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三顧茅廬》說課稿

說課稿1.4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顧茅廬》說課稿

《三顧茅廬》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東海縣海陵路國小的語文老師,張金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三顧茅廬》。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由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而成。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四年級學生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茅塞頓開、晌午”等詞語的意思。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質量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激發學生讀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用寫讀後感的形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學重點: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教學難點: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學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採用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學生學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自信、 自我調控、 自主選擇、獨立判斷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解放個性,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老師應抓住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另外,要求學生能夠帶著

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著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教學流程

為達到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採用利用資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彙報、表演等多種方法。

(一)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閱讀、查資料、問長輩等形式,瞭解三國背景、故事、人物,在課前交流。這一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習語文的方法得到實踐,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自主的行為中,與教師融洽的合作中實現的,實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二)教學環節

1.匯入新課

用幻燈出示三國人物圖,讓學生猜,其中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達到兩個目標:(1)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3.研讀感悟

(1)在初讀的基礎上,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具體寫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的故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著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A.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B.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C.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使學生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意蘊層面”的含義,而且也能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社會層面”含義,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劉備的一片誠心,為今後走上社會奠定了“誠”的基礎,實現人文性的整體迴歸。

(2)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字進行交流、碰撞。

小結:由此可見,劉備的誠心真的是達到了極點。正是因為這樣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備這樣的誠心為了什麼?——求才。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三)、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兩道拓展題:

1.同學們,三顧茅廬已傳為佳話,廣為傳頌,現在常用來形容一些像劉備那樣誠心誠意的人或事。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大家有什麼啟發呢?

2.讀《三國演義》,寫讀書筆記。

(四)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誠心誠意 劉備——→ 諸葛亮←—— 輔助 板書設計清晰、明瞭。是根據引導學生“讀——思——悟”的教學方法來設計的。

《三顧茅廬》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絡,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將目標3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4為是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採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等多個層面的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為學生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在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來理解“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後,以“劉備三顧茅廬是為了 ”這一填空,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著”、“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通過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採用指名讀、小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我還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堂作業,找到文中三個比喻句抄寫下來,想想句子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為下節課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為品讀文字的切入點,通過“複習匯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字。

一、複習匯入,尋找切入點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劉備這個人物的印象,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評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並由這一詞語引發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圍繞以上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用_和﹍,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後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彙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彙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

,教師適時範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彙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著,我啟發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課前的問題: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並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透過“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結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雲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裡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比喻有什麼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合文後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只見……進行仿寫,使讀寫結合落到了實處。

在課後,我將佈置這樣幾個供學生多項選擇的作業:1、讀讀《三國演義》,將精彩段落摘記下來。2、將《三國演義》的一個小故事改編為小課本劇,在班會上進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8.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劉備 —————→ 諸葛亮

←—————

輔助

《三顧茅廬》說課稿3

各位同行、各位領導:

大家下午好!

剛才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三顧茅廬》一文,現在我就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設計思路、設計理念以及教學反思等,向大家作一個彙報。

一、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第一,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真心誠意。第二,在讀、說、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語言。

二、本堂課的設計思路

我在把握這篇教材時,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為綱,尊重文字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備的“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時發現誠;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誠,表達誠;通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諸葛亮這一當事人所回味到的劉備對他的一片誠心來提煉誠;最後讓學生與劉備進行對話,從而來讚美誠,昇華誠。我想抓住“誠”這條主線,既尊重了文字的價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過教學,讓“誠”深深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說實在的,這個“誠”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我想,課堂確實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的一段生命歷程。

三、本堂課的設計理念

我本著“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課堂上試想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第一,預設了幾套學路。依據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的“閱讀期待”,我預設了三條學路:學路一,學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動作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二,學生也可以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的對話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學路三,學生還可以先從描寫當時的天氣、環境的語言入手來開展學習活動等等。我在試教的時候,大多學生都是先從劉備的動作來體會的,因為劉備的動作比較形像地表現出他的誠意,學生比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課上,學生卻先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誠意,這說明咱們衢州的孩子很會讀書,很會思考,能透過語言,自讀自悟,看到內涵。於是我就順著這一學情,先從描寫劉備和張飛對話的語言入手來組織學習活動,這是根據課堂實際隨機生成的學路。在具體感悟人物的對話中,學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對他觸動最大的一組,教師則隨學生選擇,融入其中,點撥、引導。

第二,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首先,給學生讀書的空間,整堂課的支架——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在哪兒,把它讀出來。所以我和學生在親歷學習過程中一個最顯性的活動就是——讀,自由讀、指名讀、找個夥伴對讀、師生對讀、加個動作表演讀、集體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滋味,讀出感悟。其次,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在讀人物對話時,多次讓學生以劉備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在讀人物動作時,邊欣賞“隆中相見”邊思考;在感悟《出師表》時,著力渲染氣氛,讓學生隨著諸葛亮的思緒,思維跌宕起伏。最後,給學生悟的空間,在學生讀、思的基礎上,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切的,本課的學習中伴隨著學生的讀、思,到最後悟出來的劉備的誠,是對主人翁人性中閃光點的最好詮釋。

