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

說課稿3.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國小數學教材中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三角形的認識,清楚了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是在先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再安排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掌握,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著直接的關係。

2、學生分析:五年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進行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絕大部分學生願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範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來提出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但在學習中,教師必要的引導與幫助也是他們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學生已經掌握的平行四邊形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二、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

基於對課標的理解和對教材學情的把握。我確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和探索,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數、剪、移、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探索能,。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三、教具準備

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方格掛圖。

四、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教師應激發學生餓學習積極性,想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於這個理念,並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究討論”,“適當運用,體驗成功”,“總結反思,拓展昇華”這四個環節進行展開教學,以數學活動為線索安排教學內容,結合講授,演示,練習和小組合作等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和交流。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綠化校園,各班都承擔了些校園的平整任務,這是五(1)班接受到的任務,掛圖出示: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不規則的地,“你能幫忙計算出這一塊綠化區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學生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求面積,接著引出探究的問題:如果很大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數不過來的時候,怎麼求面積呢?

2、合作交流,探究討論

在操作之前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你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什麼圖形?

(2)想象一下轉化後的圖形的樣子,你打算怎樣轉化?

(3)通過比較轉化成的圖形和平行四邊形,你有什麼發現?

同位之間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後彙報。這個時候可以分發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的卡紙,運用“割補法”能把平行四邊形分割成什麼圖形?學生邊演示邊彙報。有的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將其剪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後通過平移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有的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將其剪成了兩個梯形後通過平移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還有的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高將其剪成了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後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且可能發現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和轉化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等。在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後緊接著追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那你能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想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嗎?”從而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適當運用,體驗成功

(1)結合課開始的那個求平行四邊形綠化區面積的題,運用公

式再次求出面積,體會公式運用的簡便之處。

(2)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請你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各應是多少分米?看誰猜出的答案最多。並說明等以後學習了分數,還會有更多的答案。

4、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穫,鼓勵學生先回答,然後再總結,使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從知識、技能等方面加以歸納,有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再次體會學習的方法。

六、對於本節課設計的說明:

首先運用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要恰當評價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評價,針對這一理念,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說出自己的見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都要找出其閃光點,及時肯定,給予鼓勵和讚揚,對於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也要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解決。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設計的說明,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2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五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麵積單位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以及學生所具有的認知結構特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

教學重點定為: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1.在學習今天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基礎之上學習的,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2.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實物作支援。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通過創設情境:小兔樂樂想從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找一塊麵積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卻不知道怎麼計算哪塊土地的面積最大,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能夠計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長方形草地的面積,不能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草地的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識,還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係-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後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聯絡生活,深化應用。

聯絡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五)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佈置作業:

自編一道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富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說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冀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麵積單位,以及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能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活動,經歷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連貫運用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為本課服務。

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設疑自索。

2、動手實踐、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是本課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同學編題和出示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設疑自探。

通過創設情境:學校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空地上鋪上草坪,這塊空地的面積是多少?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如果把紙片當做草坪,那麼如何計算這張紙片的面積呢?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解疑合探。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索,動手實踐,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係—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後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編題,循序漸進,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第四環節:聯絡生活,深化應用。

讓學生做應用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4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北師大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3節課的內容。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理解了面積的意義,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四年級時,又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冊教材在此基礎之上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底和高以及面積計算教學,分為兩個單元:“圖形的面積(一)”主要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圖形的面積(二)”則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及簡單的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等知識,因此本單元在幾何學習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探究;在公式推導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及多種感官並用的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公式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培養其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從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開始,再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為基礎,推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對後續的教學很重要,所以我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及應用是教學的重點。而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找出不同圖形引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定為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本節課的關鍵就在於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獲得直觀感受,在觀察和比較中找到轉化前後的圖形關係。

三、設計理念和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先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慾望;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再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建立轉化思想,把問題化歸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找到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如何計算的問題;又應用探索出來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最後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再現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發現過程,突出教學重、難點。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同時,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節課我著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和比較,建立起“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一學習方式的培養,會對後續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特結合本班學習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複習鋪墊 引入探究。

有意義的學習是在建立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的,必要的知識鋪墊是搭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樑。課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出示兩個長方形讓學生說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計算出面積。緊接著,再出示一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快速找到它的面積,並說說是怎樣想的。此時,學生會利用所學過的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它的面積,因為前幾節課的鋪墊,學生也會通過觀察發現,如果這個不規則圖形凸起部分剪下,把它割補到缺口處,就把這個圖形轉化成了長方形,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即可得到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既複習了數方格的方法,又初步滲透了等積,轉化的思想,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伏筆。

