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2.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 篇1

我稱海子是中國當代詩壇最美的一束煙花,雖然短暫但卻炙熱燦爛他是為詩而生也是為詩而死的,他到世上走這一遭,彷彿就是為了成就那些詩篇,然後再以讓生命戛然而止的方式,使這個慢慢拋棄了詩歌放逐了理想的世界,不敢忘記曾經還有這樣一位詩人,用自己全部的血肉、靈魂和生命來寫詩所以在我們進入海子的世界之前,請每一個人都試著呼喚出自己心靈中最真摯的部分,哪怕只是片刻,也好讓我們能夠跟詩人的心貼得更近一些

那麼如何來欣賞一首詩呢?語言是詩的載體只有通過對語言內涵的把握,對語言中所呈現出的意象的分析,對哪怕是隻言片語的透視,才可以從字的縫隙中讀出詩的味道來所以這一課主要從意象分析入手,在關鍵處略加詩人的創作背景和詩人個性特徵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詩篇的內涵,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不偏離詩作基本意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於詩歌的理解和鑑賞

這裡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是,海子最終選擇了山海關上的一條鐵軌作為自己與塵世徹底隔絕的方式,那麼關於海子的死也有多種說法,西川說是由於氣功,駱一和說是用腦過度之後的腦痙攣,也有一些傳記說是由於失戀與貧窮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管是哪一種,總之海子是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也是理解這首詩的一個重要背景但是自殺畢竟是一種非正常死亡,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呢?首先,生命是最值得人們珍惜的,《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是海子選擇了自殺,他的痛苦可能已經超越了常人,所以也許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接近自由和理想他的選擇我們給予尊重,但是不必苟同因為我們讀他的詩就可以感受到,即使是選擇了死亡的海子,也還能在他的詩中感受人間的美好所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得珍惜生命珍愛生活呢?所以我們今天讀海子的詩重要的是感受到他詩中的美,他詩中的意,我們用心去領悟他留給我們的啟示,這也是送給這位在天堂裡俯望我們的詩人最好的禮物

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第一注重朗讀,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嘗試朗讀讀詩與解詩是相輔相成的第二注重學生個體對於詩的理解,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熱情第三教師要做好引入詩境、材料補充、把握導向、提高升華的作用第四運用多媒體教學,創造品詩的氛圍可採用高曉鬆為紀念詩人所作的三首歌曲貫穿課堂,即《月色》《回聲》《白衣飄飄的年代》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的在於,第一,個性品鑑,體驗詩情第二,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第三,讀詩、寫詩、愛詩

課堂教學要點:

引入:以“提到幸福你會想到什麼?”為話題,讓同學充分發揮想象回答(這個作用有二,第一因為這篇詩作跟幸福有關第二,詩與想象密切相關,故這個話題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進入與詩對話的情景)簡短髮言之後,教師略作總結,引入正題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這首詩,也寫到了“幸福”,那麼詩人所認為的幸福又是什麼呢?(“餵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 “周遊世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結合學生的發言,把這些意象進一步分析,從而透視海子的生活理想

餵馬、劈柴,是一種世外桃源,田園生活的象徵跟晉代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中所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田園生活理想有異曲同工之處

關心糧食和蔬菜,海子所關心的是最簡單最樸素的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同時它們也是最貼近大地和泥土的作物可以說這兩個意象是海子詩歌中有關麥地或大地意象的延伸(《訊問》《麥地》等都有這樣的意象),那麼關心糧食和蔬菜,不僅是關心平凡生活,同樣表達了海子要回歸泥土迴歸大地迴歸鄉村的心願

海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心願呢?海子從小生長在安徽農村,雖然生活很苦,但是比起在北京的城市生活,他更喜歡農村的純樸簡單反而是城市那些充滿物質和慾望的生活讓他感到了與這個世界的隔膜,和心靈的孤獨所以他首先為自己勾畫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活畫面,迴歸生他養他也滋潤他的大地母親

