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

最近,我認真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建議》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讀本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個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稱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但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為,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它的覺醒”。第二類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於“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通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現。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裡,類似於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蒐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差生”做這類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願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蘇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為費佳他們蒐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說:“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有直接聯絡的,另一些書並沒有直接聯絡,不過我認為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習成績終於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老師終於發現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優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並找回自尊是差生髮現自己“智慧閃光點”的基礎,也是教師轉變差生的關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啟發“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律。

為什麼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僅從下面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啟示:教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原來,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複“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可以了,至於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以至於越幹思想越落後,越幹越沒有工作熱情,越幹職業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不善於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怎麼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潦椋拍艽又兜暮Q罄錛橙∮拍艹涫滴頤塹耐紡裕嶸頤塹乃枷耄拍莧夢頤前諭選白隕嬌鍘薄ⅰ拔尬錕山獺鋇霓限尉車兀∷棧裟妨炙夠倒骸耙桓穌嬲娜擻Φ痺諏榛晟畲τ幸環菥癖Σ兀餼褪撬ㄏ鐗┑囟涼歡儔臼欏!

書中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知道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2

今天,又一次捧起李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親切,也有些愛不釋手。

在這本書裡,李老師針對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36個問題給予一一解答,並列舉了自己經歷的一樁樁事例,給老師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我得到的收穫也不少,我知道了什麼叫“完美教室”。所謂“完美教室”,就是師生共同度過的一段快樂時光,一起走過的有詩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種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級”。而李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說明“完美教室”的內涵:

一、完美教室,要讓學生感到快樂;

二、完美教室要讓學生有收穫,包括知識的收穫,能力的收穫,人格的收穫,閱歷的收穫等;

三、完美教室要有精彩動人的故事;

四、完美教室要有成長,這裡的成長不但是師生共同的,而且是互相促進的。

李老師說:陪伴著孩子們成長,同時自己也在成長,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才是完美教室的`最高境界。“完美教室”對於我來說是個嶄新的名詞,也帶給我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室不是傳授知識的訓練場,我們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除了完成教學目標外,更多的是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才能帶給學生一種生活的熱情,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每一天的時光大致是相同的,我們怎樣在相同中求不同,讓孩子們長大後,回憶起和老師共度的時光,都會感到溫馨和難忘,這才是孩子人生中最寶貴的人生經歷,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問題。

這本書非常適合一線老師認真閱讀思考,這個假期,會繼續認真讀完,下學期做出改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3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家對後進生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說: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咱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我們要從國小階段開始,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並且,把閱讀當作作業來佈置。這也正應了一句話:讀書能治“愚”。

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有時會被上課調皮,做小動作的孩子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盡,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來管理他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我們說: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教師就不必緊張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必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用調皮行為來“招待”老師的機靈而坐立不穩的孩子,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志的學習啊!要想讓學生願意聽我們的課,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改變我們的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4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著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一條:“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著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

《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這樣一位老教師,他有30多年的教齡,在上完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後,當聽課老師請教他為這堂課準備了多長時間時,這位老者感慨地說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多麼耐人尋味的'回答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有的教師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想,這15分鐘與一輩子的區別和聯絡就在於兩個字———讀書。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

我們常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絡,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成長途徑有很多,但惟有讀書,並帶著對自己實踐的反思進行閱讀才是最重要、最珍貴的。閱讀教育大師的文字,反思自己,才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歸根結底,是自己讀的書太少了。讀書少了,自己的課堂中就缺少了些靈氣,教學語言較為蒼白,有時一個問題繞來繞去也說不明白,用一個詞語思考許久也想不出合適的;有時想得很好,可傾吐出來的話語卻很“蹩腳”……讀書少了,提筆猶如有千斤重,更別說下筆如有神了。

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說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大師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5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經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歡快,在歡快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往玩,哪裡還有時間往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固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很多學生抱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天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冷暑假也不例外,天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困難(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臥冬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同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天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

“最寶貴的財富”也裝修日記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舞蹈,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往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熟悉大自然,熟悉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佈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假如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題目,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6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收穫頗多,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師仍不失為一次徹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禮。下面我僅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希望你們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條結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要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7分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

起初還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審視自己,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你講過的知識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並不知曉?一做起題來還是不會?平時我們總埋怨學生不認真或不懂得強化知識點,殊不知更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知識是你灌輸給學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來的。這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

