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傅雷簡介

傅雷家書兩則分析

傅雷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兩封家書,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出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書,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前者,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者,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後者充滿感情。但融匯、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開始,傅雷首先寬慰兒子: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訴苦,在家信中發洩,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著告訴兒子: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那麼,應該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呢?首先,應該對這一切泰然處之,儘量讓心理保持平衡,不至於受傷。“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他還用“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的比喻,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慢慢”“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即冷靜、客觀地分析前因後果,吸取教訓,引為借鑑。“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從而越來越堅強。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於傅聰在音樂會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總是父母最大的幸福與驕傲,但傅雷與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與激動還來自於藝術的成功、祖國的光榮。“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我們也因為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為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作為父親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對兒子表達了他異常激動的心情:“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許僅止於此了,而傅雷的偉大,就在於他藉助兒子的成功之機,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讚許兒子:“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而這,正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如果說,上一封信是要兒子在消沉時保持堅強,那麼,這裡所說的成功時“不為勝利衝昏了頭腦”,更是堅強的表現。只有做到了堅強,才能永遠不怕孤獨。傅雷對“堅強”含義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尋味。“堅強”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因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這可以說已經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來,傅雷奔放的思緒又從藝術飛到了中國的“黎明”。他從傅聰如流水般的演奏風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的“復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華文明。他激勵兒子,被這般偉大的文明之河哺育過的藝術家,“應該有氣衝斗牛的表現才對”,洋溢著對新中國的熱情,對中華文化的信心。

書信最後,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第一封信裡,他曾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這一次,他又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從而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讓“完美”的地平線永遠激勵著我們向前進!

二、問題研究

1.對於“堅強”,應怎樣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這是本文的一個難點,也是貫穿兩封信的內在精神。傅雷對兒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即使孤獨也不怕”(見第二封信),並且“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見第一封信)。二是“不為勝利衝昏了頭腦”,永遠保持“對藝術的謙卑”。這兩方面合起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就是寵辱不驚,得失泰然。第一封信裡所講的“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第二封信所說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也都是這個道理。

但“堅強”的最高境界,可以說還在於葆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赤子能夠保持心靈的純潔,能夠無懼孤獨,才是人性中最可貴的無堅不摧的堅強。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與“孤獨”?

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則說過,孤獨、寂寞和無聊是三種不同的境界,分別屬於精神、感情和事務的層面;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才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孤獨產生於愛……傅雷對孤獨的理解,與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藝術表現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怎能打動聽眾的心靈?”正因為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不含私心雜念,沒有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所以“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會遭到誤解和排斥,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為他的知音和朋友。這心靈的朋友,這精神的世界,足以讓他無懼身邊的孤獨,永遠不感精神的孤獨!周國平說“孤獨產生於愛”,傅雷說“愛讓赤子不孤獨”,實在是異曲同工。

赤子之心無比純潔,剔除了紛紜雜念,才可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並以之“打動聽眾的心靈”。藝術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這裡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

文中提到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以貝多芬為原型),說傅聰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個性也與之相像;又說“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其意旨在鼓勵兒子像貝多芬那樣,不懼矛盾,勇敢面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說說傅雷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此題意在讓學生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含義。

第一封信裡,傅雷希望兒子能夠正確地對待情緒上的消沉和低落,學會用達觀的態度泰然處之,保持心靈的平衡;進而能夠冷靜、客觀地分析事理,正視現實,吸取前車之鑑。第二封信,希望兒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仍然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融匯、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二、傅雷在給兒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經說過:“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從這兩封信來看,這種“父子如朋友”的境界體現在哪裡?

此題意在讓學生體會傅雷與傅聰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回答這一問題。有些方面還可以從《傅雷家書》的其他篇章中尋找例子。

“朋友”的意義,首先在於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與慰藉。當傅聰情緒消沉時,可以毫無顧慮地向父親傾訴,而父親並沒有高高在上、橫加訓斥,或者說些教條式的訓誡。相反,他能夠充分理解兒子的痛苦,首先盡力地安慰他,讓兒子覺得溫暖、放心;然後娓娓而談,以十分平等的口氣給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還在於志同道合,互為知音。傅雷與傅聰對音樂藝術有許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借鑑,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體現。

三、結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兩句話的意思,回答括號中的問題,並從課文中再摘抄幾句含義深刻的語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過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

(“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是怎樣一種情緒?)

