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10篇

說課稿1.9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10篇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1

探究

教學任務:研讀課文,通過反覆閱讀課文、課堂討論來解釋、分析、解決問題;對本文學習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語文素養。

學生活動: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個解決;最比較困難的問題要學會層層剝開,最終徹底地解決問題。

教師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但也要在巧妙地評價引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最基本的規律;要努力引導學生結合文字來解釋文字,理解文字的豐厚內蘊,讓學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繹的毛病;特別要引導學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評判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要合理引導,要恰當評價,要有效歸納。

就本課的教學而言,作為教師要特別善於因引導學生將大問題劃分為小問題。比如,我們在討論別里科夫的現代意義的時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問題:

標題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麼?“套子”的象徵意義是什麼?結合文字來做解答。

全城的人為什麼都怕別里科夫?為什麼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

課文結尾寫到:“我們埋葬了別利科夫,可是還有多少這類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將來還會有多少套中人啊!”這裡包含著怎樣的深刻含義?

作品的開頭和結尾所寫到的村長的老婆馬芙拉有什麼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標題換成《別里科夫傳》好不好?為什麼?

4.提煉

教學任務:總結反思,提煉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總結語文學習的基本策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活動: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自己所學得的東西,學會與同學分享。

教師指導:關鍵是要讓學生生成自己的個性化的東西,要總結提煉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識,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但教師要力求使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穫;可以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寫學習後記或學習反思。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也應該採取多樣化的策略,讓不同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

比如,為了促使學生在課外對文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閱讀,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或週記):

別里科夫葬詞;別里科夫日記;別里科夫遺書;別里科夫之死;別里科夫祭文。

又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別里科夫性格的現代意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存在“套子”嗎?還需要“套子”嗎?請您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理解。

三、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一)可能出現的問題

1.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不能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解,因而對問題的探究也就不具體不深入;

3.不能結合文字來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

4.不能通過科學的歸納總結,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

(二)應對策略

總的來說,“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根本大法。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是要隨機應變,相機誘導。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1.引導學學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從自己沒有讀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從自己感受最新鮮、最深刻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讀課文,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讓學生談閱讀後的感受,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感受”中去尋找和發現問題;

引導學生結合課後的“思考與練習”來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解釋、分析、解決問題

從分解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尋找蛛絲馬跡,發現和選擇有利於解答問題的材料;

扣住問題解釋和分析材料,以求對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出更具體更深入的分析;

善於將學生提出的零散的瑣碎的問題組織起來,使之圍繞主要的核心的問題展開討論。

3.引導學生總結提煉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來概括提煉有價值的原理性知識;引導學生從學習策略的教學來概括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字中的具體的細節,要善於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結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運則要注意扣住情節結構來理解人物命運的曲折變化,挖掘人物不幸命運的深刻的原因。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2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2、能力目標: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高三# 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物件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林金)及虛擬物件(“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3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本單元作為高中必修課小說教學的結末單元,對總結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在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小說的三要素等內容已分析得非常的細緻。因此本課既是對中所學知識的運用,也是對小說學習的一個總結。

2、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和單元提示中的要求,我確立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夯實字音字形基礎知識;概括小說情節;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從小說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別里科夫形象的社會意義和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人物關係單純,情節簡單,因此學生對情節的概括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對於小說的人物性格及主題把握,卻很難做到準確深入。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

(1)對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2)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二、說學情:

1、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在高一下半學期必修3(第一單元)已學過《林黛玉進賈府》、《祝福》等小說,學生對小說已有一定了解。並且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學習中比較透徹而深入的學習了小說的三要素,這就為本課教學時學生自主賞析小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小說的情節性比較強,學生很感興趣,因此要藉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法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根據學生的學情我採用了問答式教學法和合作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還組織了學生表演,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四、說學法

1、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自主預習,解決基礎知識;自主查閱輔助資料;自主思考。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共同完善本組的觀點,解決重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結構預習課

(一)溫故而知新回顧《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等相關知識,指導學生鑑賞的方法。這一環節中主要採用問答式教學法,重點提問中等層次的學生,它們對上節內容已知道一部分然而並不全面,因此要通過這一環節的提問使學生掌握的更牢固。

(二)課前做好《問題導讀單》,課上學生自主閱讀作者、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整理和篩選所需的資訊(平時的課堂中就注重讓學生動筆畫出來,本節也是如此);

(三)熟讀課文,完成《問題導讀單》中的基礎知識和文章脈絡的梳理;並將預習的結果進行展示,有疑問共同探討。

本班的學生注意力集中一般在25分鐘左右,懶動筆,懶思考。本節課中教師要不斷巡視學生的預習進度和動筆完成的情況,適時指導和“敲打”,防止學生走神。強調學生一定要落實到紙上,這樣預習才更有效。

