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精選13篇)

論語1.4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精選13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後,按一定時間溫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複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裡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論語》讀後感 篇2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yi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並不是侷限於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註,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開啟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後感 篇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來自孔子的著作《論語》,而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在我成長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會我許多道理。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要謹遵父母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要做一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人也要仁德,禮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趟吡宋銥鬃鈾?從小便有遠大的'志向,堅持不懈地學習,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對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讓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學,還要學會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收穫很多的知識。兩樣少了一樣,都會讓學習變的學習變的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要常常複習回顧以前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

《論語》教會了我許多,孔子的那些話語讓我歷歷在目,深深銘記於心,對我來說,《論語》中的每句話都是座右銘,指導我前進的方向!

《論語》讀後感 篇4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語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光讀書不思考,你體會不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讀書,你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讀書,你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就像我們進食一樣,如果只嘗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如果只細細品味,而不嘗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會嚐到它的精華。兩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反問自己是否有像那種人的行為。有時候,我考試成績不是非常優秀,但是自我感覺很好,因為還有好多同學的考試成績比我差。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會讓自己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出的經典道理,世人都應該遵守。《論語》的內容非常深奧,我一時還理解不過來,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要慢慢地體會它的精華。

《論語》讀後感 篇6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 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

《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裡,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裡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後感 篇7

“一則小故事蘊含著一個大道理,一段小經歷濃縮著生命的真諦。”請您和我一起走進《論語》,它會讓我們感受到心靈的陽光。

《論語》分為十一個部分,有《論語 學而》、《論語 為政》、《論語 里仁》、《論語 庸也》、《論語 述而》、《論語 秦伯》……

一天,我剛看完手中的《論語》,下樓玩耍時,看見一名男子扯著一位老奶奶的衣領,惡狠狠地說:“我少給了你的'錢又怎麼了,你能把我怎麼樣?”眼看千鈞一髮的時刻就要來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這裡,說時遲那時快,我三步並作兩步,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先給了他一個下馬威,然後振振有詞地學著《論語 為政》裡面地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連泛愛眾而親仁都沒有做到,你還有什麼希望可談呢?”那名男子聽了我的話,臉一下子紅了,他對我說:“小弟弟,你說的很有道理,我應該向你學習。”周圍圍觀的人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就這樣,一場“可怕的戰爭”結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在平時做的還不夠好,不過我也不會放棄,我們現在主要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學生。

《論語》讀後感 篇8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典散文更是源遠流長,特別是儒家經典《論語》,讓人們受益匪淺,使我感觸很深,讀《論語》有感作文。

自從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特別是讀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這一章表達了仲由辦事果斷,子貢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藝,他們治理政事都沒有問題。

自從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辦事果斷,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藝,那麼辦什麼事情就都沒有困難了。由此,我聯想到了:有一次媽媽要我在買一個蛋糕和買十本書中選擇,我猶豫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樣辦!無法做出決斷,說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們一起去逛街,他們想去看衣服,我卻不同意,還很生氣,硬拉著她們往前走。

說到多才多藝,我雖然會背點古詩,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實還根本談不上精通。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9

去年暑假,讀了一遍《論語》,當時對一些諸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類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誦。對於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過去了。

宋朝宰相趙普研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所以學《論語》對學習及做事很有幫助,我就找出書架上的《論語》書開始了第二次閱讀。

起初,我認為《論語》不是整篇的文章,連貫性不強,比較零散,不便於記憶,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運用起來也不能自如。這第二次閱讀,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論語》中的句子聽起來很深奧,但仔細一想,他講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學習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多是從其自身出發,很接地氣,符合實際。

比如對於“孝”的論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比如,對於治學的論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對於誠信的論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說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讀《論語》,要多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比照、思考、理解。學《論語》可治國,我沒有考慮那麼高,我覺得更適合來觀照自己,幫助自己修身養性。

《論語》已經兩千多年了,但讀起來,感到他離我們並不遙遠,他說的就是當下。讀著讀著,就覺得書中說的許多道理就是當今社會做事的準則,書中說的就是身邊的某某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近取譬”“切問而近思”,多讀幾遍,多想想,反思身邊的人和事,就會字理通順,學有所得。

《論語》讀後感 篇10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讀了一下。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是中國的立世的歷史呢?可見《論語》是一本應百讀、細讀的好書。

其中靈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學而實習之,不意樂呼,有朋自遠方來,不意樂呼,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呼?”這句話的意思是:意思為學習之後經常去溫習,不也是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值得高興麼?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氣這不是君子麼?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好好學習。而當朋友來到你家裡,你也應當非常高興,該熱情款待才成。當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不能生氣,而應該耐心的對別人講明你的理解,這樣你才是個君子。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讀後感 篇11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裡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於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後感200字4

今天我看了《論語》中好幾段,下面,我來說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義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想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宜彰。比如說:我們班的某些同學的學習不好,但他的體育好,畫畫的好,就應該向他這方面學習。某些同學體育不好,但學習好,寫字好。向他寫字,讀書學習。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臺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聲音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論語》讀後感 篇12

以前經常讀《論語》,也會陪孩子背《論語》,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沒看過《論語》是不現實的。《論語》中常見的經典句段不僅會背,還知其意,有的還能指點生活、學習。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使其指導我的教學生活!今天讀了一篇文章《從孔子教學場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頓開:作為儒家四大經典之一的《論語》是本常讀常新的書。讀書還要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它、去挖掘它,只有這樣才會受益匪淺。

同樣的問題,孔子給與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貶並舉激勵弟子積極向上(先揚後抑、先抑後揚)……這樣的教育情境在《論語》裡舉不勝舉,要知道這部書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憶錄,可見其中的教育場景一定是弟子們記憶猶新的,這說明老師的教育深刻地影響著學生,這不得不令人歎服老師的.教學藝術的高妙;可見孔子的教學場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為師者應該重拾《論語》,研讀它,去尋找那精彩的教學場景,以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滿智慧。

《論語》讀後感 篇13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麼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裡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並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後,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後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裡,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