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找規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1

本冊找圖形的規律以迴圈排列為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猜圖形的規律情景。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猜圖形引出規律:呈迴圈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1、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3、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4、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為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找規律教學反思2

《找規律》(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是按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新增加的內容。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與分析: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問。根據低年級學生都對小動物比較喜歡的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情感線: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問題。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在剛一上課,我便問學生:“喜歡小動物嗎?小松鼠剛剛搬了新家,我們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的簡單的排列規律,即複習了舊的知識,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識,揭示了課題,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東家廚房裝修圖案引出規律:呈迴圈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小松鼠家的廚房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給每個學生髮四張正方形紙板,用來找小松鼠密碼箱的密碼,(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個小組發已張貼有圓和五角星的殘缺不全的拼圖。學生通過移一移,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另外,在發現規律之後,給學生機會創造規律,每兩名同學發給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作為手帕,發給許多可愛的小圖片,用它們來自己設計新的規律。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國小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再有,在最後創作的環節中,學生根據的已有知識起點,用文字、符號、數字或用自己喜歡的圖案創造規律,有的是三宮格、四宮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第三,加強數學思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特別在例1教學後,讓學生把殘缺不全的拼圖補充完整,每個學生都動起手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得到了訓練。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本節課雖然比較成功,但也存在著不足。個別時候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得不夠,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些生硬;課堂評價還需要再積極些等等。我會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找規律教學反思3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系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課一開始就設計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內容,讓學生猜測盒子裡粉筆的顏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體驗,同時也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的發展。

數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徵,對教學將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並進行探索創造。本課我設計了“猜一猜、擺一擺”等活動,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本堂課中,讓學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較紮實。如在利用學習擺規律,讓小朋友合作交流自己做法和想法,在交流中學生髮言積極主動,討論認真活躍,互相啟發,使每位小朋友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同時也受到了思維的訓練,獲得了知識發展能力。教

找規律教學反思4

有部分學生覺得學習《找規律》這一單元,頭緒不是很清楚;還有部分同學覺得這一單元題型豐富,難於把握。造成以上兩種問題的原因是沒有掌握規律、缺少一定的想像能力。如何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本人覺得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理解規律,把握整體

週期現象是有規律的現象,規律表現為一種周而復始、重複迴圈出現的結構,這種確定的結構就是週期現象。週期現象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學生髮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的`精神,通過眼前預料以後、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想像無限。例如有一列數共30個,按後面規律排列:4、3、8、4、4、3、8、4、……問:第30個數是幾?通過觀察,使學生髮現這組數列是按“4、3、8、4”這樣的順序迴圈不斷地出現,每一組數字排列順序又是一樣的,按4、3、8、4這樣的順序排列。讓學生能看出一組的數量和一組裡的次序,就發現了週期,對規律的理解就準確了。還要讓學生根據看到的規律,對現象的後續發展進行預測,從而對規律的確定性有更深的體會。後面的數字沒有全部寫出來,所問的第30個數也沒有寫出來。即後面的數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據規律進行推理。“用除法計算”要讓學生真正理解,30÷4=7(組)……2(個),學生要能理解除法算式中的“30”、“4”、“7”、“2”分別表示什麼,想一想,“餘數”在第幾組數裡,第30個數是第幾組裡的第幾個數。

找出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本單元,應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單元的知識,既然是《找規律》,一定要先找出規律,找規律即找出第一組數。只有把規律找出來,解題才能得心應手。下面以幾題為例,尤其是一些變式題,說明找出規律的重要性。

例1:20xx年11月1日是星期六,這個月有多少天上學?先寫出第一個週期:“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為一個週期。30÷7=4(周)……2(天),要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字的含義,餘數2,即最後2天,分別是星期六、星期日。所以上學天數為5×4=20(天)。

例2:下列數按如下規律排列,求第400個奇數排在第幾列?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1

3

5

7

15

13

11

9

17

19

21

23

31

29

27

25

同樣先要找出規律,注意,一組是八個奇數,而不是四個奇數。求第400個奇數是多少,400÷8=50(組),即500組的最後一個,與第一組的最後一個列數相同為第二列。

