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本次月考學生成績很不理想,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紮實。

積累題中,詩詞名句默寫錯字、別字較多。閱讀題中,學生審題能力較差,如找出文中動詞並分析,學生有的`找形容詞分析,有的從修辭分析等。

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加強訓練。

語文教學反思2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於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於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也當作是才藝表演。實際沒有預想那麼好,學生大部分拿著資料讀,自己無法概括)。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並不瞭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利用週末去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也剛好,我翻閱《社會與品德》一書時也發現第二課題適合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也提前將這一課題讓孩子學習了。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麼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張老師的建議下,我佈置孩子回家抄一篇優秀範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範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蒐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後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範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根據查閱作文的情況,雖然發現有些學生由於對材料讀得不透,出現材料安排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出現笑柄,或者混亂的情況。但也驚奇的.發現,以前學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課文的內容也讓孩子們當作作文的豐富材料,如劉丹寫到“看!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臥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聽!黃河那滔滔不絕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著海岸邊的岩石!望,崑崙山那峻拔的身軀,直插雲天,高不可攀。這都是我們祖國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蓮教會了我們純潔,海風中的乳燕教會了我們樂觀與勇敢,藍天下翱翔的雛鷹教會了我們頑強。”通過改寫,形成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因此,平時的資料積累對學生的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資料的列印比較浪費錢,摘抄比較花時間,這個問題,需要再另找解決的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3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絡,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著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著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絡,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4

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發現,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表達方式的多樣,不斷鼓勵、啟發學生運用這些規律,試著使用有新鮮感的詞句,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多樣。

這次活動安排了“我的發現”“讀讀認認”“讀讀背背”三項內容。其中

我的發現:

教材中列舉了兩組句子,學生在讀完每組句子後,都會有所發現,但是,所發現的內容會因學生不同存在著差異。最簡單的是每一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詞句多。二是每一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這是從修辭的角度來發現。三是每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達得更具體形象。在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有關修辭知識。

“讀讀認認”,安排的是一組反義詞,學生通過這一組內容的學習,既可以複習鞏固已學過的生字,又可以藉助反義詞學習新的生字,同時積累了反義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認讀,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指名認讀字音和朗讀短文。注意“濁”讀翹舌音,“罪”讀平舌音,“廉、貪、偏”為前鼻音韻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在列舉一些自己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的反義詞。“讀讀背背”,安排了古詩佳句,目的是積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組詩句,只要求讀讀背背,詩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講解。

在課堂上,學生都積極舉手發言,把自己的發現與同學交流,但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還需繼續加強訓練,有些時候表達不清,對主題不是很理解。另外,對小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學生意識還不是很強,這有待以後的教學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教學建議

1、在教學前,教師要要求學生先把對韻找出來,進行簡單的閱讀和理解。

2、在教學比喻句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麼叫比喻,還要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一兩句簡單的比喻句,學會分析“我的樣子長得像媽媽”究竟是不是比喻句,要了解原因。

3、展示臺中,學生需要就環保方面的知識做手抄報或調查,使學生對於環保的內容瞭解更深刻,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4、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需要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分成若干個小隊,合作完成任務。

語文教學反思5

在低年級,尤其是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困擾於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習慣不一養成的問題。我們老師也在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斷的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向40分鐘要質量,要成績。例如,廣泛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排精緻的教學環節、設計生動的教學語言、穿插有趣的遊戲活動、運用豐富的教態或適時的律動等等。而我覺得遊戲活動的運用無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生成課堂氛圍的有效策略。堅持以遊戲活動教學,會快速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就對遊戲活動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遊戲活動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遊戲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簡單易行,切勿紛繁複雜,耗時過大造成麻煩,適得其反。當然,遊戲活動的實施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2、遊戲活動的設計要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絡,遊戲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遊戲活動的互動性要強,參與性要高,照顧大多數同學,尤其是讓弱勢生有參與的`機會。

4、遊戲活動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將一種遊戲從開學初做到課程結束。

5、遊戲活動前必須說清遊戲規則和注意事項,遊戲後也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

6、遊戲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神態、語態、眼神、動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召喚。

在這次區教研員閔老師的聽課指正下,獲益匪淺,讓我在上完一節低年紀的準備課時,留下了許多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通過反思,使我以後的課更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6

學習本課很輕鬆,幾乎是學生自願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課前,我提前兩天佈置學生觀察自家或鄰居家的貓,並認真做好筆記,更進一步的觀察貓的一些固有的特點,以及貓的生活習性,包括貓的生活表現,特別注意觀察貓在高興時,不高興時,抓到老鼠時的神態表現,並作好觀察記錄。

在第二天來學校時,我花了一節課,讓學生將自己的記錄,按順序排列,然後進行逐項詳細地闡述,在學生闡述的過程中,我點選旁敲幫助學生說具體,便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邊說,我邊有序地板書關鍵詞句,給學生製作一幅完整的思維模式。特別是在指導學生說貓捉老鼠的過程,一定要動察貓在發現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後”的反應過程,這裡,我特別提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把事物當人的思維活動,動作神態來寫動物的一般寫法。