第二課時:展示訓練課

課下準備:1、找幾位本班中善於表演的同學,排練表演小說中的情節。

2、課下我也指導學生的表演,使其表演更到位,課堂效果更好。

(一)匯入新課

以“別里科夫”的服飾裝扮的表演作為新課的匯入。讓表演的學生穿著包裹的服飾從講臺上走過,肯定會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藉機讓學生自由發言自己看見了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特點?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從文中找答案的慾望。從而引出“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從文中第一部分找出描繪“別里科夫”的語句,並加以歸類。

(二)學生表演

在學生對別里科夫有了一個初步瞭解之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鑑賞小說的方法(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將上節內容再次引入。

安排學生情節表演,即小說中別里科夫看見華連卡騎車以及別里科夫到柯瓦連柯家中的情節。

在表演之前,教師提示學生注重觀察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也正是分析人物的切入點,並提出表演完後學生需解決的問題。

(四)小組合作

表演完之後,給學生3分鐘時間小組互相討論,共同完成《展示訓練單》的表格。

情節神態語言心理性格

騎自行車

正面交鋒

學生的表演強有力的激發學生地興趣,又很生動形象的印在學生的腦中,使得學生能夠快速的尋找和分析出人物形象特點。對一個學生來說完成這個任務有些難度也許會遺漏,讓小組共同來做降低了難度,這樣在較輕鬆地狀態下完成本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四)合作探究

在熱烈的表演交流之後,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在這裡我設定了三個問題

1、這個裝在套子裡的人對周圍的人們有什麼影響?為什麼?

2、“別里科夫”這個裝在套子裡的人,“差點結了婚”。結婚是不是表現別里科夫對生活的某種渴望?如果他結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3、別里科夫為什麼會死?

時代久遠,又是外國小說,主題的把握是較難的。因此這三個問題設定由易到難,由狹窄到寬泛,有一定的梯度,步步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尤其在分析第三個問題時,指導學生再次結合寫作背景,深入探究別里科夫的死因。並引導學生聯絡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套子”,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學生的答案不做過多的限制,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敢想敢說,不人云亦云。

(五)作業練習

完成《40分鐘課時練》A卷和B卷中的《小公務員之死》

一個注重基礎知識,主要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一個注重學生能力訓練的提升。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5

摘 要: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語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訶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刻畫了一個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規則、牢籠的可憐形象——別里科夫。

關鍵詞: 契訶夫 別里科夫 人物形象 比較閱讀

一、說教材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 豐富的情節、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閱讀小說時容易停留在熱鬧的表面,忽視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基於以上原因,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難點如下: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理解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多媒體輔助教學;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依據認知規律,安排如下教學步驟:

1.首先做一試驗,用一塑料袋將一學生的頭包裹起來,之後讓他談談感受。學生會說很悶或者很想從袋子裡出來等,由此匯入新課。(這一設計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對小說的興趣)

2.介紹作者契訶夫。(目的是豐富文學常識)

3.速讀課文,梳理情節。(目的是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4.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採用點撥法、情境法、討論法完成。)

議一議:“作品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發現作者在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時,大量筆墨都集中在描寫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上,以及對別里科夫外表、生活習慣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作品刻畫了一個封閉落後、膽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衛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運用這些神態描寫有什么好處呢?刻畫了別里科夫封閉落後的性格。“兩個事件中,你們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是哪些?”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為什么這些語言突出呢?因為這些語言直接影射出了別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採用小組討論法、對比法完成。小說人物的塑造自然離不開典型環境的烘托,所以別里科夫的形象離不開深刻的社會根源,這就需要聯絡作家的創作背景。(顯示幻燈片)

教材是節選部分,共4000多字,原文9000多字,可見教材刪除了大量文字,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我決定讓學生把教材和原文進行比較閱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發現教材集中刪除了原文的開頭、結尾、華連卡的出場等情節,使情節遭到了破壞,欣賞華連卡的出場情節。並且教材用第一人稱直接敘述,以我的.同事別里科夫作為開場白,這樣顯得生硬直白;原文在人物獸醫伊凡·伊凡內奇和中學教師布林金兩人對話中引出別里科夫的,可見原文使情節更流暢。同時,教材缺少很多人物,如馬芙拉,馬芙拉是村長的妻子,她是一個健康又不愚蠢的女人,她一輩子從沒走出過家鄉的村子,從沒見過城市或者鐵路,近十年來一直守著爐灶,只有夜間才到街上走一走。可見馬芙拉是一個套中人,用布林金的話說:“她是那種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蝸牛那樣極力縮排自己外殼裡的人。”很明顯,馬芙拉的套子只是生活的套子,而且套的只是自己,可是別里科夫不同,他的套子不僅是生活上的,還有思想上,不但套住了自己,還轄制了整個中學乃至小鎮xx年。所以,沒有了馬芙拉病態的對比,我們說別里科夫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就顯得沒有說服力。兩相比較,學生就會發現,原文比教材的情節更完整,完整的情節更有利於刻畫人物形象,而飽滿的人物形象更有利於突出文章主旨。教材最直接破壞的就是文章的結構。我認為還原原文能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至此完成教學難點。

