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

我教學《大自然的啟示》這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

於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說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說: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說: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說說他們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兩段聯絡起來說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2

一是在教學設計上,重點內容分配的時間不充足。《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由兩篇短文組成,一是《“打掃”森林》,一是《人類的老師》。教學這兩篇課文,要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帶給我們的`啟示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堂上要花大量的時間解決。為了顯示接待課的完整性,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讓生字、詞語的學習時間佔了很大比例,達到了十多分鐘,致使在完成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啟發上匆匆忙忙。還有一些教學內容也沒當堂完成。

二是教學用語不夠凝練。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教學用語要準確、簡潔、生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感覺用語不夠生動簡潔,課件已經顯示很清楚的問題,我還要反覆的重複,不但自己累,還浪費寶貴的時間。其實學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學環節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節精簡到三個環節。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為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為一,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就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容學深。

四是設計的內容想要全面卻不能全面。設計內容的時候把生字、形近字、詞語、結構、段落的分析、寫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學過程吃緊,橫向有多點,而深度卻不夠。一節課的時間只有那麼多,由不得你來大雜燴。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3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3、體會文章的優美的語言表達的意境與深刻的寓意的關係,瞭解本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點。

4、聯絡自然與生活,獲得啟示,豐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啟示的理解

2、難點:體會景與意的對應關係。

三、教學安排

1、通過朗讀,感知文章的內容

2、用心體會深刻的寓意,學生自主探究

3、觀察自然、思考生活,聯想人生,獲得啟示,豐富思想

4、讀寫結合,鍛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深化感受與思想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 過程

一、前文遷引,匯入新課

1、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2、揭題: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自然的啟示》。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需要同學們運用前面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來自讀自悟。

4、同學們發現了嗎?咱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其實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一篇是《“打掃”森林》,另一篇是《人類的老師》,(板書。)看看老師寫對了嗎?(“打掃森林”未加引號。)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

二、初讀感知,認記字詞

1、那麼這兩篇文章帶給了我們大自然的什麼啟示呢?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聯絡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詞語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請教。

2、認讀生字新詞,找出詞語中的多音字。(掃:掃帚、打掃。)

3、共同解決難理解的詞語。(如:生態平衡。)

三、瞭解內容,質疑交流

1、默讀《“打掃”森林》,想想它主要講了什麼?

2、再仔細地讀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問號,也可以簡單地將問題寫在旁邊;遇到感受深的語句畫下來,可以用一個詞或簡短的句子記下自己的感受。

3、師生共同交流,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為什麼說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呢?

(2)“打掃”上面為什麼要加引號?

4、學了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大自然的什麼啟示?

四、遷移學法,運用鞏固

小結:同學們真會讀書,真會思考!剛才咱們通過讀課文,瞭解了《“打掃”森林》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並通過提出問題,互相交流,得到了關於大自然的啟示。下面,我們就按剛才的方法繼續學習《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在感受深的語句旁寫寫感受。(結合課件理解“流線型”。)

(3)重點感受“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有所發明創造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課文──《蝙蝠和雷達》等,大家還了解哪些事例?

(4)這篇文章又帶給你什麼啟示?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見如果我們任意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造福人類。

2、其實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談談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發?你想發明什麼?

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通過閱讀教學進行訓練。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閱讀方法,掌握表達規律的過程,是教師教學生通過品讀各類文章作品來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閱讀,達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的閱讀水平的高低。那麼我們的閱讀教學如何設計與實施,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

難點: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教學準備:小黑板,學生蒐集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的啟示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學習第三組課文,我們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學過的課文《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我們很多啟示,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

2、(板書課題),讀題,大自然又會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翻看一下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聯絡上下文關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3、誰來說說難讀的詞句。

三、瞭解內容,自主探究

1、默讀課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講了什麼?

2、指名說,老師歸納方法①把各部分的意思連起來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讀課文《打掃森林》,劃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從中獲得了什麼啟示,可以用一兩個詞或簡短的句子在旁邊批註。

4、交流彙報,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句,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說說。

5、出示重點句,小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樣相互聯絡的,必要時出示食物鏈。

6、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這句話。

7、小結學法:①劃出感受深的語句寫批註,②相互交流,得到了關於大自然的啟示。

四、學法遷移,鞏固運用

1、用學習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讀《人類的老師》,看看又會帶給你怎樣的啟示?

