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快速審題十五法

快速審題十五法

l、同步審視法
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審題的具體任務,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思考和分析,瞭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物件、範圍和重點,明確立意,並確定文章的體裁。快速作文要求在一兩分鐘之內完成審題任務,確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對作文題目把握得準,而且要求速度快捷,不能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下面介紹幾種快速審題雄基本方法。
非快速作文審題時,對作文題目的命題意圖、寫作物件、選材範圍、中心表達等方面的問題可以分步進行分析、推敲,快速作文的審題不能這樣按部就班地進行。同步審視法要求對題旨、題材、中心、重點、體裁等做同步審視,也就是說,一覽無餘,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條揣摩。這好比蓋圖章,一般人簽名是一筆一畫地寫,而蓋圖章則只要往紙上按一下就行了,很顯然,蓋圖章比一筆一畫地寫要快得多。一個神槍手在向目標開火時,不象一般射手那樣,第一步託槍,第二步瞄準,第三步開火。他的瞄準和扣扳機動作也幾乎是同步完成的。運用同步審視法審題,也是這樣。
同步審視法要求簡化審題程式,採用掃描的辦法,對題目瞥一眼,立即就能決定寫什麼,表達什麼主題。比如寫《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趣事》這個題目,按常規審題的程式是:
①這道題寫作的物件是:事。②這道題寫作的範圍是:一件事。③這道題取材的範圍是:身邊的事。④這道題題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⑤這道題的文章體裁是:記敘文。
通過以上程式的思考和分析,然後再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用記敘文的形式,寫一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有趣的事情。
但審題還沒有完結,還必須繼續思考第七個更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有趣的事?所謂“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給人以新鮮感的事,也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事。這樣的事,一般說來有點出人意料之外,情節比較曲折,甚至有點富於戲劇性。但是光有有趣還不行,還必須有意義,能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分析到這裡,審題的過程才算完成,最後的結論是:用記敘文的形式,寫一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們喜聞樂見的而又有意義的事。這樣的審題方法,雖然對題目把握得比較準,但是程式太繁瑣,費時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審視法只要瞥一眼《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有趣的》這個題目,瞬間就能做出判斷:寫一件新鮮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有意義的事。為什麼同步審視法能迅速對題旨做出判斷呢?關鍵的問題是使用掃描法,簡化了思維程式,省去了繁雜的分析過程。因為“身邊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題目中都有明顯的標誌,可以一覽無餘,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寫“一件事”,體裁當然是記敘文,這個問題也無須考慮,寫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會效益,因此所寫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還必須有意義。這樣,把七個思維程式簡化為一個,只要抓住一個“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審題任務。
同步審視法的另一個要領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臨下,才能一覽無餘。有些作文題,表意層次比較複雜,如果逐條推敲,必定費時間。這時只要抓住關鍵的一步進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寫《改革之風吹進了校園》這個題目,運用同步審視法審題,看到題目,立即就能明確題旨:寫學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風”的“風”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風”即事,明確了“改革之風”就是“改革之事”,那麼題目的題旨、題材、中心、體裁等問題都在瞬間解決了,所有審題應該完成的任務,都已在思考“風”的同時一覽無餘,同步完成。這樣審題所需的時間短,而對題目也把握得準,從而達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簡因素法
對於多因素的作文題,可以使用化簡因素法審題,化複雜因素為簡單因素,化多因素為單一因素。這樣,用極短的時間就能明確題旨,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從而達到快速審碉的目的。
所謂作文題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題提供的已知條件,也就是審題的出發點。比如《理想和夢想》這個題目就包括了“理想”和“夢想”兩個因素。而《樹木•森林•氣候》這個題目就包括了“樹木”、“森林”和“氣候”三個因素。《生活的苦澀與甜美》(臺灣省1981年大學聯考作文題),這個題目包括了“生活”、“苦澀”和“甜美”三個因素。審題必須從題目的因素出發進行思考和分析,文題的因素多,思考的頭緒也就多,審題的時間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審題,對多因素的題目必須先行化簡,使之成為最簡因素文題。
化簡因素法有兩個要領,一是合併同類因素,二是去掉無效因素。現以1990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為例,說明在審題過程中怎樣具體運用化簡因素法。
1990年大學聯考作文題
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裡是個壞地方!”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裡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裡是個好地方!”
