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

我講《羚羊木雕》公開課,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2.聯絡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並以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為教學重點,以感知課文,聯絡生活,說說自己的看法觀點為教學難點。

在上述目標和內容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為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絡,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準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並將它們記錄在日記中的話作為這節課的匯入。讓學生引起共鳴。

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說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然後讓學生推薦和自薦適合自己的角色,同學們都很認真的朗讀著,也很快、很準地演繹出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其他同學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賞析,這樣分析得不但準確,而且都很主動,並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課文的複述的環節上,學生對課文的複述不到位,他們仍舊沒能把握複述的必要環節和正確的方式,複述能力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2

上完《羚羊木雕》一課後,感覺很不滿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覺師生的交流過少,灌輸的意味過濃。的確,在教學本文時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為這一篇文章儘管寫於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著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當初做班主任時,最常聽見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小孩子不願和我們說話,老師說的話比我們管用”。實際上,我很不願意聽這句話,因為這句話的背後往往是家長把自己的責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無奈地看到,學生確實很少與家長交流,因而雙方造成的誤解越來越深,使家長無法在教育中發揮應用的作用。而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間缺乏交流所導致的悲劇。也許這就是我在準備這節課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所在,我就將之作為我教學的核心,但是我發現效果並不如人意。

我在教學中,第一課時我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掌握了插敘的作用,而後讓學生明確了矛盾的焦點所在。我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歸納文中每個人物談話的要點,從而弄清雙方為什麼發生矛盾。學生馬上通過對比父母在第一段與第三段中的話,明確了父母強調的是木雕的“貴重”,而“我”則覺得與萬芳的“友誼”最重要,而雙方矛盾的焦點就在這裡。同時我也提到了奶奶與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認為友誼重要,但無可奈何。不過我後來覺得這裡還是應當強調奶奶尊重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孩子,但卻沒有把話講明,而且也沒有說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課時,我首先讓學生細讀第一段,通過分析其中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描寫,體會不同人物對待這一事件時的不同態度。在這裡,學生看到了媽媽的著急與暴躁的性格,也能夠看到爸爸雖然平靜,但不容置疑的態度。我在這裡補充了一點,羚羊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貴性,同樣也附著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但是在文中爸爸媽媽卻沒有指出來,僅僅強調其“貴重”。因而使孩子覺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誼更重要,才使孩子覺得非常難過。由此我向學生提問,是什麼造成了這出家庭悲劇?學生顯得有些茫然,最後還是我指出了“缺乏溝通”這一核心命題。而這也造成了整節課顯得沉悶,後面我再繼續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場景,就覺得學生的情緒不高,課堂的氣氛沉悶。

課後我反思學生為什麼會回答不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再審視一下我的教學過程,發現首先我把第一、二課時之間的聯絡給割裂了。第一課時已經提出了矛盾的焦點,而第二課時卻開始分析描寫手法,這讓學生有些糊塗,儘管兩者之間的聯絡是緊密的,但是不如從矛盾發生的原因與激化這兩個角度來寫,由此引出對描寫的分析,過程更順暢。其次我忽略了學生的心態,這篇文章所寫的內容雖然比較淺顯,但話題卻很沉重,學生往往會在內心不願深入思考這一話題,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在分析描寫時並沒有走下講壇,看看學生究竟勾畫了哪些語句,從而使不少學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過程,因而提出最後的問題時學生就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僅僅補充了材料,沒有講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後文“我”去要回木雕時萬芳的表現先講解出來,才能把父母與萬芳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會如此的傷心——好朋友能夠理解、體諒“我”,但父母卻一點兒也不體諒“我”,這時再讓學生思考家庭矛盾產生的原因就順暢多了。