接下來就是周遊世界,餵馬和劈柴跟周遊世界彷彿是不太沾邊的但是要注意海子是一個詩人,所謂神遊,也許不是親身到某個地方,但是詩歌的世界是沒有邊際的他可以乘著詩的翅膀,到希臘到古巴比倫到印度,到任何他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說周遊世界,是一種對於自由的渴望,也是詩人追求自由境界的象徵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又可以做怎樣的理解?面朝大海,那麼背向什麼呢?可以解釋為遠離喧囂(塵世),大海是遼闊的,是自由的,也是生命的起源地,面向大海,意味著敞開胸懷,擁抱自然,迴歸生命的本真,而春暖花開無疑是多彩的、溫暖的,花可以盛開在心中,綻放於靈魂

綜觀上述,海子所向往的幸福可以概括為:田園、樸素、自由、溫暖

在第二段中,詩人還提到了幸福,那就是“和每一個親人通訊,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這裡體現了詩人的一種博愛,不僅要自己幸福而且要所有的人都幸福所以這首詩中,除了詩人所認為的幸福之外,還有一種幸福,那就是詩人認為說到的別人的幸福別人的幸福又是怎樣的呢?

(“一個燦爛的前程” “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塵世獲得幸福”)

海子說“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陌生人指的可能就是你我,因為我們確實嚮往著這些塵世的幸福但詩人卻“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何他只願這樣,“只願”一詞如何理解呢?只願說明了詩人對於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得執著,他認為那些塵世的幸福只是屬於“陌生人”的,也就是除他以外的他人的這裡也不免流露出一點無奈與悲傷,似乎塵世的幸福離他太遠,是這個詩界的遊子所不能及的

讀到這裡,我們原本熱情而溫暖的.情緒中,似乎帶上了一點憂傷,那麼這首詩中還有沒有表現這種憂傷情緒的語句呢?詩人有他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然而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為他的幸福加上了一些限制,那就是“從明天起”和“幸福的閃電”

“從明天起”,明天意味著永遠不是現在時,永遠都是一個未及的時間,是指向未來的幸福之可以從明天起,意思就是說海子在今天不幸福,而幸福只是一種期許同樣,如何理解“幸福的閃電”,閃電是迅速的、光亮的、而且是在夜空中才會有的這說明幸福之於海子來說是燦爛的但也是短暫的,閃電劃破夜空告訴海子的是什麼?恐怕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是他對幸福的理解這兩個意象同樣是把詩歌中的柔和的色調稍稍加上了一點灰色,在溫暖的情緒中也滲入了一些悲傷因為我們總是希望時時擁有幸福,幸福再長我們也不嫌棄可是海子的幸福是短暫的,甚至只有從明天開始,而且詩人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首詩是海子自殺前兩個月的時候寫的,如果結合著海子之後自殺的這個背景,我們再來看最後的這一句“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發現大海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象徵,而海中之花也是海市蜃樓般的景象所以這句詩暗示了詩人要選擇虛無作為自己的歸宿,而把自己的祝福留給了陌生的你我,留給了每一條河每一座山

這裡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詩句“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這也是詩人覺得幸福的事情的這些名字可能是幾個字也可能是一行詩,這裡我們不妨把這些溫暖的名字看作是詩人的一行行詩句,有這些溫暖的詩句存在就意味著詩人生命的永存,存於自然存於永恆之中

海子將詩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海子雖然離這個塵世而去,但是他的詩依然活著並溫暖著我們的心靈他用自己的詩實現著與每一個親人通訊的幸福,我們讀海子的詩,也就是和他的一次神交,他啟發著我們去發現身邊的幸福,不光有開篇是學生們提到的,而且也有愛大地的、愛自然的、愛每一個人的幸福學完海子的詩還可以在加上一個幸福,那就是愛詩歌的幸福縱然有些幸福很短暫,但是也不要放棄,哪怕是曇花一現也有它值得欣賞的美

