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選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選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嚮往已久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將不同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幾千年前戰火紛飛、羽扇綸巾的三國時代。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人就是諸葛亮了。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情意深重,知恩必報,仍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我卻認為不盡然,因為這恰恰體現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超前預判。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等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赤兔馬”去找劉備了,真是一名義薄雲天的好漢。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或忠肝義膽,或足智多謀,或英勇無匹。很多人物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讀了《三國演義》之後,我覺得自己似乎長大了許多,成熟了許多。這本書讓我領略到英雄的風采、智謀的魅力。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本好書就像是知識的源泉,讓人受益匪淺。

同學們,還等什麼,快捧起書讀一讀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我心中的他

讀了《三國演義》三遍,總是全神貫注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百讀不厭,使我受益匪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歸一發生的一系列驚天地泣鬼神之作。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張飛的勇猛,關羽的忠義,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當屬關雲長,他雖然為人驕傲自大,以致敗走麥城,但人無完人,尚且他為人忠義,武功超人。與劉張桃園三結義,曹操打敗劉備時,關羽因帶著二嫂,又被張遼說動,約法三章:降漢不降操、準時給糧、一旦發現劉備行蹤,即刻離開,然後投降,足以見雲長之俠義,無愧“一世梟將”之稱。他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刀光劍影處,唯其獨尊!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又一欣賞的人物,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出茅廬,就已定天下三分。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足以見其神機妙算,但魏延一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卻稍有冷淡,以致其造xx,錦囊殺魏延,卻小有不妥。

《三國》給予了我太多,我只有一句話要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讀三國演義有感2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哪一本書?當然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軍大起義到三國歸晉,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接下來,我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劉阿斗真的扶不起嗎?並不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後主劉禪好幾年沒有討伐曹魏,興師動眾了。所以百姓們其樂融融,農業收成直線上升,大家都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根本沒有人再想打仗這個事情了,但這也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直到魏軍終於攻打到成都時,劉禪為了不讓百姓受戰亂之苦才選擇投降。所以,並非劉禪扶不起,只是當時的敵人曹魏太強大了。

曹操最得力的戰將是誰?第一個反應一定為五子良將。確定嗎?其實非也,那是誰呢?他乃上古刑天轉世,後被曹操招入麾下。起先曹操看他長相不好,不用他。後來郭奉孝道:“此人乃刑天轉世。”曹操聽後大喜,開始重用他。他擊退呂布,在宛城戰張繡時,他一個人抵擋萬箭,最後被敵軍殺害。他就是曹操最得力的'戰將——戰神典韋。

孔明為什麼以死相報蜀漢呢?因為是劉玄德的一份真誠感動了孔明先生。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倘若不答應,如何對得住劉備的這一份誠意呢?劉備臨死前託孤給孔明先生,讓他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成器,可以自立為王,又讓他其他2個兒子劉永、劉理拜孔明為相父,劉備對於孔明的信任,讓孔明必須輔佐蜀漢到死為止。

劉備告訴我們人要以“仁”為王。周瑜告訴我們人不能氣量過於狹小,否則路會越走越窄。曹操告訴我們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遠一些。張飛告訴我們做事情要粗中有細。關羽告訴我們不能太過於驕傲。荀彧鄂高速我們不能招惹地位比自己要高的人,不然沒有好下場。

讀三國演義有感3

翻開書頁,嗅到了中國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璀璨;聽到了中國文化那輕巧的步伐,向日漸強大的祖國邁來。這是我對《三國演義》最初的印象。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作者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部屬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眾的苦難和他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小說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寬厚仁愛的劉備,多疑奸詐的曹操,正氣凜然的關羽,勇猛異常的張飛,還有頭戴綸巾、手搖羽扇的諸葛亮,以計謀見長的司馬懿。《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曹操“官渡戰敗袁紹”、陸遜“連燒七百里”、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巧擺八陣圖”等,他們鬥智鬥勇的故事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典範,是研究歷史的根本。是你值得信賴的歷史導師,走進他,會讓你受益匪淺。

讀三國演義有感4

“儘早把閱讀當作一件大事。”這是餘秋雨說過的一句話。是啊!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我讀過的書有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作文選》、《小王子》······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書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很多遍了。

我上幼兒園時,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卡通版的《三國演義》。那時,只會看書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圖象。每天晚上我都在媽媽的三國故事中睡著。有時,做夢還夢到三個國家在開戰呢!