三、拓展延伸

這本節選教材沿用了多年,我認為這是不是一種套子呢?我更倡議還原經典,還原文學原生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套子”呢?如果有,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對於落後反動的套子應當摒棄,對於合理的約束應該保留。總之,我們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套子”。

四、作業

練一練:在你身邊有沒有個性鮮明的人呢?如果有,請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注意人物描寫手法的運用,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6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

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xx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7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及背景。

2、熟讀課文,分析結構。

3、瞭解沙皇統治下御用文人的醜惡嘴臉。

教學重點:

瞭解背景,熟記文學常識。

教學難點:

理清層次並準確概括層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學過的小說,塑造了行俠仗義,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花和尚魯智深;聰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溫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壓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嘆的孔乙己;中舉發瘋的范進。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都免不了打上時代的烙印。今天,我們還要學習這樣一位被時代烙印了的人——裝在套子裡的別里科夫。

二、作者簡介:契訶夫(1860—1904)是19世紀俄國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優秀的短篇小說家和劇作家,一生創作了3470多篇小說,有“短篇小說之王”之稱。著有《第六病室》、《帶閣樓的房子》《套中人》、《姚內奇》。劇本《萬尼亞舅舅》《櫻桃園》。

三、背景介紹:19世紀末。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後加強了恐怖統治,警察和暗探密佈俄羅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進步報刊被查封,政府對輿論鉗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風日益盛行,許多要求自由的人慘死於政治迫害,在這種禁錮的比罐頭還嚴密的專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出現在知識界,契訶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詞:

1、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歹毒:(陰險狠毒)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麼毛病和事故)祈禱:降服讒言噩夢滑稽

賙濟:對窮困的人給予物質上的幫助。撮合:從中介紹促成。

譏誚:冷言冷語地譏諷。六神不安:形容驚慌焦躁不安寧。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膽、腎六神。

五、讀課文疏通情節:

一、介紹別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

二、別里科夫的戀愛(6—37)開端:慫恿(6—7)

發展:漫畫、騎車(8—17)套人

高潮:爭吵(18—36)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8

一、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計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了四篇中外優秀小說,要求學生把握小說的文體特點,學習小說的三要素。尤其要學習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的特色語言。要求在小說文體的特點理解上,結合小說的情節和環境描寫來綜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與小說情節和環境的關係。進一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準確理解各種風格流派的語言特點,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幽默諷刺手法的運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學生一般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義,但是對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對小說語言的諷刺效果則難於全面準確地理解。本課教學,將力求從這些方面入手指導學生閱讀。

三、教法、學法設計在具體教授《裝在套子裡的人》時,注意了利用小說的線索——“套子”,從文體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為主,聯絡語言特點,展開了對本課的閱讀教學活動。

通過學生活動與教師活動的互動,讓學生多讀、精讀、巧讀、多討論,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華連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別裡可夫的社會意義等。學生活動有100字的內容概述訓練,有形象思維再現訓練——素描別裡可夫畫像。課後作業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卻可以做得非常個性化,尊重了學生思維個性的發展。本課時沒有在課前介紹寫作背景,是想尊重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體現從人物表象到深層含義的逐步深入理解,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我探究的快樂,擺脫慣性思維的羈絆,更加及時、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會意義,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四、教學程式安排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了對小說文字語言的關注。引入國中課文《變色龍》,通過對奧楚蔑洛夫形象的回憶,引導學生類比別裡可夫。

整個教學過程由三部分組成:

(一)、聯絡別裡可夫和“套子”的關係,“套子”和本小說三要素的關係,引導學生認識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畫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徵,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個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毀了他的美好愛情,是“套子”的約束限制了他的發展,禁錮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毀滅,對“套子”的外延逐層拓展,串連起個性人物的悲劇人生;3、作者對“套子”作用的誇張描述,展示了典型環境的社會沉痾。(二)、四、深化研習,拓展提高,體會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從分析學生體會人物和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華連卡姐弟的形象意義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與小說線索“套子”、小說環境的關係,同時通過華連卡姐弟倆的分析,強化德育效果。

(三)細化分析,從語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認識小說的魅力,加深對小說表現力的體會,鞏固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後,筆者引導學生反觀自身,認識自我,自己是否也裝在一些不該裝的套子裡,又該如何做呢。通過自由思想、課後小作文訓練,將課文的'教化作用向課外思考、向人本關注轉化。《裝在套子裡的人》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本 人 檔 案 資 料

姓名住所 性別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生前職務愛好死前狀況 特徵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物件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林金)及虛擬物件(“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9

三、別裡克科夫之死(38—40)尾聲套死

六、分析主題: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別里科夫的愚昧,呼喚自由的空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1、瞭解別裡克科夫形象,體會文章主題。

2、學習文章抓住外貌、語言、動作刻畫任務的方法。

3、瞭解沙皇專制制度的本質。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抓住典型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匯入: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來反映現實生活的,要使一個人物活化必需藉助於手段:肖像、語言、心理、動作等正面刻畫以及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側面烘托,那“小說之王”是如何活化別裡克科夫這個套中人呢?我們來共同探討《裝在套子裡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談談你眼中的別裡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實良民、忠心擁護者、衛道士,他守舊、落後、嚴守規矩,害怕出亂子,害怕變革現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起著為沙皇助紂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規範轄制著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個受沙皇專制制度毒害的可憐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說怎樣塑造這個人物?