第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當學生自由對讀劉備和張飛的對話時,我啟發學生:你聽出了什麼?這一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強化聽的訓練,是暢談個人獨特感受的良好契機,有了獨特感受,才會有個性的朗讀。在想像當張飛要去燒諸葛亮的茅草屋的時候,劉備會說些什麼,大部分學生會聯想到劉備會怒不可遏地大聲斥責張飛,但有一個孩子卻說劉備是小聲地教訓張飛,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這是孩子的獨特體驗,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字”的對話機制,文字是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它只不過是個例子,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可以是“超文字”的,本課師生先跟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對話,再和劉備、張飛進行對話,進而和諸葛亮的《出師表》進行對話,到最後與劉備的零距離對話,既依託於文字,又超越於文字。

四、本堂課的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上下來,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從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讚美誠,昇華誠,一路感悟下來,學生有一個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在感悟《出師表》和最後跟劉備的對話時,學生表現出來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課堂上難得的高潮。特別是有幾個細微之處,孩子們的感悟可真是令人驚喜……

感謝孩子們,感謝這個班的語文老師,這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語文功底,他們真是太棒了!

但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關鍵在於我本人的教學經驗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是很強,比方說在……

所以浪費了許多課堂上隨即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實在可惜!懇請能夠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不甚感激!

《三顧茅廬》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暢、有情感朗讀課文,並能扼要複述課文。

2、領會抓住人物言行,情況陪襯以及通過人物間的相互烘托來表現人物精力品格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力和創新精力。

3、開端學習憑據典範互助編寫課本劇,並舉行演出,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汗青故事我們一向相沿著“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老師精緻入微的解說,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央。這樣的學習歷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字領,情緒態度、代價觀、互助探究的意識、創新精力等等,關注甚少。為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歷程開放,表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想開放,向學生的情緒開放,向學生的將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歷程中,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為此,為學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課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開導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索辦理題目,拓展學生思想空間,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到場課堂教學的全歷程,從而滿意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為什麼?效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孕育發生撞擊,探求到孩子心跳與課本旨跳的合拍點,孕育發生移情效應。

(2)腳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對話的歷程。”也便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情勢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老師是引發學生思想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懇切至心約請諸葛亮的?”老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買賣見的諦聽者;能積極到場探究的到場者;當學生出現探究結果時,老師又是果斷學生了解正誤的鑑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天生歷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本性。

閱讀是學生的本性化舉動,不該以老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想和情緒運動中,加深明白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緒薰陶,得到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情趣,要憐惜學生奇特的感覺,體驗和明白。

(三)綜合訓練,注意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偏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領,而培養這種本領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是不必刻意尋求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完備。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語文質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紀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顯,故事背叛生動,深受學生喜好。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舉行演出,開展語文實踐運動。

四、設計思緒

憑據文字的特點,學生本性生長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緒為:

(1)建立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指令碼,重組資訊。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歷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影,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為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題目引導探究,讓學生在資訊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潑的探究平臺。題目標辦理,激起學生猛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停研討,在良性迴圈中終極形成積極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聚語言,感悟語言,為以後的編寫、演出辦事。

(二)編寫指令碼,重組資訊。

(1)出樹模文,認識寫法。

老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樸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老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情勢(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行動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導。

(2)分工互助,編寫指令碼。

以課文為素材,憑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抱負象,編寫指令碼。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指令碼的歷程,也便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領會情緒的歷程,故意識地將課外資訊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在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本領。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演出將抽象的語言筆墨標記轉化為形象的心情姿態。它可以開導學生潛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長,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服從,有用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生長。

《三顧茅廬》說課稿5

微課作品名稱

“三顧茅廬”第二課時

微課作品介紹

本節課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所四年級下冊第八課《三顧茅廬》第二課時

教學需求分析

適用物件分析

國小四年級學生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微課的學習內容是:品讀文字,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這一知識點是《三顧茅廬》一課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微課的教學目標是:品讀文字,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引導孩子採取兩個閱讀策略:1、抓住正面描寫,品讀劉備的動作、神態等2、抓住側面描寫,品讀“劉張之比”、“備亮之比”。通過本節微課,幫助孩子學習《三顧茅廬》一課的重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蘇教版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課《三顧茅廬》第二課時。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品讀文字,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我們可以運用兩個閱讀策略:1、抓住正面描寫,品讀劉備的動作、神態等2、抓住側面描寫,品讀“劉張之比”、“備亮之比”。

▲正面描寫

過渡:先快速瀏覽這幾段正面描寫劉備的段落,思考:哪些關鍵詞語讓你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

1、什麼叫“恭恭敬敬”(對長輩、貴賓很有禮貌、很尊敬)你能表演一下嗎?這就是恭恭敬敬地等候諸葛亮的劉備。

等了這麼長時間,劉備可能早就站得腰痠背疼,可為了見到諸葛亮,他仍然——(引讀: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等了這麼長時間,張飛關羽可能早已按耐不住性子,可劉備還是堅持——(引讀: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2、“半里多路、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我們能品讀出劉備對諸葛亮很有耐心,似乎不怕“慢”;

諸葛亮悠然醒來,劉備卻是“快步”走進草堂

3、未見之前的“慢”與即將相見之時的“快”矛盾嗎?