綜上所述,我感覺這一篇文章我上得不好的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因而使整個過程顯得沉悶。對於這樣一篇話題很沉重的課文,我的描述也顯得有些沉重了。我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你與父母交流過嗎?”這使得許多學生沉默了,我在想我們是否還應當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態,從而來引導他們自覺地學習。我又想起不久前進行的`單元測驗,我們選擇的課內閱讀為《綠色蟈蟈》,而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在漢譯全本《昆蟲記》的序言《昆蟲的史詩》一文中如此評價法布林:‘他要用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這個世界,法布林的生命意義和樂趣就在發現昆蟲世界的真相的過程之中。’從這裡的選段中,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發現法布林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昆蟲世界?而他的“樂趣”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通過批改我發現學生對於“樂趣”如何體現還沒有能夠真正理解,更不能理解什麼是他的“生命意義和樂趣”。由此可見,我們在出試卷時往往會一廂情願地認為學生應該記得,能夠回答,卻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習慣與思考模式,因而難以與學生取得思維上的交流。如果想要真正啟發學生,可能還是要尋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真正地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間。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3

1、 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 聯絡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意的啟示。

一、 匯入

二、 整體把握

[“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最要好的朋友萬芳,被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很傷心。]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螢幕投影問題組:

① 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 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裡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裡有興趣哪裡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裡,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 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② 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作業 : 確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 準備辯論提綱。

第二課時

辯論。辯論30分鐘,評議10分鐘,評議先由學生髮言,最後教師小結,尤其肯定擺事實講道理,並掌握好說話分寸的同學。

教學反思: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好與親人、友人關係。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遠不是個體的獨立行為,社會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孩子對父母,對師長必須為命是聽,似乎成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到今天,開放、交流、改革成為社會的主題曲,社會文化的深刻變化當然會隨之而行。課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層性,主體意識的朦朧覺醒,甚至於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會文化變化的例證。課文的結尾:“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就是孩子輕輕的反擊嗎?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4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是一篇老課文,我所說的這個“老”,主要表現為:它曾被多次編輯在教材中,大凡有過幾年教學經歷的老師幾乎都接觸過這篇課文。而面對新課標、新大綱,新理念必須有新的教法。今天,我再次教學到這篇課文時,有了新的感悟,用一個字來概括──活。

教材處理“活”了。這堂課一開頭,我就為同學丟擲了一個這樣的思考題:“從文中你讀到了“羚羊木雕”是一種什麼樣的物品?”圍繞這道題,學生自然讀到“貴重”兩字。作者傳遞這個資訊,其意義非常之大,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資訊展開的。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我有意錯亂學生的直線思維,如果將“貴重”二字改為“普通、平常”,其效果會怎樣呢?學生馬上反映到,“貴重”兩個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會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場描寫,也就不會有激烈的兩對矛盾衝突,更不會激發學生對貴重物品與珍貴友誼的思考。我認為:我這道爭辯題出得非常活,由“貴重”兩個字,帶動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

教學目的“活”了。我在設計這堂課時,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避免傳統教學模式過分看重中心思想、人物描寫等方面的訓練的教學,而是將學生引入到更高層次的思考──要求學生讀完此文後,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你喜歡文中的萬芳嗎?”──教會學生怎樣交友,怎麼樣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時,我們將如何才能避免這些尷尬的發生?”──就是引導學生要及時與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張。新課標下的'現代文閱讀教學特別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學生思維“活”了。我在教學時,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語文片斷活動:

請同學們仔細琢磨1~15個自然段,父母與“我”間的衝突,能否通過對話將人物的個性表演出來。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個性,學生必須仔細去閱讀課文,其中有三位同學上臺表演時,上臺同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否表演到位,這就是他們思維能否到位的見證。座位上的同學也在三位同學表演完畢後,就三位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這個評價的過程,足以證明座位上的學生也在積極思維。

課堂氣氛“活”了。新課標特別強調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教師首先必須擺正好自己的身份,以朋友式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創設一個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要求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理解才會開闊,不會給人單一之感。比如說,三位同學上臺表演,座位上的同學則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說,就體現了合作、探究、自主三大特點。