隨之,我又運用課件創設情境,出示一塊長方形草地與一塊平行四邊形草地,請學生比較這兩塊草地面積的大小。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學也就自然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從學科本身來講,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知識結構,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和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

在學生積極的討論與探究中,兩種方案可能產生:(一)用數方格的方法數一數。(二)用轉化割補的方法變一變,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結合這多種方案,我順勢引導;怎樣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呢?這時學生迫切需要想辦法來驗證。為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主動探究,我安排了以下教學活動:

(1)想一想: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2)議一議:交流思考方法,小組內達成共識。

(3)做一做: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在操作、展示的基礎上,學生又開始了更深入的討論:1、你能發現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與現在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2、你能根據這些關係得出平行四邊形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嗎?

通過探究、思考、討論,學生會發現: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或是一個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著,讓學生自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字母表示形成,再次加深公式的記憶。

這樣,學生在動手中思維,要思維中動手,不僅品嚐了探索成功的喜悅,更使學生在理解中掌握了知識,發展了思維。繼而解決課一開始的情境問題。

任何技能技巧只有在練習中才能和提高,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學習進入了第三教學環節:

(三)實踐運用 拓展思維。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圖在課件中)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 、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底邊和它的對應高,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圖在課件中)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 、拓展練習:下圖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圖在課件中)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明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這一知識點。

接上題再問:當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時,他們的底與高是否也相等?此問題提出必定會引起學生的討論,因為已有了前一單元《找因數》一課的基礎,所以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在討論中就能解決。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而且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體驗成功。

總結活動,回顧探索新知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反思、交流:“你有什麼心得體會或建議與同學們分享?”

通過總結,疏理知識,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的理解掌握,進一步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另外,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互相評價,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作業。

要求學生下課後任意選擇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實物測量,並計算出面積。從而總結全課,並將所學知識帶入了生活,也為進一步的探索激發了興趣。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突出重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 = a h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貫徹始終,著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觀察、發現,自己概括、昇華,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5

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

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著直接的關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方法),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

教具學具:

1、用投影片對照教材上的方格紙上畫著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插圖製成複合片演示教具。

2、剪成兩個底為40釐米,高為30釐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可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

一、複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絡,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板演:一長方形的長是40釐米,寬是30釐米,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出示準備好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什麼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釐米,高30釐米)

3、比較板題中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通過第1、2兩道題的複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紮實的基矗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慾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略),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引導發現

1、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髮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複合幻燈片(方格網圖),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釐米,面積是1平方釐米。

(2)在方格網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方格網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資料,你發現了什麼?(略)

(5)其它的長方形也能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

2、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後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後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後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

①面積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③其它的平行四邊形也是這樣嗎?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並且知道s=ah也可以寫s=ah、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後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此環節可安排下列練習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與深化。

1、先說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計算面積(教材中73頁做一做第1題)

2、計算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材中74頁第2題)

3、教材中73頁做一做第2題。

4、教材中74頁第3題。也可結合實際情況增刪練習內容,以達到鞏固深化所學內容的目的。

四、課堂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之後進行學習的;並且本節課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利用的轉化法為後面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奠定了基礎。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所以我先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此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還具備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所以我將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正確解決簡單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三維目標的把握,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將採用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來進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結論。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會結合教材將情境圖轉化為學生身邊的例項,呈現學校兩個花壇,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提出問題:現在學校想要裝飾這兩個花壇,那麼哪個花壇的面積更大呢?但是學生之前僅學過求長方形面積,對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會求,從而引出課題。

這樣的匯入不僅迴歸了教材,同時也將情境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講解新知

接下來是講解新知環節,也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因為學生有長方形面積的學習經驗,因此我會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能夠想到數方格。這時我會發放帶有方格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得到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紙片的面積。在這我會規定:1個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足一格的按半格計算,並要求學生填表記錄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

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觀察剛剛數方格得到的資料。由於學具紙片的特殊設定,表格中記錄的資料是對應相等的。在資料的提示下,可能有學生會想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寬分別與其底高對應相等的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數方格中平行四邊形存在不滿一格按照半格的近似計算,這裡我會指出數方格得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不嚴謹。

接著我會引導學生試著將平行四邊形進行轉化,看其能否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嘗試動手操作。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小組合作交流能力,並且能夠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其間我會進行巡視,提示學生操作過程中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對於操作中有困難的學生我也會給予適當的幫助。在學生操作結束後,我會找多個小組代表分享展示他們的操作結果。