前者之“慢”對人才誠心誠意的尊重;後者之“快”是對人才誠心誠意的渴求。

▲交流“備亮之比”。

出示:“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裡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 ”

(1)這麼長的時間,諸葛亮真的是一直睡著的嗎?(也許是一直睡著的,也許是他在試探劉備是否誠心。)

(2)大名鼎鼎的“劉皇叔”是年已經47歲,年近半百;而諸葛亮當時不過是個27歲的毛頭小夥子,一介鄉野村夫而已!一個站了半晌,一個卻悠然午睡,由此我們更能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交流“劉張之比”。

出示: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張飛為什麼會“嚷道”?(對諸葛亮憤怒,不滿)

(2)劉備為什麼會生氣?

是呀,劉備深知,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張飛的魯莽,從側面襯托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二,觀照小結,點破文法

1 、課文通過直接正面描寫,著力刻畫劉備動作和神態,反映了他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2 、為什麼要寫到張飛和諸葛亮的一些表現呢?(側面描寫,在對比與襯托中我們更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劉備心之誠、情之切!

三,總結收官,伏筆下文

劉備求賢若渴,那麼諸葛亮真的值得劉備如此誠心誠意地去請嗎?他具有怎樣的曠世奇才呢?好學的孩子,去《三國演義》中尋找答案吧!

試著完成課後作業,看看你能得到幾顆星,加油吧,孩子!

學習指導

在學習“三顧茅廬”第一課時後,學習本節微課。

配套學習資料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

製作技術介紹

PPT,Camtasia工作室8;先製作好PPT課件,再通過Camtasia工作室8錄製視訊,音訊,最後加入音樂並進行剪輯。

《三顧茅廬》說課稿6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絡,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將目標4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3作為是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採用自瀆等多種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以學生知道的三國人物為切入點,為學生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再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來理解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著”、“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通過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採用指名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最後,指導學生讀懂第一自然段內容。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評讀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為品讀文字的切入點,通過“複習匯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拓展延伸”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字。

一、複習匯入,尋找切入點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並由“誠心誠意”一詞語引發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圍繞以上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至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用 _和﹍,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後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彙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彙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 ,教師適時範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彙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 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著,我啟發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問題:劉備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值不值得?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透過 “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結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雲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最後,在對課文的內容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學習該故事的意義。

第三課時

一、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裡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比喻有什麼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合文後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 只見 進行仿寫,使讀寫結合落到了實處。

二、指導學生背誦

三、作業佈置在課後,我將佈置這樣幾個供學生多項選擇的作業:1、讀讀《三國演義》,將精彩段落摘記下來。2、將《三國演義》的一個小故事改編為小課本劇,在班會上進行表演。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顧茅廬》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求才若渴,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說教學目標

我的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第一是常規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顧、茅、廬、恭、塞等”生字詞,理解詞義並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為在任何一個學段,在閱讀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是首當其衝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解決文字的生字詞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標,就是針對中年級學生,新課標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細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以及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三是內容目標,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應注重以生為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開放意識,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表現其自信,培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但是以學生為主體,不代表教師可以袖手旁邊,遊離與課堂之外。此刻教師起到的作用就是點撥引導,著名教育家說過課堂的精彩之處不在於預設,而是生成,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根據現場生成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要求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著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從分享課外讀物引出中國四大名著,拋磚引玉,教師板書課題,讓全班同學齊書寫,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解題釋義,通過分別瞭解三、顧、茅廬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並引出兩個中心人物:劉備和諸葛亮。隨即給出生字詞:群眾紛爭、三顧茅廬、茅塞頓開、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麗宜人,要求學生藉助給出的詞,同時補充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讓同學們自由的對故事進行展開。

(三)研讀感悟

要求同學讀第1、2、3三小節,拿筆劃出關鍵字。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從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具體分析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著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1.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訓斥關羽”、“半里多下馬步行”、靜靜等候“半晌”加“一個時辰”、“快步走”等細節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分析劉備的誠心誠意。

2.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結合歷史背景,抓住兩者的身份,並且結合一種現場感,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使學生與文字進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劉備為何這麼做。

3.為何劉備能請到諸葛亮?

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突出分析劉備的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相互配合,渾然天成。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主要遵循“三感”:層次感、推進感、提升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從課文表達的“意蘊層面”到“社會層面”以及劉備的一片誠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拓展題:

同學們,和三顧茅廬這個三有關的還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桃園三結義也廣為流傳,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還需讀《三國演義》,請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一書,並學寫讀書筆記。

(五)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人 劉備 —————→ 諸葛亮

情節 尊重人才

(生氣 下馬步行 輕輕地 恭恭敬敬)

出山輔助

環境

《三顧茅廬》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讚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第四節通過“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短短一句話,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見一斑。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說教學目標

《三國演義》裡的人物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我們農村的孩子對裡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畢竟只是支離破碎的知道一點,不夠全面,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瞭解得更是不夠透徹。根據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結合我們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課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本課重點詞語。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3、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4、 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中年級段學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的特點,我將目標3、4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思路

以上教學目標,我將通過如下教學過逐一落實:

(一)、談話匯入,投石問路

由於農村孩子課外閱讀面比較狹窄,家長與老師對孩子課外閱讀的都不是太重視,所以導致孩子課外閱讀材料的匱乏。為了瞭解孩子課外知識面,我先以“知道中國有哪四大名著嗎?”這一問題引出《三國演義》,從而引入我的課題。這樣,既瞭解了孩子課外知識的接收資訊,又使本課的匯入水到渠成。四年級孩子處在中年級的末尾階段,識字教學上強調的是自主識字,所以為落實課標的這一教學目標,我在識字環節上採用的是放手識字:即課題中的“顧”與“茅”是一類生字,板書課題時隨機就完成寫字教學,在檢查讀文中就可瞭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這樣,生字教學板塊在老師的扶與放相結合中巧妙完成。

