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大自然的說課稿

說課稿2.76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說課稿

大自然的說課稿1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

《大自然的語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科學為專題的,選編的都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是學生系統學習說明文知識的單元。本冊共編排了兩個單元的說明文,第三單元的課文是事物說明文,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事理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是事理說明文的開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他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

為了使青少年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易於接受本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作者在語言富於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儘量使語言生動、形象、傳神。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人格化,取得生動傳神,引人入勝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專門知識通俗化,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因此,根據課程標準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提出的要求:“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本課在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八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髮展水平,我們組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按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概括文章要點,瞭解物候的有關知識。

新課標中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能夠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這個目標的設定就是基於此。

(2)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採用把詞典中有關物候的解釋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初步感知本文語言特色,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具有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語句,進行自主品味分析領悟,而後全班交流,朗讀感受等方法步驟。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鼓勵學生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對課文及相關材料的解讀感悟。

三、教學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以下重點:

⑴學會按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概括文章要點。

⑵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

依據: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只有瞭解了文章介紹的科學知識才算讀懂了文章。而同時語言的生動性又是讓文章饒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據科普文章的特點:內容的科學性,通俗性以及語言的生動性,我們設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讀語言,由表及裡,真正讓語文教學體現它自身的特點,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既豐富了科學知識,又增強了語言的感悟力。

四、教學難點

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

依據:語言品味的過程是更好地解讀語言,建構語言,豐滿語言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旨在這過程中學習和吸納語言文字的精髓,培養學生初步的語言鑑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喜愛和玩味的樂趣,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八年級學生由於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以及語言積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語言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說教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考慮到八年級學生的學習現狀,我主要採用板塊活動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做學習的主人。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們根據本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採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匯入法:教師在講故事時,設定一個帶有懸念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比較法:把《現代漢語詞典》上有關物候的解釋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新課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物候現象時,宜用此法,表現突出的學生將榮獲“最佳小讀者”“小科學家”等稱號,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研討點撥法:多媒體展現竺可楨的有關內容,點撥學生對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對科學的觀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層次探究,既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又注重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說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圈點勾畫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為,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思考,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說教學過程設計】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突出重點,做到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安排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設計了“匯入新課——新課教學——激發志趣——與君共勉”等教學環節。其中,匯入新課估計需要3—5分鐘;新課教學需要20—25分鐘;激發志趣需要5—13分鐘;與君共勉需要1-2分鐘。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稿3,

一.匯入新課:

講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引出物候。匯入課文。

本環節主要採用故事匯入法,採用故事匯入,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誘使學生迅速進入“樂學”境界。為學生迅速進入文字學習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新課教學

1.整體感知

螢幕上出示:“快速閱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課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有了匯入部分的鋪墊,學生已經渴望走進文字了,所以我們請學生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科學性是必須在授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竺可楨對物候知識的介紹就體現了文章的說明性。另外,採用默讀的形式,旨在逐步培養學生默讀課文,抓關鍵詞句,概括內容的能力,這是新課標中重點提到的國中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再從獨立轉向交流討論,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這一環節完成教學目標1。

2.重點研讀:

①螢幕顯示:將課文對物候的定義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物候的解釋加以比較,看看區別在哪裡,重點體會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這一環節重點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特點。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第2個目標。

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生動、形象準確特點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為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採用比較品味法,將文中對物候的定義與《詞典》中隊物候的解釋加以比較,看看區別在哪裡?目的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的具體生動形象。

第二步採用自主品味領悟,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動形象特點的詞語句子進行品味分析,而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隨機予以引導。

最後採用朗讀品味法,在讀中體會本文語言的具體生動形象的特點。

②除了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專門知識通俗化外,你還能從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嗎?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品味科普說明文語言,既考慮了本文的特點,還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要設法引導學生以教材(教學內容)為依託,去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規範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逐步養成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夠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和習慣。教學實踐表明,語言能力的養成,離不開相關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科學訓練,更離不開學習者自身的語言運用創新實踐。因而,設計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上,訓練學生結合語境,領悟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語言的語境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激發志趣

1..走近作者

此環節從情感角度讓學生重點感受作者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我們依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科技作品的要求,在這個環節主要培養學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楨科學精神的精髓。這個環節主要採用的是教師講授點撥的方式,基於學生的知識儲備,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陌生,對於深入探究課文的方法也還積累不夠,教師提供資料,聯絡課文及課外知識適時點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小試牛刀

當學生明確了作者介紹的物候知識之後,讓他們小試牛刀,用剛學到的科學知識解釋物候現象。

此環節既可以讓學生鞏固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

這一環節表現突出者還可榮獲“小科學家”的稱號,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更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寫一篇隨筆(要求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物候現象,文體不現。)

(2)養成觀察自然並寫觀察日記的良好習慣。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熱愛自然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與君共勉

