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一、《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來設計的。上課一開始,就以耳熟能詳的故事《醜小鴨》引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再配上醜小鴨的畫面,使得孩子們興趣濃郁。在例題中,還是從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進行貫穿,使孩子們一直沉浸在童話故事情節中,有利於教學的進行。而且課件畫面讓孩子們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了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在練習設計中,有趣的“小競賽”練習,使孩子們在“玩”中進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在看、想、說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級教學“加減混合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發現學生在練習中經常會出現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學生也覺得加減混合運算枯燥無趣。因現在執教的是一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符號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設了一定的情境,使內容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資訊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感覺不足的有:

(1)計算過程的教學可再簡略些。對於一些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知識點如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由於學生普遍掌握較好,因此可挑選其中的幾位學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計算過程的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這樣的用語稍欠妥當。

(2)練習需要在展臺上作及時反饋,且不夠層次,不具梯度。可適當增加設計諸如“5+()-2=6”這樣的提高題,而不是所有的題目都是同一個型別。

另外我也有一點感觸,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學好數學,培養起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以後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後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可愛的校園》這節課是學生進入國小校門後的第一節數學課,學生對10以內各數在幼兒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故事情境匯入,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他們感到數學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都能主動地進行觀察、探索,也能夠和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在觀察情境圖時,開始我沒有限制觀察的順序和方法,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去觀察,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然後同學之間互相說觀察方法,同時體會到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物體最簡單;然後利用同座之間互相說來取長補短,給學生向別人學習的機會,使他們養成虛心向他人學習、認真聽取他人意見的好習慣。學生們經過自己的思考,說出了許多種不同的排列方法,思維得到了發散和提高。在課的最後,我們一起觀察教室學生們興奮極了,像一隻只可愛的小鳥,到處去尋找數學問題,收穫很大。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對於國小一年級剛入學不久的兒童,學校中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學生剛接觸數學不久,需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激起他們對數學的好奇心。對於前後的知識,學生已在幾年的生活經驗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必須從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出發,順應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把已有的經驗轉化為新的數學知識模型,讓他們在活動中既獲得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又進一步認識、獲取新的知識,從而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這節課貫徹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思想,從學生感興趣的有趣的情境引入,以數學活動為主線,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交流,使學生建立起紮實的 前後位置概念,體會位置的相對性,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通過正面數前後的同學和轉到後面數相對比,去親身感受前後位置的相對性。排隊買票入場、百米賽跑、卡丁車比賽等一系列教學環節,都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正確理解和掌握前後的位置關係,並能運用這一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排隊買票環節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從前到後、從後到前去數數,傳達給學生不同的方法,再次感受前後。學生通過對百米賽跑的仔細觀察,發現前後問題,注重引導學生用前後描述位置。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不僅僅關注學生對前後意義的.理解,更多的關注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卡丁車比賽中,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前方小記者發回的比賽情況,自己動手去擺,去思考,去想象,學會如何辨析,如何排除,讓學生在現實中感悟數學,體會數學。

教學環節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面向全體同學,注重個體差異,而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既夯實了知識基礎,有注重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環節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做到及時評價。在卡丁車比賽環節中,學生都能用不同的語言表述每輛車的位置,提升的高度不夠,可以試著讓他們用前後提一提問題,同位之間一問一答,培養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加法和減法(二)》這個單元主要教學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和筆算。加、減計算中的進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學難點,也是計算錯誤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學具理解進位與退位,形成計算思路。

在教學口算與筆算、加法與減法、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的例題中,都通過擺小棒或撥算珠探索並建構計算方法。

第74頁例題列出的算式是24+6,按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麼辦?這時擺小棒能啟用10根捆成一捆的經驗,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擺小棒計算24+9,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演算法可以多樣化。各種演算法雖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這種演算法有三個優點:一是與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對穩定的思路易於學生掌握;二是已經熟練掌握的20以內進位加法口算,能支援這種思路的執行;三是與筆演算法則一致,有利於以後豎式計算的教學。

擺小棒計算30-8,拆開1捆、拿掉8根,形象地顯示了從十位退1、個位作10的退位原理。擺小棒計算33-8,也可以演算法多樣化。“辣椒”卡通的演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學生選用的方法。

2.經常組織比較,及時整理知識結構。

到本單元為止,先後教學了100以內加、減計算的多種情況。能否組織成合適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學生對演算法的'掌握以及計算的正確與熟練程度。為此,教材有計劃地組織不同計算情況的比較。

(1)通過比較,進一步引導演算法。第75頁第2題的三組加法題,都從20以內進位加到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第81頁第2題幫助學生鞏固計算思路,通過三組題的計算和比較,更好地應用十減幾或十幾減幾計算退位的兩位數減一位數。