(二)、質疑導讀,理清文意

提綱挈領,百毛皆順。文題是文章的眼,緊扣這個文題,展開教學,課堂教學流程就會有一條明晰的流線。故此,我先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並要引導學生清楚知道“是誰‘三顧茅廬’?怎麼‘顧’的?”由此,為下面劉備誠邀諸葛亮出山的教學埋下伏筆。而且,第二個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由對課題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學中來。課文中的第一節“誠心誠意”一詞便是回答這一問題的。下面的教學就緊扣“誠心誠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自己感悟劉備的這份“誠意”。

課文的第二、三節內容都是寫劉備邀請諸葛亮“誠意”,尤其是第三段後半部分,我把這一部分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來品味、感悟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一環節,要注重引導學生讀讀議議,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真正做到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在本節的重點詞句的品讀中,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落實課標中“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應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與完整。”正因語文的學習在大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以使學生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我們語文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語文課教學要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機會,提供一個語文實踐的場,讓學生有鍛鍊語言運用的平臺。那麼寫體會、寫感受是學生對語言實踐的最好的鍛鍊,所以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把對重點的詞句的理解寫出自己的感受與體會,哪怕是一句話都行。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課文的第四節是寫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節寫的是劉備得到諸葛亮這一曠世奇才真是如魚得水,本節教學中只一筆帶過,只要通過這兩節讓學生感受到諸葛亮的是軍事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過多的解釋。

本課詞語很多,特別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片語,有些詞語可在第一課時解決,如“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秀麗宜人”;而有些詞語必須得結合課文仔細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頓開”、“如魚得水”這三個詞語在課文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切不可一帶而過,需放到第二課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了(為了突出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於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詞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課時)。

(三)、賞讀拓展延伸:學完全篇課文,為了使學生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學生再自由讀一遍課文,再次感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出輔佐自己成就立國大業誠心誠意的態度。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重點有所鞏固,我的作業佈置的第一項就是描紅、仿寫生字各兩遍;為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與知識積累面,我佈置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把《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找來讀一讀,比較課文與原著的異同,體會原著的語言風格以及編者的用意。

《三顧茅廬》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能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歷史故事我們一貫沿襲著“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師細膩入微的講解,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心。這樣的學習過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合作探究的意識、創新精神等等,關注甚少。為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為此,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1)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為什麼?結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撞擊,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教材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

(2)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式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教師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綜合訓練,注重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進行表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四、設計思路

根據文字的特點,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路為:

(1)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劇本,重組資訊。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影,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為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探究,讓學生在資訊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躍的探究平臺。問題的解決,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斷鑽研,在良性迴圈中最終形成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為今後的編寫、表演服務。

(二)編寫劇本,重組資訊。

(1)出示範文,瞭解寫法。

教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單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教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形式(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導。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

以課文為素材,根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理想象,編寫劇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意識地將課外資訊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涵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表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姿態。它可以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發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XXX中心國小

《三顧茅廬》說課稿10

《三顧茅廬》已經學習完畢,重點帶領學生學習的第三顧茅廬的情景,也是文章的重點部分。總結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效果,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探討。

1、催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熱情。

整節課上,我始終飽含著期待,滿懷著讚許,用真誠鼓勵與學生一起討論、思考和學習,試圖促成學生同文本、教師的主動“對話”,試圖將學習的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看著孩子們躍躍欲試的神情,愉悅興奮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態度,我相信他們一定和我一樣,享受到了體驗和再創造的快樂,蓄積起了投入新學習任務的熱情。

同時,在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讀、思、議、看,也能使學生提高參與的熱情。比如學生在找到並交流“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候,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這一句話時,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劉備可能會對兩個弟弟吩咐些什麼,又會用怎樣的口氣怎樣的態度?學生想象的語言很豐富,模仿的口氣也很像。有的說:“二弟三弟,你們且在門外等候,我先進去。”有的說:“三弟,你性情急躁,現在門外等候,莫要驚擾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一字一句,惟妙惟肖,可見,學生已經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對文章裡生動的記述和描寫也能產生強烈的感受了,已在腦子裡喚起相應的形象,已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就會被形象的言語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在閱讀當中得到樂趣。

2.注意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文章中的關鍵性詞語,是作者為表達主旨而經過反覆斟酌推敲選定的。可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聯絡文章上下文來品一品,讀一讀,當然還可以通過補充相關的知識輔助理解,等等。這些方法的運用,能使學生在閱讀中較為準確地理解詞語,領會中心。而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方法的教授,相信學生也會遷移至其餘文章的學習當中,成為自己的東西。

而對文章整體的研讀把握,我則側重於那些集中表現文章中心內容的段落。《三顧茅廬》的最精華所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當屬第三顧茅廬的情景,所以此段作者花了心思,花了筆墨來重點描寫。孩子們便不僅能明白文章要有詳略的意圖,更知道應在哪個部分側重學習,重點研讀了。

3、在師生合作中適時引導

這堂課中,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孩子們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討論,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領會中心,最後還自由組合彙報。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況下,看似形散但神卻不散,因為孩子們始終圍繞著“劉備誠心誠意”這一主線展開學習的,萬變不離其中。

但如何使學生的發言、討論、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層次?這就使老師在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中“應變”、“點撥”甚至“周旋”等的引導工作便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學中,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我經常會適時地追問一句,以期有更佳的學習效果: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半里地的時候就下馬了,這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T追問:“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繼續問:“這麼遠,諸葛亮又看不到,為什麼這時候就要下來呢?”

