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5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制定計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5篇)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國小科學課程是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25人,由於剛入學,對《科學》這門課程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學生知識範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巨集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3、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通過學生的看、聽、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瞭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為學生初學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采用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 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的指示,適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素質,努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植物、動物、環境、科幻、思維創新、發明的聯絡,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絡。包括九個單元:科學家的故事、植物、動物、資源與環保、氣象與科學、科學與幻想、科學與生活。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動植物、環境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新事物與生活的聯絡。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技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技課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科學價值觀、科技知識二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技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絡,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c)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絡。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d)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四個教學班,共有學生145人,他們的有效注意只有8—10分鐘,很多學生還不懂課堂的規矩,不懂提問的方法、回答問題的方法,通常對感興趣的問題說起來就剎不住車;學生在幼兒園裡、家庭裡都有經驗多少接觸過……教師要耐心組織課堂教學,隨時表揚好的提問、傾聽、回答等習慣。還要注意通過問話交流方式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活動探究答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驗、玩玩具等活動,引導從生活與經驗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2、通過用眼看身邊事物的顏色與形狀、用耳辨別各種聲音、用面板感知物體的冷熱與乾溼、用鼻聞物體氣味、用舌嘗物體味道等活動,來感受物體外部特徵及現象,初步學會運用感官去認識周圍事物。並綜合運用觀察、比較與分類法進行探究活動,學會用簡單語言初步描述所觀察物體或現象的資訊進而得出結論的意識。

3、通過認識和使用放大鏡、削筆刀等工具,初步認識使用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學會運用簡單工具的功能和方法,結合身邊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

4、科學探究不但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課內充分參與活動,經歷探究的全過程;課外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參與家庭實驗探究,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好奇心。

教材分析

本套教科書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學生生活經驗的擴充套件為主線,以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培養為富先進行整體建構;將“探究技能”、“方法指導”、“安全提示”等多種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過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過“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拓展活動”等模組化設定,形成完整的探究鏈條;設定單元評價,以融合化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目標為依據,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促進學生髮展。

教學內容

本冊書共有5個單元,共計16課。《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第一單元是緒論單元起著把學生領進門的作用。第二單元是方法單元,讓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方法來認識事物。第三單元引導學生用感官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第四單元藉助水讓學生髮現和多有趣的現象;第五單元初步瞭解實用工具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

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2、繼續遵循在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想中學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配合科學教研組舉辦的創“海洋知識多少”吉尼斯紀錄活動,將繼續堅持課前五分鐘的科學小知識問答,小知識大學問,培養學生讀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3

一、學生知識現狀的分析

本班學生共有67人,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後,具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積累了一些較淺顯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識和較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好說好動,精力難以集中,思維跳躍性大,課堂常規較差,尤其是傾聽的習慣和隨便插嘴的習慣。因此,本學期要立足於端正學習態度,提高積極性,抓好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簡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20以內退位減法,圖形的拼組,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一),認識時間,找規律,統計,數學實踐活動。教材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內容的展開儘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數與計算的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提供關於物體空間關係的更豐富的內容和素材,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注意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認識100以內的數及加減法的計算,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養成良好的觀察、書寫、思考、傾聽、提問等學習習慣。

四、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能夠熟練掌握100以內數,會讀寫100以內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會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2、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會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會用加、減法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愛護人民幣。

5、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知道珍惜時間。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7、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初步形成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五、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境,運用小棒、圖片等教(學)具進行直觀教學,並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瞭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學中,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提出具體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交流習慣。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4、聯絡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聞樂見的遊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創設活動情境。

5、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工作計劃4

一、任教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

這學期還是帶一(1)、一(2)班,我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深入瞭解,我對各班裡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剛步入國小階段,有許多孩子還不能馬上適應課堂學習,個別孩子常常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許多的不便,但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聲笑語。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後,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但一班許多學生由於父母沒時間照顧學習,送到託管所去託管,但學習效果不佳,成績也沒提高,這也是現在這個社會的普遍問題。這個學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

