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

一、調整教材順序,促進有效教學

“乘法交換律”與“加法交換律”有著相似之處,都是交換數的位置進行運算,結果不變。“乘法的結合律”的教學可以與“加法的結合律”的教學安排在共一課時。學生通過具體事例的舉例說明,得出a+b=b+a,再通過討論得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加法交換律”。然後再安排教學乘法交換律,讓學生通過舉例說明,得出a×b=b×a,再通過對“加法交換律”概念的類比,推理出“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再以同一課時或者前後課時,安排教學“加法結合律”與“乘法結合律”,通過舉例說明得出a+b+c=a+(b+c),再通過討論從而得出“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教學乘法結合律時,再通過具體事例得出a×b×c=a×(b×c),再對“加法結合律”的概念的類比推理,得出“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二、設計對比練習,促進有效教學

在新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新知識、新方法會對舊知識、舊方法產生認知障礙。因此,要設計對比練習,讓學生從知識與方法的障礙中解脫出來。

學習連加、連減的簡便計算後,往往會對加減混合產生方法的影響與方法上的障礙;同樣,學習連乘、連除的簡便計算後,也會乘除混合的計算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對比練習,讓學生從混淆走到清晰,讓學生從障礙中走出來。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進行逆向訓練,促進有效教學

逆向運用

加法結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結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減法的性質:894-(94+75)=894-94-75

連除的簡便:350÷(7×2)=350÷7÷2

逆向運用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尤其對a-(b+c)=a-b-c和a÷(b×c)=a÷b÷c的運用在有幫助。因此逆向運用的訓練,很有必要。

四、加強應用訓練,促進有效教學

例1、求下列圖形“L型”菜地的面積;

9釐米21釐米9釐米

例2、學校合唱團99個學生,每人一套報裝185元,後來再加上同等價格的指揮服裝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學校買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還買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個,每筒羽毛球32元。又買了8個籃球。

1、學校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

25×12

=25×4×3

2、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強錯例分析,促進有效教學

例1:25×32×125例2:32×125

=25×4+8×125=4×(8×125)

=4×8×4×125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

=463-(82+18)=9600÷(25×4)=25×400+4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2

在備課時,我原本以為這是一節比較簡單的內容,四年級時學生就學習了整數以及小數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而此節課只是將這些運算定律遷移到分數的加減運算當中。但是在今天課堂上卻出現了很多波折。

課始,我從複習整數及小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及應用入手的,想讓學生能從複習中回憶舊知,為學生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我先出示三道題: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請學生搶答,然後說出簡算的依據。但我發現,很多同學能用字母把運算定律表示出來,就是用語言表達不了。我想,可能是平時的語言訓練不夠,在教學過程當中,儘量讓學生多說,鼓勵說,提示說。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並獲得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公式複習完後,我給學生丟擲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些字母是表示分數,這些定律還適合嗎?接下來由學生自主舉例證明。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是直接從左邊等於右邊再計算。她們完全不知道怎樣是證明。最後,我只好引導大家一起證明加法交換律在分數的計算中適合,並說明證明的方法,然後再放手讓學生去做。曾記得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礎牢固了,學習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另外,雖然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出題樣式可以更多。在現在的計算當中,不一定每一個題目都能進行簡便運算,而且根據很多學生平時計算習慣來看,他們寧願按部就班地計算也不去觀察怎樣計算可以更簡便。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多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能簡算的就簡算,這樣逐步培養數感,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反過來,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教學時,充分利用了主題圖的故事性,逐步形成連貫的情境、後續的問題,使本節的教學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規律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資訊,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2、在例舉中驗證規律

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律發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學生在充分感知個性創造的基礎上,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裡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於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絡,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裡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等環節,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於“運算律”屬於理性的總結和。

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於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

本節課的教學,應該說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關於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但並未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致使一部分學生在運用時出現模糊現象。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比較兩種運算定律的區別,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4

