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書心得(合集)

論語2.89W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書心得(合集)

論語讀書心得1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座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以這種樸素而溫和的生活態度影響著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著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著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麼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麼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2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讀書心得3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講授之語,形式為語錄問答體。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代表了儒家文藝思想。

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書中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讓我們知道怎樣為人處事。我最欣賞的是孔子”以仁為本“的思想。作為當今的教師,特別是我這種剛剛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學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快樂健康地長大,可也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們。我班的學生大多都十一二歲,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比較叛逆,我不願把一些東西的強加給她們。孔子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我們注重的還是分數,對於孩子實際能力的培養過輕。我們做老師的'只有儘量拉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多重視孩子思想道德的培養,畢竟”人品決定文憑“,一個人的人品才是最關鍵的。

論語讀書心得4

今天,我們讀了中國古典名著《論語》這本書,書中的一句句名言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靈,我放下了書本,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幅幅古人生活的情景。

在《論語》這本書中,每一句話都是一個人生必不可少的真理,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謹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吃飯不要求吃飽,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安寧舒適,做事十分敏捷而且說話十分謹慎,經常向有德學的`人請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如果想要成為一名有教養的君子,就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來約束自己,讓自己有禮貌,有修養。

在我的生活當中,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事情:有一天,我和我的父母去姥姥家,到姥姥家後,我在鄉間小路上悠閒愜意地走著,這時,迎面有一個女孩飛快地走著,一不小心把毫無防備的我撞了一下,我十分生氣,很想去說她兩句,但我轉念想,她也許有什麼急事,我就沒有去責怪她,反而去問她有沒有事,她不好意思的說:”沒有事。“後來,我們還成為了好朋友。

在生活中處處相讓,是最好的方法。

論語讀書心得5

媽媽給我報了坦坦國學班,就這樣,我開始讀《論語》了。《論語》十分有趣,裡邊有很多關於孔子說過的名言警句,比如教我們如何學習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關於治學方法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論語》讓我體驗到了教學相長的快樂。

我最喜歡這句話:“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這裡的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是指:“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如果你想做君子,那就要尊五美,屏四惡。

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見了一位老奶奶,她看見了一個大哥哥坐的位置,大聲罵:“起來,讓開,我要坐。”那位大哥哥看上去身體很弱,很累的樣子,那個老奶奶卻堅持要他讓座,大家都說:“你不能倚老賣老呀!”我想起了孔子的話:“老而不死,為之賊。”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道德品行不好的人從小不懂禮儀,長大無所作為,老了還要禍害社會。

《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子。他很謙虛,從不跟人比較。比如,孔子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了陽貨,陽貨對孔子說:“不如我們來比一比看誰家更有錢吧!”孔子心想:“我若跟別人比,這樣就違反了天命,就不是一個君子了!”,於是他嚴肅地說:“我不會跟你比的。”陽貨很生氣地嘲笑孔子家窮,孔子卻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慧。”說完便走了。

以前,他的弟子很少,後來,他的弟子越來越多,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我很喜歡聰明的子貢,他十分的尊敬師長。子貢看見孔子,很尊敬地向孔子鞠躬並問好,還經常向孔子請教許多關於如何成為正人君子等方面的問題,孔子也非常喜歡子貢,教他各種各樣的道理。孔子去世後,子貢就在他的墓地旁住了三年,子貢去世後,還囑咐後人將自己的`墓地和孔子挨在一起。

我也喜歡《論語》中講到的第一學霸顏回。顏回家中貧窮,但從不放棄學習。每天晚上顏回都堅持讀書,勤奮好學,後來成為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本來想把他的學問傳給顏回,可惜顏回卻早早去世了。

《論語》還告訴我們,做一件事,要多思考:“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如果要做一個正義的君子,那就要懂得九思,學習關於君子的話,千萬不能和小人做壞事。

如果你想要成為孔子這樣智慧的人,那麼就來讀《論語》吧!

