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看電視》教學反思

《看電視》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看電視》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看電視》教學反思

《看電視》教學反思 1

《看電視》是一篇充滿溫情、充滿愛的課文,如果能正確引導學生好好領會其中的內涵,學生愛家的情感將會得到一定的昇華。而對於被譽為掌上明珠的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體會其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她們的心中就是自己最重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哪能主動關心別人呢?

在執教《看電視》這一課時,我並沒有直接讓學生思考這家人看電視的奇妙之處。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想一想:平時在家裡看電視發生過什麼事情?我預設到孩子們可能會不好意思說,所以我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最有趣的事情講一講。這時,幾個孩子紛紛而談, 生1:有一次我和爸爸搶遙控器,爸爸一動,我就哭,媽媽就來幫我,最後,我和媽媽獲勝了。生2:我家裡的人都喜歡看動畫片,因為我喜歡看。此時,我並沒有否定孩子們的做法,適時小結:我們看電視總喜歡看自己喜歡的,可有一家人與我們卻不一樣,他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他們家裡的人是怎麼看電視的'?採用同桌互讀的形式,展開討論,學生彙報。當學生讀到“身為足球迷的爸爸愛看球賽,卻關掉球賽,換成京劇”、“還有奶奶不看電視只看我們,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等句子時,引導學生去思考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學生通讀上下文後很快找到了答案,生1:因為奶奶喜歡看京劇,爸爸愛奶奶。生2:奶奶愛我們,想讓我們看。生3:我愛媽媽,讓媽媽休息休息。通過孩子們的回答,我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來說話。師: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那是因為我們心中都裝著一個祕密。於是,我趁機問:“你知道這個祕密是什麼了嗎?”幾個比較醒目的孩子馬上領會了:“愛!”其他同學也恍然大悟地點頭了。再將課堂迴歸到課初的談話,孩子們都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然後將互相關愛美德引申到課外,讓學生運用在生活實處。

我明白,要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領會書上那種溫情確實是有點難度,但是發現,現在的孩子確實是缺少這種愛的教育。孩子們覺得長輩愛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們卻不懂得怎麼去愛。這必須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統一,而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藉助教科書中一篇篇充滿溫情和愛的文章,滲透各種情感教育,讓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長。

看電視原文欣賞:

每天,我們全家人都看電視,

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

爸爸明明是個足球迷,

卻把一場精彩的球賽關掉。

不知為啥換成了京劇,

咿咿呀呀的,唱個沒完沒了。

只有奶奶聽得入了迷,

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覺。

奶奶啥時換了頻道?

球員們正在場上飛跑。

“好球,好球,快射門!”

我和爸爸樂得直叫。

奶奶不看電視只看我們,

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

媽媽從書房走了出來,

她在修改最近寫的文稿。

看著媽媽一臉的疲勞,

我們都提議不再看球賽,

讓媽媽聽聽音樂,看看舞蹈。

每天,我們全家人都看電視,

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

每個人心裡都裝著一個祕密,

到底是啥?不說你也知道。

《看電視》教學反思 2

一、讓學生敢問樂問

【一年級下冊《看電視》教學片段】

師:(初讀課文後)讀課文時有沒有遇到難題?看看誰是今天的問題專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麼意思?

師:(板書:奇妙)誰來說說?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來解釋,“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對!

我認為“奇”應該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對!我覺得是“希奇”的意思。

(場面有點亂,幾種意見相持不下。)

師:看大家討論得這樣熱烈,說明這個問題提得不錯!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課文的哪個地方?找出有關句子來讀一讀。

生:在第一節。(生讀句子。)

生:在最後一節也有。(生讀句子。)

師:誰能根據課文內容用這個詞提一個問題?

(課堂一下子安靜下來。)

生:為什麼說“我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

生:為什麼課文的前面說“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課文的最後一節還要說“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

生:為什麼前面的“奇妙”後面用的是橫線,最後一節的“奇妙”後面用的是感嘆號?

師:(板書:──)這個符號不叫橫線,叫“破折號”。

生:那什麼叫“破折號”?有什麼用啊?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你們能通過讀課文自己解決嗎?