計算能力是學生在國小階段必須掌握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基礎。計算教學不僅要使國小生能夠正確的進行四則運算,還要求國小生能夠根據資料的特點,恰當地運用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選擇合理的靈活的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使計算簡便。在這樣的計算過程中,既要培養國小生的觀察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要注意發展國小生思維的靈敏性和靈活性。同時計算也有利於培養國小生的學習專心,嚴格細緻的學習態度,善於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計算仔細,書寫工整和自覺檢查的學習習慣。計算教學直接關係著國小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係著國小生觀察,記憶,注意,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係著國小生的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此,國小階段的計算教學就顯得異常重要。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覺得非常簡單的知識國小生學起來卻感到很困難,總是沒能達到老師自己想要的效果。

出現這種原因我覺得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國小生對所學運算定律概念模糊不清

國小生的計算離不開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演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內容,而掌握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

1、乘法分配律與結合律易混淆

為了計算簡便,解題中要訓練學生合理運用運算定律,靈活解題。而在運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導致學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時,國小生總是把它當成分配律來計算,變成25×7+25×4或者25×7×25×4,不能理解概念。結合律的概念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對概念理解不到位,導致在做題目時,老是出現錯誤。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個特別難理解的一個定律,比較抽象,而對於四年級的國小生來說,他們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一個過渡時期,因此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有點困難,總是會忘了後一個數也要和那個數相乘。如:(125+8)×4,他們總是會變成125×4+8。並且特別容易把它與乘法結合律混淆,所以導致教學比較的難。

2、運算中添括號與去括號時,運算子號的改變與不改變分辨不清

如講括號的作用時,難點是添括號、去括號時括號裡邊運算子號的變化規律。如:15-4-2=15-(4+2)與20÷4÷5=20÷(4+5),但是很多學生覺得因15+4+2=15+(4+2),所以應該15-4-2=15-(4+2),因為20×4×5=20×(4×5),所以應該20÷4÷5=20÷(4÷5)。這就需要讓國小生在充分的計算實踐的基礎上,自己歸納應該怎樣變化,並且知道為什麼?因為定律是建立在法則的基礎上的。加不加括號,用不用運算定律,最後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這條原則是不變的。只有國小生在熟練應用運算定律、括號後,積累了大量計算經驗(如:4×25=100)的基礎上再教簡算才會顯的自然、簡單。簡算是有效利用運算定律,括號使計算變的簡單的一種計算技能,有時可直介面算,而不會改變計算結果,運用簡算可提高計算速度。簡算不單是在做簡算題時才用,是可以隨時使用的,這一點也應讓國小生清楚。

3、運用乘法分配律逆運算易出錯

為了計算簡便,要靈活運用定律,而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卻是一個難點,國小生難以理解。如計算3.4×0.125+4×0.125,本來國小生一眼就能看出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可是國小生很容易出現錯誤,(3.4+4.6)×0.125×0.125或者是直接計算,不會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但是有些學生學得比較快,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出一些不同等級的題目,可進一步深化,挖掘學生的潛能,可以讓學得快的同學拓展思維依次出示:1.25×0.34+4.6+0.125和3.4÷8+4.6×0.125這樣,就不會讓學得快的學生覺得無聊。還有在教學中要儘量減少學生計算的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採取相應的對策,才能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

(二)前後知識的相互干擾對國小生的影響

國小生都認為:我知道按順序做是比較方便的,但這樣就沒有運用運算定律,就不是簡便計算!也有的國小生:“我根本沒仔細看過題目,因為是簡便計算嘛,所以拿上來就運用運算定律。”這種錯誤是由於國小生不正確的簡便意識所造成的,他們認為:簡便計算一定要運用運算定律,否則就不是簡便計算!

