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讀《史記》有感【薦】

史記1.8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史記》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史記》有感【薦】

讀《史記》有感1

在這個漫長的暑假裡,我讀了很多的好書,雖然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可最能滿足我對遠古歷史好奇心的,就是這本厚厚的《史記》。

史記裡記載了許多的故事,它從不因為某種原因就對大家說假話,對所記述的人和事“不虛美,不隱惡”,把原汁原味的'歷史給大家原原本本的展現出來。我覺得史記是一部好書,他把每一個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讓人覺得就像他們在和自己談話一樣。

史記主要講述了不同朝代所發生的事情,有搞笑的、悲傷的,也有振奮人心的。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圍魏救趙”這個經典故事了,它主要講了魏國派兵攻打趙國,出於無奈,趙國只好向齊國求助,田忌打算直奔趙國解圍,可孫臏卻說:“不,魏國去攻打趙國,城內一定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殘,如果我們佔領魏國國都大梁,他們一定會撤兵趕回大梁救援。”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齊國一舉兩得,不但給趙國解了圍,還使魏國損失慘重。此後,魏國又聯合趙國去攻打韓國,孫臏計上心來,依然用“圍魏救趙”計策解了韓國之圍

讀了史記後,我瞭解了許多歷史故事,不但豐富了我的課外知識,而且還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真是百看不厭、樂此不疲啊!

讀《史記》有感2

今天,我讀了著名書籍《史記》裡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馬相如》,這篇文章讓我思緒萬千,回味無窮,因此,我才寫下來這篇有感。

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寫的是司馬相如喜歡文章辭賦,而漢景帝恰恰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巧,樑孝王卻喜歡好口才的.人,於是司馬相如便辭官去投奔樑孝王了。但是不久,樑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後來,漢景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時,才知道了司馬相如是個人才,便封他為郎官。後來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司馬相如的官越來越大,最後被任命為“李文園林”,掌管漢景帝的陵園。還有些像司馬相如懷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說:李白之所以會寫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因為李白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感到孤獨、寂寞之情,才來到敬亭山對面的一座涼亭裡面與敬亭山對坐,才寫出了《獨坐敬亭山》。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持向前,不論有什麼阻擋你向前的東西。

讀《史記》有感3

暑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史記》。

《史記》中記述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其中的時間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這本書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這個名字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是端午節,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一開始在楚國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懷王的懷疑,悲憤中的他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等到頃襄王在位時,令尹子蘭又在他面前講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後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的最後滅亡,便懷抱著一個大石頭,投入了江南的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剛正不阿,我一開始讀還有疑問,屈原為什麼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裡,還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後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願意用自己清潔的身體去沾染髒東西,屈原他的高潔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汙染。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偉大,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惋惜這樣愛國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就這樣死去,同時也感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的情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留存的輝煌。

屈原的故事也讓我知道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人,永遠值得後人尊敬。

讀《史記》有感4

讀完《史記》這本書,我對司馬遷有了無限的佩服,敬佩,他雖然受到了宮刑,但他沒有放棄,寫道:周文王被拘禁,完善了《易經》;孔子終生困頓,刪定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完成了《國語》;孫臏斷了雙腿,撰述了 《孫子兵法》;呂不韋流放到了蜀地,留下了 《呂氏春秋》;韓非子被秦國拘禁,寫下了《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抵都是聖賢們發憤努力寫成的啊!他決定以古代聖賢為榜樣,努力完成《史記》。

這本司馬遷的.《史記》被人稱為“歷史的長城”。

我很欣賞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趙氏孤兒》,因為公孫杵和程嬰為保護嬰兒,公孫杵不幸被殺。

司馬遷的《史記》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顯露無遺。

讀《史記》有感5

今天,我又讀了史記裡的《胯下之辱》。

在反抗秦王朝的時候,組成了劉邦和項羽兩路諸侯,如果單論武藝、論打仗,明顯項羽都略勝一籌,但最後為什麼最後勝利的是劉邦呢?就是他身邊有一位神通廣大的“諸葛亮”——韓信。

韓信是淮陰人,他出生在一個普通人家,家境很不好,窮的響叮噹,在鄉鄰們的眼中,韓信不像一個有出息的人,經常去別人家蹭飯,鄉鄰們都非常煩厭。又一次,韓信經常在賣肉的市場上站著,一個賣肉的青年把他叫過來,讓韓信從他的胯下穿過去,韓信照做,一聲也不吭,之後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當上了大將軍,統領全軍,韓信足智多謀,從未打過敗仗,就幫助了劉邦建立了漢朝。