S們想了想,大聲喊:“劉備下馬步行不是做給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誠意地尊重他。”

T再問:“當時什麼人才騎馬?”

S:“將軍。”“有身份的人。”

很多S馬上領悟到:“劉備這樣做是降低身份,和諸葛亮這一村民平起平坐,表示尊敬。”

而在教學“謁見”一詞時,學生進能解釋詞語的意思,但我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向學生提供了當時劉備和諸葛亮懸殊的身份地位,還告知他們劉備當時已經47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讓學生領悟到劉備顛倒軍臣之禮,顛倒長、晚輩的身份就是想讓諸葛亮知道自己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老師抓住機會追問,提供背景材料,甚至是利用文字空白啟發學生想象,都能起到很好的點撥作用,能促成學生思維的深入,理解的深入。

當然,本堂課中遺憾之處還有不少,最使我耿耿於懷的便是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劉備“趕緊下拜”的動作時,學生坐在座位上模仿動作,造成他們有表演的慾望,卻沒有表演的空間,“下拜”做不到位,感悟也不到位了。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說的那一番有誠意的對話也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會更熱烈。所謂以演助讀,可以將平面的文字“還原”為可感的場景,還原的過程即是感受體悟的心智歷程。而我卻恰恰忽略了學生的這一心理歷程,心理需要。

《三顧茅廬》說課稿11

說教材:

《三顧茅廬》出自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歷史人物故事,分別是:劉備、祁黃羊、公儀休。《三顧茅廬》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作為一篇歷史故事題材的文章,《三顧茅廬》這課文略寫一、二次拜訪,把筆墨集中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這件事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讚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看出諸葛亮地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認真閱讀了教材後,我發現課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關羽、張飛反襯劉備。課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細節,細膩地描寫了劉備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那諸葛亮呢?仔細閱讀文字,我們會發現作者在三、四自然段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展現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於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點,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說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習本課生字及新詞,重點關注兩個多音字(沒有見著 茅塞頓開)以及課文中的四字成語。

3、學習文中一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係。

4、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態度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說重難點:

1、抓住細節描寫,從動作、語言、神態方面感悟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2、學習文中三個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係。並從中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劉備對人才的渴求。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簡介背景: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群雄紛爭、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2、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老師板書課題,學習生字“顧”“茅”

3、“顧”是什麼意思?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個詞就可以解釋。(拜訪)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讀。注意多音字“沒有見著”

5、文中講了誰三顧茅廬?板書劉備

6、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7、劉備三顧茅廬是怎樣的態度?(板書誠心誠意)

8、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拜訪 目的 態度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學生並不陌生,對成語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內容基本有些瞭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著。”“拜訪”正是對“顧”的最好解釋,以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題。劉備拜訪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段文字中至為重要的一詞是“誠心誠意”。這既是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的心理態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於是我採用課題與第一自然段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幾個核心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二、初讀課文

1、在預習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四人小組討論。

2、學生交流

3、出示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練習讀好劉備 諸葛亮 關羽 張飛恭恭敬敬 茅塞頓開 群雄紛爭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麗宜人

4、指名分節讀課文。

設計意圖: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重點詞語 積累運用

1、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已經具備了自主預習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中的重點字音、字形,所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小組學習、交流彙報的方式。

2、這篇課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詞語,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語,尤其是描寫景色的成語很有特點,誦讀這些詞語能夠幫助學生積累。

三、研讀感悟

(一)劉備 誠心誠意

1、默讀課文,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在書中圈畫出來,簡單批註。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第二自然段: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1、結拜兄弟為什麼都不同意?

2、他們是怎麼做?怎麼說的呢?(嚷 捆 )總結無禮

3、劉備是何反應?

4、指導朗讀好有關的句子

設計意圖:對比 動作 語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劉備的“誠心誠意”。關羽和張飛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後”,當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諸葛亮僅一介村民;二是劉備年近半百,已是46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是後生晚輩;三是劉備已去兩次,均留下口信或書信,理應諸葛亮回訪。對此關張二人非常不滿,甚至“嚷”道,要把諸葛亮“捆”來,但劉備從不計較,對比的手法更能體現出他的誠心誠意。張飛更是性情耿直,於是“嚷道” 劉備“生氣地說”。由此看出發前的一段小插曲,兩句對話,一段對比,為劉備“誠心誠意”地拜訪諸葛亮做了鋪墊。

第三自然段: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1、學生很快就能抓住劉備的一系列動作(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2、抓關鍵詞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時劉備可能會想些什麼?“快步走進”說明劉備此時很著急,可是前面為什麼還下馬步行,等了幾個時辰呢?

