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5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穫著,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們天天在進步》、第二單元為《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第三單元為《我們出行真方便》、第四單元為《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其編排特點如下: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第四單元以通訊方式、通訊的歷史演變、未來通訊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訊,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絡,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絡,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訊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訊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訊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資訊和傳播資訊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四單元,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裡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訊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學會正確對待挫折,瞭解自信的含義。

2、體驗通訊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樂趣。知道在資訊社會中,必須遵守網路文明道德,學會利用各種資訊工具,分享人類共同的資訊資源。

3、瞭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學會看懂常見的交通標誌,學做文明人。

4、通過研究工業生產、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產生對從事工業、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6、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四、教學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國小生善於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乾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週: 第一課

第三、四周: 第二課

第五、六週: 第三課

第七週: 第四課

第八週: 第五課

第九周: 第六課

第十週: 第七課

第十一週: 第八課

第十二週: 第九課

第十三、四周: 第十課

第十五、六週: 第十一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指導思想:

本學期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圍繞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學研究機制,不斷創新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課堂上注重四個強調,四個轉變,四個還給,四個到位。以“五愛”教育為基本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規範為基礎,加強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視道德行為的指導。以健康心理品質養成為目標,加強艱苦樸素和熱愛勞動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小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能尊重各行各業的勞。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樑,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後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國小生善於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乾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評價標準。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藉助於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樹立起感情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要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辨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後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並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總目標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升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單元目標

1、第一單元 走進美麗的家鄉

態度 增進對於家鄉的情感,並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於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能力 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徵和氣候與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聯絡。

知識 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瞭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理位置。

2、第二單元 家鄉的故事

態度 從家庭生活、學習生活及家鄉生活的體驗和今昔對比等活動中,感受生活的延續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有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各種學習活動的互的互東胡動互動中,體會研究、比較、合作的價值,勤于思考,樂於與同學們共同學習。

能力 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探索、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們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原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學習在尋找資料和蒐集處理資料的過程中選用相關的、有價值的物件。

知識 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瞭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瞭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製作簡單的年表。知道一些與水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對家鄉的狀況有一些具體、實際的瞭解。

3、第三單元 家鄉,我為你驕傲

態度 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次的瞭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願望,樂於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能力 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學會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能夠較為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或他人的學習所得。

知識 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鄉音鄉情、鄉風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雖然能夠理解也能跟著做,但永續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單元是:《誠信是金》第二單元是:《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是:《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是:《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是:《祖國真大》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愛惜自己的榮譽。

2、讓學生懂得守時、說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現。

3、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執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勢人群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產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瞭解常設的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

6、引導學生用具體的行動來關心幫助弱勢群體

7、探究家鄉水資源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8、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探究空氣汙染的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關注家鄉的動植物,初步瞭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給自己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10、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蹟,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1、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以及自己家鄉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

14、學習在地圖上查詢我國的`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15、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初步瞭解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相應的位置。

16、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狀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7、讓學生了解臺灣,知道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

2、引導學生關注家裡的長輩,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瞭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

5、瞭解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概況。

四、具體措施:

1、創設情景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歡快的情趣去學習。

2、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

3、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4、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5、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1

2、10—————2、14

誠實,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鉤不要變

3

2、22—————2、28

誠信就在身邊

4

3、1——————3、7

同在藍天下

5

3、8——————3、14

生活因愛更美麗

6

3、15—————3、21

我們的愛心行動

7

3、22—————3、28

流過家鄉的小河

8

3、29——————4、4

我們時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護綠色家圓

11

4、19—————4、25

馬路修道家門口

12

4、26——————5、2

交通海陸空

13

5、3———————5、9

平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東方

15

5、17—————5、23

我們的大中國

16

5、24—————5、30

壯麗的河山

17

5、31——————6、6

麥忙假

18

6、7——————6、13

海峽兩岸盼統一

19

6、14—————6、20

複習

20

6、21—————6、27

期終考試

21

6、28——————7、4

寫好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學生39人,他們大多來本村或周邊村子,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訊與生活&”。

第一單元重在告訴學生要探究和了解家鄉,共同感受家鄉的鄉音、鄉情和獨特的家鄉文化。

第二單元是關於生產和生活的關係,從中我們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奧祕。

第三單元是關於交通與生活的。告訴學生交通不僅方便了我們的出行,而且它的發展也影響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著世界。

第四單元是關於通訊與生活的。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學生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現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己,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四,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2、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著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3、瞭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通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絡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1、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2、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學生,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校園裡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安排: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3課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3課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4課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創造新生活4課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4課9~12課時