前面數方格的活動初步建立了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絡,這裡學生容易想到將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再平移轉化為長方形,不同點可能僅在於沿著剪開的高線不同。完成後我會提示學生對比轉化前後的圖形,思考二者有什麼聯絡。根據前面數方格時的資料及實際圖形的對比,學生不難得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轉化後長方形的長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與轉化後長方形的寬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再由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就可以對應寫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改或刪除。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評價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而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更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章節。

二、說學情

新課改下成長起來的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再加上他們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是一個難點,需要他們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基於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探究知識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及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轉化,發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的編排意圖與學情狀況,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實際操作法、觀察比較法和引導探究法等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他們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2.學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討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設計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觀,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結合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一)匯入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神奇,在新課伊始,我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徵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出示長方形的模型)把它拉伸會變成一個什麼圖形?你能畫出它的高嗎?你能計算出此圖形的面積嗎?通過這樣的活動,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製造出了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無法解決的麻煩,從而激發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更是水到渠成的匯入了新課:(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習新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正是因為匯入中製造的麻煩,讓學生們有了探求的慾望。於是,我順水推舟的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活動:在釘子板上用橡皮筋圍了兩個圖形: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長方形一樣大)。然後出示設計的問題:

1. 請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平行四邊形的邊長和高。

2. 請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3. 你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如何計算?

帶著這幾個問題,開始小組合作探究。雖然探究可能會出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這樣的結果,但是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彰顯,能讓他們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學生們展示完自己的結論後,我先不評價其結論的對與錯,而是出示第四個問題:

4.請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結論。(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這樣,就促使學生們迫不及待的去驗證自己的結論,從而達到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準備的目的。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們歸納出對這兩個圖形的認識: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雖然他們能認識到這些,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他們的思維中產生聯絡,而這個聯絡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於是我又設計一個活動: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

1.請畫出它的高,測量它的底和高的長度。

2.沿著它的一條高裁剪,將會剪出兩個什麼樣的圖形?

3.你能否把這兩個圖形拼成一個我們熟悉的圖形?

4.觀察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你發現了什麼?

(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相等,面積也相等)

5.你能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去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實驗驗證。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滲透了轉化與平移的思想。

在學生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即S=ah之後,我又讓學生們獨立學習課本上的例1,再回過去解決匯入中的問題,以此加深對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

(三)鞏固

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後,我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安排這樣幾道練習題:

1.畫出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高。

2.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的長度,並計算其面積。

學生們獨立思考,完成練習,使其進一步理解了公式的運用,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拓展

鞏固新知後,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多少?(P82/3)

2. 出示匯入中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任意拉這個框架,形成平行四邊形,你知道它們的周長和麵積有什麼變化?什麼情況下它的面積最大?

學生獨立完成第一題,合作探究第二題,從而達到拓展視野,加深理解的作用。整個習題的設計,雖然題量不多,但涵蓋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同時練習題的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

六、說評價

整節課我始終堅持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對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來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雙向反饋來落實。

總之,本節課我貫穿新課改的理念,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構建模型”的學習過程,讓他們都參與到活動中來,真正實現面向全體。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三部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目標

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是在學生已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轉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探究並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轉化與等積變形。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我預設的教學程式分四大節進行: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開始,我結合阿凡提的趣事設疑匯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徵設計了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無法解決的生活實際問題。接著,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運用剪拼法,驗證猜想。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為分析和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

由於前面在數格子時已經有同學提到用割補的方法來求面積,所以我順水推舟,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相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絡?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著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我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倡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進而建構了學生頭腦中新的數學模型:轉化圖形——建立聯絡——推導公式。整個過程是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煉出來的,這樣完全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把學習數學知識徹底轉化為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學生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需要及時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課本例1。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第二層:綜合練習:你會球場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只有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它相對應的高,才能準確求出它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可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充套件練習:比較幾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整個習題設計,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以上教學環節,我力求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利用“轉化”的思維方法,“直觀”的教學手段,變教師的“講”為“導”,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節。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時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絡的和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態度:經歷猜測,實驗驗證,作出結論的過程,增強肯於動腦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因為計算物體的面積在曰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的難點是如何運用遷移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2)情境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製作、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實踐探究法: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