表現出對諸葛亮的尊重。

2、反覆誦讀,進行背誦

設計意圖:動作 神態

這一段作者藉助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一個詞——“誠心誠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沒有用一個類似於“誠心誠意”的詞來直說,用心閱讀,用心感悟,抓住細節描寫就能感受到劉備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表達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凸現人物特點。

補充資料:

由此可見,是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師表》中,曾經寫道這樣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意思是先帝劉備不因為我地位低微,才識粗淺,不惜屈尊,親自前來拜訪,前後竟有三次之多。

摘錄諸葛亮的話,有理有據,更能充分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

(二)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寫

1、文中還有一段景色描寫的句子,指名讀

2、把什麼比作什麼?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3、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讀好這幾句話,相繼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這幾個詞

4、這一段僅僅是寫景嗎?學生可能理解不到這個層面,老師簡單介紹。

設計意圖:環境烘托

“臥龍”一喻一語雙關,既喻山,又比孔明。環境描寫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點,給文章增添了美感。這段文字明是寫景,暗是寫人,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臥龍先生”扣合,為後面的出場做鋪墊。同時也結合課後第5題,滲透寫景句子的方法指導。

第四自然段:

1、你還從哪兒讀出諸葛亮的才華?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3、“群雄紛爭”是什麼意思?可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簡單介紹

4、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後,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生動的比喻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導讀好這句話

第五自然段:

1、引讀第五自然段

2、畫出這段話中的比喻句,讀一讀,這樣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恰當嗎?為什麼?(生動的比喻說明了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也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總結全文

1、、劉備前後三次拜訪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點寫了第三次,一二兩次一筆帶過,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2、再回過頭來看看課題,劉備為了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曾經三次到茅廬去拜訪,前兩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因此,這一成語還有誠心誠意邀請人家的意思。由本義到現在的引申意義,讓學生較全面的理解三顧茅廬這個詞語的意思。

作業設計:

1、課後閱讀《三國演義》

2、《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你還知道其他名著嗎?感興趣讀一讀。

《三顧茅廬》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將本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對這篇文章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地位: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本課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節選。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於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長春版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最後一課都是古典名著的節選,所以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說的有關知識及欣賞小說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著眼於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加之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第一課時已經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務,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並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徵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說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眾所周知,我校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尚可,加之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只要處理得當,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此,我採用以下教法:

閱讀複述法 起到整體感知的作用

啟發引導法 引領學生在品評人物、探究文旨。

板書及多媒體輔助法 既能綱舉目張,又能總結提升,使一些問題和要點形象化。

擴充套件討論法 起到擴充套件學生視野,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建議中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覺得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參與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法的指導。為此我採用以下的學法:自主預習法、角色朗讀法,複述法、批註賞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地設計匯入環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將這樣匯入這堂課。

首先提出問題:“課題‘三顧茅廬’的出處是哪裡?”意在培養學生“閱讀由題目開始”的意識。很多學生會認為就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其次,我在大螢幕上展示《出師表》中的重點段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段,明確“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出自《出師表》。《出師表》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習進行一個鋪墊。繼而提出問題:“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陽到二十一年來的受任與奉命,你認為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探究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話題引領到劉備的真誠邀請,禮賢下士的做法上,這樣就匯入了這一課。

2.整體感知

(1)選擇性閱讀 朗讀你認為能夠表現劉備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詞句。

它是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語文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是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訓練學生朗讀。選擇性閱讀既能夠訓練閱讀朗讀能力又能鍛鍊學生迅速提煉重要資訊的能力。

(2)給出關鍵詞複述課文

複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聽寫關鍵詞語,既能夠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又能夠給學生以抓手,不至於複述課文時把握不住重點或者產生遺漏。我將給出下列關鍵詞:

親叩 惆悵 擁爐抱膝 枉駕 僥倖

光陰荏苒 頓開茅塞 衣襟盡溼

3.精讀賞析

課文的精讀既要關注整體性,避免過多瑣碎的提問肢解課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閱讀流於膚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討論:“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劉備的哪些言行能夠表明他的誠意和謙恭?”這是關於劉備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有條理的對劉備所遇波折進行賞析,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品評人物了。

劉備“三顧茅廬”,遇到的波折可不僅僅是三個。簡述如下:

第一折,表現在姿態上。第一次拜訪,劉備是這樣報家門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劉備雖尚未成就,然而聲名卻是天下俱聞,又兼具皇室血統,劉備也是頗為自得的。然而諸葛亮負責接待的小童子卻說:“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門都沒讓進去。

第二折,遇上惡劣天氣。二請諸葛,恰逢隆冬時節,下起大雪。張飛抱怨天冷,而劉備卻認為這是好時機啊,趕上雪天去,正好讓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費,這次好歹被讓進門了。可是進門後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一小箋表達自己的誠心相請之意。其措辭,也極為謙恭。稱諸葛仁慈忠義,以姜子牙、張良喻暗諸葛亮才華。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對其誇讚更上一層樓。從中可見劉備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現出十分的誠意。這一情節中,劉備進門遇見的是其弟,出門又遇到其岳父,兩者之身形氣質讓劉備都誤以為是諸葛孔明,通過對其親人出場描述和對諸葛亮居住環境的描寫都襯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風範。

