字說詞。

(四)看圖說話,精讀課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樣子和“快活”理解。結合圖片和自編動作來感受體會,讀好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細看圖後抓住小蝌蚪的變化和相近的句式,從扶到放讓學生學著自學。在朗讀練習中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中選擇了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影,播放,使學生通過真切可感的情境,瞭解青蛙捕捉害蟲的本領和可怕的害蟲形態以及少先隊員打著紅旗保護青蛙的活動,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

4.讓生利用課件和板畫小結青蛙的生長過程。全文分角色朗讀和表演,昇華感情。

(五)指導寫字。

“變”字注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點的方向。“變、條”兩字都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大小比例恰當。

其餘四字交給學生自學。最後比賽

說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長出兩條後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變成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2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最後一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教材編排看,本篇課文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我分兩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變”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 “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演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3

說教材: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範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隨文理解字義。(2)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嫩容的基礎上,學會分角色朗讀對話的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分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巧設導言,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前在的內動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兒童因地域差異和生活經驗貧乏的障礙,我首先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匯入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於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互動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整體感知,明瞭大意。

三、這一環節我堅持從整體入手,圖文結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想:每幅圖畫的是什麼?再把這四幅圖連起來觀察思考: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就使觀察更完整、更系統,在直觀上使學生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

2、從圖入文。根據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我請學生邊看動畫錄象邊聽課文範讀錄音,一方面使學生直觀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規範的語音、語調等朗讀技巧。看完後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重點檢查以下幾個生字的讀音。

四、精讀品味,參悟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滲透了學法指導,側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略講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樣子。

2、精講第二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學生了解小蝌蚪此時長出了兩條後腿。

然後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藉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同時在“體會人物心情”時,由於學生生活經驗所限,理性思維尚處在萌芽階段,於是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比理解(“游過去”和“迎上去”換位比較),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緊緊圍繞“迎上去”一詞及時追問:小蝌蚪為什麼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聯絡你的日常生活體會一下它此時的心情?這樣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無疑降低了教學難點的坡度,使低年級的朗讀指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4、教師小結,回顧學法:

(1)抓住“迎上去”體會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

這樣的小結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

五、自學點撥,靈活運用。

有了前面學法指導的基礎,此時我適當放手,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學法,逐步形成能力。

1、圖文對照,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2、組織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投影出示思考題。

(1)通過哪些詞能體會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樣體會的?

(2)與小蝌蚪相比,烏龜說話的聲音和速度有什麼特點?

學生自學時採取自己想、同座說、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多種形式,教師巡視,適時點撥。如果學生體會心情時有困難,教師可以追問小蝌蚪為什麼要連忙追上去呢?這樣削減了教學難點的坡度,分清人物後採取多種形式朗讀。

另外,在回讀前三自然段時我還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能,讓他們帶著頭飾進行配樂表演讀,充分增強了分角色朗讀的效果。

六、鞏固練習,強化訓練。

語文教學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在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加強了寫的訓練,為此設計了兩道思考題。

1、填空

()裡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寫法仿寫兩種小動物的樣子。

地點數量樣子幹什麼

(1)()有(),大象()()

(2)()()()()

此題設計體現了兩個層次,意在由淺入深,拓展學生思維,強化語言文字訓練。

總之,這節課我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時時刻刻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結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切切實實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同時活動目標也明確指出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三、說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動難點: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四、幼兒現狀分析:

大班幼兒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活動時,幼兒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次活動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次活動的有利因素。

五、說教法學法:

本次活動教學,以幼兒指導綱要為指導,根據故事內容的特點,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遊戲表演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觀察的三種教學方法。

六、學法指導:

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彙和語法規則。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說活動過程:

1、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幼兒的興趣,並通過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為幼兒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另外還給幼兒提供了一次自由表達的機會。整整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2、完整欣賞故事,幼兒感知故事內容

整體感知是掌握故事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幼兒看課件欣賞故事,幼兒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故事,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體內容。教師通過

提問:

1)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瞭解故事中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重複式結構的語句特點,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圖片讓幼兒講述故事。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2)看課件第二段。遇到魚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根據幼兒的回答放映相應的幻燈圖片)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麼?一起來說一說。分段欣賞法更有助於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能力,使幼兒頭腦中更為清晰,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礎。