例3:20個7相乘,積的個位是幾?若干個7連乘,積的個位按這樣規律出現:7、9、3、1、7、9、3、1……注意:第一個積的個位應是7(即只有1個7),不能看成9。求20個7連乘積的個位是幾,只要用20÷4=5(組),即積的個位應是1。

掌握規律,運用靈活

有些題目運用規律前要將題目適當調整,做到靈活運用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我國民間用12種動物表示不同的年份: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已知公元1年是雞年,問公元20xx年是什麼年?解決這一題有兩種方法:一是調整屬相的排列順序,根據公元1年是雞年,將屬相以雞年開頭,即、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為第一組,後面都按這樣的順序排列。求公元20xx年的屬相,20xx÷12=167(組)……1(年),得出20xx年為雞年。

二是根據屬相調整公元年,將公元4年作為一個週期的開始,從公元4年到公元20xx年共有20xx年,20xx÷12=166(組)……10(年),同樣得到是雞年。

找規律教學反思5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此次找圖形的規律以迴圈排列為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找小婧房間的規律情景。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迴圈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A、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B、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C、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D、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為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學習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課上下來,有成績之處,也留下不少遺憾。

1、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程序,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2、匯入時間太長,環節太多,影響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時間。

3、教學環節要整合。第一種規律——“排頭到排尾、排頭到排尾”的教學展開用是太長,“牆面、地面裝修”與例題中的規律類似,限於課件製作技術沒有修改,在找、說規律的基礎上作了一點深化——滲透週期問題,揭示“迴圈”概念。安排4人小組排隊演規律的環節,可以安排在例題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迴圈運動規律之後,既能加深體驗又可幫助梳理知識,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幾處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自由設計不至於“紙上談兵”。那樣,課堂會因學生的大膽創新呈現更多的精彩。

找規律教學反思6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找規律》一課的延伸,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圖形排列規律複雜一些,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迴圈變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目標一是: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一基本達成,大部分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但還有一少部分學生不能用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二是:能找出生活中迴圈排列的規律圖形。這一目標達成效果不好,由於時間問題,只讓學生欣賞了一些有規律的圖片,沒有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有規律的的圖形。

首先,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讓學生觀察兩排圖形,發現第一排圖形比較容易記住,因為第一排圖形有規律,讓學生複習舊知,發現規律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講解新授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先觀察聰聰家的牆面設計,先讓學生找到牆面上都有什麼顏色,什麼圖形,剛開始學生只說出了圖形的形狀,而沒有說出顏色,後來,我就提醒同學們說。要說出生麼顏色的圖形,這時同學們能夠說完整。然後讓學生觀察牆面上的圖形排列有什麼規律時,我直接讓學生四個人一個小組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問學生找到了那些規律,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斜著看的規律,這是我及時提醒了他們,讓他們橫著看、豎著看有什麼樣的規律。在老師的提醒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橫著看和豎著看的規律,但是在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用語言描述起來不較困難,讓學生說的較少,針對迴圈規律應讓學生多說。講完牆面的規律之後,只是我應該總結出迴圈規律的概念,但由於課堂上比較緊張,這一點教師應該總結出迴圈規律的概念,結果放到了學生說出地面顏色的規律後面一塊總結了。

在設計練習時,第一題和第三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效果也比較好。但是到第二個練習時,大部分學不能找到第四組圖形該畫什麼,因為這一題是把最後面一個圖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講解牆面和地面的規律時,讓學生倒著看,會發現也是把最後面一個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講牆面和地面時給學生指出來,對於第二個練習就沒有難度了。然後讓學生生活中有規律欣賞圖片,本來欣賞完,準備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規律,但由於時間,直接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形了。到最後也沒有時間進行展示。

找規律教學反思7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著“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好像是在“節日”中度過,時時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的真實性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樂的節日》輕快的歌聲引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接著圍繞“裝扮我們的`教室,過快樂的六一”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裡,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探究性、活動化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形狀的規律,顏色的規律,掌聲的規律,小朋友自己上臺排隊的規律。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著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絡生活,感悟規律的美