(2)通過比較,進一步理清思路。第76頁第1題是三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題,每組題一道不進位、兩道進位。進位加法裡一道題和是整十數,另一道題和是非整十數。

3.引導估算。

本單元教學的估算仍要求估計加法的和、減法的差是幾十多。通過估算,進一步體會並區分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計算能力。

在教學估算前安排了鋪墊。如第76頁第3題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幾,為什麼得數分別是五十幾和六十幾?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幾,為什麼得數分別是六十幾和七十?又如第82頁第3題中的53-4得四十幾,54-3得五十幾,都是五十幾減幾,但得數差異很大。這些現象的發現、原因的思辨、結論的得出,成為估算教學的寶貴資源。

在教學估算時,把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學生體會估算的方法,積累估算經驗。如48+3是進位加法,得數是五十多。6+52是不進位加法,得數仍然是五十多。學生獨立探索估算的方法,應用了口算與筆算的經驗,能促進口算與筆算水平的提高。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它們在編排上基本相同。 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並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總體環節設計尚可,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師生關係和諧融洽,但是細節之處還存在較多問題和不足,現在總結反思如下

1. 關於圖意的`討論與算式的意義欠詳細。加減混合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上安排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感知不夠充分,因此,在後續的練習中,發現不少學生在做題時,出現講離開的部分不算在總數內,做減法的情況,反思,在日後的教學中,應多加強對題意的理解,在新授時利用情景演示,來幫助學生題解圖意。最終達到看圖能直接理解題意的能力。

2.計算過程的教學的強調。多位數的加減涉及到計算順序的問題,此問題在學習連加、連減時已做強調,學習混合加減仍須再做強調。計算過程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問的選擇在代表性的選取上還需斟酌,本他給可提問過於細化,且自己本身說的較多,留給學生的時間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課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圖意再做加減,不如在學完新知後,讓學生自己設計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4.練習需要在展臺上作及時反饋,且層次有些不清,題目梯度不明顯。課堂上,對每種型別的題目的練習一到兩道即可,有基礎,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課堂。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數學課程標準》的目標中指出:使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從這一理念和目標出發,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湊十”的計算思路,能正確進行口算;使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比較能力,逐步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同時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上課一開始,我藉助幾個複習題,讓學生初步感受用10來計算會很方便,為後邊理解“湊十法”埋下伏筆。接著出示了小朋友喜愛的動物圖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故事情境的匯入,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藉助學具探索多種演算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細節處理的還不夠好。比如:出示動物圖片時,語言不夠生動,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教具的利用不夠到位,如情境中的牛奶瓶等;同時課堂的組織能力還有待加強。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如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但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因此,教學時我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制的小鐘上撥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觀察,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

2、創設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和全班同學交流。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特意安排了讓學生撥上學、放學時刻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文具》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會讀、會寫6~10各數;學習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數量在6~10的物體的個數,知道6~10的順序;懂得用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數量並進行簡單的交流。

作為一個剛畢業的老師,所面對的學生又是剛進入國小生活的一年級新生,心裡有著許多的擔憂。找了許多的教案來參考,又向學校裡教學經驗的老師們請教,終於,備好了這一堂課。在數一數、連一連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嘗試著不同的方法來數數,讓他們體會數數過程的有趣性,學會正確地數出圖中各種文具的數量。在想一想、做一做這個環節,讓學生們開動腦筋,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6個文具盒、7把尺子。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的用紅旗表示,有的用愛心表示,有的用三角形表示。接著,我讓他們觀察教室,找找教室裡有什麼是可以用6來表示的。除了6颱風扇,6盞燈之外,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說,有6個燈的開關,這個是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孩子們的.觀察力真的很敏銳。在描一描、寫一寫這個環節,先示範再讓學生跟著書本描最後上來黑板上展示。我覺得,讓學生上來展示非常重要,老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展示知道他們在書寫的時候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然後給予及時的糾正。

反思這節課,滿意的是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滿意的有,在數數的這個環節,沒有及時總結,沒有及時強調數數的一個有序性。還有就是時間的把握上,重點環節花的時間要更多一些,讓整個課堂鬆弛有序,效果才會更好。最後一個就是,過渡性語言還需要精進。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分蘋果》是在學生學習了9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由於一(5)班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聰明好奇,善於表達,樂意合作,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具和課件,通過讓學生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的情境匯入,然後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讓學生在有序的分蘋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組成和加減法算式。因為學具是在課前用紙包住下發的,學生感覺它很神祕,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後就迫不及待地想開啟包裝。當形象的小蘋果卡片捧在手裡的時候,學生感到很興奮,自然而然地就分起了蘋果,學習興趣異常濃厚。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較強的學習興趣,加上原有的計算基礎,便能自己攻破學習難點了。