生:老師,我還想提問題。

師:好,你問吧。

生:什麼是“咿咿呀呀的”?

(許多學生都笑出聲來,還說:“這都不懂啊?”該生臉都紅了。)

師:你們別笑,能提出問題就說明他認真讀書,認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沒聽過京劇,誰來幫幫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這樣。(學唱京劇,全班鬨堂大笑。)

師:學得真像,懂得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真棒!

生:“精彩”是什麼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為什麼要把精彩足球賽關掉?

師:(板書:精彩)非常好,你問到關鍵了,待會兒讀到這一段時,大家可要認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麼意思?

生:(生笑)這有什麼難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師:謝謝你幫他,不過,可別笑他,學問學問,不懂就問嘛!

生:那麼,“打盹”和“睡覺”不是重複嗎?能不能只說“我和爸爸都在睡覺”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師:好問題!(師笑著看了看剛才回答問題的男生)你還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搔了搔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師:那好,我們讀課文的時候再來解決,還有問的嗎?

生:“啥時”是什麼意思?

生:奶奶為什麼不看電視,只看我們?

生:“直叫”是什麼意思?

生:“快射門”後面為什麼用感嘆號?

生:我覺得“好球,好球,”後面也可以用感嘆號,為什麼課文用的是“逗號”?

生:我們家每個人心裡裝的祕密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不說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教後反思】

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特權”。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深層次的思考的機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以教促學”的習慣,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以學定教。當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時,我非常高興。高興的是學生提的“奇妙”一詞剛好是課文的文眼,與我心中確定的教學思路是一致的。接著,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根據“奇妙”一詞繼續提問題,應該說學生提的三個問題是十分精闢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這說明一段時間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頗有效果的。因而,我急著讓學生按這條思路走下去,馬上就問:“你們能通過自己讀課文來解決這些問題嗎?”準備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沒想到,學生說:“老師,我還有問題要問。”我一時有點猶豫,讓他們繼續問下去嗎?會不會打亂課堂教學的條理性?會不會影響教學的節奏?還好,我意識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們的提問,會扼殺了他們提問的積極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於是,我讓他們繼續提問,果然,學生又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課後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學模式還是在不斷地發揮作用,我差點又屈服於習慣的力量。我想,老師有容納學生提問的雅量,學生才有想提問題的慾望吧。

後來提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提得較為淺顯,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時”等,可以馬上就請同學及時幫忙解決;有的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就留待講讀課文時再隨機解決。從所提問題中可以看出,每個學生在一節課裡,所表現出來的最近發展區是有區別的、有層次的,這也是正常的。我及時阻止了同學對某些學困生所提問題的嘲笑,並藉助語言、手勢、眼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護他們提問、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他們敢於提出問題,樂於提出問題。

《看電視》教學反思 3

《看電視》是國小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講述家庭溫暖為主題,從小朋友身邊的小事出發,讓小朋友感受家庭的親情,尊敬長輩,互相關心。本課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的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中間三小節則具體寫到我家看電視的奇妙之處:放棄自己愛看的節目,換成家人愛看的.頻道。這種“不正常現象”蘊含著一種濃濃的情、深深的愛。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後,仔細讀課文,說說你有什麼疑問。當學生提出 “我們全家看電視為什麼很奇妙?”時,我感到很高興,及時引導學生通過學文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家人看電視怎樣奇妙?你能給大家讀讀有關的句子嗎?”學生邊找邊練習朗讀,我請學生彙報,並根據他們所讀內容板書“爸爸把球賽關掉、奶奶換了頻道、讓媽媽聽聽音樂、看看舞蹈”,緊接著又追問孩子:“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有幾個孩子說:“爸爸想讓奶奶看京劇”,“奶奶讓我們看球賽”,“我們想讓媽媽休息”,我繼續追問:“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理解他們是互相關心。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一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只要教師正確處理好“導”與“學”的關係,善於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閱讀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