論語讀書心得6

寒假的時候,陳老師陪著我們一起讀了《論語》這本書,它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歡一節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教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於是,我開始反省自己今天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真的做好。早晨,媽媽讓我幫忙給妹妹取一雙襪子,我立馬就去拿了,妹妹還謝謝了我,我聽了以後心裡很開心;中午家裡來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我真誠的邀請她和我一起玩我心愛的玩具,想到這裡我的心裡就樂開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規作業,卻沒有溫習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想想老師那麼辛苦的教我們知識,我們卻總是一邊學一邊丟到腦後,從來不知道“溫故而知新”,以後我要堅持溫習我學過的'知識,那樣我才會越來越棒!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沒做好,就要不斷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裡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優秀!

論語讀書心得7

《論語》開篇第一章的內容便是關於學習,並且講的是學習之樂。凡是看過《論語》的人都對這一章記憶猶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第一》)即是說,學習中能時時複習學過的東西,心情不是很歡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方而來,心裡不是感到很快樂嗎?別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心裡沒有鬱郁不歡,這難道不是一位修養有德的君子嗎?

錢穆認為這一章是講述孔子一生學習的經歷,"學而時習"指的是孔子十五歲開始志學之後的這一階段;"有朋自遠方來",則是三十而立之後的中年治學階段;"人不知而不慍"是治學的'一個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後這一階段。錢穆的解釋深刻精闢,值得我們去仔細反思。

不過我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理解這一章,那就是要達到一種以學為樂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種境界都在反問,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論語》中還有直接表達這種以學為樂的章節,孔子誇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篇第六》)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認為顏回是最好學的學生,並且不為外物所累,以學為樂。孔子自己也有這種品質,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篇第七》)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顏回那樣好學,並且以學為樂事,那麼他的學習境界定當有所提升。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一種以學為樂的傳統,當然這種傳統可能與《論語》有密切關係。比如說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是晉代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酣觴賦詩,以樂其志。"這便是陶淵明本人的真實寫照。他沉醉於讀書、寫作之中,從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最大的滿足,他的詩歌和散文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跡。他自己不慕富貴,不貪仕途,當他生活潦倒時,他並不以此為慮,仍是生活得高高興興的,因為他有詩書為伴,在學習中尋得了快樂和滿足。時下一些人在學習過程中,不但不以學為樂,反而以學為累,認為學習一無是處,反而生活得不如意。這樣的人明顯犯了兩個忌諱,一個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篇第四》)他不考慮自己應該多學,以提高能力為自己創造好生活,只是發些沒用的牢騷;一個是他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很自然他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件樂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擺正姿態,做到志於學,樂於學。

王羲之是晉代的書法家,他在《蘭亭集序》中寫了一幅眾人樂學圖。那一次有王羲之、謝安等參加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聚會,四十多個文人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觴一詠,飲酒賦詩,大家各呈才藻,競展風華,自然景物之美與人的才華之美結合在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永遠令人豔羨不已的壯舉。這樣的情景在今天已經很難再見到了,不過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精神,做一點恢復性的工作,這樣於人於己都是一件樂事,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樂於其中。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負擔,那麼人的一生就會變得了然無趣,每天的學習變得很壓抑,我想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學習本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學習使人進步有所得,給我們為人處事以指導,解決我們的困惑。學習就像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樣,一直陪伴著我們,我們為何不能與之友好相處呢?孔子從十五歲便開始喜歡上學習,每到一個年齡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麼呢?正是我們所說的以學為樂。希望那些對學習認識不深的人,仔細理解領會孔子以學為樂的精神,做到樂在學中。

論語讀書心得8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檔案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裡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書心得9

