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春筍》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筍》教學反思

《春筍》教學反思1

一、表演中理解詞意

"睡覺"、"散步"、"奔跑"、"跳躍"這些詞的理解,教者採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觀形象。瞧!表演"睡覺"的那位同學兩手一合,枕著歪著頭一側的面龐,兩眼一閉,多可愛。當學生將"散步"表演成跑步時,教者及時組織評議:圖上小雨點散步時是什麼樣兒?平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散步時是什麼樣兒,學一學。學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奔跑"、"跳躍"學生表演得都很到位。

學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詞意,既符合兒童好動的特點,又增加了學習的情趣,營造了活潑歡快的'教學氣氛。

二、表演中感知常識

教者播放介紹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錄影資料,請同學們邊看邊想象:如果現在你就是小雨點,能把你在池塘裡、小溪裡、江河裡、海洋裡的感受表演出來嗎?瞧,一名學生自告奮勇上前來,戴上老師遞給的雨點頭飾,邊演邊說:池塘裡的水多清呀,多靜呀,我可要睡覺了。伸了個懶腰後,做出了睡覺的姿勢。相繼有學生在師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小溪裡的水叮咚叮咚地流著,好像帶著我散步;呀!江河裡的水匆匆地流著,好像帶著我奔跑;嘿!海洋真大,我隨著波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接著教者鼓勵小朋友可以站起來自由表演。

三、表演中指導朗讀

教者讓學生邊讀課文邊配上自己設計的動作演一演,學生的興趣更濃。演過三遍後,對課文內容已基本記住了。教者又請幾位同學到講臺前,老師讀課文,他們演,讓其他同學感受老師讀得好在哪兒。學生在議論中瞭解到:第一句要讀得輕點,不能吵醒睡覺的小雨點;第二句要想象小雨點散步的情形,讀得平緩點;第三句語速要快些,體會出小雨點的匆忙;第四句要讀得高興些。

學生邊讀邊演,不知不覺地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人人是演員,人人蔘與,讀出

了語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學生在生動活潑表演中,不僅理解了詞意,瞭解了常識,深層次地理解了課文,而且有效地進行了語言訓練,受到了美的陶冶。

《春筍》教學反思2

整整用了三節課學完了《春筍》,下課時,鄧天玥一邊衝我豎起大拇指,一邊說著讓我甜透全身,美得幾乎要暈倒的話:“鄭老師,你也真行(我經常在課堂上誇他們真行),我太喜歡語文課了,我喜歡你!……”看著她綻開著花朵的笑臉,我欣喜之餘又長出一口氣,我因為做課件和備課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報。這節課孩子們和我一起品讀課文,他們激情地朗讀,聲情並茂,情不自禁地根據課文內容做起了動作,充分表達出對春筍的喜愛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後的春筍不停地舉起來,讓我應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悅同時也發現了備課過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處。

【衝破泥土】

為了理解春筍不怕困難,衝破重重阻礙,生命力頑強的精神,我提問:“春筍是怎麼樣生長出來的?”孩子們回答:“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如果鄭老師是泥土和石塊,你們是春筍,試試怎樣破土而出,高貫鑫你來試試。”高貫鑫來到講臺,我以泥土的語氣對他說:“小春筍,你看我這裡多好呀,再說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還是省省力氣,別出去了!”高貫鑫很乾脆地回答:“不行!”誰知他邊說邊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來,頂散了我緊握的雙手,衝破了“泥土”。糟了,這麼輕鬆就被他“冒”出來,接下來的課沒法講了,果然當我問他們春筍從你土裡鑽出來難不難時,部分孩子大聲回答:“不難!”失敗!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春筍生長出來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實驗,這次我憋足了勁兒,沒讓高貫鑫挺起來,孩子們終於說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貫鑫,這孩子太實在,我從他的.表情看出他的頭一定頂得很疼。現在思想起來這一教學環節不太合適,因為我的力氣和泥土石塊的力氣是不同,春筍如果也長個像孩子一樣的小腦袋,肯定不能衝破泥土冒出來。春筍的生長就如所有的種子的力一樣,是一種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實驗所用的力都是蠻力,即使孩子不能衝散我的雙手,孩子們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筍破土而出的不易。雖然教學過程並沒有因為這一環節而影響效果,但是我不得不為自己的這一設計而遺憾。可是怎樣讓學生理解春筍是衝破重重險阻才冒出來的呢?怎樣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春筍所表現的這種精神呢?拿棵春筍讓學生觸控,感受它的弱小,讓學生搬搬大石塊,感受石塊的重力?(頭疼了,留著遺憾繼續思考。)

