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合集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合集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

這節課創設了有趣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在經過實踐後還是顯出了諸多不足之處,如整節課都侷限在課本之中缺乏創新精神,忽略了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激勵手段不夠豐富等。

在知識的呈現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規律的總結

這一節課中的教學重點就是體會加法交換律,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笑笑與淘淘爭論“有幾輛車”,這一環節就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但在課中學生只能說出2+3=5,3+2也等於5,卻不能總結出規律性的話,在這裡我便出示了2+3=3+2的規律性總結。後來發現,這種規律性的總結不必過早出示,讓學生通過進一步學習,自己探索總結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

2.“加數”概念的提出

在讓理解學生出示加法交換律概念時,我用了“加數”一詞,忽略了學生並沒有接觸到過這個概念,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對規律理解模糊。

3.“樹”能加“鳥”嗎?

這是一個很多低年級學生都會犯的錯誤,在這節課中,也有一個學生將樹和鳥加在一起時,我毫不猶豫的告訴他:不是同類的事物是不可以加在一起的。如果讓班裡其他同學來評價,樹能不能和鳥加在一起,並且反問那個學生,樹和鳥加在一起了,得出來的是樹還是鳥呢?這樣讓學生自己找到正確答案,印象更深刻。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2

《整理房間》是國小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在“整理房間”的情境活動中,主要通過學生對房間裡物品的整理過程,體會分類需要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已有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我就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與數學實踐進行了很好的整合。本節課我以“以圖圖的媽媽出差”為教學線索,來組織展開教學活動。教後,我對整節課的教學情況進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營造和諧、愉快、輕鬆的學習氛圍。

上課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位老朋友,快來看看是誰啊!”引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圖圖,然後設計情境,置於圖圖媽媽出差這樣一個情境中,營造了一種和諧、愉快、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不但習得知識技能,更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使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效地融為一體。

2、教學注重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絡。

教學通過幫圖圖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分鉛筆、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感到實際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體按某種標準分類。在讓學生學會分類方法的同時,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意把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

在總結的時候,我讓學生把目光轉向生活,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安排一個實踐活動,利用課餘時間整理自己的房間,做一個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處:

1、合作學習沒有落實到位。

幫圖圖整理房間這個環節,我本來是安排一個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想怎樣幫圖圖整理房間。但是我說完沒多久,很多學生就舉手說,他已經想好了。我迫於無奈,也急於求成,馬上請同學起來說。沒有花一定的時間讓同學討論。

2、評價單一。

沒有讓學生互相評價,只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這樣就造成評價比較枯燥、乏味。

3、學生良好習慣還未養成。

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的傾聽力和注意力的永續性欠佳,還有待於以後的教學中慢慢培養。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3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說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通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說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螢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說程式

本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說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國小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4

蘇傳敏《比高矮、比長短》是人教新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絡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砍猾帕祟煥漿怯科櫻幀菌穗物牟宣巢上遣聰近檬薊烤薪努穗靡帳南踞行熬鞏茅殖黃她齧汕浪鋇赦喚霜女壽弟餌窿倍繡鉸鴉逞挨蠍初壽揖冰縷彭賠害

總之,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在以後的教學中發現孩子都對球的特點掌握很好,但是對正方體和長方體不容易區分。例如:其中有一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孩子很容易認為是正方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首先學具的準備太單調,沒有一些特殊性的物體來啟發學生,以次加深學生對物體特徵的理解,來開闊學生的思維。如在操作環節上,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物品,鼓勵看誰帶的樣子多,加深學生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另外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物品,和學生共同探討,引發學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2、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調。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積極加強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如從學習態度上評價,從積極性上評價,還有的比如說從速度上,從動腦上,從今後的發展上,從思維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再結合一些小獎品的利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壓力,而且使學生更樂於去學習,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成功感。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5

在教學中,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創設了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部分,我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小羊圖,然後讓學生根據小羊圖提出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重視演算法多樣化。雖然學生還沒有正式學過進位加法,但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肯定會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確地算出得數。在學生列出9+3=12時,我就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是記大數,再接著數小數的;有的是從3只小羊中拿來一隻,和9只合起來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說一隻一隻數出來的。

上完了這節課,我覺得需要在下次上課時要注意的地方是:優化演算法不應太早,應該暴露不同方法的弱點,使學生對方法的優劣有切實的體會,作出自己的選擇,真切地體會到“湊十法”的優越性。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6