“為什麼,我的孩子?”
“因為這裡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
根據所提拱的材料,請你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絡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展開議論。不少於600宇。
這是一道給材料的作文題,包含了六個因素:①母親,②第一個小姑娘,③第二個小姑娘,④玫瑰園,⑤玫瑰花,⑥玫瑰刺。運用化簡因素法來審視這道題目,第一步去掉無效因素①③,因為題目只要求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展開議論,“母親”和“第二個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慮。第二步合併同類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長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長在玫瑰園,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併到④裡。這樣六個因素最後只剩下了兩個因素,即第一個小姑娘和玫瑰園。於是審題的目光只需注意一個問題:第一個小姑娘對玫瑰園的看法是否正確?小姑娘因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認為玫瑰園不是個好地方,顯而易見,這種觀點是片面的。這道材料作文題的題旨就在於此:告訴人們必須用全面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擬題和選材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很快就完成了審題任務。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誤,就在於沒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說,沒有過好審題關。
運用化簡因素法審題,有時要全部捨棄題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尋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聯合結構的形式表達的作文題,往往是這樣。比如《成功與失敗》、《四化與文化》、《父與子》、《師生之間》等等都是這樣。這些題目中都有兩個因素,但已有的兩個因素都不是寫作的重點,寫作的重點在溝通兩個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這個道理,審題時就不會對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兩個因素的內在聯絡點(新因素),審題的任務就完成了。比如寫《師生之間》這個題目審題時就不會分別在“老師”和“學生”這兩個因素上動腦筋了,只要寫出一種新型關係就行了,老師和學生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等等,隨便寫哪—個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題蘊含的內在因秉,審題任務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費腦細胞和時間。這樣,審題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題,只要準確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確立意,確定好選材範圍和寫作重點,在審題思維活動中少走很多彎路,這種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題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體現題旨的關鍵字詞,也就是寫昨的重點。偏正結構的題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大學聯考全國各省(區)獨立命題,陝西省、山東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作文題都是《難忘的一天》,江西省命的是《難忘的時刻》,廣西壯族自治區命的是《難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區命的是《難忘的一件事》。題目雖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時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實它們的表意重心都在“難忘”二字上,所以審題時只要扣“難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慮,這就可以節省時間,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題目是獨詞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這個詞所代表的事物本質特點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質特點進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寫它的象徵意義,或寫它的比喻意義,或寫它的引申意義。比如《橋》、《路》、《蠟燭》、《黑板》、《春風》、《攀登》、《習慣》等題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點就行。這在快速審題時有個術語,叫做“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全面思考費時太多,不符合快速審題的要求。
4.反向思維法