上國小了,爸爸給我買了本青少版的《三國演義》。這時知道了媽媽故事中的諸葛亮是多麼的神機妙算,曹操是怎樣足智多謀······三國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一次諸葛亮讓幾十個士兵裝作老百姓在城門口到處走,自己坐在城樓上,兩個孩童在他兩側,悠閒的`彈琴,一副很自在的樣子。司馬懿看到這幕,以為這是計謀,就撤兵離開。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書中還描述了很多危機,都是在諸葛亮的妙計中一一化解。當然,他也有失算的時候,如街亭失守,後來的阿斗衰敗。這就是完美的人物刻畫,畢竟人無完人。

在專家,學者的眼裡,《三國演義》需要研究探索的還很多,也是我這個國小生無法領悟的。我只知道學習古人的應戰技巧,在以後的生活中會處理一些應急狀況,完善自己的人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5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知道古代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歡的有三個人。

我喜歡的第一個人是劉備,因為他仁慈,善於聽從部下的.意見。雖然在東吳大將殺了關羽時不聽諸葛亮等大將的勸告,興動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最後幸好被趙子龍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絕大時間聽從部下的意見。

第二個是諸葛亮,子孔明,被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後請出山輔助劉備。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曾火燒新野、藤甲軍、赤壁,還水淹于禁七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萬之箭,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使其心服口服,設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體現了他的善用計謀。

第三個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時懷疑敵軍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還興動全軍攻打新野,分五隊進攻光第一隊就被孔明燒的寥寥無幾了。五隊攻佔新野劉備全軍都以撤出。火燒新野後軍隊所剩無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紅樓夢的悲慘故事,不像西遊記的神話傳說。但其中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6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思想的火花,是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能從書中學習很多知識,認識很多能人志士,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結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的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他足智多謀、膽大心細、神機妙算。心胸狹窄的周瑜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著陷害諸葛亮。他以軍中缺箭為由,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十天趕造十萬支箭,還私下通知魯肅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諸葛亮不僅識破了周瑜的陰謀,他還不與周瑜斤斤計較,憑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淵博知識,在第三天,趁著大霧漫天,用草船從曹營中“借”了十萬支箭,讓周瑜自嘆不如,也讓周諭更加妒。

有人說諸葛亮是天生的聰明才智,但我認為不靠自己的努力是不會一直聰明的,只是偶爾運氣好罷了。就拿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來說,他這次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早就預料到三天之後必有大霧,才敢誇下三天造十萬支箭的海口,他只不過比其他人多了一個心眼兒罷了,所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而周瑜連要死了的時候還記恨別人,對於這種執迷不悟的人,生活會過得很痛苦。所以,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我們應該學習諸葛亮,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讀三國演義有感7

談到《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大家立馬會想到:關羽、張遼、諸葛亮。可到底誰才是三國裡的真雄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子裡揮之不去。

劉備?曹操?還是孫權?曹操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時稱劉備與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較一番這倆人。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因他而起的戰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卻極少參戰,若不是諸葛亮、趙雲、關羽等英雄好漢相助,恐怕此生連一場勝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親自領兵,靠著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難道這不是英雄之舉嗎?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歇後語吧,“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當趙雲拼盡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劉禪,而劉備卻故意將劉禪摔在了地上,這實在不像英雄之舉。而曹操的將士們並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荀彧在曹操還毫無名氣之時就離開東吳,投奔曹操,而這又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曹操的英勇果斷,會選人用人,不論戰役是勝還是敗,始終都為之一笑,這種種原因合在一起,難道曹操還不配為真正的英雄嗎?

好了,說完劉備,再說說孫權。孫權的這一切,都是他哥哥孫策拼盡全力打拼出來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曹操作為一代軍事文學家,詩詞歌賦,文學武藝,樣樣都行,而孫權在東吳一直沒有什麼大作為,還把整個東吳的兵權交給了周瑜,這還有可比性嗎?

但是,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也有缺點,他太多疑了,就因為多疑而害死了華佗,但是他的優點勝過缺點,不然也不會讓魏氏江山如此穩固。

不過,能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大名,必定也是有過人之處的英雄好漢,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曹操的博大襟胸,學習劉備的為賢為德,學習諸葛亮的過人才智。

“東漢末年分三國,說不清對與錯。”我又想到了這一句歌詞,這個問題終於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讀三國演義有感8

悟人生真諦,做平和之人——讀《三國演義》有感三國風雲,大氣磅礴。書中人物各有千秋,講述了一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往事。

在經歷幾遍的詳讀之後,我對書中兩人頗有興趣,一是周瑜,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一派的少年都督;二是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劉備帳下軍師。這兩個人曾一同指揮過赤壁之戰,顯然是友;而諸葛亮又三氣周瑜,最終使一位心胸狹窄的少年英雄氣鬱身亡。