4、在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還有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活動中,我通過質疑: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對其進行思維訓練。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回顧故事,自己來解決問題,變幼兒被動求知為主動求知,培養了幼兒的綜合判斷能力。在次看課件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並讓幼兒通過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本節課的難點就輕易解決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表現出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活潑可愛的樣子;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這樣,充分體現個性化表演,讓有兒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6、小結:教育幼兒要保護小青蛙。

活動結束注重對幼兒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知道保護小青蛙的措施。也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情感目標。

八、活動延伸,拓展創新:

課堂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去,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課內外聯絡,加強語言教學與其它領域的整合。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製作連環畫來表現故事的內容。

九、活動反思:

由於課件出現的問題導致課堂出現了停歇,整節課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最後也沒有總結。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5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圖文結合,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從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應圍繞讀書、識字的重點,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與觀察生活結合起來,與積極思考,努力發現結合起來。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揭題。

(二)、圖文對照,讀通課文,學習生字詞。

1、藉助圖畫,初讀課文,自學不認識的字。

2、檢查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感悟小蝌蚪的變化及找媽媽的艱辛。

1、讀課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什麼變化。

2、再讀課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3、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四)、指導寫字。、

1、認讀“條、變”。

2、指導寫字。

3、生獨立寫字,師巡視指導。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已經不見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盎然。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6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2【講授】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匯入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於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你們願意一起幫小蝌蚪找媽媽嗎?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教師板書課題。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換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循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

(4)“迎上去”和“追上去”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藉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啟發,將兩幅圖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追上去”就是小蝌蚪從烏龜媽媽的後面游過去。然後再採用分角色表演,讓學生扮演小蝌蚪、鯉魚阿姨和烏龜媽媽來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學習後面幾段

(1)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出示課件

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活動3【練習】

5、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6、表演課文

讓學生分解色表演故事,注重培養學生的對話能力,在整個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再一次的鞏固複習。

活動4【作業】

7、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老師和學生一起交流。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7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十四課。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學童話,文字淺顯易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過“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四個階段,最後變成了青蛙,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通過課文1——3自然段的學習,會認課文7個生字,會寫兩個生字“有、在”。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自然段。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點。

3、抓主線“找”,在找這個過程中,告訴學生遇事要主動探究,學會禮貌待人。

三、課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認識八個字,會寫兩個字,有感情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

教學難點:通過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告訴學生遇事主動探究。

四、教學物件的分析及採用的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物件是一年級學生,由於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易接受感性的知識,且思維方式偏重於形象思維,表現欲強,愛模仿,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活潑天真,根據這些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談話匯入動作演入題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圖片感知蝌蚪的可愛,再以情緒去讀活課文,接著以動作演示蝌蚪的可愛,最後以媽媽不見了喚起孩童的助人為樂之心,從而開始揭題引入課文。

2、初讀感知動作引入文

以師範讀之後讓孩子初步感知課文,接著親身讀課文,以階梯式的填空完成對課文的總結歸納,最後以幾個難讀的動詞來串連課文的探究。

3、引導探究開拓現思路

由於低年級學生愛說愛思愛問,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感知課文說自己的所知,而後進行課文的學習,進行探究課文蝌蚪在找的過程中的發現,現出找的思路。

4、生字複習 階梯導書寫

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加上孩子易忘的特點,在分散識字之後歸總在一起,再現生字,開始學習。接著進行生字的書寫,半扶半放,教寫一個生字而後讓孩子自主探究生字書寫的樂趣。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為體驗、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優化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

1、身臨其境,親近文字

孩子好動,結合其特點,乾脆讓孩子盡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字,讓孩子和文字親近,融合在一起。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著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於探索的精神。

3、啟發教學,提高認識。

根據孩子的提問,順學而導,啟發孩子的知識大門為著自主探究的方向發展,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準備,在低段就開始培養這種能力,使高段逐漸能夠養成自己學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認識。

六、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採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於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匯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並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時,以課件互換生字進入情境,讓孩子感知用詞的準確性

七、教學流程安排

(一)談話匯入

1、看圖說樣子,情感朗讀第一小節,學習生字“灰”

2、揭題,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先聽老師把這個故事讀一遍,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媽媽時都遇到了誰?