整體來講,這堂課活而有度,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一個“活”字。當然新課標,新教法,也只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也許求不到完善,還有待我們繼續嘗試!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5

本節《羚羊木雕》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說,這節課若有幾分品評價值的話,在於思想上,教者力圖在課堂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的學,有效地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圖圍繞以下幾點:一是努力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必要環節,使小組活動避免形式化點綴的`色彩,真正從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成為體會、探究的有益過程;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書,讓學生“變成”作品中的人物來揣摩體會其事件中的個性特點,使學生更大程度深入文字的理解;三是在教師角色上,使教者成為選取支點撬動全文理解的主導者,使教者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角色朗讀,進一步理解人物的點撥者,使教者成為引導學生思維由表及裡不斷深入的追問者,使教者成為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獨立而正確思考的引導者。

當然,這些都是教者本節課中著力的目標,實踐中的粗糙、牽強及自以為是處仍然顯而易見。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6

我在學校上了一堂公開課,內容為《羚羊木雕》第一課時。課後,語文教研組的教師進行了討論,我也多次反思這節課。下面談談我感觸最深的兩點。

 一,朗讀環節的處理

在匯入、字詞教學後,進入了整體感知環節,在學生基本弄清了故事內容及記敘順序後,我讓學生找出文中的對話語段,進行揣摩朗讀,步驟為:

1,四人小組討論:各人物的語言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語調來讀,重音如何處理?

2,全班討論:某個角色應該怎麼讀,以及這樣處理的原因,並試讀。

3,其餘學生評價或再讀。

在第二個步驟,我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找依據,抓關鍵詞語,如文章第一句“‘那隻羚羊木雕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應該怎麼讀?

生1:語速要快一點,讀出驚慌的語氣。因為文中出現了“驚慌”一詞。(生1試讀,效果較好。)

生2:“哪兒”應該重讀。因為媽媽很急切地想知道它的下落。(生2試讀,效果較好)生3對前兩位同學的分析及試讀進行評價並再讀……

朗讀壞節,學生討論得熱烈,個別學生分析、試讀得也較精彩,看似學生對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較好,後經有些老師指點才發覺其實不然。課堂上,整體感知後就讓學生揣摩朗讀、分角色朗讀,這樣處理確實稍顯突兀。學生雖然基本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但那畢竟只是在比較感性地“演”角色。文章是來源於生活的,我沒有讓學生從文中去“讀出自己”、“讀生活”,讓學生讀出與文章的共鳴之處,卻讓學生去“演”,確實脫離了“生活’這個基礎。如果能在學生”讀出自己“,並基本弄清人物性格後,再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進而揣摩並分角色朗讀,豈不是水到渠成,更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呢?

 二,讀寫結合環節的處理

在分析人物性格後,我提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寫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不是很難。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得出答案: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學生也在我的引導下在文中找出了相應的語句。

這一教學環節的處理,我僅用了3分鐘的.時間,便草草收兵進入另一環節。

教學要有實效,一節課下來學生或是在知識與能力上得到提升,或是在方法上得到新的領悟,或是在情感上得到薰陶。、但是,對於剛才那一環節的處理,我太過蜻蜓點水,對學生幾乎沒什麼益處。平時我們大呼讀寫要結合,在這裡我卻將“讀”、“寫”分離。我們老是埋怨學生平時作文不能將人物寫得生動、鮮明,其實這大都是教師引導不得法。《羚羊木雕》在人物描寫方面堪稱典範之作,如果在品析的基礎上,再用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一下筆(時間若不允許,可讓學生下課去練),描寫某個特定場景中的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等,那就更能體現語文的特色了。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7

本文通過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父母應該怎樣尊重孩子的感情?孩子應怎樣才能既尊敬父母,又能增進朋友間的.友誼?進而向我們提出:金錢與友誼哪個更重要?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正確的認識: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碰到許多的選擇,當我們無法決定時,應多與家人溝通,徵求大人的意見。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8