先說周瑜,他是東吳的大都督,年少便得到吳侯的賞識,又得美女小喬為妻,可謂是春風得意,生活事業雙豐收。就是這樣一位少年得志的奇人,最後卻落得為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氣死於馬上。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又少年得志的人,結局竟顯得如此悲慘。為什麼,只是為了心胸狹窄,滿足自己的虛榮,情節跌宕起伏,讀來讓人惋惜不已。

年少的周瑜只為一是氣短,從而造成了這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這不禁讓現實社會的我們,無不好好反思。而說道孔明先生,他值得我們反思的又有哪些呢?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與龐統並稱鳳雛臥龍。他學識淵博,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做為軍師,他一生奇聞奇事極多。曾主持過赤壁,獨演空城計……書中提到他的情節很多。其中我最喜歡也最佩服的是他與劉皇叔的那一段隆中對,當年劉備三請孔明,終於在最後一次見到了他,諸葛亮當然也不負其所望,為他把後來六十年的戰略方針和計劃介紹了一遍。正是這一短短的隆中對,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諸葛亮的學識,更讓劉備以下開朗起來,看到了希望。也正是它,同樣反映出諸葛亮在隆中多年的修學沒有白費,從而才早就了這樣一位亂世才子,正是這淵博學識才造就了劉備的漢室天下。

總體老說,周瑜和諸葛亮只是書中的兩個代表人物,真正吸引讀者眼球的是這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亂世中的這些人的真情。正是有了這些情義才造就了書中這些有血有肉,風格各異的人物。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陶醉其中。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無謀無勇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的。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國,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讀三國演義有感9

“隆中對”乃戰略失誤嗎?

——讀《龍之魂》札記

閒暇之餘,於書欄上覽毛澤東的歷史筆記解析《龍之魂》,書中毛澤東自成一家,反叛歷史定論,挑戰史學權威,他認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維持會長,竊國大盜新王莽是代表農民,荒淫暴君殷紂王是開拓功臣,千古絕唱隆中對實乃決策失誤,荊州,這座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中立過汗馬功勞的地盤構成了蜀漢政權不可克服的戰略缺陷。

毛澤東認為蜀國的失誤在“隆中對”中,孔明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固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可身卒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就是史學上堪稱極品的“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從圖中原”的隆中決策。毛澤東指出這個戰略的缺陷就在於使本來有限的劉備兵力又分散了。劉備佔據荊州後,再佔益州,就必分兵讓關羽守荊州,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後來,劉備佔了漢中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長期領兵經營漢中,這就是毛澤東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遙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顧,結果關羽失了荊州。劉備起兵伐吳,大敗而歸。至此,蜀漢的鼎盛時期就過去了。諸葛亮無論多麼能耐,亦無力迴天了。從總的戰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無荊襄之兵呼應,戰勝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險峻,不易運送糧草,司馬懿只守不戰,孔明糧盡必退,因此從征伐割據的戰略角度看,兵出祁山並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種以攻伐守的防禦戰略;從戰術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軍進攻,用兵方法缺少變化,過於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勝”的用兵原則。《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戰略。《項籍》中蘇洵亦言:“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赤壁之戰後劉備借孫吳之力巧奪荊州,以此結束了劉備流連忘返,寄人籬下的悲慘流寇軍事生涯。劉備若不得荊州,無立錐之地就無從談得益州,璋州等地;若劉得益州後而不讓關羽守荊州,而讓“二分兵力”合為一處,這雖然符合了毛澤東的“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但荊州乃富庶之地, 實乃糧食補濟和後勤供應的重要基地,若棄之,實如毛罵宋襄公般“蠢豬似的仁義”,不要荊州的上上策, 即與東吳交換一塊與蜀漢相鄰的土地,而若大一個荊州,從社會經濟而論,益川地的糧食單產量豈可與荊州相比肩耶?待天下有變, 則令一上將出祁山,一軍出荊州, 這就突出了荊州對劉氏圖取中原的重要性,孔明的防禦戰略是攻擊性的,孔明所想的出必不是合兵一處再圖取中原,而是以祁山之敵擊之,而荊州兵為現在所謂的“預備役”吧,荊州兵以荊州民眾養之,亦不需成都憂慮,且進兵時還可以互為犄角,彼此牽制中原兵馬,然後再會師於曹操魏之地, 也或許如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把戰爭區引向敵區!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雲長都督荊襄九郡事,“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友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徒許都以避其銳。”史載:“卻說關公擒瞭解于禁,斬了龐德,威名大震,華夏皆驚,聚方武商議曰:‘孤素養知雲長智蓋世,今據荊襄,如虎生翼。徜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由史可知 ,雲長守荊州時曹操魏政權的統治中心亦構成威脅震攝,完全達到了當初諸葛孔明的戰略構想,而云長之大意失荊州,才是蜀漢政權淪為悲劇導演的真正因素。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許多英雄拋頭顱,灑熱血。趙雲、關羽、劉備、諸葛亮……等。