總計:41—— 56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依據教研室工作計劃以及學校工作的佈置,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實施新課程改革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主線,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課程教師隊伍素質。特別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提高課堂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具體工作措施和要求

1、認真備課:

通過學習135教學模式,力求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備課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設計出學生自學的提示,使其通過自學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然後根據學生自學結果,取捨講述內容。這樣既發揮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又可以將時間用於補充、深化教學重難點,從而充分體現課堂的時效性。

(2)備課時應設計出準確的課後練習,鞏固學生的.課上收穫,真正實現堂堂清。

(3)青年教師備課時還應重視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及時地寫出教學中有質量的反思,向反思型的教師方向邁進。

(4)積極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以參與式備課活動方式為主,充分利用教師的集體智慧,共同解決教學中的難題,優化教學設計,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2、認真上課:

(1)課堂教學中積極營造新的課堂文化:營造課堂學習的合作文化,倡導共建共享;營造課堂學習的對話文化,倡導對話與協商;營造課堂學習的探究體驗文化,倡導感悟、發現與創新;營造課堂延伸的踐履文化,倡導生活的再次迴歸,讓踐履文化改變學生生活的每一天。在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世界後,通過課堂的開放,課堂文化的營造,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真正體現課程的價值。

(2)要求教師改變傳統單一和機械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和網路等先進手段進行教學。

(3)加強教研組內的課堂教學研究,積極參加各類教學展示,開展教學觀摩,交流實施經驗。並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展示不同教師的先進經驗,同時為教師提供展示的舞臺。並通過說課、評課等環節實現組內成員共同成長,共同提升的目標。

3、形成教研氛圍:

(1)積極開展聽課、評課活動,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資訊科技的運用,結合我校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向課外延伸活動,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

(2)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校園網建設,主動提供品生、品社的科學資訊,並充分運用現代技術進行網上學習、交流等。

4、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加強業務理論學習,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專業素養。繼續讀一本有關教育理論的書籍,並認真作好筆記,期末寫出學習心得。

引導教師嚴格執行和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使每個教師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理念、性質、特點、目標、內容、原則、教學評價及實施等,切實抓好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的建設。

三、具體工作安排

第一週制定學科教研工作計劃;學習135課堂教學模式,談感受。

第二週集體備課。

第三週研究如何備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練習。

第四、五、六週組內聽評課。

第七、八週針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集中交流。

第九週期會考試,寫試卷分析。

第十週五一假期。

第十一週教師基本功展示。

第十二、十三週觀摩課活動,請教研員指導。

第十四周討論如何制定複習計劃。

第十五週請教研員解答疑難問題。

第十六週知識競賽。

第十七週探索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交流經驗。

第十八週教研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需要,教材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年本班有學生17人,根據對學生的摸底學生品德素質不夠好,行為習慣也有待於提高,社會知識瞭解的很少,綜合能力素質較差需要再今年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善。

本學期本冊共有四個單元12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現實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因循而不拘泥兒童生活的領域,整合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的內容。教材的內容不侷限於課堂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常見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而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一結論、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造空間

三、工作要點及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7、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8、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9、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10、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11、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一善待他人

二男生女生

三與友同行

四好大一個家

五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六民族團結一家親

七艱辛的求索

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十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十一尋訪偉大的古代文明翻開新的一頁

十三從小村莊看大變化

十四我的中國結

十五複習備考

附:個人教研安排

時間

教研內容

二、三月份確立研究主題

四月份強化培養學生探究品德

五月份做一次品德探究活動

六月份複習備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和基礎性。《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即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這個面上選擇幾個主要因素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主要內容

第12周 第一單元

第3、4、5周 第二單元

第6、7、8周 第三單元

第9、10、11周 第四單元

第12、13周 第五單元

第14、15、16周 第五單元

第17、18周 複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 學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學生已經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家長疏於管理,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自控能力較差,學習效率低。本人決定以課本為導向,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法、教法,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向社會、學校、自己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本冊書共由三個單元組成——“燦爛輝煌的東西方文明”、“面向世界”、“我們熱愛和平”。主要是引導學生接觸有關世界古代的歷史與文化方面的內容,體會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繼而熱愛我們生活的地球。

(二)教材特點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既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

三、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激發對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欣賞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2、瞭解古絲綢之路的開通、鄭和下西洋、哥倫布開闢新航路對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通過具體事例,體會隨著時代進步,東西方文化互相滲透交融,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對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培養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從歷史事件中借鑑經驗,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為中國的發展服務。樹立勇於開拓創新的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充實教學內容,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4、拓展教學空間,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5、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意接受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五、教學進度安排