這一環節主要是鼓勵學生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五.板書設計

物候、物候學

物候觀測與農業的關係

大自然的語言緯度差異

影響物候差異的四個因素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古今差異

具體生動形象準確

板書的設計直觀概括,將課文的重點難點簡明扼要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結束】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們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認知規律,採用形象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

大自然的說課稿2

一、設計意圖:

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激發學生的運動慾望,培養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營造平等、自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樂中享受,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學習目標

1、 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本課學習。

2、 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自尊和信心。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學背景

耐久跑是運動時間長、強度相對較小的運動專案。它能發展和提高人的耐力素質,改善心血管系統和呼吸機能、對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

在以往的耐久跑教學中,由於教法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跑進大自然”的教學設計採用情景教學模式,通過充分利用場地器材的變化,採用比賽手段和遊戲化的練習方式,讓學生以情入境、以境樂練,體驗運動的樂趣。

操作過程

一、 情境匯入

老師: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對的`整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健康的價值顯得更加重要。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跑進大自然”去體驗生活,創造生活,享受體育課的 樂趣,你們好不好?

學生:好?

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困難,我們應該怎麼辦?

學生:團結一心,克服困難;開動腦筋,戰勝困難。

二、 熟悉場地

1. 教師講解,提出練習要求。

2. 學生熟悉場地,明確練習思路。

三、 練習與分組比賽

1.教師明確分組要求。

2.男、女生各分成2組,每組12人,然後選出小組長。

3.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練習採蘑菇(變向跑)(繞道跑)

跨過水溝(單腳跳)“穿過密林”(蛇行跑)1——2次。

4、分組比賽。

比賽規則:

(1)各小組從出口出發沿逆時針方向進行(男生跑4圈,女生跑3圈),男生每圈設3個接力點,女生每圈設4個接力點;

(2) 在練習採蘑姑(變向跑)時,要將放置在地面上的實心球與排球交換位置;

(3) 因繞障礙物時,線的內沿為水池,因此,練習者在繞障礙(彎道跑)時不能觸及地面上的線,如觸及,必須在原地做3個立臥撐後才能繼續參加比賽;

(4) 跨過水溝(單腳跳)時只能採用單腳跳,不得換腳;

(5) 比賽以接力跑的形式,第二名隊員必須待第一名隊員跑回接力點時與其擊掌後,才能出發,以下依次練習。

四、小結

1、各組組長在全班分析練習過程的問題,肯定優點,總結經驗;

2.各組由1——2名學生進行補充;

3.組織互評;

4.教師點評。

五.放鬆練習

在歡樂的樂曲聲中,學生做放鬆練習。

大自然的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第16課,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性事理說明文,作者用富有邏輯的思維和簡練的文筆為我們講解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通過此篇的學習,同學們除了可以對“物候學”有相關了解外,還會可瞭解到事理說明文各方面與說明物件的內在聯絡。因此,在此篇學習中,邏輯框架的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但邏輯思維還處於形成階段,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簡練且富有邏輯性,正好可在不太難的文字的基礎上重點學習邏輯框架。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列表是幫助學生分類資訊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用自己的話簡述出何為“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速讀文章瞭解文章的邏輯框架,並且可通過文章框架下的細節深入地瞭解文章內容,並通過小組討論及聯想,將曾經學過或課外讀過的詩詞等篇章與本文聯絡起來。用這種方法回憶舊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具體,更立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可提高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經驗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藝術從來都是脫離不了生活實踐的。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學生可結合註釋簡單敘述文章大意,並可簡述“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聯想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多媒體出示竺可楨的照片,介紹他的身份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並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後,我會出示第二張圖片,即竺可楨的自然日記,如下: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區域性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裡?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絡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物件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汙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八、教後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字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徵,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字,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字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大自然的說課稿4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的第24課《大自然的文字》。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於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易懂,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閱讀。

二、說教學目標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2、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技能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閱讀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課題質疑,激發興趣

匯入:孩子們,我們一提到古代特別聰明的人一般都會想起誰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這本大樹中的知識,所以呀,我們學好了大自然這本大樹中的文字,也可以成為世界上最最聰明的人。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文字吧!(出示課題,齊讀)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思考: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歸類整理一下:課文分別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讀懂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正是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難點。)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讓孩子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由於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讀課文時出示這樣的自學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看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歡的一種多讀幾遍。

(這個問題的出示其實就是在鍛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在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

檢查自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生字就不再單獨出示了隨課文解決。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紹了星座、雲、石灰石、花崗石這幾種文字。教師再適時的點撥一下這些文字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又是怎樣聯絡起來的,就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導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抓住重點,潛心體會。

文章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段落簡潔。我主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孩子抓住重點句理解“天上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腳下”,兩個“每”字都在傳遞著一個資訊: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題,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其餘幾個段落文字淺顯易懂,我給出問題:這種文字能夠告訴我們什麼,你還知道有關這種文字的知識嗎?讓學生分成四大組通過自學,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對星座的介紹。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農諺。還讓孩子說說天上還有那些文字。如:太陽、月亮風等。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瞭解天氣。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敘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著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不斷學習。

