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薦】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的縮寫本,受益匪淺,裡面講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愛民如子的劉備、英勇善戰的趙雲、忠肝赤膽的張飛、敢作敢為的曹操、忠勇兼備的關羽等等。

在這些人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關羽,他恩怨分明、剛正不阿、重情重義。在書中有寫到他千里走單騎、華容道放曹,從這兩個事情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是一個忠義磊落、知恩圖報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我還特地去查了《三國演義》原文,它是這樣描述關羽的外貌的.: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一身英氣,難怪後世稱他為美髯公,因他的勇武,而稱他為關公,他的忠義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在這些人當中,最覺得可惜的就是諸葛亮,從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並非神仙,有時候也會出錯,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了城池等,這讓我不禁想到,連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都會出錯,更何況我們這些小孩子呢,這樣一想,我們實在是沒有理由去要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因為自己取得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要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身上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另外,《三國演義》中還詳細地描述了很多著名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在裡面展示了很多高深的軍事策略,發現這些戰爭中多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經典畢竟是經典,註定了它有很多優秀的不可磨滅的東西在裡面,值得我們去思考。

讀三國演義有感2

今天,我在“悅叮網”上閱讀了名著《三國演義》,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其內容豐富,人物生動,因此成為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小說中描繪了許多生動形象的人物,性格鮮明,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曹操、諸葛亮、關羽和孫權。

“奸絕”——曹操

曹操被後世稱為“奸絕”,而我認為不然。孟德從小即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且機智過人,做事果斷。至於疑心重,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回顧中國千年歷史,哪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會對部下保持絕對信任呢?從另一方面看,他十分愛才、敬才、惜才,這點不僅表現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情壯志上,更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官渡之戰時,“聞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收得關羽,更是送赤兔,贈貂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脫華容道之難後,痛惜郭嘉,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看戰績方面,當年若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將是一盤散沙;若無曹操鞏固魏國實力,西晉江山也無法建牢;若無曹操滅呂布,平袁術,剿袁紹,天下更難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從各方面看,曹操毫無疑問地成為東漢末年以來最重要的人物。

“智絕”——諸葛亮

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留下無數功名為後人稱頌,如:隆中決策、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錦囊計,不愧為真正的“智絕”。相比之下,周瑜亦有大智,領導了整場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可惜一代英雄敗在氣量之上,周瑜的嫉賢妒能,最終反而氣死於巴丘,英年早逝,僅活到三十六歲。諸葛亮心胸寬廣,足智多謀,正可謂“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只可惜劉禪即位,蜀漢衰落,諸葛亮已無回天之力,終留下一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故事令後人感慨。

“義絕”——關羽

關雲長之義乃三國裡無人可比。桃園三結義、身在曹營心在漢、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是關羽“義”之最好詮釋。此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戰呂布,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乃盡顯其智勇雙全。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剛愎自用、居功自傲的缺點在失荊州、走麥城時無不披露出來,而關羽本人也就此犧牲。可是,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義守著他對蜀漢的一貫忠心,寧死不降吳,終為後人世世代代所傳頌。我自作《念奴嬌》詞一首,並在最後一句中嘆道:“英雄氣短,功名千古流芳!”

一代明君——孫權

孫權是三國裡最成功的國君之一,連一代嫋雄曹操都曾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在三國,孫權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奠定三國鼎立之勢;荊州之戰神出鬼沒,活捉關羽,攻取荊州戰略要地;夷陵之戰火燒百里,大敗蜀兵,使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辛棄疾評價他“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確不假。