反向思維審題法,又叫穿透障礙法。有些作文題,從字面上分析,從正面思考,恐怕絞盡腦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運用反向思維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礙,從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確寫作範圍和物件,瞬間就能把題審好。比如寫《靜靜的夜晚}這個題目,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從正面思考,是無法下手的。夜晚靜靜的,萬籟俱寂,有什麼好寫的呢?但是在這種“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如果運用反向思維法審題,眼前立即就會變得明亮起來,就會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實,《靜靜的夜晚》這個題目要求寫的是在靜靜的夜晚發生的不平靜的事情。靜靜的夜晚,大地萬籟俱寂,但是老師在燈下備課,種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長,樹葉在沙沙作響,河水在嘩嘩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動,邊防戰士在站崗放哨,公安戰土正整裝待發,黨政領導在籌劃方略,一個個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維的閘門一經開啟,就覺得有寫不完的材料。
再如寫《古老的小鎮》這個題目,從字面上看,是寫小鎮的古老,其實是要寫古老小鎮的新生,寫它的新氣象,幫風貌、新變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實是要寫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義,《一個平凡的人》,其實是要寫他的不平凡的事蹟。掌握了反向思維審題法,一見到這類題目,能迅速穿透文題表面的障礙,,把思維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審好題目。
5.滿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題,具體規定了寫作要求。運用滿足要求法審題,顧名思義,就是按文題的要求寫作,對其他無需多加考慮。快速審題要求思維程式簡化,要在極短的瞬間即明確題旨,確定寫什麼。滿足要求法實際上是審題的捷徑。
現以1985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作文題為例來說明。1985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是:
澄溪中學附近有一家前進化工廠。工廠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氣體和廢水。廣大師生和附近居民長期處在被汙染的環境中,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工作學習受到影響。幾年來,學校多次向工廠提出意見,要求妥善解決汙染問題。但廠方以生產任務繁重、技術力量薄弱和經費開支太龐大等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決。
試就上述問題,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籲儘快解決。
這道給材料作文題看起來比較複雜,其實只要一兩分鐘就可以完成審題任務,訣竅在哪裡?題目要求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寫一封信。這封信寫些什麼?只要滿足“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籲儘快解決”這個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寫這麼三段:一段反映情況,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籲儘快解決。評卷時,這些考生的文章都獲得了較高分。所以說,運用“滿足要求法”審題,無需多動腦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把題審好。
再看1986年的全國大學聯考語文試題: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溫度溼度適宜,樹木就迅速生長起來,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現,會使氣候變得更好。
這裡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也有類似之處。請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上述現象作比喻,發表自己的見解。全文不少於600字,副標題自定,寫在橫線上。
題目:樹木•森林•氣候——_________________對這樣的題目,很多考生犯了難,面對材料和文題,不知怎樣立意,不知怎樣下筆。其實運用滿足要求法,很快就能把題審好。樹木•森林•氣候三者的關係,題目中已說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慮了。題目要求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這種自然現象做比喻,發表自己的看法。題目要求中對寫什麼已講得很清楚了,用什麼方法寫也講清楚了。審題時扣住題目的具體要求,就是抓住了題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確了。滿足要求法對於審給材料的作文題的確是-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虛實錯位法
所謂虛實錯位法,具體地說,就是虛題實作法,實題虛作法,即由實寫虛,由虛寫實。一般說來,虛題都是比較大的題目,實題都是比較小的題目,因此,這種審題方法也可以理解為大題小作法和小題大作法。
比如《路邊小草》、《由路邊小草想到的》、《路邊小草贊》這類題目,從表面看,題目實實在在,範圍小,可以說是典型的實題和小題。運用虛實錯位法審題,瞥一眼題目就會明白,這類題目不能就事論事寫小事,必須採用實題虛作的辦法,無論寫散文還是寫議論文(雜感),立意都應該是歌頌路邊小草默默無聞、自強不息的精神或者讚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者謳歌小草與世無爭、不圖名利的風格。寫散文通過描寫路邊小草的形象來表達前面所說的立意,寫議論文抓住小草的特點,以前面所說的立意為出發點,直接展開議論。