有人說,今天是一個不再需要詩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生產出的是網路小說、流行歌曲卻不再創造偉大的詩歌但是我要說,其實詩歌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她就是你心靈最真實的聲音,所以每一個人都需要詩所以無論是讀詩寫詩,重要的是我們在傾聽心靈,感受精神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讓我們詩意地生活”吧,當然在詩中還可以加入音樂,有詩和音樂我們的心靈就不再孤單(配音樂)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理念:

國小英語課程是奠定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石,學會學習和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是語言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國小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學生通過唱歌、做遊戲、表演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去習得語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運用語言,它引導和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內容:

本課所授內容為《新標準英語》第二冊第二模組第二單元“Thatmonkeyisfat.”1)這一課的主要功能是繼續談論動物,並學習用英語描述動物。(2)能聽、說、讀、寫本節課的字母。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模仿、勇於開口、與人合作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使學生學會生活。

四、教學方法:

直觀呈現法、情景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國小英語教學要建立短時高頻,以活動課為主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本節課我將努力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潛在資源通過實物、卡片、Flash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直觀呈現法、情景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單詞和句型,尋找其中有趣的東西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創設生動的場景,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實踐、感知、運用英語思維,使其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並通過模擬的動物園情景,活化教材,使整個教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五、課型聽說讀寫綜合運用

六、說教學過程設計

Step1:Greetings..

老師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問好,帶領學生表演上一模組學過的歌曲,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課堂活動中來。

Step2:Warmingup.

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奇心強,玩性大,因此可以通過模仿表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獲得了鍛鍊,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本環節我首先出示了三張圖片,先提問,讓學生說出圖片上動物的名稱,激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營造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氛圍,然後引導學生描述它們的特點,指著他們說:It’sbig.或者It’ssmall.。通過肢體語言模仿表演這一活動,能讓學生回憶起已掌握的別的動物名稱,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學生自信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慾望。

Step3:Presentation

本環節共分為四個部分,詞彙教學、句型教學、歌曲教學和字母教學

在呈現新知識時,我設計通過精彩、美麗的圖片,激起學生的視覺神經,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自覺參與學習。

1.詞彙教學

a.單詞部分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觀看課件呈現活動(1)。老師指著課件中的樹問學生:What’sthis?教授新單詞:treeisshort.接著,老師指著猴子說:monkeyisfat.

b.教授新單詞:thin、fat等。在學習新詞的過程中,教師用肢體語言和學生一起做動作,激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營造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氛圍,幫助學生掌握所學詞彙,為學生進一步描述動物做好鋪墊,這樣做,既鞏固了生詞,又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

2.句型教學

a.句型部分我採用的是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觀看課件呈現活動(1)引導學生說:讓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自主的學習,自己摸索、嘗試著去描述。可以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b.教師播放錄音,請學生邊看圖邊聽錄音,然後模仿跟讀,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朗讀課文,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c.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本單元“活動(2)”的圖片內容,請學生仿照活動示例,用恰當的形容詞,讓學生通過“找朋友”活動,結合本課的句型靈活地運用反義詞描述動物的特徵。然後以此為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的句型,完成“活動(5)”來描述其它動物的特徵,拓寬運用語言的範圍,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d.第三個活動是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參觀動物園。這個活動是為了操練本課第三部分的“內容活動(3)”而設計的,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上的圖象,引導學生運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本課的知識相結合進行對話,讓學生體驗語言、體驗生活、體驗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用結合”的原則。

3、歌曲學習。

a.學習活動(4)的歌曲,請學生看圖並說出圖中的動物。

b.播放歌詞錄音,請學生逐行瀏覽歌曲並跟讀。播放歌曲錄音,讓學生熟悉旋律跟著唱,並配上相應的動作,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

c.再以小組比賽song.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感。(評出最佳小組)(完成任務4)通過歌曲,調節了學生的大腦,舒緩精神,以此結束本課的語言教學,留給學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4.字母教學

學習活動6的字母。字母教學對初學英語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一定要認真對待,教師指導學生認讀字母,糾正學生的發音,指導學生書寫。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Step4:consolidation.

