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3篇)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1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文章,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太極洞內的自然奇觀這一直觀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從而有所啟發、感悟。然而在教學中,學生的理解有時很膚淺,他們只從表面上瞭解石頭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頑強,但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水滴所表現的內在精神卻被拋在一邊,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卻正是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感而發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引導學生對這枯燥的說理講解感興趣則是本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這一課時,先設疑激趣,吸引學生走近文字。接著,在對課文的重點段落解讀的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很多讀書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讀出味,讀出情,讀得如見其物,如臨其境。學生自讀,對文字內容有個初步、完整的瞭解;教師引讀,讓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面對面交流;學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義。書讀透了,學生興趣高了,教起來輕鬆,學起來愉快。“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引領著學生走近文字,深入文字,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體驗。

但是,這節課中也有非常明顯的問題:

1、滴水穿石”的原因這一部分學得不通透。學生的理解有時很膚淺,他們只從表面上瞭解了石頭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頑強,但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水滴所表現的內在精神卻被拋在一邊。

2、對三個名人事例的感悟不夠。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朗讀來代替分析,我想這個想法應該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強調了朗讀,卻又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理解,一些很好的詞語,都“滑”過去了,學生沒有受到應該受到的教育。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2

《滴水穿石》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文句平實卻蘊含深刻的道理,我在備課之時,意圖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內心深處銘記文字所傳達的思想觀念,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其一定的指導作用。

以新課標的理念來說,老師角色在課堂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在匯入課文時,我先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學生對話的興趣,而後設定一個情景為學生實現理想提供一把金鑰匙,這正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話題,為下面的教學作好了鋪墊。接著,老師故意裝傻,提出小水滴怎麼可能把堅硬的石頭弄成這樣?引導學生在書中尋找答案。學生因而閱讀文字的積極性大增,紛紛用文字上的句子來說服老師。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對相關句子反覆品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小水滴的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學生通過閱讀想象感悟再閱讀,把小水滴的堅持品得相當到位,讓我喜出望外。於是,我乘熱打鐵,把第四小節內容提上來,引導學生對比傾盆大雨和水滴因目標的專一與否而產生的不同結果。學生沉浸於學習的樂趣,很快明白了二者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瞭解的滴水穿石的精神,為後繼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從本課的教學中,我體會到:

1、把課堂主動權教給學生,老師傻一點兒,學生就回報給你意外的驚喜。說實話,在上課之前,我很擔心本班學生不會自己去理解課文。可是,像這樣文句淺顯而含義深刻的課文不讓學生自己去讀懂、理解,從而鍛鍊自己的閱讀能力,實在是可惜。因而,我做好了上砸輪流課的準備,大膽上演了一出學生教老師的戲,沒想到,效果比我設想得還好,這讓我進一步堅定了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的信念。

2、文字是學習的載體,組合文字則是教者智慧的體現。在設計教學之初,我心中很矛盾。照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文字所例舉的人物使學生學習的榜樣,是作者所倡導的表率。可是,如果沒完全弄懂滴水穿石的精神,人物的品質領悟就會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思索再三,我把教學重點落在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之上,還打破了文字的文序,把第四小節提上來學習,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水滴的精神。結果實踐證明,學生在深入瞭解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之後,對文字所例舉的人物精神很自然地就理解領悟了,重點段的學習因此水到渠成。學生在老師的稍稍點撥之下,人物品質就樹了起來。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3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著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著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後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學習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這樣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資訊科技與學科有機整合。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資訊科技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遵循這一原則,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課件的輔助教學的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我也很注意教學資源的拓展和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要求學生增強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課堂上學習了三位名人的事例後,為了讓學生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為了讓他們有更多的體會,在教學過程安排了“小小交流會”這一內容,學生在課外廣泛蒐集,獲取了資料,加上“仿照課文改編”這一形式,把課文的知識向課外延伸。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

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他們都有過不同的困難經歷,但最終讓他們名垂史冊的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變,持之以恆地探索研究。由於人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就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中讀。還要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朦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對艱鉅的困難,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他們對人生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嚮往。在這方面的滲透在我的這節課上還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