二、 動手合作,發展思維。

本節課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做到動而不亂。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多種分蘋果的形式,從而探索出10的幾種不同分成。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合作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我比較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並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領悟加減法算理。我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巧換方式,固化學習。

本節課我注重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好動好玩,喜歡易上口的歌謠及短時記憶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在樂中學,邊拍掌邊唱10字歌,既強化10以內的加減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 練習跟進,畫龍點睛。

教學中我通過考反應、巧應用、我能行等專題練習跟進學生的學習,達到學習效益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動手操作10的分成後,讓學生口頭表達數學資訊並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列出相應的數學算式。在學習10的組成歌謠後,讓學生與我合作,我說出一個數字,要求學生立刻說出湊成十的另一個數字。接著完成水果拼盤、小狗爬梯、看圖列式等問題,練習層層遞進,課件圖新穎有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學習。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再豐富些,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等。我將繼續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教室》是北師大版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中的最後一個教學點。是本單元“前後,上下,左右的綜合應用”。本節課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能確定物體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關係,促進學生空間的發展。教學時,我先是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實情景,讓學生談論教室裡物體的位置,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和有條理地表達。再讓學生看圖說一說,在觀察時,讓學生用“我現在變成**”的變魔術方式,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圖中的某個物體,然後說出該物體前後、上下、左右物體的位置。然後,在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家裡物品的位置,進一步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最後再根據課本中提供的素材進行“鞏固練習”。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實情景,讓學生直觀地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素材進行新課的學習、討論。符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既簡便又容易操作。

2、既有利用真實的情景進行新課的學習,又有將生活提煉到書本的學習,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物體的位置,並且注意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站在圖中,或者“變成”圖中的某一物體來進行想象,這是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避免了憑空想象給學生帶來的茫然和枯燥。

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家中物體的位置時,只能憑藉教師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學生的表達是否正確。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更進一步地提高。

3、在讓學生體會前後、上下、左右是相對的,教師有注意充分地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感受,但是畢竟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還有許多的孩子還不能完全地轉過彎來。

措施:

1、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更加註意引導學生用比較準確、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2、儘可能地多進行“前後、上下、左右相對性”的練習。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本節課的設計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啟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 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後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專案,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啟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於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演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於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侷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並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麼,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紮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演算法之間的關係?演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我執教的《9加幾》一課,也算拋磚引玉,供大家研討。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說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通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說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螢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說程式

本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說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國小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本節課其實是加法的複習課,在此之前學生已有了初步地瞭解,其內容也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一個個場景學生差不多都有切身的體驗,所以整節課的環節也是較順暢的。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較符合學生的特點。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我通過人人說貼近生活的情景圖,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加法應用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編加法應用題的能力。這節課學生編合併、新增兩種加法含義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本節課我較好地作到了以下幾點

1.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本節課營造了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並編題,變原來的單純旁觀者為積極參與者,使全體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現和認識的機會,使思維真正地活躍起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其全面發展。

2.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草地上的鴿子有的同學分成大鴿子和小鴿子,有的同學看成原來有的和飛來的。受此啟發學生們把皮球看成大皮球和小皮球,原來的和滾來的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3.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以同桌為單位互相說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開展我提問,我回答的練習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

但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由於課件的限制,學生編題時新增的方法用得很多且熟練,相對來說合並的方法用得較少,且顯得稍有生疏。

一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荷蘭學者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其實學生的“再創造”並不像科學家那樣是“真創造”,而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明或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有老師經常抱怨學生沒有創新,其實那是我們的錯誤。

難道真是我的學生更聰明嗎?當然不是。應該說同齡的孩子在思考水準上都比較接近,就看老師在課中如何組織引導而已。這節課中,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學過數數,相對來說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他們直觀地看出了每種事物的數量後,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對圖中隱藏的“5種動物”這個數量進行了再次挖掘。個人認為,像文中這個孩子的想法在課中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她想到了其他同學都沒能找到的答案。也許在大人眼裡,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內容,可是對於剛上國小的6歲孩子來說,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數量是5的,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嗇的誇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給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落實“雙基”,提高教學效率,一般老師課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數學的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關鍵在於課中老師的有效引領了。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貴在方法的引導。只要我們老師能認真備好每節課,把每節課中本應出現的創新及生成預設到,也許每節課就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創新而抱怨和煩惱了。

細想這個“奇蹟”的出現,回味老師們平時的抱怨,我體會到“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深刻意蘊。是啊,如果我們在課前能認真領悟一下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能在課中有效地把握讓學生探究的數學活動時間,如果我們能拋棄孩子還小不會創新、教的知識太簡單不需要提前閱讀教材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無數瞬間的創新會陪著我們愉快地走過每一節數學課,並留給我們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