集中表現在他的套子。

服裝套:雨鞋、傘、棉大衣、表、小刀、臉、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報紙、法令、常規、規矩

行為套:搖搖頭、低聲說、心慌、一個勁、慎重、多疑、唉聲嘆氣、垂頭喪氣

語言套: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環境套:臥室、床、帳子、被子、門、爐子、廚房

3、這些套子對他有什麼影響?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們不能自由言論,因為他把一切不合“規矩”的言行報告校長。此外,他反對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騎車交遊。他認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鬧出亂子就建議開除“彼得洛夫和葉果落”。他就象是一隻揹著重重的殼的蝸牛,膽小、多疑、封閉、守舊,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總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極力維護現行的秩序,當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就縮排自己的殼裡

4、全城的人又為什麼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麼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於,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裡,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裡。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5、別裡克科夫最後的結局怎樣?

他死了。最終死在自己的套子裡了。

6、小說通過怎樣的矛盾衝突來展示他的悲劇?

戀愛。通過戀愛時間來展示“套子”的危害。

學生閱讀第二部分,討論別里科夫結婚的原因?

①別人撮合,華連卡表示好感。

②華連卡長得不壞,招人喜歡,出生較高有田產。

③華連卡是第一個待他誠懇而親熱的人。

小結:以上種種均為外在因素或外在誘惑,不是他內心真正產生愛意,他準備結婚只是昏了頭。

7、這件婚事成了嗎,為什麼?

答:沒有。因為①有人畫了幅漫畫。②華連卡騎自行車。這觸犯了別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與生機勃勃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別里科夫就一本正經地找華連卡,妄圖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結果華連卡不在,一向討厭他的科瓦連科與他談話,話不投機被科瓦連科推下樓梯,所以婚事失敗了。更致命的是這一幕恰好被回來的華連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聲,別里科夫的命運在這笑聲中結束了。他永遠地裝進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結:小說集中筆墨刻畫了別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將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讓保守落後的別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衝擊,讓最怕出亂子的人承受了他認為的最大亂子,將別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來。就在這一推一笑,一滾一死中展現了新舊良種勢力的鬥爭,新勢力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舊勢力,表現了舊勢力的必然滅亡和新勢力的旺盛力量。

8、自讀與討論最後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後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並思考其含義。

提問:(1)別里科夫死後,大家有什麼反應?

明確:"大快人心",從心裡感到自由。

(2)但為什麼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後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討論歸納: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9、討論小說塑造這個人物的意義何在?

揭示沙皇專制制度對人們思想的禁錮毒化,號召人們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6、討論課文中三、寫法分析

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請同學結合課文中的例項來討論諷刺手法的運用。

歸納: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物件,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誇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絡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後,害怕變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醜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後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諷刺以外,作者還用了一些傳神的細節來表現人物,這和前面《守財奴》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大家找一兩個例子作說明。

四、總結歸納,提升認識

對照本課教學目的,再回到前面認真閱讀"預習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學作簡短的自我學習小結。教師點撥要點:

①別里科夫形象及其時代意義(主要內容見預習提示)。

②諷刺手法及細節描寫的運用。

③簡短的篇幅裡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平凡的故事裡表現了有重要意義的主題。

五、拓展作業

1、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的“套子”,學習使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表現生活。

2、課外選讀讀本上或其他文學刊物上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說,並作簡要的評註

裝在套子裡的人說課稿10

師:同學們,在外國文學中,有三位短篇小說家得到人們的特別推崇,有人稱之為“短篇小說大師”,哪位同學知道他們是誰嗎?

生:是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和俄羅斯的契訶夫。

師:對。你能說說他們的代表作嗎?

生:歐·亨利的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等,莫泊桑的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還有長篇小說《漂亮的朋友》、《一生》等,契訶夫的代表作有《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等。

師:很好。這三位“短篇小說大師”,不僅短篇小說的數量很多,而且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歐·亨利以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尾見長,莫泊桑的小說“以小見大,構思新穎”,哪位同學能根據在國中所學習的課文說說契訶夫的主要風格是什麼?

