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範文集錦9篇

說課稿2.8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範文集錦9篇

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遼師大版國小《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說說變化中的第一課《身邊的變化》。本課體現的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中的內容。《身邊的變化》要求讓學生通過現實中自己身邊的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快樂,從而懂得珍惜快樂、幸福的生活。本課屬於本單元起始課,為本單元其他課程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所以本課在本單元佔有重要位置。

二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了學習習慣,但對周圍的事物留心差,對身邊的變化感受不是很明顯,需要教師引導、啟發和介紹。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找到同學、學校、家庭的變化,知道身邊的事物每天都在變化。

2、在找身邊變化中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簡單的分析辨斷能力。

3、在感受身邊變化越來越好中,體驗快樂,珍惜幸福,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重點:引導學生找身邊的變化,並體驗變化帶來的好處。

難點:引導學生找到同學、學校、家庭的變化。

為能達成教學目標,我採用談話、遊戲、交流、欣賞等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我還會利用課件等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將會用觀察、發現、感知、體驗的學習方法,瞭解身邊的變化,感受美好變化所帶來的快樂,並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首先我讓學生說說今天的品德課與以往的品德課有什麼不同?簡單的一個問題,卻讓學生找到了身邊的變化,並能談出感受。接下來直接匯入本課並出示帶有“找”字的放大鏡模型,強調了“找變化”。也激發了學生找變化的興趣。

(二)學習方法

讓學生找到身邊的變化,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會找變化的方法,對於學生來說,學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學會了方法下面的環節才能順利的開展。所以,在新課教學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找變化”的小遊戲,讓學生找找老師身上的變化,通過遊戲使學生總結出找變化的方法,再通過“家中找碴”遊戲來鞏固方法。為下面的環節做好鋪墊。在遊戲中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新課教學

接下來我先讓學生找找自己家裡的變化,然後找同學和同學校的變化,這校由近到遠,由淺到深,讓學生逐步去發現身邊的變化,符合國小生認知的規律。同於學生年齡小,所在在找變化的過程中,我會運用遊戲“猜猜他是誰”來找到同學的變化,並感受變化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的快樂。還會啟用“小導遊”來激發學生找學校變化的興趣,並通過學校曾經取得的榮譽,讓學生感受學校越來越好是全校師生和家長們共同的努力的結果。通過適合引導、啟發讓學感受到美好的變化帶給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同時也讓學生學會感激。

(四)總結本課

身邊的變化有美好的變化,同時也有不好的變化,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要讓學生正視這點,客觀辨證的面對身邊的變化,於是在本課的最後我佈置學習回家以後運用方法找一找身邊不好的變化,為本課的第二課時做好鋪墊。

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音社國小音樂第八冊第六課《風景如畫》中欣賞課《森林的歌聲》。森林的歌聲通過音樂向學生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叢林畫卷,通過參與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樂的美。

二、 說學生

四年八冊的學生已經快要進入五年級,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同事具有一等的邏輯性,孩子們喜歡創造,喜歡探索,喜歡通過活動獲得感知。

三、 說教法

在整個欣賞過程裡面均應用奧爾夫教學理念,並引入國家教育部推廣的兒童音樂劇進課堂理念。用參與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法、律動法、多媒體情景創設等。

四、 說學法

小組合作法、遊戲法、參與法等

五、 說教學準備

互動式電子白板、PPT、音樂編輯軟體,鋼琴等

六、 說教學目標

1、能從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的變化,並能參與音樂表演、具有一定編創能力。

2、在欣賞過程中,用圖譜的方法區分音樂主題,理解曲式結構。

3、通過樂曲欣賞感受音樂美、自然美。

七、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參與音樂表演、區分曲式結構

教學難點:區分曲式結構

措施:藉助互動式電子白板、PPT、音樂編輯軟體等現代教學裝置,通過音樂遊戲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從而解決難點問題,將重點問題輕鬆解決。

八、說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匯入

創設定身森林的情景,在這個神祕的森林中住著王子和公主兄妹。讓學生在穿越森林尋找公主王子的遊戲中參與音樂、感受音樂。

教師語言描述一片神祕的森林,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是什麼樣子。2、教師用蛙鳴筒敲擊節奏,學生隨節奏走進所創設的森林情景中。

