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

《釣魚的啟示》這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那些啟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先學習一則故事,再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採用質疑探究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

首先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反覆讀題,引導學生提出質疑,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我設計一下問題:和誰釣魚?釣魚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期間有些什麼矛盾?最後的結果怎樣?得到的什麼啟示?啟示是不是從起初的釣魚得到的?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其次讀中質疑、讀中體驗要求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時,我提出一下閱讀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學生讀課文後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體出示一下兩個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2、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然後讓學生帶著疑惑再讀課文有關釣魚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和反覆閱讀,深入在感悟“我”釣到魚時的激動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變化。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例子深入理解意義深刻的句子。如:讓學生說說當你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考試的時候老師多給了分數時;買東西多找你錢時;別人不在想用別人的鋼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時,小組做好記錄,把每個同學的發言進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學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見全班討論,這樣問題也就解覺了。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題,在教學時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是實現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前提。閱讀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方法。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質疑探究學習,課堂成了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舞臺。從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參與學習。但是有部分同學,沒有積極開動腦筋,提不出問題,在朗讀是讀不出感情。這說明他們沒有深入地思考,還沒有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2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在本堂課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讀、流暢地讀繼而到入情入境地讀。我是怎樣做好這一點的呢?

一、從讀入手,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閱讀教學的基點,也是閱讀教學的中國。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一開始,我並沒有採用談話激趣法匯入課文,也沒有從情境設定匯入新課,而是走來就直奔讀的重點。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展開自主閱讀,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牽出了文章的主脈。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以趣促讀,趣中感悟

如果把課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爐煤球,朗讀則是讓煤球燃燒起來,放出能量。這是在說,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而且,由於國小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長時間的單一訓練會使他們過於疲勞,而且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讀,有自由輕聲朗讀、分角色讀、導讀、領讀、表演讀、創設不同的朗讀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這樣,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效果各異,不僅能給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學生帶到現實的語言環境中去。使學生在讀中悟意、入境、動心,真正使課文中的語言其言皆若出於吾口,其意皆若出於我心。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3

今天給五年級的孩子上了釣魚的啟示。

由於學校雜事太多,上這一課之前沒有備課就走上講臺了,匆匆忙忙中看了一下頂尖教案的板書就開始了這一課的教學。

第一課時重點給孩子們解決了生字詞,以及朗讀這篇課文的任務。第二課時就是深入理解這篇課文了。

我從“啟示”二字入手,讓孩子們在文中找出釣魚給了“我”什麼啟示。大多數孩子很快就能找到“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緊接著第二課問題就是,“我是什麼時候明白父親的做法是對的?”

這個問題一出,很多孩子找到前面“我”在回憶與父親釣魚過程中的那一部分,經過不斷引導,最後有孩子找到了“三十四過去了……。”這一部分結束後,我再往前面推,讓孩子們接著找“我”在整個釣魚過程中的`心裡變化。看完“我”的變化後,緊接著就研讀父親的變化,一環接著一環,最後再次齊讀課題,結束了本篇課文的教學。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採用抓關鍵詞,然後倒著推回去的方法落實了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攻破難點。感覺還不錯。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4

《釣魚的啟示》是國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說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敘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學過程中,在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先從“啟示”人手,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在學生班內交流時,我引導學生先讀出自己找到的句子,然後在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最後在鼓勵學生把體會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我還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教學中還引導學生想象體驗,如: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針對父親的`態度,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不容爭辯”去體會,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從而為學生梳理出了“我”從釣魚到放魚這個過程中,心理髮生的一系列的變化。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於是我運用填空方式讓學生聯絡生活體驗,在無形中體會“誘人的魚”的真正含義。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在引導學生朗讀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而且,對於課上對學生的評價語不到位,臨時組織語言方面還很欠缺,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儘管存在這麼多的不足,但是在這次磨課過程中,我感覺到了我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成長。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改進,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5

學情分析: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絡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羅繼鵬的學生拾到一臺手機,主動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這一機遇恰可用於教學。結合這件事教學,能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絡起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結合生活讀懂課文,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品德。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知、體驗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學習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

3、指導學生用以下方法精讀課文:堅持摘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和批註筆記;抓重點詞理解課文;繼續學習解答自己的提問;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

4、引發學生對本文主題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寫一篇讀後感或有關規則的文章。

教前準備: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並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把自己的體會和疑問批註在課文的空白處。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一、再讀課文,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1、師:上一節課重點體會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動,現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寫“爸爸”的句子,細心品讀,一邊讀一邊思考,爸爸堅決要詹姆斯放掉那條大鱸魚,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是你,又會是怎麼想呢?