2.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孤獨的赤子創造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深化對人生境界的體悟。

1.這句話意在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只餘下萬千感慨,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這就是我們對待往事應有的心態。

2.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剔除私心雜念,遠離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所以“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這些心靈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為赤子創造的博大寬廣的精神世界。

四、寫信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感情、展開深層次心靈交流的常見方式,它與面對面的交談有著不同的效果。請你也試著就某一話題,跟父母進行一次朋友式的通訊交流。

此題意在促進學生與父母的心靈交流;同時練習用書信的方式表情達意。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主要內容比較清晰明瞭(尤其是第一封信)。學生容易理解,不必詳細串講。可以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再提幾個問題即可。如,第一封信中,對於情緒的高低起伏,傅雷給兒子提出了哪些忠告?能否找出兩處生動的比喻?兩封信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

二、關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學生的理解可能還比較膚淺,因為缺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精神體驗。對這幾處議論,我們既不應隨便放過,也不必強求闡發的深度。

三、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對音樂藝術的熱愛與穎悟,可以播放並講析一些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樂大師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從而把語文學習同音樂欣賞結合起來,整體促進學生藝術情趣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四、鼓勵學生結合名著導讀,在課外閱讀《傅雷家書》、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可節選)與《貝多芬傳》等書。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戈寶權)

傅雷(1908—1966),文學翻譯家。字怒安,號怒庵。上海市南匯縣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創辦的徐匯公學讀書,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論激烈,被學校開除。“五卅”運動時,他參加在街頭的講演遊行。北伐戰爭時他又參加大同大學附中學潮,在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的威脅和恐嚇之下,被寡母強迫避離鄉下。1927年冬離滬赴法,在巴黎大學文科聽課;同時專攻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1931年春訪問義大利時,曾在羅馬演講過《國民軍北伐與北洋軍閥鬥爭的意義》,猛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留學期間遊歷瑞士、比利時、義大利等國。1931年秋回國後,即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譯作豐富,行文流暢,文筆傳神,翻譯態度嚴謹。“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政治迫害,夫婦二人於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譯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共30餘種,主要為法國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其中巴爾扎克佔15種:有《高老頭》《亞爾培·薩伐龍》《歐也妮·葛朗臺》《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於絮爾·彌羅埃》《賽查·皮羅多盛衰記》《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父》《比哀蘭德》《幻滅》《貓兒打球記》(譯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抄)。羅曼·羅蘭4種:即《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傳《貝多芬傳》《彌蓋郎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服爾德(現通譯伏爾泰)4種:《老實人》《天真漢》《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種:《嘉爾曼》《高龍巴》。莫羅阿3種:《服爾德傳》《人生五大問題》《戀愛與犧牲》。此外還譯有蘇卜的《夏洛外傳》,杜哈曼的《文明》,丹納的《藝術哲學》,英國羅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頓的《英國繪畫》等書。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傅雷家書》(1981)整理出版後,也為讀者所注目。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

二、傅聰憶父親(葉永烈)

他的琴聲剛剛在臺灣響過,又在北京、上海和香港響起。傅聰穿梭於海峽兩岸。5月底,趁他從香港返回上海,我去拜訪他。他穿著淺色的西裝,裡面是鮮紅的高領線衫,雖說已經“年過半百”,卻顯得瀟灑、活躍、開朗,不時仰天大笑。我們無拘無束、漫無邊際地聊著,姑且曰“無標題談話”。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本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中無名氏的詩句。傅聰說,他的父親傅雷最喜歡這兩句詩,作為座右銘。傅雷總是憂國憂民,為整個人類的命運擔憂。他是一個想得很多、想得很遠、內心生活非常豐富的人。傅聰記得,在1948年,印度民族運動的領袖甘地被極右派刺死,訊息傳來,傅雷悲憤交集,三天吃不好飯……正因為傅雷“常懷千歲憂”,所以他的心靈常受煎熬,常處於痛苦之中。

