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讀《史記》有感【熱門】

史記1.5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有感【熱門】

讀《史記》有感1

這段時間,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是我國古代作家司馬遷完成的一部大型立學著作。書內有各種歷史事件,從黃帝開闢中原大地到商朝/周朝的足跡、春秋時期的戰爭、秦國的興亡,以及漢的建立等。而且書內還有各種歷史人物,如黃帝、晏嬰、勾踐、屈原、蒙恬等等,這些人物在書裡都留下來許多故事。

讀書這本書後,我還有一些感悟。首先,我發現有些國家會抓壯丁強制服兵役,雖然這樣會使國家強大,但是傷害的人很多,老百姓的親人也會因此而家庭破敗。還有,我認為書中有兩種君王:第一種就是盡心盡力治國理政,善待百姓,深受人民擁戴的進取式君王;而第二種就是整天沉迷於歌舞酒色,不理國事,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腐朽式君王。如果是第一種君王治理國家,那麼人民生活的應該都很幸福,受到百姓擁戴,如果是第二種,那麼百姓將會顛沛流離,民不聊生。

在書中也看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也有不同的.品質。遇到好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讓自己更好。遇到不好的,我們要審慎面對,對照自己身上有否類似的缺點和錯誤,讓自己比以前更加進步。正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讀《史記》有感2

今天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裡面史記故事有篇文章是《藺相如完璧歸趙》,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主要講了藺相如保全趙國文物的事情,這個文物就是稀世珍寶“和氏璧”。

大家都知道那時秦國比趙國強,所以趙國是得給秦國面子的。秦王說:“我願意用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王覺得秦王可能不是真的想用15座城池來交換,可這個是和氏璧天下無雙的,怎麼保證和氏璧見了秦王不被搶去呢?於是,藺相如在大臣的推薦下,出使了秦國。到了秦國,秦王向藺相如說要看看和氏璧,而絲毫不提交換的事,藺相如見了,怒目圓睜對秦王大喊:“大王絲毫不提交換的事,其實根本就不想把15座城池來交換,不先把15座城池來交換,否則當場把這和氏璧和我自己撞破。”秦王怕藺相如真的`撞毀了和氏璧,只得放藺相如回趙國。藺相如就這樣立了一個大功,被趙王封為承相。

這篇文章主要描寫的是藺相如機智勇敢的一面,他自己也為了顧全國家大局而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們也要學習他這種偉大精神。

讀《史記》有感3

魯迅曾說過:“史家之絕唱,無韻於《離騷》。”《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講述歷史的書籍,它敘述了從黃帝的漢武帝這三千餘年的故事,它是司馬遷耗費畢生的心血寫成的。

《史記》中,藺相如的聰明才智、能言善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藺相如在一次跟隨趙王到秦國拜訪時,秦王非常囂張,竟要求趙王在大庭廣眾之下彈琴,隨後秦王還傲慢的叫隨從在史冊上寫:某年某日,趙王為秦王撫琴。趙王既尷尬又氣憤,但又不能得罪秦王,便只好作罷。這時,藺相如說:“聽說秦王缶擊的非常好,能否給大家擊一擊,以此娛樂。”秦王無奈,值得擊了三次,藺相如馬上叫隨從記下:某年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三次。藺相如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機智勇敢的精神,幫趙王解了圍。藺相如在把和氏璧帶到秦國時,他與秦王針鋒相對、脣槍舌劍,寸步不讓秦王,最終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帶回了趙國。在廉頗與他作對時,他顧全大局,不與之計較,贏得了世人的'讚揚。

在秦末世,歷史舞臺上形成了劉邦與項羽的兩股勢力。最終劉邦贏得了天下,一世英名、一生輝煌的項羽在烏江自刎。項羽小時候不愛讀書,他的叔父項梁便教他武術,但他卻說:“我要學就學能打敗萬人的功夫。”項鍊便教他兵法,可項羽只學了幾天就不學了。一天項羽和項梁在遠處看到了秦始皇,突然,項羽說:“那個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項梁慌忙捂住他的嘴。從此,項梁便感覺項羽後生可畏。長大後,項羽果然成了楚霸王。但他生性多疑,不敢放心任用人才,最後導致兵敗。劉邦因為手下有一大批勇將謀士,所以打下了天下。而重情重義、武藝高強的一代梟雄項羽就此喪命。

《史記》淋漓盡致的表現了皇帝到戰國時期再到漢朝中那些賢人智者、戰火紛飛的故事,讓我欲罷不能。

讀《史記》有感4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這本書講的是關於中國歷史的,身為中國人,當然得了解一下自己國家的歷史了。