生:幽默諷刺。

(師板書:幽默諷刺)

【評點:此處的師生對話,好處有三:迅速入題,避免七彎八繞,此其一;文學常識複習,可謂溫故知新,此其二;順勢點出學習重點,在於“幽默諷刺”的創作風格,開宗明義,指向明確,此其三。】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裝在套子裡的人》,進一步瞭解這位偉大作家的小說風格。小說的標題叫“裝在套子裡的人”,現在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數一數別里科夫身上有多少個套子。請大家邊看書邊做符號,在“套子”下面畫橫線。

【評點:“對話”需要有價值的話題,“找套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一方面,通過“數一數別里科夫身上有多少個套子”這個話題,組織學生進入文字學習,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通過“數不清的套子中哪個是最主要的套子”這個話題,瞭然無痕地過渡到下一步內容的學習。在這裡,“話題”就成了“主問題”。】

(學生看書,做符號,大約三分鐘)

師:哪位同學先說說?

生:13個。

師:請具體說說。

生:雨鞋,雨傘,棉大衣,傘套,表套,刀套,臉套子,衣領,黑眼鏡,羊毛衫,堵耳朵眼的棉花,車篷,殼子。

師:大家先看看有沒有重複的。

生:有。“臉套子”就是“衣領”,還有“殼子”是一個總的說法,不是一個具體的套子。

師:很有道理。那是不是就是11個套子呢?

生:不是。

師:還有哪些套子呢?

生:古代語言。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古代語言,對於他來說,也就是雨鞋和雨傘”。

師:你的分析方法很好,閱讀理解就是要善於從文中找根據。那還有沒有其他的套子呢?

【評點:對話中的“激勵”很重要。黃老師先肯定學生的分析方法很好,然後告訴學生好在哪裡,這樣的表揚是有“技術“含量的,它將學生無意識的思維習慣提煉到了科學方法的高度。這樣,對其他學生的閱讀分析就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接下來的學生活動就有了章法,都是“從文中找根據”。這樣,就能保證學生的活動立足文字語言,避免“空對空”。】

生:還有許多。如“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政府的告示”、“報紙上的文章”,對他來說,都是套子。

生:還有,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其實也是他的一個套子。

師: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其他還有嗎?

生:他的房子、臥室、帳子、被子,也都是他的套子

師:大家找得很細,分析也比較準確。課文這一小節有幾個字詞要注意一下。(板書:兢宵採僻)那麼,他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個套子呢?

(學生閱讀,數套子。有人說“20”,有人說“24”,發生爭論,期待老師的結論。)

師:我看同學們不用再爭論了。為什麼呢?因為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無法數清的。除了小說裡已經具體寫出來的以外,其他有沒有了呢?我看肯定還有。(板書:數不清的套子)但我想問一問同學們,在別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一個套子是什麼呢?

生:是思想上的套子,因為思想總是支配一個人的一切行動的。

師:很有道理。但我以為還不夠準確,或者說,我的觀點和你的差不多,但又有區別。大家的意見呢?

(學生看書)

師:在小說中作者花費筆墨最多的是哪方面內容呢?

生:戀愛的故事。

師:對。我以為,別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套子就是愛情上的套子。為什麼呢?一是作者前面寫那麼多的套子花的筆墨並不怎麼多,而寫愛情這個套子,花了很多的筆墨。另一個原因是,任何情況下別里科夫都沒有試圖走出套子,唯有愛情的套子使他“昏了頭”,然而,最終不但沒有能鑽出套子,反而死在了這個套子上。不過,別里科夫的戀愛不同於一般人的愛情故事。那麼是一個什麼樣的愛情故事呢?請同學看書,然後用恰當的詞語概括一下,給他的“愛情故事”加一個修飾語。想好以後,大家寫在一張小紙上。我們馬上比較一下,看哪一種概括比較好。

【評點:師生對話,教師先要積極“有為”,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這裡黃老師主動出擊,著重講了兩層意思,前者精當講析,後者精心設問。為什麼要“講”?因為此處是學生的疑點,“講”是釋疑;給別里科夫的“愛情故事”加一個修飾語,“問”是激趣,是讓學生第三次進入文字,在感受、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概括。】

(教師收集答案)

師:我們現在來比較一下下面幾個代表性的意見哪一個更好:耐人尋味的,滑稽的,可悲的,可笑的,離奇的,昏了頭的,漫畫式的,可憐的。大家討論一下,哪一個好,或者說哪一個不好。

生:“離奇”不好。“離奇”是說不同尋常,一般指過程比較曲折,別里科夫的戀愛過程並不曲折。

生:“耐人尋味”也不好。“耐人尋味”是說很含蓄,有啟發性,用在這裡不當。

生:“可憐”也不行,這並不是一個讓人同情的故事。

師:大家的分析非常好。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可悲”強調一種悲劇性,或者說手段不正當,用在這裡也不妥。

師:現在我們集中看一看,剩下的幾個哪一個更好一點。

生:“滑稽”和“可笑”意思差不多,可去掉“可笑”。

師:現在還剩三個,我們表決一下。

(舉手表決)

師:我看其中有一個內涵比較單一,不如另外兩個內涵豐富,可以去掉。

生:“滑稽”。

師:我也這麼想。“漫畫式”的內涵就包括了“滑稽”的意思。那麼,另外兩個哪一個更好,我看我們就不再討論了。不過我表個態,我喜歡“漫畫式”這一個概括。當然用“昏了頭”也不錯。要提醒大家注意,用這一個概括,應該加一個引號,因為這是——