讀《三國演義》,品味其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韻味、熱情與豪邁,我心中豁然開朗。而在讀史的同時,我們更要以史為鑑,以古為鏡,反思歷史成敗之源,領悟人生的哲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說到楊慎的這首《臨江仙》,便會令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三國演義》這部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所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天下歸晉等。本書作者羅貫中把人物、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甚至有些誇張,體現出人物的性格鮮明的特點:謙虛謹慎、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胸懷大志、弘毅寬厚的劉備,恩怨分明、忠肝義膽的關羽,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的張飛,狡詐多疑、雄心壯志的曹操,氣量狹小的周瑜……這些人物是我們最熟悉的,他們之間有些人物令我感到十分震撼,十分敬畏。雖然《三國演義》裡的人物角色關係複雜,但是當你讀起來的時候,就會叢中體驗出無窮的樂趣,漸漸地,你也就身臨其境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也許,你們都會認為,曹操是一個奸賊,他不是一個好人。但是,我卻認為要看清一個人,就要從多方面收集證據來確定,而不是隻靠單方面的證據來定奪這個人的好壞。因為,我始終覺得,曹操身上的優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的三萬軍隊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的十萬大軍,這不是因為曹操的陰險,而是因為曹操能謀善斷,善於採納部下的建議。儘管袁紹地廣、兵多糧足。但是,他輕視曹操,為人傲慢,聽不進部下的意見,被曹操打敗也是意料之事。還有,曹操非常器重良才。記得當時關羽為了保護兩位嫂嫂,不得已只好屈服在曹軍之下。這時,曹操並不是因為關羽是他的敵人而存心想謀害他,而是認為關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待之甚厚。但關羽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曹操只好放棄關羽。說到曹操,就不得不講講他寫的詩歌了。他的詩歌的一大成就,就是開創了文人“擬樂府”詩歌創造的全盛局面,還有詩歌裡蘊藏的悲涼壯觀的藝術風格,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寫的詩歌字裡行間都散發著堅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偉的氣勢,悲涼慷慨,激發著讀者們積極向上的精神。總言而之,曹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個出色的文才風流的才子!

其實,做人一定要有目標,踏踏實實,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段路。古語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新。劉備、曹操、孫權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只傳到兒子、孫子輩就失去了江山。魏、蜀、吳的三個末代皇帝——曹奐、劉禪、孫皓,跪拜在五晉皇帝司馬炎駕前,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而人們不會忘記:現在這位被人三呼萬歲的人的爺爺司馬懿,當初在曹操手下,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這就是歷史!正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三國演義有感4

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假期的旅行計劃全部泡湯。行萬里路改成讀萬卷書了。今天我翻開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裡面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奸詐的曹操、謙遜的劉備、正義的關羽、謹慎的'孔明等。

除了這些人物,還有一些著明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主要戰役。官渡之戰主要由於袁紹不聽人勸而輸給對方,最終導致戰役失敗。而赤壁之戰是中國較為出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疫,與夷陵之戰分別為火燒軍船和火燒連營。

三國裡面還有許多故事,如諸葛亮七擒孟獲、關羽水淹七軍等,這些故事都能夠使我不厭其煩的去讀它,去品它。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中最有智謀,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更是用兵如神。

通過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許多英雄拋頭顱,灑熱血。趙雲、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他們為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地學習、奮鬥、拼搏,為的就是那心中無愧的選擇!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板戰亂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麼他在長板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他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爭袍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要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板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為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的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鬥而義無返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讀三國演義有感6

合上這本《三國演義》,我忽然感悟到了桃源三結義的真摯,煮酒論英雄的豪邁,似乎還看到了三顧茅廬的真誠;草船借箭的機智,火燒赤壁的瀟灑……三國,令我讚歎不已的三國!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我最敬服的.就是關羽和諸葛亮了,為什麼他們值得我敬服呢?

關羽結識劉備、張飛,情如兄弟。關羽受曹操厚待卻不忘本,許以立功報曹操後去追劉備。白馬之戰中,關羽策馬刺河北名將於萬眾之中。關羽有勇有謀,視死如歸,忠誠重義。

諸葛亮呢?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我認為,最遺憾的就是張飛了,一代豪傑毀於兩個無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嘆息!我覺得三國中最狡詐的是曹操,他疑心重重、陰險狡詐,但是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從學過的《觀滄海》中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三國。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陣營,相同的是,都令人難忘。每個章節,都在敘說著不同的故事,有憂傷、有驚喜、有豪情壯志……嬉笑怒罵各不同,但章章都在演繹人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7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舉世聞名的《三國演義》,也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天下大亂,各國互相征戰,各種足智多謀的人幫助自己主公出謀劃策。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是曹操,他非常聰明,在軍事方面很在行,可總會中其他人的計策,被別人打得落荒而逃,他用兵有時因心情急躁而變得大意,多次遇到“兵敗如山倒”的場面,這些事讓我明白了做事要仔細思考,心情不要急躁的大道理。但從他身上悟出的道理不止這一個,他也有好的一面,曹操很會利用人才,也非常喜歡人才,在多次戰演之中,無論是敵人還是誰,只要不是等閒人之輩都命令士兵不得對人才下毒手,只能把那人活捉,他失去一個人才就如失去一個親人,所以我又悟出了交友要交品行好、知識面廣的好朋友的道理。