課堂型別分為:知識型課堂、理解性課堂和思維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的重心為講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事實和概念。對這類課堂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要適當運用,加以改進。理解型課堂的重心為講問題,它把學生不懂的問題講明白,再按照法則進行訓練、鞏固以及運用。相較於知識型課堂而言,理解型課堂教學更加進步,但也有侷限:它把學生往一條路上引,束縛思維,不利於創造。從形式上來看,思維型課堂也是講問題,但更側重從學生的角度,結合教師的深度理解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平時採用的課堂大多是知識型課堂,部分是理解型課堂,思維課堂可以說少之又少。

比如說,《赤壁賦》這篇文章,我們說表達了蘇軾在逆境之中的.曠達樂觀,但這個如若讓學生自己探究得來該多好啊。我們為何不引導學生去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為何不可在課堂上讓學生靜靜地品讀餘秋雨的《黃州突圍》?為何不能在課堂讓學生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卻要親力親為、苦口婆心地做無用之功?我們灌輸給學生說蘇軾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為一體的。這話說出來有幾個孩子是能明白的。我們大可花點時間讓孩子們自己根據看的書去討論,老師也可以加入其中。師生間的課堂對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可以通過對話刨根究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師生的對話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外顯表現。而且這樣的課堂,宛若課堂之春風,將思維之種子悄然種在學生的心中,不亦樂乎?

又如:對於古文裡的一詞多義,單靠記憶是比較難的。這時候,引領學生利用說文解字去研究古漢語文字,不是一舉兩得之事嗎?既能讓學生用形象思維來記住文言字的含義,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由此看來,任何行為都是由思維引領的,教育行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領的。蘇霍姆林斯基正是懷著“培養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標,實踐於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為了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當然,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難免受到束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我們對真正教育的執著追求。我們將不斷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奮然而前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7

“答題的學生需要尊嚴”、“學會心理戰術”、“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這是美國作家安耐特﹒L﹒布魯肖《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一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句子。這一條條一句句,如警鐘在敲響,似一位長者在叮囑,那麼貼心,那麼溫暖。書中收錄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文中沒有枯燥的說教,有的只是樸素而幽默的表達,這101條建議注重了實用性和可行性。

讀著書中一個個故事,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怎樣做?會像故事中的老師一樣,有耐心,有愛心,有恆心嗎?會像故事中的老師一樣,運用教學藝術,教育機智,靈活、恰當地施教,合理解決問題嗎?我不得而知。在讀書中,我不斷反省自我,不斷放下身姿,融入學生之中,與他們交朋友談心,真正做到了與學生亦師亦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節中的“善於捕捉學生的'積極舉動”。

我所帶的班級是四年級,孩子們的兩極分化情況比較嚴重,有些孩子來自山區、嶺區,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薄弱,上課易走神,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被同學們厭棄的學生,被老師們忽視的學生,甚至成了老師眼中的“困難戶”,真是恨鐵不成鋼吶。

每每遇到他們,不完成作業,我就會大聲訓斥,現在想想很慚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比如說我們班的A同學,不愛寫作業,但特愛勞動,不管誰值日他總會幫著幹,髒活、累活搶著幹,多次被評為班級的勞動之星,被評為校級的環保小衛士。只因他的成績差,我去忽視了他,在學習上總是批評他,竟沒誇過他一次。

在我的班裡,還有這樣一位學生,B同學。父親幾年前因車禍不幸離世,母親也改嫁,遠嫁他鄉,奶奶因得病不幸逝世,她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孩子勤奮刻苦,內向,不善言談,成績平平,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也常被我忽視,前不久,我卻發現他下課時總愛坐在教室的角落裡看書,翻看著各種各樣的課外書,《》十萬個為什麼》、《地球未解之謎》、《植物標本》……經常主動整理書架上的書,擦拭窗臺上的塵土。這時,她總會嘴角上揚,滿臉微笑。

回想起這些,我覺得真慚愧,我竟忘記了捕捉學生積極的舉動,孩子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都是一朵芬芳迷人的小花,都有自己獨特迷人的香氣,而我卻忘記了遠嗅花香,欣賞它們的美。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那一個個教育故事,真實而鮮活,如灑落在星空中那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前進的路;如流淌在漫漫長河中的細流,滋潤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乾涸的心。記錄生活,捕捉瞬間,讓教育充滿愛,撒滿陽光。學會記錄,學會分享,警醒自己,提升自我,幫助他人。

感謝安耐特﹒L﹒布魯肖給我啟發,助我成長,我將整裝待發,在教育的路上,闊步向前,不斷進步。教育者們,讓我們攜手向前,在教育的路上收穫一路芬芳!作者:劉娜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8