生:課文中的話。

【評點: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既要注意“放得出去”,又要注意“收得回來”。對於別里科夫“愛情故事”特點的概括,最後落實到“漫畫式”。我們看到,教者先“放”,對若干修飾語進行比較、評判、篩選,其實這就是一個對人物內心世界不斷深入的體悟過程;後“收”,引導學生準確評價,給對話過程一個“結論”。】

師:作者在前文特徵誇張的基礎上,通過這樣一個漫畫式的戀愛故事更深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不過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漫畫式的戀愛故事,尤其是這個情節的結局,可信嗎?為了認識這一問題,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小說人物的結局不這樣安排會有怎樣的可能?

【評點:師生對話中,遇到阻礙的時候,也可以適當“迂迴”,即“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黃老師從側面設問“別里科夫和華連卡有沒有結婚可能”,卻能引導學生據此分析人物之間的性格矛盾,或者說是性格對立,從而達到了正面深入解讀人物形象的目的。】

生:我認為有可能在校長太太等人的撮合之下,別里科夫漸漸平了氣,並且在華連卡的影響之下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個性,最後終於和華連卡結婚。

師:他的想象確實有點道理。大家看還有其他可能嗎?

生:也可能從此和華連卡斷絕了聯絡,並且發誓從此永不戀愛。

師:同學們還有其他的想象嗎?如果沒有,我們比較一下到底怎樣安排最好。

生:和華連卡結婚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性格絕對不可能合到一起,而且華連卡的哥哥也不會同意。

師:婚姻自由,我們主要還是考慮他們自身的因素,看他們的性格有沒有調和的可能。

生:沒有。因為華連卡是充滿熱情的,勇於接受新生事物的;而別里科夫是守舊的,甚至是反動的,兩者的性格完全相反。

師:看來同學們對小說的理解的確有了一定的深度。那麼,會不會也不談也不死呢?就是說,小說中安排別里科夫的死有沒有必然性呢?

【評點:師生對話中要想有“動態生成”,教師必得具有追問的技巧。教者此處的“追問”,頗值得玩味。為什麼要追問呢?因為學生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還沒有達到對文字的深層理解。怎樣追問呢?“看來同學們對小說的理解的確有了一定的深度”,是追問的鋪墊;“那麼,會不會也不談也不死呢”,這一句是極妙的追問,它肯定了“不談”,這是已經探究過的,是承上;同時它又引導學生,在“死”與“不死”的問題上進一步思考,是啟下。這樣的追問,可引領學生的思維向著更高層次廓然前行。】

生:死是必然的。

師:何以見得?

生:因為小說中前面有幾處暗示:①他本來就通宵做噩夢,臉色蒼白;②“漫畫”事件以後,課文幾次寫到他臉色發青嘴脣發抖。

生:還有一處。課文說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從他的臉上分明看得出來他是病了”。

生:而且當著華連卡的面從樓梯上摔下來對他打擊也特別的大。他當時就聯想到許許多多可怕的結果。

師:剛才幾位同學從小說對人物的神情描寫、心理描寫中分析了人物命運的必然性。看來幾個原因一湊,別里科夫是必死無疑了。(有一個同學舉手)好,你請講。

生:我認為,不僅僅是這些原因。從人物的性格發展的必然來看,他也是必死無疑。即使這一次事件不死,但為時也不會很長,因為已經發生變化的歷史是他無法生存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樣的安排也正和小說的風格相吻合,即通過誇張的情節來刻畫人物反映主題。

師:這位同學的分析很有深度。從人物命運的必然入手,從時代背景的角度思考,尤其是從小說整體風格的角度考慮,對大家閱讀小說、鑑賞小說非常有意義。

【評點:及時對對話成果進行總結和提煉,是很有必要的。這裡的課堂小結,看似無意,其實有心。它既對前幾位學生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同時提煉出了很明晰的欣賞小說的方法,即:從哪些角度來分析小說的情節。這個方法,既是學生自己活動得來的,又是經過老師提煉以後呈現的,且條理更加清晰。這樣的課堂小結,不是“授”之以漁,而是師生對話生成,教師“結”之以漁。】

師:通過以上的學習,大家對小說的內容,對別里科夫這個人物,應該說都有了較全面的把握。那麼別里科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預習提示中有兩句話對他作了概括,哪位同學來把有關內容讀一下?

生:是一個保守、反動、扼殺一切新思想的典型人物,他維護舊事物,害怕新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

師:不錯,預習提示的確是這麼說的。但是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似乎對有些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比如,通過誇張的特徵和漫畫式的戀愛故事還不能充分看出他反動在什麼地方。我們再來進一步思考,小說塑造人物除了運用特徵的誇張和情節的誇張以外,還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呢?換一種說法,就是小說的幽默諷刺的風格除了體現在特徵和情節的誇張以外,還表現在什麼地方?