他們為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地學習、奮鬥、拼搏,為的就是那心中無愧的選擇!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板戰亂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麼他在長板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他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爭袍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要常山趙子龍!”糜夫人在當陽板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為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的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鬥而義無返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記載了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到三國鼎立,最後司馬懿統一全國的故事。其中,在我心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不是勇冠三軍的'張飛;也不是求賢若渴的劉備,而是忠肝義膽的關羽。

關羽真是一位英雄,他有情有義、剛正不阿,又不不像張飛那樣衝動。徐州之戰,關羽和劉備、張飛走散了,關羽投靠了曹操。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賞錢又是賞美女,想讓關羽留下,可關羽不為所動,卻只答應曹操“降漢不降曹”,且只在未得劉備訊息之前可為曹操所用,但他只要一有劉備的下落,他就可以立刻離開,曹操也拿他沒辦法。後來,曹操把赤兔馬送給了關羽,關羽立刻跪下感謝曹操。曹操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我給你金錢、美女你都不謝我,而只給了你一匹馬你卻要這樣謝我呢?”關羽回答“因為聽說赤兔馬可日行千里,這樣如果我打聽到了大哥的訊息就可以立刻回到他的身邊了。”關羽可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啊!

想到關羽和劉備之間的情誼,我就不由得慚愧起來。我在學校有個好朋友,現在已經轉學了。有一次考試,我正在抓緊做題目,他的鋼筆沒墨了,向我借墨囊,我覺得快沒時間了,不想再浪費時間,我明明還有一盒墨囊,卻騙他說我也沒帶。現在想起這件事覺得真是太不應該了。

今後,我一定要像關羽一樣,做個有情有義的人。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諸葛亮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他懂天文、識地理,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人物。

《三國演義》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後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為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後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群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佔益州,曹操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佔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

我讀了書中的許多故事,有諸葛亮用計草船借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諸葛亮大火燒赤壁、諸葛亮三氣公瑾、諸葛亮兩上出師表······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不甘心,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曹兵再次大敗而歸。

最後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三國演義》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們要向諸葛亮學習,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膽有識、才智超群、足智多謀。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這個學期我看了很多課外書,我最喜歡的一本是《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許多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有正義的劉.關.張三兄弟,百戰百勝的趙雲。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還有陰險狡詐的曹操。我還知道了歷史上的'兩場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還有流傳至今的很多諺語,比如,人們總誇一些年老的人還是很有能力就會誇獎他“寶刀未老”,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劉備三顧茅廬讓我知道,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堅持不懈就會成功。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

三國時期,為了一統天下,大家都在努力拼殺,註定是一個烽火硝煙的年代。我很慶幸我生活在現代的和平年代,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所以我要求我自己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生活,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我讀過許多的書,它們讓我瞭解真實的事件,悟出一個個道理,讀《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經歷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起初,我對這本書並不感興趣。可當我讀到關羽與他的兒子被孫權的手下抓住時,我的心裡一惶:孫權不會要把關羽收做手下吧?那他們會一起把蜀國打敗嗎?這讓我十分擔心。但是,關羽的'行為不禁讓我欽佩,他寧可被孫權斬首,也絕不與孫權聯合,最後孫權無奈,將關羽和他的兒子推出斬了。讀到這,我既難過又佩服,“關羽真是一位大義凜然的好英雄”,我感嘆道。

誰知,我越讀越感到有趣。《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在立下軍令狀後,在第三天大霧瀰漫的情況下,帶著十隻草船來到曹軍水寨。這時我便疑惑起來:咦,諸葛亮不是要去打造十萬支箭嗎?為什麼現在來曹軍水寨呢?看到後面我才知道,原來諸葛亮是要去曹軍水寨“借”箭呀!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遇到事情要沉著冷靜,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關羽大意失荊州》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驕傲。

這就是我的讀書感受,我悟出了許多道理,你有你的讀書經歷嗎?跟我分享分享吧!希望看書能給你帶來收穫。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我讀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深受感觸。

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備、張飛、關羽,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三人每天都在為百姓除害、施德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光武中興傳至獻帝分為三國。

下面的第一個故事是三英戰呂布,曹操殺牛宰羊馬會。生意進兵之策眾人推薦袁紹為盟主。孫堅自告奮勇挑戰泗水關董卓率領呂布來守孫堅殺去,被呂布打得大敗落荒而逃,榆社潘鳳去也是一樣的下場。只見這時臺階下一任大叫小將願斬呂布頭!獻於帳下眾人看去,發現這人身長九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生如巨鍾。這人正是關羽。過了一會兒關羽與呂布交戰不分上下,於是劉,張二人前去相助取呂布首級!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