學生說過之後,“趁熱打鐵”讓學生起草,在點評學生習作時,再套出新課,引導學生帶上自己的習作和作者進行交言體會。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貓是怎樣的一隻貓。這篇課文細緻而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以及滿月時的小貓的特點,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本課語言生動,情感真摯,老舍把貓當朋友,當作家人,當作親人,之所以老舍筆下的貓無論是淘氣還是古怪,那種可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因為作者與貓之間像朋友一樣,相互信任,和諧相處,也因此,而能創造出一個非常美麗的世界,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情感中品嚐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課很明顯,在寫作中用具體事例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本文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作者先從三個方面具體再現貓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截然不同的表現;它“什麼都怕”但又那麼“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剛滿月,腳腿還站不穩時就愛玩;第二是稍大一點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更加淘氣。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富,性格越來越鮮明,給人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在這環節上,我讓學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借作者的“文筆”用一用。

語文教學反思7

今天上了《藏戲》一課,和我預料的那樣,這篇課文教起來十分費勁。

在根據連線語的提示分好段落後,接下來的教學就如老牛拉破車,怎麼拉都拉不動。沒轍,只得花費脣舌自己來講:

藏戲的形成過程大部分是我講的,形成之所以被稱為傳奇則是我講一半後一半讓學生來填。

藏戲的特色部分,則由我提示學生,讓他們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寫了它的什麼特點,接著在第三部分找對應的內容,然後看看文章還寫了藏戲的什麼特點。

至於《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變成了我出示相關的內容,讀給學生聽了。

就是這樣,我還是用了兩節課才把這篇文章教完。

我個人覺得,還是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學生理解難度太大。教學時,如果我把形成過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填,降低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應該會好一些。至於為什麼說這個故事是傳奇,其實只要教師小結時點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學生說出它為什麼是傳奇,難度太大了。對於《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方面,我對自己的處理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還是認為:比較寫作特色實在太難了。今天先學了《北京的春節》,這主要是因為課後第三題要求“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感興趣的,可以簡單寫一寫。”凡是“可以寫一寫”,老師們自然會要求學生寫一寫,而要寫的話,還是趁熱打鐵吧!

在討論文章的寫作特色時,我首先引導孩子體會老舍清淺俗白的語言風格;再讓孩子們自由讀、體會;接著安排了小組討論;最後是集體交流,孩子們談到了:1、按時間順序寫了開始——準備——高潮——結束,2、有詳有略,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點來寫。雖然整個學習過程孩子們有些吃力,但經過努力,最終達成了目標。

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五年一班的語文教學。對於五年級,這個高年段的語文教學與中低年級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一樣,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更側重於品讀語言文字、理解課文資料,體會思想感情。所以,閱讀教學要由“誦讀”轉變為“品讀”。教學方法由“教師的教為主”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在半學期來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讀書為主”。

一、以學生為主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起主導作用,教應為學服務。“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來,即是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每發現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要讓學生將學習變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所以,在授課前我先讓學生讀書自學,提出疑難困惑。然後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組織教學,這樣使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減少,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增強。

二、以自學為主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習慣是人才素質的標誌。良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本事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的一種好方法。要求和激勵學生質疑,可促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腦子轉起來,思維活起來。“學而不思則罔”,要感悟資料,就必須一邊讀一邊想,一邊領會一邊揣摩。否則讀了之後,腦子裡僅有一片空白,沒有什麼收穫。僅有做到了邊讀邊思,讀後才有獲。同時可培養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較推敲的良好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並逐步內化成閱讀本事。

三、以讀書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主要以讀書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展開品讀、探究,理解課文資料,感知課文的主要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同時注重朗讀指導,採用多種朗讀形式指導學生朗讀,高年級較適合的方法是“默讀”,默讀有助於思考,讀思結合。將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有機地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朗讀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還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研究,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把複雜的語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可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導不夠充分

作文是需要教師經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我的語言表達自我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作起來部分孩子很困難,覺得無從下手空泛、不生動。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本事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乾癟。與他們的聯想本事薄弱有必須關係。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資料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能夠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本事,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實

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本事,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本事、深入理解本事,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孩子們的批註式閱讀本事的培養。

語文教學反思9

《秋遊》這篇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著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讀的還不夠多,學生在感悟的時候不夠深刻,讓學生說的少。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總寫了老師帶領學生去郊遊。我讓學生用“誰和誰什麼時間去哪兒幹什麼”這個句式說話,先整體感悟整篇課文的內容。學生能簡單的把話說完整,把句子表達清楚。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通過寫景來展示秋天的美,在這兩段,我通過播放圖片和範讀,讓學生感受秋天,感受各種色彩。並在讀和理解的過程中去思考與顏色有關的詞語,如“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中的“黃、紅、白”相關的詞語,拓展了學生的詞彙量,並用這些詞語來說話,如:稻子黃了,像————,這樣也鍛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寫了秋遊時的人物的各種狀態,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句話讓學生說的有點少,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給學生點透,可能有些同學沒有完全掌握。

我想,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自己把教材研讀通透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上課也會更流暢,學生接受的時候才能更輕鬆,老師才能上好一節完美的課!