1、說說其他小動物

通過看圖片,讓學生用句子說其他小動物的特徵。此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2、聽音樂,想象看到的場景

讓學生通過聽一段動物的聲音,猜猜是哪種小動物聲音,讓學生試著運用今天所學的新知識,並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到樂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善於表達,自己動腦的學習方式來教會他們學習。

七、板書設計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教學時面向全體,一個好的板書設計,能給學生提供可輸入資訊,能起到好的收穫。本課的板書起到了“突出本課重點,濃縮本課精華”的作用,使學生對本課的重點知識一目瞭然,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總之,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交流的能力,並通過聽、說、做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說,對學生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都予以表揚,逐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基礎

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六年級《圓的面積》。

一、教材分析

《圓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為高年級的學生,基本掌握轉化的思想及方法,已經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圓的周長的知識基礎,而且資訊科技掌握較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知識水平和自己的需要,利用網路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練習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評測。

三、教學理念

本節課確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並充分利用網路課件和相關的網路資源,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通過網路獲得豐富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同時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四、學習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討論,找出拼前圓形和拼後圖形各部分之間的聯絡,從而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面積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初步瞭解極限思想,利用網路獲取知識並自我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同時進一步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觀念,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樹立團隊合作精神,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五、教學重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六、教學難點

1、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找出拼前圓的各部分與拼後圖形各部分之間的聯絡。

2、用不同的方法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

七、選擇教法,突出主導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網路教學形態,採取“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是激發學生展示個性,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八、指導學法,自主探索

本課我在學生學法指導上的創新是按照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具體感知——形成表象——進行抽象”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操作、歸納、反思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探索學習。

九、學習環境選擇與學習資源設計

本課是在網路教室進行教學的,為此我設計了網站形式的學習資源。(課件出示)

第一板塊,教學相關,其中包括學習任務、實踐探索、例題學習、基礎練習等七個內容。

第二板塊,相關連線。連線的是本單元全部學習內容,包括圓的認識、圓的周長等六個內容,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個別學生遇到困難時,回顧以前所學知識,理解新課內容。

第三板塊是網路天地。為學生提供課外知識領域。

第四板塊是幾何立交橋,為學生展示國小階段由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立體幾何的重點,難點學習資源。

第五板塊是媒體資源,將實際生活中問題以錄影資料形式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第六板塊是論壇。

第七板塊是課程資源。 第八板塊是奧賽專欄。

第九板塊是學生天地。 第十板塊是精品網址。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本節課選擇網路教室環境下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平臺,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十、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匯入新課 圓的面積是在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周長和麵積是圓的兩個基本概念,學生必須明確區分。首先利用課件演示畫圓,讓學生直觀感知,畫圓留下的軌跡是條封閉的曲線。其次,演示填充顏色,並分離,讓學生給它們分別起個名字,紅色封閉的曲線長度是圓的周長,藍色的是曲線圍成的圓面,它的大小叫圓的面積。通過比較鑑別,並結合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摸一摸手中圓形紙片的面積和周長,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從而順利揭題《圓的面積》。

明確了概念,認識圓的面積之後,自然是想到該如何計算圖的面積?公式是什麼?怎麼發現和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些都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問題。此時的學生可能一片茫然,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設想,說出他們預設的方案?你打算怎樣計算圓的面積?以前我們學過哪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 想一想,我們用什麼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

質疑:圓的面積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擺的法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推匯出來呢?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學生細緻觀察畫面,結合動畫,完整說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媒體應用意圖:直觀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明確轉化的思想。

二、獨立探究、合作學習

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推導過程都是把未知的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那圓的面積怎樣計算呢?能不能把圓也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請大家大膽猜想!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配合,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我們猜想的這些圖形。注意可以沿著學具平均分好的半徑去驗證。

由於實踐的條件所限,學生只能將圓剪成8份,實踐活動不僅精確度不夠,展示也不清楚,轉化後的圖形與學生預想的基本圖形有很大差異。無法比較拼成的圖形的長、寬與圓的周長、半徑有什麼關係?如果動手剪成16份等,會佔用較多的課堂時間,而且實踐很難成功。