我認為這節課孩子們能夠聲情並茂的朗讀成誦,感受到春筍的可愛,感悟文字描寫的精彩就足夠了。如果能初步領悟春筍不怕困難的精神,哪怕有些模糊,也沒關係,因為這種精神是在實踐中磨練出來的,沒有實踐,則紙上談兵。

【春筍為什麼要鑽出來】

學生回答:

為看到精彩的世界。

為了給人類造福。

春筍長出來,為了給大熊貓洗腸子,為了讓大熊貓吃飽。

長出來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長成竹林供人們觀賞,美化環境。

在陽光中生長,多麼快樂!

我們的大自然非常美好,春筍迫不及待要出來欣賞。

在孩子們的眼裡,春筍的精神已經昇華到樂於助人了;在孩子們的眼裡我們的世界是多麼精彩呀。這是一群樂觀、思維開闊的孩子,我喜歡!

【春筍與春雨】

要是論功行賞,春筍能夠破土而出的功臣是春雨,沒有如牛毛、如花針、如細絲的“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把硬硬的地表潤軟潤鬆,春筍怎能破土而出呢?

【身臨其境“我”是春筍】

後來孩子們已經能背誦全篇了,我隨機設計一個環節——表演朗讀。我讓孩子們當春筍藏到桌子底下,一邊誦讀課文一邊扮演春筍破土而出,掀翻石塊,裹著外衣,笑,向上長的樣子。最後有的孩子不自覺地“長”到了椅子上。

《春筍》教學反思3

1.描述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2.分析

文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雖然寥寥數字,卻顯示了春筍一股不斷向上的頑強。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表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老師說:春天到來之前,小春筍正在泥土下睡覺呢!聽:轟隆隆隆!啊!春筍醒來了。呀!厚厚的泥土蓋住了(教師將兩手疊在一起向下壓),你們怎麼辦。學生說:衝破泥土(學生將兩手和並用力向上衝開老師的手)。我又說:看!被石塊壓住了(用一本書來當石塊)。學生說:掀翻石塊(學生用力來掀開)。教師:這樣,你們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從地裡……孩子們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模擬表演,感受到了小春筍頑強,堅韌的精神,同時也體驗到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樣孩子讀起課文來就更多了一層感受。

3.規劃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課標中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課文插圖,用教師的激情的語言,幫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儘量讓課文抒發的情感溢位紙面,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春筍》教學反思4

《春筍》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描寫了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實物演示、表演等多種實踐活動,提高了國小生的語文素養。

一、動畫匯入, 激發興

(媒體演示春雷、春雨聲中春筍紛紛破土而出的畫面)

1、小朋友,剛才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導讀準平、翹舌音)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春筍的知識

(低年級的小朋友知識面窄,對春筍的感性認識少,運用多媒體手段匯入,以逼真、形象的畫面,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同時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2、同桌互讀。同桌讀有困難的地方幫助他糾正,讀得好的地方表揚他並向他學習。

3、檢查評價。誰能大膽、響亮、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你們覺得他讀得怎樣?

(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通過自讀、互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三、讀演結合,入境入情

(一)創設情境,以表演幫助理解

1、誰來做春雷公公,來叫醒小春筍,好嗎?