從剛開始出現的幾幅彩旗圖,讓學生選擇哪條看著最舒服,最工整時,學生就對規律的美有所體驗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斷營造出規律的美的感受。最後,聯絡生活實際,感悟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美麗的規律。並讓學生舉例子,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找規律教學反思8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著“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我設計了五個環節,分別是:1、引入規律2、發現規律3、應用規律4、欣賞規律5、創造規律。回顧整節課,感覺在教學教程中都能得以體現:

一、合理情境與恰當活動讓學生興趣盎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能否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對學習感到興趣,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上課伊始,我設計了“大頭兒子生日,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為他開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規律。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這裡學生對擺放水果以及學生表揚的掌聲初步感知規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規律的慾望。此情景的創設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不但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學生當然躍躍欲試了。而且我還讓這開生日Party情景貫穿本節課教學的始終——“去參加生日Party的入場劵、生日Party中創編規律動作的展示、送禮物給大頭兒子(教學做一做——塗花片)以及幫大頭兒子完成生日願望等。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我將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猜一猜,做一做,塗一塗,擺一擺、畫一畫等並用聲音、動作或圖形符號來表現規律等活動,努力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可以說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二、問題探究與自主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

課改要求教師應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而進一步轉向關注“人”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並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欣賞規律、創造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過生日的具體情境中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緊接著又設計了“猜、做、塗、擺、畫”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臺,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點撥者、激勵者。事實也證明: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獲得了發展。如:猜出顏色變化有規律的入場卷、創編有規律的動作、塗出有規律漂亮的花片、擺出有規律的卡片、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圍裙。這就提醒我們:學生確實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教學中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探究和動手實踐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差異,從而在互動交流中學會自我完善、自主建構新知,學會學習。

三、聯絡生活與運用創造讓學生體會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是現行課標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沒有價值的數學,即使人人能夠接受也不應進入課堂。數學的內容應當是源於學生生活的,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進一步發展需要的內容。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並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因此,教學中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安排了“認識和研究主題圖中的排列規律——創造有規律的排列——尋找身邊有規律的現象——應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系列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活動,力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有規律排列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例如教學時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著手,自已設計一些有規律的動作,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欣賞規律,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最後引導學生運用規律為大頭兒子實現願望——送圍裙給媽媽,在圍裙中設計有規律的圖案。這樣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和數學力量,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慾望才會越來越強烈。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是因為還沒有在大班級裡上過課,有點緊張。二是我覺得受40分鐘時間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踴躍舉手了,面對著一雙雙揮動的小手和一聲聲急切的“老師,請我”,老師我卻無法一一滿足他們渴望被提問的小小願望。三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設計有規律的圖案時,學生大多設計的規律沒什麼新意,不敢大膽的放手,每組只限定了三種顏色大概十二個卡片,可以多給出一些有顏色的卡片。四是我在講“一組”和“重複排列”的時候覺得花去的時間較多,自己都有點懵了。再者在塗色過程中,更是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學生拿出彩筆慢,又花了較多時間去找所需彩筆的顏色,導致設計中的部分環節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這些不足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找規律教學反思9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基於這兩部分內容比較接近,固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匯入環節。我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花槽中,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祕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說紅花,一部分說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著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說:“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說:“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把卡通人物聰聰和明明引入課堂,並貫穿於整個教學全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著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找規律教學反思10

找規律一課,我把它歸為數學中的歸納課,何為歸納,就是在一些資料中尋找出它本身蘊藏的規律,從而形成知識點,通過一點知識總結概念,再在概念的基礎上向外延伸,形成有面的知識。

這節課,我充分考慮到學生認知的規律與過程,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運用數學知識“轉化”的`理念。整節課的設計安排由乘10→乘幾十→乘幾百,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先掌握基本算理,並提倡計算多樣化,再探索、發現規律,而不是直接讓學生去尋找,發現規律。同時用耐心去等待,一步一步地去引導學生去發現,重視細節問題,使學生尋找到乘數(因數)末尾有零,和積末尾的零之間的關係,並拓展延伸乘數擴大多少倍,積會相應擴大多少倍。訓練中避免了一些可能會出現的錯誤。從學生的作業檢測中,計算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找規律教學反思11

“以學生髮展”為本,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理念。課堂上教師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鼓勵積極發言,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搭建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的平臺。