這節課我想從兩個方面去反思。

1、教學效果的反思

如何讓七年級的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類似的家庭問題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誘發學生體驗情感、體驗感悟:在上課之初,我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暢談自己對“友誼”的認識、感受,認識到“友誼”的可貴,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礎。對於禮物該不該送人,平時和父母發生了分歧時要怎樣做,雙方怎麼樣做才能避免這樣不愉快的結局發生呢?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類似經歷、做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啟用昇華,課外延伸,鼓勵學生體驗積累。

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能讓學生學習處理與家人關係的方法,這對正處於萌動期、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也許,這就是語文的德育功能了。

因勢利導,合作探究,倡導學生體驗思維、體驗創新。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增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這一課時是這樣做的: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並給他們提供了幾個研究主題,供他們探究。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生的合作探究,使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學生不斷地昇華學習體驗,創新思維被激活了。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父母心目中特別珍視的羚羊木雕,對孩子內心世界的瞭解不是很充分,不夠尊重孩子友誼,在利與友誼的天平上出現了傾斜,孩子不得不服從父母的安排,心靈卻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作為子女來講,也有教訓可吸取的。從小不懂事,事先不徵求父母的意見,凡事不與父母商量,擅自作主張,做法畢竟也有欠考慮和不周全之處,也是造成這一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缺乏語言賞析。這是本次講課最為欠缺的一步。討論多了,就沒有顧不上語言賞析了。其實,本文成功運用了多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傳神地體現了人物性格,應當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這一點我做得不好。

這個班本來就兩級分化,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沒有什麼收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面不夠廣,反思原因在於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更好地設計適合他們的問題,教學中沒有及時的引導,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反思讓我認識到,要藝術地評價學習不好的學生,給這部分學生展示的`機會,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另外,如果在賞析的基礎上再用幾分鐘讓學生練筆,描寫某個特定場景中的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那就能更體現語文的特色了。還有,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續寫一個結尾,“我”回家了,父母會怎麼樣呢?寫完後,與家長進行交流、探討,並把與家長的共識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學生們的體驗再次得到昇華,實現了學生的有意識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終生學習、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是我這個環節沒有處理好。下次我會努力改進的。

課文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課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對這樣重點句子的理解沒有處理得很好,學生沒有說到點子上,而且沒有條理,很零亂。課後我認真反思,問題在於我的啟發不是很到位,以後在備課時我會注意。

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在組織教學上,由於本文的討論、辯論相對多了些,學生各抒己見,像楊週一、韓天琪、王炎等思維活躍的學生,沒有叫他,他急了就說,別的學生也跟著說,課上有些亂,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點欠缺。

2、教育教學的反思、

設計好激發點,把握好激發的火候,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的我,首先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從而決定何時插入對話,介入討論,該作哪些補充分析,對於要不要回禮物時,學生有這樣的回答:

生1:禮物不是因為金錢才貴重,而是因為凝結友情才貴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認識這一點。

生2:物品失去可以再買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損害,這是買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一味責怪孩子的不是。

生3:相反父母如能維護孩子友情,不去傷害它,比你送孩子禮物,更能使他歡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會更好些。

從大部分學生的發言中,我覺察出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總在說別人不對,喜歡給家長挑刺,學生看到了家長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處理“親情”與“友情”關係上,有些偏頗。學生只是一味地指責家長的不對,對此,我便不動聲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話:“這能全怪我嗎?”我便以家長的身份和學生平等對話,互相探討。隨後,學生便從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結自身的經歷,認識到同齡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點,如意氣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我和學生真誠的溝通,交流意見和看法。課文最後一句“這能全怪我嗎?”一個“全”字,就表明:“我”意識到“我”該承擔一部分的責任,當然,父母也該承擔一部分責任。“我”要承擔未經父母同意就送木雕的責任,也要承擔送木雕後傷父母心的責任。