2、反饋:課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媽媽時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後終於找到了他們的媽媽( )。

(1)個別說 (2)全班說

3、接下去請小朋友自由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課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課件出示出示詞語:甩著 擺動 蹲著 露著 後退一蹬遊哇遊

(1)開火車領讀 (2)發現特點 (3)我們加上動作來讀讀這些詞語

(三)學習課文2——3小節

1、銜接上面最後一個詞的“遊哇遊”,問:你們第一個遇到的是誰啊?(同步出示課文第二幅圖),(生回答鯉魚)誰來向鯉魚打聲招呼?當學生說到鯉魚阿姨您好的時候順勢創設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麼事嗎?”,引出“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那鯉魚阿姨是怎麼回答的呢?(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找吧!)

2、出示對話,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3、告別了鯉魚媽媽,小蝌蚪繼續遊哇遊,他們又遇到了誰呢?會說些什麼呢?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第三自然段。、

4、反饋:(1)遇到烏龜 (2)出示對話

5、當他們遇到烏龜的時候,小蝌蚪是怎麼做的呢?(做動作識記“追”)

(出示迎和追的兩句話,將這兩個詞打錯,讓他們讀一讀,懂得意思。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出示圖片理解。)

6、朗讀指導“媽媽,媽媽!”隨機提問:“你為什麼要叫烏龜媽媽?”“烏龜是你的媽媽嗎?”

7、識記頂(通過組詞或換偏旁)識記披(通過實物做動作認識)。

8、同桌練讀這段對話,展示表演讀。沒參加的讀旁白。

9、那你從烏龜和鯉魚那兒知道你們的媽媽長什麼樣?

(四)、鞏固生字、寫字

1、出示詞語: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頭頂 披著(將卡片雙面打好,一面是詞語,一面是單個字)

(1)小組單個詞輪讀 (2)個別讀詞語送卡片

2、出示要寫的兩個字“有、在”。

(1)發現異同點,提醒注意點 (2)師範寫,生書空 (3)生描一個寫一個

(五)、設定懸念引下節課內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長得不一樣,蝌蚪怎麼會叫青蛙媽媽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八、板書設計

34

小蝌蚪找媽媽

迎上去 追上去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8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袋”等14個生字,會寫“兩、就”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3、做到不懂就問,增強愛動物、愛科學的意識。

4、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理解烏龜為什麼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三、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法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朗讀感悟,個性展示的方法。讓學生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展示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整體感知是學好課文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學生看課件聽範讀課文,學生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範讀,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循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要找媽媽?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4、學習後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五)板書設計

針對低年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的板書設計採用圖片的形式,再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以圖引趣、以趣學文的作用。

六、總結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大自然無窮的奧祕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語句淺顯易懂,趣味性強。我運用了相應的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實現知識與能力、創新與實踐的巧妙融合,達到寓德育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本課有六幅圖,與六段話中相對應:第一幅圖畫的是沒有長腿的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第二幅畫的是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在詢問鯉魚阿姨。第三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將烏龜認做媽媽。第四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尾巴變短了,找到了青蛙媽媽。後兩幅講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跳上荷葉,並和媽媽一起捉害蟲。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青蛙生長的特點,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認真觀察圖畫,並通過朗讀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說學生

學生對這課的內容是十分感興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長過程的學生不多,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充分感知課文,利用課件吸引學生。同時,本課篇幅較長,需要指導學生的朗讀,特別是讓後進生朗讀好課文,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三、說設計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用一則謎底是青蛙的謎語匯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頭飾,讓生形象感知兩者的差異;

然後請生提問,看看有什麼問題要問它們。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朗讀看圖,整體感知。

1、讓學生準備讀文:先說說遇到不會認的字怎麼辦,再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這樣可以避免生因畏難而不讀。

2、範讀課文(可由師範讀,也可由在自由讀中表現得很好的孩子來範讀。) 3、學生再讀,標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讀,正音。

5、指名接讀課文,注意翹舌音和後鼻音的正音。教讀長句。

(三)自主識字。

1、小組內自主識字,比方法,比識字量。

2、檢查自學。注意鞏固翹舌音和後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揚愛動腦筋的同學。

3、用生字說詞。

(四)看圖說話,精讀課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樣子和“快活”理解。結合圖片和自編動作來感受體會,讀好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細看圖後抓住小蝌蚪的變化和相近的句式,從扶到放讓學生學著自學。在朗讀練習中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