二、學困生基本情況分析

一班級學困生有付志偉、陳一凡、王傑等學生。這些同學自覺性不夠,缺乏刻苦鑽研的精神,總想偷懶,由於父母做生意無人監管,放到託管所託教,作業雖能完成,但成績不升反而降。二班學困生有付佳浩、肖程文、劉玉婷等,前兩人上課不聽,下課不做作業,似乎智力有點問題,嚴重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平均成績。

三、採用的相關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境,運用小棒、圖片等教(學)具進行直觀教學。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瞭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學中,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4、聯絡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聞樂見的遊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創設活動情境。

5、鼓勵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6、在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7、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

四、教學進度安排

(略)

五、本冊總的目標和要求。

(一)、教材分析

這冊實驗教材的編寫,是以《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編排。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同時,還繼承了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的一些好的經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本冊教材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以《標準》為基本依據,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豐富的知識。2、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3、教學內容的展開儘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4、注意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學習。5、數與計算的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體現演算法多樣化。6、提供關於物體空間關係的更豐富的內容和素材,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7、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問題的能力。8、注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二)、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20以內的退位減法,圖形的拼組,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認識時間,找規律,統計,數學實踐活動。

這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認識時間,找規律,統計,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各數的基礎上,這冊教材把認數的範圍擴大到100,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概念,學會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弄清100以內數的組成和大小,會用這些數來表達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數感。100以內的加、減法,分為口算和筆算兩部分。這冊教材出現的是口算部分,即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口算。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又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應該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同時,教材結合計算教學,安排了應用所學計算知識解決問題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習解決現實生活中相關的計算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能夠熟練地數100以內的數,會讀寫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會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2、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會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數,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會用加、減法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初步感知所學的圖形之間的關係。

5、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愛護人民幣。

6、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知道珍惜時間。

7、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初步形成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8、初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37人,21個男生,16個女生。入學已經有一學期,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裡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三、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

1、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培養學生進取積極的.學習態度

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

1、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大自然的美妙,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2、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

1、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家庭帶來歡樂。2、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

1、體驗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任務的快樂。

2、學會與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體會團結力量大。

3、體驗分享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五、教學進度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巨集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絡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6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進入國小,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課堂、學習、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

一年級上冊科學在國小六年科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說他們在幼兒階段主要是通過“玩”來認識和了解科學的話,從現在起,他們進入的將是一門“課程”。課程的含義是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系統的設計,但絕不是說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興趣”,不再有孩子們的“個人看法”和“探索空間”。恰恰相反,好的科學課應該是屬於“兒童的科學”。

二、教材解讀

“什麼是科學”“怎樣做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也不應該教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之交融的探究活動逐漸體驗和理解。因此,一年級上冊科學的主要功能是為六年的科學學習打基礎。

1.內容分析

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植物”和“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組成。其中“植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比較與測量”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1)“植物”單元:這是國小一年級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它將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的大門,掀開科學學習的第一頁,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科學學習的起點,是因為植物是孩子們的親密夥伴,他們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讓孩子把植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思考,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是生命科學概念體系構建和技能目標達成的基礎和需要。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季節,豐收的季節,生命也在這個季節裡展現出豐碩的一面。讓學生關注植物、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是這個單元的重要導向。

(2)“比較與測量”單元: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當科學家觀察和實驗時,他們離不開比較和測量。通過使用數字和標準的測量單位,他們可以確定和描述物體諸如長度、體積、重量和溫度等屬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學生們自然地進行著比較,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事實上,比較和測量是學生們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他們將觀察事物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重演標準尺的產生過程,體會比較和測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塊分析

一年級的科學書每課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組成。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板塊並不是截然分開、機械使用的,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既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具體說明如下:

(1)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絡,體現課程的連貫性。

(2)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集資訊、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料和資料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的關鍵問題。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

(4)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絡。

三、教學目標

1.“植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④植物會生長和死亡。

⑤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種植一棵植物,並使其存活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3)科學態度目標

①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

②對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植物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體會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植物資源,懂得珍愛植物,認識到保護身邊的植物很重要。

2.“比較與測量”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觀察中有比較,比較需要公平,測量使比較的結果更準確。

②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需要。

③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單位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④非標準單位的測量工具導致測量結果的多樣性。