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後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我的過渡語是: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裡,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文字,大自然通過這些文字在告訴我們什麼?你們看(出示多媒體)

多媒體1: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師: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豔,多美哪!這是大自然在說:秋天來了,是時候賞楓葉了。

多媒體2:霧凇圖

師: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蹟啊!看著它,大自然又讓我們想起了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什麼。

多媒體3:瀑布的枯竭

師述: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太湖藍藻暴發

師:太湖是我們的母親湖,2007年的藍藻暴發,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可不容緩或人人有責------”

師:這是老師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上的幾頁文字。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間雞飛狗跳,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場地震來臨。

3、鋸開大樹,你就能發現樹的斷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紋路,這就是年輪。有多少年輪,樹就有多少樹齡。

4、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佈,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

5、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魚、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斷出在遠古的時代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這一設計,由老師引匯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後由學生自由發揮,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激發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又強化了孩子的環保意識。)

(五)、總結:

最後是全文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蘊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祕,等我們去觀察、瞭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五、說作業設計

(六)、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結合課內、課外的知識辦一份小報。

(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六、說板書

板書設計:

星座 辨別方向

雲 觀察氣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質變化

花崗石 地質變遷

( 觀察 瞭解 探索)

造福人類

(板書的設計比較簡潔,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即課後習題2的答案)

大自然的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這是一項長期訓練的內容,不能要求過高,不能急於求成;在進行精讀課文時,要交流學生的自己的閱讀感受,從中受到啟示: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不然好事變成了壞事。

二、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過程。

1、引入道。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這篇課文的題目比較抽象,所以,新課伊始,我先出示一個故事,讓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成語?同學們很快猜出這個成語是拔苗助長。我隨後又問: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生說出了拔苗助長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從這我引出課題自然之道。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講述這個道理。

為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我又讓學生聽課文範讀。學生聽範讀後再進一步讀,邊讀邊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講了什麼,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此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教師在學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內容後總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課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然後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2、感悟道。

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運用了演中促讀,演中理解的方式。可愛的小海龜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螢幕,全班齊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是一件什麼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a。學習第三自然段。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描寫幼龜動作的詞探欲出又止躊躇,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後評價,相機指出欲出又止、躊躇不前的意思。比較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嘲鶇的表演,體會嘲鶇的心情。範寫啄字。

b。學習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嚮導感情或表情的詞語,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願,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想想兩者對話時的心理活動:他們說這句話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範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指名上臺表演,教師採訪嚮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了那隻小龜,嘲鶇呢?並再次體會嘲鶇頹喪的心情。

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設計了兩個比較句子的題。

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麼異同?

我們幹了一件蠢事。

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並聯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自由讀6—7自然段。

數十隻食肉鳥因為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而我和同伴們此時心情怎樣?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時的心情:天啊!同伴xxxxx地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我也xxxxx地說:xxxxxxxxxxx。

再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嚮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嚮導由冷淡到不情願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後一句。

教師總結: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護小海龜,違背自然之道只能傷害小海龜。

3、使道深入學生內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我讓學生想像,當海灘上最後一隻海龜艱難的爬進大海,看到那長長的沙灘足跡時,你最想說什麼?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麼,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根據學生髮言,教師適當拓展延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使道深入學生內心,教師相機出示課件並總結:大自然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候鳥遷徙不能挽留;山澗小魚難以在魚缸中生活,溫室也難育參天大樹,我們要尊重大自然,否則將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請看這是一隻被圈養的老虎,管理者讓它和一隻牛關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處,可見這隻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專家吳琦老先生在會上直言抨擊了逐年興盛的商業類虎牛相爭、虎雞相鬥行為,建議政府部門儘快放虎歸山。讓我們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大自然的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主題課題是《大自然之歌》。本課我主要通過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總結五大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江西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國中七年級下冊第二課,屬於造型與表現領域,圍繞著美術與環境的單元主題。本課擬在色彩基本知識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春夏秋冬四季的季節變化特點,進行學習並藉助實際操作,親身感受的色彩的變化。以促使學生感悟世界,描繪生活。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有關的色彩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自主學習和對色彩的運用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悟生活。

本著課程標準,在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3. 重點,難點:

重點:色彩三要素明度,純度,色相.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為本課的重點。

難點:通過對色彩知識的理解,突破自身對色彩知識簡單、準確地評述,設計與製作。

二、說教法

在教法上,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欣賞法,情景創設法,觀察法,提問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習,討論的基礎上,老師進行啟發引導,運用師生交談法,問答式。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積極培養學生學習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如何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因此在學法上,結合學生特點,培養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通過觀察法,討論法,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練習法,培養了在課堂中的合作,探究性學習。

四、 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的內容和美術學科的特點,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創設情景,引出主題

賞析圖片,學習新知

創作實踐,展現自我

展示評價,課堂小結

(1)創設情景,引出主題:

今天讓我帶領大家進行一次旅遊,到色彩王國去看一看。(用課件演示要去的大自然中)在出發之前說一點注意事項:注意觀察,用心體會,說出你的感受?