利用網路提供的豐富生動的課件資源,可以彌補學習資源的不足,將圓分別分割成16份、32等份,分割的份數越多,拼得圖形就越接近學生預想的圖形,從而得出等分的.份數愈多,拼成的圖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個重要數學思想—極限思想的滲透。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能夠彌補常規教學不足,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學生利用網路提供的知識,帶著問題獨立思考並從網路上獲取知識。查詢,獨立研究獲得知識。邊看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①拼前是什麼圖形,拼後近似什麼圖形?

②拼前圖形的面積與拼後圖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

③拼後圖形的長相當於圓的哪部分,寬相當於圓的哪部分?

教師活動:運用網路平臺,構建五個小隊,聯機討論。

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電腦動畫,驗證並彙報自己所學的知識。

通過網路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什麼?誰能夠結合動畫具體地演示一下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麼樣推導的。

同組互相討論。把討論的結果彙報一下。聯機討論,互相解決不懂的問題。

×r×

r =πr2

小組合作,證明自己發現的知識並運用動畫來驗證結果。我們把圓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S=π×r×r =πr2學生獨立完成

媒體應用意圖: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臺。

直觀課件演示,使學生更加明確圓的面積的推倒過程。

三、解決問題、深化理解。

教師和學生共同就剛才討論的問題和在論壇中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交流。通過問題的解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進行例題的共同學習。課件出示例3,師問:這道題求什麼?給出了什麼樣的條件,應該怎麼樣計算?學生熟練運用計算器,完成基礎練習,互相協作,訂正反饋。教師在利用網路,出示兩組基本練習題和一組變式練習題,鞏固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

媒體應用意圖:人機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總結檢測,形成技能

彙報交流後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解決練習。教學的整合點是為了鞏固已學知識,利用教學版塊中的過關測試,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根據教材特點,我針對不同層次學生不僅設計練習題,而且又提出難易不同的問題,我主要分為三個梯度。

一、基礎知識為學生提供的是計算圓的面積問題。(圖片)

二、綜合知識包括圓的面積填空、判斷、選擇計算題。(圖片)

三、拓展練習。(圖片)設計生活中測石塊體積的具體情景,學生也可以點選媒體資源提供的生活實際的視訊資料。

(視訊)【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情況,點選教學相關的過關測試,自主選擇試題,由軟體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根據學生的正確情況給予繼續或重新練習】。練習中,教師利用螢幕監控和巡視,(視訊)【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這樣避免了常規課堂只重視結果現象,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穫,從而避免了重知識輕運用的現象,更多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注了學生情感體驗,確實讓新課改走進了課堂,落實到常規教學中,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學反思:

這節課將資訊科技有機地融合於數學的教學過程之中,實現了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 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較充分地調動起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

說課稿 篇4

內容與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兩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後雨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瀲灩晴方好, 畢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濛雨亦奇。 風光不與四時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蓮葉無窮碧,

淡妝濃抹總相宜。 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後抒發感受,第二首則相反,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然後寫景。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現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讚美。因此,定課題為《西湖組詩》。

課標要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誦讀為基本方法,做到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共六部分

一、匯入新課。由學生背誦《憶江南》《望天門山》等寫景的詩詞匯入新課,自然引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溫故知新,親切自然。

二、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學生自讀——讀通詩句——根據註釋自學、初步理解詩意。然後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在品讀過程中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抓住“水光瀲灩”“山色空濛”兩詞,藉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出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猶如一塊巨大的寶石,熠熠生輝。以及雨中西湖的朦朧、神祕。讓學生邊想象邊誦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然後教師補充“西子”與“西湖”的共同點: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頭;三是兩者都娥娜多姿、溫柔嬌美、天生麗質。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對西湖是多麼熱愛。並採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託詩文反覆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板書:淡妝濃抹)並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成了讚美西湖的巔峰之作。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在後面的教學中,隨著學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