與實題虛作相對的是虛題實作。有些題目,從字面上看來很虛很大,審題立意時不知如何下手。運用虛實錯位法審題,碰到虛題,文章要寫到實處。比如《追求》這個作文題看起來很大很虛,不著邊際。但是把它錯位到實處,就非常好寫了,可以寫一個老教師的追求,一個普通工人的追求,一個邊防戰士的追求,一箇中學生的追求,也可以寫自己的追求,總之,各種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寫。這是寫記敘文。要是寫議論文呢?可以闡述當代青年應該追求什麼的道理,或者闡述現代中學生應該追求什麼的道理,當然也可議論對偉大的目標的追求與日常生活瑣事的關係。總之,這類虛題要寫得很實在。掌握了這種虛實錯位的審題方法,碰到這類題目就能立即做出決斷,明確立意,不會再冥思苦想,耽擱時間,影響寫作速度。
在實際作文中,虛實錯位的審題方法的應用是廣泛的。譬如《媽媽的笑》、《秋葉》、《春雨》、《路》、《笑》、《燈》、《向日葵》、《家鄉那條小溪》、《攀登》、《改革》、《禮品》、《目標》、《明天》、《時間》、《心願》、《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辯證法》、《在紅旗下》、《面對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題目,運用虛實錯位法去審視,思維方向對頭,目標明確《只需一兩分鐘就能完成審題任務。
7.聯絡背景法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發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離不開事物產生的背景。分析課文要介紹時代背景,評價人物要聯絡歷史背景。作文的審題也一樣,離不開題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題,孤立起來看,很難下筆,不知道怎樣立意,但是運用聯絡背景法審題,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習慣》,看起來不著邊際,不知怎樣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們運用聯絡背景法審題,很快就能明確題旨。1988年,全國上下,從農村到城市,從機關到學校,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運動。把《習慣》放到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來考慮,立即就會明白,改革就是對傳統的舊習慣的否定。舊習慣不管怎樣頑固,最終將會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後一定會勝利,新舊習慣的更替,是歷史的必然。如果從這個方面找到思維的突破口,很快就會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聯絡背景法審題,不但思維過程輕鬆,審題速度快,而且題旨把握得準確,立意不會走題。因為人們的各種思想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把作文題放到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去審視,用時代的觀點去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當然不會出差錯。一道好的考試作文題,都會和當時的形勢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絡,作文題和時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認真分析一下歷屆的大學聯考作文題,就會發現這個特點。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國的懷抱來》,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裡》,1958年的《當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公佈的時候》,1960年的《大躍進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學習毛主席著作以後》,1962年的《說不怕鬼》,1963年的《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年的《記一個在三大革命運動中成長的先進青年》。這些作文題都沒有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以來的各屆大學聯考作文題,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來的大學聯考作文題往往從外表文字上看,好象與時代聯絡不大,但實際上文題與時代精神始終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絡,從1988年的《習慣》到1990年的《玫瑰與刺》,都與當前時代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因為題目與背景的聯絡是內在的,不顯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題旨,立意就不準確,這更加說明“聯絡背景法”在快速審題中的重要作用。
8.數學配方法
有些作文題目出的是一個比喻的喻體或是一個象徵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風》、《紅葉》、《高高的荷花箭》等題目,初看起來,審題難度較大,但我們用“數學配方法”審題,很快就能明確題旨,完成審題任務。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陽縣教研室、益陽縣一中和十中、邵東縣三中、邵陽市二中的領導和老師在我任教的高一147班聽快速作文囑摩課,當時由邵陽市二中的老師命了《暖流》這個作文題,讓學生當堂作文。題目命出後,學生運用“數學配方法”審題僅僅兩分鐘,全班同學就完成了審題任務,有些同學甚至看到題目,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鐘就揮筆寫起來了。所有聽課者都暗暗稱奇。