⑤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有助於資訊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更方便測量長的物體。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統一測量標準的產物。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根據高度或長度給物體排序。

③能以討論、畫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④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資訊。

⑤學習預測事物的相對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

⑦初步運用十進位制計量測量結果。

⑧初步運用尺子進行測量。

(3)科學態度目標

①發展對測量的認同感。

②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③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

④樂於在情境中學習,能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和探究興趣。

⑤樂於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⑥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測量資料。

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分析、反思測量過程的意識。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能意識到觀察、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和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③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

四、單元詞彙和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

(1)單元詞彙

①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能夠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裡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有的根還能貯藏養料。

②莖:植物體的一部分,由胚芽發展而成,下部和根連線,上部一般都生有葉、花和果實。莖能輸送水、無機鹽和養料到植物體的各部分去,並有貯存養料和支援枝、葉、花、果實等生長的作用。

③葉: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通常由葉片和葉柄組成,通稱葉子。

(2)材料清單

塑料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蔥,大蒜,胡蘿蔔,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子,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冬青葉,牽牛葉,梧桐葉,松樹葉,月季葉,或者校園中其他具有明顯特徵的植物的葉,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圖片等。

2.第二單元

(1)單元詞彙

①觀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以視覺為主,與其他感覺融為一體的綜合感知。

②比較:對比同類事物的異同。

③猜想:比預測更隨意,通常憑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④預測:綜合以前的經驗及當下的觀察做出判斷。

⑤測量:按照某種標準使用工具來觀察,並且使用資料對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⑥距離:兩物體在空間上相隔或間隔的長度。

⑦拃:張開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

(2)材料清單

列印紙帶、記號筆、紙質彈跳蛙、小立方體、橡皮、回形針、小棒、有圖表的紙等。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5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設計進度表(略)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7

一、教材解讀

一年級下冊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發現物體的特徵》、《2、誰輕誰重》、《3、認識物體的形狀》、《4、給物體分類》、《5、觀察一瓶水》、《6、它們去哪裡了》、《7、認識一袋空氣》。“動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我們知道的動物》、《2、校園裡的動物》、《3、觀察一種動物》、《4、給動物建個家》、《5、觀察魚》、《6、給動物分類》。兩個單元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國小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篇,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髮液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徵的理解。

“動物”單元同一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一樣,指向“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給一年級學生設計的“動物”單元,主要是為他們提供探索動物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動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動物具有獨特的外部結構,能幫助自己實現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圍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動物”單元首先從喚醒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開始,經過尋訪校園裡的動物,對動物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後通過對蝸牛和魚的身體結構、運動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細緻觀察,豐富對動物某些共同特徵的理解,最後一課給動物分類的活動,則是從研究方法上給學生們以啟示。

這兩個單元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都強調了在比較中觀察,以及對觀察物件的描述和記錄。另外,分類和識別在兩個單元中也都處在重要的位置。儘管這些活動主要是從運用感官及簡單工具的層面上展開的,但對國小生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家如何做科學都十分重要。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為六、七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觀特徵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徵,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徵,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徵。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徵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徵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儘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彙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徵,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並不在於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徵、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

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一年級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當學生走出教室尋訪校園裡的小動物時,很容易出現“興奮有餘,活動不足”等現象。在觀察蝸牛、金魚等活動中,也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觀察無序等現象,會有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等問題。為此,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三、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徵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對他們進行分類。

③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的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③嘗試以圖示的形式組織資訊。

④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資訊進行整理和分類。

⑤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

②樂於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③樂於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④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能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②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2、“動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

②知道不同的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同一種動物也有個體差異。

③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動物會運動、呼吸、生長、繁殖和死亡。

⑤體會動物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需要空氣、食物、水、陽光等。

⑥知道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⑦說出周圍常見的動物名稱及其特徵。

⑧知道按一定的標準可以給動物分類。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動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飼養小動物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⑥能按自己的標準給動物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物表現出探究興趣。

②對動物的特徵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動物是地球家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五、教學設計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備註