雖說諸葛亮是曹操的敵人,但我很欣賞他,因為他可呼風喚雨,預判事情進行的方向。雖然安居在山中,卻學富五車,料事如神,我再次知道了讀書的益處。

讓我明白待人要忠誠,平常要關心人的道理的是劉備,他非常善良,對他的`兩個兄弟很是喜歡,在打仗時他為百姓著想,一直全力保護百姓,不想讓他們受苦受難。

從張飛來說,他性格急躁,性情魯莽,但勇猛無比,一心為國。在劉備看來,他是一個勇猛武將,更是一個好兄弟。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勇氣,但不要過於魯莽。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不僅是一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更是一本教給我道理的好書,我可以從裡面悟出人生中的大道理,不論是誰都有自己的長處。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爸爸買給我的時候,我還不想看。爸爸說:“你先看到二十二頁吧”。我慢慢地看,後來忘記了吃飯和睡覺時間。真的.有趣。

這本書主要先講的是,東漢後期,奸臣當道,朝政混亂,老百姓十分困苦,張角,張寶,張良三人利用這種形勢組織起黃巾軍來奪取皇帝定座。許多人趁機招兵買馬,組成軍隊。書本中。經過“桃園結義”“官渡戰”“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許多經典故事,形成魏,吳,蜀三國鼎立歷史。

最令我驚訝的是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人,從少立志恢復漢室,經過桃園異姓三結義,三顧茅蘆請諸葛亮。最後建立蜀國當皇帝。英雄真是不論出身,只要從小立志並堅持,就會勝利。全紅嬋也是這樣,堅持練習,得到奧運冠軍。也有很多人家裡很窮,不識字。平時堅持,最後勝利了,成為大學生,最後成為科學家,發明很多東西,幫助很多人。所以我們平時要堅持,才會勝利。

《三國演義》不僅是一本有趣故事,而且還有很多道理。同學們,有時間看一看喲。

讀三國演義有感9

自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就一起走向了投軍之路,他們一路上驚驚險險,幸好三兄弟齊心協力,打了不少勝仗。可是他們也有兵敗的時候,因為他們缺少一個軍師。劉備從司馬微那兒得知:得到臥龍、鳳雛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於是劉備三顧草廬。終於請來了臥龍先生,他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因為他的得力相助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情孟獲……後來不幸的是關羽不聽勸導致敗走麥城遇難,張飛又因為自己的有勇無謀而送命。劉備又以兄弟為重不聽賢臣之勸出兵東吳,被陸遜算計以致兵敗。劉備因為年高也去世了。後來後主劉禪繼位,但他昏庸無能,不聽諸葛亮的勸言,在諸葛六出祁山兵敗逝卒之後,降於西晉。東吳因大勢已去也降於西晉。也應證了諸葛亮的話:天下三分,分久必合。

在這本小說中,我明白了:什麼事都要以大局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時機。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裡邊有關三國時期的工作讓我悟出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裡首要講的是漢靈帝不睬國務,大眾過得十分苦。所以張角創立了起義軍,為了打壓起義軍,漢靈帝招兵買馬。劉備,關羽和張飛一同從軍因而碰上面,結拜為兄弟。後來因呂布的攻擊,劉備投靠曹操,又託言攻擊袁術,領了曹操的.五萬戎馬,到徐州打敗袁術,並在哪裡發展起來,預備以來迎戰曹操。再後來,劉備取得軍師徐庶,諸葛亮,龐統與吳國一同抗擊曹操,曹操變弱後,蜀吳分隔。後來,關羽被攻擊而死,張飛對手下過分嚴峻而被手下刺死,劉備不聽勸說而敗病死在白帝城,太子劉禪位,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魏軍進攻蜀國毫無還手之力,劉禪屈服魏軍,蜀國從此消滅。