所謂“數學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兩邊必須保持平衡的數學原理來審題立意的方法。數學上的配方程,必須保持方程兩邊相等,我們把配方程的方法用於審題立意,名曰“數學配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審察比喻性和象徵性的題目。如果作文題出的是—個比喻的喻體,寫作時就配上它的本體來寫。如果題目出的是象徵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懲徵的事物來寫。簡言之,按照“數學配方法”,題目是喻體,寫的是它的本體;題目是象徵性事物,寫的是被象徵的事物。象《暖流》這個題目,“暖流”是喻體,主體可以是黨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師長的教導,或領導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幫助,還可以配上其它的本體來寫。《春風》這個題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這個題目,《荷花箭》是象徵物,被象徵物是白洋澱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很顯然,文章要寫的主要不是讚美荷花箭,而是要讚美白洋澱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紅葉》一題的題旨,不是真的去寫經霜的楓葉,而是要讚頌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節,爭獻餘熱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說,用數學配方法審視,《紅葉》這個題目,真正要寫的不是老樹的紅葉,而是老人的紅心。樹老葉紅,人老心紅,題目僅是象徵而已,別無他意。再譬如,《綠葉讚歌》、《燈塔》、《鋪路石》、《巍巍崑崙》、《松樹禮讚》、《悠悠白雲》等題目,初看都有一定難度,但運用“數學配方”法審視,很快就可以把握題旨。
前面說過,數學配方法適合於審視比喻性和象徵性的題目。但是漢語的表意作用是複雜的,很多詞語都具有雙重意義,作文題目也一樣。譬如《一次不尋常的考試》這個題目,可以指文化科學知識方面的一次實實在在的考試,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為方面的一次考驗。《珍貴的禮物》這個題目,可以指人情往來方面贈送的珍貴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績、成就或成果,還可以指父母、師長或上級領導教導自己的金玉良言。對於這一類題目,可以當作實在性題目寫;也可以視為比喻性題目寫,無論從哪個方面立意;都可能寫出好文章,因為題目的本身就具有兩重性。不過一般說來,把這類題目當作比喻性題目,運用數學配方法審視,有助開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題目的深層含義,把文章寫得深刻。
9.新增因素法
有些題目,命題者故意藏頭去尾,使題目帶有迷惑性,增加審題難度,用以考察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對於這類題目,只要在原題目的基礎上適當新增新的因素,題旨就會顯露出來,化難為易,能很快完成審題任務。
譬如《哭笑不得》這個題目,初看審題難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為難,寫什麼好呢?一時找不到突破口,確實難以把握題旨。如果我們在原題目的基礎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題目成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這樣,題目要求寫什麼就一目瞭然了。再譬如《心事》這個題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運用新增因素法審視,在原題前面加上“我”、“老師”、“奶奶”、“校長”、“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題目成為《我的心事》、《老師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長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題目的意思就顯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新增因素法審題,所新增的因素必緝和原題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異化。只有人才會有“心事',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則,給《心事》這個題目新增的因素,都只能是人。當然,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異化為物和事或其他動物。同樣,“哭笑不得”是人的尷尬行為或事情的難堪結局,所以在給《哭笑不得》這個題目新增因素時,只能添“人”或“事”。新增因素法也叫“因素還原法”,既是因素還原,自然要與原題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題目,命題者為增加題目的新奇性或文學色彩,故意轉彎抹角,甚至故弄玄虛,以增加審題難度。碰到這類題目,不必慌神,只要對原題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為平易,很快明白題旨,完成審題任務。
有一次外地的老師來我任教的高一147班聽快速作文觀摩課,由聽課老師當堂命題。當時兩個縣三個學校的老師商量,命了《這是真的嗎》這個題目。命題者確實動了一番腦筋,題目能給人一種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筆,但只要對原題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題目變成《這件事是真的》或《這件事不是真的》,該寫什麼不是就很明白了嗎?原題使用反問(也可以理解為設問)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審題難度,通過文字改造,把原題目變為陳述句,化艱難為平易,題旨一目瞭然。
用文字改造法審題,要注意的問題是改造後的題目一定要真實於原題的題旨,否則就會偏離題意。譬如《啊,資口水》這個題目抒情色彩很濃,審題的關鍵就在於,對“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題的“啊”字,很顯然含有驚歎讚美之意,於是可將題目改造為《我讚美資江水》、《資江水真美》或《我愛資江水》,但不能改造為《討厭的資江王》一類消極性題目,因為原題中的“啊”是不表消極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對題目進行審視過程中的一種主觀思維活動,通過這種創造性思維快速完成審題任務,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題目是不能改動的。