2、有一個春筍娃娃還沒叫醒!沒辦法,春雷爺爺只好請朋友們來幫忙。想想可以請誰來幫忙呢?(讓學生知道可以扮演各種朋友用各種擬聲詞演一演)

3、春筍娃娃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被叫醒了,誰來做做春筍醒來的動作?

4、小春筍睜開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請小朋友扮演小春筍,互相說一說,演一演)

(創設“叫醒春筍娃娃”的情境,引出春天的其他景物,充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通過讀、演,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學做醒來的春筍娃娃,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樂學、善學,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二)圖物結合,加深感性認識

1、看圖:你能說說春筍是什麼樣子的?

2、出示實物:老師這裡就有一個春筍,你們覺得它像什麼?師補充介紹春筍和竹子的知識。

(採用圖畫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細緻全面觀察春筍的外形特點,準確理解春筍長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師補充介紹春筍的知識,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

3、出示圖畫:你覺得這些春筍娃娃怎樣?

4、是啊,你們看,他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多麼開心啊!我們一起來做這些春筍娃娃吧!(學生邊演邊讀。)

(讓學生邊讀邊演春筍在春風、陽光中向上生長的情景,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

四、音樂渲染,加深情感

1、播放音樂,學生邊讀邊演

2、說說你覺得這些春筍娃娃怎樣?

(在音樂渲染聲中,學生扮演春筍娃娃表演春筍在美好的春天,蓬勃生長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動口、動手,使學生的情感隨著認識活動的深入得到激揚。)

五、自主合作,學習生字

1、自由組合學習生字

2、當小老師教

(讓學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當小老師的形式,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信心和快樂送給學生,做到寓教於樂。)

六、實踐活動,培養能力

1、可以描繪春筍蓬勃生長的畫面

2、去觀察生活中的春筍、麥苗、小草等,豐富直觀感受。

(新課程標準提出:開放課堂,拓寬學習空間,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去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用畫畫等形式,用學科間的知識和本領來充實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

《春筍》教學反思5

前兩課時,我們主要是讀課文,學生字,仔細讀好第一自然段。生字沒有什麼問題,課文朗讀時,把力氣花在擴句練習上。如:一聲春雷,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

“一個一個”與“一個”的區別。讓學生自己說出有什麼不同。再就是“冒”,要聯絡“春筍”的樣子,才能更好地領悟。在老師和畫圖的'啟發下,都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設計表演是為了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在春雷爺爺請好朋友幫忙這一處,本來認為是一個難點,怕學生難以說出。我提出問題後正打算幫忙,哪知孩子們競相說出了“春風、春雨、陽光、青蛙……”這讓我驚喜莫名,看來不能低估孩子們的能力。這個片斷本是借鑑別人的作品,其中有春筍娃娃的圖片會眨眼睛一處。我沒有圖片,只有換成了一個同學來扮演春筍,讓她跟著劇情走。想不到小朋友很喜歡,臺上臺下還打成一片。看來,因地制宜設計教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步驟。教學反思《《春筍》的教學反思》一文

《春筍》教學反思6

《春筍》這堂課的教學令我自身很滿意,不指別的,主要是同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從開始到結束,小朋友們幾乎始終情緒高漲,表示出少有的活躍、專注和投入。讓小朋友們學得有趣快樂的是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學雷爺爺叫一叫。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扮演雷公公?”小朋友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於是,我讓小朋友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通過這一環節,一開課就充沛的調動起了小朋友們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小朋友們的童趣。

二、把關鍵詞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突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著讓同學來演一演。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同學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扮演‘突破’的`意思?”一個同學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突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塊該怎麼扮演呀?”我讓小朋友們自身想方法。他們有的還是用鉛筆當春筍,石塊則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當春筍,書本或鉛筆盒當石塊;還有的乾脆站起來,整個人就是一個春筍,人做掀翻的動作,把無形的假設的石塊掀翻掉。應該說,小朋友們的扮演是有創意的,也是對的。而當我們讀到“春筍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的時候”,小朋友們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來,“一個一個”冒出來的。小朋友們是有扮演天賦的,只要我們在合適的時候提供給他們扮演的機會。

這一環節則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讓小朋友們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我覺得效果很不錯!