這本書講了好多的中國歷史,我先來和大家講幾篇吧,講了整本書的話肯定不夠位,十頁紙都不止了。接下來,我就先給大家講講我國最有名,可謂是家家知曉的'孔子的故事—孔子游列國。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人,他從國小禮節,精通《六藝》,是個大學問家。無論是什麼人來求學,孔子都會很耐心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有一天,孔子知辭去了魯國的職務,帶著一群學生開始周遊列國。孔子到了衛國,衛國雖然熱情招待了孔子,卻不贊成孔子的主張。孔子在衛國待了一個時期以後,決定離開衛國到宋國去。孔子來到宋國後,宋國內部正在為繼承王位而爭吵。孔子很失望,幾天後離開了宋國。孔子奔波了七、八年,先後到過衛、宋、鄭、楚等十幾個國家。可那些國家不是忙著爭權奪利,就是不想接受孔子的主張,孔子非常失望。最後孔子老了,他又回到魯國,致力編書和教育,成為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

這篇孔子游列國說明了當時的國家經常發生糾紛和有的國家不會接受孔子的思想。

這就是讀《史記》孔子篇有感!

讀《史記》有感5

秋風哺育著果園裡新鮮的果實;送來了晶瑩閃爍的小露珠;吸允著乳汁的甜蜜;染紅了如手掌半大的楓葉;叫醒了正在沉睡的人們。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它的名字叫地球。是人可能忘記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美麗而寬廣,長江、長城是她的手臂,黃山黃河是她的髮絲;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偉大的民族勤勞而堅強,廣闊的黃土高原是她的胸脯,巍峨的珠穆朗瑪峰是她的腳跟,她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

我愛我的祖國,他擁有五千年光輝的歷史,如司馬遷花了十三年寫成的輝煌鉅著——《史記》,這本書曾被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於《離騷》;又如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這個名字來源於宋神宗的':“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等這些書向我們介紹了我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瞭解這些,有助於培養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有助於我們祖國文化的代代相承。就說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這三千餘年間的歷史,其中有一篇讓我不得不感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就是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他最擅長騎射,可以說百發百中。有一次李廣任北平太守時,外出打獵,天色已晚,他錯把一塊普通的石頭當成一隻斑斕的猛虎,一箭射過去,射中目標。當士兵去撿的時候才發現射的不是猛虎,而是石頭。箭頭是入得很深,拔也拔不出來。不僅如此,上面還有許多對王侯將相、老百姓的列傳、世家等。此外司馬遷還寫過一句富有人生價值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千言萬語,我只有一句話:“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祝願祖國永遠年輕,永遠快樂!

讀《史記》有感6

你揮一揮衣袖,持筆研磨,沾著血和淚,完成了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乘一葉扁舟,你雲遊於四海,飽經人間風霜,聆聽著流傳下來的故事。你與孤風作伴,與明月同行,與山水同遊,只為心中的那一縷執念。

父傳子位你繼承父親夙願,嘔心瀝血,只為完成《史記》。

可惜!可惜災難來得突然,可惜你忠言進諫卻入獄;可惜你壯志未酬卻受刑;可惜你因言語而家破人亡。

可憐!可憐你獄中遭受各種刑罰;可憐你心願未成而忍辱負重;可憐你身受宮刑為鄉黨恥笑。

死亡,也許是一種解脫。你無數次想到了死,死後士節猶在,死後脫離凡塵。“那就死吧!”你想到。可那一縷執念不讓你死,因為父業未成,因為歷史需要你。

一邊是死亡,一邊是苟活;一邊是解脫,一邊是承受;一邊是士節得以儲存,一邊是名聲盡被詆譭。可在這兩者之中,你選擇了後者,承受著血肉和精神上的`雙重煎熬。

終於,當被鮮血和淚水澆灌的嫩芽開出花朵,長出果實之際,你長嘆一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你一覺著此生無憾,而且,此時的你也無所畏懼。

永垂的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你選擇了重於泰山。雖然你早已不在,可是忍辱奮鬥的事蹟千古流傳。你百折不撓的精神永遠存在人們心中。

不朽的《史記》。你可謂前無古人,無愧於“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我國史傳文學之先河,立我國散文詩上的一塊豐碑。

讀《史記》有感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讓人牢記歷史,書籍讓人奮發圖強,書籍讓人得以借鑑。

《史記》——記錄了中國的歷史。

當我在書店裡看到它時,如獲至寶。既然是《史記》,肯定記錄了歷史吧!這對我的`語文、歷史等學科或許有所幫助吧!

