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精選13篇)

論語1.4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後感(精選13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2

寒假,我讀了些《論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他們身上的缺點,我用來檢查自己加以改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處,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這裡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學習,見到壞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偉大的孔聖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被幾個孩子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孩子說出了擋路的原因,孔子認為有理,見他聰明,就又提了一些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便虛心地向他求教了!那麼有學問的孔子都虛心地向一個小孩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國小生呢?更要虛心好學啊!

觀光電梯的發明也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個酒店因原來的電梯不夠用而請來了建造師和工程師設計新的電梯。建造師和工程師一致認為在每層的樓板都要開一個孔,以便安裝新的電梯。一個清潔工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建議把電梯建在酒店的外牆上就省事多了。建築師們眼睛一亮,連聲叫好,觀光電梯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建造師虛心地聽取了清潔工的意見,才有了觀光電梯的誕生。如果建造師們看不起清潔工,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不能誕生今天的觀光電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不斷地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的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3

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對自己人生的感嘆,是很有遠見的一句話,他的弟子把這句話放在論語全書的首位,顯然是很認同這個觀點的。如果我們學到了點什麼,在機會到來時能賣弄兩下子,把所學的東西用到了實踐中,這當然是件讓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了。我們一邊學,一邊用,越學越熟,越用越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更廣的發揮,自己的信心不斷的得到提高,自我的感覺越來越良好。此時我們豈能不手舞足蹈、“不亦說乎”。心“說”乎,有朋自遠方來自然則樂乎,人不知自然不慍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凡是上過學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出自《論語》,但要問《論語》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都寫了什麼,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和現代文相比,之乎者也,本就難懂,誰會對它有興趣呢。

關注《論語》,是因為于丹,她的《論語心得》,每一講都如絲絲春雨,滋潤著人們乾涸的心田。我也被她的講座迷住了,聽了又聽,看了又看。進而想到,于丹的講座,只是對《論語》中部分言語的解讀及感悟,但已讓人深受啟迪,受益匪淺。如果有了這本書,不就相當於找到了人生導師嗎?於是,我到書店,買來了《論語》。

咬文嚼字,一遍遍閱讀,雖有些吃力,但仍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論語》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且大多都是孔子的“語錄”。這“語錄”雖然極短,但內容卻很豐富,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字裡行間,充滿著人生哲理,體現著古人的人生智慧,讓人大受裨益。

論語讀後感 篇4

孔子是大教育家,對教學更是有著獨特的見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在這裡,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同時又強調興趣的作用,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真知灼見,值得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們,好好學習,認真領悟,並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每個人都離不開朋友,對於交友,孔子告訴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要我們學會識人,交有德行且博學的朋友。選對了朋友,怎麼相處呢,子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孔子主張君子之交淡如水。若朋友有了過錯,怎麼辦?孔子讓我們適當規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讀著這些語句,讓人心裡真的好溫暖。孔子,就如一個睿智,慈悲,仁愛的長者,在語重心長地囑咐著他的後輩。生怕他們出了差錯,心生懊悔。

要想成為有教養的君子,就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怎樣做才對人有益呢?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就是說,行為要有所節制,不要為所欲為,要多稱道他人的長處,多結交賢明的朋友,樂做這些,對人是有益的。既然有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反之,如果樂於驕奢淫樂,樂於遊蕩無度,樂於吃吃喝喝,則對人是有害的。既對人有害,我們就應該學會拒絕,勇敢地說不。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

《論語》中有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畢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外,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

2、"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教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

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

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讀後感 篇6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著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並沒有什麼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讀後感 篇7

在龍舒淨土文第九卷助修上品中有一篇說到這一句,全文如下: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為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為君子,為聖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君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寬大,則於褊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於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於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於狠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於忿爭時習之。若學勤敏,則於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能悟此理,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進。是知以此一句,冠於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這一篇說的很好,我認為合乎情理的講出了夫子的原意:學到的知識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不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嗎?