11.逆向入題法
前面介紹過反向思維法,說的是有些作文題從正面思考無法破題,而換一個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題旨,舜間完成審題任務。這裡所說的“逆向入題法”,是說有些題目按照常規以正面審題,也可以很快入題,完成審題立意任務。但是總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貿然下筆。這時如果捨棄正面改堅,改從逆向入題,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好象戰士面對著敵人的碉堡,從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較費力,傷亡也可能較重。如果不按常規打法,避開正面改從側面或後面,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也許更能克敵致勝,取得輝煌戰果。我們把這種作戰方法借用來審題,就叫作“逆向入題法”。
這種審題方法和反向思維法同樣都是運用逆向思維審題,不同之處是,反向思維法是指從正面無法入題,而改從反面入題,以求快速完成審題任務。譬如《談好高鶩遠》這個題目,正面為《不要好高鶩遠法》,當然無可非議。但這是常理,,這樣寫容易給人一種人云亦云的感覺。如果舍此求異,立論為“好高鶩遠未必不好”,這樣從逆向入題,見解與眾不同,往往能寫出有新意的好文章來。再譬如《談“雪中送炭”》這個題目正面入題立論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當然可以。但是如果從逆向入題,立論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於啟發性和新奇感。有些作文題命題者已明確規定從正面立論或從反面立論。譬如1991年的全國大學聯考作文題《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兩題任選一題,很顯然,兩道題目,一正一反,前者從正面立論,後者從反面立論。這樣的題目,審題不難。但如果把題目改為《“近墨”小議》讓我們自己來立論,也許從逆向入題寫‘近墨者未必黑”的觀點可能更富於創見。
自選角度自擬題目的給材料作文,運用逆向入題法審題,常能收到良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以逆向入題確定的論點,只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對某個特定的命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這種見解不是常理,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如前面所舉的《談“雪中送炭”》一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立論為“雪中送炭非良策”,但是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要讚揚雪中送炭、關心民生疾苦的好作風。
12.超越雷池法
雷池是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望江縣。典故出自{晉書•庚亮傳》。東晉時庚亮寫給溫嶠的信裡有“足下無過雷池一步”的話,意思是叫溫嶠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來。現在“雷池一詞只用於“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成語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範圍。有些作文題目,從表面看來,寫作的範圍太窄,無法取材,甚至無從下筆。為了快速完成審題任務,明確寫作範圍和寫作物件,必須大膽進行輻射思維,超越原題目文字上規定的寫作範圍取材,我們把這種審題方法叫作“超越雷池法”。
在一般情況下,作文的寫作物件和寫作範圍都必須嚴格限制在題目框定的範圍之中,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有可能離題.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要快速完成審題任務,必須超越雷池,取材於題目範圍之外。有一次外地的老師來我班聽快速作文觀摩課,聽課老師當堂命了《在今天的課堂上》這個題目。這個題.目看起來很容易,但只要仔細推敲一下,幫知道它的寫作範圍極窄.一打上課鐘剛剛坐定,命題者就走上講臺寫出題目,未做任何指導,學生立即開始寫作。這時從上課到命題,還不到一分鐘,命完題學生就要寫,如果按照題目的文字表述,《在今天的課堂上》,取材的範圍嚴格說來也就是從上課到命題這麼一分鐘的時間內的事情。不越過命題的“雷池”,就無法下筆寫作。因此,寫這個題目大膽地到“今天的課堂”以外的廣闊天地去取材。今天上的是作文課,那麼平常同學們的刻苦練習,老師的認真教學,領導的熱心鼓勵,家長的殷切期望等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用“在課堂上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為線索串聯起來寫進文章,這樣,文章的內容就豐富多彩了。當然,並不是所想到的材料全部寫進文章,寫什麼,不寫什麼,還是要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既已超越雷池,主題也就容易確定,《在今天的課堂上》這個題目,可以反映同學們為四化建設而刻苦練習寫作的事蹟,可以歌頌老師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可以讚揚學校領導認真抓教學、積極支援教改的功績,可以表現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主題等等。再譬如《今日見聞》這個題目,不要只把思維囿於狹義的“今日”這個小圈子中,審題時也可以越過“雷池”,寫廣義的“今日”之見聞,即最近一段時期的見聞。《怎樣看待自我》這個題目,審題時亦不能把思維框死在“我自己”這個“自我”之中,而應該越過雷池,寫泛義的“自我”。如果認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無法拓開,甚至會走進死衚衕。所以說,超越雷池法是開拓思維、快速完成審題任務的有效方法。
13.就事論事法