由於不看題,本來直接算括號時,算式會更加的簡便,但是有些國小生卻認為要用運算定律,式子才會簡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雖然最終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導致算式多走了彎路,反而不簡便了。

(三)題目本身的數字特徵對國小生的干擾

我們在學習簡便計算的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湊整思想”。“湊整”就是利用運算定律湊成整十整百,從而達到使計算簡便的效果。但“湊整”必須建立在正確並熟練運用運算定律的基礎上,不能盲目地追求“湊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來湊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顧算式的特性,強制性的“湊整”,變成了為“湊整”而“湊整”,造成知識學習的機械性。有些題,由於受數字的干擾,國小生容易出現違背運演算法則的思想錯誤,盲目追求“湊整”。

(四)國小生靈活運用運算定律的能力欠缺

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算定律教學這一部分,教材在編排上安排的課時較短,內容既少又簡單,題也典型,教材只是告訴你教什麼內容,並提供範例,發揮都在於教師,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一步一步的來,一條一條的說明。所以,在上課時,檢查教學效果發現國小生都掌握的不錯,都會運用,可是一到他們自己課外去做時,就不會運用了,因為在前面他們學習了四則運算,從而形成了思維定勢,一下子比較難改變過來,還停留在前面的學習當中,在上課時,由於老師一直在強調所以才會運用,而到了課後沒有人跟他們說,就不知道怎麼使用了。如:56×37+56×63,他們只會按照以前所學的從左到右的計算順序去計算,不知道使用簡便計算,靈活的運用到課堂中來。國小生很難轉變所學的知識,所以導致在教學時比較困難。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5

“演算法易模仿,算理難深入”這是孩子們學習運算是碰到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我們教師教學是面對的棘手問題,今天的主題研討活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既提供了理論支撐,又有了具體操作的章法可循,可以說是受益匪淺。

這次活動先由來自北京教科院中心的賈福錄老師帶來的《“數的運算”的知識結構與教學思考》微講座,然後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運算定律》兩個單元的單元整體教學說課研究,以例項幫助老師們理解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加減乘除的算理演算法。賈老師對運算教學中的“承重牆”和“隔斷牆”的區分,讓我有了清晰的理解。承重牆“是數學的本質,也是學生髮展的基石。運算教學中的”承重牆“是:支撐學生探索演算法、理解算理的重要”數學意義”;在運算學習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經驗與能力。“隔斷牆”是不利於學生知識建構、阻礙學生髮展的數學內容及表面形式。運算教學中的“隔斷牆”是不同階段學習的運演算法則、運算方法。如:湊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等。讓學生通過這些方法表面上的不同,體會到本質上的聯絡,就是打通“隔斷牆”。

在《運算定律》單元整體設計中,我們更全面的認識了它的內涵和價值,根據前測資料設計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已有板塊很到位。通過對學習本質、學習內容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列舉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教材編排特點抓住了核心概念,從而設計出匹配的教學目標。在兩位老師的解讀中,我們深入解讀課標、梳理教材中的前位和後位知識,從“積累模型建立的學習經驗”和“凸顯推理、抽象、建模思維方式的構建”兩個方面入手,在問題情境、列式解答、發現規律、舉例驗證、算理解釋、模型表達的過程中實現模型的建構,在探尋規律環節通過四個步驟完整地經歷建模的全過程,從學習知識到學習方法,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溝通,真正內化運算的意義。

兩位老師進運算定律單元進行了整體設計。他們從單元的內容入手進行分析,明確不同內容的層次水平和學習要求,清晰的指出了本單元的能力目標。然後分析不同年級的教材找到了知識間的前後聯絡,發現運算律在運算教學中具有核心地位。基於對學情,教學內容的分析,將本單元的內容打通,將具有相同特點的交換律放在一起研究,把簡單的“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整合在一課時,承載起種子課的作用,讓學生初步形成探究的方法,為後面探究其他運算定律做好準備。

這次課程也幫我打通很多知識之間的連線點。如:數的運算和數的意義其實是不分家的;課標提出的運算能力是正確的進行運算,在傳授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法和減法其實是單位的累加和累減;學習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時,要溝通演算法之間的聯絡。

聽了老師們的講解和專家們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數的運算通過直觀教學讓學生更易理解算理,數形結合,抓住認知起點。數運算教學在國小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理解數的核心本質很重要。從生活經驗出發,直觀教學,理解抽象的內容。用實物教學,以及形象的圖片講解,非常有趣味性。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歡,主動去學。感謝各位老師的經驗交流與分享!

