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

第一課時:本課時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預習反饋,根據預習單進行檢測。

主要有:朗讀詞語、理解詞語、搭配詞語、辨析詞語、朗讀全詩等練習。

第二板塊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和形式。根據學習單進行自主閱讀:

默讀全詩,你發現兩個小節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之處?

讀讀每個小節的3——6行詩,說說主要寫了什麼?

3.用曲線畫出讚美長城和運河的句子。

第三板塊書寫生字。重點教學“蜒”和“譜”,注意左右兩部分的關係。

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理解詞語“不朽”時,首先讓學生查“朽”字,聯絡上下文選擇正確義項“腐爛”。可是,從字面上理解的話,“不朽”指“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理解不通的。於是我向學生提出這個疑問,請他們深入思考:“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說……

有學生回答:是指詩篇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至此,我們總結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義是指“永存”。接著,我引導學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說(英雄的犧牲精神、愛國精神)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英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最後我總結:別看一個小小的詞語,它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這個教學細節給我的感受是:在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時,不能停留於字詞的.表面,有時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剝繭抽絲,層層剖析,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這就是所謂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精神吧。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隨堂課,教學內容是詩歌《長城和運河》。這首詩是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所看到的景象。詩歌有兩個小節,第一節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航運。詩歌從整體上描繪了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特徵,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詩歌的語言往往比較凝練,內容較為抽象,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再則,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歷史久遠,瞭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運河。而我班學生甚至連"京杭大運河"都讀不清楚。因此,我補充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儘量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學生感知。並且在學生表述不清時增加誦讀詞語的次數,以幫助學生儘快熟悉和掌握。

識字教學主要採用自主識字的方法,但我根據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有目的地在薄弱環節適當進行指點,並引導學生根據生字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記憶。如教"駕駛"這個詞時,可介紹古代的交通工具多為馬力,所以這兩個字裡都有"馬",這樣便於學生記憶。還在黑板一角對多音字等字詞常見題型進行記錄型板書,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點。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為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於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讀通詩句到初步感受詩意,從讀好詩句到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識字教學,啟發想象,語言實踐有機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通過教學,我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閱讀訓練有些忽視,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3

《長城和運河》一課是一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全詩謳歌了萬里長城與京杭大運河的雄偉壯麗,頌揚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與智慧,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長城和運河》一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長城由東向西,撇出凝重雄偉的陽剛一筆,運河自北到南,劃出恬靜平和的陰柔一捺。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祖先。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維能力怎能不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一課,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說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著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最後我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唱的歌的曲調來唱一唱《長城和運河》一課這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學生的盡頭可大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輕輕送送地背完了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4

課前,我和學生分頭查詢、收集了大量的長城和運河的圖片。長期的觀察經驗告訴大家,角度不同、注意點不同,是會產生不同的觀察體會的。比如:從遠處觀察連綿起伏的長城,學生髮現“長城像拉鍊”。結合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把長城比作“巨龍”要比把長城比作“拉鍊”更合適。

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絡,自然、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比如:

(1)文章中“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交待了俯視的觀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寫。提示學生背誦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舊知識的古詩理解,體會新知識的描寫妙處。

(2)本冊課文的'第一、二課,都涉及到“長城”。課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了“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與課文《長城和運河》中的“萬里長城”比較後發現:前者的“長城”是指一種萬眾一心、奮勇向前的精神,後者的“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奇觀。

(3)觀看網上下載的運河圖片時,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齊的船隊,我引導學生根據“人來人往”的詞語,創新出“船來船往”。在語文第五冊的教材中,學過“魚貫而入”的成語,改寫成“魚貫而行”,也可以幫助對畫面的表述。

(4)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歌,分為兩個段落,讓學生在學習第一個段落的基礎上,比較兩個段落的異同。學生迅速總結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和“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讀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導,讓學生讀出該有的感情來,那就更好了。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5

這是一首詩歌,而我對於這種文體的教學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這個課都很頭疼。

這篇課文主要是講兩個部分,而且結構相同,重點都是運河和長城的姿態、長度。長城這邊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它是連綿起伏的,因為是依山而建。這裡有個難點,是誰譜寫詩篇(中華民族祖先)不朽的詩篇是指萬里長城,那為什麼不朽呢?這裡大多數孩子都答到因為勞動人民建造這個很辛苦,花費了很多精力,他們只答到一點,還有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心血,這些融合起來,便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是永遠都無法磨滅的。運河這邊從“伸向天邊”知道運河很長,通過資料來讓孩子知道。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這是一個設問句(自問自答)這要讓孩子知道起強調作用。同時這裡出現兩次,那麼是反覆的.手法。