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

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中選擇了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影,播放,使學生通過真切可感的情境,瞭解青蛙捕捉害蟲的本領和可怕的害蟲形態以及少先隊員打著紅旗保護青蛙的活動,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

4、讓生利用課件和板畫小結青蛙的生長過程。全文分角色朗讀和表演,昇華感情。

(五)指導寫字。

“變”字注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點的方向。“變、條”兩字都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大小比例恰當。其餘四字交給學生自學。最後比賽。

《小蝌蚪找媽媽》教材解讀 《小蝌蚪找媽媽》分別採用了詩歌、童話和情境識字等不同體裁,從不同角度帶領我們走進了一個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動物世界。在這一板塊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採用多種教學手段,預設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與內容,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動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本課的巧妙在於將一個科學知識很自然地蘊涵於一個生動的小故事中,其特點如下:(1)思路清晰,主線分明。(2)語言優美,生動形象。(3)情節生動,趣味性強。(4)插圖精美,有助教學。

教學本課應圍繞識字、讀書的重點,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與觀察生活結合起來,與積極思考、努力發現結合起來。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因此,根據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15個生字和一個部首,會寫10個字,掌握“皮”字的筆順。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小蝌蚪變化、成長的過程,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15個生字和一個部首,會寫10個字。瞭解小蝌蚪變化、成長的過程。

(一)識字寫字 本課生字的呈現方式和指導方法可以靈活多樣。學生藉助圖畫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根據圖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來的畫下來,和同學一起想辦法認識。引導學生說說生字條中已經認識的字,並說說是怎麼認識的。學生經過自學還不認識的字,教師予以指導,可出示生字卡片領讀。

有的字可在讀課文時引導學生隨機識記。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圖片時,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著重強調“皮”字的筆順。也可以在學完課文以後,集中生字條裡的生字,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如:“阿、頂、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辦法記住字形。

學習“甩”可以和“用”相區別,最後一筆可以想象成動物甩出的長尾巴。“已”要和“己”相區別,可以教學生說說小口訣“張口己,半口已”。

(二)朗讀感悟 這篇課文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有點長,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練習時間。

如:學生看著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麼樣的?讀後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當指導讀懂了第一自然段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描寫小蝌蚪是按怎樣的順序說的?小蝌蚪可愛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見過或養過小蝌蚪的學生還可以說說它們還有哪些地方可愛。如:小蝌蚪外貌描寫“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語言生動富有感情,特別適合指導朗讀,要讀出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當讀到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老師可結合課文插圖或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可採取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動作,在情境中對話。在表演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特別是在對話部分給予指導。小蝌蚪要讀出焦急的心情;

鯉魚親切、熱情;

烏龜好笑、認真。

當讀到課文描寫青蛙的那幾句話時,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詞句,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讀一讀,並且學用結合。如,“荷葉上蹲著一隻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用“碧綠”“雪白”各說一句話。“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可讓學生邊讀邊做動作。通過各種形式學習語言,加深對優美語言的積累和記憶。

讀到課文最後時,老師可巧設懸念: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他們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我們也去探究一下,好嗎?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一隻中等黑斑蛙一天約吃70多隻蟲子,一年按捕食7個月計算,可消滅害蟲5萬隻左右;

一隻澤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隻,年消滅害蟲4萬多隻。此處水到渠成就向學生滲透了保護青蛙的意識。

在指導學生朗讀和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最好能播放課件,使學生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薰陶。沒有條件製作課件的,可以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來感染學生。

(三)鞏固訓練 習題中的“說一說,畫一畫”設計得很巧妙,通過學生親自動口說,動筆畫,從實際生活中瞭解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小蝌蚪變化分成幾個步驟,學生在敘述的過程中可能在語言組織上要遇到困難,教師要加強指導,讓學生把話說得有條理。這部分內容也可以作為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學生也可以把自己親自觀察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袋”等14個生字,會寫“兩、就”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3、做到不懂就問,增強愛動物、愛科學的意識。

4、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理解烏龜為什麼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三、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建立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法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朗讀感悟,個性展示的方法。讓學生藉助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展示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創設情景,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整體感知是學好課文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學生看課件聽範讀課文,學生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範讀,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