通過這次的研討,在專家老師的解讀與分析,讓我對數學學科國小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有所理解承重牆與隔斷牆,今後教學實踐活動中怎樣把握教材所呈現的知識點間的聯絡,採取有效的手段引領孩子們學習數學概念,數學知識,受益匪淺。感謝專家和老師們的乾貨分享,對我來說是實質性的指導,正如視訊所講,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學生演算法容易模仿,算理確是難以理解,今天有了更多的方法來指導我的教學,再次感謝這次活動。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6

本節課我只設計了兩個環節,(1)複習運算定律,(2)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在複習運算定律時,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表示運算定律,為下一步的靈活運用奠定了基礎。

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開始時學生對簡算還挺感興趣,畢竟簡算可以擺脫那些繁瑣的四則混合運算了,也不用豎式計算了,可是隨著簡算型別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型別混淆了,特別是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隨著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徵,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上了這節練習課後,學生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簡便計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較好,所以我認為“簡便計算”的教學必須遵循“以生活實際為出發點,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7

最近,有幸聽了東洲國小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選手俞老師執教的數學人教版教材《加法運算定律》,聽後深受啟發,東小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在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一、從現實生活情境中提供學生髮現運算定律

課的一開始用講故事形式匯入,既吸引學生又激發學生思考,同時又直接切入教學內容。故事為:猴媽媽給小猴子吃桃,規定早上吃4個,晚上吃3個,小猴子感覺這樣吃少了。猴媽媽改變成早上吃3個,晚上吃4個,小猴子感到很高興。老師問:小猴子佔到便宜了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明確了第一種分法是3+4,第二種分法是4+3,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從而引出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7+8和8+7許多這樣的例子,其結果是一樣的,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並要歸納這些數學現象,並且明白這個現象的實質就是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二、從個別現象類推中引導學生概括運算定律

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出示學校三個班參加冬季三項比賽的人數,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選擇一個對本節課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問題“三個班一共多少人蔘加比賽怎樣計算?”讓學生進行計算,根據學生多種計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的新知研究從根據相同和不同之處邁向概括出了加法結合律。接著又通過一組題組讓學生分組練習,通過分組練習學生體會到加法結合律的存在對計算時的簡便之處,教師的教學設計目的從讓學生個別現象類推到引導到概括出加法結合定律,教會了學生的認知方法。題組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從具體練習應用中啟發學生體會定律優越性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引導學生抽象概括並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感知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對於計算的簡便之處。如何讓學生感知?執教者通過對填空題的搶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對題目74+102+98你認為怎樣計算方便,把學生引入瞭如何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領域,這個引入不是強制的,而是學生自覺獲得的需要,也是對新知學習價值的創生。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8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引導我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很好地應用數學知識。

我在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這部分知識時,作了以下一些調整:

1、按照教參中的教學程序安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需要分兩課時完成。我認為將兩課時可以合併為一課時。首先,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於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於實際應用,事實上在計算應用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但是教學後發現,學生在應用時情況較好,但對兩條定律的區分不夠明確。於是,在接下來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運算教學時,我出示了大量的習題,分組衝關奪紅旗比賽,讓學生通過計算從中去發現問題,並從數學角度去探討問題,然後再通過舉例驗證,讓學生直觀感知乘法中的一些變化規律——任意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因數位置不變,改變計算順序,積也不變。這樣,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把乘法中的這種變化規律,心領神會。由此,學生在進行簡算過程中,得心應手,不但學得愉快,而且用得靈活,效果較好。