第三折,春暖花開,誠心出碩果,請的賢士歸。三請諸葛,劉備更為用心。這次去,先請卜卦者,選了一個好日子,又齋戒三天,還要薰沐更衣,備上禮物,如此這般,愈發鄭重。如果說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確實也是一片真心誠意,是真誠的,那這第三次可以說是虔誠的。這次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馬步行,前兩次都是到門口才下馬,這細小的行動變化也彰顯了劉備內心的恭敬與虔誠。這次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過還沒睡醒。劉備自己“徐步”而入。徐,緩慢,沒有聲音。看著諸葛亮在堂上大睡。劉備呢,“拱立階下”。特別恭敬的站在臺階下。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劉備接著又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正式見面了,劉備是下拜諸葛,稱自己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無不顯示著劉備的赤誠與真心。

邀請賢人,僅僅是做到恭敬還不夠,也需要洞明賢人的心志。劉備是如何言語打動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白白的讓一生浪費的山林泉水之間呢?希望您能為天下老百姓著想啊。”劉備是很高明的,他不說你跟我一起建立功業吧,而說以天下蒼生為念。

劉備的至誠之心,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由此誕生。

然而,還有一折。問策完畢,劉備再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卻又推辭。使得劉備使出最後殺手鐗。哭。劉備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藝術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麼辦啊?”這個哭啊,氣勢磅礴。“淚沾袍袖”,衣襟全都溼了,估計是涕淚滂沱。以柔克剛,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終於被感動了,決定出山。劉備好高興啊,可算是把高人請出了。然而還不算完,還有一折。

這最後一折是送禮。這個送禮更是有講究了。你送,人家諸葛亮清高不受。怎麼辦?看劉備怎麼說:“這不是聘大賢的禮品,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點點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師可以明確:對劉備形象的塑造採用的手法以語言、動作描寫為主,表現了劉備寬巨集的氣度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以及他興復漢室的誠摯之心。

那還有哪些是“為輔”的呢?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情節中關、張二人的作用。我提出這樣的討論問題:“同去邀請諸葛亮,面對這些波折,關張二人有怎樣的言行呢?這樣刻畫關張二人有什麼作用?”

我們看文中的關、張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請諸葛亮不遇,劉備與崔州平,聊了很長時間,張飛抱怨劉備“閒談許久”,並無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張飛抱怨天冷;第三次連關羽都覺得過分,認為那諸葛亮不過徒有虛名,不敢見而已。認為劉備禮遇太過了。張飛更直接,乾脆我拿個麻繩把他捆來算了。

這些言行,從側面更顯出劉備非凡的識人智慧。教師可以總結,通過與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態度的.對比,側面烘托了劉備善識人才,渴求賢才的特點。

4.探究主題:

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絕不是空中樓閣。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許多作品只有在瞭解了它產生的背景後才能深切地理解內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我設計了討論題:“作者為什麼如此刻詳盡畫劉備的誠意與謙恭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說一定要好看,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意義,而《三國演義》中的這段“三顧茅廬”,不管真假,確實好看,小說的特點決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整部小說“尊劉”的情感基調服務,為小說的主題服務。這是由整部小說的思想情感決定的。

我想重點說說第三原因,此時應該給學生一點關於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資訊。我認為傳統的語文課一上課老師就將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尤其像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介紹的文字量相當的大,可是那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哪些重要,學習這一課需要哪些背景知識,所以老師介紹的這些但對這一節課來說,基本沒有什麼大用。而在探究主題的環節中給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紹,學生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比如這個問題,此時我給學生關於作者羅貫中的背景知識。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章勝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就把自己比做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業,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嗎,這不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嗎?

那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樣評價劉備的這種誠意?”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個問題無疑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大膽評價。教師應該有一點的寬鬆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5.延伸擴充套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而課堂進行至此,學生思維已經完全開啟,教師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的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到很多歷史故事,如“文王請姜子牙”“燕昭王設黃金臺尊郭槐為師”“齊桓公五次拜訪小臣稷”等。

6.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一顧、二顧——真誠

三顧 —— 虔誠

關、張:側面烘托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這一主線,利用這篇教材,注重講文以入情,緊扣文字再現課文形象、意境,激發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三顧茅廬》說課稿13

一、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緯度出發,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渚的誠心誠意。

2、在讀、說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中,發展語言。

二、設計思路:

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為綱,尊重文字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的“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中發現成,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成,表達成,通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豬這一人所後來回味到留的成,最後讓學生與劉對話,從而來讚美成,昇華成。

設計理念:《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依據“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培養創新意識為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後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時安排:三課時完成教學,每課時的重點分別為讀、編、演。

教學過程:

一、緊扣“誠意”,質疑導讀

1、題質疑,初知大意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可能提問:誰三顧誰的茅廬?為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樣?利用多媒體,放錄影,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說得完整、連貫、有條理。“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麼意思呢?(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由此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2、重點質疑,讀中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

(2)圍繞“誠意”,品讀明意。哪些詞句體現出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呢?把你的學習成果與同學交流一下。(學生思考後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隨機指導)分頁標題#e#

△可從劉備的語言方面來探究:如稱孔明為“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度謙恭,很有誠意。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著重表現了劉備的“誠意”。△可從環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數九寒天”“冒雪”等詞體現出劉備決心大,心意誠。

△可從張飛的態度方面加以探究:張飛的魯莽反襯出劉備的謙恭與誠意。

教師小結:理解人物形象,不僅可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入手分析,還可以從環境描寫、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等方面來理解。這一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讀議議,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真正做到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再次感受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

