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集部 > 集部精選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體會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體會1

《古文觀止》是本好書,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現。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輝。自我讀起此書時,背過的古文不過就寥寥數文。實在是好文眾多,只得走馬觀花般學習皮毛,而在觀止的選傳中,猶獨鍾情於《戰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與三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敢寫諫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表現其的勇敢與智慧,文章結構緊湊,舉例充分,論理十足,可謂是絕。諸葛孔明寫《出師表》,表現他正直,為理想奮鬥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選諫逐客書二段來品析。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體會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2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寫諫逐客書時,正為秦王因韓國實施「疲秦計畫」,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範圍之內,於是李斯將諫章呈給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銷逐客令。試問;如果諫章不能打動秦王,那麼秦王會不會以叛黨的名義殺了他。答案是肯定的。從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膽量,從容,淡定,真學才識。從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聞……”作為起始,一連串的因果例項擺出,環環相扣,層次明瞭,接著說明為何不贊成,否定秦王的決議。第二段“夫物。”,我猶以為重要,一針見血。突出中心。

這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也讓我對作者感到敬佩,也讓我對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無法自立,也沒有像作者那樣有主見,遇事懦弱膽小。不能沉著應對,面對一些物質的事物,也不能夠地面對。所以我立志學習作者的這種精神品格。而我也很慶幸讀了這本讓我很愜意,很享受,很有啟發的書。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體會2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是日閒暇無比,翻舊書暫遣心情。眼裡正好看到一本《古文觀止》,《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這本書能發出耀眼的智慧之光,使追求永恆的道路上能夠曲徑通幽,柳暗花明。《古文觀止》是迄今為止對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寫作名篇較精的一本古文書。裡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中華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容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為要照顧自己臥病在床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為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資訊快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與“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

三、為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轉季樑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為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好的作品正如《古文觀止》,是經得起歷史考驗,能不斷給人啟發和智慧。拜讀《古文觀止》,研習傳統文化,是為增加精神財富之源泉。《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裡,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