——於是我買下了它。

每天,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瞭解到千百年前發生的事,對歷史更加感興趣了。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壁”。

《史記》一共130篇,50多萬字,記載了上自中國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史記》中有許多傳世名句,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遠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讀完《史記》後,我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瞭解,對歷史更有感興趣,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美妙的語言。

我對歷史人物有了更多的看法,學會借鑑歷史,更加努力地學習!

《史記》能讓你變得更偉大、更有知識、更有力量。擁有它,中國歷史在你掌中……

讀《史記》有感8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書名是《史記》。原著司馬遷,改寫王家毅,這兩個人能把這本書寫的這麼好,把所有人物寫的有聲有色,個性鮮明很值得一看。

講了“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從“黃帝”到“三國”時期的故事。有些大臣一心為民。忠心耿耿,但有些君王不聽勸告只知道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以後的發展,聽了那些奸詐貪婪,野心巨大的小人危言惑眾導致國家滅亡。屈原則是個偉大的詩人,才智出眾,雖然原先在楚國做大臣,但是一直沒有受到朝廷重用,楚一天比一天衰弱,最終秦軍攻了進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滅亡的慘痛場面,於是投汨羅江自盡。我讀了這個故事為之嘆息 很敬佩他,他為國盡心盡力 用生命見證他的愛國之心。我們長大以後也要為國家分擔責任,做出貢獻……還有秦王最終統一六國,歷史上稱他為“秦始皇”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是因為他們幾代君臣目標專一,知道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拾起,不看眼前利益,而總是想著以後的巨集圖大業,而且正邪分明,再加上賢才的'幫助才成功的。

通過讀“史記”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更讓我懂得人活著的意義和做人的道理。

讀《史記》有感9

我們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讓我在這裡為你祝福!她很謙遜對人也很和善,記憶中她的勤勞,拖著年邁的身體用廉價的勞動力換取我的書學費,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勞作供我念書上學付之不尋常的艱辛,可惜我資質愚鈍有負她的期望。後來父親被妻子勸到樓下散心時,母親開始斷斷續續地哭訴,我從中探尋到了緣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說:“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讀《史記》有感10

《史記》是記載上至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情況。它的作者就是司馬遷。

《史記》有五種載體,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三萬字。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幽王烽火戲諸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田單火牛破燕軍……

相傳,田單本是個默默無聞的將軍。在齊湣王時期,燕國大將樂毅率領大軍攻破了齊國的許多城池,人們紛紛逃亡。但是,田單面對強敵沒有畏懼,也沒有匆忙應戰,而是做好作戰計劃。他先用反間計讓燕國的`騎劫代替齊國最怕的樂毅,然後,有用激將法鼓起齊國士兵的士氣,還親自參與修建防禦工事,讓妻子為士兵做飯。大家都很佩服這位與大家同甘共苦的將軍。最後,田單派人假裝投降,讓燕軍放鬆警惕,再在城裡準備好一千多頭野牛,尾巴上綁著有油的蘆葦,角上綁著兩把匕首。等到晚上,點燃牛尾,狂性大作的野牛馬上朝毫無防備的燕軍衝去,大敗燕軍。這樣,幾個月的功夫,田單就把七十多座城池收復了,解除了亡國的危險。

我一定要學習田單遇事不畏困難,冷靜分析,辦事情要做好周密計劃。

在中國文學、史學史上,《史記》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

讀《史記》有感11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長篇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節家”七十“列傳”。書中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史記》也是一本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鉅著,書中有威震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劉邦、項羽、漢武帝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將相和。將相和中的`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哪知道這個訊息傳到了秦王的耳朵裡,秦王就派使者對趙王說:“我們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的和氏璧。”趙王聽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有人推舉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趙王答應了,藺相如見了秦王,秦王拿著寶玉左看右看就是沒有提城池的事,藺相如靈機一動對秦王說:“和氏璧雖好,但有一處汙點我來指給你看一看。”秦王把寶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往後退了幾步,大聲罵道:“秦王不講信用說要拿十五座城池來換可現在並沒有提。”秦王故意把十五座城池給他。藺相如又說:“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才能把寶玉給他。”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又叫他的手下把寶玉偷偷帶回了趙國。藺相如回國後又在澠池大罵秦王為戰國立了大功,趙五封他做了大官,廉頗很不服氣,經常侮罵他,藺相如沒有怪他。廉頗向他負荊請罪。廉頗是個知錯就改的人,藺相如是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