我不是力霸課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誠、探求的態度看待問題、對待學生,認真聽學生的想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可是,課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根據我們四處一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學生都是獨子,都在嬌慣中長大的,他們只知道別人寬容他們,自己的心中卻沒有寬容的種子,就在這節課上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寬容的意見,全說父母不對。課上我只是做到了引導學生尊重父母,沒有進一步地引導、啟發學生學會寬容他人,就從寬容父母做起,寬容別人,也給自己一片天空。

還有一學生說:“誰都不怪,只怪那隻羚羊太貴重,如果它不值錢,這件事還會發生嗎?”對於這種論調,我不知該說它是對是錯,只好說:“這位同學也說了自己的見解,很好。”還有一個女生質疑說:“文中的母親因為孩子的褲子劃了一個口子,就讓孩子站著,我覺得太假了,我爸爸給我買了一隻幾千元的和田玉手鐲,我不小心給摔碎了,我媽只是說我下次要小心,現在的家長關心的是學習,對於生活中的小事是不會太在意的。”我對這個學生的理解不置可否,我不知應該說什麼才好。說明我的專業素質還要提高,教學策略還不精。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9

今天,我講了張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針對這節課的成敗之處進行了反思。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我覺得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需要,符合新課改對課堂模式的要求。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角色的轉變。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現後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向萬芳要回木雕,“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此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在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聯絡,學生對它很是感興趣。另外,這篇課文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態、動作,尤其是語言十分地貼近人物身份、個性。文章內容涵蓋量十分大,在教學中必須有所取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人物分析、朗讀、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能讀會寫“怦怦、樹杈、攥、逮、寒顫”等字詞。揣摩分析語言、動作、心理、細節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情節和思想感情。抓住課文關鍵,從故事情節中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透過家庭矛盾衝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會文中蘊涵的待人處事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和父母溝通。

在上述目標和內容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

由學生的生活匯入新課,問他們是否有過送給好朋友禮物的經歷及感受,在使學生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的同時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以板書的一道裂痕和一雙流淚的眼睛為切入點,使他們懷著探究的.慾望,希望從文中得到答案,積極熱情的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通過默讀課文回答問題:“裂痕是怎樣產生的,美麗的眼睛為什麼落淚了”,使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概述,瞭解了故事的大致情節。我覺得效果很好。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運用的描寫方法。

針對學生已默讀過課文,而且敘述過故事的情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瞭解的情況下讓學生跳讀課文,用最恰當的詞語概括出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且在舉例分析“媽媽”的性格特點及描寫方法後,根據學生對其他人物分析的回答設計板書。然後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概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樣,在培養學生的跳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資訊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學生總結得都不錯,我覺得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

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說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讀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自由組合,進行角色和角色間的朗讀表演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演員。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而且我特意準備了一些星星對讀得好、表演的好的同學進行鼓勵,所以學生的積極性就更高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