【評點:看到這裡,我們似乎對這堂課的教學思路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了。目標:幽默諷刺的創作風格;步驟:特徵的誇張、情節的誇張、人物的對比。這樣的教學思路,既尊重了小說的文體特徵,也尊重了這篇文章的“個性”特徵。所以,師生對話,一定要循著文字特徵和文字個性進行,方能如庖丁解牛一般,遊刃有餘。】

(學生看書)

生:還有對比。

師:請具體地說一說。

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本身膽小怕事,成天把自己藏在套子裡,另一方面他又轄制著全城的人,使全城的人都害怕。二是他和華連卡兄妹的對比。

師: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概括:作者一是通過人物自身性格的不同側面進行對比,一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比來進一步刻畫人物。這裡有一個字音要注意一下:轄,xiá。為什麼全城的人都害怕他呢,似乎有點不可信。

(有些同學點頭)

師:我們請一個認為可信的同學談談他的意見。

生:他自己“戰戰兢兢”,是他怕什麼地方會有違反政府規定的事,會出什麼亂子。他轄制別人,是因為他不代表個人,而是代表統治階級,是統治階級的衛道士。人們怕他實際上是對統治階級的害怕。

師:分析有深度。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

生:這是帶有誇張色彩的情節,是由小說的幽默諷刺的風格決定的。

師:我覺得從這一角度去理解別里科夫能夠轄制全城這一點更切合小說的藝術特點。另外,人物之間的對比也是如此。要不別里科夫怎麼會在華連卡的笑聲中死去呢?但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的矛頭是否是指向別里科夫這個人呢?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這篇小說在翻譯時,標題有兩種譯法。還有一種譯法為“套中人”,現在大家比較一下哪一個更好。

【評點:欲使對話躍上更高的層次,就需要有“抓手”。在這裡,教者巧妙地穿插介紹了小說題目的另外一種翻譯,學生通過對這兩種翻譯的比較分析,抓住一個“裝”字,理解了專制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和毒害,從而深刻地領會了小說的主題。這個“抓手”的精妙,在於挖掘小說主題的時候,不是生硬地直接灌輸,也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那樣的話語文課就變為政治課了),而是通過語言分析活動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學生根據觀點表決,並分組討論)

師:我們分別請一個代表發言。先請認為“‘套中人’好”的代表發言。

生:簡潔,而且特徵更突出。

生:我認為,這一個“裝”字非常重要。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一個“裝”字告訴我們,別里科夫成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責任,而是別人,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罪惡。

師:同學們,這兩個不同譯法的標題或許各有千秋,但這個“裝”字的作用確實不可忽視,它點明瞭小說的深刻的主題,告訴我們,別里科夫成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專制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和毒害。可見作者的矛頭不是指向別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專制。

師:同時,它更深刻地告訴我們,別里科夫也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

生:一類人。

師: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別里科夫是一類人呢?

生:課文最後。

師:好,我們來一起看小說的結尾。這段話四個句子有兩層意思,大家看錶示兩層意思過渡的詞語是什麼,兩層意思的重點又是什麼。

(學生看書)

師:過渡的詞語是哪個?

生:“可是”。

師:從這個過渡詞語可知意思的重點在前還是在後?

生:在後。

師:在哪一句?

生:在最後一句。

師:由此我們得到哪些啟發呢?

生:別里科夫是一種社會現象。

生:別里科夫是專制制度的產物,要消滅別里科夫現象,必須消滅專制制度。

師:這確實是小說的深刻主旨所在。但是否沙皇專制制度消滅了,別里科夫現象就沒有了呢?

(學生沉默,部分同學搖頭)

師:這倒是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請哪位先談談自己的意見?

生:不能這麼說。沙皇制度消滅了,還有其他的專制制度。

生:即使沒有專制制度,但舊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套中人也未必就會絕跡。

師:分析得不錯。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在我們今天,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套中人”。

師:請具體講一講。

生:像我奶奶,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舊的好,凡事都要按老規矩,我看她就是一個套中人。

(有同學發笑)

師:請大家看看,這位同學的奶奶是不是一個套中人?

(學生討論)

生:老師你說呢?

師:我想先聽聽你們的意見。好,大家不想發言。你們先表個態,我再說說我的意見。

(學生表決:有人認為是,有人認為不是,有人沒有舉手)

師:我認為不是。雖然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沙皇專制制度的消滅並不意味著就不再有“套中人”,但我們又必須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區別開來。因為“套中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守舊,而是一個特定的文學典型,也是生活中一類特定人的代表。大家回想一下他的.性格特徵就清楚了。他保守,反動,扼殺新思想。好,大家應該清楚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做“套中人”了,同時,也應該知道奶奶是不是“套中人”。

生:不是。

師:對,同學們應當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區別開來,還要善於拋棄自己思想上的“套子”。