2、小組交流,選代表發言。

3、大自然教給我們的很多,誰還能說說這方面的例子

五、總結全文,延伸拓展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見如果我們任意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造福人類。

2、其實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課文上所說的這些,同學們經常走進大自然仔細觀察,請說說你從某種動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啟示,也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

3、同學們都很關注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關於大自然的奧祕嗎?推薦閱讀課外讀物。

《大自然的啟示》叢書《十萬個為什麼》

六、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第12課,明白了人與大自然應和諧相處,虛心地向大自然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有所發明創造,我們還知道了兩種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學會了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運用到今後的閱讀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奧祕。

板書設計:

12*大自然的啟示

互相聯絡保持生態平衡

生物是人類的好老師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瞭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學習自然,順應自然的規律,並培養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收集、整理資源的.能力,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書籍的興趣。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節有關於中國小銜接的數學課:等式的性質,在教學中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

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把實驗轉化為數學問題並列出數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一和性質二。

然後再把等式的性質抽象為數學的符號語言並表示出來。

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

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的運用。通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課,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後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並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後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等式的兩個性質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了多種結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於性質的運用,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優勢。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6

《大自然的啟示》,這篇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本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進一步能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瞭解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生不斷提高自學能力。課上我放手讓學生根據預習要求自主學習課文,能通過自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並從中得到啟示,為了檢查學生對課文是否掌握,我通過做練習,從練習中發現問題,加以引導。整節課下來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所提高,能自己概括主要內容並能簡單談談課後啟示。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7

《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造福人類。

起初,我用“都說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百科全書,這話還真不假。平時多留心觀察一下大自然,一定會獲得很多關於大自然的知識,受到許多啟示”來匯入課題,先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大自然比著百科全書,乾脆利落地將學生帶進了文字。學習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明白每篇短文講了什麼內容,從中受到什麼啟發。但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他們概括起來一定吃力。考慮到這樣的學情,我讓學生先概括《“打掃”森林》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出了“林務官好心辦壞事”、“林務官下令打掃森林,結果把森林毀了”等主要內容。接著我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質疑,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林務官把森林打掃乾淨了,為什麼反而把森林給毀了呢?我順勢就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在交流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一個生物連結圖:枯枝敗葉→腐殖質→矮樹叢、灌木←鳥、獸→蟲,以此來理解生態平衡,讓學生明白當生物鏈中的一個遭到破壞,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這樣毀滅的。

在學習《人類的老師》時,我用了學習《“打掃”森林》一文的學習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文,並歸納出短文主要內容,由於課文簡單易懂,學生很容易就概況出本文是講人類在蜻蜓、鯨身上的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我順勢就提問:人類在蜻蜓、鯨身上得到啟示解決了什麼問題呢?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學家從蜻蜓身上的到啟示解決了機翼劇烈抖動的問題,從鯨魚身上得到啟示提升了輪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點和鯨的“流線型”上學生有些難度,我利用課件出示蜻蜓圖片和鯨魚圖片,讓學生一目瞭然。人類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例子還有很多,我以此進行了一個拓展,學生都能舉出很多例子,如:青蛙——電子蛙眼,蝙蝠——雷達,北極熊的皮毛——太陽能熱水器等。

反思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錮學生思維。當學生概括出了主要內容後,我又課件出示課文主要內容,並讓學生填空,禁錮了學生思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

2、語言重複囉嗦。學生回答完問題後,只需要及時地表揚一下學生就甩開,繼續下一個環節即可,可我老是愛不自覺地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既囉嗦又浪費時間。

3、板書繁雜。在備課時,我反覆審視我的板書設計,覺得不怎麼合適,可怎麼也想不出更好的板書替代我已設計好的。

總之,存在的問題還是放心不下學生原因,接下來嘗試著大膽放手,把空間留給學生。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8

《大自然的啟示》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該課文不光告訴了我們許多科學的知識,使我們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在不斷髮展的歷史程序中,生物為我們人類帶來了智慧,從鳥兒飛行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從車前草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建造了螺旋型的樓房……而且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也啟迪著孩子們的智慧。如果學習就此打住了,那麼這課堂溫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壺水正在加熱過程中,水已開始微微發熱,但是如果停止加溫,水反而會逐漸變冷。