課後,我也讓孩子按照相同的結構描寫一個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建築。

總的來說,這堂課不怎麼如意,因為有一些環節,孩子們回答得並不好,而我也沒有很好的引導,只是生硬的灌輸,這是我沒有做好備學生這一環節,後面的教學中一定牢記!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6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體現了熱愛祖國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講解和灌輸,那麼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熱愛,對祖國和祖先的偉大的一種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課文中的長城和運河,離農村孩子的生活太遙遠了,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親眼見識過長城和運河,所以對此他們有太多的陌生。為了讓孩子們逐步熟悉以及親切,我和他們共同蒐集了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他們從圖中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麗、運河的迷人風姿。通過圖與文字結合,孩子們對“巨龍、穿行、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綢帶、飄落、因光閃閃、伸向天邊”等有了直觀的感受。而後,我又給孩子們介紹了祖先築長城、鑿運河的歷程,引領他們逐步感受“不朽的詩篇、動人的詩篇”的含義。最後又對長城和運河的長度、寬度等數字資料的介紹,讓孩子們體會“奇異的景象”的場景。

用心,即使沒有現代教學工具,我們同樣能找到資源引領孩子感受!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7

課前,還在和同仁閒聊,討論要上好這一課需要注意些什麼,大家一會兒達成共識,認為這課主要抓住朗讀訓練,詞語理解倒不是重點,因為文章出現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銀光閃閃”等詞,通過課件的展示,小朋友很快能得以理解。

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已經思路清晰,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課中要引導學生帶著激情品位文字,帶著激情體會詩意,但事實上這一教學的目標的完成的好像還不是太順利,一開始,學生完全不在狀態,朗讀平平,絲毫聽不到自豪的激情,怎麼辦?只有充分發揮老師的示範作用,讀給學生聽,讓他們從我的朗讀中感悟情感,我認為要讓學生有激情,首先老師得有激情,朗讀起來得聲情並茂,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在老師的帶動下,朗讀起來自然也有聲有色,如我在指導“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配合讀的方式,開始一遍,學生在讀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時,語氣平淡,那麼我又一次加重語氣引讀,尤其強調“是誰”一詞,師:“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學生很自然地也加重了語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語氣比剛才強烈了許多,就這樣我們在一遍又一遍的配合中,朗讀變得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激情充滿自豪、驕傲之情。

課上還有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學習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勤勞,多麼的富有智慧啊。古代的勞動人民不但築起了驚人的萬里長城,還開挖了浩大的大運河工程,那麼他們還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歷史工程呢?這一問題,其實課前我已經動員學生去查詢資料,尋找答案,但課上問題下去還是略顯冷落,問題可能有點難度,需要平時有一定的閱讀和閱歷的積累,一下子學生回答不出來。所以我只有將國內外的名勝古蹟一一簡單介紹一下如:故宮、圓明園、墩煌莫高窟、兵馬俑、埃及金字塔……

當然,在我的啟發和介紹之後,有的小朋友還舉起了小手:“我知道東方明珠”“南浦大橋”等中國的現代藝術建築也走進了課堂,走近了學生。

課後我自然多了一個作業:仿寫段落,介紹古蹟和現代建築。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8

《長城和運河》是首詩歌,這首詩是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所看到的景象。詩歌有兩個小節,第一節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航運。詩歌從整體上描繪了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特徵,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在教學時,我主要引領學生進入文字所創設的情境中,設身處地地去領悟文中角色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在新課的匯入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長城和運河雄偉奇麗的'景象,在強烈的視覺,聽覺的衝擊下,學生似乎來到了長城邊,運河旁,他們的情感也隨之調動了起來。作者的情感體驗迅速轉化成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文字的描述似乎成了他們內心真情的表白,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這裡通過觀看短片頭腦中對長城和運河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所以再讀課題,便會讀出長城和運河的氣勢,由衷地抒發出讚美之情。

教學主要以讀為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引導讓學生誦讀,讓長城、運河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個“美”點。於是在我的課堂上出現了反覆讀四句重點句的場面。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我要求學生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於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今天我上《長城和運河》,有不少學生課前都預習課文,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說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由於事先都

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著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的能力。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9

《長城和運河》作為本冊書的開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極力頌揚了長城、運河的雄偉壯麗,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縱觀蘇教版的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書的第一篇課文都是一首現代詩,我認為現代詩的課文,應該通過誦讀理解詩歌蘊含的感情,再通過仿寫掌握詩歌的形式,進而拓展延伸寫法。所以在教學《長城和運河》時,我主要採取了這樣的形式:

一、多種形式誦讀,體會感情

在學生們自由讀完課文之後,再請幾名代表來讀課文,學生們選出了陳浩然和吳夢琪,他們兩個都是班級裡平時讀書最有特色的。這兩個學生感情充沛地讀完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能體會文中對長城和運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來,我請學生們比較這兩部分文字的異同之處。孩子們發現每小節的頭尾相同,我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在詩歌的特點,文字往往是一詠三嘆。對於詩歌中不同的部分,我們師生對比讀。學生們人多,讀長城部分,我讀運河部分,在讀中學生們明白了異中有同。這樣幾番讀來,孩子們不僅把課文讀通讀暢,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初步感受了長城的雄偉壯麗和運河的'柔美動人,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的整齊的節奏和韻律。讀過,我通過學生前言蒐集到的長城、運河的資料,激發他們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再激情澎湃地朗讀了,詩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發現寫作特點,遷移寫作

《長城和運河》這首小詩,共分為兩小節。每小節的第1、2,兩句“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和7、8兩句“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課堂上引導學生髮現詩歌這一重複的特點。另外,每小節在寫法上還都有共同的特點: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比如寫長城“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寫運河“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對比這兩個用在詩歌中的比喻句,同樣是字數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詩歌的這些寫作特點,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和

課後的練習,我讓讓學生也來模仿這種形式,自己寫一寫小詩歌。課堂上學生們還真寫出了不少的好句子,這樣對句式分析再遷移仿寫,學生自然而然就把這篇詩歌背誦了,同時,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現代詩歌看似淺顯易懂,如果匆匆帶過,只是讓學生背誦,那蘊藏在詩歌裡的感情學生便不易理解,反覆誦讀再加上遷移仿寫,學生對詩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0

想起來作這節課,是緣於兩點。其一,是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語文的課堂我們究竟要給予學生什麼?語文的知識;學習的能力;思考的過程;情感的落差……對於文字的閱讀,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閱讀體驗,而對於學生而言,他們的體驗是“空白”,我是說,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他在理解上總是會停留在表像上,那麼我們的課堂,對於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樣引領學生進入這樣一個深度的空間,應該把握怎樣一個度?其二,我發現蘇教版的《長城和運河》這首詩很好,而且有很廣闊的拓展空間。因為一段長城和運河的歷史,幾乎就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於是,我決定去上這一課。

備課時,我想,用什麼去提煉這種“縮影”呢?你想,無論長城和運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而且,長城也好,運河也罷,它們“不朽”的是其中蘊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這長城和運河,在地圖上,正是縱橫的一撇一捺,宛若一個“人”,於是,大寫的“人”字立了起來。

詩歌是充滿想象的,而這樣的想象,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相當陌生,因為長城和運河,學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圖片或者錄影,所幸讓我找到了關於長城和運河的錄影,這就確保了學生的第一層想象,直觀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這,我覺得不夠,應該讓學生進入第二層想象:走進歷史,去體驗修築長城和運河,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勇氣,和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創造。這在課中,我是運用地圖,運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間的比較,去體驗這樣的感悟;第三層次的感悟是進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畫、書法,以及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這首詩的語文味體現在哪呢?我想,朗讀是重點。朗讀要按層次來,三個層次的想象,會產生三層情感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朗讀的心理準備,三個層次的閱讀應該是一層一層的昇華,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語文知識的訓練。這首詩中,從句型上來說,“像巨龍穿行大地”“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這是比喻;“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這顯然是設問。如果將這些都在一節課中去體現,可能學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這三種句型和修辭的學習,但在教學中努力體現三種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級,還是從詞語的積累入手,尋找兩個詞語積累的點。一個是“連綿起伏”的點,去拓展“波浪起伏、麥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個是“銀光閃閃”的點,拓展“金光閃閃、波濤滾滾……”其次,在理解詞義這塊,我強調查詞典,利用課件,教給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還有嚴謹的態度。

課堂教學過程,通過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讓課堂教學的“溫度”熱起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把課堂給學生。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1

教學這一課時,我還是遵循“隨機聯結”的原理,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自讀課文、提出問題,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在孩子們自主學習新詞後的抄寫中,我發現大家錯的較多的詞是“駕駛、蜿蜒、創造”,我把寫錯的詞板書後讓孩子們自己診斷、改正,這樣的集體教學針對性強,孩子們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時,未出現類似錯誤。

孩子們的提問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這景象“奇異”在哪裡?二、為何說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教學時,我利用課件,讓孩子們欣賞長城的雄偉壯觀,並對長城的'規模作了資料補充,長城的“奇異”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礎上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對於第二段詩的學習,就此作學法遷移。長城和運河譜寫的詩篇確實是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閱讀》,給孩子們誦讀長城的歷史,運河的作用和兩岸美景,讓“不朽”和“動人”有了最好的詮釋。整個教學過程,我回避了字詞的機械理解,在保有詩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欣賞、誦讀,感悟課文語言的魅力。