當拿到《吳正憲給國小數學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心裡非常高興。吳老師作為數學界的專家,她的書中會提到哪些教學上的建議呢?而我,作為一名新教師,又做到了幾點呢?帶著疑惑,我走進了書中。

本書中,我看到最多的詞語就是寬容、理解、尊重和愛。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都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尤其是後進生,本來由於成績不好就容易引來同學們另類的眼光,此時的他們如果再被老師遺忘,那該是多麼失落的一件事情啊。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尊重給予他們,給予他們希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

吳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內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那般剔透脆弱,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在學生面前,如果你只知道權威,幸福就會遠離你!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表揚、鼓勵,都會在孩子心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平時的教學中,由於自己經驗不足,很多時候把課堂中的“空白”給了思維反應快的孩子,或者用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沒有顧及到那些還沒來得及思考或者遇到困難的學生。吳老師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善於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教師先不說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在思考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鍊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教師要善於在思考方面的留白,給學生分析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和判斷,這樣學生的分析能力會逐漸提高。教師要善於在批評方面留白,批評之後,為學生留有思考、反思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也會減弱。

整本書中透露著吳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數學教學的執著,對課堂教學的思考與感悟,很感謝吳老師把她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我們,裡面不僅僅是理論知識,還有很多吳老師自己親身經歷的、還有聆聽其他老師的一些經典教學片斷,上課的精彩環節,教育教學案例和故事,這充分說明吳老師是一個有心的教育者。我被她那顆愛生之心,智慧地教育教學方法深深折服。向她致敬!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9

英語閱讀是提高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對於剛接觸這門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興趣都是很濃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要想學好這門語言,必須有豐富的詞彙量,所以有許多學習者往往會覺得記憶單詞很困難,甚至有部分人會產生厭學情緒。那麼隨著課程的改革,怎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呢?通過仔細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學習英語首先要有興趣,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學方法來展開自己的教學,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我會首先教會學生應該記住的一些簡單的日常實際用語,剛學英語時,每個學生都會感到好玩,都想盡量多說點英語,每個學生想說英語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選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際用語,然後儘快地教會學生,這樣能很大的激發初學者的學習熱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謝謝你。生日快樂。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際用語。

學習興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語言的興趣,這樣才能產生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從內心中充滿自信心,他們會感覺到原來學習英語也沒有什麼困難,自己一定能把這門語言學好。

充分利用小組活動有助於學生掌握詞彙,詞彙量豐富了,學會便會感覺到學習英語就不困難了。學習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詞彙量大,要求學習者記憶的內容太多。通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教讀,然後同學們跟讀,一連讀了許多遍,然後讓學生去背,其實這種方法效果很差,學生經過不斷地機械地記憶,才能背上幾個單詞,有點甚至還不會讀,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對英語沒了興趣,但是如果採取了小組活動的方法,就有助於學生掌握詞彙了。在小組的幫助下,會讀的幫助不會讀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詞彙。

多創造展示的機會,在課本中有許多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到班級前面展示出來,鼓勵學生到講臺上說英語,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產生自信心,一旦學生有了自信心,就會對英語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通過平時的仔細觀察,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採用多種靈活的放法保持學生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其實學習英語和語文意義昂,他們都是語言學習,語文要求學生大聲朗讀,所以英語也要讓學生大聲朗讀,甚至比語文還要加強朗讀。平時還要及時地複習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的快,忘記的也很快,如果缺少複習這個重要環節,就無法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那麼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所以這個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語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今後我將更加註重英語的閱讀,吸取更大的啟發,使它用到教學中去。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0

最近,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雖然沒有讀完整,但感受頗多。對於我們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惑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有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最多的就是讀書,他講到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是用終生來備課,那麼怎麼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他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多讀學術著作,這樣,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在談到對“後進生”的教育上,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交給他思考,而思考又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也就越敏銳了。他還講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書籍應當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在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中,他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藏書,而且藏書中應當有這三類書籍:第一,學術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學習榜樣的人物事蹟的書;第三,心理學方面的書。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們的腦力勞動:佔據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思維情況的關心。他還談到每個家庭也應有最低限度的藏書目錄,讓學生有書可讀,也讓家長了解一些關於人的基本知識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我們青年教師來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每天不斷地閱讀,還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邊讀書邊思考。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博學多才,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始終站在知識的最前沿,從書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並且要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閱讀,我們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加,我們的教育目標也就不在停留在簡單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讓我們的歷史學科真正做到“讓歷史照亮現實,讓人文充滿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1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裡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振動,在這裡,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2