屢戰屢勝的.他在佔領了齊國之後,被封為齊王。

在這之後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把那個賣肉的青年叫了過來,並封他為中尉,青年很不明白,韓信說:“你真的以為我打不過你?只是怕殺了你,卻招惹來官府的追捕。”那位青年恍然大悟。

之後,有個叫蒯通的人求見,讓他自立為王,如果有人在劉邦面前詆譭你,劉邦就會藉此機會殺了你,除掉你這個後患,韓信偏偏不信。在平定了天下之後,果真像蒯通說的那樣,劉邦把韓信殺了,害怕他的後代找他算賬,就誅殺了他的九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向劉邦那樣,不但不報答對她的有恩之人,還誅滅她的九族,簡直是狼心狗肺之人,我們千萬不能學他。

讀《史記》有感6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的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書中記敘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心衰,漢的建立和鞏固。

曾聽人說過:“史記最無趣,最無聊,看了就想睡。”對於此種看法,我不贊同。如果看得懂,那麼就趣味無窮;如果看不懂,就算是漫畫也無趣。我覺得《史記》雖然是一本記載歷史變遷的編年體史書,但就其某些歷史事件本身而言,就已經具備了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波瀾壯闊的情景,他們並不是文藝作品的虛構,而是歷史事件的再現。因此,這些故事感染人,打動人的程度是其他文藝作品無法相比的。所以,我酷愛這些故事。

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代帝王有多少失民心而死者,又有多少昏君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顧百姓的死活,更有多少在安逸的環境下逐漸變得放鬆,懶於朝政,只奔走於後宮之中,最終被他國所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明君則與昏君南轅北轍,他們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往往都聽忠臣的勸誡,勇敢正視自己的過錯。曾記否,鄒忌諷齊王納諫,齊王聽從鄒忌的`勸誡而成為古代偉大的帝王。

我們學習亦如此,不管在前面有了多大的努力,在成功面前永遠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永遠不恥下問,勝不驕敗不餒,正確面對自己的過錯,朝著自己的目標,堅持努力,那麼,我們的未來是美好的。

讀《史記》有感7

“千古之絕作”這是樑其超之平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的'品評。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她就是《史記》。

最近,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感覺自己長大了許多,書中的許多故事讓我魂牽夢繞,從書中,我知道了三皇五帝,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從書中,我認識了秦始皇,項羽,還有漢高祖劉邦;從書中,我理解了“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臥薪嚐膽”。從書中,我認識了陳勝、吳廣,蕭何、張良,還有莊子、老子、和孫子;從書中,我認識了屈原、商鞅、藺相如,扁鵲、廉頗、伍子胥。

掩卷之後,閉目沉思,書中名句耳邊迴響:“運籌策幃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明不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等等,舉不勝舉。

司馬遷,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傾畢生精力,全部心血為我們奉獻了一部巨集偉鉅著,令多少人為之忘食,其中也有我。

讀《史記》有感8

悠悠華夏五千年,留下了多少振奮人心的故事。時間這條長河源遠流長,在它的河岸留下了多少滄桑的痕跡。

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江山輩有人才出,我們也要“以人為鏡”,從偉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讀史還能使人的素養更加高尚,使人的胸襟更加寬廣,使人的眼界更加開闊。在這裡,讓我們一同步入歷史的神聖殿堂,走進《史記故事》這本書,共同領略時間留下的滄桑往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五個部分——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表”排列大事、以“書”述典章制度。魯迅先生曾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從這本書中,瞭解到了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紂王的酒池肉林、暴虐無度,使商朝走向了滅亡;而勾踐的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使他最終成就霸業。

我敬孔子,憎紂王,悲韓信,嘆屈原。最佩服的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是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暴虐的時代。秦始皇嬴政這千古一帝的名號並不是浪得虛名,他不但統一了六國,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轍,為中國之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在這些偉大功績的背後,是不計其數的生命,“焚書坑儒”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除了秦始皇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還有“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這個人物的一生實在可謂是“大起大落”。所謂“大起”,指的是公元前209年,項羽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為了分封十八位諸侯王的“西楚霸王”;所謂“大落”,指的`是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身亡。雖未稱帝,卻權同皇帝;雖未善終,卻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多讀史,從古代聖賢身上汲取人生的哲理。好好學習前人的長處,不斷的完善自己,將來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讀《史記》有感9