課前,我已經讓孩子們閱讀了拓展資料,課上因怕浪費時間,直接自己選讀資料,但從培養孩子們刪選資料的能力出發,還應該更放手讓孩子們交流。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2

這課學生預習工作做得比較好,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很輕鬆,能把練習題都完成一部分。本學期的好習慣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通過這堂課,我越發覺得預習對學生的學習有多麼的重要,以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預習習慣的培養。

今天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感受長城和運河的雄偉與壯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時,我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從“奇異”入手,觀察插圖,結合自己蒐集的圖片、資料理解“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銀光閃閃”、“伸向天邊”等詞語。一堂課上下來,感覺很不爽,對於我的提問,學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貧乏,有的用詞不夠正確,課堂死氣沉沉。

造成這樣的情況,我也做了一點反思:學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級學生很多都不愛表達,包括在音樂課等副科上也是隻注意傾聽,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下階段要蹲下來看學生,拉近自己和學生的關係,讓每個學生都喜歡你,喜歡錶達。其次,學生不喜歡錶達,大概問題有點難,之所以難,有兩種原因:一是可能我沒有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讓學生無所適從;二是學生對於我的問題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是的,雖然課前讓學生蒐集了相關資料,然而只是皮毛,這課涉及到的內容不僅僅是長城和運河,還有歷史的、地理的、建築的……不要說學生,自己的知識也不夠豐富,我深深感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為語文老師,得不斷地學習、反思。

在感受運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時候,我請學生結合書上的插圖展開豐富的聯想。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有的說兩岸長得綠油油的麥苗,我就引導學生:那說明有了運河的澆灌,莊稼豐收了;有的說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導這可以看出兩岸繁華的城市;還有的說看到了很多船隻,我就引導從中可以感受到運河上運輸的繁忙……學生充分體會到運河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從中感覺到它不僅是人間奇蹟,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3

《長城和運河》作為本書的第一篇課文,他以兒童詩的形象出現,本身就是對這本書做出一個良好的開端。詩雖然不長,卻在字裡行間都表現了中華的偉大和富強,並顯現出一個人對自己祖國的最大熱愛,最大忠誠。上學期為了趕教學進度,已經上過了這一課,但經過一個寒假的休息,估計有些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的語文課上非常有必要再複習。但,俗話說“溫故而知新”,今天的複習難道僅僅是複習嗎?

課一開始,我就請了幾位學生朗讀課文,畢竟是學過的課文,學生朗讀時能做到了讀正確,存在問題較大的是,因為有些學生已經能背誦,再加上詩文琅琅上口的節奏感,齊讀課文時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唱讀”現象,看著孩子們興奮地讀得搖頭晃腦樣,我真不忍心打斷他們,但……

“孩子們,老師真佩服大家,這篇課文,我們已經學了很長時間了,但大家朗讀得還是這麼流利,真好。可是,大家猜一猜,如果,中央電視臺的李詠叔叔,王小丫阿姨,來到了我們班,你們猜,他們會說些什麼?”聽我這麼一說,孩子們會意過來了,都不好意思地傻笑了。我接著說道:“孩子們,在我和你們一樣大的時候,我看過一部電視《話說運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解說員,他的解說讓人聽後,如沐春風,從此以後呢,我就經常模仿著他的解說,這樣以來,老師的朗讀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今天,我就來露一手……”

也許是被我的朗讀感染了,也許是被白髮蒼蒼的.解說員感動了,也許是小丫、李詠的作用,接下來,孩子們的朗讀已真正成為了感情誦讀,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帶著激情品味文字,帶著激情體會詩意,

孩子們收穫的又豈只是感情地朗讀?

半節課過後,我又讓學生結合自己寒假的實踐作業“遊覽一處名勝古蹟”,講講“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蹟。”因為有了實際遊覽或是收集資料的準備,孩子們的交流異常熱烈,從: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兵馬俑……甚至到了江陰的興國塔,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嘖嘖稱讚……

雖然,今天的課是複習,但,從感情朗讀到資料交流,孩子讓我享受了別樣的精彩。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4

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說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著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最後我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唱的歌的曲調來唱一唱《長城和運河》這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學生的盡頭可大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輕輕送送地背完了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反思五: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一點愧疚:

在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後,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映像,然後再分佈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後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徵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細緻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這個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時間補了。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5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

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影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

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通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著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

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