(2)複述課文。教師問:如果有人要你講“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可以怎麼講?(引導學生討論,教師不作評論。)今天我們學習抓重點詞複述故事,你認為應該重點抓住文中的哪幾個詞來講?討論後,請學生用上“仰慕、急切詢問、冒著風雪、下馬步行、恭恭敬敬、趕緊下拜、三顧茅廬、輔佐”等詞語,簡要複述。

4、總結課文,拓展延伸學了這篇課文,你對劉備和諸葛亮有哪些瞭解?從這篇課文中,你看出劉備是怎樣一個人呢?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其人其事,課外可以閱讀《三國演義》一書,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並記下你的新發現。

(設計點評:教師運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不僅避免了煩瑣的情節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二、編寫劇本,重組資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因此,適於將課文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1、學習範例,瞭解寫法教師把自己事先根據課文編寫的課本劇(如《草船借箭》)發給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研究學習,初步瞭解劇本的基本寫法。教師可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形式(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導。分頁標題#e#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以大組為單位,以課文為素材,根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編寫課本劇。教師先扶後放,先指導編寫“一顧”,而後舉一反三,重點指導編寫“三顧”。可以將《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一回的有關內容編入劇本,也可以進行大膽合理的`想像創作。寫完後師生討論評議,修改劇本。而後佈置各組成員的課外任務:①選擇合適的音樂配樂,如馬蹄聲、風雪聲、敲門聲、過渡音樂等;②配上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③給演員設計並準備服裝;④設計準備道具。各組安排好導演、演員、劇務,在課餘時間進行排演。

(設計點評:這一設計可謂巧妙。教師重視發揮學生的潛能,有意識地將課外資訊引入課內,又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渠道。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也就是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曾說:“學生參加演戲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演戲裡的人,就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活潑生動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為訓練語言,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根據國小兒童愛動好玩、富於想象、善於模仿的年齡特徵,我利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表演前,教師組織學生對錶演細節加以討論,讓學生細心揣摩並把握人物的語氣、神態、動作甚至心理,以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特點。鼓勵學生要大膽創新、大膽表演,看誰演得真實,演得感人。演完後,根據各組的表現,評出“最佳配合獎”、“最佳創意獎”、“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讓學生在說與動的氣氛中增強技能,品嚐成功的愉悅。

(設計點評:課本劇表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它可以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發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三顧茅廬》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

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曠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共5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1)略寫劉備前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著。

第二段(2—4)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第三段(5)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二)、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字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三)、我的教學特色:“以讀代講”和“以讀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能夠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業。

(五)、教學重、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理解品味,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準備:掛圖

(七)、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說學情: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閱讀《三國演義》少年讀本,初步瞭解一些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能力。

三、說教法:

1、以讀代講法:也就是以讀為主,通過範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的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悟情。

2、由“因”導“果”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誠心誠意”這個成語,懂得諸葛亮之所以願意出山,是因為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

四、說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法。

2、自讀自悟學習法。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3、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哪一位同學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分別是哪些?《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這些人都是誰的手下?(板書:劉備),這些智勇雙全的人為什麼都願意跟隨劉備打天下呢?看來劉備這個人物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寫劉備的一個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1、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板書:諸葛亮,並教學“諸葛”,我們也叫他孔明,不過他稱自己為臥龍先生。誰還能說出其它的複姓嗎?)

2、由這個題目同學們你還想問老師或自己什麼問題嗎?

(二)初讀課文,感受“誠意”。

1、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要把課文讀正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正確,自己主動想辦法識記,並想一想每一小節講的是什麼?課文講了什麼?

2、檢查朗讀,交流反饋

①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師隨即正音。

②教師談話過渡:這一自然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說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於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願意,說:“這個諸葛亮有什麼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本課就寫他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結拜”這個詞語的意思。它還有個什麼故事?

④指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寫臥龍崗景色”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麗宜人”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⑤大家齊讀“劉備是怎樣拜訪諸葛亮的呢?”這部分內容。

⑥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紛爭”和“茅塞頓開”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⑦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魚得水”這個詞語來理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力求通過學生自主讀書,達到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的目的,同時讓學生真正走入文字,潛心閱讀文字,學生為學習主體真正得以體現)

(三)再讀課文,探究“誠意”。

1、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過他,但他都婉言謝絕,為什麼劉備請他,他就答應了呢?你覺得劉備有什麼過人之處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來說說。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誠心誠意。劉備的三次拜訪一次比一次更顯誠意。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認讀規律、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先對課文有個淺層次的感悟,從而為深層次的感悟打下基礎)

(四)指導寫字,鞏固新詞。

1、完成課後練習2、用鋼筆描紅。

2、先說說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詞語。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五)小結全課,細細回味。

三、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臥龍

結拜

《三顧茅廬》說課稿15

《三顧茅廬》是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絡,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3、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採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等多個層面的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為學生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在引導學生通過字典來理解“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後,以“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著”、“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通過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採用指名讀、小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我還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堂作業,找到文中三個比喻句抄寫下來,想想句子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為下節課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說課稿。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為品讀文字的切入點,通過“複習匯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體會誠意”“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字。

一、激情導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我首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劉備這個人物的印象,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評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並由這一詞語引發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民主導學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圍繞以上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後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彙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彙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教師適時範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彙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通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通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通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著,我啟發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課前的問題: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並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透過“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結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雲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檢測導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裡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比喻有什麼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合文後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只見……進行仿寫,使讀寫結合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