1

2.28—3、6始業課:科學家這樣做

2

3.7—3.131—1發現物體的特徵

3

3.14—3.201—2誰輕誰重

4

3.21—3.271—3認識物體的形狀

5

3.28—4.31—4給物體分類

6

4、4—4.101—5觀察一瓶水清明假期

7

4.11—4.17機動

8

4.18—4.241—6它們去哪裡了

9

4.25—5.11—7認識一袋空氣勞動節放假

10

5.2—5.8

科學閱讀1

11

5、9—5.15

2—1我們知道的動物

12

5.16—5.22

2—2我們知道的動物

13

5.23—5.29

2—3觀察一種動物

14

5.30—6.5

2—4給動物建個家六一、端午節放假

15

6、6—6.12

2—5觀察魚

16

6.13—6.19

2—6給動物分類

17

6.20—6.26

科學閱讀2

18

6.27—7.3

期末考查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郊區科學課堂教學模式《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為指導思想,根據學校的發展大計和教科研的工作要點,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同時結合科學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教書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於探索、創造性的開展科學教學工作,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從而使我校的科學教學有進一步的突破。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6、能查閱資料,瞭解有關的問題。

7、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

三、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我們學校學生在上學期期末考試中科學學科存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難點,解決重點,結合現在三四年級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一)教學工作方面: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

4、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準備好擺放在書桌上,鈴停準時上(下)課,互不侵佔時間。

7、課堂中隨時提問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言、傾聽、猜想、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8、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9、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真正實現科學的生活化。

10、實行課課內容當堂理解掌握,下節課提問打分制度,單元一練一測驗的模式,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評定。

(二)教師成長方面:

1、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促使自己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認真參加《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明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經常進行科學研究,攻克難關,提高課程理解能力;

(三)科學特色活動

1、科學幻想畫:

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活動內容:

低年級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2、明天小小科學家:

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9

一、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 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 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 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 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 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路、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 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 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 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五、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

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是以學生生活經驗圈的不斷擴大逐步展開教學內容的。按照“家庭—學校—家鄉與祖國—地球和宇宙”的脈絡,隨著學生成長過程中生活經驗圈及視野的不斷擴大,逐步擴充套件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多學科知識的整合。突出了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注重探究學習活動安排,儘可能讓學生投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從而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注意了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以利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科學素養的逐步形成。教材實用性、可操作性強。每個階段設計了相對獨立的研究內容,如種鳳仙花單元,分別設計了播種(認識植物的種子)、觀察莖葉的生長(認識植物莖葉的特點)、研究鳳仙花的花(認識植物花的構造)、對“結果”的觀察研究(認識植物果實的特點及存放種子的方法)、對鳳仙花一生的生長情況進行整理(瞭解生物的生命週期),而且,每一課有較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活動,便於教師操作。同時,這些內容又是相關聯的,它們是根據植物自然生長過程有機編排的,在教學實踐中,有利於教師針對植物生長階段的最佳時機,調整實施教學過程。

三、學生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 76人,通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喜歡動植物,能參與課堂學習,動手實踐操作,但觀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目的的觀察,不會從動手操作中總結經驗,學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強,喜歡單獨行動。本學期在學生在以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並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 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個器官的作用。

2、 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解剖等方法認識植物的各個器官。

3、 瞭解周圍更多的常見植物的名稱,能對常見的植物進行分類,說出它們的典型特徵。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4、 通過栽培鳳仙花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生命週期)。

5、 學習簡單的栽培技術。

6、 學習用圖畫、資料、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觀察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

7、 學會用種子製作標本

8、 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

9、 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0、 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

11、 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2、 能通過對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研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13、瞭解當地瀕危植物的種類及保護它們的重要性。

14、 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二單元

1、 通過餵養蠶,瞭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過程。

2、 通過書本、上網、請教他人等方式,收集與蠶相關的資料,並學會做資料卡片。

3、 通過指導學生養蠶,使學生能瞭解蠶的一生的形態變化。

4、 能觀察並描述蠶各階段不同形態的主要特點,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培養學生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蠶的生長過程。

5、 通過對蠶的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關係的瞭解、研究,體會到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自然事物各種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絡和影響的。

6、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蠶,培養學生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事物的能力、興趣和習慣。