(4)滲透遷移的思想,把新知轉化成舊知解決。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注重對公式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探求;讓學生在提出猜想、驗證猜想、應用猜想等一環扣一環的情境中,學會觀察,學會表述,學會思維。

教學過程:

(一)形象匯入,喚起感知

課件顯示(方格紙上的平行四邊形) 方格紙上畫的是什麼圖形?其有哪些特徵?誰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作高,並強調直角三角板的一條邊與底邊重合,另一條通過頂點向底邊作垂線。為新課的教學作好準備。

(二)實驗操作,引導探究

1:觀察數格,提出猜想

課件顯示(P42的圖形)誰能利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強調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不滿格的,該怎麼數?通過剪拼,滲透轉化的思想,為後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作鋪墊。那麼誰來數一數長方形的面積,並比較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啟發學生說出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兩者的面積也相等。如果不用數格,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提出猜想)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在實際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用數格得到的,因此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從而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

(1)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著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

(3)移動一段後,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著直角三角形繼續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4)讓學生把自已沿著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並在讓學生在剪拼成的長方形邊上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結合自已轉化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

(1)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2)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高有什麼樣的關係?

(3)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轉化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

(4)讓學生明確: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為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

溝通關係 因為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以上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按“提出猜想(設疑激趣)——驗證猜想(轉化探索)——推導公式(分析應用)的過程,遵循了直觀——抽象——應用的教學原則,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嘗試,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板書:s=a×h,告知s和h讀音,並說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裡,字母和字母中間乘號可以記作“· ”,寫成a·h,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或s=ah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題的 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教學課本第44頁例題。

指導讀題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什麼立式?得數應注意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迴指導,集體訂正時指名說出是根據什麼列式的。

2、完成第44頁做一做的題目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完成本節課教學內容後,讓學生看書,質疑問難,及時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

3、多層練習,內化新知。

為了適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這節課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完成練習九的第1、2、3題。(第1題,鞏固新學的面積計算公式,三題底與高數值不同,圖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讓學生明確底與高必須一一對應。第3題,要求學生會根據底來找高,或根據高來找底,並能正確作高,與引入複習相互應,使整堂課前後呼應,連貫一致)

(2)聯絡實際,補充練習。

(3)動手操作,發展練習:練習十七的第10題。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髮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滲透變與不變、聯絡與發展的辯證思想。這樣,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使學生的學習由“理解”上升為“掌握”,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強化重點,形成認知結構。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國小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形的面積》。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5各部分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年級上冊第6單元,屬於圖形與幾何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過程,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之後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做好鋪墊。因此,本節課在國小數學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要求,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能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滲透環保意識。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進行學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五年級的學生在之前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有所發展,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開始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但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且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錶達,願意在活動中進行學習,這些都是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結合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本節課的教法我確定為講授法、討論法、啟發引導法。之所以用這些方法,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氛圍,增大課堂容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因此,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從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

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最重要的一環。為了使學生有所收穫,我將從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師生互動、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內化提高,學生小結、細數收穫,分層作業、全面發展這5個部分來展開教學過程。

1.匯入:

俗話說,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匯入能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本節課我將藉助多媒體出示圖片進行匯入,並創設如下情境:熊大和熊二從光頭強那裡搶來了2塊荒地,他們想在這兩塊地上種上果樹,保護環境。熊大說:我是哥哥,我要種大的那塊地。這時候,兄弟倆犯難了,到底那塊地更大呢?圖片中呈現了一塊長方形的地和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地。我將在滲透環保意識的基礎上,提問學生:你們能幫助熊大和熊二嗎?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藉助卡通人物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設疑,使學生產生求知慾。

2.新授:

接下來是師生互動,探究新知的環節。我設定了3個活動。

活動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對於匯入中問題,我會提醒學生判斷這兩塊地的大小,可以計算兩塊地的面積。接下來我將利用多媒體呈現一個表格,請學生利用之前學習面積的經驗,用數方格的方法,獨立填寫這個表格。學生很快就能夠填好。這個時候,我會啟發學生,仔細觀察這個表格,你能得到什麼猜想呢?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探究過程中,我會適時點撥學生。探究結束後請有思路的同學發言,預設學生能夠提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用底乘高來計算的。對於學生的回答,

我會予以表揚鼓勵,對於不足之處我也會做補充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活動2:探究新知,驗證猜想

我會請學生從學習袋中拿出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片,然後引導學生啟動4人小組進行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的活動,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限時5分鐘。