(2)賞析圖片,學習新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色彩,那麼你們對色彩知識瞭解多少呢?結合書本和自身收集的資料,各小組整理總結出色彩基礎知識。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講解三原色,三間色,作為鋪墊。由此來學習色彩三要素和十二色環。在講解時,我結合水粉顏料親身做示範,使學生清晰,直觀感受色彩變化,再出問,講授新知,探究目的比較明確。實現多媒體,示範與講解同時並用,更深層次體會色彩的樂趣。

(3)創作實踐,展現自我:

運用色彩知識結合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表現一幅大自然的風景或者選一張大師的作品,用自己喜歡的色調做一張色彩對比練習。任選其一,通過有選擇性地做練習,學生更能把握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及駕馭能力。小組合作為學生創設輕鬆創作的氛圍,促進了生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通過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同學們的共性問題.例如:畫稿設計的方法.顏色填圖的整齊,乾淨等.對於明度,純度,色相漸變的把握.個別同學的情況可以單獨講解.也可以讓同學們把自己繪畫積累經驗相互交流介紹.鼓勵表揚為主,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4)展示評價,課堂小結:

首先採用學生自評,互評,最後師評,尊重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目的.是鍛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及獲得成功體驗,同時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從而使學生變得更加自信。

我的小結不是簡單的總結,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你學會了什麼?

你的體會是什麼?

你喜歡今天這堂課嗎?

目的是通過學生回顧內容,尊重其個體感受,同時又起到鞏固今天所學知識的作用。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

根據我以人為本,應用探究教育法的教學特色,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貫穿愉快成功教育體驗,培養學生色彩基本的美術素養,使學生更深層次得體驗成功感。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大自然的說課稿7

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 那是沒有未來的。 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我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 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 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 希望同學們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 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 在做人做事方面 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 承擔起巨集偉的歷史任務。

各位評委,下午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冊第12課《大自然的啟示》進行說課。下面我將緊扣略讀課文的特點準備從教材、設計理念、教學程式、課堂特點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初步設想。

第一方面、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了兩則科普小短文,再次激發同學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打掃”森林》講述的是林務官的一紙命令給森林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人類的老師》介紹了科學家們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運用於發明創造。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以及生物的特性,從中受到啟發,才能科學、有效利用大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

這兩篇雖然都是說明文,但在語言特點上有所不同,《“打掃”森林》的語言生動活潑,而《人類的老師》則平實簡明。

2、學情分析:通過前三課的學習,學生熱愛自然的情緒上漲,初步學會理性的思考。以文字為例,從自然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因此,本課是學生自主運用對話文字的方法,在讀中感悟,進行適當的語言訓練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3、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課文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點,以新課標闡述的理念為背景,預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A.默讀課文,藉助拼音讀通全文。

B.運用前兩篇概括內容的方法,概括本課兩則短文的主要內容。

C.抓住重點語句的學習,加深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和啟發,激發學生對仿生學知識的探索興趣。

4、教學重難點;為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遷移學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而深層次地領悟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和啟發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蒐集仿生學的相關資訊等

第二方面、說設計理念與總體教學思路

1、以上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制定是貫徹了以下教學理念。

識字 藉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讀課文中的字詞教學不作重點,主要體現在字詞朗讀不作檢查;字詞理解不作重點;字詞賞析不作要求。

應用 以點帶面,遷移運用

略讀課文教學要把握好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略讀課文應該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

粗略 抓大放小,有所側重

略讀課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教案《《大自然的`啟示》說課稿》。大膽取捨,突出重點,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課一得,得得相連。 5

自主 放手閱讀,體現個性

引導學生自主地選擇,自主地學習,自主地評價,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

2、為達成教學目標的總體思路: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二、朗讀提示,把握目標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課題入手,解決難點

五、總結收穫,練習寫作

六、佈置作業,積累沉澱

第三方面、教學程式

為了把預設目標落到實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共分幾大板塊。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加強單元整組教學的意識,使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寫法的作用。】

二、朗讀提示,把握目標

瀏覽“閱讀提示”,概括這節課的任務,(內容 啟發 積累)交流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參照閱讀提示,明確學習的要求和方法,這樣的方法更有實效性。】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藉助拼音讀通全文,發現本課在形式上的特點。

2、瀏覽全文,完成第一個任務:短文講了什麼內容?