顧名思義,就事論事意即就著某件事、某個問題,直接論述這件事或這個問題,不能指東說西或顧左右而言他。俗話說:“指著烏龜說王八,指著田雞說青蛙。”也就是就事論事的意思。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審視議論文中的評論性題目,思想評論、人物評論、事件評論、工作評論、新聞評論乃至於文藝評論等,運用就事論事法來審視,可以節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時間,加快審題速度。
譬如《評棄學經商》這個題目,只能就“棄學經商”這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這種現象的辦法。總之,必須圍繞“棄學經商”這種現象展開議論。象《我對中學生早戀的看法》、《試論阿Q式的革命》、《談談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某組織分子的卑劣表演》、《評“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小議“各人自掃門前雪”》、《中學生捐款之我見》和《“越窮越生”管見》等題目,寫作時原則上都必須就事論事,議論其是非,評價其曲直。舍此言他即可能走題。
當然,在評論性文章的寫作過程中,也會涉及被評論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為評論服務。在評論的寫作過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麼新奇,多麼重要,都不能獨立於文章之中兩而自成觀點
14.借題發揮法
與就事論事相反的審題立意方法便是借題發揮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審視感想式的作文題,讀後感、觀後感、聽後感一類題目,運用借題發揮法審視,能很快把握題旨,明確文章的立論方向。
就事論事不能借題發揮,借題發揮則不能就事論事;譬如《從魯迅棄醫從文談起》,就是感想式的議論文題目,題旨不在於評論魯迅棄醫從文的對與不對,而在於議論從這件事受到的啟發和教育。當然,在行文的過程中也會涉及到對魯迅棄醫從文這種選擇本身的評價問題,但這不是這個題目的寫作目的,這個題目的寫作目的主要是闡述自己的的感想和體會。可以談一個人應當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談應該怎樣實現理想,怎樣確定志願,甚至還可以談怎樣對待學文與學理的問題。另外象《從“牆內開花牆外紅”說開去》、《有感於人生是一場交易》、《從阿Q頭上的癩瘡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騎射”給人的啟迪》、《說<拿來主義>》、《讀報有感》、《有感於社會見聞二三事》、《從一則廣告談起》和《舊聞新感》等題目,運用“借題發揮法”審視,都能很快掌握立論的方向,加快審題速度。
運用借題發揮法審題,要掌握兩個要點,一是“借題”,二是“發揮”。借題之精髓、內涵,發己之見解、觀點。而且所發之觀點與所借之題目要一脈相承,一線相通。也就是說,闡述的觀點(即為文章的立意)確實是從題目中引發出來的。一般說來,寫這類作文題,所闡發的觀點其實就是題目中所蘊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這兩個要點,審題時就能得心應手。
15.辨明關係法
有些議論文題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片語並列構成的,譬如《難與易》、《美與醜》、《魚與水》、《自由與紀律》、《時髦與創新》、《偉大與平凡》、《成功與失敗》、《發光與沾光》、《磨刀與砍柴》、《名師與高徒》、《“我要學”與“要我學”》、《“向錢看”與“向前看”》》、《自負•自信•自滿》、《觀察•實踐•思考》、《識才•用才•愛才》等等。這類作文題,運用辨明關係法審視,很快就能掌握題旨。
所謂辨明關係,就是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楚構成題目的詞或片語彼此之間的特定關係,關係辨明瞭,審題立意的任務基本上就完成了,因為這類議論文的論點,一般說來,就是構成題目的詞或片語之間的特殊關係。譬如要想快速審視《自由與紀律》這個題目,首先就要快速辨明“自由”與“紀律”的關係,然後再根據二者的關係立論。辯證唯物主義常識告訴我們,沒有紀律便沒有自由,沒有自由也無所謂紀律,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其實這實質上就是文章的論點。當然也可以根據這種關係再靈活變通一下,這樣立論,“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的約束。”或者換一個角度立論:“沒有紀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還可以從其他角度立論,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從哪個角度立論,都離不開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再譬如{“向前看”與“向錢看”》這個題目,運用辨明關係法審視,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與“向錢看”二者之間是是非選擇關係,根據這個關係,文章可以這樣立論:“我們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錢看。”《自信•自負•自滿》這個題目中的三個因素之間也是一種是非選擇關係,因此可以這樣立論:“人要有自信力,但不能自負,更不能自滿。”《名師與高徒》這個題目,“名師”與“高徒”之間是一種非絕對關係,意思就是二者之間有某種特定關係,但不是絕對的。一般說來,“名師”出高徒,師高弟子強,但並不盡然,有的“名師”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並非出自“名師”。辨明瞭這些關係,文章該怎樣立論也就不言而喻了。
運用辨明關係法審題,思維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不會走彎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審題速度。不過,構成這類作文題目的因素之間的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前面例舉的三種關係雖然常見,但遠不是關係的全部,審題時要根據具體題目做具體唯分析,從而做到既快速,又準確。
標籤:審題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