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反思(彙編15篇)

六年級數學反思1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六年級數學反思(彙編15篇)

一、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材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從學科世界走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提出兩個層次的目標——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發展目標是針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力的提高而設計的。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這兩個層次的目標體現較好,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活動內容切合學生需要。恰當的放手,讓同學們自學,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我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動手操作、探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活動過程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實踐性、開放性,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證了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差異性,使學生參與課程生成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這樣做及時擴充套件了教學內容,給予了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

另外,創設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主體性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因此,我在課堂中常常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積極性很強。

三、 每次教學之前,我充分的備好課,我深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好課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教學之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願意學習數學,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利用實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量,畫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待優生,我充分讓他們吸飽、吃夠;對待中等生,我讓他們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特別是對待差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方面,我更加的重視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教學之後,我基本做到每課後立即反思,寫在教案上或寫在教科書上,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優點,克服不足,同時,積極學習有經驗的張教師和白老師的優秀經驗,聽他們對某一知識點的教學看法,有什麼教學中的困惑去請教他們。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氛圍有所加強,學習興趣有所提高,一部分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在興趣培養及習慣養成中體驗數學。

第二、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悟數學。

1、圍繞生活實際設計數學活動。

2、在活動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解讀教材,在有機整合和知識重組中呈現數學。

由此,我覺得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引路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然還要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六年級數學反思2

為了做好六年級數學複習工作,作為在教育第一線的六年級數學教師,應總結經驗,找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圓滿完成國小數學複習的全部任務。為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學會把書本從厚教到薄書本上的知識有些比較零散,我們可以概括出一些規律或一般解題思路,使學生見到題時不會產生“狗咬刺蝟,無從下嘴”的局面。比如:講複合應用題時,應用題是一大難點,涉及型別較多,用到的數量關係也很多,這時我們就不應只是就題論題,而應教給學生一些分析應用題的方法。複合應用題解題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要麼從已知條件出發,推匯出最後的問題;要麼從問題出發,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條件。再比如:列方程解應用題,我們可歸納幾類,然後教會學生找等量關係的方法,這樣就可把內容繁雜的知識歸為幾類,以一般的規律性知識去對待多種題目,從而把課本從厚教到薄。

二、還要把課本再從薄教到厚這是知識的擴充套件過程。比如:還說複合應用題,我們總結了一些規律或解題思路,但複合應用題可能涉及好多數量關係,但它們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我們可以用這兩種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數量關係的應用題,從而教會學生解答不同型別的複合應用題。實現對知識的擴充套件過程。再比如:幾何初步知識的複習,課本上只出現了一些計算公式,而推導過程表現得不太具體。我們在複習這部分內容時就應該細講一下推導過程,把課本上的知識展開。課本上出現的題較簡單,或型別較少,而實際做題時發現學生好多題無法做,這也許是沒把課本知識進行擴充套件的緣故。

三、加強知識問的縱向聯絡,橫向、縱向聯絡相結合只有把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絡和縱向聯絡結合起來,才會對知識有充分的掌握。比如:應用題的教學,在初學過程中,縱向聯絡比較突出,分為整數、小數、分數幾大類分別講解,而在12冊複習時橫向聯絡比較突出,如何把二者結合起來?我認為可在複習12冊時涉及到哪類應用題。就拿出初學這部分應用題的課本進行縱向複習。然後再複習12冊相關內容。再比如:甲數是24,甲、乙兩數的比是3:2。求甲、乙兩數之和,我們可以列為24÷3×2+24(按份數解),也可以 (按倍數解),還可以列為 (按分數解),還可以列為 (按比例分配),這樣就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絡,把分數、份數、倍數、比例的知識結合起來,既擴充套件了學生的視野。又鍛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維問題的能力。再比如:一些應用題,既可用算術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從多種角度加以分析,加強兩種解法之間的聯絡,在比較中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四、要保護“後進生”的自尊心,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後進生”的學習成績首先應保護好後進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試丟分最多的是後進生,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很強,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應充分保護好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這要求教師說話時注意不說一些挖苦、諷刺的話,適當給予這部分學生一些鼓勵。我們應全面看待後進生,不管哪方面,只要有進步,就適當地給予一些鼓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後進生的進步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應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後進生的成績。老師對這部分學生課上應該多提問,課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老師在佈置作業時對後進生應區別對待,那些難而深的題或練習讓尖子生去做,對後進生訓練重點應放在中等難度或簡單的題型上,學生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