【預設:如何將一篇長長的文章濃縮為精煉的幾句話?】

從《自然之道》的內容的概括找到啟發,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訴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簡單地說,它講的就是人與自然怎樣的關係?人(破壞)自然,這個啟示是種“警示”

同樣,《人類的老師》可以參考之前學習的《蝙蝠與雷達》概括內容的方法:

從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啟發,解決_________________的問題。

簡單地說,它講的又是人與自然怎樣的關係?人(利用)自然,這個啟示是種“啟發”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概括文章內容有點困難,藉助已經學過的方法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間的聯絡提煉為“破壞”與“利用”,把啟示解讀為“啟發”與“警示”,這有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本質的理解。】

四、課題入手,解決難點

1、讀小標題,提出困惑。學生能自己解的小問題先解決,留下大問題一起探討。

【設計意圖:文章的題目就是學習的切入點,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也就是閱讀文字的興趣。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深究,對簡單的問題可以粗略帶過,抓住那關鍵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問題加以研究,把時間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詞,畫畫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邊批註自己的感受,幫助自己解決剩下的幾個問題。

【設計意圖:教會閱讀方法,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這樣對文字的解讀才會更加深刻。

3、交流時:用圖示法理清生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設計意圖:理解生態失衡的內在原因是領會啟示的關鍵。用圖示法將長篇大論的文字提煉為幾個關鍵詞,再畫上箭頭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間的聯絡。這樣,其中蘊含的道理就一目瞭然了,深入淺出。】

五、總結收穫,練習寫作

1、談談從一篇短文中獲得的啟發,也可以談談整篇文章獲得的啟發。

2、歸納本單元表達啟示的思路:故事+分析,問題+動物優點+效果,以及用設問句連線故事與分析,問題與動物優點,承前啟後,過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蒐集到的仿生學資料後,仿照《人類的老師》寫一個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單元的幾篇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梳理,教會學生寫作表達的思路與方法,使學生將從精讀課文所學到的“法”有用“法”之處,做到有機會學以致用。】

六、佈置作業,積累沉澱

七、板書:

12*大自然的啟示 內容 啟發 積累

“打掃”森林 破壞 警示 故事+分析

人 自然 人類的老師 利用 啟發 問題+動物優點+效果

這是我簡明精要的板書,既有內容的提煉,又有方法的引導。

第四部分 主要特點

我崇尚的是簡約的語文課堂,將略讀課文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大膽地、自由地、主動地感知文字,凸顯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紮紮實實地從聽、說、讀、寫的基本功練習與運用開展教學互動,努力實踐語文教育的“三實”——樸實、真實、落實。

大自然的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和諧的大自然》是五年級人文與的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的內容。“和諧的大自然”是在學生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己經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並攝取了一些自然知識和通過前三個主題活動的學習的前提下,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人、動物、植物共同構成了一個美麗、和諧和生態平衡的大自然,從而形成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觀察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2、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喜歡大自然中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

3、懂得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關係,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人、動物、植物共同構成了一個美麗、和諧和生態平衡的大自然。

難點:為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討論、想象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性。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同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

五、說學法

情境教學是一種為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通過創設多種教育情境及和諧的教學氣氛,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和分析的空間,幫助他們提高認識。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學生初步明理的基礎上,再進行討論,以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要讓學生在討論、想象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性,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在學生討論、交流,談感悟等自主合作探究的環節,給每個學生創設充分參與的機會,讓其在實踐體驗中,情感得以激發。

六、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和諧的大自然》多媒體課件、紙板

學生準備:彩筆

七、說教學流程

(一)情景匯入,播放下雨的聲音。學生閉眼聆聽,說說在這源於大自然的美妙聲音裡他們想到了什麼,從而初步感知和諧的大自然,教者以此為切入點匯入本課,人與動物、植物一起構成了“和諧的大自然”。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和熱情。

(二):說一說,議一議——“植物、動物的作用”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在生活裡、以往的學習中,瞭解了一些有關植物、動物的知識,只是不夠全面,不夠具體,所以,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各抒已見,說說自己喜歡的植物和動物,它們有什麼作用,這樣不但使每個學生在組內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並在實際中瞭解了動植物在大自然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情感體驗——“沒有了它們,世界將會怎樣”

這一活動在悲壯的音樂背景襯托下,為學生呈現不保護動植物,不愛護環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的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在面對“沒有了它們,世界將會怎樣”殘酷事實的同時,感知生活在“和諧的大自然”中是多麼的美好。並讓學生結合自身說說作為五年級的國小生,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麼。因此教學設計緊扣“生活”二字,讓學生從展示事例上到自己真實的生活中來,啟發學生為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做力所能及的事,這樣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節:寫寫、畫畫——我為環保做警示標

這一環節是在學生充分認識和諧大自然的重要性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環保警示標,並派代表上臺進行全班交流。本環節以學生為主體,在合作、交流、探討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有利於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目的是引導學生不但自己行動起來,還要影響周圍的人也行動起來,共同加入到環保的行列中來,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五):“將來……”——總結昇華