學生親歷計算、觀察、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等數學能力,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主參與,積極交流,讓學生獲取新知,掌握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三組算式的處理上,形式單一,創造性不夠。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用自己的語言交流;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學生學習環境寬鬆、學習興趣濃厚,在課堂上樂學、敢學,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教師為各層次學生創設充分展示自己、發表自己見解的平臺,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信心。

3.營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圍。

教師自始至終給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氛圍:獨立計算――自由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集體探究規律,讓學生在一個自由的平臺上盡情地發揮,給學生以空間和時間,讓思維得到充分地鍛鍊。

這是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最後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了,曾經有很多優秀的老師做課,為此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時特別輕鬆,孩子們也學得特別紮實。

一、生活情趣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創設生動的有趣的情境。本課,從六一的慶祝契機開始,說我們班要佈置班級,老師準備了很多方案,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尋找規律,發現了規律,我讓學生到電視前指一指,說一說,然後又追問下個應該擺放什麼?然後我們就這樣佈置班級,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本課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就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我是小小設計師“光會解決問題也不是最棒的,看誰能為咱班再設計點別的裝飾呢?”孩子們紛紛舉手,絲帶、綵球、棒棒糖、小星星等等,於是我讓他們自己畫圖設計,創造自己的規律,然後進行展示。不但激發了孩子熱愛數學主動發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又讓我感到驚歎,原來孩子們的潛力真的好大啊,他們的小腦袋瓜裡是那麼的豐富而美好。

只要給孩子們時間和空間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將會展現出他們最美好的那面。經過這節課讓我知道了,教師心中充滿美好和希望,孩子們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

找規律教學反思12

《找規律》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新編入的內容,安排的是週期問題。週期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表現為一種周而復始的結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週期問題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週期現象,並且能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想象無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週期問題。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結合教材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畫圖、擺圖、計算等不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並將多種方法逐步優化為計算這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規律計算出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自我感覺還不錯。但是學生的作業情況卻出乎我的意外,讓我大失所望。

錯例再現:

題1、幼兒園的小朋友做傳花遊戲,12人圍坐一圈。從1號按順時針方向向下一個人傳花。當傳了30次時,花應該在幾號小朋友手裡?

全班學生竟無一例外的是這麼解答的:解:30÷12=2(組)……6(個) 答:花應該在6號小朋友手裡。

題2、我國民間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馬年。你知道當他30歲時是什麼年嗎?

解答:30÷12=2(組)……6 答:他30歲時是蛇年。

……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 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字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為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更為深刻呢?我認為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字敘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字敘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國小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為“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為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資訊。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資訊,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國小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選擇相關資訊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著反方向數6、7、8、9。周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敘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為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為5。通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 56÷8=7(組) 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教學反思1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找規律》一課的延伸,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圖形排列規律複雜一些,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迴圈變化。

教學目標設計為: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活動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能力;3.使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的美,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教學過程分為“感受規律→認識規律→創編規律→自主總結”四大環節。

本課的教學內容貫穿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比較合適。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不要讓思維敏銳的孩子獨霸課堂,要避免思維不敏銳的孩子被遺忘,“關注灰色兒童”,要給他們足夠時間和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伊始,以生活中常見的方格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對於學生髮現的規律,教師予以肯定,對迴圈排列的規律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方式動態展示。模仿拼擺方格布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內心中初步建立規律的表象,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例1的規律與主題圖一致,區別是不再按方陣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組圖形呈迴圈排列。“做一做”的基本規律與例1一致,只是每組圖形迴圈變化的方向相反。我採取先扶後放、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把自己發現的規律正確表述出來。

通過參與前兩項數學活動,學生已經具備創編規律的能力。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成為水到渠成的事。展示作品是本節課的高潮,各小組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說自己設計的是彩色的花手絹,有的說自己設計的是水果圖案的瓷磚,還有的說自己設計的是綵帶,是花布……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找規律的方法,感受到數學的美,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之中。

孩子們笑了,他們為圖案的顏色而爭執,他們爭先恐後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覺得自己成為了設計師,充滿了自信,體驗了成功,這正是教學成功之處。