語文教學反思10

一轉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兩月時間,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成功,也有不足;有收穫,也有失落。現自我反思如下。

一、成功方面

1、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很多同學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嚮導,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與 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

4、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不足之處

1、在語文教學中,還需要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2、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3、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還不夠到位,部分學生學習方法還比較死板。

4、學生的閱讀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的方法,培養課外閱讀的能力。

5、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方面探究不夠,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習作水平。

6、對學困生的指導和幫助還不夠。

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學期即將尾聲,現結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

二、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三、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

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效完成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語文教學反思12

一、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仍存在背誦默寫不到位的毛病,主要表現為多字、少字或者張冠李戴的現象。雖然每個班級的人數不多,但影響到了年級的平均成績。

2、學生在實踐題目中存在不寫或者亂寫的問題,把握不住方向。

3、閱讀理解題是我們最主要的失分項,主要是由於學生們把握文章深層次含義的能力較弱、詞彙匱乏、表達能力不強和答題不規範等因素引起的。

4、作文存在著膚淺、不生動、跑題和寫字不認真等問題。

二、解決的措施:

1、教師每天要關注這些背誦有困難的學生,有目的地將任務平分到每天的學習中去,以達到積少成多的效果,同時發動學生和家長幫助他們,動用一切力量解決他們的問題。

2、在課堂上,要側重於對課文中心任務的思考和把握,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有針對性地找一些習題進行鞏固,同時要求學生規範答題,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3、對於作文,我們要多選美文進行賞析,通過分析美文中的長處來認識和彌補自己文章中的缺點,此外要堅持週記和隨筆作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13

《語文園地四》有四個內容:發現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和一字多音的有趣現象;積累詞語和學習一篇短文;口語交際續講故事;展示學生課外所認識的招牌字。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和第四個內容。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1、領悟形聲字的構字規律並運用其規律自主識字,認識“擦、攔”等7個生字。2、會讀“長、樂、著”這三個多音字。3、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領悟形聲字形旁表意的特點,並運用形聲字的規律自主識字。教學準備有兩方面1、課前佈置孩子們在生活中認識招牌字,並將其收集在課外識字本中。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一個美麗的學習園地,帶領孩子們在發現樂園和展示樂園中游玩,其間會遇到一道道難關,學生想辦法解決,最終順利過關。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瞭解學習漢字的方法,陶冶戰勝困難的情操。

設計理念: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和語文園地新穎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巧妙創設活動情景,通過遊戲激勵兒童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主動發現語文漢字的特點,主動探究規律,並動用規律自主識字。藉助學習夥伴的引領,為學生課外識字提供舞臺。

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導言

國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為,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字的特點來定,標準裡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為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字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藉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為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字所提供的場景或文字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絡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絡,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為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字所提供的場景或文字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為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採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隻語,且多為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後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後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後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為什麼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於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字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為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字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字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麼方面的問題?他怎麼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為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餘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後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彙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餘八則的問語新增,學生、師生之間採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即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後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絡生活不夠。如何聯絡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字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絡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字所提供的場景或文字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字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字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絡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15

本次習作,要求寫學生的一次體驗活動。學生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寫出真實的見聞和感受。為此,我抓住學校舉行的義賣活動這次契機,首先,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裡,既包括活動的具體安排,比如,對開展本次活動的意義解說,將學生分成宣傳組、營業組、收銀組、情報組,導購組、讓每位學生各司其職,自主參與,積極協作,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再如,讓宣傳組、導購組等如何設計“愛心”公益廣告,吸引顧客心甘情願獻上自己的“愛心”,讓營業組、收銀組怎樣微笑服務,真誠打動每一位小顧客。同時,又進行習作前的相關指導,比如在活動時,讓學生們除了忠於職守,還要學會細心觀察周圍的場面、身邊的每一個“愛心舉動”,專心傾聽每一個“愛心話語”等。不僅讓他們要學會從一個場面上去用心感受,而且要讓他們從細枝末節裡精心地去體會。其次,活動後,搞好習作前的引導工作。一次活動,學生的體驗是豐盈的,又是零亂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圍繞中心,篩選可以入文的材料。四年級的'學生,活動類的習作練習相對較少,應該教會學生在全文的佈局上,如何按照事情發展等順序來展開詳略得當地敘述;在某個場面的描寫上,怎樣做到“點面結合”;在某個人的描繪上,怎樣抓住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做到形神一致等。此外,必須讓學生會選擇一些成語,運用一些巧妙地比喻、排比,來形容場面的氣氛。

從習作的質量來看,很多學生能做到總分結合,但對買賣雙方熱情的語言、神態、動作還刻畫得不夠細緻,對自己的活動經歷花得筆墨較少,在結尾時,自己的感受較膚淺,不知道怎樣去深入闡述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