升入六年級後,在爸爸的指導下,我開始系統地學習《論語》。爸爸經常告訴我做中國人,必須要學好中國經典文化,這樣才能永遠留住我們民族的靈魂、精神和根,才能實現國家振興的偉大夢想。會有這麼神奇嗎?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越來越感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自己遠未識其“廬山”真面目,只是學得了一點兒皮毛,但是卻已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門生顏回。他在生活上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習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此惡劣的環境,人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艱難困苦,可是顏回卻以苦為樂,堅持讀書學習,追求真理,實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揚他“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違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認為顏回最好學,只有他的高尚品行達到了“仁”的標準,多次在公開場合進行表揚,並以他為榜樣要求弟子們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好學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為學無止境,所以不要覺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問題是一種羞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取長補短;同時,善於提出問題,許多偉人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等。“溫故而知新”也是顏回的優點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和收穫。可是我在學習中滿足於一知半解,讀書往往走馬觀花,常常造成錯誤百出。有的題目老師還沒講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裡說,這麼簡單還用講嗎?可是做題的時候才發現有幾個關鍵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書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效果大大下降。在與爸爸媽媽討論作品中人物的時候,好幾次張冠李戴,把《水滸傳》裡李逵的故事說成張飛的,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變成了吳用的了,為此沒少讓爸爸笑話,他批評我讀書不用心,沒有深度,太過於浮躁。想來實在令人羞愧。顏回“聞一知十”,善於舉一反三,將老師的學說不斷髮展下去。

作為當代國小生,我們也應當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我最要學習的還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他從來不把怒氣發洩到別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不僅人與人之間要不遷怒,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這樣,得互相尊重,不能動不動就發動戰爭,導致兩敗俱傷,給老百姓造成災難。如今國際局勢混亂,美國發動了好多次戰爭,造成別國老百姓流離失所,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人類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須多學習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鄰”,讓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許多人親近他,反之,“惡有惡報”,發起戰爭讓人民受苦的人,就會嚐到眾叛親離的味道,變成孤家寡人。對於我們國小生而言,應養成尊重別人的良好品德,同學遇到傷心事,應多去鼓勵、安慰他;對於考試沒考好的同學,多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改正錯誤,而不應該去嘲笑他;犯過的錯誤,要仔細反省,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與顏回相比,我現在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太優越了,可是我卻還不知足,動不動就發脾氣、耍小性子。學習表現好了,要求爸爸媽媽給買好吃的、買禮物,如果飯菜不合胃口,就氣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掛油瓶,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讀《論語》讓我學習了許多新的東西,懂得了很多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與方法,儘管現在學得還很膚淺,但我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讓他滋潤著我不斷成長、進步,成長為一個品德、學識與修養都優秀的有用之才。

論語讀書心得10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明亮的燈光下,我輕吟著《論語》。精煉的語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樂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識《論語》是在新華書店裡,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無意間,看到其中的內容,雖然讀起來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那有著獨特韻味的句子,令我感覺到裡面蘊涵了不少的哲理。買回家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雖然有譯文的幫助,但我仍覺得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含義。

與《論語》結為良伴,是在六年級上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章節的《論語》。當時我百思不得其解:“《論語》的‘魅力’何在?,為什麼連老師也要求我們背誦?”。帶著這些大大小小的問號,我又拿出了“塵封已久”的《論語》,並制定了一張計劃表,每天不要多背,一頁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奧妙。於是,每天清晨,我家的陽臺上就多了一個小女孩大聲背誦《論語》的身影。時間一長,我便發現《論語》中的句子十分簡潔明瞭,而且表達的中心思想都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雖然有時我在個別詞語上磕磕拌拌,覺得枯燥乏味,但更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彷彿跨入人生哲學的殿堂,每一句話都宛如牆壁上的`寶石一般,光彩照人。我又覺得自己化成一條小魚,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只有不斷深究,才能領略到更多更美的風光。漸漸地,我已背誦到了《論語》的第二章節。通過不斷背誦,有的內容沒有譯文的幫助,我也能看懂了,雖然只是片面的瞭解,但仍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熟能生巧,果然不假!而且通過閱讀《論語》,我還知道了做人要誠實、寬容、體諒別人;做事要果斷而不要武斷……。讀完《論語》,從中收穫的人生哲學,恰到好處地成為我人生的指路標。