2、重點閱讀第5―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共享成果。通過交流,點撥、指導以使學生體會到“爸爸”當時可能會想:這條大鱸魚固然十分寶貴,但現在還不到釣鱸魚的規定時間,讓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加重要。因此,必須讓兒子把大鱸魚放掉。

3、師: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作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這樣的人你看到過或接觸過嗎?

二、結合實際,引發討論,加深理解,滲透品德教育:

1、師:前天,羅繼鵬同學拾到一臺手機,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羅繼鵬同學到講臺上來說說拾到手機和把手機交給老師等的經過和想法。

2、師:羅繼鵬同學拾到的手機少說也值五、六百元,卻毫不猶豫交給了老師,他這種遵守社會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是不是都能夠像羅繼鵬同學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樣去自覺遵守社會的公德和規則呢?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那是我念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到昌明集市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忙中出錯,多退了4塊錢給爸爸,我正準備提醒小販,爸爸卻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這件事,真叫我為爸爸的行為感到羞愧,也為自己當時不能勇敢地抗議爸爸而感到深深遺憾。

同學們,像這樣的事情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你自己當時的行為?

3、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及現在的認識。

4、齊讀課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加深理解,建議學生把這段話背誦下來,然後工工整整地抄在摘錄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引導學生小結:我從《釣魚的啟示》一文中得到了這樣的啟示……。

三、指導學生寫“規則”《釣魚須知》

1、師:近幾年來,由於人為的破壞和過度捕撈,煤沖水庫(這是本鎮離學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學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學生都熟悉這個地方。)那裡的魚不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急劇減少,但那裡又是釣魚愛好者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現在,請你為這座水庫寫一個《釣魚須知》。要求語言簡潔,表達準確,可仿照《國小生守則》寫成條款式。

2、引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釣魚須知》整理成文。教師參與學生一起完成。

3、展示寫得好的《釣魚須知》,給予鼓勵。要求學生互閱稿子,互提修改意見,認真修改《釣魚須知》,改定後抄正。

四、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探討

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再通過讀課文,查資料,問別人等方式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教學思考:

在《釣魚的啟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裡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裡。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裡,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為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一個物慾膨脹的社會裡,這樣的父親能有多少?讀到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國小四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帶著我到市場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多退了4塊錢。我正想提醒小販多退了錢,父親瞪了我一眼,拉著我快步走開了。到了家裡,父親還為他的“聰明”自鳴得意。我雖然有些反感,但卻無可奈何。我的父親其實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山村農民,他平時也總是教育我們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可面對4塊錢的誘惑,他便忘記了對我們教育。或許在他的意識裡,別人退錯了錢,錯誤是別人犯下的,他將多得的錢據為己有也就理所應當。

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與詹姆斯的父親確有很大差別,但是,環視周圍,我的父親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父親”中普通的一員罷了,他所犯的錯,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那麼普通,而對坐在我面前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著和我類似的經歷,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正為此而感到困惑?學生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會、身邊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許多時候,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們往往容易分清楚,但當一己利益與社會規則發生衝突時,許多人都選擇了利益,而把社會規則暫時放到了腦後。在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文字中的生活的這種反差,我們究竟該視而不見,繞開走,還是面對現實,引起學生的思考?繞開,無疑可以毫不費力地避開教學中的“暗礁”,省下許多功夫,但這樣做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

教學《釣魚的啟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自己當時的行為?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馬上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一定能通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6

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任務,主要是學習字詞、理解詞義、瞭解課文大意,同時完成對課文內容“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理解。可以預想教學內容多,教學時間緊張。但每一個內容都要求學得紮實,尤其是理解重點句必須對全文內容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完全依靠學生預習是不行的。因此,高效完成前三項學習任務是我必須解決的。於是我設計了“詞串”,既檢查了詞語掌握情況,又幫助孩子梳理了課文內容,可以說是一舉兩得。詞義理解採用的是看意思說詞語,概括課文大意採用了填空的形式。這些設計基本上解決了學習任務重,時間緊的矛盾。為下文充分學習提供了較為紮實的學習基礎和充裕的學習時間。

在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句時,分為這樣幾個層次。首先字面理解句意,對照課文內容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重點理解“實踐很難”。找到具體描寫加以分析。最後聯絡生活實際,體會道德實踐很難。

不足之處:

1、教師語言設計缺乏針對性,比如過渡語、評價語言,都缺乏設計,沒有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

2、課堂點撥不到位,理解句子方法訓練不到位。

3、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不細緻,點撥不到位。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7

《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課,目的讓學生明確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線,有大部分是無形的,需要自我的約束,《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讓在第二課時教學時,主要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文章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在體會文中思想後,進行了小練筆的練習,《---的啟示》,學生根據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來,學生內容各具特點,但是能夠從生活中總結出簡單的道理。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8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4、檢驗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裡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齊讀課題

讀了課題後,你覺得哪他詞最引起你的興趣?(啟示)

“啟示”是什麼意思?在你的生活中有哪句話或者哪件事對你有過啟示的嗎?