討論過程中我會走下講臺進行巡視點撥,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給予指導,討論過後,請同學彙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無論學生回答的全面與否,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後做出判斷,進行補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經過學生小組討論不難得出,有幾種不同的思路有的小組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開,發現沒有思路,有的小組沿著中線剪開,依然無法拼湊出已學過的圖形,還有的小組沿著高線剪開,發現能夠拼成長方形,對於學生的回答,我會予以發展性評價,並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糾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並向學生滲透學生轉化的思想,通過直觀的圖形觀察,學生能清楚地感知定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面積。由此突破教學的難點。我將此過程進行板演,規範書寫。

活動3:總結計算方法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學生不難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相等,而且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從而驗證了之前的猜想。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能夠用更簡潔的方式來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同學們根據多媒體上呈現的平行四邊形的圖片,順利說出S=ah這個計算公式。從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突破了教學重點。

新授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總結的過程,主動建構知識,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3.鞏固: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我將分層次藉助多媒體出示練習題,並設定“勇奪智慧寶石”闖關遊戲。評價採用生生互評,生生糾錯的形式,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

4. 小結:

在課堂小結的環節,我會請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體會,引導學生多維度總結,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5.作業:

課上學習,課下複習。我將為學生布置書面和開放式相結合的課後作業:

作業1:完成課後的練習題

作業2:把本節課的內容製成數學書籤。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學過程。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數學課堂的板書設計,一定要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便於學生識記和運用。所以我採用了這樣的板書設計。

結束語: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1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他們分別是說教材、說學情分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掌握公式。

二、說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受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需要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我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和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推導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

(2)學具: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採用了“探究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的教學方式。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面積轉化。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設定了以下的學習方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在動手實踐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感知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有利於學生理解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特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質疑自探數學課堂中創設恰當的情境,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情境,校門口的三位同學想要比較兩個花壇的大小,其實就是比較它們的什麼?讓學生幫助想辦法,學生想到了比面積,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學過的,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還不會,這時就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問題的慾望: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合作探索,遷移創造這一環節我分四步份完成,它們分別是:

1、質疑自探首先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可能有用平行四邊形的兩鄰邊相乘,也有可能用平行四邊形的底乘高)。老師提出,猜測並不代表結論。這個時候老師提示:三年級時我們是用什麼方法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的,從而引出數方格的方法。課件出示方格圖並說明要求,學生獨立數方格填空。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

2、圖形轉換如果在實際生活中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在這一環節,首先提出一個假設:是否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小組合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什麼圖形?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全過程,為下一個環節建立聯絡,推導公式起到了一個鋪墊的作用。

3、小組討論三個問題:

a.你是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

b.轉化後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麼關係?

c.怎麼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求學生到臺前合作投影展示剪、移、拼的過程並敘述出自己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等積轉化的思想滲透開來,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同時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然後,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顯示平移的過程。

4、推導公式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引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培養髮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層層遞進,拓展深化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

(四)總結全課,提高認識最後,問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師生共同概括小結,這樣會給學生一個系統、完整的印象,進一步深化了新知。

七、說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2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麵積單位,以及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

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通過創設情境:小兔樂樂想從三快草地中,找一塊麵積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卻不知道怎麼計算哪塊土地的面積最大,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能夠計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長方形草地的面積,不能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草地的面積。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識,還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係—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後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第四環節:聯絡生活,深化應用。

讓學生做應用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作業:

自編一道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富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3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課學生對數格子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三、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 、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五、 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

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

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

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 平行四邊形課件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學具 學生每人一個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 剪刀

七、 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 激發情趣匯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課件出示小故事)設疑匯入, 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徵設計了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中無法解決的生活實際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是在學習純碎的數學知識。而是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問題,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動手實踐,多維探究

我提出“怎樣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大小呢?”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小組討論。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各自想盡一切辦法,這樣不但達到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彙報交流時,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小組彙報中得來的資訊,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數方格(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引導學生分析、驗證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學生彙報出多種答案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並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 ,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

首先(課件出示數方格圖)要求認真觀察,然後填寫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即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面積相同的答案。這一組實踐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絡。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裡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絡,而這個聯絡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實驗操作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並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學生操作方法如有誤,可用課件演示正確方法,使學生學會平移圖形的方法。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討論:

a、是不是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後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

b、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關係?

c、拼成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麼關係?