當然,學《論語》,不能只學不做。而做就是把一些做事的道理注入我們的生活,落實於我們的行動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傳播的學業有沒有實踐呢?”。是啊,其實不光是曾子,這三點誰都應做到,缺一不可,它將成為我們成功的基礎。以前,我喜歡耍小聰明,人家是想方設法學習,我是想方設法地偷懶,,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虧了老本,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沒有上去。這個學期,看過《論語》後,我才真正醒悟過來,其實腳踏實地學習,比耍小聰明更容易呢!唉,原來的自己真傻!多虧了《論語》,讓我覺醒。

“啪!”,我的思路被打斷了,定睛一看,原來是《論語》掉在了地上,我微笑地撿起書本,又接著讀下去。因為我知道,學習《論語》過程中的收穫將使我終身受用。

論語讀書心得11

在寒假期間,我看了《論語》這本書,看完後,我有許多感想,還知道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是的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講了: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一些對人有用的話。如:關於如何做人,君子的人品和性格,如何學習,如何治國,對弟子的教育……總共分為二十篇。有學而篇,為政篇,衛靈公篇,子罕篇,先進篇……

讀了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想。這本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有信譽,否則沒人會信任你,你什麼都做不了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列子。我爸爸的朋友陳一則一點都不守信,如果你叫他幫你做什麼事,他很快就會答應,可是過了三天,他肯定什麼事都不會幫你做。所以長大後,沒有人信任他,他什麼工作都做不了。

《論語》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終身難忘。

論語讀書心得12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社會上朋友是最重要的,人與群分,你在你朋友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論語》中明確寫出了交朋友。

好朋友有三種,分別是友直友涼友多聞,壞朋友也有三種,分別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侒。

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你的整個世界。好朋友要交正直的,要坦蕩,要剛正不阿,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世界上是頂天立地的,他的人格可以改變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時候給你勇氣。好朋友要交寬容的,有時候寬容是一種美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的'之一,在你反錯的時候可以給你機會,寬容的朋友可以讓你自省。好朋友要交友多聞的,認你朋友所讀的書,可以變成自己的,在你猶豫的時候你可以找你的朋友,幫你參考,你作出選擇。

壞朋友可以讓你變壞,讓你做出違法的事情。壞朋友不能交便辟的,他們皮氣暴躁,一群人打架,把一人殺了,有人還不知道是誰,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朋友義氣,人不能靠技術,要考明智。壞朋友不能交友善柔的,有一個東西叫機遇,這些朋友就是阻礙你抓住機遇,在他走過你時,你想抓住他,也抓不住。壞朋友不能交友便侒的,他們有幾個面他們心懷鬼胎,給你套上了枷鎖,你不給他付出,會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

論語讀書心得13

《論語》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講學和門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語錄,其中所體現的先賢聖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瞭人生的真諦。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生命的絢爛最終將歸於平淡,充實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你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遇事不疑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聽到什麼都能理解,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應有的`規矩。人的一生不要虛度,要立志做大事。

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一種美德;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它可以幫你悟到人生中的許多大道理。

論語讀書心得1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教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日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往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可是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以往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巨集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汙點而提高,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當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經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心得15

新的學期,李老師讓我們誦讀《論語》,《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國學經典。裡面蘊涵了許多人生哲理和學習方法,字字句句都讓我受益匪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句。

前一句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後一句的意思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可恥。

這兩句至理名言出自孔子之口,細細品味,我感同身受。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每天都在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值得我虛心請教,將來都可以成為我的良師益友。比如,就我們班級吧,全班有七十多名學生,有的是數學天才,有的是足球小將,有的是小畫家,還有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多向我身邊的這些同學學習,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感謝《論語》教育了我,助我成長。我會一直誦讀《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