五月份,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裡有個故事叫《孫武練兵》,是說:春秋時代有個軍事家名叫孫武,有一天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問他能不能訓練女兵,孫武說:可以。於是吳王便撥了一百多位宮女給他。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

並告誡她們還要遵守軍令,不可違背。不料孫武開始發令時,宮女們覺得好玩,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武以為自己話沒說清楚,便重複一遍,等第二次再發令,宮女們還是隻顧嘻笑。這次孫武生氣了,便下令把隊長拖去斬首,理由是隊長領導無方。

吳王聽說要斬他的愛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孫武說:君王既然已經把她們交給我來訓練,我就必須依照軍隊的規定來管理她們,任何人違犯了軍令都該接受處分,這是沒有例外的。結果還是把隊長給殺了。宮女們見他說到做到,都嚇得臉色發白。第三次發令,沒有一個人敢再開玩笑了。

我明白了:人要大公無私,不能因為某些利益而開後門。要踏踏實實的做人。

在一些故事中,也有這樣的人物: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

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裡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

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史記》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讀《史記》有感10

讀了《史記》,我最深的感觸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裡,令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個。

一個是暴君商紂王,他雖然擁有好的口才,但他把這個才能用於拒絕大臣的進諫,他有強壯的身體,但他把這些力量都用於狩獵、玩樂之中,讀到這,我的心隱隱刺痛,為商朝感到悲哀,明明商紂王有這麼好的資本,完全可以好好地治理國家,讓國力越來越強大。最令我吃驚的是,當忠臣比干勸說他的時候,他卻“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對比干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難道你是聖人麼?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孔!”說著,他就拔出劍,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把比干的心臟當著眾臣的面挖了出來!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對商紂王如此暴虐的行為深惡痛絕,可以想象,當時的百姓多麼痛恨這個商紂王。當週國的首領—周武王和紂王交戰時,紂王的百姓、奴隸們竟然發過來攻打商紂王。結果當然不用說了,周武王贏得了民心,大勝而歸。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

《史記》的第四十二章也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鄭國的國君與妻子姜氏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姜氏偏愛二兒子,厭惡大兒子,因為她生大兒子時難產。當長子生繼太子位時,姜氏就不高興,她想讓二兒子段繼位,於是在生登基時強迫生把京邑封給段,然後,讓段在京邑暗中操練兵馬,然而這一切長子生都看在眼中,但他不動聲色。段聽說他沒反應,便進一步與母親商量他篡位的奸計,準備內外呼應。讀到這,我的心不由緊縮,生怕二兒子段會得逞。結果並非如此,生在段攻打京城時,拿出最精銳的兵馬和段決一死戰,結果生大勝。段的荒淫無度使百姓非常厭惡他,所以最終生保住了王位!

《史記》中類似的歷史事件很多,他們都讓我領悟到一個真理:正義永遠能戰勝邪惡,得民心者得天下!

讀《史記》有感11

那天,無意之中在書櫃裡發現一本書——《史記》,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司馬遷的一生都致力於這部史學著作。我不知道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更不瞭解歷史。但這本書或許可以幫我瞭解司馬遷,瞭解歷史。

於是我帶著好奇心,翻開了這部史學鉅作。當我才返開始就看見了一行小字: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邏輯使人睿智,數學使人心思縝密。首頁便是三皇五帝之傳,接著便是各朝歷史。這本書書記載了太多的歷史,我想這該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呀,需要蒐集多少資料呀。而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以及自己的`願望,竟然可以堅持這麼久,即使在監獄裡也不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了這部史學著作,他嘔心瀝血,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意志,又怎麼會有這不是史學鉅著呢。

終於,我讀完了《史記》,我不禁感慨萬千。原來,我對司馬遷了解得這麼的少,原來我對歷史瞭解得這麼少。另外,我發現歷史的真相與電視劇所描述的情況之間竟有這麼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國古代的偉人,更佩服司馬遷。