(三)識字教學。

我採用兒童的語言,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注重培養識字興趣和培養好的識字習慣,循循漸進,教會學生學習多種識字方法,掌握規律,主動識字。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麼?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要找媽媽?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4、學習後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小蝌蚪變成青蛙後,跟著媽媽去幹什麼了?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於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五)、板書設計 針對低年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的板書設計採用圖片的形式,再現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以圖引趣、以趣學文的作用。

六、總結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大自然無窮的奧祕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語句淺顯易懂,趣味性強。我運用了相應的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實現知識與能力、創新與實踐的巧妙融合,達到寓德育於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故事,生動形象地寫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幾個階段的形體變化,最後變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媽媽在一起去捉害蟲的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範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幾隻小蝌蚪在池塘裡快活地游來游去。第2自然段寫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很羨慕,於是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在哪裡,第3自然段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第4、5自然段寫小蝌蚪終於找到了媽媽。第6自然段寫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們跟著媽媽一起去捉害蟲了。根據以上教材特點,我把這一課分成了3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目標:①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學會8個生字,②知道他們通過努力找到了媽媽,瞭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第二課時目標:(1)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朗讀對話的方法。第三課時目標:①生字書寫,指導編排課本劇②對有關作業進行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1)本課由六幅精美的連環畫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圖說話,看圖想象,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1、首先請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後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藉助圖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做一做,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

2、通過看圖想象說話,體會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鯉魚媽媽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們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媽媽在一起,跟媽媽學本領。

3、對話朗讀,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知道小蝌蚪們很講禮貌,鯉魚媽媽和藹可親,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4、因為二、三兩個自然段比較相似,我便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讀後說說自己的體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追這個動詞,體會小蝌蚪見到烏龜時興奮急切的心情,以及從烏龜的話中他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大眼睛、綠衣裳。

5、通過提問:為什麼你們就那麼肯定青蛙就是你們的媽媽,讓孩子們發現小青蛙會動腦筋,他們把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話結合起來,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確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

6、在學習第五段時,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分成了兩個部分,先讓學生通過小蝌蚪的動作語言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後興奮、快樂、激動的心情。再讓學生讀讀青蛙媽媽說的話,從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7、誇誇小蝌蚪是想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體會,小蝌蚪的哪些優秀品質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8、最後安排青蛙媽媽說話這個環節,是想讓孩子們對青蛙有更多的瞭解,從而喜歡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2

各位評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後,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為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手指點畫課。這個選擇首先來源於近十年的從教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美術教育對於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就從活動內容和活動主體(即幼兒)這兩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係。《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著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於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麼,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於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教學目標定位: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重點和難點: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教法和學法: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匯入課題後採用了啟發性提問法,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並思考。最後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後,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活動準備: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3

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後,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為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手指點畫課。這個選擇首先來源於近十年的從教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美術教育對於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就從“活動內容”和“活動主體”(即幼兒)這兩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

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

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係。《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著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於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麼,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

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於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重點和難點:

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匯入課題後採用了“啟發性提問法”,引導

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並思考。最後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後,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六、活動程式: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和準備,活動程式也就一目瞭然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觀察——————想象——————創作”三個部分。

(一)以課件匯入課題,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裡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裡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裡出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裡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

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裡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課件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首先說一說我對教材的認識,《小蝌蚪找媽媽》選自未來出版社大班語言領域的活動。教材通過圖畫向幼兒展示了小蝌蚪為了尋找媽媽,途中遇到小鴨,小魚,小烏龜和天鵝,與之交談,最後找到媽媽的故事。《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多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其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本次活動將運用角色扮演,這樣不僅有助於幼兒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還能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是活動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也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與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大班的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好學好問,又能生動有表情地描述事物,但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不足,結合幼兒這一特點,我制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加深與媽媽良好的依戀關係。

2、能力目標:通過角色扮演,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大膽的進行創造性想象,能夠自編故事,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認知目標:觀察圖畫,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並能夠給其他人講述這個小故事。

根據上述分析,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故事的內容,幼兒能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本次活動的難點確定為: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夠根據圖畫自編故事。