三、扮做春筍說一說。

一個個春筍都從地裡鑽出來了,他們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睜大眼睛,好奇地張望著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這裡設計了一項思維和語言訓練。

我仍然讓小朋友們把自身當作春筍。“春筍,春筍,你從黑洞洞的泥土裡鑽出來了,你看到了什麼呀?”小朋友們激起了強烈的表達的慾望,他們調動大腦中關於春天的一切資訊——來自書本的,來自生活的,來自平時積累的……暢所欲言。

這一節課,小朋友們之所以感覺學得快樂,是因為這節課上,他們真的動起來了,真的說起來了,真的笑起來了。我想:我們經常說課堂上要讓小朋友們思緒飛揚,個性張揚,要激發小朋友們的發明性,促進自我的發展,其實關鍵是我們有否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全體同學都參與進來,讓全體同學都動起來!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春筍》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

在匯入課文時,我請孩子們聽這首歌描繪的是什麼地方:"遼闊的草原,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奔騰的馬兒......就是我的家。"伴隨著優美的歌聲,我從孩子們陶醉的眼神中,察覺到他們嚮往這個美麗的地方,然後讓他們帶著嚮往之情去讀課文。

在教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方面,由於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我就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多媒體圖片來展現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朗讀的時候,先讓孩子們自由誦讀,然後聽老師範讀。我用飽蘸著感情,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讓孩子們正確把握語氣,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

我利用圖片和音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比較抽象的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與精神。比如,我用一張春天茂密的草原圖來解釋"鋪滿新綠",你看到草原的顏色是什麼樣的?(碧綠碧綠,嫩綠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長得怎麼樣,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長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剛剛發出新芽,嫩綠嫩綠的,而且到處都是,所以課文中說--(鋪滿新綠)。再如我讓學生聽聽牧羊人的歌聲,讓他們從歡快的歌聲中感受牧民們辛勤勞作時喜悅的心情。

課文上下來感覺學生讀書的部分還是不夠理想,雖然我自己進行了範讀,也讓學生自己

讀,但請學生起來讀的時候還是出現不少字音不準、漏詞斷句的現象。以後在教學生字詞這一塊時還要加強,特別是二類字要反覆識記。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多給予讀書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讀課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語感。

《春筍》教學反思8

春筍這堂課的教學令我自己很滿意,不指別的,主要是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從開始到結束,孩子們幾乎始終情緒高漲,表現出少有的活躍、專注和投入。讓孩子們學得有趣快樂的是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學雷爺爺叫一叫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扮演雷公公?”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於是,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通過這一環節,一開課就充分的調動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孩子們的童趣。

二、把關鍵詞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著讓學生來演一演。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塊該怎麼表演呀?”我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他們有的還是用鉛筆當春筍,石塊則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當春筍,書本或鉛筆盒當石塊;還有的乾脆站起來,整個人就是一個春筍,人做掀翻的動作,把無形的假設的石塊掀翻掉。應該說,孩子們的表演是有創意的,也是對的。而當我們讀到“春筍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來,“一個一個”冒出來的。孩子們是有表演天賦的,只要我們在合適的時候提供給他們表演的機會。

這一環節則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讓孩子們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我覺得效果很不錯!