在這項活動中,教師首先肯定學生們動手做的警示標幫助了我們的“朋友”,以此激發學生行為動機,促使正確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來也要繼續為大自然的和諧做出自己的貢獻,使學生的環保意識的進一步深化。

在板書中將本課的內容進行了概括,突出本課教學目標。以學生填寫、勾畫的警示標作為襯托,既可以使板書生動起來,也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為大自然和諧做出自己貢獻的榮譽感。

板書和諧的大自然

為人類提供生活的條件

熱愛大自然,護大自然

大自然的說課稿9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說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於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易懂,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閱讀。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課題質疑,激發興趣

匯入:同學們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來認識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簡介)今天她給我們帶來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課文(出示課題,齊讀)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思考: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歸類整理一下:課文分別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讀懂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正是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難點。)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讓孩子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由於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讀課文時出示這樣的自學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看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歡的一種多讀幾遍。

(這個問題的出示其實就是在鍛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在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

檢查自讀情況:

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生字就不再單獨出示了隨課文解決。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紹了星座、雲、石灰石、花崗石這幾種文字。教師再適時的點撥一下這些文字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又是怎樣聯絡起來的,就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導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抓住重點,潛心體會。

文章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段落簡潔。教師主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孩子抓住重點句理解“天上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腳下”,兩個“每”字都在傳遞著一個資訊: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題,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其餘幾個段落文字淺顯易懂,老師給出問題:這種文字能夠告訴我們什麼,你還知道有關這種文字的知識嗎?讓學生分成四大組通過自學,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對星座的介紹。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農諺。還讓孩子說說天上還有那些文字。如:太陽、月亮風等。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瞭解天氣。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敘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著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不斷學習。

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後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

我的過渡語是: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裡,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文字,大自然通過這些文字在告訴我們什麼?你們看(出示多媒體)

多媒體1:迎春花

當第一朵迎春花綻放的時候,大自然告訴我們: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體2: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師: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豔,多美哪!這是大自然在說:秋天來了,是時候賞楓葉了。

多媒體3:霧凇圖

師: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蹟啊!看著它,大自然又讓我們想起了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什麼。

多媒體3:瀑布的枯竭

師述: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太湖藍藻暴發

師:太湖是我們的母親湖,2007年的藍藻暴發,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可不容緩或人人有責------”

師:這是老師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上的幾頁文字。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間雞飛狗跳,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場地震來臨。

3、鋸開大樹,你就能發現樹的斷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紋路,這就是年輪。有多少年輪,樹就有多少樹齡。

4、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佈,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

5、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魚、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斷出在遠古的時代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這一設計,由老師引匯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後由學生自由發揮,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激發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又強化了孩子的環保意識。)

五、總結:

最後是全文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蘊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祕,等我們去觀察、瞭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結合課內、課外的知識辦一份小報。

(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板書設計:

星座辨別方向

雲觀察氣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質變化

觀察瞭解探索花崗石地質變遷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扣題匯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學此課時,我從回憶《大自然的語言》這首小詩匯入,揭示課題,簡介作者。然後質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如果我們把大自然看成一本書,那麼根據課文把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該怎麼分呢?你能根據課文給上下兩冊分別取個書名嗎?(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教者板書。

二、自讀課文,讀懂大自然的文字

讓我們趕緊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吧。看看有什麼收穫?當然你在讀書中有什麼疑惑也可以提出來。讀後討論交流,教者板書,相機指導朗讀。

星星(北極星)————辨識方向

雲(砧狀雲)—————觀察氣象

石灰石——碎貝殼———這塊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崗石——冰川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起來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點,要理解這塊花崗石是在森林裡,上面披著青苔。本來應該是在山上的,怎麼會穿過森林呢?學生找出書上的語句並不難,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課時結合了以前科學書上的一個小故事,告訴學生這叫“冰川漂礫”,是冰川帶著這些碎石從上游漂過來的,冰川融化了,石頭留在了這裡。上面還佈滿了擦痕,甚至有明顯的洞。那是與冰川撞擊的結果。後來河流可能消失了,長成了現在的森林。

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這是表示特殊的含義,意思是漂。在這裡是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冰川和石塊緩慢移動的過程。

文章的這上下兩冊書是通過哪句話連線起來的呢?學習第4段過渡段。抓住一個“也”字,表明過渡。補充前一部分的總起句,或總結句。“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有趣)的書。”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剛剛在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了一首小詩,出示小詩的前半部分,指名讀,齊讀。

三、拓展思維,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首小詩的結尾是省略號,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學生補充(月亮圓圓的,說明是農曆十五左右;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你們能仿照著上面的句式來寫兩句嗎?學生說。

四、掌握方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看來大家對大自然觀察得非常細,要知道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這部大書的首要條件。那麼我們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還要注意什麼呢?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這個自然就是告訴我們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觀察、認真讀書、學會請教)老師同樣也以詩歌的形式寫了出來,齊讀後半部分小詩。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的一首小詩,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它作為這本書的序,讓更多的人都能來讀一讀它,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積極探索我們的自然!