其間,《王允巧使美人計》講殘酷的董卓被使美人計殺死,我覺得董卓惡有惡報是應該的。《劉玄德草廬三顧》講的是:劉備為請諸葛亮做軍師,先後兩次不怕辛苦,千里迢迢來訪問諸葛亮,諸葛亮看他有誠心,才樂意跟著他。讓我悟到最深入道理的故事是《陸遜妙計燒連營》,裡邊講:孫權殺了關羽,張飛,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說當即發起百萬大軍進攻吳國,吳國儘管人少,可是吳國是聰明的陸遜當大都督抗擊蜀軍,先消磨蜀軍銳氣,再找時機進攻,成果一舉打敗了蜀軍。我懂得了:假如一個人不聽他人的好言勸說,只想急著就事,得到的只要失利。

《三國演義》十分風趣,能讓人懂得許多常識和道理,期望我們也能讀一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讀了《三國演義》,它讓我獲益匪淺,《三國演義》是說東漢末年,由於漢獻帝無能,使吳、蜀、魏三國鼎立,其中我最欽佩趙雲和張飛,最瞧不起袁紹。趙雲長阪坡單騎救主,連戰幾十員曹將,救出糜竺等將。他武藝高強,在千軍萬馬中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擋。張飛一喊,聲如巨雷,曹軍嚇得個個兩腿發軟,又一喊,嚇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後退一步,又大喝一聲,竟把曹將夏侯傑嚇得膽肝破碎,一頭栽到在馬下。而袁紹卻沒有一點主見,在官渡之戰中,竟然會聽郭圖的建議,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大敗而歸。從此一病不起。

在《三國演義》中,使我領悟到戰士並非要在戰場上廝殺,要以德服人。劉備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懷大志、關羽的.智勇雙全、趙雲的重情重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學習。我現在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

讀了《三國演義》有感這次暑假,我拜讀了明朝大作家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爸爸媽媽一直推薦我看,這次總算有機會了。

《三國演義》不僅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顛峰。在所有同類作品中,無論是影響力之大還是流傳面之廣,《三國演義》都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故事起於東漢末年的黃斤起義,終於三國歸晉。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再現了群雄逐鹿、鬥智鬥勇的一個個精彩瞬間。

在《三國演義》中,我認識了關羽,關羽身高九尺(古代單位),胸前長鬚飄飄,臉色像紅棗一樣。關羽很講義氣,使一把青龍斬月刀。我不光認識了關羽,還認識了諸葛亮。諸葛亮是蜀國的軍師,他神機妙算,被人稱為臥龍先生。古時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最著名的故事是七擒孟獲。有人說,他比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和漢初的張良還要厲害。讀了《三國演義》,我知道了做人要正直,要有勇有謀。要像劉備那樣仁慈,像關羽那樣勇敢。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好讀書,讀好書。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讚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看了《三國演義》後,一直被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弄得心神不寧,難免心生感慨:周瑜字公瑾,也是千古風流人物,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

論相貌,周瑜不比諸葛亮差,而且還是個美男子。《三國演義》裡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他的帥氣“姿質風流,儀容秀麗”。當時江南人多呼孫策為孫郞,呼周瑜為周郞,甚至稱“美周郎”,可見周瑜的帥一點不摻假,絕對不是現在整容整出來的。

論才氣,諸葛亮善琴,但周瑜也精通音律。就算是周瑜喝醉了酒,他也能聽出樂師在彈奏中出現的細微失誤。每次一聽到不對的時候他就會回頭看一下,於是就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

論謀略,周瑜16歲出道,跟著孫策征戰江東。孫策平定江東6郡,周瑜就參與了其中4郡的戰爭。周瑜24歲為中郞將,26歲成為孫策託孤重臣,隨後幾年又扶助孫權平定賊亂和徵劉表的戰役,收服甘寧,擒鄧龍。在周瑜34歲時更是指揮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三軍。

可就是這麼個有才有貌,有勇有謀,有遠大抱負的青年,偏偏在遇上了諸葛亮時就處處受挫。交鋒三次生生讓諸葛亮氣了三次,最後年紀輕輕(36歲)就去了黃泉路。來看一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怎樣來氣周瑜的。