【評點:處理師生對話中的“意外”,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這裡,學生對話活動出現了“旁逸斜出”的情況。黃老師採取了兩個步驟積極應對:學生討論、教師講析。我們注意到,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出現了滯礙。此時,教者的講析,就顯得尤為必要。黃老師首先明確表達自己的看法:“我們必須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區別開來”,評判清晰利落;接著闡明理由,強調“‘套中人’是一個特定的文學典型”,結合課文內容講解文學欣賞的專用術語,說理充分透徹;最後提醒學生“要善於拋棄自己思想上的套子”,融人文教育於文學作品的學習,手段睿智高明。這樣的講析,是“啟發”,更是“點化”。】

師:好,這篇小說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今後在閱讀欣賞小說的時候,大家還應該學會抓住小說的特點閱讀小說。像《裝在套子裡的人》這篇小說,幽默諷刺是它的主要的特點,而這個特點又主要體現在特徵和情節的誇張以及多層次的對比之中,我們今天的閱讀正是抓住這一點,逐步深入,把握了小說的人物和主題。

課後請同學們完成兩個作業:

1。這篇小說的幽默諷刺的特徵除了課內分析的內容還體現在哪些方面?

2。運用抓住特徵閱讀小說的方法閱讀《項鍊》。

【總評】

教師是課堂對話中的“首席”,這毫無疑問。關鍵就在於,教師如何找準自己對話首席的角色定位,並在課堂對話中發揮積極主動作用,積極推進“對話”的深入展開。我們來看在這堂課中,黃老師展示出的“推進對話”的藝術。

對話中的“點化”,教者輕輕一點,學生理解豁然開朗,請看——

師:由此我們得到哪些啟發呢?

生:別里科夫是一種社會現象。

生:別里科夫是專制制度的產物,要消滅別里科夫現象,必須消滅專制制度。

師:這確實是小說的深刻主旨所在。但是否沙皇專制制度消滅了,別里科夫現象就沒有了呢?

生:不能這麼說。沙皇制度消滅了,還有其他的專制制度。

生:即使沒有專制制度,但舊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套中人也未必就會絕跡。

對話中的“深入”,教者妙手牽引,學生思維螺旋上升,請看——

生:我認為,這一個“裝”字非常重要。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一個“裝”字告訴我們,別里科夫成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責任,而是別人,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罪惡。

師:同學們,這兩個不同譯法的標題或許各有千秋,但這個“裝”字的作用確實不可忽視,它點明瞭小說的深刻的主題,告訴我們,別里科夫成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專制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和毒害。可見作者的矛頭不是指向別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專制。

師:同時,它更深刻地告訴我們,別里科夫也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

生:一類人。

對話中的“評判”,教者評判有理有據,學生認識去偽存真,請看——

生:像我奶奶,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舊的好,凡事都要按老規矩,我看她就是一個套中人。

師:請大家看看,這位同學的奶奶是不是一個套中人?

生:老師你說呢?

師:我想先聽聽你們的意見。好,大家不想發言。你們先表個態,我再說說我的意見。

(學生表決:有人認為是,有人認為不是,有人沒有舉手)

師:我認為不是。雖然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沙皇專制制度的消滅並不意味著就不再有“套中人”,但我們又必須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區別開來。因為“套中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守舊,而是一個特定的文學典型,也是生活中一類特定人的代表。大家回想一下他的性格特徵就清楚了。他保守,反動,扼殺新思想。好,大家應該清楚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做“套中人”了,同時,也應該知道奶奶是不是“套中人”。

生:不是。

對話中的“等待”,教者等一等,學生跳一跳,“桃子”應聲而落,請看——

師:我們現在來比較一下下面幾個代表性的意見哪一個更好:耐人尋味的,滑稽的,可悲的,可笑的,離奇的,昏了頭的,漫畫式的,可憐的。大家討論一下,哪一個好,或者說哪一個不好。

生:“離奇”不好。“離奇”是說不同尋常,一般指過程比較曲折,別里科夫的戀愛過程並不曲折。

生:“耐人尋味”也不好。“耐人尋味”是說很含蓄,有啟發性,用在這裡不當。

生:“可憐”也不行。這並不是一個讓人同情的故事。

師:大家的分析非常好。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可悲”強調一種悲劇性,或者說手段不正當,用在這裡也不妥。

師:現在我們集中看一看,剩下的幾個哪一個更好一點。

生:“滑稽”和“可笑”意思差不多,可去掉“可笑”。

師:現在還剩三個,我們表決一下。

(舉手表決)

師:我看其中有一個內涵比較單一,不如另外兩個內涵豐富,可以去掉。

生:“滑稽”。

師:我也這麼想。

如此看來,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對話”,其實就是他和學生一起向水草豐茂處走去,他不一定是走在第一個的,但是,他一定是這個群體中的“主心骨”。他引導著前行的方向,調整著前行的步伐,糾正著岔路的行為。甚至,他還停下腳步,和大家欣賞沿途的風景……這,大約就是“對話中的首席”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