《史記》中的故事還有許多,都很精彩。

讀《史記》有感12

《史記》50多萬文字,記3000餘年事。能在史記中留下名字都人物,都是非常之人。什麼樣的人物能入太史公的法眼呢?萬乘之主的帝王自不待言,穩佔本紀之列。就帝王而言,據其功績不同,所佔有的文字也很大差異。太史公惜墨如金,不會把每個帝王的事蹟都記錄下來。功業煊赫,影響深遠,佔很大篇幅的帝王屈指可數,有很多也只是留下了名號,如某生某,某傳某而已。

且不論帝王,只看歷史洪流中浮沉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那些人物大都在世家及列傳裡,能入世家大則都是在歷史中煊赫一時的王侯,其他則都在列傳裡,列傳總共也就70篇,而且最後一篇還是太史公自序,並且還有6篇是為匈奴、東越、南越、朝鮮、大宛、西南夷,諸蠻夷國所作的專。其餘的每一篇人物數量不同,充其量也就200餘人。3000年中,不知出現過多少億人,王侯將相的數量自是很小一部分。3000年內,數十億人中,除了王侯將相,值得太史公為之立傳的寥寥無幾。

本紀、世家且不管,列傳的那幾百人物也大都是王侯將相。有些人立下了非常之功,如孫子、吳起、蘇秦、張儀、伍子胥、商鞅、白起、廉頗、樂毅、韓信、彭越等;有忠臣謀士,如管仲、晏嬰、范雎、屈原等;有的'以節義名世,如伯夷、叔齊、延陵季子、魯仲連等;也有權臣外戚。真正屬於小人物類的,也都有令人景仰、稱道的地方。如百家諸子,如老子、韓非、孟軻、荀卿等,以其思想;司馬相如、鄒陽、枚乘等,以其文學;還有刺客、遊俠、醫、卜等,以其義氣、技藝。反正入得了《太史公書》的人物,都有其非常過人之處,而那樣的人真可謂是萬中無一。

想到此處,我不覺失落起來。以我現在的作為,是斷入不得史書之列。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我就不能做出非常的舉動,非常的事蹟。突然感覺我的人生好蒼白,沒有值得講述的故事,沒有引領時代的思想,沒有可以令人景仰的品格,甚至沒有自己。日日只為追逐生存的資本,汲汲於富貴,慼慼於貧賤,庸庸碌碌,得過且過,與螻蟻無異。似此一生,與《史記》裡到人物相比,未免太失敗了。我所僅有的優勢就是我還活著,利用這優勢,還可以創造無限可能。不應當氣餒,所缺的就是勇氣而已。找回勇氣,活出自己,然後就足夠了。

讀《史記》有感13

這個暑假,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秦始皇》。這本書出自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

贏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自己為皇帝的`人。他十三歲繼承秦國王位,二十二歲親理朝政,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他雖然有著巨大的豐功偉績,可是他也有著殘暴的一面。

每當他消滅一個諸侯國,就讓百姓們用自己脆弱的雙手把這個國家的宮殿一模一樣地再建。在修建過程中,如果出錯一小步,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他為統一政治與字型,就把春秋時期著名的書籍全部焚燒,還規定:如果再寫這些書,輕則死刑,重則滿門抄斬。

在中國,最著名的建築當屬萬里長城。萬里長城,這樣的巨集偉,想像一下,當時人們沒有機器,只有雙手,而且那些牆磚沉重而又結實,人們一步步地運上去,累死了多少人。這樣的建築可以說是用鮮血凝結成的,因此很多人為此而造**。而我覺得:這樣是值得的,雖然累死了很多人,但卻給後世換來了千百年的太平。

秦始皇雖是個暴君,但他也有許多過人之處。我們看人不能只從單方面看,要全面客觀地看待。

讀《史記》有感14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將相和》。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史記》有感15

暑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史記》。

《史記》中記述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其中的時間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這本書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這個名字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是端午節,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一開始在楚國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懷王的懷疑,悲憤中的他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等到頃襄王在位時,令尹子蘭又在他面前講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後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的最後滅亡,便懷抱著一個大石頭,投入了江南的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剛正不阿,我一開始讀還有疑問,屈原為什麼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裡,還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後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願意用自己清潔的身體去沾染髒東西,屈原他的高潔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汙染。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偉大,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惋惜這樣愛國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就這樣死去,同時也感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的情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留存的輝煌。

屈原的故事也讓我知道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人,永遠值得後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