《看電視》教學反思 4

《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首尾呼應;整首詩也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奇妙—放棄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最後,作者巧妙地拋給讀者一個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每個人的心裡都裝著一樣什麼東西?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教學反思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謎語讓學生猜。師:“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天天變花樣。——打一家用電器”(謎底:電視)接著問:你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你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然後出示課文插圖,設問:這家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你知道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嗎?最後師過渡引入課題。用謎語引出電視,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看圖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看電視》,講的'就是這家人看電視的事。他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我們一起到文中去看看吧”,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難易結合,學習生字

這課的生字很多,所以我把它分成兩組。難易分開。對於簡單的一組,裡面的字同學們大多數都認識,個別人記不住。我就讓記住的同學教教他們。然後重點處理下一組較難的字。這樣避免了浪費時間,又突出了識字的重點。

三、多元朗讀,提高能力

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景,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

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這節課比前幾節課強一些,但是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在識字的最後忘記檢查生字這個環節了。低年級的課是以讀代講,但是這節課學生明顯讀的少。再設計說話的時候較難,以至於孩子們照著例子也說不話。

學生的習慣不好。孩子們那書的姿勢不對,在老師強調後,仍是意識不到。傾聽的能力不夠,在這方面要加強。針對這些問題我會努力整改,希望以後的課越上越好。

《看電視》教學反思 5

上午第二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第二冊第五課《看電視》。整篇課文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不正常現象”──每個人都主動放棄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字裡行間蘊含著一種濃濃的情、深深的愛。但授課中發生的事情卻使我的心異常沉重。

課堂上,講到文中情深之處,我問學生:“球迷爸爸為什麼不看精彩的球賽,而換成了奶奶愛看的京劇?”有的同學搶著回答說:“可能比賽輸了,爸爸不願看了。”有的說:“可能爸爸困了。”當我問到“奶奶為什麼又把京戲換成了球賽”時,有的同學說:“奶奶累了,不願看了唄!”……總之,沒有一個孩子涉及到“愛”的內容,哪怕一個字眼!孩子們的表情是天真的,這確實是孩子們真實心靈的再現,沒有摻雜任何偽裝的成分。在他們的小小心眼裡首先想到的是個人的意志,幼小心靈的概念裡還沒有滲透進給予他人愛的'意識。可見,平時“愛”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裡是多麼貧乏!

課後,我陷入沉思。可以說現在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愛太多太多,千般呵護,萬般疼愛,豈不知父母只是機械地單向地去愛孩子,而從不曾教孩子如何愛他人;孩子們則一味地接受、索取愛的甘露,而從不曾從心底培植“愛”,這談何愛的回饋?善良的為人父母者,可曾想過愛的簡單累積豈能等於愛的質量?長期下去,一個連父母、家人都不愛的人,長大以後如何談得上愛社會呢?

雖然現在社會上下都在提倡給孩子們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注、更大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但我認為,在提倡這些的同時,更應注意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培養孩子對家人、同學、師長乃至整個社會的愛。

《看電視》教學反思 6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第二冊第五課《看電視》。整篇課文圍繞著“我”家看電視的“奇妙現象”展開。家裡的人都把電視換成別人喜歡的頻道,在換來換去間體會出一種濃濃的情、深深的愛。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家看電視誰喜歡什麼頻道,喜歡看什麼,怎麼才能看自己喜歡的節目,有的學生說爸爸最霸道,看球賽不准我看動畫片,有的說我陪媽媽一起看韓劇,有的說我媽媽說我半小時之內寫完作業就讓我看動畫片,聽著學生或撅著小嘴的稚嫩話語,或遺憾的口吻,或得意的炫耀,或自滿的陶醉,我皺眉說我遇到了特殊的一家人,他們看電視啊非常有趣,老師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誰願意做小偵探幫老師分析下?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開始聽我講故事——讀課文。講了兩遍後我問學生:“球迷爸爸為什麼不看精彩的球賽,而換成了奶奶愛看的京劇?”我猜啊是爸爸怕球賽輸球了不敢看。同學們都搶著回答說:“是爸爸愛奶奶。讓給奶奶看”有的說:“我們要尊老愛幼,奶奶最老。所以奶奶先看”說完還用不屑的小眼神看看我,那小神氣勁像是在說,這都不知道?當我問到“那為什麼奶奶又把京戲換成了球賽”時,我猜啊,奶奶看累了,需要休息後,有的'同學說:“爸爸是奶奶的孩子,奶奶也要愛自己的孩子啊”還有的說“奶奶知道爸爸讓著她,他也想爸爸開心啊”……後來媽媽又出現,大家又把電視換成了媽媽喜歡的,總之,孩子們整節課都充滿著 “愛”的內容,孩子們用各種他們知道的愛的句子表達著他們的心意!有的說尊老愛幼,有的說大愛無疆,有的說不以小事而不為,還有的同學居然說出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我驚歎不已!