7、 通過學生親自養育蠶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飼養小動物的一些技能。

8、 通過餵養蠶和做蠶盒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9、 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好品質。

10、 通過解決養蠶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主動與人合作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11、 通過養蠶這一過程,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12、 意識到養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勞動帶來的成功感,培養勤動手、愛勞動的好品質。13、 為學生創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單元

1、 認識幾種常見布料,如:亞麻、棉布、絲綢、毛皮、化纖和毛料等。

2、 知道這些布料的主要特點、用途及原料來源。

3、 知道各種不同布料的吸水性、保暖性不一樣。

4、 知道蒸發一般發生在液體的表面,且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5、 知道影響水蒸發速度的因素(溫度、接觸面積、有無風)。

6、 知道保溫的基本方法。

7、 能列舉生產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發以及保溫和散熱的例子。

8、 能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

9、 能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同一事物的特點,並對事物特點做細緻觀察。

10、 能借助工具進行觀察,準確記錄觀察資料,通過資料分析認識事物特性。

11、 能有條理地經歷“問題——推測——計劃——實驗——分析”的科學探究過程。

12、 能通過實驗收集的事實對現象做出合理的分析。

13、 激發學生對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興趣,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14、 在探究活動中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

15、 瞭解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髮明新的材料,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能使生活更美好。

第四單元

1、 能判斷物品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如木頭、金屬、塑料、紙等。

2、 能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在不斷髮明新的材料。增強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激發創造意識。

3、 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將材料的特性與它的用途相聯絡。

4、 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岩石進行分類。

5、 意識到物質的利用會給人類和環境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人類對環境負有責任。

6、 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

7、 能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顯微鏡等)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能用圖和文字表達。

8、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

9、 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10、 願意合作與交流。

11、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1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第五單元

1、 知道電流流經的道路叫做電路。電流必需在一個閉合迴路中流動。

2、 瞭解解決電路中出現的故障可採用排除法。

3、 瞭解開關的結構和作用,認識開關的重要性。

4、 知道容易導電的物體是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是絕緣體。

5、 瞭解安全用電知識。

6、 知道電能產生磁,瞭解電磁鐵的應用。

7、 知道電能是一種常見的能源,以及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8、 能組建基本電路。

9、 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等方法認識有關基本電路的問題。

10、 能通過對有關電路問題的探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11、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12、 能在有故障的電路檢修中使用“排除法”。

13、 能與同學合作製作一個電熱切割器。

14、 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5、 在探究活動中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

16、 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7、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18、 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五、教學措施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鑽研教材,做好教學準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2、加強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並應用於自己的教學,確保教學的有效、優效。

3、充分運用現有教育資源。挖掘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可利用的科學教育資源,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小實驗、小發明、小製作等活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4、做好觀察、操作、製作、記錄的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和堅持力。

5、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過程的指導,培養學生學會探究。

6、精心設計拓展活動,聯絡現代科技、生活,並加強學以致用的培養。

7、加強優生和學困生的聯絡,互相幫助。

8、將植物的生長變化和動物的生命週期兩個單元交叉進行教學,既可解決觀察週期長的問題,又可同進進行動植物生長的變化的觀察,瞭解其相通之處,完成對生物生命週期的初步認識。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1

一、教材解讀

一年級下冊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分別是:

《1、發現物體的特徵》、《2、誰輕誰重》、《3、認識物體的形狀》、《4、給物體分類》、《5、觀察一瓶水》、《6、它們去哪裡了》、《7、認識一袋空氣》。

“動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分別是:

《1、我們知道的動物》、《2、校園裡的動物》、《3、觀察一種動物》、《4、給動物建個家》、《5、觀察魚》、《6、給動物分類》。

兩個單元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國小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篇,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髮液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徵的理解。

“動物”單元同一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一樣,指向“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給一年級學生設計的“動物”單元,主要是為他們提供探索動物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動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動物具有獨特的外部結構,能幫助自己實現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圍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動物”單元首先從喚醒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開始,經過尋訪校園裡的動物,對動物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後通過對蝸牛和魚的身體結構、運動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細緻觀察,豐富對動物某些共同特徵的理解,最後一課給動物分類的活動,則是從研究方法上給學生們以啟示。

