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屈大均的詩詞《秣陵》註釋

詩詞集2.03W

《秣陵》

屈大均的詩詞《秣陵》註釋

牛首開天闕,龍岡抱帝宮。

六朝春草裡,萬井落花中。

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

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註釋

1、這首詩通過南京懷古,抒發對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稱為秣陵。

2、"牛首"二句:寫南京形勝。牛首,又名牛頭山,在南京市南,雙峰東西對峙,狀如皇宮前兩旁的闕樓,又稱天闕。龍崗:指鐘山。相傳諸葛亮曾論南京的地形說:"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見《六朝事蹟》)

3、"六朝"二句:寫城市殘破。六朝,見錢謙益《金陵後觀棋》注

4、六朝:孫吳、東晉、宋、齊、樑、陳六代均建都於南京,後人統稱之為"六朝"。六朝時戰亂頻仍,興亡迅速。這句詩從圍棋殘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對南明弘光朝滅亡的感慨。〉。萬井,形容都會中戶口多。符載《五福樓記》:"二江東注,萬井如畫。"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殘破。

5、"訪舊"二句:寫人事凋零。烏衣,東晉以及南朝時聚居於南京烏衣巷的王謝諸名門大族。《六朝事蹟》:"烏衣巷,王導、紀瞻宅皆在此。"這裡借指明代的遺民。玉樹,指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隋書·五行志》:"禎明初,後主作新歌,辭甚哀怨,令後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

6、"如何"二句:聯絡古今,點明亡國之恨。大江,長江。

擴充套件閱讀:屈大均的生平

屈大均(1630—1696)漢族,明朝遺民,文學家。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身處明末清初,尊重個人意志,稱其為明遺民。16歲時補南海縣生員。年16,從陳邦彥受業于越秀山。同年,歸番禺,複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紹隆。翌年,清兵陷廣州,其父告誡說:“今之時,仕則無義,潔其身,所以存大倫也。”大均受師教父訓,矢志反對民族壓迫。[3]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鬥爭,同年失敗。後至肇慶,向南明永曆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

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於番禺縣雷峰海雲寺削髮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北遊,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返回關內後,流連於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祕密寫信導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後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於是避居桐廬。後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監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無成,就辭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

古人對於改朝換代和亡天下區分的甚為清楚。明末戰爭,實為捍衛文明之戰。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雖因歷經滿清,名聲如張煌言等許多真正的志士一樣消沉不顯,但永遠令人敬佩。

擴充套件閱讀:屈大均的個人作品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聯絡志士,冀求恢復中華。“六十六年之中……險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所以發而為詩,主要就是寫這種經歷和情懷。如:“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壬戌清明作》);“萬里悲風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紫荊關道中送客》);“今天降喪亂,日月顛其行。……山鬼紛媚人,前驅從兩狼。忠誠夙所主,九死吾何傷”(《詠懷》之十二);“聖賢恥獨善,所貴匡時艱。太阿苟不割,蛟龍將波瀾。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閒”(《別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飽含著壯志未申的不盡情意。又如《過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懷》、《望雲州》、《舊京感懷》、《早發大同作》、《魯連臺》、《詠懷》等,無不是他愛國憂國激情的表露。

屈大均在另一些詩如《揚州感舊》、《白門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嘆》、《民謠》、《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織葛歌》等篇中,對南明政權的腐敗表示痛心。他對清朝的苛政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廣大人民所受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詩的藝術特點是氣魄雄放、筆力遒勁,富於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王瑛《嶺南三大家詩序》評為:“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其文沉浸秦漢,簡潔高古,品格不凡。詞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等,亦不愧為“聲情激越,噴薄而出”,“縱橫排□”(葉恭綽《廣篋中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