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漢語常識

課外知識之古代官職介紹

古代職官的情況,異常複雜,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拓展我們的語文課外知識,從平時的累積開始。

課外知識之古代官職介紹

課外知識之古代官職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領率百官,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祕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入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為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簡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政府大權。翰林:明清時代進入翰林院供職的進士通稱“翰林”,擔任編修國史、起草檔案等工作。監生:明清兩代在國子監(由中央政權建立的最高學府)讀書的人。乾隆以後,國子監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左司馬:官名,掌管軍中政務和糧餉。郎中令:統管皇帝侍從警衛的長官。右賢王:匈奴官名,是單于下面最高貴族長官之一,通常由單于繼承者擔任。相:漢時由中央調到地方管理地方軍政的官員。當時分封到各地的王侯不過問軍政,只享受封地上的賦稅。公府: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執掌軍事,司徒負責管理日常事務,司空掌管全國水利、建築、皇家祭祀等。三公,為當時中央最高的官。

六部:最穩定的名稱為: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類似後世的司局長),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曾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別駕、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地位類似後世的軍區司令),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這以前稱縣令,以後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司馬:官名,州刺史(唐代實行州、縣制,州的長官叫刺史)的副職。青衫:古代官服的顏色按品級高低而定。青色是唐代官位低微者的服色。作者當時官級為從九品,最低。里正:古時鄉官。唐代以百戶為裡,五里為鄉,每裡置里正一人。明代改名為里長路,南宋行政區域的名稱,相當於現在的“省”。郡原為古代行政單位,管轄數縣,明代已廢。但由於古代州郡並存列,所以後來習慣上仍把州叫作“郡”。府:官署的通稱。左遷:貶官降職的委婉說法。出:由中央調到地方任職為“出任”。)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是監察區,中央派員前往刺探情況,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做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隋代省的長官叫巡撫,兩省或一省設一總督,省下又分道和府,管若干府縣民政的,叫道;管省內某一事務的,叫督糧道、兵備道等等。

再有一種情況是,古代官員分為若干等級,稱為“品”。此外,還有封爵和勳號。

標籤:課外 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