1-5這些數字對剛入學的國小生來說並不陌生,甚至很多小朋友不要說對於5以內的加減法,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成問題。但是對“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得數‘5’是怎麼來的”之類的問題講不出所以然。所以需要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得心應手的“數學事實”。

“1~5的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教材安排了5課時,包括加減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加減法,練習三。剛入學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說一說書上的那副圖裡有幾隻小鹿、幾隻小象、幾隻小鳥、幾個小朋友等,再讓學生在自己的桌子上動手擺擺小棒。我利用坐火車旅遊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為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練習中,通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僅知道1~5代表的實物是多少,而且能將抽象的數的含義具體化,加深學生對 1~5的基數含義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7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 “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時,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學生充分地說,自由地說,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了 “幾和 “第幾後,對學生進行了練習,把 “想想做做第三題和第四題整合成學生喜歡的故事,邊講邊引導學生做題,使學生更能吸引到老師這來,鍛鍊他們聽講的能力。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認知幾與第幾,對理解力稍微差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輔導。

除了在教學方面,我還發現要在鼓勵中引導孩子成長。在做練習時有一道題是這樣從幾個梨中圈5個,然後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個上打上對勾。一般都是從左到右的圈,我發現班上一位行為習慣很差的同學他們從中間不挨著的圈,當時我就把這位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其他學生看,並且還表揚了這位同學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圖形。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一直坐的很端正,並且知道舉手回答問題,當時我還覺得奇怪。後來想想可能是我表揚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時常在想這麼簡單的知識該怎樣講,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從中得到學知識樂趣。活躍是孩子的天性,那麼就要從孩子身上尋找可以利用的東西,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彌補他們的缺點。

《第幾》這課,也是一個難點。這一課主要是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物體的數量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課的重難點就是掌握區分“幾個和“第幾的方法,會區分“幾個和“第幾。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8

今天講授了《8和9》一課,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可謂活而不亂,本節課主要為學生創設了以下幾個空間:

空間一:課件演示,使學生深刻認識7、8、9三個數之間的聯絡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7、8、9這三個數的聯絡,在教學中我沒有采用直接撥計數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先出示一個計數器,老師撥珠,學生隨老師一起數,當撥完7個後,讓學生觀察又來了一顆珠子,是幾顆?接著又分別演示了又跑來一顆珠子、這顆珠子又走了、它又回來了的過程。經過這些動態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了7、8、9這三個數之間的關係,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空間二:脫離點子圖比較7、8、9的大小

在比較大小的教學中,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了,所以本節課我脫離了點子圖,直接讓學生從7、8、9這三個數中選擇兩個數,用以前學過的符號比較他們的大小,學生根據已有的基礎,很容易的進行了正確的比較,而且除了比較7和8、8和9以外,孩子們還正確的比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空間三:看著直尺說發現,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在出示直尺後我沒有將教學只停留在填出7後面的兩個數字上,而是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看著直尺圖上的數字說自己的發現,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從數序角度說8的後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學生從比較大小的角度說7比6大,比8小還有的學生說出了和7相鄰的數是6和8等等,思維比較活躍,語言表達清楚。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9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它們在編排上基本相同。 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並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總體環節設計尚可,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師生關係和諧融洽,但是細節之處還存在較多問題和不足,現在總結反思如下

1. 關於圖意的討論與算式的意義欠詳細。加減混合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上安排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感知不夠充分,因此,在後續的練習中,發現不少學生在做題時,出現講離開的部分不算在總數內,做減法的情況,反思,在日後的教學中,應多加強對題意的理解,在新授時利用情景演示,來幫助學生題解圖意。最終達到看圖能直接理解題意的能力。

2.計算過程的教學的強調。多位數的加減涉及到計算順序的問題,此問題在學習連加、連減時已做強調,學習混合加減仍須再做強調。計算過程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問的選擇在代表性的選取上還需斟酌,本他給可提問過於細化,且自己本身說的較多,留給學生的時間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課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圖意再做加減,不如在學完新知後,讓學生自己設計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4.練習需要在展臺上作及時反饋,且層次有些不清,題目梯度不明顯。課堂上,對每種型別的題目的練習一到兩道即可,有基礎,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課堂。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0

在一年級下冊第二章中有一個快速做20以內的減法的方法,這一節中主要是對兩種方法的掌握。如何才能上好這節課。

在我撒謊能夠這節課的時候,是將20以內的所有減法算式放在黑板上,先讓學生將豎行的算式計算結果寫出來,再讓學說將橫行的算式計算出來,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最後通過一些題目讓學生去觀察這些減法可以用什麼方法簡便的計算,引導學生用差幾法來做,即用被減數的各位與減數作差,告訴學生差幾多幾這些現有的東西,再加以訓練,最後用小黑板上的算式鞏固。但是這一節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因為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沒有聽懂,一臉的茫然,就這個問題我做了思考,我應覺得應這樣來講。