找規律教學反思14

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設計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生憑直覺做出判斷,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內容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絡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三、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個案例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著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美和作用,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第一,我本想讓學生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再利用彩筆設計有規律、美麗、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可學生沒有帶彩筆,這一步就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

第二,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偏愛用學具而且也沒什麼新意。

第三,結束時,沒有組織學生有規律地走出教室。

找規律教學反思15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自己上了一節示範課—《找規律》。在這門“遺憾的藝術”獲得了一點點成功。高興之餘,也不忘記錄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規律》是蘇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環節如下:

一、找規律,感受規律的美

這節課重點要學生去“找”規律,而不是規律的應用,更不是做競賽題。我設了這樣的匯入,我先以有節奏的拍手歡迎聽課的老師,再請同學們和老師一樣有節奏的拍手。在遊戲中滲入找規律,初步感受和體會規律,並說出自己的發現及時的匯入新課。出示有規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圖,讓學生找規律,小組內交流,感受這樣有規律的排列顯得整齊漂亮。

二、找策略

圖中的盆花的顏色依次是紅、藍、紅、藍、紅、藍……學生找出規律,我及時提出問題,按這樣有規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小組內合作,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交流。

三、優化策略

學生解決盆花的問題出現三種策略,一種畫圖方法;一種是列舉法;一種是計算方法。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彩燈依次是紅、紫、綠、紅、紫、綠、紅、紫……照這樣排列第17盞燈是什麼顏色的問題,比賽誰完成的快,交流時學生髮現計算方法還是比較快。

四、發現生活中規律

數學是解決生活的問題,用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如:“每四年一閏,每7天一個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規律設計圖案

我用今天這樣規律設計一幅圖案,向學生展示,再一次喚起學生對規律美的認識,讓學生自己設計,讓學生同樣體會到數學的美。以上五個環節,其中“一,二,三”個環節是重點,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獲得好評。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節奏的拍手來歡迎老師,一來緩解學生緊張情緒,二來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發現拍手的規律,為下文找規律做了鋪墊。

2、充分體現課改的新理念。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之中,讓他們帶著問題展開小組合作交流,避免課堂中提問,以個別學生回答代替大多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規律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解決,獲得成功的體驗。

3、根據課堂變化,及時調整設計。在優化策略這一環節,比較畫圖法,列舉法和計算方法時,課堂出現兩派,一隊認為畫圖直觀而且好理解;一隊認為計算簡潔,速度快。我馬上補充一道,“按燈籠這樣排法,第1840盞燈是什麼顏色?”要求畫圖,學生齊喊“哦!那畫到啥時?”從而感受到計算方法的簡便和實用。

4、靈活使用課後問題,巧妙設計習題。課後的練習第1題是擺珠子,第2題穿珠子,兩道題內容相似,我只選取了第1題。我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我愛數學我愛數學我愛數學……第154個字是什麼?”這樣習題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它不但很有創意,還體現熱愛數學之情。

我的遺憾

課堂中對意料之外的回答,處理不恰當。當提出“彩旗的顏色依次是紅、紅、黃、黃、紅、紅……的順序,第23面是什麼?”時,因為有前面兩種問題的鋪墊,學生基本認可先找出每幾個一組,再列算式,正當總結時,於沂渭舉手說:“我還有一種方法,把紅旗當奇數,黃旗當偶數……”我馬上想到每2個一組,奇數是紅旗,偶數是黃旗,欣喜打斷他的話“噢,把紅旗看成一組,黃旗一組,也就是每2個一組,再計算。這種想法很好,大家給於沂渭鼓掌。”但是於沂渭臉上卻沒有喜悅之情。當時害怕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沒有讓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聽課的老師對這種方法也有異議,表揚也顯得蒼白無力。

課後我叫來於沂渭讓他講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把2面旗當成一組,紅旗是單數,黃旗是雙數,第23面旗應是23÷2=11(組)……1(面)第11組是單數應是紅旗,剩下一面按順序應是黃旗。說的多啊!難得學生有這樣的奇思,可惜課堂上,我卻讓這精彩的一幕浪費掉。還得聽老師留下懸念,給自己留下深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