三、扮做春筍說一說

一個個春筍都從地裡鑽出來了,他們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睜大眼睛,好奇地張望著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這裡設計了一項思維和語言訓練。

我仍然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春筍。“春筍,春筍,你從黑洞洞的'泥土裡鑽出來了,你看到了什麼呀?”孩子們激起了強烈的表達的慾望,他們調動大腦中關於春天的一切資訊——來自書本的,來自生活的,來自平時積累的……暢所欲言。

這一節課,孩子們之所以感覺學得快樂,是因為這節課上,他們真的動起來了,真的說起來了,真的笑起來了。我想:我們經常說課堂上要讓孩子們思緒飛揚,個性張揚,要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性,促進自我的發展,其實關鍵是我們有否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春筍》教學反思9

沒教這篇課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經將課文讀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真正讀懂的為數不多。課文第二段是教學的重點,有很多詞語需細細品味。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讀第二段,其他小朋友邊聽邊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讀完後提問。學生不懂的詞語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淺褐色”。其中“淺褐色”一詞,在教學時,我讓孩子觀察課文的`春筍顏色,很快解決。接著我問:小朋友們看看書上畫的春筍,他們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來數一數。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幾件!我乘機引導:這麼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層一層地把身體包得嚴嚴實實的,就叫“裹”。並接著問,你們在平時都見過誰被裹在很多衣服裡?學生說:剛出生的小寶寶!並讓學生說剛出生的小寶寶什麼樣,學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詞。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我讓學生說春雷爺爺是怎樣喚醒春筍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春筍》教學反思10

《小池塘》一課,描寫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五彩繽紛的世界,給人以生動形象的美感享受。課文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給人一種美的愉悅,賦予靜態的池塘以動態和生命。

我先故意讓一位同學睡覺,先朝他輕輕吹一口氣,然後讓他說一說剛才老師一口氣吹在臉上的感覺,接著請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風姐姐,演一演。讓學生體會春風姐姐的愛心。最後幻燈展示:池塘裡的冰融化了,水動了起來。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水波?一閃一閃?的?(春風吹的結果)。

再讓學生感受小池塘的整體形狀:圓圓的,亮亮的,像一隻大眼睛。接著請學生觀察一下週圍同學的眼睛,看看有什麼共同點,比如都長著眼睫毛。接著就提問: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兒呢?(出示幻燈片) ?春風姐姐把小池塘周圍的`蘆葦也吹醒了,蘆葦也長起來了,同學們看,像不像給小池塘這隻大眼睛鑲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接著在學生有了鮮活的感受後,激發學生探究:?現在,小池塘這隻大眼睛要看東西了,它看到些什麼呢??首先請同學們讀課文,把小池塘看到的東西說說。接著幻燈展示:白雲倒映在池塘裡,像一群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裡,像一隻鮮紅的氣球。月牙倒映在池塘裡,像一隻彎彎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裡,像許多閃亮的珍珠。點撥:?同學們,它們能一起出現在小池塘的大眼睛裡嗎??讓學生明白:在不同時間,小池塘倒映的東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學生誦讀第二自然段之後,就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模仿課文中句式,用?( )倒映在池塘裡,像( )?來練習說話,並用水彩筆也來畫一個小池塘。

最後指導朗讀最後一段,注意讀出讚美的語氣。接著,再觀察想象:?看圖中小池塘邊也有兩個小朋友在拍手、歡呼,他們又在說什麼呢??在學生充分想象,最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們的美是要靠我們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的,而且,還要靠我們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那樣去保護它們。同學們來談談,我們該如何去保護它們呢??讓學生展開討論,以加深認識,昇華感情,受到環保教育。

《春筍》教學反思11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圖片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春筍穿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課堂上我通過圖片,讓學生觀察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淺褐色的外皮……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春筍很像裡三層外三層包裹著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語訓練發揮想象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讓學生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那,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孩子的語言貼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著,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三、動靜結合、激發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著讓學生來演一演。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不足之處:

1、本次教學以讀為主,只照顧了中間的學生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佈置作業照顧差異外,在備課時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也應該將差異考慮進去

2、指導書寫,寫字時間不夠充分。由於在時間上安排不夠合理,所以今後在教學中嚴格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生字書寫得到充分的訓練。