讀《史記》有感12

餘讀史記,遊於千年歷史,嘆於百代風骨,有感而做此文。

浩浩長河,皎皎星月。三千年歷史盡存於史記,三千年風骨盡顯於子長。先生受禍於宮刑,發奮於史書,效秦漢風骨,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而遭大罪,其所以忍辱苟活者,蓋追聖賢之遺志,欲立史書於後世。

先生高義,訪名山,涉汶水,遊齊魯,過楚樑。遊歷天下以做文,查遍名史以成書。先生苟活,無非史記之大事也。天下至偉之功,惟記史做傳而矣。先生所記,乃千年歷史之精神,民族延續之血脈。先生所傳,乃仁孝忠義之精神,身修國治之根本。世人千面,盡顯於先生筆下,或奸或忠,或勇或智。世事千種,盡曲折於先生書案,或恨或怨,或悲或哀。先生之筆,入木三分,先生之史,萬古之典。

天下興亡,歷代更替,宗祠相易,君王相更。然,百姓經萬世而存姓,平民歷千載而不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天下之偉業,惟民生也矣。夫天下大事,惟國與民。國治則民安,民安則國富。上令以達,下諫以明,百官以輔,天下可安。此古之經國治世之精寶,今日觀之,猶可鑑矣。

吾讀史記,亦曉古來仁義。孔子教徒而論著,范蠡三遷而得尊。刺客忠信,謀士利國,天下以仁立,國家以法治。明禮儀,知進退,舍功名,為家國。世興則治,世亂則救。出仕以立功,隱世以立言,仁者立仁,勇者立勇,故文明得繼,精神長存。史之重者,亦在其精神。

史記三千年歷史,亦有三千年之風骨。周公行仁禮,周朝得繼,始皇志天下,中國統一。世家盡心,百姓安寧,名士出謀,天下可安。夫子立私學,文明得繼,屈原沉汨羅,不與世同。蒙恬忠義,秦能稱雄,韓信忍辱,終成大業。遊俠,刺客,雖為眾人,亦有其風骨存於史記。

先生之風骨,非常人所及也。百三十篇,皆發憤泣血之言也,字字珠璣,亦捻鬚斷髮之所作也。身遭大辱而不絕者,其志可嘆矣!

天下之事不同也,天下之志不近也。古今之道相異,然仁禮之道大同。吾輩當學先生,為國為民,為世為時。以堅韌之精神,求未來之輝煌。以不屈之人格,競天下之英豪。

讀《史記》有感13

此情此景,山河在嗚咽、松濤在哀泣。我知道爸爸在外面很辛苦,他們每蓋一座大樓或廠房要負出很多很多。三年二班葉凌雨!靜謐的黑夜裡,孤燈伴你批改作業而你去覺得眼前閃耀著有幾十雙天真的眼睛。他是遙控的,雖然你在地球上,也可以控制飛到宇宙盡頭的他。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說“哀莫大於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為何沒有化悲憤為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著書立說。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儲存。何樂而不為?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後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後世,那麼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可見,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著於“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說,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並不算是忠於國家而是忠於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蛻變與昇華,這才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才是為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讀《史記》有感14

劉邦,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大家聽說過他不少故事。《漢書》說他:好酒及色;《史記》中也有“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的說法。看來劉邦在當皇帝前,確實是貪酒好色的.人。

另外劉邦還是個無賴。“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史記》)。劉邦車載著兒子女兒,楚兵追得急,他就把孩子推到車下去,滕公扶上來,他再推下去,反反覆覆好幾次。

“羽亦軍廣武相守,乃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亨太公。”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把劉太公放几案上說,如果不投降,就烹了他;劉邦說我與你項羽是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父親,真要烹了他,分我一杯肉湯。是不是很無賴?

但劉邦是遊俠,漢書說樊噲“與高祖俱隱於芒碭山澤間”。“ 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 上擊布時,為流矢所中”,《漢書》中劉邦兩次箭傷表明劉邦是個馬上皇帝,並且每次打仗都是衝鋒陷陣,弓弩能射多遠,大家都明白,如果他在後軍,也不會負傷。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是劉邦!

讀《史記》有感15

《史記》,司馬遷以其“究天之人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自傳體通史。

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就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容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歎語中發出點感慨,品味人生。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隨之而改變。體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陋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

司馬遷還說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重於泰山,而那些為壓迫人民的人做事的人,他的死,就是輕於鴻毛。

《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故事,一次次的震撼了我的心,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