二、說學情

雖然教材的分析是活動設計的基礎,但對幼兒具體情況的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大班幼兒好奇好問,有強烈的求知慾,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剛剛萌芽,還不能完全理解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絡,因此,討論活動有助於幼兒認識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有助於提高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的應用。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趣味性,對活動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我說一說活動方法,我將從教法和學法這兩個方面展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要求,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方法,寓教育於各項遊戲中。因此,我將以遊戲法為主,為幼兒創造寬鬆自然的表達氛圍,在歡樂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同時輔之以觀察法,討論法,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角色之間的對白並圍繞畫面完整連貫的講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我將啟發幼兒,通過提問、談話、遊戲等多種方法引導幼兒參與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還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四、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的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我為本次活動作了如下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教材的圖片;

2、小蝌蚪,小鴨子,小魚,烏龜,天鵝,青蛙等的動物頭飾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活動程式是整個活動的關鍵,也是活動的中心環節。下面說一說我的活動程式,主要包括如下四個環節:

(一)問題匯入,引出活動

在活動開始,我將以提問的方式匯入。在活動之初,我會向幼兒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喜不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啊?如果媽媽不見了,你們會怎麼辦呢?”這樣的匯入不僅能迅速的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動中,並能激發幼兒對小蝌蚪找媽媽這則小故事的興趣,有利於活動的開展。

(二)展示欣賞,初步感知

在這一環節,我會引導幼兒依序觀察準備好的.教材圖畫,找一找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動物,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角色之間的對白並進行表達。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想象,不僅幫助幼兒初步把握故事情節,同時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三)自由討論,深化理解

之後,我會引導幼兒和同伴進行自由交談,討論,激發幼兒積極表達的興趣,同時引導幼兒在理解故事圖畫的基礎上,自編故事,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創編的小故事。這樣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並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談,注意傾聽別人講話的好習慣。

(四)角色扮演,豐富想象

在幼兒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遊戲。在遊戲中,我會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併發給他們,同時將幼兒進行分組,分別表演小蝌蚪,以及小鴨、小魚、烏龜和天鵝等角色,依據之前幼兒的討論進行角色表演,鼓勵幼兒加上自己創編的對話。這樣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特別是對幼兒的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在活動結束後,我會採用家園共育的方法對活動進行延伸,鼓勵幼兒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回家講給自己的父母聽。這樣一方面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幼兒通過講述故事內容,感受母愛的溫暖,幼兒養成愛父母長輩的良好品質。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5

一、設計意圖:

這段時間,我們班正在進行《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很多小朋友從家裡端來了小金魚,小鳥,烏龜等小動物放在了教室裡的自然角里,文文端來的幾隻小蝌蚪特別受小朋友的歡迎,小朋友一有空就會圍在蝌蚪旁一邊指著小蝌蚪邊聊自己的發現,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小蝌蚪游泳的時候尾巴怎麼動的?這些都是他們興趣的話題。《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與需求,很自然的,我們生成了手指點畫《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活動。這個活動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這個目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

2、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3、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三、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四、活動程式:

(一)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裡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裡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裡出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裡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裡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課件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我會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我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幼兒學會統籌安排的好習慣,老師在這裡可以重點指出,要求幼兒按老師的方法來作畫。

3、老師:“請小朋友學學老師的方法再試試吧。讓更多的小蝌蚪從四面八方游過來,找到它們的媽媽吧!”

(三)幼兒再次操作,體驗創作的樂趣。

1、在聽過老師的講解後,請幼兒再次作畫。這時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環境,同時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2、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1)蘸顏料壓印後,需要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後再拿水彩筆添畫。(2)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周圍環境的整潔。(3)請作完畫的幼兒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處,用肥皂把手洗乾淨。這些看似點點滴滴的常規教育,就蘊藏在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鞏固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3、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教師繼續利用課件創設的情景,對幼兒說:“青蛙媽媽看到這麼多的寶寶,真高興啊!一蹦就蹦到了我們小二班來了。請小朋友們趕快把自己變出來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媽媽的身邊去吧!”這時,老師出示青蛙媽媽的大圖片,貼到教室的主題牆上,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都貼上在周圍,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媽媽的身邊啦。

4、老師帶領幼兒一起欣賞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創作經驗,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這個環節又利用了情景遊戲法,頭尾呼應,把活動推上新的高潮。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活動延伸:

在有關“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師生共同佈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牆面,複習有關故事、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遊戲。並且可以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祕密”,收集相關資料,然後圍坐在主題牆旁邊,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資訊,對如何更好保護“小蝌蚪”和“青蛙”展開討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