在這裡我不討論此句“時”具體作何意講,不管它作是“時時”、“處處”,還是作“隨時”、“某時”,我認為都能講通。我重點說“學”、“習”。何謂“學習”。

有人說:學習之道,猶如游泳潛水,要不斷練習實踐。什麼時候下潛入水,什麼時候上升換氣,我們要在聽教練講授之後去練習,只聽不練,肯定是學不會的。如果某人在學游泳時僅僅只聽不練就說自己會了,他不過在說大話、假話而已,如若真的`去遊只怕一下水就會悶個半死。我們現在的很多學生就是在學習時被悶死的,老師、家長盲目跟風佈置海量的學業讓孩子去學,他家的孩子會三門外語,我家孩子就得會四門,不管你能不能用得著,先學了再說,藝不壓身、有備無患嘛。唔、此話很是有理,旁人聽後想再去辯,也不得不仔細思量下會否讓他人誤會別有用心了。社會、家庭的大環境如此,就讓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唸了十幾年的書,悶的多,“說"的少。做某件事情做的不痛快,自然就不想做了,學習亦是如此。

論語讀後感 篇8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群眾裡,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讀後感 篇9

時而不得不感嘆孔老夫子的偉大,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千百年來儒學依然歷久彌新,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從空間維度來看,儒學從中國傳播到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和學生言行的一本著作,總有幾句讓人過目不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孔夫子求學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這種謙遜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的學問遠遠高於常人之上,然而對待學問仍然虛心以待之,不驕不躁,踏實向他人求學。如今,我們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繼續深入鑽研了,所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處於冰山一角的階段,成為不了大學者,大科學家又能怪誰呢?要不然,也有這樣的一群人,學到一點知識就四處誇耀,掌握這些皮毛知識變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學問早已成為陳年俗套,真理已經變成了謬誤,經常成為人們的茶餘飯後的笑料。可笑乎,這種求學的態度實則不端啊!

其二,求學的途中需要用辯證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選擇。對於善的內容,用進行摘取加以學習;對於不善的內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識作為一箇中性詞,自然要對知識採用一個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學習。在如今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以億計的資訊在網際網路傳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謹慎選擇,辯證對待,從中汲取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師從何人?曰:善人也。顯而易見,孔子是嚮往善的,這裡所屬的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善良,而是指一切積極美好向上的人。換言之,這種人是沒有年齡,性別,地區差異,社會階級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應謙虛求學。這點與韓愈“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謀而合,隱約可以窺見孔子在求學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學要謙之,辨之,善之。

論語讀後感 篇10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著我們挖掘,懷著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聖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國小生日常行為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著《論語》,我感覺觸控到了聖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聖賢的`聲音,還可以跟著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孔子有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聖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麼不聽聖人言,吃虧在後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溫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子不僅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學問,聖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聖賢,跟著聖賢學做人。

論語讀後感 篇11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閱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作為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啟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為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裡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著,心裡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去了,只顧著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才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後,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為什麼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敘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床,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係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裡摔倒就應該在哪裡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複犯錯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後怎麼辦,才可以避免自己重複的犯錯。

人都會犯錯,這是肯定的。但一個錯決不能犯兩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彎路。

論語讀後感 篇12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學文集。它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編撰並轉發給弟子。這本書由20篇文章和492章組成,是同類書中的第一部。詞源學。南宋時,朱將其與孟子、大學、中庸思想相結合;四本書。

在新學期,我們學習了它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解釋,我明白了他們的意思。當我閱讀時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那時,我想起了我寫作業的場景:當我度假時,老師總是會留下一些作業。開始時,我還在認真地寫作。十多分鐘後,我到處都感覺到了。當我拿起課外書籍閱讀時,我仍然在心裡對自己說:只看十分鐘。但是十分鐘後,我還是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不管怎樣,作業不多。我能在半天內完成它。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小時後,我仍然沒有放下我的`書。這本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牆上的鐘,意識到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只是忙於寫作,但我仍然沒有在一天內完成作業。第二天早上,我又坐在辦公桌前,下定決心要在早上之前完成作業,但我記得昨晚在晚餐時看的電影。裡面有趣的情節讓我發笑。過了一會兒,我真的忙著做作業。當我完成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我今天本來可以過得很愉快,但這個計劃只是“中斷”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從《論語》中學到這句話時,我突然意識到:時間就像流水,它永遠不會回來,我們。浪費”失去的時間永遠不會回來。當我閱讀課外書籍和思考電影情節時,想想我花了多少時間做作業。這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價值。當我這樣做並思考其他事情時,時間會無意識地流逝。

《論語》其中一部能給我們如此大的啟示,更不用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論語》的一半統治著世界。”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有多大。“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

論語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論語》,它闡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頗深。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共二十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書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無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同朋友交往真心對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裡做家務活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對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對待自己的學習是否認真負責了呢?想到這裡,我深感慚愧:自己做家務活的時候不夠用心,房間也打掃得不夠乾淨;對待朋友不夠真心,有時不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對待學習也不夠認真,粗心的'問題經常出現。

我當以《論語》中:“吾日三省無身”為自己改進的方向,爭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和缺點,讓自己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辨,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等具體情況,給與不同的教誨,表現了一個長著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論語》是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