分析完課文我們又迴歸了生活,讓他們重新回想了一下他們回家的表現,他們的小表情似乎變了很多,皺著小眉頭思考著剛上課時自己說出的話,然後默默地舉起小手,有的對我說回家後我要陪爸爸看球賽,給爸爸遞個大蘋果吃,爸爸上班很辛苦,有的說回家媽媽做飯我要墩地,做媽媽的小幫手,有的說我可以幫奶奶燒火做飯。五花八門的,可我從這些小事中看到了有一顆火紅的愛心在他們稚嫩的心中發芽~

課後,我陷入沉思。可以說現在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愛太多太多,小皇帝,小公主,無處不在。如何讓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們重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看電視》教學反思 7

上課了,老師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過去。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是什麼聲音,學生說:“聽到了電視娃娃的聲音。”老師把電視娃娃拿出來,說:“你們猜對了,那麼你們是從那裡認識電視娃娃的?”學生回答:“看電視知道的。”老師再問:“你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什麼節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回答。老師又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喜愛看什麼電視節目呀?”學生回答後,老師拿出一個大掛圖,是書中的插圖,可能是老師自己畫的。老師指著圖問:“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學生一下就能看出來,是“我”、爸爸、奶奶在看電視。老師問:“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呀?你們猜一猜?”學生各自猜說。“你們可真能猜,看你們猜的對嗎?”老師說完,把課題——《看電視》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齊讀課題。

上面的教學環節,教師是讓學生聯絡生活匯入課題。“電視娃娃”孩子非常熟悉和喜歡,由此引出看電視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發言很積極。老師自制的掛圖也很精彩,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圖中內容的描述,學生說的比較簡單,我覺得老師還應引導下去,應讓學生具體說說人物的表情及動作,猜測心理活動,這樣便於理解課文內容了,因為插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來的。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範讀課文。我認為這樣的安排過早,應在學生自讀嘗試的基礎上,需要老師讀的時候再讀。這是為了突出學生的自我發現能力,和自我語言的嘗試能力,因為學生藉助拼音完全有能力自讀下來了。

老師讓學生讀課文,並提出要求: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認一認,記一記,然後說給你的小夥伴聽。學生自學8—10分鐘的時間。這樣的安排較好。低年級識字是閱讀教學重點之一,識字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首先應讓學生藉助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自能識字,但不是按生字表來對應識字的,這樣學生以前沒有掌握好的字,通過本課學習,也可能被解決了。強調了相互的交流,把學習看成了是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發揮了合作的優勢。

學生自學生字後,教師檢測。出示小黑板(翻板),小黑板上寫出本課要求會認的所有生字。老師指名學生認讀,同時要求學生說說是怎麼記住的。從課堂的效果看,很精彩。學生認讀生字是有選擇性的,想讀哪個讀哪個,識記方法很靈活。例如“全”,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王”字。合起來就念“全”。“腳”字去掉左邊“月”字旁就念“卻”。我認識“掉”字,我還能用“掉”組詞“掉下來”。等等,學生能聯絡生活、聯想、分析字形等諸多方法識字。識字方法不是教師強加的。在學生彙報的時候,說得好的同學,老師獎勵一朵小紅花,孩子感到很美。

讀生字。讓一名學生到前面認讀,其他同學跟讀。在這環節老師沒有對易混的方音,或平翹舌音進行強化,顯得有些不足。

教師語言描述:“春天來了,萬物復甦,柳樹伯伯也歡笑起來了,你們原意給柳樹伯伯獻上鮮花嗎?”教師出示一幅大掛圖(柳樹),再拿出花狀的'識字卡片,指名學生認讀,讀出來的把花貼在樹上。這種遊戲識字的形式學生積極性很高。

老師:“樹伯伯多漂亮啊,我們一起唱支歌吧!”教師與學生律動。

朗讀比賽。教師提議後,讓學生自己練習。指名學生朗讀。評比朗讀冠軍。

結束語: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到底奇妙在哪呢?下節課接著學習?