於是,我又讀了一則課外的“大自然的啟示”,不過聽後要讓孩子說說人們從誰的`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悅之情,就像春天裡最美的桃花。一聽完,學生就爭相回答:“人們從響尾蛇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仿生紅外線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看,孩子聽得多認真,學生們亮晶晶的眼睛告訴我這個做老師的,這時的課堂在升溫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儘量讓水沸騰起來:“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大腦去思考,我們一定會發現更多。

請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吧,‘大自然的啟示’可說是無處不在啊!”出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表格,讓學生自己來學習。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9

今天講了第12課《大自然的啟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打掃”森林》和《人類的老師》。

其中《“打掃”森林》主要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

《人類的老師》短小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這堂課整體來說準備前感覺還算可以,但是真正講課時還是有很多地方不太好。有很多地方出了差錯,上課後才意識到教案中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首先,板書的時候出了一點小錯誤,跟預想的有點出入,大自然應該用黃色,這一點雖然沒有很大的影響,可是卻是細節之一,這個地方沒有做好。

其次,我寫教案時考慮不夠全面,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有幾個問題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去解決,比如“為什麼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這裡的三個問題,可以通過講學生感受深刻的'句子時順便講,這樣可以減少學生自由讀課文的時間和小組討論的時間,就可以節省時間讓學生多去讀感受深刻的句子、重點句子,去體會這個句子。這個地方安排不夠合理。在以後上課時應該注意合理安排。

第三,還是老師之前提過的讓學生多讀的問題,這個地方我理解錯誤,理解成多讀課文,應該是多讀重點句子。所以因為讀課文比較多,時間浪費比較多,以至於重點句子讀的次數比較少,這個地方安排的也不合理,在以後的課堂上應該注意減少讀課文的時間,增加讀重點句子的時間。

最後總結一下,我個人感覺這堂課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然後課堂上很匆忙完成每一個部分,沒能夠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消化新知識。在以後課前準備教案時,應該更加合理的安排時間,儘量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課堂內容。而不是按著自己的思路講完就可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通過這節課,我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後在上課前自己應該多試講一下,自己去感受,一遍一遍的講,這樣才能夠熟練,而且察覺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錯誤的地方,只有課前準備充足,才能應對課堂上的各種突發狀況,才能上好一堂課。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0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今天在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問:“同學們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後,你們還有哪些內容不理解?請你們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學生先是認真讀課文,然後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如有問:“課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課題中的打掃為什麼加引號?;還有的孩子問:護林員為什麼不說服林務官改變打掃森林的`決策?······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課文,很多孩子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古語說得好“學貴存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對文字提出自己一個問題,比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十個問題還要重要。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的同時,能與文字直接對話,而且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當林務官看到又寬敞又潔淨的林子,心裡美滋滋的,他想:-----------。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

2.出示兩組詞語:鬱鬱蔥蔥 充滿生機 活力四射 生氣勃勃····· 蕭條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氣沉沉 ······

學生用分別用兩組詞語來形容森林被打掃前後的不同景象。

3.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擬對話。

幾年後,當林務官看到森林變得如此蕭條冷清後,他會向護林工人興師問罪,下面我們模擬以下這次對話:

林務官:你們這些工人怎麼搞的?森林怎麼會變成這樣?

護林工人:長官,這都是當初您讓我們“打掃”森林的後果啊!

林務官:什麼?我只不過讓你們把哪些枯枝敗葉掃掉······

護林工人:······

葉聖陶先生提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國小生正處於語言感知和語言表達的最佳年齡段。這些都明確指出了在學生的兒童時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意義。《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訓練方式要多種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和教學環節巧妙結合起來,並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學情趣,活化語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生機活力。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1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閱讀方法,是教師教學生通過品讀各類文章作品來學習語文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閱讀,達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這一課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還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後我又要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小組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最後我要學生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絡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在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寫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閱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我要學生都能背誦,由於學生很感興趣,因而大多數學生很快都背下來了。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2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法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嘗試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上課的時候,我把自學題進行了改正:讀《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試著自己提出問題。我試著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看看效果如何?學生的表現超乎我想象的好,他們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能解決學習目標的問題。如:為什麼說生物是人類的好老師?科學家怎麼從蜻蜓身上受到啟發,解決飛機機翼顫動的問題的'?又是怎麼受鯨魚的啟發,解決輪船開不快的問題的?第一個問題解決了說出文章主要內容的目標。後面的問題解決了科學家是怎麼從動物身上受到啟發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好的解決了學習目標,都是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如果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起來更加積極主動?我們要不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多做一些嘗試?其實具體操作起來時會有很多問題的,比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有效的達成學習目標、會出現跑偏的現象等,但是這點體現在我們的課堂上,都可以通過一些辦法來克服,而且我們往往低估了我們孩子的能力。