此時,互動式電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圖片,使用PPT鐳射演示筆播放音樂,記形象,又方便快捷,擺脫鍵盤滑鼠的束縛。 這樣設計

1、培養學生想象力。2、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穩定拍、並訓練學生自我空間感。

(三)感受音樂

1、初聽引子部分

要求學生隨音樂節拍和情緒律動,感知音樂,讓學生初步感知音樂 。此時互動式電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圖片,使用PPT鐳射演示筆播放音樂,記形象,又方便快捷,擺脫鍵盤滑鼠的束縛。感受A主題

2、初聽A主題(森林中游戲)

隨教師用小跳步進行遊戲,讓學生感知音樂穩定節拍。課件播放音樂

3、復聽A主題

由學生自己創編遊戲,發揮學生編創能力。課件播放音樂。

4、感受B主題(森林中的舞蹈)

創設森林中有王子和公主,他們喜歡跳舞,在見到他之前,排練出一個舞蹈與他們共舞的情景,通過舞蹈熟悉樂句。、在律動中輕鬆感受樂句這一音樂元素。同事融入舞蹈元素,讓學生更加關注音樂,更形象感受樂句變化。

5、感受C主題(森林採花)

a、初聽C主題

創設森林中菜花獻給公主王子的情景,讓學生感受高音6這一音樂元素,並能應用到律動中。學生在圍城圈行走在高音A時做採花動作,教師用三角鐵進行引導

b、復聽C主題

學生離開教師三角鐵引導在高音A出做採花的動作。讓學生能準確感受高音A的出現,提高學生音樂聽力。

(四)、完整聆聽、參與音樂

1、完整初聽

a、學生隨教師用圖形記錄樂段變化

初聽時出示圖形譜,設問共用了幾種符號記錄音樂,教師為主題音樂取名ABC,聆聽時用手律動區分不同主題音樂。這樣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準確區分主題音樂,通過聆聽樂曲中有誰的叫聲更加激發學生的聆聽慾望。在這個環節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與PPT動畫功能結合,讓圖形譜的符號隨音樂節拍而出現,更加直觀,更加生動,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b、揭示課題

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說說在初次完整聆聽音樂時聽到的叫聲。讓學生學生猜樂曲名稱,讓後教師揭示課題,簡要介紹樂曲創作的背景。讓學生更加想了解樂曲並積極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提高課堂效益。

2、 處理主題音樂

教師出示主題音樂色塊樂譜,讓學生辨別具體那條個主題音樂。

2、再次聆聽不同色塊的題音樂,設問用的是什麼樂器演奏。

3、用唱名演唱色塊中的主題音樂。

4、引導學生了解主題音樂中的音樂元素(穩定拍、樂句、高低八度、高音 la),

3、完整聆聽,區分曲式結構

用之前的律動引導,互動式電子形象出示圖形譜予以輔助,要求學生根據不同音樂主題不同活動進行律動,並記清音樂主題出現的順序。設問什麼地方沒有用符號標記。講解迴旋曲:式引子ABABCA尾奏。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幫助學生區分曲式結構,輕鬆解決重點、難點。通過圖式直觀展示讓學生輕鬆掌握迴旋曲式這一音樂知識。

4、參與表演音樂

學生用教師創設的故事情節進行音樂表演,檢驗對音樂主題的掌握情況,通過音樂表演,讓學生的學習注意曲線保持在高位,同時輕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音樂主題及曲式結構。

(五)拓展創編

1、學生分組對三個主題進行全新排列出自己的迴旋曲,並取名,教師用音樂製作軟體為她組合

2、學生對自己重新組合的音樂進行創編表演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全體參與到音樂創作中。同時鞏固迴旋曲式這一知識點。

謝謝大家,以上就是我設計的欣賞課《森林的歌聲》。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東 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也是學生在世界地理下冊的區域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地理區域,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係到學 生今後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本區域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於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 地理知識的能力,因此本區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係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二)課標要求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要求是使學生能運用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範圍,並認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能運用地圖和氣候統計圖瞭解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特徵;能運用地圖說出東南亞的經濟特徵及其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和其區域的獨特特徵——華人華僑聚居區及豐富的旅遊資源。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瞭解東南亞範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 瞭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山河相間的地形、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東南亞的地域特色及其旅遊業!