2、釣魚這件事給作者留下了什麼啟示呢?現在我們來開啟課文,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覺得爸爸是個怎麼樣的人?

 二、初讀課,把握課文大意。

1、讀了課文後,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覺得爸爸是個怎麼樣的人?

2、你從課文中哪句描寫父親的話中知道的?

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3、父親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是怎能麼樣的呢?誰能根據課文的內容,在橫線上補充一個詞,說明父親說這句話時的語氣。

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 地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4、“我”做了什麼事情父親會這樣說呢?請把這句話補充完整。

父親 地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5、“我”聽了父親的話又是怎樣做的呢?誰來說一說。

6、誰能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說一說,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說清楚。

7、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覺得兩個字特別重要(板書:釣 放)

三、精讀描寫釣魚部分內容,體會釣魚樂趣。

1、課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寫“我”釣魚的內容的?(1—3自然段)

2、作者釣到的是一條怎能麼樣的魚呢?(又大又漂亮的鱸魚)你從哪個句子裡知道的?

句子一: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

句子二: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傢伙上鉤了。

句子三: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著。

四、品讀放魚部分,領悟釣魚的啟示。

1、過渡語:但父親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錄音.

2、當父親對“我”說:“孩子,你得把魚放回湖裡去。”的時候。“我”的心情怎麼樣呢?

3、是啊,像這麼大的鱸魚,如果我是作者,我也捨不得把它放回去。我們先自由讀一讀4—9自然段。然後聯絡上下文,編一編父子之間的對話,同桌演一演。

4、現在老師來演兒子,你來演父親,我們演一演父子之間的對話。

五、學習受到的啟示,昇華教育主題。

1、齊讀第十、十一自然段,在四人小組內說說你讀懂了什麼並提出你不懂的問題。

難理解的句子:

(1)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2)當我一次次面臨道德的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六、小結:

釣魚這件事對“我”的啟示是那麼深刻,影響了“我”一輩子,那學了這篇課文對你有什麼啟示呢?或者課文中有哪些語句對你有啟示?請談談你的收穫。

我學完這篇課文,我想起了在《大學》、《中庸》裡說過:“君子必慎其獨”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在公眾場合要你做到遵守規章制度、遵守公德,做個有道德人並不難,難就難在在獨自一個人,周圍沒有人的情況下做到嚴格地要求自己,超越於自己的處境,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影子也不覺得慚愧。這才是難寧可貴。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9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聽了餘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

餘老師對《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的設計理念貼合“詩意閱讀,隨堂練筆”的要求,餘老師不論是從導語上還是在結束語中,都是娓娓道來,貫穿始終。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明白,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餘老師將大部分時刻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體驗“我”和“父親”的'情緒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抓重點詞句,感悟詩意。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餘老師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詩意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餘老師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明白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一樣層次的朗讀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縱觀整節課,充滿了詩意的味,其中安排了練筆的過程,詩意課堂即是美的課堂!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0

《釣魚的啟示》這篇我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課,目的讓學生明確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線,有大部分是無形的,需要自我的約束。讓在第二課時教學時,主要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在體會文中思想後,進行了小練筆的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來,學生內容各具特點,但是能夠從生活中總結出簡單的道理。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字,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字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字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1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即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

1、確定淺教的教學目標:

⑴學段閱讀教學特點是確定如何淺教的主要依據:

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展也初步規範,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為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範語言簡要概括資訊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通過對典型語例的精緻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為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⑵文字的重點與難點要根據淺教的原則確定:

文字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釣魚的啟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跟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啟示”,只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⑶學生的心理特徵

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找準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絡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為易,學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啟示》這類課文所蘊含的哲理。

2、優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

⑴降低難度層層突破:(逐步提高)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目標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目標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難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⑵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資訊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裡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字特點。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2