失敗之處:時間把握不到位,導致兩節課才完成了任務。是由於目標定的不明確造成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3

《大自然的啟示》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瞭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學習自然,順應自然的規律,並培養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收集、整理資源的能力,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書籍的興趣。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教學反思《《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打掃森林,林務官的表現,森林的變化以及原因及其分析,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4、學完第一篇課文後,我帶領學生總結方法,並讓學生根據這種方法自我學習第二篇課文,使學生學會學習。

但課後指導老師給我總結分析,還是有一些不足:

1、PPT幻燈片字跡不清晰,與背景對比不明確,給學生認讀造成一定困難。

在學生開火車識讀生字詞,沒有說明要求,造成一定時間的'浪費。

2、在第二篇短文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想使學生學生學會學習,通過第一篇短文學習的方法進行自學,但並沒有設定一些小檢測,可以檢測是否達到了自學的效果。

3、通過這節課,我也深深的體會到,課堂上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並靈活的從中抓住要點,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來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真正覺得有趣味,有收穫。

4、在課堂中,還是教師主導的比較多,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探究學習做的還不夠。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4

今天,實習生xxx教了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大自然的啟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打掃”森林》和《人類的老師》組成的。經過幾節課的錘鍊,郝老師積累了課堂經驗,在講授過程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

1、課堂的匯入簡潔自然。

郝老師在教學伊始,是這樣導語的: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由前面學過的課文匯入到今天要學的課文,這樣簡潔有效的匯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

2、體現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體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初讀環節,郝老師讓自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默讀課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麼事情給森林帶來了災難?”的句子,並說感受和體會;最後通過圖片的展示,增長知識,並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課堂上師生,生生充分地互動起來,課堂氣氛和諧。

3、課堂評價體現有效性。

當學生自由讀課文時,老師能下位去傾聽和觀察,學生讀完後又做了恰當的評價:“你們的課文讀得很流利,可見你們的預習很認真。”這一評價就很好地促進了下一過程的學習。學生在彙報學習時,郝老師能抓住學生的回答的問題有針對的評價,讓學生得到激勵,增強自信心。

4、課件有效引導。

學生對於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絡的。”理解起來很些困難。於是,郝老師就在課件中出示簡易圖,讓學生容易看懂,老師把難題簡易化了。又如《人類的老師》一課,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為了讓學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師通過實物圖片和仿生學制造的事物進行對照,學生在形象直觀中明白了製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們可以從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

郝老師畢竟是第一次走上課堂講課,難免會有一些不足:一是教態要具有親合力,肢體語言再豐富一些。二、雖然是略讀課文,還應該指導學生多讀課文,讀中領悟。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5

《人類的老師》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該課文不光告訴了我們許多科學的知識,使我們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在不斷髮展的歷史程序中,生物為我們人類帶來了智慧,從鳥兒飛行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從車前草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建造了螺旋型的樓房……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也啟迪著孩子們的智慧。

如果學習就此打住了,那麼這課堂溫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於是,我補充了一則課外的“大自然的啟示”,要讓孩子說說人們從“誰”的身上得到什麼啟示。一聽完,學生就爭相回答:“人們從響尾蛇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仿生紅外線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儘量讓水沸騰起來:“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大腦去思考,我們一定會發現更多。請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吧,‘大自然的啟示’可說是無處不在啊!”此時,學生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學生還突發奇想,如由荷葉想到了傘,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機,由壁虎想到了粉刷個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認為這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瞭解自然的興趣,讓學生學會了留心觀察自然,學會了從自然界的生物身上獲得發明、創造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