自然而然,我們談起了《傅雷家書》。傅聰說,透過父親寫給他的那麼多家書,足以看出父親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充滿父愛的人。《家書》談的是做人的原則、藝術的修養。父親既熱情,又細緻,細小到衣、食、住、行都要管,什麼都替你想到了。傅聰很坦率地說,有優點必然有缺點,他以為父親過於嚴格、慎微。他大笑道,幸虧他一半像父親,另一半像母親,他從母親那裡繼承了寬容、樂天的品格。

童年,留給人溫馨的回憶。傅聰的童年是在上海度過的。傅雷在法國專攻美術,而傅聰小時候對美術興趣不大,“胡畫”一通罷了。傅雷注意到傅聰喜歡音樂。收音機裡一傳出樂曲的聲音,好動的傅聰便會安靜下來,側耳細聽。傅聰回憶道,有一天,他正在跟別的孩子玩,忽然有人傳令“叫儂回來,叫儂回來”。他不知“啥事體”。回到家裡才明白,父親在跟幾位音樂界的朋友在商量,讓他學鋼琴。就這樣,傅聰到雷桓伯伯家學鋼琴。最初,只是讓他去學而已。不久,聽雷伯伯說,傅聰學鋼琴學得快,鑽進去了。於是,傅雷決定置一架鋼琴。傅聰就是這樣和鋼琴結下畢生之緣。

傅聰記得,當他的琴藝有了長進之後,父親讓他退學,在家專門習琴。父親親自編課本,教他中文。傅聰說,父親教我,從未採用“旁敲側擊”。父親提出一個問題,讓傅聰回答。如果答不上,父親就講一個故事啟發他;再答不上,又講一個故事……一直到他經過自己的思索,講出了答案。傅聰頗為感嘆地說:“這樣,學問就成了我自己得來的,不是道聽途說,不是copy(拷貝),不是抄書。父親這種教育方法,使我永遠受用不盡,那就是獨立思考。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就不會停留於一,就會舉一反三,在面前展現廣闊的知識天地。如果說我以後在學問上有所成就的話,那歸功於獨立思考。我的基礎就是這樣打下的。”

傅聰說,傅雷是五四時代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應當只是理解為‘有知識的人’,亦即英文中的intellectual。知識分子應當是instruction,即有思想的人。知識分子是社會進步的先鋒隊。也正因為這樣,許多進步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總是命運坎坷,如伽利略、哥白尼等等。他們總是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做“順民”。

我們聊及了在京舉辦的“傅雷家書墨跡展”。傅聰說,那是傅雷被打成“右派”時,非常苦悶。周煦良怕傅雷想不開,勸他學書法。傅雷辦什麼事都很認真。他學書法也是如此。一學,就著了迷,字寫得越來越好。

一說及“文革”,傅聰以為只有用anguish才能表達他的心情,即內心的痛苦,而又含有控訴的成分。“文革”是大悲劇。有一次,外國記者問起他對“文革”的看法。當時傅聰在音樂會上剛好演奏了蕭邦的《晚年》。傅聰當即說,中國文化在“文革”中的處境,就像《晚年》一樣。

如今,傅聰已是中央音樂學院兼職教授。他說自己是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願為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演奏音樂。今後,他仍將來往於海峽兩岸,向熱心的聽眾奉獻他的琴聲。他強調說,他去臺灣,純粹是為了演出,不帶任何政治色彩。

傅聰很高興地告訴我,這次來上海,出乎意料,上海音樂學院幫助找到了“文革”中查抄的傅雷家書底稿,還找到了傅雷分類摘錄的傅聰的來信,全部送還傅聰。其中不少信件,是現在出版的《傅雷家書》中所沒有的。另外,有關部門還把傅雷遺囑原件交給了他。

我問及他的兩個孩子。他說,只有一個孩子學音樂。

他再三說,他是淡泊的人,與世無爭,只願把一切獻給音樂。他愛祖國,愛祖國的文化、河山、人民。他的根在中國。

(選自《名流側影》,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標籤: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