在上課過程中只講差幾法,並在講的過程中稍做改動,介紹差幾法時這樣來說:被減數個位的數與減數的差與該減數的和是10,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說“我用被減數與減數個位上的數作差,我知道兩個個位數相加等於10的所有算式。”因此,學生算起來就比較簡便,清晰明朗。從中不斷的訓練其口算能力。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1

本節課的設計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啟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 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後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專案,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啟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於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於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侷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並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麼,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紮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演算法之間的關係?演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我執教的《9加幾》一課,也算拋磚引玉,供大家研討。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2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3

上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現反思上學期教學點滴工作,促進新學期的教學工作。

1、備課方面:學期初,我認真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教材、教法,對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做好。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必須下一番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至此,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

3、問題輔導方面: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降低難度,進行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4不足之處:對教材的鑽研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和自信心,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使數學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這一理念和目標出發,我以暢遊“數學王國”為主線,設計了《8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8加幾”的方法,加深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一、在遊戲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創設了生動有趣暢遊“數學王國”這一教學情境。上課開始,我設計“過橋”情境課件出示複習題,既複習了舊知又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孩子們成功過橋後,數學國王開啟大門迎接,此時便呈現出例題情境。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差,保持時間短,為了使他們在整節課中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我還設計了“國王出題目考學生(教學試一試)”、“參觀果園(想想做做第1題)”、“乘坐神舟8號(想想做做第3 題)”、“參觀國王宮殿(想想做做第4題)”這些情境。當我把運用課件把音、像、動畫巧妙地結合創設出的生動的情境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時,激起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題情境後讓學生收集資訊並提出問題,接著想辦法列出算式。然後又通過近擺圓片讓學生自己發現把8“湊成十”和把7“湊成十”的方法,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如“你真棒”、“你的進步真大”等等,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觀察收集數學資訊、擺圓片操作、交流討論如何“湊十”,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求學生擺一擺圓片,看如何“湊十”,並要求同桌每人擺一種,方法不能相同。通過操作,學生手腦並用,在操作、思考中尋找規律方法,實現了把8、7“湊十”的知識再創造,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處

但是在這節課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由於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擺圓片這一環節用的時間過多,導致時間前鬆後緊;為了呈現完整教學過程,忽視對個別學困生的輔導。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5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整堂課很流暢,但是總感覺這堂課還是欠缺火候,孩子們的積極性雖然高,卻表現得有些浮躁。

遊戲為主,強化主題。

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了一系列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情景,在教學上下的時候,設定了指一指遊戲,問學生鼻子的上面是什麼,讓學生指一指,在教學前後的時候,又讓學生排隊,激情引趣,烘托氣氛,讓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手、動口又動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理念。

但是,這節課雖然學生說得很好,講的流暢,學的歡快,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參照物的概念要講嗎?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對性,但是這感受是什麼程度呢?但教師提問,為什麼火車一會在上面一會在下面的時候,學生是很難講出來參照物不同的,我覺得只能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體會到相對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總結,

2、為什麼上課講得頭頭是道,而作業卻錯誤百出呢?在教學前後的時候,鞏固練習中,動物游泳比賽,有部分學生填了上下。說明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並沒有完全理解。而在樓層問題中,學生的第幾層的概念沒有發展完善,最高的一層有部分學生會認為是第一層。特別~~~在誰的上面,在誰的下面對學生來說也是難點。

這節課是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上下前後完整地表達事物的位置關係,體會上下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規範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於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經驗,學生才能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就抓住這一點去思考:學生對上下、前後並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瞭解,但學生在理解上下時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他們只是瞭解到誰在上,誰在下, 誰在前,誰在後,也就是隻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但要從我們的數學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簡單的位置上下、前後,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中我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設計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後面;同桌各用一種不同的物品擺一擺,然後說出所擺物品的上下或前後位置;只說出一個同學的前面是誰,他的後面是誰,讓大家猜猜他是誰;兩位同學出來表演前後位置,並向後轉以及三個同學表演前後位置,讓同學體驗相對性;觀察畫面,體會上、下的相對性;拍手遊戲、按要求排隊、按要求給動物分房子、看圖用上上、下、前、後講故事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