三、學習第二首。(出示詩)

西湖自古美名傳,無數文人都讚美過它,由此轉入對楊萬里的《曉出淨慈詩送林子方》的學習。

1、學生讀通詩句。

2、然後說說如果根據詩意畫一幅畫,你會用怎樣的色彩,畫成什麼樣。引導學生抓住“接天、無窮碧”想象荷葉之廣袤,視野之寬闊;抓住“映日、別樣紅”感受花之鮮豔,這是對學生進行說和想象的'訓練點。比如:荷葉的描寫,由一片綠葉到一湖綠葉,直到水天相接處,藍天、碧葉、紅花相映成畫。讓學生在豐富想象中感受美,並用讀表現出來。六月西湖,碧葉紅花妝扮,濃妝豔抹,品湖之濃豔,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學習第二首,既是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補充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於課本、課堂學習的侷限。應藉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優化課堂資源,擴充套件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我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錢塘湖春行》。讓學生讀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加深理解。

2、為全面感受西湖美,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妙,再欣賞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書:秋、雪、冬)此時,學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板書:皆成景、入畫屏)

五、賽詩會

舉行跨時空的賽詩會,教師語言鋪設情境,學生以不同詩人身份吟誦四首古詩,既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深化對詩的感悟,又把同一題材的詩串在一起,便於記憶。

六、最後,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業,給學生選擇餘地,把課堂內容延伸到課下。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本節課我選用《幼兒多元能力開發課程》大班上冊科學課。種子對於幼兒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各種各樣奇特的種子,能借助於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佈世界,這對於幼兒來說相對就比較陌生了。《種子的傳播》這一活動,通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關於種子的錄影,通過各種途徑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件資料,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祕密。並通過這一活動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職務頑強的生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2、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並且對自然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們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卻不一定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次活動,主要讓他們通過親自細緻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加深對種子傳播的認識,因此,這次活動的目標有以下3點:

(1)初步瞭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

(2)樂意和同伴一起觀察,討論和認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3)能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對種子進行分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因為這次活動是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過程,很多幼兒並不明白什麼是種子的傳播,更不知道是如何傳播的,所以,我把讓幼兒瞭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作為重點來解開幼兒的疑問。

(2)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幼兒要從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兒能說出種子的名稱及相對的傳播方式作為本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頭飾: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櫻桃和野兔。佈置簡單的遊戲場景。

(3)實物: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採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體驗法、遊戲法和激勵法,讓幼兒在觀察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三、說學法:

本課以學生觀察性、探究性學習為活動主線,重視探究經驗。新課標要求學生是主體,因此學生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將採用以下的主要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參與法、遊戲法 。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品嚐"種子,匯入新課。

首先我展示蓮子、蒲公英、蒼耳和豆角,並介紹種子名稱,讓幼兒清楚的知道種子的名稱。然後,為了激發幼兒的探知慾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讓每位幼兒親自品嚐蓮子,通過嘗一嘗、吹一吹、摸一摸、剝一剝,讓幼兒進一步瞭解種子的形狀特徵,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做準備。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說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種子,老師還要請大家"品嚐"種子呢。"我運用種子的實物,本著幼兒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兒的興趣。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我通過播放課件一,用神祕的歡迎語如:"歡迎小朋友來到神祕的科學天地,我們一起來觀察種子的傳播。"讓幼兒在神祕地的氛圍下,帶著好奇的心理,進入本課的主題。

(二)瞭解種子的傳播方式。(播放課件)

(1)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課件中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聲音,運用多媒體擬人的'手法,讓幼兒獲得較為感性的認識,在抽象思維上對種子的傳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為他們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通過仔細觀察和聆聽聲音,能清楚的知道蓮子是靠水的力量來傳播的;蒲公英是靠風的力量來傳播的;蒼耳是靠人或動物的力量傳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傳播的。在教學中我是這麼引導幼兒的:"小朋友們聽一聽,是什麼聲音?是誰的聲音在說話?動物身上有什麼?誰的力量大,能把種子彈出去?"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為了讓幼兒有更廣闊的知識,我讓幼兒討論:"除了水、風、人或動物、自身的力量能傳播種子,還有什麼誰能傳播種子?它是怎麼傳播的?"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與同伴的討論,互相交換已有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範圍並增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二。我通過播放課件中簡單的圖片,並做簡單的語言教授,讓幼兒更輕易的懂得一些比較複雜的知識點,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現象。