過程和方法:本節課通過大量圖片和視訊材料的引入,引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並以此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認識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分析地形與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聯絡的眼光分析問題,並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

教學重點:1、東南亞範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的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地形。

3、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4、東南亞的地域特色。

教學難點: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本 節課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資料,而後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地形圖和政區圖,讓學生直接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並在學生獲取的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引導 學生分析理解、歸納總結,並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並通過實 際生活中的現象和例項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並且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二)說學法:學 生已經學過半年多的地理知識,在知識含量上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課堂上把儘量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相關材料,採用合作 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得出結論,並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體現知識間的循序漸進的同時,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分 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

三、說教具媒體:多媒體課件,導學稿。 四、說教學安排:兩課時。 五、說教學設計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出版的國小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第38-39頁的“文具店”―――小數乘法意義。該內容的呈現與過去的教材呈現有區別,沒有細分為“小數乘以整數,小數乘以小數”兩個部分,而是刪繁就簡,重點體會“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和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技能目標:通過具體情況和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能從多角度想出簡單小數乘法的結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滲透類推、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新大綱倡導對概念性的內容不下準確的定義,而是通過系列探究活動,讓學生感知、理解其內涵所在,能用自己的話表述即可。因此,讓學生感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和利用已學的知識基礎計算其結果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採用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以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複習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自主研究發現小數乘法意義,用已有知識來求解簡單小數乘整數的結果,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按以下四個環節組織進行:①創設情境,激趣匯入,②合作探究,明理獲知,③深化運用,鞏固新知,④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兩步組織教學。一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①,即欣欣文具店全景圖。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提問“如果你來買某種文具,怎樣才能知道你該付多少錢呢?”旨在讓學生明白要知道購物中需要付多少錢,必須知道物品的單價和所購的數量。待學生回答後,緊接著出示②,即文具專櫃。在學生觀察中提問“你從這個文具櫃中獲得了哪些資訊?”、“你能根據這些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二是複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從學生提的數學問題中,選擇“買3支鋼筆需要多少元?”讓學生自主解答,說說為什麼要這樣列式,算式2×3表示什麼意義?從而為後面小數乘法意義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合作探究,明理獲知

首先是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體會小數乘法的意義。在學生回顧整數乘法意義之後,提問“買三塊橡皮需要多少元?”,學生自主思考如何解決,學生這時應該不難就能列出算式0.2×3,隨即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在學生充分回答的基礎上初步感知0.2×3表示的意義。緊接著設問“0.2×3的結果是多少?”,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計算0.2×3的方法。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增強了學生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學會了運用已學的小數意義、小數加法和將小數轉化整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機滲透了類推、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再就是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能用自己的話闡明小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揭示課題並板書。

(三)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四組闖關題。第一關是試一試:①買3支鉛筆需要多少元?②買兩把直尺需要多少元?這關是模仿性練習,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關是塗一塗,即根據算式塗塗得出結果。第三關是填一填,即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根據乘法算式寫加法算式,這兩關是提高性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第四關是想一想:0.2×3=0.6,3×0.2=?這關是深化性練習,一是讓學生明白整數乘法的交換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二是讓學生體會一個整數乘小數的意義也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通過這樣闖關練習,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體會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

(四)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幫助學生整理,解決疑惑問題。

總之,本節課這樣設計是基於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從課堂學習中感受到、體驗到、領悟到、思考到新知的獲取,建立數學模型。能否達到效果,關鍵在於教師在課堂中對“生成”和“開發”的關注如何,把握如何,調控如何。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演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整數除法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除法算式,通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通過讓學生進行摺紙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將‘圖’和‘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演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2.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並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演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於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通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通過摺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1、乘法意義對照。

(出示3盒標註100克的水果糖)問:共重多少千克?