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尤其是在“真情告白:請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的句式對文中的父母說幾句話,將“我”想說而未來得及說,想說卻不敢當面說的話傾訴出來,讓父母體會“我們”的內心感受,走進“我們”的情感世界。”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談得都非常誠懇,感情也非常真摯,讓我也不得不為之動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男生大概有過與文中的“我”相似的經歷,所以在音樂的感染下,談著談著就流了淚。這讓我也很激動,在安撫他控制情緒的同時也給了他一些鼓勵。這是我從未預料到的出現的事件,我處理得還算妥當。但我也由此認識到了現在孩子的感情過於脆弱,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他們進行一定程度的德育教育,使他們更加堅強自信。語文課有很多這樣教育孩子的空間和機會,因此,作為老師的我不應該錯過任何一次使孩子成長進步的機會。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很多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是時間安排的不是特別合理。這節課一開始有的學生對“裂痕”與“眼淚”問題的回答過於羅嗦,而且思考的方向有很大的偏頗,我卻沒有進行藝術性的打斷引導,因此耽誤了不少時間,這是我在課堂上不夠靈活和經驗不足造成的,我應該進行深深的反思。另外,我認為自己對全體學生的關注不夠。因為是參加比賽,所以我經常提問那些舉手的同學,而缺少對全體學生的關注。我認為這也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之,通過這次錄影課,我覺得自己無論是從備課上還是從課堂組織上都有一定的進步,希望學校多給我們年輕教師這樣的機會展示自己,早日向成熟優秀的教師行列邁進!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我設計的知識目標是: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教學重點與知識目標一致。當學生提出要理解本文 “描寫人物方法”之後,我便指導學生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 這一寫法,通過學生對話的形式,指導學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創造性的朗讀,又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寫法與寫作的關係,重點實實在在得到了落實。在師生、生生問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與提高,能力目標也得到了落實。同時怎樣看待友誼與禮物這一思想感情或隱或顯地伴隨在課堂教學始終,思想目標得到了延伸。

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說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1

我認為不足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組織教學的語言不夠嚴謹。

語文教師的語言常被人們認為是教學語言標準的`羚羊木雕教學反思範例,這節課中,我的教學組織語言有幾分取巧,未從優美、流暢、規範上細加琢磨,而從輕鬆處著眼,雖看似有幾分幽默,卻難掩教學語言功夫下得不夠的缺欠。

二、備課中重預設,課堂中輕機智。

備課中,思想上過分依賴各種可能的預設,精力上在此投入也最多。而課堂教學中即便學生引出了其它話題,也看似輕鬆地“折回”課堂。如學生回答中提到“大人之間不也互相送禮物麼?”我心裡擔心此問題又引出“叉”來,便只蜻蜓點水般“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今天我們先不評論它”,從而又回到預設問題中來,並未對這個偶發問題做出應有的分析評價來正確引導。明顯是依賴預設有餘,靈活機智不足。

三、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能力不強。

課件的恰當使用,會起到渲染情境,加深學生體驗的良好作用。在此,受自身的長期認識和課件製作水平的限制,課件只起到了增加課堂容量的小黑板作用。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2

一、一點糾結

《羚羊木雕》是家庭與親情。本文是根據當代著名少兒作家張之路的作品《反悔》改編而成的(編者未經原作者同意)。我覺得除了“題目”改得讓人覺得還有點意味之外,其餘的改動我以為實在無法比及原文了。比如:原文中的“我”明顯應該是個男孩,萬方也鐵定是個男孩——從文中描寫的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看,完全就是男孩子的做派(有多處,易找到,不必細說)。而改編後的人稱都變成了“她”,萬方也改了名叫“萬芳”,那些原本很精彩形象且貼切的描寫真的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還有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被較多刪改、文中人物對話也作了一些改動,我覺得似乎都失了原作的意蘊,變得牽強。教學時挺糾結:該不該讓原作登堂?是讓孩子們對手中的教材永遠保持敬畏之情還是勇敢地培養他們敢於向權威發出挑戰的魄力?

二、一點收穫

本課的'朗讀指導(主要是人物對話的揣摩朗讀)我借鑑了名師的做法,取眾家之長為我所用吧,很是過了一把當“導演”的癮,效果真的不錯。還有,讓我發現,孩子們的“表演”潛能真是不可低估,不得不自我安慰解嘲: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三、一點突破

教參、許多教學案例對本文的主旨做了各種探求,多是師生一道總結出“我”(孩子)重情重義,父母(大人)重財輕義,也有個別老師認為文章恰是批評孩子重友情輕親情的青春期心理。其實原作者並沒有在文中表現出明顯的感情傾向,編者也只借“我”的慨嘆表達孩子內心的糾結難受而已。我只有讀,反覆地讀,還意外讀到原作者關於創作此文的說明。一直讀到自己認為“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才敢帶領孩子們一路探尋。