(三)組織幼兒進行遊戲,複習認識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

幼兒從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須經過實踐這個環節。而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讓全體幼兒戴上頭飾,並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一老師戴上野兔頭飾,調動幼兒積極性,然後播放課件中相關圖片和音樂,如:水聲、鳥叫聲、風聲,讓幼兒聽聲走到相應的場景。通過這一環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三。

五、活動延伸:

教師發給幼兒一些種子,讓他們回家和爸媽一起種。幼兒學得知識後,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鞏固所學知識。

六、結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本活動種子的傳播,在普通條件下孩子們無法完整地觀察到這一過程,這對建立正確的概念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課件,以模擬、模擬等手段,讓孩子通過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正確的概念。整個教學活動形象、直觀,調動了孩子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學會拒絕誘惑 》是粵教版教材《思想品德》第二單元第5課。國小六年級學生處於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的過渡期,自我的管理能力還不夠強,易受不良事物的誘惑。他們的行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衝動性。對於身邊的誘惑確實需要教師、社會、家庭的關注與引導。本框題是本冊的第二單元第5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鼓起敢於戰勝不良誘惑的勇氣和信心;

②學會依靠家長、老師和朋友的幫助,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抵制不良誘惑。

能力目標:①運用戰勝誘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抵抗誘惑的能力;②初步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①瞭解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誘惑和不良誘惑的危害;②知道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卡片。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不良誘惑的危害和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

教學難點: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戰勝不良誘惑的可行方法。

四、 說教法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收集有關圖片,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設計“啟思園”“聽故事想辦法”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通過傳說故事的方式說明不良誘惑對人有危害,所以必須要戰勝,依靠勇氣和方法是能夠戰勝不良誘惑的;藉助勇敢的老船長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戰勝誘惑的必要性,體驗到戰勝誘惑後的成功感;以情景活動的方式,介紹了國小六年級學生常見的受到誘惑的現象;以提問題、出主意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戰勝誘惑的方法;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基礎上總結歸納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五、說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2—3分鐘)

我用日常生活中收到購物獎劵和手機中獎資訊引入。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確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按以下環節進行:什麼是誘惑――身邊的誘惑――不良誘惑的危害――學會拒絕不良誘惑。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課堂實踐(5分鐘):學生填寫“我的抗拒誘惑的計劃”表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課書第一冊第1單元的第1篇課文。本冊書現代文閱讀共三個單元,每單元不分文體組織課文,但圍繞培養學生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它是閱讀理解分析現代文的基礎。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通感等修辭。傳統語文數學僅把課文當作學習的物件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鑑的範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本課的學習重點我擬定於領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散文的教學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傳統的分析法教學會破壞文章整體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傳統的散文分析課變為鑑賞課,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鑑賞散文的能力。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因文章不長也適合鑑賞。

從學生角度分析,傳統的分析法重分析較鑑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鑑賞能力的提高。其次,這階段的學生從國中畢業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能夠鑑賞。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第1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第2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體。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欣賞不同的寫荷的詩句和畫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發的喜悅和哀傷,引出朱自清的《荷》)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採用多媒體形式匯入新課,能夠直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處於愉悅的狀態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看配套的畫面聽配樂朗讀、思考。

(1)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並分析其含義和作用

(2)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作者的情緒?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

1、創設情境

2、在散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藉助文章的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此處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限時作答

設計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

(五)對於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根據你的學識閱歷,或許你會有新的見解,把你的見解寫下來(100—150字)然後討論—辯論。

通過質疑這種形式,不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認識,更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1、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景來表述這種情?