這個問題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問:共重多少克?藉此引出整數乘法、整數除法算式然後通過100克=1/10千克引出相應的分數乘除法。根據我以往教學的經驗,這樣的處理不少學生在類比遷移時有一定的障礙,並不容易實現。

而在問題中直接以千克為單位,首先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還能引出三種形式的算式:

(1)整數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數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數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這樣的處理不僅有利於學生系統建構整個乘法的意義,而且,還能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數除法意義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意義統一起來。這樣一來,接下去的理解就顯得水道渠成啦。

2.除法意義對照。

在改編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問題情境下,引出相應的三個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小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3.練習: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兩步理解意義的基礎上,及時安排相應的鞏固練習。分別是已知三種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計算直接寫出相應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內容。本節課是表內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義和1-5的乘法口訣後進行教學的。例5通過一個小熊掰玉米的例項,呈現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具體形象地說明乘加乘減的計算順序,並利用計算形如“4×3+4”的`題目,知道兩句相鄰口訣之間的關係,用連加、加減混合、乘加、乘減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乘法口訣。同時通過利用圖式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乘加、乘減得計算順序。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學習混合運算和解決稍複雜實際問題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乘法口訣,能夠正確理解乘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口訣熟練計算。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一定的收集資訊、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對於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減法的計算是首次接觸,在計算中學生可能會出現計算順序不正確的現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計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掌握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的解題策略,實現演算法多樣化。

情感與態度: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究意識,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目標

1、學會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

2、通過乘加、乘減式題,掌握計算順序。

3、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髮現解決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重點: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及它們之間的計算順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師:同學們,去過遊樂園嗎?(課時出示教材第46頁遊樂園圖。)

遊樂園裡蘊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呢,這節課我們一同去遊樂園尋找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出示4個旋轉木馬,每個小木馬上有3人。)

師:仔細觀察,你從這幅圖中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1:我看到了4個旋轉木馬。

生2:我看到了每個木馬都坐著3人。

……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都答對了。那現在大家能不能對著這幅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呢?

生:木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

師:提得非常好,那要怎麼解決呢?

生1:可以用加法:3+3+3+3=12(人)。

生2:可以用乘法:4×3=12(人)。

……

師:都算對了,不管是加法還是乘法都可以。同學們,我們前面說過加數相同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但如果有一個加數不同,那應該怎麼辦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教學第58頁例5、

1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仔細觀察這幅遊樂園圖,看看有什麼變化?(走了一個人。)

2 小組討論。

師:那現在木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能像剛才那樣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嗎?現在請同學們談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3 彙報交流。

師:現在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們列出來的算式。

板書: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師:觀察算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一共有4個旋轉木馬,有3個坐著3人,所以3+3+3,1個坐著2人,最後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3+2=11(人)。

生2:一共有4個旋轉木馬,原來每個木馬上都坐著3人,就是3+3+3+3,後來走了一人,最後再減去1,所以算式是:3+3+3+3-1=11(人)。

生3:有3個旋轉木馬上都有3人,那就是3個3,所以3×3,還有一個旋轉木馬上只有2個人,最後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2=11(人)。

生4:一共有4個旋轉木馬,原來每個木馬上都坐著3人,那就是4個3,所以4×3,後來走了一人,最後再減去1,所以算式是:4×3-1=11(人)

……

師:同學們真棒,不僅列出了正確算式,還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有道理。

4對算式進行比較,歸納、總結。

師:同學們,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這兩道算式:3×3+2=11和3×4-1=11,與上面學習的算式4×3=12有什麼不同?

生:3×3+2=11和3×4-1=11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而4×3=12只是乘法算式。

師:沒錯,像這樣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做乘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乘加 乘減)

師: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上面的兩個乘加和乘減算式中,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1:3×3+2就是求比3個3多2的數,所以計算時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4×3-1就是求比4個3少1的數,所以計算時應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教師小結:說得很多,乘加和乘減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減法。

三【鞏固應用】

1出示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1題。

師:同學們,看!森林裡的動物開聯歡會了。小猴子帶來了一些禮物,請大家仔細觀察圖: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個呢?你能列式計算出來嗎?