2、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遷移,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際問題引入,學生較易接受與理解。在我的提示指導下,漸漸發現了幾組算式之間存在著的聯絡,找到規律,再通過舉例,驗證自己所找到的規律,並且再啟發他們說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達式。這樣既讓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練習的機會,又安排了小組討論,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使全體學生的學習願望都能得到滿足。因此,這堂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回答問題的面也比較廣,從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對這個內容還是掌握較好。

從實際教學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調整教學效果還不錯,我自己認為已基本達到了我課前所設定的目標。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並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我在面向全體方面做的還不夠,使得個別不愛發言的同學,很少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當中值得注意,應該改進的地方。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9

一學生主動構建新知

知識不僅僅是教會的,而更應該是由學生自己學會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本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擺,看,想,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絡。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人的根本屬性在於他的社會性。學生要從國小會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協作。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認知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寓德於教。

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本課時通過生動的畫面,鮮活的事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獻精神,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情感薰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0

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共包括了五個定律和兩個性質: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連減法的性質:a-b-c=a-(b+c) 連除法的性質:a÷b÷c=a÷(b×c)

大多數學生對於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的比較好,對於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針對這一現象,我採取對比的方法進行練習: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項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項法)

2. 在教學中,我多次次聽到學生把分配律說成結合律,在計算過程中,也多次出現這樣的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注意觀察,乘法分配律有兩種以上運算子號,而乘法結合律只有一種運算子號。讓學生在比較中區分,在區分中比較。

3. 簡算與學生的數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對於學生提高運算能力,大有益處。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練習。二、設計對比練習,促進有效教學

4. 學習連加、連減的簡便計算後,往往會對加減混合產生方法的影響與方法上的障礙;同樣,學習連乘、連除的簡便計算後,也會乘除混合的計算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對比練習,讓學生從混淆走到清晰,讓學生從障礙中走出來。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針對逆向運用,有以下規律

加法結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結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減法的性質:894-(94+75)=894-94-75

連除的簡便:350÷(7×2)=350÷7÷2

逆向運用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尤其對a-(b+c)=a-b-c 和a÷(b×c)=a÷b÷c的運用在有幫助。因此逆向運用的訓練,很有必要。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1

[建議]: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不能學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把整個“引導——學練——堂堂清”教學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過來,可以說,您的收穫一定大不了,甚至會出現退步,可能要出現成語中“雞飛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實質和所教班級、學情聯絡起來,取其精華,這樣才會取得較大的成績。遵循的原則:凡是能使學生學習變好、能使學生習慣好轉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強化,但千萬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礎上動作過大,否則學生、老師都吃不消,循序漸進,使這些方法和制度逐漸加強。

2、“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有利於分層推進,這就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地扔掉原來的不好的方法和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學生是主體,在知識的學習中主要以學生自學、學生講解為主。但有的老師總認為自已不講講,學生不會,不自己講講,學生總結不全面,這就錯了。如果學生總結的深度不夠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師“引導”這個工作沒有做好。就需要我們在“引導”的內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導得當,學生可能比老師想得全面。

3、“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無論是自習還是作業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去教好學,工作量是特別繁重的。課前預習你一定要分析清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還要把引導的內容和過程設計一下,即使在上課時的設計和實際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認真設計好,因為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課上的巡迴指導和提問會使感到勞累。課下的輔導和作業更需要的細心和奉獻。

4、“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如果學生從來沒有自己預習過課本、從沒有自己總結過知識點、從沒有自己講過課、沒有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那在開始時就要有個思想準備: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失敗,這就需要教師嚴格落實“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一滴不漏的學習要求、始終如一的學習習慣”的學風訓練,執行好學習常規。

5、“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不能是教師只學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學實質,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恆。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學習、教學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執著地追求、探索,就一定會成功。如果能正確地分析學習中的各個環節,並把已經成功的目標教學、創新教學應用到教學中去,成績肯定比現在還要好,課堂教學水平肯定有質的飛躍。

[反思]: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我們主要採取利用講學稿“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我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1、簡便計算不僅是一種知識技能,它更是一種優化思想,這種優化思想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的事,它不能灌輸,更不能速成,它需要一個長期感悟的過程。