《春筍》教學反思12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冊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課文圖文並貌地描述了早春時節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遊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感受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⒈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

課堂的教學理念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引導者"更是"參與者",應創造和諧自然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思,沒有問繁瑣的問題,而是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讀書的空間,讀一遍不理解,讀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學生讀得越來越好時,我從學生的話題入手,巧妙點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讓他們談談假如自己是一個賞花人,會怎麼想,怎麼說?會做什麼?在交流中,他們各抒己見。

⒉以看、演代講。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己深入課文,邊讀邊思,梅花有什麼特點,圈出感受到這一特點的詞語。當學生感受不到梅花開得多時,我先讓學生反覆讀,可學生就是讀不出,於是我讓學生看圖片,一看,學生感受到了,然後我再讓學生讀,說說自己的理解。並且再演一演這種情景,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⒊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

語言能力的培養必須要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因此在課堂中,我不但讓學生反覆讀好的詞、句,如讓學生仿照課文中的句子說一句比喻句,說說自己看到梅花後的.想法和做法等,培養學生感悟語言和創造語言的能力,為以後的寫作做好準備。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冊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課文圖文並貌地描述了早春時節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遊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感受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因而,本課的教學,無須老師過多的講解,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趣具有很強的領悟和欣賞能力。在孩子們眼中,一個詞就是一幅畫,一個詞就是一首詩,一個詞就是一個童話。

一開課我就創設了一個讓學生走進梅花山的輕鬆愉悅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裡》這首歌的背景中讓學生觀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變化,進而讓春姑娘帶大家走進美麗的梅花山,細細的欣賞梅花。

課文記敘了早春時節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遊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全文分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早春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寫休息日人們到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借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形象地反映了課文內容,可供學生觀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開,人潮湧動的情景,受到美的薰陶。

有人這樣說:"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說的權利還給孩子,才能有"自主閱讀",才能談"個性化的閱讀"。這節課在文章理解方面儘量以學生自己理解為主體,在朗讀上也讓孩子們在情景交融中進行朗讀與感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以後的課堂中會進行改進。

《春筍》教學反思13

今天剛教完第一課《春筍》,姑且不談課的成功與否,我感到自己在課堂上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進去。其實,這節課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首先感到滿足的是 ,在這節語文課上,我與學生都獲得了一種情感的體驗,這應該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下面具體來談一談關於這節課的得與失。

首先,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為有感情地朗讀開啟了成功之門。

其次在指導朗讀這方面,我注重了“讀中感悟,悟中朗讀”。讀分成三個層次“讀通、讀懂、讀好”,讀通是第一課時達到的`目標,“讀懂”“讀好”是第二課的教學目標。而“讀好”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因此要在讀中感悟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要讓學生先自己讀,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沒讀懂?進而老師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讀,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這樣朗讀的效果比較明顯。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不足。如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應該是重要一環,但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就是最後給孩子寫字的時間太短了,沒有達到真正訓練的目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總結,不斷提升。

《春筍》教學反思14

《春筍》一文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

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春筍》這篇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詩一般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實物 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春筍穿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課堂上我將一個從菜市買來的春筍,讓學生近距離的觀察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淺褐色的外皮??然後有用刀將春筍的“外衣” 一層一層地剝去,那“嫩生生”的筍肉。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當然會發覺春筍很像裡三層外三層包裹著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語訓練 發揮想象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讓學生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那,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這樣叫:“春筍,春筍,快醒醒吧。春天來了,快來看看春天吧,它多

美呀!”

一生這樣呼喚:“春筍,春筍,快出來!快出來和朋友們一起玩兒。” 一位小女生,用很輕柔的聲音說:“春筍,春筍,快醒醒!快醒醒!春天來了,它在等你出來呢!”

