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短短的一首詩就梗概了《三國演義》中物是人非,變化莫測的局勢,但在這短暫的輝煌消匿之後,留下的則是他們永恆的情。

還記得當年桃園酒後,三兄弟結拜嗎?也許後人早已忘卻,可他們三卻刻骨銘心,好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言壯志!

他們共同征討四方,血戰沙場,面對強敵毫無畏懼,傳唱了“三英戰呂布”的佳話,面對誘惑毫不妥協,譜寫了“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

可最後的結局卻不盡人意,關羽因大意而失掉荊州,張飛憤憤不平,在準備替二哥復仇的一天夜裡慘遭迫害,劉備聚集的'百萬大軍也被陸遜火燒七百里。

“情到深處,紅箋為無色”他們的故事只有不盡的悔淚才能訴說的罷。

寒門出生的徐庶可謂王佐之才,與三國中那些泛泛之輩不可同日而語,早年輔佐玄德(劉備),為其出謀劃策,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可,在這戰事紛紛的年代,實在是無法忠孝兩全,無奈之下,走馬薦諸葛,為劉備光復漢室的事業做出了最後一筆巨大的貢獻,隨後奔赴曹營,原本想好好盡孝,可是母親不堪恥辱,自縊而亡,最終落得“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結局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軍閥割據的東漢末年,收到一封家書是何等不易!徐庶即使明知可能一去不返,但卻義無反顧地去了曹營,落幕雖不華麗,但一片誠摯的孝心不知感動了後世多少孝子,讓多少背井離鄉的遊子潸然淚下!

在這百年的混戰間,天下無安定之所,就連軍營裡都危機重重——當時曹操在立嗣上猶豫不決,時間一長,其下屬就分為兩派,一派擁曹丕,一派擁曹植,他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弄得軍營烏煙瘴氣。

終於,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曹丕成功登基,不過,在繼位後竟步步相逼曹植,殘害手足,以除後患!被曹植悲憤欲絕的七步詩堵得啞口無言。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也許在多年後的某天,曹丕會為自己當年的殘忍而懺悔吧,畢竟血濃於水,這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又怎抵不過所謂的江山社稷呢?

一代英雄終成幻夢,一代情誼鑄造永恆。羅貫中筆下紛紛擾擾的情使人物無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演義了一場流傳千古的三國傳奇。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曾經所說的話,是啊,沒有了書,就好像大樹沒有了綠葉,地球沒有了生命,大腦缺乏了知識。

我就特別愛看書,特別是小說。比如《綠野仙蹤》《海底兩萬裡》《西遊日記》等等,但在那麼多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三國演義裡驚心動魄的故事最讓我難忘。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供貨方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各顯神通。我曾為關羽單刀赴會的勇氣而握筆歎服,也曾為趙雲大戰長阪坡的英姿颯爽而敬仰萬分,更為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機妙算而拍案叫好,還有呂布、曹操、周瑜等這些諸多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物為該書增添了幾抹亮點。給我們這些讀者飽了眼福,眼前一下子就浮現出這些人的畫面,羅貫中先生真是太讚了!

三國演義中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小標題,像什麼桃園三結義啊,還有赤壁之戰什麼的。讓讀者印象深刻,在朗讀之時還能為故事情節而喝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一章節。文章講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比自己高出一籌,便心懷嫉妒,甚至一心想將諸葛亮置於死地而後快。他以軍中缺箭為名,心生一計,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可諸葛亮卻說只要三天就夠了。原來,諸葛亮早就料算到三天內的一天晚上,江上必會起大霧。這樣,他只要準備好十二隻裝滿草人的船就行了。到了第三天諸葛亮率領著軍隊駕駛著裝滿草人的船到了曹軍那裡,命令手下士兵擂鼓吶喊。而曹軍聽到了挑戰的鼓聲卻因為江上霧大而看不清對方的情況便很害怕中埋伏,只好命弓箭手向對方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全都射在了草人上。待霧快散去時,草人身上的箭足足有十萬支了。於是,他們便把箭運回去了。從中我體會到,周瑜不僅忌妒心強,而且又十分陰險狡猾。而諸葛亮不但智謀多,而且善於觀察天氣。提前七天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使周瑜的陰謀徹底失敗。

每當我無聊時,我都會拿起這本書,興致勃勃地看起來,雖然我看了很多遍但我相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讀一遍,它給我帶來的東西就越多。

同學們,你們也去看看三國演義吧。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3

百家講壇之易中天品三國賞析懷著對三國的嚮往之情,為重溫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與智慧,我觀看了央視百家講壇推出的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主講的《易中天品三國》欄目。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那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小說演義,戲劇編排,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觀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畫龍點睛品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的撲朔迷離的歷史、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現在了我的腦海裡,《易中天品三國》講述了三國時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徹,曹操、周瑜、關羽、魯肅、劉備、孫權等人在他的妙筆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對人物的刻畫比較全面,更顯真實,《三國演義》裡面的偉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點功勞,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讓鬼神都來顯靈顯聖,以突出人物的睿智與神聖,其實多看幾遍,就很容易發現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譜。易中天對人物的`評述比較真實,是因為在他看來:惡人不一定十分惡,時勢、環境都是造就人向惡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響的。我不禁為易中天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易中天教授的講解非常幽默,對歷史的態度非常認真,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實。讀完易老師的書後給我很大啟發,而我們應該從他的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中反思我們教學的態度:怎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抓好常規教學,創新教法,突出重點,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進步。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動力!是激發學生各項能力的直接動力!我們應當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才能引發求知的慾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學會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採用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給學生傳授豐富多樣的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認識興趣和對所學技術、技能的好奇心,從而為其創造活動打下良好基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讀歷史,聽講解,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思維,使自己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