2、畫一幅《荷塘月色圖》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上節課內容,出示目標

(二)投影學生習作《荷》

分析圖畫和文中描寫的區別及產生區別的原因。

設計:鼓勵學生在畫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經過文學到圖畫的轉變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三)分析區別及原因

(1)“畫中景”和“文中景”

(2)圖較直觀,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傳神的語句)

(3)人的學識,生活經歷

(四)速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認為的精美傳神的語句,說出你認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類彙總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動詞、疊詞、通句。

教師示範分析一種,其餘學生分組操作、交流。

(六)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特定時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處事物投入真情實感,學習朱自清的遣詞用句,寫短文一篇。

說課稿 篇8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過,大多時候是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後發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政治課”。

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啟用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現結合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採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節課的情況加以彙總:

一、聚焦羅布泊:

學生對於羅布泊並不熟悉,對於它的變化沒有真正目睹,他們能夠走進文字中嗎?能夠達到真正的心靈震撼嗎?為了鋪設一道學生由現實到文字的橋樑,我決定利用多媒體教學,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羅布泊,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情境,再利用一組組圖片、背景音樂,配以教師的抒情性的語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學生自己慢慢地走進了羅布泊,走進了文字!

二、走進羅布泊: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字位,語文意識。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字,強調字、詞的學習,強化積累,歸納羅布泊往昔與今天的情景,從而體味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品味羅布泊:

語文課關鍵是要上出“語文味”!

最先給語文學科提出“語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這樣下定義的: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語文味”絕不是純粹的語言文字訓練。有些教師認為,課堂中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主,那“語文味”肯定就足,沒有語言文字的反覆訓練,“語文味”肯定不足,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有無“語文味”,不是以有無語言文字訓練來決定的,而是根據具體的文字個性、課型和不同的年段來決定的。語言文字訓練只是體現語文的一種形式,雖然這是一種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朗朗的讀書聲,應該有濃濃的情感體驗,應該有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有學習方法的習得和學習習慣的自然滲透,應該有自然和諧的師生互動場景。

我最先是想根據單元提示來確定如何體現“語文味”的,但《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單元的單元提示寫的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這裡並沒有提出很“語文味”的學習要求,只要求熟悉文體特點。於是我又從文體特點的角度考慮“語文味”的問題。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其特點是真實性和文學性。文學性是通過形象生動的文字和抒情的語言來表現的。而這,正是“語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品味羅布泊。

揣摩語言時,學生找出震撼心靈,富有表現力的句子,揣摩體會其表達作用。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提示: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做好記錄。)這一環節,學生了解了報告文學具有形象性和準確性的特點,掌握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修辭以及引用資料的方法,體味文章字裡行間強烈的憂患意識,這也是對本課教學重點的落實。分組的目的是讓學生各抒己見,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敢於說話,樂於說話,學生的口語能力就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同時也是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的體現。

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機會。學生表現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讀,學生真正地走進文字,與文字融為一體,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讀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讀出了自己!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地為學生著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敞開心扉,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抒他們的真性情。

四、期盼羅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這說明通情才能達理,達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學生與文字,與作者,與同伴,與老師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時,又設計了一個昇華情感的環節:“假如你就是羅布泊的精靈,或者是羅布泊上的最後一株草,一棵樹,最後一條小溪,一滴水,最後一種生靈……你將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類說些什麼呢?”

學生們個個才思敏捷,妙筆生花!我看到了遍地開放的水仙花,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當然我在課堂上也有一些遺憾,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見得比學生高明,點撥的也不夠到位。所以,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更加感受到拓寬視野、加強積累的重要。高效的語文課堂呼喚動態、創新生成的課堂,彈性空間很大。教師要在這個彈性空間裡遊刃有餘,就要在平時不斷地完善知識結構、關注學生心靈、培養教育機智。“功夫在詩外”,這在語文課堂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只有綜合素質提升了,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資源,語文課才能上出“語文味”,才能構建靈動活潑的課堂!

標籤:說課稿 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