通過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注意了面向全體的訓練。但朗讀的指導不到位,由於孩子小,讓每個學生把全文都讀下來,從課堂上看,有點吃力。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莫不如就讓學生讀一段,同時增加了其他同學參與的機會。教師的的激勵、調控、評價沒有跟上,這是教學沒有朗讀氣氛的直接原因。教師不僅要評價,也要讓學生參與評價。一是訓練了學生注意傾聽;二是從評價中知道了怎麼讀。

另外本課的收尾不太好,沒有什麼啟發性。課後應對本課出現的詞語找出來讀一讀,強調語文的積累。

《看電視》教學反思 8

《看電視》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情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現場生成性,也就是教學的過程決定於師生的雙向現場活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緻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能根據學情的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是可取的教學藝術。

2、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高明的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看電視》教學反思 9

第二課時的上課前先進行生字詞的複習,再解決上節課留下的.問題:這家人看電視發生了怎樣奇妙的事情呢?

採用同桌互讀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組中展開討論,學生彙報。當學生讀到“身為足球迷的爸爸愛看球賽,卻關掉球賽,換成京劇”、“還有奶奶不看電視只看我們,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等句子時,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學生通讀上下文後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將互相關愛美德引申到課外,讓學生運用在生活實處。

在本篇課文中,我還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來造句,以及課外的延伸遊戲“摘蘋果”,摘蘋果的遊戲設計在即將下課之時,主要是為了緩解學生的疲勞而設定的,我覺得這樣做既可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又達到了一個放鬆的效果。

《看電視》教學反思 10

這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注意力“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本課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濃濃的“情”,而這濃濃的情都包含在字裡行間。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基於此,我藉助多媒體手段先指導學生朗讀重點的.句子,然後逐步擴充套件到全文的朗讀。,我還注意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用“因為??所以??”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教學反思

另外,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還是以識記生字為教學重點,所以我把本課重點之二放在了識字上,採取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識記生字。從文中來又到文中去,從課內到課外。先讓學生自主交流識記生字方法,接著讓學生帶拼音讀生字,去掉拼音認讀生字,然後到課文中找生字組成的詞語,最後自己進行組詞。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基礎上,讓學生自己交流自己是如何記住生字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熟字加偏旁,增減筆畫,看電視識字等等。“這個字,你從哪裡學到的?”體現了識字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從生活中識字的意識。。

由於我對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識記生字的教學,還掌握不到教學的技巧,在課堂上對要會寫的字能加以一一指導學生怎樣書寫,並讓學生即時書空,可能學生的記憶會更深。

《看電視》教學反思 11

《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兒童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把家庭的溫情和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課文十分貼近學生的家庭生活,可以使學生感到真實和親切。

在課文的開始,我以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當學生猜出謎底為電視時,我接著問學生都喜愛看哪些電視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哪些電視節目,這很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於是氣氛也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年齡小,應該結合看圖,我卻忘了。可是由於昨天在課堂上領著同學們讀課文和標生字了,預習效果好,所以學習起來很愉快,孩子們不吃力。

教學過程中我用了加分減分的.方式實施獎懲,孩子們的聽課效果比較好。比較滿意的是讓大家每讀一次課文,就有一個提問:1、課文講了什麼事?2、奇妙在哪裡?3、祕密是什麼?通過這三個問題,整個教學過程結構合理,思路清晰。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對於一年級,我採用兩人一組的形式,通過兩種形式,一個是單認字,一個是組詞認,並藉助筆把彼此不會的字圈起來,便於針對難點學習,減輕老師負擔,效果較好。