大自然的說課稿10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說說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大自然的說課稿11

[說教材]

首先說說教材,《走進大自然》是一首兒童詩歌。圖文並茂,插圖優美,生動易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第7冊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編者把《走進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開頭有其特殊的含義,《走進大自然》全詩描寫了我們走進大自然獲得的豐富體驗,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啟迪我們要深入大自然,這樣才能得到來自大自然的豐富體驗,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據素質教育新思想,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充分考慮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的實際,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要求,進行教學。

[說目標]

根據本課內容,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說教法、學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特設計如下教法、學法:本堂課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並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薰陶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在初讀詩歌和激發動機中——入情。讓學生情感的河水盪漾起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此,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有一位朋友,託我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聽!接著播放大自然中一些聲響的錄音。並讓學生聽完後說說自己的感受。新課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並表達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語文,使學生開闊視野。所以課前,我佈置學生廣泛蒐集關於大自然的資料,接著我讓學生相互交流,以達到激發他們迫切想學習這一課的興趣。

第二環節在感受詩歌描寫的情境中——動情。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兒童的情感總是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相連。而作者的情感是寓於他們所描繪的物件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環是要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運用課件將大自然的美,用圖畫、音樂,讓學生直觀的看到、聽到、整個心靈都感受到,在學生眼前再現詩歌中描寫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形象的描繪了茂密的森林裡,小鳥在枝頭婉轉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爾停留在五顏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麗的大自然。我依據這個材料製成鮮活的課件進行展示並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追著小鳥走進密林,追著小溪走進深山,追著蝴蝶,追著野花,我們走進大自然。”“那麼走進了大自然,同學們想做什麼呢?”從而引入詩歌第二節的學習。

第三環節在品讀詩歌的神韻中——移情。兒童在感受詩歌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應牢牢把握,並順勢將教學過程推進,從細讀進入品讀。品讀詩歌精彩片段詞句,讀出其神韻。詩歌語言不僅承載著人、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形象寄託著作者的情感。因此品讀時要將學生的情感移入課文描寫的物件上,從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將學生的情感引向深層,產生移情。課件展示詩歌中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接著我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瞧,同學們都想融進大自然裡,去體驗和感受它的美妙,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融進大自然的好辦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詩句“讓畫筆去訪問每一片花瓣”——作為小畫家,你想怎樣去訪問呢?引導學生想象會畫些什麼?“網住每一個季節的斑斕”——你是怎麼暢遊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的?通過圖片再次讓學生感受四季的燦爛多彩。讓學生小組討論,指名說,評議感受。這樣的設計,既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大自然美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強烈的熱愛之情,可謂一舉三得。

第四環節在表情朗讀和語言訓練中——抒情。表情朗讀是抒發學生內心感受的一種常用形式。表情朗讀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他們往往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表達,讓學生用心去體驗,感受,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奧祕,感受到生活的燦爛。抒發他們對詩歌中大自然的情感。在反覆

品讀欣賞後,大自然之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此時,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在隨後的詩歌背誦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彙的積累內化,從而更好地抒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有情,教材有情,“學生——教材”之間的情感橋樑就是教師。由教師來傳遞情感,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學生在充滿情感的課堂教學中學會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課件中瞭解到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資料,並教學生在課外體驗大自然,走進大自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從而更樂意地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我的說課結束,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大自然的說課稿12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說說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詢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大自然的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第16課,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性事理說明文,作者用富有邏輯的思維和簡練的文筆為我們講解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通過此篇的學習,同學們除了可以對“物候學”有相關了解外,還會可瞭解到事理說明文各方面與說明物件的內在聯絡。因此,在此篇學習中,邏輯框架的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但邏輯思維還處於形成階段,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簡練且富有邏輯性,正好可在不太難的文字的基礎上重點學習邏輯框架。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列表是幫助學生分類資訊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用自己的話簡述出何為“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速讀文章瞭解文章的邏輯框架,並且可通過文章框架下的細節深入地瞭解文章內容,並通過小組討論及聯想,將曾經學過或課外讀過的詩詞等篇章與本文聯絡起來。用這種方法回憶舊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具體,更立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可提高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經驗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藝術從來都是脫離不了生活實踐的。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學生可結合註釋簡單敘述文章大意,並可簡述“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聯想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多媒體出示竺可楨的照片,介紹他的身份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並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後,我會出示第二張圖片,即竺可楨的自然日記,如下:

第二,把同學們分為四人一組,經過討論分析出:

1.各因素是如何影響物候學,並舉出例子。

2.物候學研究的意義和用途何在?