《釣魚的啟示》記敘了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裡,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裡。34年後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採用倒敘的手法,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到釣魚這件事給我的啟示。之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根據課文資料說一說文中的是與非具體指什麼。這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處都是靜悄悄的,說明此時僅有父子倆人,在這種情景下要放棄魚,真難啊!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你願意放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頓時熱鬧了起來。我讓學生帶著自我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並和同桌展開討論、交流。幾分鐘後,進行團體交流。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說說自我如果遇到這種情景的真實想法,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能夠使原先強制性的要我學變成自覺地我要學。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學生在進取的思維狀態下體驗著學習的歡樂。同時抓住語言文字深入人物內心。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必須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從文字描述的語言文字入手,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優化課堂教學,選擇能激發學生質疑的問題,為學生創設閱讀思考的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好的挖掘,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3

在《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中體現課改理念,落實《課標》要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實踐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難點突破,巧妙而富有層次

本課的難點,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對這個難點,我先匯出問題:是”是什麼意思?“非”是什麼意思?在這件事中,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構思成文的寫作思路,體現語文教學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教學思想;其次,重點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學,啟用思維,生成問題,當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變序的教學,有利於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避免平鋪直敘、呆板單一的教學程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礎。

二、學生學習,主動而方式多樣

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適當開展合作學習,重點突出探究學習,是本設計的重要思想。為體現這一思想,設計中的“關於留下鱸魚的原因,作者心情的變化這一教學環節,以重點問題的提出為導向,以學生的自主讀書為重點,通過默讀、帶著問題讀、小組合作讀、體會情感、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將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滲透於每一個環節和活動中,從而真正做到讀書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礎上,輔之以適當的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促進學生對課文詞句的理解和內容的把握,促進學生對個體生活的回憶與體驗。

三、立體探究,綜合而力求創新

語文教學講究整體化、綜合化、實踐化。以問題為核心的立體探究的教學設計,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讀文、悟情、辯理三者有機結合、綜合、統一起來,充分體現“立體探究”設計的特點和價值。立體探究的設計,正體現了語文教學這一基本規律。就本文而言,學文是基礎,悟情是體驗,辯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統一於本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容偏頗,更不容分割的。在學文中思考,在學文中悟情,在學文中明理。通過品評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質疑辯論,聯絡個人生活實際等具體操作環節的有效實踐,基本達到實際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的地方:在課堂教學中,自己不夠投入,是課堂教學達不到高潮的主要原因。而不夠投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教案熟悉,但不能運用自如。在下次練兵課中,努力達到對教案熟讀成誦的地步。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4

《釣魚的啟示》記敘了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裡,“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裡。34年後“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採用倒敘的手法,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到釣魚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接著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文中的“是”與“非”具體指什麼。這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處都是靜悄悄的,說明此時只有父子倆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放棄魚,真難啊!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你願意放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頓時熱鬧了起來。

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並和同桌展開討論、交流。幾分鐘後,進行集體交流。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說說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可以使原來強制性的“要我學”變成自覺地“我要學”。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體驗著學習的快樂。同時抓住語言文字 深入人物內心。

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從文字描寫的語言文字入手,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優化課堂教學,選擇能激發學生質疑的問題,為學生創設閱讀思考的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好的挖掘,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5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以第一人稱為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裡,“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裡。34年後“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教學了這篇課文後,覺得在突破教學難點上效果較好。

初讀教材,我感覺父親的告誡及最後34年後的感悟,是個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使教學達到有效的效果呢?於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匯入,既是對舊知的複習,又是自然引出父親告誡的話語:“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在初讀前讓學生先弄明白“是”與“非”的意思,然後,通過朗讀課文,結合釣魚這件事說說,怎樣做是“是”,怎樣做是“非”。孩子們都明白當時放掉魚是正確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點在於體會,實踐起來的難!在教學時,我抓住兩個環節讓學生感悟這句話的含義。

1、“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而這位父親也用實踐行動告訴孩子要自覺遵守規則,自覺遵守道德。

2、魚是那麼大、那麼美,鉤起它又是那麼不容易,當時又沒人看見。從描寫孩子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孩子採取道德實踐的行動有多麼艱難。銜接上文質疑:“孩子理解父親的舉動嗎?你從那些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到的?”這樣引導學生關注心情變化的詞,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捨。孩子明明知道對錯,還“急切”、“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這樣,由事件出發,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品讀感悟走進人物的內心,從而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課的結束處,我又引用孟德斯鳩的.名言,進一步體會父親的話語。然後,舉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抉擇,你又是怎樣做的呢?這個語文訓練更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師傅也給出了我許多意見。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教師自身的語言不夠簡單明瞭,淨則清,繁則亂,少重複孩子的話,站在三尺講臺前更要落落大方。

90課時的培訓,讓我在教學之路上向前大跨了一大步。十分感謝我的師傅傾心地指點。我會繼續不斷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