4月是我校一年一度的讀書月,學生和老師們都加入到了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活動行列中,經校長的推薦和贈書,我們全校老師都收穫了一本好書——《給教師的36條建議》(李鎮西老師著)。由於工作的原因,我還沒有將整本書讀完,只是讀了其中的幾個章節,但是感觸已經很多了。

《給教師的36條建議》這本書並不是專門寫給班主任的,而是面向我們所有教師們的。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尊嚴、教育與懲罰、新教育實驗、教師成長的因素、如何閱讀理論著作、如何處理與同事的關係、如何對待教育失誤等等,這些都是所有教師遇到的教育難題,所以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李老師的建議對我“用莫大焉”。

每個老師都是有故事的人,如何編織、演繹自己的精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對於教育路上的珍珠,李老師能夠用綵線將其綴成一串串精美的項鍊。讀李鎮西老師的書,感覺李老師幾十年的教育經歷就是一部書,一部厚重的.教育著作,這裡面有對教育的真切感知,有無數教育素材的積累。

品一本好書,如與智者交談,讓我們受益匪淺,《給教師的36條建議》一書就如智慧的明燈將指引我在教師的發展道路上勇往直前。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3

機緣巧合在朋友圈看到“雲舒寫教育”的姚老師釋出的訊息:紀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教育科學出版社與雲舒寫教育聯合發起《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徵集活動,活動要求:1寫一篇讀《給教師的建議》的心得或讀後感。2拍一張與《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獲贈一本書籍。

我看到這個訊息,有些躍躍欲試。之前簡單翻看過這本書,為了寫心得又重新拾起。掃掃了目錄,我目標鎖定在第26篇《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談“思想和心靈”,感覺太縹緲、太虛浮。我想結合自身短暫的一年教學經驗談談一個更接地氣的話題——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

要贏得孩子們喜歡,面善是外在條。我天生不麗質,出水不芙蓉,長相十分接地氣,十分大眾化,也十分個性化,哈哈哈。雖然長相一般,但我自認為自己還是比較面善的。雖然我時常對違反紀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惡煞,但我更喜歡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長和我交談時說:“雲朵老師,您那不是真凶,你都是裝出的。”是的,我是一張“紙老虎”。作為一名老師要有一定的威信,讓孩子尊重自己,嚴厲、保持一定距離是必須的,但臉上的那份慈愛是永遠隱藏不了的。剛接手的班級,有家長在家校聯絡本上反饋:孩子一開始覺得雲朵老師很凶,後才發現老師只對違反紀律的孩子嚴厲,對我們很好。我秉承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我嚴厲,是針對你的言行舉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錯就改,我會既往不咎,毫不吝嗇我的表揚。堂上、間,我也會因為情境的設定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這些都讓孩子覺得老師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

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心善是潤滑劑。雖然我還沒為人妻、為人母,但對我的孩子們,我都以熱忱去交流,以善心去感化,希冀以真心換真心。其實孩子們都期望獲得老師的認可與讚揚,他們有時的不由自主、情非得已在事後被批評也懊惱不已,內心更渴望獲得肯定。我時常單獨找孩子交流了解情況,我也適當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我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我並不是不喜歡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漸漸成長起。我想鼓勵與幫助會給予孩子更好的引導與進步,多一句激勵的話語,多一個溫暖的眼神,也許會勝過生硬的呵斥和指責。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要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感受他們的歡聲笑語。最近在嘗試一事,就是每天利用大間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每次我一說:“我要講故事了。”孩子們立刻興奮起,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們內心是歡喜的,也愛聽我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講述、根據人物角色用不同語氣語調加以鮮明區分、配合恰到好處的動作,適時設疑,讓孩子思考,孩子們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孩子們也逗得鬨堂大笑。我喜歡看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也愛聽他們毫不剋制的大笑,這才是他們最真實的天性。“雲朵老師,你講的故事真有趣。”“雲朵老師,你講得好好聽,我聽了一遍還想聽。”“雲朵老師,我讓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年級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們這麼多的反饋,我真心感動與歡喜。我希望能夠由讓他們喜歡聽我講故事,漸漸喜歡我的語,進而喜歡上我。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看似簡單,又並非易事。每位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熱情、知識、人格魅力照亮孩子們,讓孩子們發現教師身上散發出的無限光芒,喜歡她,愛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