2、簡便計算與學生的數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對於學生提高運算能力,大有益處。

3、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演算法的能力。

4、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各種簡算題型分類整理,讓學生從整體認識到個別比較,加深簡算的印象。同時,加強變式、逆向的練習,提高學生舉一反三、有效遷移的能力。

5、簡便計算的意識還要滲透於解決問題中,在沒有“簡便計算”這樣的顯性要求下,學生也能考慮簡便計算。

6、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在簡便計算的過程中,逐漸提高簡算的興趣,逐漸掌握簡算的依據,逐漸領會簡算的技巧,真正具備簡算的意識,讓學生明白三個層次:

①、進行簡算應該由一定的運算定律、性質作為依據;

②、必須正確、適當地運用運算定律、性質進行簡算;

③、應該根據資料特徵靈活選用運算定律、性質。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2

《加法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經過討論,觀察推斷,發現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把課堂還給學生,我一直在嘗試讓學生自己學自己講,小組合作探究,應該說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兩個運算定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

2、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都是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合作,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理解和掌握了加法運算定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加法運算定律(字母表達式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效果良好。

4、因為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還有些欠缺,對於加法的運算定律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課堂上因為學生展示、學生討論,時間的分配和把握就顯得不夠合理,這也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我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等途徑引導學生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異同系,自主發現並驗證、歸納這兩個運算律,初步感受運算規律作用,有意識地讓學生應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

一、在匯入新課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運算,得出課題,讓學生由課題思考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設計使教學活動的探究性更濃一些,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學習留下了創新的空間 。

二、新授環節,我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讓學生結合相關資訊,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學生都能準確提出問題,這為接下來探索規律奠定了基礎。在這個環節,我進行了創新處理,讓學生開放思維,盡情提出問題,並將本節課探究活動必要的三個問題同步呈現出來,同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過口算揭示等式,為下面的探究運算律做好有效的鋪墊,促進後面探究活動更加緊湊流暢。在首次探索運算律,學生還不懂得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環節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設計中,加強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按照“猜想——驗證——總結”的模式深入探究規律,為今後探索數學規律,起到方法上的導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結合律這一環節,我在初步引導學生觀察等式特點之後,放手讓學生在合作組中自主探索第二個規律,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索規律,學以致用。

四、最後,我讓學生說一說上完這節課的心裡感受。學生對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兩個定律,也會運用,效果還可以。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4

運算定律是很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必須讓學生理解並能在解題中運用。首先是理解,交換律和結合律,根據字面的意思學生還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乘法分配率對學生來說就有點難度了。部分學生把“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與“兩個數的積與一個數相乘”混淆。這個現象在學生練習時經常遇到。

如(15×8)×5=15×5×8×5,這在糾錯中一定要強調,而且乘法分配率要多練習。

其二,在練習中要把握幾種型別的題。如:6×(8—5);26—7—3;60—(35—15);60—(35﹢15);90÷3÷3;等幾種型別。

其三: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了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化。在計算時要學會靈活運用。

其四:要把握運算定律在應用題中的運用。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要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五:數學的學習離不開現實生活,所以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學習數學。

總之,通過不斷的練習,通過在練習中不斷運用運算定律,既可以鍛鍊學生的口算能力和計算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的魅力所在。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5

本節課主要學習小數的簡便計算,簡便計算的依據是根據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得來的。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優生來說,還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對於學困生來說,有比較大的難度。

本節課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優秀的小組長擔任小老師點對點的輔導學困生,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使優秀學生和學困生都有進步。這是非常好的。

在學習過程中,乘法的分配律則明顯是學生的難點,部分學生無法舉一反三。如4.8×9.9,2.7×99+2.7這些稍有變化的簡算題錯誤率較高。在以後的複習課中,要重點複習乘法分配律的靈活應用。

在小結時,學生的表達能力比較有限,主要是因為平時訓練不夠,學生會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但卻不能用語言概括這些數學活動,這需要以後的課堂中長期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