整個教學自我感覺還不錯,下節課進行朗讀訓練和寫字訓練,並對二類字進行一字多組詞的訓練。第二課時,生字教學放手還是不夠,教師應只對難字指導,那樣留給孩子更多的寫字時間。

《看電視》教學反思 12

《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奇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以“奇異”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異,首尾呼應;整首詩也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奇異—---放棄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最終,奇妙地拋給讀者一個問題,引起讀者的思索—每個人的心裡都裝著一樣什麼東西?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同學學習課文。

一、謎語匯入,激發愛好

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謎語讓同學猜。師:“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每天變花樣。——打一家用電器”(謎底:電視)接著問:你最喜愛看什麼電視節目?你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愛看什麼電視節目?然後出示課文插圖,設問:這家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你知道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嗎?最終師過渡引入課題。用謎語引出電視,意在激發同學的學習愛好。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同學看圖和“我們今日學習的課文《看電視》,講的就是這家人看電視的事。他們看電視和我們看電視有什麼不同呢?這個謎,同學們學完課文自己就能解開”一語,調動了同學學習課文的愛好。

二、引導想象,理解詞語

本課教學中,我還重視引導同學綻開想象理解詞語,例如:“疲憊”這個詞語,讓同學先聯絡生活閱歷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媽媽“疲憊”的樣子,並用幾句話說一說。像這樣,對一些聚集著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詞語,引導同學進行感悟、挖掘,不僅讓同學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內涵有較深的理解,還有效地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提高了同學理解詞語的力量。

三、多元朗讀,提高力量

朗讀是引導同學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景,體會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育同學語言的'感受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同學在聽、讀、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教學中,我做得不夠之處在於沒有很好地注意同學思想訓練和參加性,使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僕人。應當通過讓同學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同學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同學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看電視》教學反思 13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造放飛靈性雙翼的機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那要引導學生做到:“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下面這一教學片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思想。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5課《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教學《看電視》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後,佈置了學習任務:嘗試運用“發現法”學習課文。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在四人小組裡討論交流,並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麼就交流什麼,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裡呈現出書聲琅琅、圈圈畫畫、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時,各小組的同學都爭著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爸爸明明是個球迷,不知為啥把精彩的球賽關掉’,這個‘關’字用得不對。”我一聽,愣了一下,沒想到一年級的學生敢向教材挑戰,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室裡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的目光都投向了提問題的同學,像在問:怎麼會提這樣的問題呢?我做了臨場應變,馬上用一種期待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學生說:“你真勇敢,能談談你的看法嗎?”這名學生聽到老師這樣說,馬上自信地說:“既然是在看著球賽的過程中換成京劇的,就不應該用‘關’字而應該用‘換’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來個順水推舟:“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關’字還用‘換’字呢?請同學們在小組裡再讀一讀、議一議,希望同學們都能像這們同學一樣,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同學們的表現慾望被激活了,讀書聲、議論聲充滿整個課堂。

自學後的自由發言,學生們積極踴躍。有的說:“我同意應該用‘換’字,因為我們平時不想看一個節目時,通常都是換頻道選另外的節目的。”有的說:“我也同意,因為當時給奶奶看喜歡的頻道,一轉換就行了,根本不用先關掉。”有的說:“我認為用‘關’字比較好,因為在一節詩裡同時出現兩個‘換’字,讀起來就沒有這麼好聽。”(一年級的學生能這樣的看法真不容易。)

有同學緊跟著說:“我反對,在這一小節之後的兩個小節中都有‘換’字,所以我認為還是用‘換’字好”。

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尤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學竟說道:“正是因為後兩節有‘換’字了,所以我認為在前面才應該用‘關’字。”聽完學生的彙報,我情不自禁地舉起雙手,幾欲拍手叫好。

一個“關”字問題的提出,擊中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呈現出探討的'氣氛。這無疑是真正的讀書,讀書而又不盲從於書,敢於向教材挑戰,體現了探索精神。當然,學生的質疑,不一定都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並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尊重學生的認識。保護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每個個體生命的風采,課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氣氛。