4×3+1=13 5×3-2=13

2出示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2題。

師:現在請大家做一做下面的練習,並說一說運算順序。

4×3+4= 2×3-3= 5×5+5=

4×4-4= 5×3+2= 4×5-4=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1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二。

2 完成作業本第39、40頁。

【板書設計】

乘加 乘減

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現代國小數學“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它與人教版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但有所區別,人教版是側重於新舊知識的銜接。體現的是立體圖形體系的構建。從圓柱認識到計算表面積新授安排三課時。而“現小”教材側重於空間觀念的培養、體現的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新授課安排二課時,但是教學的重難點是完全一致的。無論是什麼版本的教材,教師都要聯絡學生實際、自己實際、學校實際,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

二、 聯絡生活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本著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價值,感覺數學有用。同時儘可能避免形式主義,形式一定要為目標服務。注意了聯絡生活的深入、慎重、到位。

三、 注重創設開放的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從興趣入手,注重觀察、操作與想象,讓學生多交流、多體驗、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四、 運用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我校是東北師範大學理想資訊科技研究院資訊化教學示範校。現有教學資源豐富,可充分滿足於教學,如何有效地整合這些資源,是我們數學研究的課題。本節課相關動畫、文字、圖片資源30多條,恰當選擇與應用非常關鍵。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

象能力,聯絡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找準拓展點,延伸點,利用逆向思維在所見和所不見中深切體會思鄉情。

葉聖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不教。是的授之魚,不如授之漁。

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對比法:

滲透對比閱讀的理念,利用人物對照、意境對照,激發孩子讀詩的熱情。

想象法:

聯絡兒童的現實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維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直觀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品詩賞畫,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對於教學過程我是這樣預設的:

一 、課前活動,接近文字

大量背誦學過的古詩。提醒古詩的節奏與感情可以適時誇張。 這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及聯絡以前的古詩激起學古詩的熱情.

二、引題,走入文字,準確地朗讀古詩

A 出示詩題,讀題,說題目的意思。(要求讀得整齊,響亮)

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為寫)作者寫了什麼內容?

B 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C 誰願意來露一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評議;字音讀準了嗎?再讀,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請同學標上拼音,把字帶到詩句裡讀。 還有兩個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翹舌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

這是滲透《課標》第二學段目標中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D 指名三讀古詩,全班齊讀古詩。

這是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讓學生正確流利的讀通古詩。

三、 深入文字,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A 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

梧葉 燈 兒童捉蟋蟀

B 你從哪句看出兒童在捉蟋蟀?(知有兒童挑促織) 你怎麼知道促織是蟋蟀?因為詩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項註釋,藉助註釋知道的。對,註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現在開始我們要善於利用註釋學習古詩。

這是培養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文的大意的習慣。

C 作者是怎麼看到兒童的?(因為看到了燈)原來是孩子在捉蟋蟀。你們捉過蟋蟀嗎?捉蟋蟀有趣嗎?聯絡現實生活,體會兒童的快樂,有趣。表情朗讀詩句,(這一環節是滲透《課標》中提到的在讀中積極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體驗。)聽你們一讀勾起了老師的童心,老師也讀一讀好嗎?提個條件:閉上小眼睛,邊聽邊想象畫面,好象看到了什麼?(兒童捉蟋蟀)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這裡既起到了範讀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體現了師生平等,師生互動。還起到了品詩賞畫的效果。

D 捉蟋蟀這麼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節是?(秋天)適當表揚:同學們有一雙慧眼,那我們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讀出秋天的句子,你們見過梧葉嗎?(出示實物)秋天的梧葉變黃了變幹了。

E 出示課件,秋風吹落梧葉,讓我們感覺到秋天的寒意,冷。我們一起捧起書讀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這裡利用語言,實物和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起讀書的熱情。

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牽動了一個人的情懷(詩人),有一個詞,你發現了嗎(動客情),

