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說課稿5.04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國小几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開啟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著按自己認為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為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為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說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為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裡);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說一說。(生邊摸邊說)

生彙報

師:誰來說一說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裡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祕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通過動手分,動嘴說,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著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脫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為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裡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祕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於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國小生心理特徵的遊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裡,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說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餘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物件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採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願望強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為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2)花壇裡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襬放著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裡,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隻,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於8和9的資料,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後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後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張貼在教室四周並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麼圖形就擺什麼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並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裡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通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填好後再讓學生順著數一遍,倒著數一遍。最後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著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後讓學生說說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 8<9 7<9 8>7 9>8 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塗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塗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於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通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要求學生把調查實踐作業和課堂上得到的獎勵,課後收錄到成長記錄袋裡。)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4.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板書設計:

找規律: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裡,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裡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控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控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稜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係。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裡。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麵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麵的關係。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麵的關係。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說:“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說:“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著,分房子的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說:“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裡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說。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囪還冒著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說,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說說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說說。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後練習,為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說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說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並知道愛護人民幣。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說教學流程

一、匯入: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教師邊看邊問: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點選數字10和漢字拾,點選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後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麼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絡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麼?(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誌。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麼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彙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麼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遊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遊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後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幹什麼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並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裡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麼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麼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係,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彙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麼?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我的說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一、說教材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絡,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喜歡做運動,育才國小的同學們也很喜歡體育運動。他們學校舉行一次全校運動會。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運動時熱鬧的畫面。(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說說)運動會上,學校給運動員們準備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現在還有多少盒?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 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 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 先數箱子裡的9盒,然後再接著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裡,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 9 + 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後)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裡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後,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於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並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演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從3根裡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b、 從9根裡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裡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2、從9根裡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這裡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豔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 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後,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裡學到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六) 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