此片斷中,問題讓學生提,疑難讓學生議,見解讓學生講,使學生在爭辯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喚醒了個體創造的潛意識。如果能持之以恆,必然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後反思:

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情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現場生成性,也就是教學的過程決定於師生的雙向現場活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緻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能根據學情的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是可取的教學藝術。

2.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高明的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看電視》教學反思 14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兒童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把家庭的溫情和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課文十分貼近學生的家庭生活,可以使學生感到真實和親切。

在課文的開始,我以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當學生猜出謎底為電視時,我接著問學生都喜愛看哪些電視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哪些電視節目,這很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於是氣氛也被調動了起來。接著我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圖畫上的人物,學生就感到特別親切,因為畫面上的內容都是他們所經歷過的`。之後,讓他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我覺得這比齊讀更有效率,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接受水平並不在同一個層面上,齊讀後某些能力好的學生能夠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較弱些的學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乾脆讓他們自己讀,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去尋找答案。在自己熟讀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學會了課後的生字新詞,讀熟後讓學生採用比賽的方式,如小組比、大組比和男女生比賽等,並讓學生評選出自己喜歡的朗讀者,這樣不論對於讀的學生還是對於評的學生都是一種鍛鍊,評價和被評價者都能得到一種滿足。第二課時的上課前先進行生字詞的複習,再解決上節課留下的問題:這家人看電視發生了怎樣奇妙的事情呢?採用同桌互讀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組中展開討論,學生彙報。當學生讀到“身為足球迷的爸爸愛看球賽,卻關掉球賽,換成京劇”、“還有奶奶不看電視只看我們,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等句子時,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學生通讀上下文後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將互相關愛美德引申到課外,讓學生運用在生活實處。在本篇課文中,我還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來造句,以及課外的延伸遊戲“摘蘋果”,摘蘋果的遊戲設計在即將下課之時,主要是為了緩解學生的疲勞而設定的,我覺得這樣做既可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又達到了一個放鬆的效果。

這次課給了我啟發,我覺得朗讀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在讀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在讀中自學了生字詞,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在讀中獲得了自己的感悟。朗讀,使學生嘗試了自我學習;朗讀,也讓我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看電視》教學反思 15

電視在每個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家用電器,幾乎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看電視。今天教學的課文《看電視》很有必要,它讓孩子們學會了謙讓的美德。

在教學設計中,我立足於體現基礎改革的新理念,緊緊圍繞“奇妙”,運用看、讀、演、議等方式,通過品詞品句、以讀代講、演中拓展,把詞語理解、朗讀與感知、理解課文有機地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與文字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達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之目的。上完這一課後,頗有感觸。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辨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讀中感悟重創新感受

1、把“讀”作為教學主線,陪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們實踐了一個樸素的思想——重複—重複—再重複。在螺旋遞進的重複中,學生對於課文中出現的字、詞、句進行了感知,在不斷地詞句“拼裝”中,巧妙地實現了課文內容梳理、字詞鞏固、理清脈絡等三大目標。也許,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整合思想的一種體現吧。

2、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惜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創新的閱讀。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張揚”自己,如“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什麼?”“‘我們’家的電視還會變頻道嗎?為什麼?”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都使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思考,因此,學生對問題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從中學會了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

3、多元朗讀,培養學生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努力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演、議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三、想象識詞重理解滲透

本課教學中,我還重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詞語。例如:“疲勞”這個詞語,我請學生先聯絡生活經驗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媽媽“疲勞”的樣子,並用幾句話說一說。像這樣,對一些聚集著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挖掘,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內涵有較深的理解,還有效地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立足於體現基礎改革的新理念,即緊緊圍繞“奇妙”,運用看、讀、演、議等方式,通過品詞品句、以讀代講、演中拓展,把詞語理解、朗讀與感知、理解課文有機地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與文字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以達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之目的。上完這一課後,頗有感觸。

總之,教學這一課文,學生受益非淺,自己也覺得很成功。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都象上這節課那麼成功,那我的語文教學將回上一個新的臺階,孩子們也會在這樣的教學中,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