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光明和黑暗作文

作文3.37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光明和黑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光明和黑暗作文

光明和黑暗作文1

光明與黑暗在大部分時間總是共同存在的。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在有黑暗的地方不必驚慌,我們能辨認出那是黑暗,不正是因為我們見到過陽光?所以我們應當堅信我們會再次見到光明。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陰影,別怕,那是因為你的背後有陽光。”

這句話是很早的時候在網上看到的,我並不知道這句話的作者是誰,但是在我看來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就記在了腦中。這是對生活一種樂觀的看法。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故事中的老人。在丟失了一匹馬或是兒子在摔成終生殘疾的時候他並不是一味的抱怨命運的不公,甚至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反而說沒準這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不是塞翁,也許並沒有那位老人的這般豁達。我們的生活並不是有結局的電視劇,在死之前的任何一刻我們都不能判斷我們的生活是喜劇又或是悲劇。在無法判斷的時候不如去相信我們看到黑暗是因為我們的背後有陽光,有巨大的力量支援著我們。所以有黑暗,不必害怕。

“黑夜給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當人一開始便是從不幸的狀態中度過,這個人最不該的就是自我放棄。這句話是出自已故的作家顧城的《一代人》。這個作家寫出的文章雖然讓人很喜歡去讀,但在看過他的生平後我連看他的照片都心生寒意。他死於自殺,自殺前他殺了妻子。或許他遇到了人生中不可解的結,也許他再也尋找不到光明,更或許他放棄了去尋找光明。很多人都和作者一樣,在最後無法找到光明的時刻便放棄了光明。但從他的那句話中我知道他在之前還是堅信自己擁有希望。

人在面對生活態度上只會分為兩種,便是消極與積極。不確定生活是喜是悲的我們為何不去選擇積極的方式來面對生活?光明與黑暗同在,黑暗便不再可怕,因為它註定會被有心尋找到光明的我們發現。

光明和黑暗作文2

到底應該怎麼做。

到底應該怎麼做,才不會有漫罵聲。原本這條路,就好象我站在一道長長的黑暗裡,前面一直有光亮在指引我。所以我朝著光的方向走。所以沒有迷路。可是現在,那道光就突然消失了,不管在哪裡都沒有看到他的影子。霎時間。世界恢復了黑暗的樣子。陰冷。可怕。冷漠人心。

沒有指引之光在前面指引著。什麼事,都變得毫無預兆。

下意識地喊了救命。救命。親人,朋友。一個個如同電影播放般出現在我眼前。一閃而過,不留一絲痕跡。手微微伸向前方,想要拼命抓住他們,不讓他們走掉。可是沒有實體,也就觸碰不到。手可以穿越過他們的身體。

只有自己。

絕望的`心情無法平靜。只有想哭的衝動。可是“哭”這個詞似乎又顯得太軟弱了。

於是一切又迴歸到現實中來。除了上學,買到自己喜歡的動漫周邊。似乎就沒有了其他出去的理由。因為害怕出去,可是又卻不能不出去。於是漸漸地害怕上學。害怕見到光線。始終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害怕和別人接觸。因為敏感,所以常常會臉紅。

其實害怕上學還有其他的理由的。比如說前桌在上課的時候會突然回過頭來嘲笑自己一番。比如說老師會因為我的劉海而指責自己一番。比如說放學的時候會見到他。比如說自己的朋友會用異議的眼神來審視自己。比如說朋友會看見我在發呆所以使勁地搖搖我的肩膀說,你怎麼了啊!

……

因為這些理由所以害怕上學可能對於別人來說會有點不可思議吧。

其實我並沒有怎麼。

只是慢慢地變地不想說話。只是會機械地重複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是……會偶爾掉眼淚。

這些沉重的枷鎖束縛著我。所以我不能像別人一樣輕鬆面對生活。促成了我的悲觀主義。以後如果我可以不靠父母就可以養或自己那麼我就算成功了。很渺小的,卻是我的目標。

我只想坐在一間小屋裡面。只有我一個人。小屋裡有一臺電腦,我坐在電腦螢幕面前安靜地碼字。慢慢地學會了盲打。我只想這樣賺一些稿費來養活自己。夠用就行了。可是我的文筆不好,捏造不出些許故事。可是我依然會盡力。

一輩子都沉浸在動漫世界裡。每天有許多許多的漫畫躺在床上看。

這樣便足夠了。

光明和黑暗作文3

頭頂的日光燈不知疲倦地運轉著,比白熾燈柔和,像一張明晃晃的網。整個屋子裡亮堂堂得不可思議。

我嫌惡地“啪”地一下關上了開關,然後摸索著開啟音響,“叮叮噹噹“地流淌出《月光奏鳴曲》。屋子裡一片漆黑,什麼東西的輪廓都看不清,可我總覺得有一束細微的月光從幾億光年外緩緩注入濃稠的夜色中。夜色好像一杯正在烹調的咖啡。

有人說電燈的發明讓人類擺脫了千百年來盤踞在人潛意識中的恐懼——對黑暗的恐懼。於是人們便開始了日夜不分的混沌生活,歌舞昇平、燈紅酒綠、晝夜不分,亮堂堂的世界裡再也沒有黑夜,彷彿在顯示人類的無所不能。

我討厭夜以繼日的電燈,因為它們掩蓋了黑夜的光輝。我的鋼琴導師曾無可奈何的說過一件事。有一回他在給學生們講解《光明奏鳴曲》時,有個學生不解地發問,“老師,這哪裡體現出月光啊,完全聽不出呢。”老師失語。他並沒有責怪孩子們缺乏想象力,只怪這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和耀武揚威的電燈,已經吞噬掉黑夜裡最後一絲安寧的月光。孩子們幾乎連月光都很少見,更不用說海上的明月了。“等你們看到真正的海上明月時,心中自然會響起這樣的旋律了。”他只好這樣說。

我拼命地點頭。過去我住在鬧市區的時候,每到夜晚,居民樓裡各色人物聚集,喝酒打牌、大聲吆喝、像高音喇叭,視窗的燈光搖搖晃晃明明滅滅,對而大廈上的航標燈閃著刺眼的紅光,投在窗簾上。馬路上轟隆隆地輾過破爛的大貨車,昏黃的閃光燈從窗前一晃而過……光是這些足以讓人神經衰弱了。人們都不需要休息了嗎?

我突然十分十分地懷念我的故鄉。那兒有著寧靜安詳的夜色。鄉村早早地入睡了,推開小窗,迎面撲來的都是清冷的松香。皓月停在對面的小山頭上,點亮了鋸齒狀的小山脈。山頂筆挺著冷杉樹,尖尖的樹頂在晚風裡搖曳著。夜風捎來樹林裡夜鶯的`呢喃,蛇爬動時枯葉的輕響和枝頭松鼠平穩的呼吸聲……很多年後回想起來,我一定會懷念那祥和的月色和月下的親人吧。

黑夜是自然的一部分,尊敬和敬畏卻為人們所缺失。在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獲得物質上的光明的同時,是否也丟失了精神上的光明和安寧?這大概是所謂“文明的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