這兩個單元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都強調了在比較中觀察,以及對觀察物件的描述和記錄。另外,分類和識別在兩個單元中也都處在重要的位置。儘管這些活動主要是從運用感官及簡單工具的層面上展開的,但對國小生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家如何做科學都十分重要。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為六、七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觀特徵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徵,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徵,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徵。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徵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徵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儘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彙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徵,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並不在於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徵、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一年級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當學生走出教室尋訪校園裡的小動物時,很容易出現“興奮有餘,活動不足”等現象。在觀察蝸牛、金魚等活動中,也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觀察無序等現象,會有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等問題。為此,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三、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徵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對他們進行分類。

③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的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③嘗試以圖示的形式組織資訊。

④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資訊進行整理和分類。

⑤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

②樂於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③樂於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④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能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②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2、“動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

②知道不同的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同一種動物也有個體差異。

③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動物會運動、呼吸、生長、繁殖和死亡。

⑤體會動物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需要空氣、食物、水、陽光等。

⑥知道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⑦說出周圍常見的動物名稱及其特徵。

⑧知道按一定的標準可以給動物分類。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動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飼養小動物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⑥能按自己的標準給動物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物表現出探究興趣。

②對動物的特徵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動物是地球家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五、教學設計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始業課:科學家這樣做

2-1-1發現物體的特徵

3-1-2誰輕誰重

4-1-3認識物體的形狀

5-1-4給物體分類

6-1-5觀察一瓶水

7-機動

8-1-6它們去哪裡了

9-1-7認識一袋空氣

10科學閱讀

11-12-1我們知道的動物

12-2-2我們知道的動物

13-2-3觀察一種動物

14-2-4給動物建個家

15-2-5觀察魚

16-2-6給動物分類

17科學閱讀2

18期末考查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2

一、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56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由於學生剛從幼兒園轉入國小,學習習慣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加上他們來自不同的幼兒園,所學技能與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別。學習習慣養成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教學的課堂常規對於剛入學的'他們來說是一個新鮮的內容,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指導,才能讓他們逐漸步入學習的軌道。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五官”兄弟共三課:1、“五官”兄弟,2、觀察水果,3、不一樣的立豆子;第二單元認識小動物共3課:

1、兔子,

2、金魚,

3、螞蟻;

第三單元元我在哪裡共3課:

l、我的前後左右,

2、太陽和東南西北,

3、逃離冒險島;第四單元磁鐵“魔法”城堡共3課:

I、磁鐵小屋,

2、磁鐵遊戲,

3、多種多樣的磁鐵。

大象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教材內容。重點培養學生認知與發現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積極倡導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搛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3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國小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並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

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此階段的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並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四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巨集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絡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措施

1、多種形式培養興趣,生動活潑發掘潛能。充分挖掘學科課程的科技含量,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結合學生特點適當補充一些科普新知識和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興趣。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時間以發揮創作空間。

3、採取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呈現一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4、對學生學習中的表現進行及時而且積極的評價,激勵新的創新火花的迸發。

5、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五、教學進度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

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4

一、情況分析

粵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教材由四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認知與發現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二、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教學目標

1、從兒童的視野選擇教學內容,發生在兒童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適合他們探究的事物和現象作為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便於他們從原有意識和經驗出發,仔細觀察,發現問題,展開研究。

2、注重對能力和方法的指導,強調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並提高科學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認識大自然共四課:

1、走進大自然;

2、我有好奇心;

3、我們來觀察;

4、學會運用工具;

第二單認識水果和蔬菜共3課:

1、常見的水果和蔬菜;

2、美味的水果;

3、蔬菜長在哪裡;

第三單元我們的文具共三課:

1、各種各樣的文具;

2、鉛筆和彩筆;

3、常見的尺子;

第四單元四季共四課:

1、涼爽的秋天;

2、寒冷的冬天;

3、溫暖的春天;

4、炎熱的夏天。

五、教材的重點、難點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25人,由於剛入學,對《科學》這門課程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學生知識範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巨集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3、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通過學生的看、聽、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瞭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為學生初學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采用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