客的意思課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這個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詩人葉紹翁(講小故事,簡介作者)。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會牽動詩人想起什麼?(親人,家鄉)就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就在詩人想家的時候,看到兒童捉蟋蟀會想到什麼?(兒時的夥伴在哪,家鄉也有兒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麼快樂啊,無憂無濾,可我孤單一人)思鄉之情就更濃了,更深了。我們來把濃濃思鄉情深深的讀一讀。此時此刻,我也想把濃濃的思鄉情讀出來!讀完後,同學們,不由自主的鼓掌,請同學評議我讀得好在哪裡,再請同學讀出詩人的濃濃的思鄉情。 這就是以見襯不見,詩中有詩,滲透對比閱讀的理念,把抽象的思鄉之情與溫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層次感。還讓學生評議老師,真正體現民主、平等。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在這我是讓學生自己讀書,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地球清潔工》是西師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童話知識小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小動物們是怎樣做地球清潔工的,內容通俗易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體會這些清潔工為地球環保所作的貢獻,倡導人和動物和諧相處。

2. 教學目標

①喜歡這個知識童話故事,知道故事裡講了哪些小動物,他們是怎樣做地球清潔工的,有對自然,對生物觀察探究的興趣。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用自己的話講故事,與小夥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3 教學準備

①準備海鷗,鯽魚,烏鴉,蚯蚓,屎殼郎的圖片。

②準備一張招工資訊。

(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海上清潔工----海鷗,淡水清潔工----小鯽魚,地面清潔工----烏鴉,地下清潔工----蚯蚓,牧場清潔工----屎殼郎,為地球環保所作的貢獻,內容通俗易懂。藉助圖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等手段,幫助學生體悟各種小動物對環境保護的奇妙功能,進而用自己的話創編故事,並與小夥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二、說教法學法

將"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有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過遊戲、文字、圖片,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認識各種地球清潔工,瞭解地球清潔工為保護環境所做的貢獻。

2.賞識成功: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之間的多向互動,讓學生交流自主學習成果,激勵了學生的創造慾望,促進了學生自信心,自我意識,自我概念的形成。"讓學生感受一個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說教學過程:

《地球清潔工》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知識小故事,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學生心中以前忽視的各種動物,有的認識,有的不認識,以平時學生對動物的興趣和認識來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介紹知識性質的自然課。因此,根據學生實際,針對課文特點,本課教學首先應立足"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利用這些知識進行語言能力訓練,在閱讀中學習如何運用說明方法增加知識性文章的可讀性。其次,以本課為載體,通過生動活潑地學習,激發學生課後繼續探索其他地球清潔工的興趣。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

講《屎殼郎出國記》的故事匯入新課,第一時間內抓住學生聽故事的願望,引出本課的主角之一----屎殼郎,然後立即出示屎殼郎的圖片新穎鮮活,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從而使教學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目光,延續至整堂課,並順利展開教學。

(二)、創設情境,認識各種地球清潔工

創設遊恐龍園的情利用課文中的情景:動物環境保護站要招收一批清潔工,好多小動物都來了,咱們也去看看吧。讓學生初讀教材,並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在瞭解課文內容後,分別對老師的板書問題進行勾畫填充。在此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答案,最後,結合圖片,進行全班交流,把問題和答案對號入座,串講課文內容。加強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適時對學生給予表揚,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最終達到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目標。

(三)、聽聽我說書

這是一個複述課文內容,加深印象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大膽對同學表述不當的地方提出意見並做適當的修改。使全體同學加深印象,為下一步的自主表演做鋪墊。

(四)、看看我表演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表演故事。創設適當的情景,引起學生的表演慾望。平常毫不起眼的這些被我們忽視的小動物們原來默默的為地球做了這麼多的貢獻,你們想怎麼表達對他們的敬佩之情呢?讓學生分小組自主合作表演。充分調動學生的表演慾和積極性,培養其積極參與小組合作的意識,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樂在其中。達到在學習中表演,在表演中進步的目的。最後評選出優秀小組作適當的獎勵,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力量大!

(五)、課外延伸

語文教學絕不僅侷限於課文知識,同時要求適當拓寬。在可結束時,給學生設問:難道除了課文上講的這些清潔工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我們現在還不瞭解的地球清潔工嗎?讓他們課後自己查閱,記下相關資料,組織交流討論。課外延伸要求學生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熱情,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