通過完成第一個問題,同學們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瞭解,同時認識到事理說明文的邏輯安排就是從主題到具體的說明方面再到具體的例子;通過回答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發揮了想象,發散了思維,經由自己的思索將所學文章與實際生活相關聯。

(四)拓展延伸

在這部分我會告訴同學們,物候學其實不是一門年輕的學問,歷史上曾有很長時間,農耕都是以主要的生產方式存在,中華民族為了更好地生產,早就有了細緻觀察,總結經驗的生活生產方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帶有物候學色彩的詩文。

同學們可能回答出: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然後,繼續分組討論,這次詩文是體現了文章中說明的那些原理。

通過這個環節,同學們既發現了以前所學的知識中新的內涵,還可以將文章中所提到的觀點應用到與生活相關的部分中,對詩文的認識更加立體,對文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五)小結作業

最後,我來總結:中華民族是一個擅於總結經驗,認真生活,並且熱愛生活的民族。今天我們學的就是一篇關於“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文,在“物候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上都體現了總結經驗的重要。今天下課後,請同學們上網或使用圖書館找一些現代物候學指導人類生活的例子,明天我們上課分享一下。

通過這個作業,同學們會對物候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有一定了解,也將所學知識還原於生活。

大自然的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啟示》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有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事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告訴人們要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大自然能給人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3、激發閱歷仿生學科普讀物和探究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一、瞭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

二、說教法:指導學生自學。

三、說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及設計理念:

(一)複習匯入

以本單元學過的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匯入新課,並指出與其它課文的不同,有小標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小環節,即: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同桌檢查生字詞。

2、快速瀏覽課文,這兩篇課文各講了什麼內容?目的在於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並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概括出課文內容。

(三)抓住重點,合作探究。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的意圖是指導學生自學,所以我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先自主學習,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看法。在彙報時有說不好的地方我適當點撥、指導,在彙報感受深刻的句子時,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或結合蒐集到的資料談體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並根據學生的彙報隨機指導朗讀。在學生體會了重點句後,我又讓學生比較兩篇短文的異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整合知識,深化認識。

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假如這兩篇短文的主人公——林務官和科學家們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的《人與自然》欄目的節目錄制,面對鏡頭,他們分別會說些什麼?目的在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兩篇短文的主人公再認識,深化文章主題。

(五)板書設計

板書以兩篇小短文的標題,概括出了主要內容,無知違背、認識利用(自然規律),違背就會受懲,利用就會受益,簡單明瞭,也富有概括性。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人類的老師》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該課文不光告訴了我們許多科學的知識,使我們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在不斷髮展的歷史程序中,生物為我們人類帶來了智慧,從鳥兒飛行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從車前草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建造了螺旋型的樓房……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也啟迪著孩子們的智慧。

如果學習就此打住了,那麼這課堂溫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於是,我補充了一則課外的“大自然的`啟示”,要讓孩子說說人們從“誰”的身上得到什麼啟示。一聽完,學生就爭相回答:“人們從響尾蛇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仿生紅外線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儘量讓水沸騰起來:“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大腦去思考,我們一定會發現更多。請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吧,‘大自然的啟示’可說是無處不在啊!”此時,學生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學生還突發奇想,如由荷葉想到了傘,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機,由壁虎想到了粉刷個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認為這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瞭解自然的興趣,讓學生學會了留心觀察自然,學會了從自然界的生物身上獲得發明、創造的啟示。

大自然的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二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

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型別,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應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

這首詩歌的教學目標是

1、能力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詞。

2、語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朗讀的節奏。

3、情意目標: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本詩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處理教材

(2)重視朗讀訓練,把握詩歌節奏。

(3)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重視自讀自悟。

(5)緊扣單元主題,注重知識的拓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生

學生已有預習的習慣和自讀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識記生字的能力與願望。其次,學生對朗讀課文的興趣比較濃厚。

三、說教法(抓住重點,選擇教法)

情景教學法

四、說學法

(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五、說程式(創設情景、優化程式)

領悟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和學法,下面重點說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帶入情境讀全詩

課件演示:黃葉紛紛飄落,滿天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

2、合理處理教材: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

第一步:學第一小節,初步感知大自然語言無處不有。師問:為什麼睜開眼就能看見大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抓住“到處”一詞,用讀的方式告訴大家大自然的語言隨處可見,無處不有。

第二步: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過渡:大自然說了哪些話?分小組學習2-8小節,把你喜歡的.大自然的語言在小組內多讀幾遍。

教師參與小組國小

第三步:利用直觀手段,長文短講,感悟內容。

小結詩歌

結合課後練習“大自然用什麼跟我們說話?”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總結出大自然用自然現象跟我們說話。師問:那你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麼樣?(妙不可言)請生帶著讚美的語氣讀第9小節。

抓住“只有……才……”這個句式,讓學生明白只有平時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才能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奧祕。

第四步,迴歸整體

請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齊讀全詩。

3、有機整合教學資源,進行知識拓展。

在學完表示天氣變化的語言時,請生讀表示天氣的諺語,說諺語,課後收集這類諺語。

六、說板書(總結板書,強化理解)

大自然的語言

妙不可言

觀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