小升中考試已經進入倒計時,更要有條理、有針對性地搞好六年級數學的複習工作,使學生圓滿地完成國小數學學習的全部任務。

六年級數學反思3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

針對兩種不同型別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

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

六年級數學反思4

認識負數,是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當學生第一眼看到這一單元的知識,從心底裡發出愉悅的笑聲:哈哈,負數,我知道,前面帶有一個減號的數;負數是整數的相反數;負數比0小……,聽著孩子們似準確又非準確的話,我知道,他們對於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興趣,因此對於這部分的學習,我放手給了學生:孩子們,既然你們對於這部分知識這麼有興趣,能不能自己當小老師把這部分知識解決了?可以上網查資料,也可以問老師同學,還可以查課外書,於是,第一晚上的家庭作業:預習負數的初步認識。第二天,我把課堂這個主陣地教給了同學們。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個人所得知識,小組長進行整合,再全班交流知識。他們或是用例子表示:如:存入500元,用+500表示,支取500元,用—500表示,有的用氣溫來認識,有的用高或低於海平面多少米來表示,有的用數軸來表示,特別是一個組,把什麼是數軸,數軸的三要素利用課件給同學們講了個清楚明白,整個的課堂氛圍熱烈而有趣。在此基礎上,我做了一個引導,同學們對於上節課你們對於負數的認識,你認識哪些地方是不準確的地方,由此給同學們對於知識重新認識的機會。最後,我出了一個簡單的練習題,考查了一下同學們,真的效果很好。

放手給孩子們展現的機會,正確引導孩子發現知識、理解知識、解決問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級數學反思5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例項,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溫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敘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資訊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資料,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溫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物件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物件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物件,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六年級數學反思6

六年級下冊的第一課就是《認識負數》,“負數”是國小階段學生初次接觸,學生比較陌生,但生活中卻普遍存在。根據《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特別注意挖掘現實性的問題,利用溫度計,存摺等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負數,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負數,理解了每個負數所表達的相反意義的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到了第二課時比較大小,是先以大樹為起點,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引出數軸,使學生知道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循序就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即負數都比0小,所有的正數都在0的右邊,即正數都比0大。對於正數的比較,因為是舊知識,所以不在話下。以往的學生對於負數的大小比較,能憑藉著數軸進行比較,脫離數軸時,尤其是像—1/3與—1/4這樣的分數比較大小,很容易出錯。

這節課我提前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乾脆就徹底放開,讓學生自己去找數軸的奧祕吧。

學生自己在數軸上描過點後,自己觀賞怎樣比較大小。有什麼發現?一個學生說:“0左邊的數都比0小,右邊的數都比0大。”一個學生說:“負數是從0看,越往左越小,正數是越向右越大,如-4/5比-1/5小應該描在--1/5的左邊。”孩子們都很認同剛才孩子的回答,我有順勢讓他們練了一個4/5和1/5,,又練了一個-8和-9,-1/2和1/5。

這節課的難點就這樣交給孩子們輕輕鬆鬆的解決了。看來我們不能小看了我們這些孩子的能量呀!

六年級數學反思7

國小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數學教學的轉折點。務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務必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國小六年級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用心的透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務必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期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下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期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簡單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較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一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為數學教師每一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己努力。

在今後教學中,我必須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用心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六年級數學反思8

《反比例》一課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在教學《認識正比例》的基礎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分為如此四步:第一,先從複習正比例開始,複習成正比例的條件和特點,讓學生了解必須要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兩種量之間的比值一定。第二,通過反義詞,引入反比例。第三,通過三個情境,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以及特點,A、分別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積是12;B、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的關係;C、果汁總量一定,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的關係。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和成反比例的條件: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並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第四,在學生理解反比例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判斷給出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上完以後,有一些想法,記錄下來:

第一、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注意生活與實際的相結合,能通過生活中的四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斷。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的時候,能引用語文知識中的“反義詞”的引導,讓過度自然,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第三、注意了首尾的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於實際,然後再回顧課前所全的兩個表,和12的表和積12的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下面說說不足之處:

第一、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手、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扶著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第二、在提問的方面,兼顧了前面的學生,沒全面考慮後面的學生,讓人有一種顧此失彼的感覺,關注學生,應該關注全班,不能只顧前面的。

我有一點還值得反思的是:

在教學的設計上,條理已經很清晰,思路很明確,但感覺還是有點不夠活,如果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來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我想,這樣的教學,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學效果,也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變化,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反思9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引路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做到北師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還要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現對半學期來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例出發”。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創設時代氣息感強,學生感興趣的分配利潤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完成知識創造過程,同時也為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平臺,由於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比例,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和比進行對比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四、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學《數學廣角》一課時,我設計遊戲環節,創設把小組中的每個同學當成一個抽屜的情境,班上的學生自己利用道具書本,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合作交流。

總之,我們要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六年級數學反思10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例項,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藉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著什麼祕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後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最後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年級數學反思11

比例的應用是學生在前面實際是已經接觸過,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給出一些數量關係讓學生判斷成什麼比例,依據什麼判斷。利用課本主題情境圖引入例5後,提出: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問題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同時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2、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3、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讓學生先獨立自學課本的內容,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為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從而理解正比例應用的主要內容。而後例6的教學則依照例5讓學生完全自學,但最後注意了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的關係的問題的方法。

練習時,運用“做一做”直接讓學生運用比例的知識解答,解答後對照兩題說一說這兩量題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回顧本次教學環節,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和提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與空間。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際生活與應用中學數學,不僅是理念,更應該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課教學中,課前的畫面情境的引入,溝通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