小組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課件展示板書)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 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

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 基礎練習 出示填空判斷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提升練習 出示例1及實際應用題。熟練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3 發散練習 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本課小結 (課件出示 )

九 板書設計 (課件出示)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4

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說課人:滑縣棗村鄉第一中心國小鄧琳

一、說課題:

二、說教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本冊教材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它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計算公式。

五、說設計理念

針對以上的教材說明以及《課標》中指出的:“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識。要充分拓展學生自學、質疑、討論和訓練的時間與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採用了“洋思”教學方法,做到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先進行自學,讓他們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歸納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六、說教學環節:

根據上面的設計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的六個環節:

(1)直接匯入課題。

(2)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3)出示自學指導。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結合老師出示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4)交流反饋。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和分析。

(5)當堂訓練。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做到面向全體,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所以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設計了闖關遊戲,從易到難,從基礎知識到拓展訓練,讓不同的孩子都能有不同的收穫。

(6)全課小結。通過整節課的學習,讓孩子們知道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

七、說學法:採用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親自去經歷獲得知識的成功體驗,並且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

八、說教法:

本節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剪拼,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主要採用洋思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快樂地解決問題。

九、教具學具準備:小剪刀、平行四邊形的卡紙、題卡

十、說教學過程:

(一)導課: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在平面圖形中還有好多的圖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直接導課,簡單明瞭。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德育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將重點詞語用彩色字型出示,加深學生對目標的認識。這樣以來,學生就知道學習本節課的目的是什麼,對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出示自學指導(自學課本79-81頁)

1、觀察79頁的主題圖,你都發現了哪些圖形?你會計算其中哪些圖形的面積?

2、觀察80頁上面的兩個花壇,你會用前面我們學過的哪種方法來求出它們的面積?

3、請你用數方格的方法完成80頁下面的表格,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4、自學81頁,我們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前面學過的哪種平面圖形來研究它的面積?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5、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用字母怎麼來表示?

《平行四邊的面積》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0-83頁。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貫穿始終的。本章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關係面積的計算式本單元第一節課,是學生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的運用會為學生後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公式的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式的推導和運用。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底和高的關係。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將採用“自主實踐,合作交流” 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與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

本課的學法有:自主討論、小組合作、實際操作、觀察想象等學習方法,使學生親自探索,主動發現,讓他們學的輕鬆,學的快樂,學的愉快!

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卡片、長方形卡片、格子紙、剪刀等。

三、說教學過程

(一)結合生活設疑,激發情趣匯入

在新課開始我將結合生活實際,用一個分地故事設疑匯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氛圍中開始探究活動。

從前,有個農民伯伯給兩個成年的兒子分地。他根據平日收成及地壟大小,把這塊地分給了大兒子,那塊地分給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說農民伯伯偏心。這可把農民伯伯氣壞了,可他又說不明白。只知道這兩塊地的壟數和收成是相同的,所以,農民伯伯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助他嗎?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節課所以研究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進行思考。

(二)組織動手實踐,嘗試多維探究

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農民伯伯想辦法。

我首先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的。為此,我為同學們準備了兩張學具卡片,“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江怎麼辦?可以小組討論。”這樣引導可以使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信性。學生或許會想出許多的辦法,如:數格子、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會是哪一種方法都是可貴的,因為這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

最後在學生多種答案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方法,並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會認識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絡。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張卡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於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者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絡。我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深入推導。我是這樣做的,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彙報,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呢?學生順勢就推匯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的順勢推導都源於上一環節的實踐操作,這樣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並沒有停住,仍然藉助農民伯伯分地的情境,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資料,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農民伯伯徹底解決問題,農民伯伯開心地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識,逐步理解內化

對新知識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的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聯絡生活”的原則,安排了四組形式的練習。(基礎練習、趣味練習、實踐練習、提升練習)

基礎練習:

出示的幾個平行四邊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相應底和高的認識,鞏固其面積計算方法的應用。

趣味練習:

趣味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方法的使用,同時開拓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視野。

實踐練習:教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道實踐練習,在學習加強知識運用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快樂。

提升練習:

提升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理解知識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又考察了他們的想象力及空間觀念。

這四個層次的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能涵蓋本節課所有知識點,將練與趣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課快要接近尾聲時,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瞭解,我先請同學們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知識?然後提出:你還能有摺紙或是其他的辦法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公式嗎?作為課後的操作作業,這樣就為學生提供多元思維的空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到“曲終而有餘音繞樑”。

四、說板書

我以條理清楚為原則,既體現了學習目標,又突出了學習的重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明瞭地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特設計如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三角形形的面積 = 底 × 高

平行四邊的面積 = 底 × 高

S = 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