看!我們孩子的語言就是這樣貼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著,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三、動靜結合、激發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著讓學生來演一演。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塊該怎麼表演呀?”我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一個人就是一個春筍,書包當石塊壓在頭上,學生作出使勁的表情,將掀翻的'動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學設計,旨在通過直觀教學,使有限的教材內容再生無限,為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供廣闊的空間,以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

1、儘管課前自己準備得很充分,但自己在教學中還是表現得不夠沉穩,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忘記了熟讀才能成誦的智理名言。沒有引導孩子們以多種方式的朗讀來進行熟讀成誦的鋪墊就急著讓孩子們進行背誦,所以效果並不好。

總結起來還是自己緊張了,才會忘記重要的環節。

2、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寫字環節是很重要的,所以對於每一個生字都會去範寫、講解注意點,這樣浪費了很多時間,這個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慢慢改進。

3、學生寫話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

結合平時的課堂學習來說,我認為沒有哪個學生天生會寫話,只有後天的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才會豐富起來。本班學生在這方面是弱項。因此,我曾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結合自己的一點點的想法,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如果能通過老師的層層引導,學生的思維的大門就會開啟。

4、本次教學以讀為主,只照顧了中間的學生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佈置作業照顧差異外,在備課時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也應該將差異考慮進去。

5、指導書寫,寫字時間不夠充分。由於在時間上安排不夠合理,所以今後在教學中嚴格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生字書寫得到充分的訓練。

《春筍》教學反思15

《雨後春筍》是中國著名的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作品。主人公是三毛,共有六幅圖,每幅圖對應一個成語。

教材呈現:

這組漫畫,畫面簡潔清晰,富有動感,具有情趣,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幽默情感,豐富其想象力,使其感悟生活中許多事物都在變化,都在發展。教學中指導學生圖文結合識字,瞭解成語的意思。指導學生豐富想象,拓寬視野,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優秀文化營養。

教學中教者關注表達,採取>範文導航,學生練筆的形式,讓成語在合適的語境裡安家落戶。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閱讀和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讓詞語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此外,課上重點強調的是板塊主題是《幽默》,呈現的是2組漫畫,那麼在嘗試描述圖意的時候也儘量做到幽默。幽默的圖畫應該配幽默的語言,這樣才更有意思。

教學中不盲目拔高,鼓勵學生動筆,可以自選形式。能寫多少寫多少,用一個成語也行,多多益善。學生減輕了負擔,壓力小了,靈感的火花就出現了。同時不拘泥於本課圖畫的表達,學生如果想選擇這些詞語描述生活中的某個場景也是可以的。

學生練筆本上出現的佳作:

一、雨後春筍 作者:張翊銘

有一天,三毛的語文老師沒有來,所以沒有留作業。三毛心情好極了,他揹著書包悠然自得地走在放學的路上。他來到每天都路過的竹林,隨手把帽子掛到了身旁的竹筍上。

接著他從書包裡拿出一本幽默的漫畫書——《父與子》翻到30頁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三毛越看越有意思,看著看著竟然睡著了。

這時下起小雨,三毛的衣服被雨水浸溼了。他還沒有醒,還在做著夢。他夢見自己被游泳教練踢到了水裡。三毛從夢中驚醒了,他摸了摸自己的帽子,可是帽子不見了。三毛抬頭往上一看,大聲說:“呀!我的帽子怎麼跑到那麼高的竹子上去了?”他疑惑不解。

二、精彩片段 作者:王翌霄

一天,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一本最喜歡的課外書。讀著讀著突然遇到一個問題我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疑惑不解。後來我去請教媽媽,心中的疑問解開了,我沒想到答案竟然讓我大吃一驚。

三、精彩片段 作者:齊佳芮

昨天,晚飯過後媽媽想出去散步。臨走時媽媽要帶著手機,明明她的手機就在手裡,卻管我要,讓我遞給她。我說:“手機不就在你手裡嗎?”媽媽疑惑不解地說:“在嗎?”邊說邊往手上看。“真在手裡啊!”我們倆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