教學中,我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將比例與實際聯絡起來,理解比例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貫穿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實踐教學後,我在思考:“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如何在各個課時教學中有序地逐步地滲透,它的度應該怎麼掌握?我想這有待於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摸索、去總結。

三、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表達的能力。

“比例的應用”關鍵是確定題中不變數,特別是變數的比例關係,如果不充分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弄清題目的真正題意,雖照本宣科會做題,對於基本思路還是模糊的,其義還是不明,達不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數學反思12

百分數複習課複習的知識點主要是以下三個: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小數、分數的互化,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三個主要知識點下有許多細分的知識,所以總體看來這一節課複習的知識點比較多,因此我把教材和教參看了多遍,把與百分數的知識點串了一下,明白了本單元的安排特點及目的,然後再來確定本節課我要複習的重點,重點複習用百分數解決問題。重點確定好了,那麼如何將這一節上的有趣?於是我創造了一個需要闖關拿到需要幫助的人資訊的情景,激發學生助人精神,讓學生更有興趣來上本節複習課。

百分數來源於生活,那麼本節課我們就從生活中的一些涉及百分數的例子中讓學生猜猜這節課複習的是什麼?讓學生再一次深刻感受百分數來源於生活,接著讓學生拿出自己提前整理好知識網路圖,想想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自主整理的知識網路圖可以幫助學生更紮實,牢固的掌握本單元知識。最後開始做題,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百分數和分數的互化,這三個知識點比較簡單,作為闖關遊戲,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各種題型均作為需要幫助的人遇到的難題,題目同樣由易到難,緊緊的抓住了孩子的戰勝難題的勇氣與好奇心,一關一關往下闖,一題一題往下做。上完課後我發現,這個班級的孩子比較聰明很認真,我設計的內容孩子都能和我很好的配合,並且這些問題孩子們都做完了。

最後說說我上這節課的過程,本節課闖關的第一關中,說出一下百分數的意義,沒有將出勤率,命中率等百分數畫出來,學生在回答的時候需要尋找,不太明確問題是什麼,如果先將這些百分數先圈出來,然後提問“出勤率99%表示什麼意義”,這樣學生會更加明確問題,可以更快的回答出來。在本節課中解決問題對於“單位 1”的尋找提的比較少,如果在課上可以稍微講講也許更好。我覺得這節課我的設計比較滿意的是通過整理,給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的知識結構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並且讓學生學會整理,對以後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課已經上完,因為準備的充分所以自己覺得還可以,現在我的認為,課上的怎麼樣已經不重要了,關鍵的是你在這備課的過程中,成長了,由剛開始的無助、茫然,到漸漸的掌握,吃透,心裡有底。在磨的過程中,迅速成長,迅速成熟,對教材,對教法,以及自己對課的感覺。

六年級數學反思13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式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學生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

教材分兩段,先教學比例的意義,再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並根據這個基本性質教學解比例。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學,上了一節預習課,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包括獲得了哪些知識點;根據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識講授、傳達給其他同學,另外,還要記錄好自己有哪些疑問等等。

二、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為什麼要兩內項乘兩外項乘,為什麼不相除,或相加、減呢?通過學生的這些表現,我感受到讓學生去經歷問題產生的過程,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研謹地去研究一個問題這方面還是有欠缺,還需要加強訓練。針對這一感覺,我及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道:這一規律的得出,實際上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同學們說通過一個事例就能輕易下結論嗎?學生說不應該這樣,那應該怎麼樣呢?學生繼續說:“應多舉幾例子,然後觀察是否都存在這種規律,然後才可以下結論。”又有一個學生說:“得出結論之後,還應該繼續舉例驗證。”我肯定了學生的這些說法之後,我又繼續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其實科學家在發現、研究這個規律的時候,是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過程的,他們有可能也試著去除過,試著去相加,或相減過,反覆試驗,才發現兩內項相乘的積和兩外項相乘的積是存在一定規律的,從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接著我又給學生總結:“要研究一個結論,經過一個舉例——觀察——得出初步結論——驗證的一個過程,在研究過程中,一條路走不通,就變換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知識結論,更要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魚”,又要“漁”。”

六年級數學反思14

新課程標準指出:

“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潛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調動,但隨之而來的困惑也較多.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臺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臺站不著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考慮:七年級的學生還很喜歡色彩鮮豔的圖片,所以教材編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遊戲中的數學,如教材中出現的“觀察與思考”,看圖時的錯覺,學生觀察得到的結論,由於視錯覺原因經常不正確,要實驗檢驗.檢驗的結果與他們觀察到恰好相反,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資訊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臺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臺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說,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語言、素材.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恆的記憶.而活潑的語言,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良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針對他們的特徵,選擇適當的素材,採用貼切的語言才能做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與教材,與學生,與課標,與教學思想保持協調一致的,注意時刻改進,時刻提高,時刻反思的過程,教到老學到老.

六年級數學反思15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一、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裡圍圓形花池的生活例項,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