單 元課 題課 時周 次
一、燦爛輝煌的東西方文明1、文明的發祥51——6
2、相映生輝的東西方文明3
3、文明的交融5
二、面向世界4、世界人民手拉手27——10
5、站在國際舞臺上2
三、 我們熱愛和平6、戰爭與和平210——16
7、鑄我長城2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班級 科目品德與社會 冊別 5 任課教師 制定日期

(一)基本情況

班級人數學力基礎(上期末檢測成績)

男女合計學科素質

平均分學科素質優秀學科素質良好學科素質合格學科素質待合格

人數%人數%人數%人數%

(二)教學進度

周次教 學 內 容 安 排備 注

1我的自畫像2課時

2別人眼中的我2課時

3心中的陽光2課時

4溫馨的港灣2課時

5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2課時

6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2課時

7說說我們的學校2課時

8校園裡的發現2課時

9給學校畫張地圖2課時

10在學校工作的人們2課時

11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2課時

12看地圖,找家鄉2課時

13家鄉的山和水2課時

14我的.家鄉變了樣2課時

15家鄉的明天更美好2課時

16我喜歡過年2課時

17家鄉的風味小吃2課時

18小城故事多2課時

19一起採風去2課時

 (三)教學措施

1.開發和利用國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實施教學。

2.緊密聯絡國中學生逐步擴充套件的生活實際實施教學。

3.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豐富、鮮活的教學資源實施教學,並儘量滿足國中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熱門話題的關切。

4.將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融入生活例項之,以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四)教研(改)專案

怎樣合理的將品德教學融入生活的內容,用生活來教育

 (五)教導處審查意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班共有學生48人,大部分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都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冊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三、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說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絡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說說”、“說說做做”、“說說評評”、“說說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絡,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四、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讓誠信永相伴

3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的民主生活

4課時

第三單元

我愛我的祖國

4課時

第四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4課時

複習

3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由於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在集體生活中》、《學習更上一層樓》、《我的家鄉》、《家鄉的變化》。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樂於合作,待人誠實守信的品質;初步形成規則意識、民主意識。

(2)使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要敢於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感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使學生初步形成積極向上,樂觀好學的學習態度。

(3)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瞭解家鄉的名人並向他們學習。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瞭解家鄉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幫助學生建立與人交往有誠信,能合作,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

(2)初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籍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愛惜名勝古蹟,不亂丟亂刻畫的習慣。

(4)養成保護水資源,愛護身邊環境的良好習慣。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能嘗試合理的解決集體生活中的問題。

(2)學習給自己制定不同時期的目標,樹立自信心;學會一些簡單的讀書方法。

(3)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文化、物產等;瞭解家鄉湖泊眾多的自然環境及水資源分佈情況;瞭解家鄉的名勝古蹟及特產。

(4)知道部分舊生活用品的用途;瞭解家鄉生態環境的汙染情況;知道有關環保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學會適應集體的要求與規範,樹立合作、誠信意識,學會尊重他人,能夠合理處理意見不一致的問題。

2、提高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

3、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會識圖,在圖上找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地理、人文、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等等,熱愛家鄉,節約水資源。

4、瞭解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的生活關係。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時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劃分等級。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開啟孩子心裡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係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於接受。馬克思曾說:愛需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需要用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深處,無不渴望被讚賞。”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覆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學會合作的活動。(具體實施於體育運動會)

2、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由語文讀書活動實施)

3、收集關於家鄉發展變化的材料,召開一次“我愛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由班主任在班會課上進行)

八、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品德課每週是兩課時,本期全部時間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放假及運動會等一些時間外,上課的時間最多不足十七週,即只會少於34課時,估計在16周左右。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訊”,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歷史、文化古蹟、歷史名人、風俗到通訊、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以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蹟、家鄉的歷史名人、風俗作為基本事實,把讚美家鄉和保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二單元以通訊方式、通訊的歷史演變、未來通訊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訊,尊重他人勞動,愛護通訊設施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目的要求: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重難點

1、瞭解家鄉的歷史和歷史文明古蹟、家鄉的歷史人物及家鄉的風俗

2、瞭解通訊的種類和它的發展過程,懂得尊重郵遞員的勞動,知道愛護通訊設施,遵守通訊規範。

3、瞭解常用的交通工具及祖國交通事業的發展狀況,懂得尊重乘務員的勞動,做文明乘客,知道愛護交通設施。

四、學生素質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五、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