第一步:討論“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第二步:組織辯論“究竟該不該要回羚羊木雕?” (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用心傾聽,不急於表態和評價。)

第三步:教師總結:充分肯定學生積極發言的態度,承認他們的正確觀點,對期間孩子們表達的片面觀點做出分析評價,幫助糾正錯誤認識。 如:“父母重財輕義”、“既送出就不能要回來”等就是片面的觀點。

(孩子不知道父母與羚羊木雕的經歷和感情,但從文字當中也能辨析出羚羊木雕確實是很貴重的物品。這樣貴重的物品小孩子本來就不該輕易送給朋友的。而且文中也沒用金錢來描述它的貴重,也許是它承載的紀念意義特別重呢!所以父母想要回羚羊木雕並不能因此就說他們“輕義”。反而這件事上恰恰讓人感覺在孩子那裡親情往往被忽視,而“友情”卻被孩子異常重視。——分享文章《一碗餛燉》。

“既送出就不能要回”這不應該成為無條件的承諾。做錯了就該改正,能挽回的儘量挽回,而且真正的朋友之間沒有什麼不可以說開的。說“既送出就不能要回”可以理解成孩子死要面子的表現。) 第四步:拓展討論:你認為該怎麼妥善處理這件事呢? (不去附和“我”的抱怨,有了積極的目標,孩子們一定能圓滿的解決問題,這就是本文帶給孩子們的“珍貴禮物”。)

最後一步,和孩子們共同分享:我們其實可以從羚羊木雕事件中獲得許多啟示。羚羊木雕是貴重的、友情和親情更是無比珍貴的,可最珍貴的還是我們的成長。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會發現,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往往並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來評判,世間的事也並非只有黑白之分。我們要懂得,做一個決定之前,要學會冷靜、理性地做出判斷,不能單憑一時腦熱衝動。我們須勇敢,若真是做錯了事情,要想辦法彌補,儘量妥善地把事情處理好,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突然感覺自己、孩子們和作品本身一齊變得厚重了許多,是很幸福的體驗。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3

課文中父母再三強調羚羊木雕的貴重,其實這是用這個砝碼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並無分量。他們的話似乎也在理,但是他們根本不考慮尊重孩子的情感。奶奶就不同,她老人家懂得孩子的情感重於羚羊木雕,所以她對孩子父母的粗暴深為反感忍不住要說“這樣多不好”。

當然,從課文所寫的家庭事件中,我們也可以從別的角度去汲取教訓。例如,小孩子做事應該同父母商量,假如“我”跟父母商量一下:“我想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行嗎?”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又如,父親把羚羊木雕送給女兒,也應該講清楚這是一件怎樣名貴的工藝品,要珍藏好,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於發生。退一步講,萬芳媽媽發覺了,也會追問,也會奉還。再退一步講,“我”的父母可以委婉地向萬芳的媽媽講一講兩個孩子怎麼要好,提一提交換禮物的事,事情也不至於讓孩子如此傷心。學生可以從自己的主觀出發,從作品中引出必要的教訓。但是要感知課文的情感傾向,則必須從課文字身出發,課文字身顯然是在告誡父母不要傷害孩子的情感,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之間重感情正值得大人學習,對於孩子幼稚的行為應該妥善處理。

故事情節集中緊湊,“我”和萬芳平時相處的情景安排在插敘部分,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時間裡,插敘安排在爸爸講的一片理由之後,含蓄地指責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麼片面。課文寫了六個人物,媽媽、爸爸和萬芳媽媽都是同一型別的人,但是寫得個性各異,六個人物形象都鮮明生動。“我”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尤其細膩入微、哀怨動人。六個人物年齡差異很大,人物描寫又都符合年齡特徵。

教學設想與依據:

1、教學設想:把課文製作成一個小品,在課堂上表演。每演至情節轉折處時,便通過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對小品的情節進行猜測、期待、批判和反思。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把握課文,並聯系生活,領悟生活中各種社會關係該如何處理。通過編導新《羚羊木雕》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教學依據: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第三大點教學建議第一條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中講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第五條中又講到:“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對文中表現出來的兩代人之間的“孰是孰非”有正確的認識,能抓住文章關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傾向;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決實際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並掌握課文內容,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聯絡生活實際,領悟生活中應如何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懂得尊重他人,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4

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為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絡,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準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於是,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國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週記《我和我的父母》,說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這次的課前準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週記向我說了許多的心裡話。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說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節結構的學習,讓學生將自己的寫法和作者的寫法進行比較,從中學習此文情節結構的巧妙。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評述此文的環節,同學在發言中很機靈地說出了一個看法——課文很精彩,於是我順藤摸瓜,抓住情節這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時間和相應發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排情節,將眾多的安排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本文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課文的複述的環節上,學生對課文的複述不到位,他們仍舊沒能把握複述的必要環節和正確的方式,複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很不行,無法融入文字,沒能讀出感情,對文字的表現能力也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5

從新課標出臺以來,教育界一直在倡導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生本課堂,可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個地方各個老師在實施上都遇到不少麻煩,也不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生本課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還保持著原來的以教師主講,學生主聽主記的教學模式。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這種“教師累死,學生苦死”的課堂局面。想著想著很自然就想到了魏書生,在他的課堂上,老師是那麼的輕鬆,學生是那麼的積極,甚至老師經常不在,學生也能自覺學習,而且效果照樣好,這讓我非常崇敬他,於是我就開始琢磨如何讓學生大膽活躍起來,主動討論解決難題,再讓懂的同學去教不懂得同學。

想法出來後,我就開始在班上試行,首先是設立了一個課前三分鐘演講欄目,叫“今日推薦”,每位學生按學號先後,每節語文課前進行推薦演講,可以是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是好人好事等等,下一學號的同學進行點評打分。這樣,每位同學都有上講臺演講的機會,我也多給點鼓勵,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可以得到一些提高。第二個做法就是在講課的時候留一兩個環節讓學生上講臺來充當老師,學會為不懂的學生答疑解惑,同時也鍛鍊自己的膽量,提到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們一聽都很興奮,但一開始沒幾個同學敢上講臺,或者是上了講臺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講話,要麼就直接把答案講訴出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樣課堂往往出不了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想,解決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前確定“小老師”人選,再加以培訓指導才上崗。

在一次科組會上,我把我正在試行教學想法說了一下,很多老師都很贊同,認為長時間堅持下去,學生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後來再經過我們七年級備課組老師的商定,決定把這種教學模式稱為“學生授課”模式,並作為精品課程進行開發。

這次,我上的這篇《羚羊木雕》就是這種模式的初步探索。整堂課幾乎都由學生掌控。但在課前,首先是由我自己出好預習單,制定好了學習目標和上課的內容,讓同學們按照預習單上的提示提前預習課文。再確定好兩位“小老師”,課後對他們進行培訓指導,讓他們寫好自己上課的程式和步驟,鼓勵他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好還有智慧的碰撞。

從課堂效果來看,這兩位“小老師”表現都非常出色,大膽大方,思維清晰,課堂調配能力也較強。學生們也都非常配合,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問題的研討不夠深入,學生老師的引導不夠,對學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點評等等。

不過整體來看,初次嘗試達能到這種效果已經是比較滿意的。對於這種模式,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現在是老師先出好預習單和教學內容,其實,等以後學生慢慢適應這種模式後,完全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來嘗試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也即讓學生自主備課上課,我想長期訓練下去,是可以實現的。這樣的話,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了。

當然,這也不是說課堂就完完全全交給學生,老師不管了。老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他們難以解決問題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引導,對學生的上課表現還要有必要的評價。這樣,我認為才算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