第一次被氣,是在周瑜大敗曹軍,準備攻打南郡時,劉備和諸葛亮駐紮江油口也想取南郡。周瑜和劉備商量好,先由周瑜攻打,若敗了再任由劉備去取南郡。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周瑜也是豁出去了,親自領兵打仗,不幸中箭。但他忍受箭瘡用計最終將曹仁打敗。就在南郡唾手可得的時候,卻被諸葛亮不聲不響把南郡佔了。周瑜辛辛苦苦忙了一場,最後被“黃雀”在後撿了便宜,這個黃雀就是諸葛亮。他哪裡咽得下這口氣,當場吐血,箭瘡裂開。

第二次被氣,是周瑜使用“美人計”騙劉備,想把劉備幹掉。因為周瑜早就看出劉備“非池中之物”,恐對東吳不利。但諸葛亮將計就計,不但令劉備全身而回,還真的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周瑜追到江邊,岸上軍士大聲叫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二次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栽了跟頭,當場氣暈過去。

第三次被氣,是周瑜領了南郡太守一職,想報諸葛亮兩次戲弄之仇。周瑜讓魯肅去找劉備歸還借去的荊州,哪知魯肅寬仁,聽不得劉備聲淚俱下,答應從長計議。周瑜知道這是劉備不肯還荊州,便又生一計,說他們東吳願意去征討西川,到時候路過荊州時讓劉備迎接並送些糧草,其用意欲取劉備性命。卻不想諸葛亮早猜出周瑜志在取荊州之意,並將計就計,《三國演義》中有詩為證:“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裡釣魚鉤。”結果周瑜中了埋伏,四面受敵,而劉備,諸葛亮還在山上飲酒作樂,這大大刺激了周瑜,讓他箭瘡復裂,墜下了馬。最後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死於巴丘。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智慧,體現在對手是否強大。與高手過招,應該是一件快意的事,既磨練了意志,又能提高自己的才能,更會練就一顆睿智從容的心。大智若愚,心態平和贏得起也要輸得起,方能成就大業。可週瑜急功近利,縱使滿腹才華也終究被其自己貽誤。

但話又說回來,周瑜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千古風流人物之一,他在羅貫中老先生筆下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而後人從他身上能學到什麼,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蘇軾有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的就是周瑜。此時我也正是這種心情,借這首“古今絕唱”來懷念一下週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最近,我利用假期時間看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赤壁之戰》最讓我難忘。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盟一同破曹,曹操大軍八十三萬應對孫、劉五萬大軍,而且孫、劉還大勝,真不愧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啊!

要說《赤壁之戰》還得從群英會蔣幹中計開始說起,蔣幹可是曹操的大謀士,蔣幹和周瑜是少年朋友,曹操讓蔣幹來說服周瑜投降,周瑜已料到蔣幹之來意,想借曹操的刀殺了曹操的水軍大都督蔡瑁和張允。周瑜寫了一封信放在書檯,故意讓蔣幹發現,信上大概內容是:蔡瑁、張允要和周瑜聯盟除曹操,曹操聽蔣幹的話後,把蔡、張兩人就殺了!周瑜真是智勇雙全,很讓我佩服!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三國演義》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書中的大致內容我都瞭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讀了這本書,並且在那次的開學考試時我還得了99分,可見我對《三國演義》還是比較瞭解的。不過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再次閱讀《三國演義》以後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

我以前看這本書時,我曾經說過:“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群雄混戰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它只不過是根據歷史改編成的小說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過五關斬六將”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是羅貫中虛構的。但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三國演義》因為有了這樣雖然虛構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會顯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因而流傳至今還聞名於世。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國並把它建設得如此強大,是因為我們的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援是革命勝利和國家穩定的根本。那麼把這種觀點代入三國時期後,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三個政權在建立時想盡辦法讓天下人信服,最後卻都沒能擺脫亡國的厄運。人民和國家領導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國的統治者們都想吃掉另外兩國奪取天下,因此,儘管魏國有著最多的地盤和人口,吳國有厲害得使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殞命的領導集體,蜀國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諸葛亮,他們還是回天乏術,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其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民的支援都是革命成功和國家穩定的根本。三國之前,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秦末亂世,這樣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政權推翻失去民心支援的歷史事件,三國之後隋唐亂世、五代十國、元末大起義、明末李闖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在講述同一個道理。

我們經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人民永遠是多數群體,人民的利益永遠是領導人應服從的利益,我從《三國演義》中讀出了這樣一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